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8600000014

第14章 任诞之风(2)

可想而知,这一年的葬礼肯定是接连不断的,王粲的葬礼之所以被记录下来,足以说明王粲其人的重要性。既然王粲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仅文学上,甚至政治上、军事上都拥有话语权,那么,他的葬礼当然非同一般。古人本来就重视迎生送死之事,可想而知,王粲的追悼会上,一定是名流云集,群星闪耀。

驴鸣何为?

《世说新语》有个门类叫《伤逝》。伤逝,顾名思义,也就是伤悼逝者之意。这一篇记载了许多生者对死者的伤悼故事,我们所说的这个“驴鸣送葬”的故事就是开篇第一条: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仲宣也就是王粲,他生前喜欢驴鸣,死后安葬时,曹丕亲自来主持葬礼,祭吊完毕,曹丕扭头对身后一起来的王粲生前好友同僚们说:“王粲生前喜欢驴鸣,现在大家可以各学一声驴鸣来为他送行。”于是大家就都学了一声驴叫。

我们来解剖一下这个故事,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

故事一开始就说,王粲喜爱驴鸣。这说明王粲的确是一个十分率性通脱的人,他几乎可以说是魏晋文人士大夫的一个代表。关于他的通脱,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是通过“好驴鸣”,我们大概就能够知道一个大概。你想啊,大自然万千声音他都不爱,偏偏喜欢听驴鸣,听过驴叫的人一定知道,那绝对不是什么好听的声音,你看现在的口技演员,学鸡鸭猫狗的都有,可是没见过学驴叫的。但是关键也就在这里,王粲偏就爱我所爱,好我所好,这一点就与众不同。

说到驴鸣的爱好,王粲也不是第一个。汉末的隐士戴良才是驴鸣之风的开启者。戴良字叔鸾,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是我的正宗老乡。戴良不仅是个隐士,还是个狂生,他年轻时放纵不羁,不同流俗。但这个人却是一个大孝子,他母亲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听驴鸣。于是“良常学之,以娱乐焉”(《后汉书·戴良传》),戴良就经常学驴叫,逗母亲开心。留下一个“驴鸣娱亲”的典故。

这个“娱乐”二字很重要,说明人们喜欢听驴鸣最初就是为了娱乐。因为驴子这个动物很有喜剧色彩,它两只耳朵又大又长,俗称大耳朵驴,嘴巴四周有一圈白圈,很卡通,很可爱。不过,驴子最有特色的还是它的叫声,那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听过驴叫的人都知道,驴叫声虽然不是那么好听,以至于人们形容一种声音很难听,常常会说“像驴叫”。但是,驴的叫声共鸣效果特别好,声音高亢、嘹亮,扯天扯地,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可以说是一种原生态加美声唱法的效果。别看驴子平时忍辱负重,谨小慎微,但在它伸着脖子仰天长鸣的时候,那真是不管不顾、舍我其谁,自有一种豪迈豁达的韵味。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黔之驴》里,不是还有“驴一鸣,虎大骇”的描写吗?虽然那头驴子最后被老虎吃掉了,留下一个“黔驴技穷”的成语,但我总觉得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太残忍了,它反映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什么大家都对那可怜的驴子幸灾乐祸呢?难道弱者面对即将而来的暴力,叫几声以示反抗的权利都没有吗?小时候读这个故事,我总是对那只被老虎吃掉的驴子心存同情。我觉得,那头驴子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权和暴力的“钉子户”,完全值得尊敬啊!

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王粲。我想王粲喜欢驴叫首先也是为了娱乐,毕竟学驴叫也算是口技的一种,还可以锻炼肺活量。估计王粲和朋友聚会时,一定经常表演驴鸣,而且肯定是学得惟妙惟肖,弄到后来,喜欢驴鸣几乎成了王粲的招牌式、标志性的个人爱好了。

不过我以为,王粲之所以好驴鸣,恐怕也有其深层的心理需求在里面。王粲长得丑,一度很受压抑,这和驴子其貌不扬被人轻视很相似,但王粲毕竟是博学多才的,只要给他合适的机会,他就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和驴子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是相通的。再加上魏晋那样一个乱世,兵荒马乱,朝不保夕,每个人的精神压力都很大,特别需要寻找发泄的渠道,王粲本来就通脱不羁,他学驴叫其实也是一种发泄积郁在心的“不平之气”的独特方式。可以说,魏晋文人学驴鸣,这和那样一个乱世人们的精神状况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驴鸣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不平之鸣”。

古代有句话:人无癖不可以为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无伤大雅的个人爱好,干脆就不是一个灵魂健全的人。王粲的好驴鸣,正是他之所以为他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身份证明。所以王粲死了以后,人们还是对他生前的这个爱好念念不忘,一个人活到这个份上,就算是活出了自我。

驴鸣当哭

但话又说回来,即使你王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即使驴鸣是你的独特爱好,难道就可以把葬礼当做学驴叫的舞台吗?如果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发号施令,推波助澜,谁敢在这样庄重肃穆的场合表演口技呢?我以为,曹丕在这个“驴鸣送葬”的故事中,所起的作用更大,更关键。

我们知道,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后来做了魏国的皇帝,史称魏文帝。而且,历史上的曹丕形象不好,一会儿是和曹操争夺甄氏,一会儿是毒杀自己的弟弟,弟弟曹植的“七步诗”也是在他的屠刀之下被逼着作出来的,更有甚者,他还做了他老子都不敢做的事,那就是代汉自立。所以,无论从公德还是私德方面,曹丕都可以说是“反面教员”,让人敬仰不起来。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历史往往是人写的,历史记载中的价值判断难免会带有记录者先入为主的主观性,以及记录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鲁迅先生也说:“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然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对曹丕这个人来说,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至少就我的观察,曹丕是古代帝王中比较有人情味的一个。仔细阅读曹丕的诗文,你会发现,曹丕是一个情感特别细腻、也特别脆弱的人,他的作品不像他的父亲曹操那么慷慨悲壮,而是有一种特别凄美感伤的情调。特别是对待朋友,曹丕简直有一种与他的身份和年龄不相称的依恋。他和“建安七子”中除了孔融之外的其他六子都有深厚的交情,曾经形影不离,无话不谈。所以,建安二十二年这一年,七子中的五个人先后凋零,对于曹丕的打击是很大的。

俗话说:兔死狐悲。王粲的死,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曹植和王粲交情也很好,王粲死后,曹植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悼词——《王仲宣诔》。我甚至怀疑,这篇悼词很可能也是在葬礼上宣读的。人死了,写篇诔文表示纪念,这是合乎情理的,也是中规中矩的。而曹丕呢?他表达悲哀的方式就显得“不拘格套”,那就是在葬礼上号召大家一起大学驴叫!

问题是,曹丕自己有没有学呢?根据“各作一声”来分析,他应该是学的,那样庄严的场合,领导不率先垂范,谁有这么大的胆儿啊?所以,应该是曹丕先学,学完之后,大家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一时间,墓地上充满了高亢嘹亮的驴叫声。

当我们了解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后,就会明白,墓地上空的那一声声驴鸣,并不是存心为了娱乐和搞笑。我想,那些王粲生前的好友一定是一边含着眼泪,一边学驴叫的。

这一刻,驴鸣,就不再是简单的驴鸣,而是被放大和变形之后的人的悲痛的歌哭!千年之后,人们提起这个故事,仍然会感到惊心动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这个“驴鸣送葬”的事,我们现在看起来轻松容易,可对于当时的曹丕来讲,简直可以说是千难万难。为什么?因为曹丕当时的职务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地位仅次于曹操,几个月之后就被立为魏王太子,三年之后就做了皇帝。所以,这次葬礼的规格应该是很高的,差不多仅次于国葬。作为当朝的副丞相,而且是这次葬礼的主祭人,只要曹丕脑子里稍微有点礼法教条之类的“紧箍咒”,我们也就欣赏不了这出口技表演了。

那么,曹丕作为副丞相,差不多是国家领导人,竟然在葬礼上号召大家学驴叫,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曹丕和王粲一样,也有通脱放达的个性,也是个性情中人。试想,如果这时他让乐队演奏一曲哀乐会是个什么效果?谁都会说,奏哀乐或者《安魂曲》之类是比较靠谱的,起码符合特定的礼仪和场合,但你再往深里想,那是做给活人看的,跟死者王粲又有什么关系呢?

每个人都免不了一死,而死亡恰是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终止、抽空甚至否定,所以,丧礼的仪式,一招一式,无不是做给生者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彰显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以安抚生者早已被生活磨蚀得千疮百孔的心。但是,曹丕的驴鸣却是直接面对死者,面对死者生前最具个性价值的一个癖好,而不是一整套观赏价值很高但却把生者与死者弄得“幽明殊途”的丧葬礼仪。我以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有时候,合乎礼的东西被强调得过了头,就不再合情了,反过来,看似不合礼的行为,往往反倒是真情的流露。所以,不管曹丕在历史上的形象多么不堪,我都要为他这一刻的表现喝彩。在他让大家“驴鸣送葬”的这一刻,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人格魅力。这一刻,外在的身份和地位都被剥除掉了,只剩下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真我”!

其来有自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门类名叫《任诞》,可以说是全书最具看点的一篇。任诞,也就是任达、放诞之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言行“出格”,表现“另类”,就是“不按牌理出牌”,也可以理解为“通脱放达”之意。我们上一讲所说的饮酒之风其实就是“任诞”风气影响下的产物。事实上,王粲的好驴鸣,以及曹丕的“驴鸣送葬”,体现的正是一种任诞、放达的个性。

也许有人会问:王粲和曹丕的这种通脱放达的个性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以为,来自两种人物的影响:一种是政治人物,一种是文化人物。

先说政治人物的影响。曹丕本人就是政治人物。但追溯起来,这种通脱放达风气的开启者,既不是王粲,也不是曹丕,而是比他们更强势的人物——曹操。大家知道,曹操本来就是一个通脱任性、不拘小节的人,年轻的时候飞鹰走狗,无所不为。等到他大权在握,在政治上也是不拘格套的,为了广揽人才,他曾颁布三道“求贤令”,这三道求贤令真是非同小可,其最主要的宗旨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四个字——“唯才是举”。曹操说,只要有才,就可以选拔出来做官。哪怕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的人,只要你有“治国用兵之术”,我照样来者不拒。这叫“不拘一格降人才”。所以那个时代,墨守成规的人逐渐被淘汰,而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标新立异的人,大都脱颖而出。不拘格套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激发了整个时代的创造力。

有道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曹操也好,曹丕也好,那些遵命学驴叫的吊丧者也好,都是上流社会的王公名士,他们的这种任情和真率的言行自然会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从而催生出一个时代放达不羁的风气,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任诞之风”。

曹操的选拔人才是“不拘格套”的,王粲的“好驴鸣”也是“不拘格套”的,曹丕的“驴鸣送葬”更是不拘格套!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不拘格套”的时代。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一向有一个偏见,以为礼崩乐坏如何如何不好,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孰不知,礼崩乐坏也有两个太平盛世没有的好处。哪两个好处呢?

第一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因为礼崩乐坏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时候,恰恰是社会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思想和言论一旦被定于一尊,当人们的一切都被一个既定的模式、框框甚至格式所限制,人的思想被装在一个套子里的时候,正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逐渐缺失的时候。契诃夫笔下的那个“套中人”,多么正统庄重,可是又多么可悲可怜啊!

第二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礼崩乐坏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有担当、有信念、有风骨的伟大人物,这些人物站在整个时代的风口浪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着书立说,开宗立派,启迪来者,沾溉后世。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巨子,礼崩乐坏的魏晋乱世也出现了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绘画的大师巨匠,礼崩乐坏的晚清民国更是大师云集,盛极一时。古代有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再说文化人物的影响。我以为,任诞之风的文化思想的源头,应该在庄子那里。

同类推荐
  • 朕就是这样汉子

    朕就是这样汉子

    没错,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臣民不负朕,朕矣不负尔等也。勉之!(ps:架空类,放飞思想,博君一乐)
  • 瓯骆传奇

    瓯骆传奇

    小说是以2000年前的秦瓯战争为故事背景,讲述在先秦时期,百越地区的传奇往事,关于广西的,也是关于壮族人民的故事。
  • 华夏扬威

    华夏扬威

    1938年冬,上海滩的扒手“飞毛腿小四儿”因无意中盗窃了国军军统与德国秘密交易的神秘宝石而被日军捕获。1939年日军要求德国撤销对国军销售武器和军事培训,作为条件中的一条,四儿与几名各国特殊领域的人员被日本秘密交予德国。后经纳粹黑魔法实验,使之几人灵魂合一,并且来到特殊的空间面位。花后无语荒草肥,焉知天外无惊雷。从此一段属于中国人的传奇就此展开。。。。。您的收藏就是我写书的动力,求收藏本书。。不愿追书可先收藏,等养肥了再看
  • 列强

    列强

    民国,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民国,一个列强纷争的时代;民国,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民国,一个流离失所的时代;穿越虫洞而来的邱镡,如何去改变这个时代?且看《列强》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民国!
  • 穿越异界当皇帝

    穿越异界当皇帝

    我,秦戈,一个只会吃饭睡觉打游戏的标准宅男,穿越到了异世界,居然当上了皇帝?
热门推荐
  • 爱,不说再见

    爱,不说再见

    沏一杯苦丁茶,嗅一下茶水上面蒸腾的热气,你会闻见一袭清苦的甘洌香味,我要讲的这个故事,跟这杯苦丁茶可无任何关系;至于为什么要沏一杯苦丁,听我讲完这段故事,再告诉你…
  • 宠你入骨:总裁的契约娇妻
  • 篮球小子闯天涯

    篮球小子闯天涯

    讲述一个关于篮球小子林正南,追寻篮球梦想,闯荡天下的故事。为了能够实现登陆NBA的梦想,参加过CUBA,闯荡过NCAA,终于成为了第四位登陆NBA的中国球员,成为继姚明明后成为NBA最有影响了的亚洲球员球员,战罗斯,挑保罗,他是下一个斯托克顿吗?不!那他是下一个魔术师吗?不!他是两者的结合体,他是NBA新一代的控卫之神。他是第一个捧起MVP奖杯的中国球员,他率领中国队站在了世界之巅,他是东方篮球之神!有一点成长励志,有一点热血激情,当然也少不了缠绵悱恻的爱情。慢热,成长型,敬请期待!
  • 终极教官

    终极教官

    铁拳所向,试问谁可争锋?义胆柔情,各色美人争宠!他,就是终极教官,当世大魔王!为美人无限张狂;为兄弟两肋插刀;为亲人誓死守护!尸山血海中杀伐,累累白骨中踏步,蓦然回首,已傲立巅峰,成就传奇霸业!
  • 再遇前男友

    再遇前男友

    有个男孩一直我心里,我喜欢他爱过他,但我把他挡在心门之外,爱而不能,爱之痛苦莫过于此,究竟是什么束缚了我的心呢?
  • 情锁冷面君王

    情锁冷面君王

    他是残暴的王,人人闻风丧胆,所以他可以理直气壮的抛弃从未见面的丑颜王妃。半年后,初相见的惊为天人,没有人告诉他他的王妃美的像仙子,就像一只雪精灵……他的眼里只有唯我独尊和天下。为了得到天下不惜用她做交易;为了救想要守护的女人不惜牺牲她的性命……直到失去她的那一刻,他才知道那是一生的伤痛,他眼眶通红,就是下地狱,也要把她抓回来。
  • 傲剑天骄

    傲剑天骄

    不周山一役后,东方未明心灰意冷,隐居山林,然而世事难料,他想起了一段沉沦的前生往事,并恢复了本来的身份。且看李远少如何颠覆三界,开创人间新局面。
  • 穿越在电影与都市的探险

    穿越在电影与都市的探险

    一位本是一个家族中的机智少爷一位不能修炼而被冷眼相看的坚强少爷一位被杀尽家族而被留下来目睹现实的少爷一位充满求生,怨恨,愤怒的少爷“叮咚~恭喜你被选为本系统第290界宿主,你可以在电影里穿越,还可以..........喂,别晕啊,喂.....”
  • 神劫之在劫难逃

    神劫之在劫难逃

    青山出生于洛德克尔王国的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的青族之中。出生时战斗力一千,被誉为天才。却在此后的十二年间再无长进,于是被族人视之为废物。十二岁那一年,族试后青山独自一人来到后山静坐。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黑色匕首。匕首自称为“寒芒”,并且说可以帮青山变成强者,条件是青山要握上它。寒芒在青山梦中告诉青山:青族将面临一场灭族之灾。第二天醒来,昨天的事犹如从未发生,可寒芒却在。拍卖会其实是一场阴谋?青山为了家人握上寒芒。众人纷纷渡劫化神,并且开始寻找自己失联的队友。青山与莫里、佐亚与娜曼、青林、冷杉与粟儿、付岩、李化狂与东瓜、飞羽凌云与碧润蕊儿。碰面时发现仅仅只有青山一个人未能渡劫成功……
  • 产鉴

    产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