登陆注册
9653000000019

第19章 迷群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同建构(3)

第三节维度之一:自我意象与他者评价

的统一和自我认同建构美剧迷们在网络社区为他们提供的这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让他们得以尽情地释放对于美剧的钟爱,而这样一种释放的外在表征形式就是上节分析的迷群实践活动。在深入这个群体,参与、半参与地观察和访谈迷群成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迷群的所有实践活动,无论是付出还是索取,都是在毫无经济利益的环境下进行和完成的,但这并不代表在这个群体中没有任何东西流通和生成,当然流通和生成的可以是快感,可以是某种意义,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建构,本章要讨论的正是自我认同是如何通过迷群中迷的实践活动被建构出来的。认同建构的过程需要依靠中介完成,也就是说,主体需要获得一个中介力量来完成对于自我认同的建构,而本节要讨论的是美剧迷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自我意象与他者评价的统一,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建构,本节将按照建构具体过程的顺序展开。

一、自我意象中的“自我”

“自我意象”的英文是“self-image”,而“image”有“(镜子或透镜反映出的)镜像、映像和影像”的意思,因此“自我意象”意为“自己在镜中的映像”,这就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说起了。

“镜像理论”在很多学者看来是拉康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最初起源于比较心理学的一个事实: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处于6-1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镜子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虽然婴儿的镜中形象与婴儿的实际肉体存在之间有一个差异或者说不同,但是婴儿仍然把镜中影像看做是自己的形象,把自己认同于镜中形象。显然,这与沃伦的动物实验结果不太相同:在沃伦的实验中,只有当镜中的形象与被实验的动物看起来不同而更像另一个动物时,该动物才对镜中形象感兴趣;而婴儿却对镜中显现的自己的影像甚是着迷。正是从这一观察,拉康得出了关于认同的定义。

他认为认同是“主体在认定一个形象时,主体自身所发生的转换(transformation);而该形象在此阶段似乎注定要产生一种影响,正如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古词‘无意识意象’所表明的那样”。很明显,在与镜中形象认同的过程中,婴儿把自己的影像与自己联系起来了,从而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发生了:自我变成了镜中影像,婴儿与自我既是联系的但却又是分离的、异化的。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人们还发现,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异化是同时发生的。从表面上看,主体的建立依赖于自我的异化;但事实上,自我的建构既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他者,而这个“他者”就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是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实现的。换句话说,婴儿自我意识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个“他者”,总是在一个“他者”的参照下形成的。这个镜中的“他者”不是别的任何人,正是婴儿自己根据自恋认同与自我联系起来的镜中自己的影像。因此,这种关系从根本上看是双重的,它既是想象认同同时又是异化的。这一点正如英国学者马丹·沙拉普所总结的那样,“自我的形成开始于异化和对自我影像迷恋的瞬间”。

自我除了上述所具有的黑格尔辩证法特征以外,还有另一特征:自我是一种想象性投射;自我是在主体与自己的身体之间所建立的想象性关系之上形成的,这种想象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作为异化了的镜像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实际上是无法获得,是实现不了的理想,这是因为反射在镜子中婴儿的影像是外在于婴儿自身的;其二,婴儿只能在一个外部影像中、在一个实际上是无法触摸到的异在中看到自己的完整存在。照拉康的说法,“主体是在一种幻象中预期看到其能力的成熟”,而不是实际上的成熟和完整,与主体自身物质的、历史的及情感存在并不一致。然而这种对自我认同的超前性预期和期待却有着重要意义,主体与它的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的是人类个体一种孜孜以求的永久趋向,这种趋向引导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会追寻并培育一种理想自我的、想像的完整性。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建立其实是一系列类似这样的想象性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只能是接近于而不是实际上的自我实现。

因此,从拉康关于婴儿的镜中自我认同观点来看,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而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类似虚幻的、理想化的自我想象,虽然这种想象是不真实的,并且只能接近真实的自我实现,但正如前文所提,它却是推动个人朝着自己理想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动力,也就是说,它是个体在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需求。作为普通人的美剧迷们自然也不例外,每位迷群成员,无论其参与迷群活动的程度深浅,他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有虚幻式的、理想化的成分。而现实生活中的他们,通过真实空间的实践似乎无法实现这样“完美”的自我,便转而投入“美剧网上迷群”这个“虚拟社区”寻求满足。其实像我们这样在论坛中如此活跃的人,某种程度来看似乎都是在现实社会中混得不太好的,好像觉得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也就是不得志吧。无奈之下,来这里寻求一下平衡和满足吧。这是笔者与一位“伊甸园美剧论坛”的资深版主(从积极活跃的美剧迷发展起来的)的访谈记录,他对虚幻的、理想化的自我意象的追求在言语之间表露无遗。很明显,他们也知道迷群是个虚拟空间,但即使如此,他们觉得在虚拟世界中如果能够实现虚幻的自我意象也是一种自我慰藉和心理满足。

二、实现统一的途径:文化资本的呈现

美剧迷希望通过迷群中各类实践活动成就其自我意象的满足,而从实践活动到最终的心理满足之间有着很大的一块裂缝,是无法直接跃过并达到目的的,中间需要“实现途径”和“衡量标准”这两部分作为桥梁来通向理想自我的彼岸,而在迷群中通过实践活动呈现其丰富的、优越的文化资本便是实现途径之一。

“文化资本”概念的创立者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1986年布尔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的理论。文化资本范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抽象的基础上的,文化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源,是劳动实践的成果。现实世界是文化世界,也就是人类劳动累积成的人化世界。布尔迪厄看到了这一事实,提出社会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的积累性,必须引入资本的概念,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资本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中的力量,它也是一种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的原则”。在现代社会里,至少有三种不可忽视的资本类型:一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化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二是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通过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三是社会资本,这种资本在社会联系中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社会地位、头衔被制度化的。按照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界定,文化资本就是文化活动场域积累的劳动,换言之,文化资本就是文化形式的资本。文化资本是在劳动的抽象基础上界定的,它是对人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结果的抽象,是寓于实体文化、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中的一种虚拟资本,现实中没有摆脱实体而独立存在的文化资本。因此,在现实形态上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这部分本研究将通过这三种形式具体阐述美剧迷们呈现文化资本的方式:

1.具体化的形式——个性主体文化劳动的积累

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性主体文化劳动的积累,在其基本的状态上,文化资本总是与个性化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且文化资本的生成与积累一般通过文化、教育、修养等行为进行,这些行为都是特定主体花费劳动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劳动力的变化和同化,需要主体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必须亲自投入其中。美剧迷就是以个性主体的方式在迷群中进行文化劳动和生产的,他们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说明:这里提到的“财力”与之前文章提到的“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环境”是不矛盾的,因为群体内部没有所谓的经济利益交往,但迷要通过“网络社区”进入迷群必须要借助技术手段,因此上网产生的费用是这里“财力”的意思。曾经有美剧迷因为要追美国新播的剧集而推迟辞职,理由就是可以利用公司宽带下载视频,这充分说明了刚刚的意思。全身心投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字幕翻译、发帖、跟帖、组织活动、对迷群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等,虽然都是为了这个群体,或是以群体成果的方式呈现,但这些都是依靠个性主体文化劳动创作所积累的。

此外,具体化、个性主体化的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劳动付出的凝聚,是具有价值品格的,因此它是内化个人素质的外部财富,是转化习性的外部财富。它不像有形财产和荣誉头衔那样,可以通过馈赠、购买或交换等行为实现即时性的传递。这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与个人紧密相连,以致不能摆脱开它的主体而进行独立的文化资本交易。具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取,总是打上其主体的个性化烙印,这些烙印赋予文化资本区别于他者的独特价值,这点在“伊甸园美剧论坛”中具体表现为每个版区内的帖子都有所发之会员的网络ID署名,美剧视频画面上也有制作人员如时间轴组、字幕组的名称标识,让其他迷群成员一目了然。这样的文化资本因其积累不能超越其主体及其行为能力,所以它伴随拥有者生理的能力、心理的能力等自身特性而存在。在这种意义上,个性化主体拥有的具体化文化资本,往往被认为或期待为一种文化能力。例如,美剧迷中一些英语能力较强的会员经常从美国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等处找到最具时效性的有关热播美剧的新闻信息,他们利用自己的英语能力将原版新闻翻译成中文发到论坛上;那些爱好美剧的字幕翻译组成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也是呈现文化资本的核心部分;另外,有一些美剧迷的写作能力相当强,他们为自己喜爱的美剧写的剧评出神入化、点评恰到好处,一度成为大家崇拜的对象,这些都是文化能力的体现。

同类推荐
  •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中的网格化管理等机制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分析政府职能转移的法律规制问题、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队伍建设问题、以及宜昌市探索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和宜昌特殊的三峡移民管理机制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

    《国家传播战略》在梳理国际传播和国家战略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国家传播战略概念,并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角度展开思路,探讨传播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传播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具体问题。为阐释国家传播战略演变的历史逻辑,《国家传播战略》还对大众媒体发展不同时代的国家传播战略模式作出整理;而作为把握全球传播竞争的横向视野,本书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性质国家的宏观特征对国家传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进丽阐明了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新格局这一命题。
  •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也在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转型。探索中国媒介的发展趋势亦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部分。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各级领导没有认识到新闻执政的重要性,更没有把新闻执政提到执政能力建设议程上来。新闻执政的意义在于,提高党的执政形象、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能力。
热门推荐
  • 台湾教育碑记

    台湾教育碑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界店铺

    六界店铺

    我叫“胡刮风”本人一生的愿望就是远离那群妖魔鬼怪,道士、和尚、什么赤地千里吞云吐雾的玄魁啊,风情万种的狐仙!!作恶多端妖魔鬼怪!统统远离,然后在奋发努力考上仙位,升职加薪迎娶白富仙走上仙人巅峰、、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啊。我为了实现梦想,走出了那个鸟不拉屎的穷山沟、来到了传说中大都市。第一天“英雄救美”本以为是个美女、谁知救下了一只凶神恶煞,萌达达的僵尸、还是BOSS级别的僵尸,名字叫啥来?玄魁、哦!!当俺想起这只僵尸的名字时、俺二话没说撒腿就跑。我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还有多少“稀罕玩意”往俺这跑。俺还开了一家店铺,叫做《六界店铺》欢迎诸位到来。
  • TFBOYS的星空

    TFBOYS的星空

    TFBOYS和三个女孩的爱恋,就像水晶一样,那么容易破碎,可,这并不能拆散他们,那到底他们的爱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起去他们甜蜜的世界中旅游o(≧v≦)o
  • 极品学渣系统

    极品学渣系统

    我是学渣我自豪我是学渣我骄傲我吊车尾我乐意倒数第一怕个屁。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你做你的学霸,我做我的学渣,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不要用你卷面上的分数,挑战现实中我的态度,否则别怪我打脸啪啪啪。系统在手,天下我有,各路学霸,统统秒杀。
  • 零化零

    零化零

    有一个世界叫零,有一类种族叫零,有一种能量叫零;为了她可以放弃一切,为了梦可以忍受一切。阳光下的男孩一步步成为阳光下的男人,记住这不是一个幻想,这是一个世界!
  • 有与无的渗透

    有与无的渗透

    逼真的魔术理论看完之后令你真的相信魔法存在非术士与术士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城市有与无的相互渗透
  • 超级名模

    超级名模

    “贱货”“杂种”这两个在别人眼里极度恶俗的词语却是伴随着我长大的,每一天我都可以听到这几个字在我的爸爸嘴里说出来。为了摆脱这种命运,我向往大城市,想通过读书考试改变一切。然而,就算这个单纯的想法也屡遭阻挠。亲爸爸不给我学费,亲妈妈更是想把我推下火坑……面对种种糟糕境遇,看我如何化茧成蝶;最终光耀世人!
  • 命运之轮(下)

    命运之轮(下)

    从单纯的言情到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几次修改,大篇幅的删减使得小说故事情节更为紧凑曲折,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叙事更为简练流畅,小说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一路走来,作者的思想也同书中的少年主人公一起渐渐走向成熟,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 红唇与领带

    红唇与领带

    本书系台湾当代知名作家、东海大学教授周芬伶的散文自选集。作者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动,亦有精细的修饰,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读起来有忧伤,有畅快,有愉悦,有悲戚,有坚韧……
  • 渡世血佛

    渡世血佛

    山野中走出的平凡少年,在道门修行,却意外得到一段佛门的传承,从此道身佛心,无数渡灵皈依。平天妖,灭血煞,开启了一条步步生莲的渡世杀神之路。PS:书已签约,放心阅读。保证完本,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