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4200000005

第5章 春节:盛大祭典与庆典的结合(1)

中国人时间记忆最为深刻、各类活动最为丰富、寄托情意最多的节日肯定就是春节了。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旦”。

19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一般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春节的由来与发展

有关春节的由来,想必每个中国人很小的时候都听说过“年”的故事: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们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6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家家户户都要大放鞭炮以作驱赶,人们则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夜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赶,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俗”说,有关春节的起源还有一个“文”说,即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60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12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这两则传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关春节起源的假定之说,那么,春节是否真的如同传说那样为的是防范和纪念才有的呢?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史料记载告诉我们,春节或许更多的是从农业收获欢庆而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出于生产需要,当时人应该已经有了一岁、一年的概念。“岁”字原来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这种工具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春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说到这里,大家都已经明白春节是在谷物丰收、聚众欢庆、祭祀祖先的时候举行庆典的,但是春节究竟是定在哪一天呢?陈连山先生曾在他的《春节风俗的历史渊源、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一文中对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作了很好的概括,我们就以他的介绍为基础来作个初步了解吧。

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又名“三朝”、“三始”、“三元”。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根据古代时间记录,一天有12个时辰,究竟以哪一个时刻为新旧交替的时刻?新年到来的具体时刻在历史上也存在变化。夏代以平旦(实指黎明的寅时,点至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商代以鸡鸣时(实指丑时,1点至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周代以夜半(实指子时,2点至1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此后主要沿用周代人的日始概念,以子时为准。新年来临被称为“交子时”,所以,古人是把除夕夜的子时刚刚到来的子初(即2点)时刻作为新年的开始时刻。不过,也有人把子正(0点)时刻当做新年开始时刻。现代实行公历以后,我们以0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人们通常在半夜开始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正月确定在春天,正月初一就叫“新年”、“春节”。初一是朔日,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地面上看不见月亮。因此,夏历正月初一是月亮从“无”(看不见)到“有”(能看见)的一个新周期的开端;它也大致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向我们回归的开端;而且此时正好大地回春(春节总设在立春前后),大地正处于新的四季循环的开端。所以不论从日(阳)、月(阴)两方面讲,还是从天(阳)、地(阴)两方面讲,春节都是最为名副其实的开端。

§§§§§§第二节汉族春节的流程与活动

作为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从古至今,春节的活动异常繁多,总归起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从时间跨度上看,自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做新年的一部分。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我们就从这个时间顺序上来简要地“度过”一次春节吧。

腊月初八。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传统新年从腊日开始。先秦时,各代腊日日期不固定。汉代开始以腊月戌日为腊日。南朝梁代将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汉代蔡邕《独断》(《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民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现代河南濮阳、汝州等地农村依然保存着在腊月初八晚上擂大鼓的风俗,有些地方甚至每天傍晚击鼓,直到除夕。在江西、安徽、福建一些地方,还保存有岁末表演傩舞、傩戏的风俗。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南宋时代,腊八粥原料是胡桃、松子、乳覃、柿子、栗子等。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当代最普遍的腊八风俗就是喝腊八粥,即用各种杂粮(大米、小米、豆子等)所煮的粥。由于佛教影响淡化,普通人一般把腊八粥当做一种富于营养的特殊食品来看待。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佳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人用各种糖祭祀灶神,并用清水和草料祭祀灶神的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但现代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谑的态度对待他。用糖做祭品,就是要黏住他的嘴,不要他说坏话。给他的座骑也不过是清水一杯、草料一把而已。

写春联,置年画。春联、年画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习俗,但是现代已发展为表达喜庆吉祥意愿的民间艺术。春联、年画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先秦典籍《山海经》说:大海中的度朔山上有棵巨型桃树,树上有神荼、郁垒二神掌管所有的鬼。对于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黄帝据此发明了驱鬼风俗:“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汉魏六朝沿袭此俗,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因为桃人制作复杂,三国时代开始用画了神像的桃板代替,甚至不再画像,六朝时发展为两块桃板挂在门上。《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桃符与桃板略有不同,它是写有祈福禳灾文字的桃木板,原来是插在门前地下的。后来,桃符、桃板合二为一,仍然称为“桃符”,但是写了字,挂在门上。唐代开始在桃符上题写春联,例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等。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桃符的名字逐步被春联所替代。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朝鲜等地。目前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两句诗,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大大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古代还有一种“宜春帖”,原来是立春时写的单句的吉利话,贴在门楣上。这也是春节贴春联的来源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它可能是春联横批的直接来源。现代民间在墙壁上贴“开门见喜”、“满院春光”、“福”、“春”等字。“画神荼、郁垒”就是后来门神画、年画的源头。

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常年的腊月三十,或小年的腊月二十九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通常被称为“除夕”。严格地讲,只有这天夜晚才是除夕。新年是以家庭为单位举行的。面对新年,人们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圆。腊月三十日的晚饭,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它非常丰盛,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场,即团圆。如果有远在异地无法赶回的,则空一个座位给他。团圆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人人平安健康。团圆饭之后,人们开始守岁,也就是等待新旧年交接时刻的到来。汉代以后,中国人都把夜半子时视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守岁要一直守到夜半之后,甚至天亮。守岁民俗的起源很早,南北朝时代已经流行。守岁时,全家欢聚,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目的是驱邪、除病、保健。皇帝也守岁,并和臣子们一起赋诗助兴。唐太宗李世民召侍臣赐宴守岁,并有四首守岁诗流传下来。守岁时有许多娱乐活动,例如掷骰子、藏钩。所谓“藏钩”,就是把戒指、顶针之类藏起来,让人猜,反复进行,以定胜负。百姓守岁时往往同时准备新年食品:包饺子、包汤圆、做年糕等等。

生旺火。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籸盆”、“烧火盆”、“烧松盆”(《帝京景物纪略》)、“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烧秦侩”(陕西在除夕,河南洛阳上世纪在元宵)。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清代也有用炭火盆代替的。17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所以,不是为了取暖),应该也是一种庭燎,称为“烧松盆”。

同类推荐
  •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

    《壮族的性别平等》在壮族文化与性别平等总论的观照下,从壮族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壮族经济生活与性别平等、壮族政治参与与性别平等、壮族宗教信仰与性别平等、壮族教育文化与性别平等、壮族哲学思想与性别平等六个层面,全面而系统、有根有据地向人们展示了壮族性别平等的种种文化表达,给人们提供了性别研究的一个新样本。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穿越古今时空经纬,和岁月珍藏回溯久远年代,收藏的旅程并不寂寞,有你我一起品味珍藏的妩媚。收藏的旅程既不单调也不落寞,沿途交叉闪现的宫廷、民间、博物馆收藏的繁复风景,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收藏的旅程》在众多的藏品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惊心动魄,或许扑朔迷离,它们无比生动传奇,倾诉着岁月珍藏中的艰辛和快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暖男总裁:宝贝休想逃

    暖男总裁:宝贝休想逃

    想念了五年的人,再见到的第一句竟然是问“小姐,请问高速公路往哪边走?”说不上难过说不上心痛,就是觉得太想大笑一场了。平静的告诉他左转直行。转身离开。
  • 杀手,抱一下

    杀手,抱一下

    我们是以拥抱来杀人。互相杀之后,然后自杀,自杀之后再杀人,杀人而后自杀……这优美而秘密的杀人连环阵形,如同杀杀杀的龙卷风。只要与杀手拥抱之后,有杀手基因的人,便会记起自己也是杀手,久远以前即来自杀手的国度,并且在往后也将走上那成为杀手的不归路途……
  • 机械之路

    机械之路

    这是武斗与魔法交织的世界。这里有阳光与阴暗,鲜花与荆棘,这里众神惶惶,使徒交战,这里有一群冒险家踏上旅途,在强大的过程中逐渐走近世界的真相。这里,就是阿拉德大陆。
  • 天真少爷的初中生活

    天真少爷的初中生活

    在一家富家子弟里,住着一位帅气,温柔而又天真的少爷,他没有选择在贵族学校上学,而是选择在一所普通中学,在这里,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 倾国倾城:奇葩小太后

    倾国倾城:奇葩小太后

    艹!高兴过头摔了一跤就穿越?这还不算,竟然穿越到太后身上!不过这个太后竟然比皇帝小,呵呵,皇帝竟然长那么妖孽,害的自己流了好几次的口水!不过皇帝的后宫乌烟瘴气,竟然不把她这个太后放在眼里,看哀家好好教训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规矩!皇帝啊,你放心,哀家会好好待你美男的!
  • 火焚帝君

    火焚帝君

    【玄幻重生爽文】(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曾贵为三大神帝之一的炎帝陈炎,却不料暗遭兄弟背叛,然而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定意,他,重生了!什么?至高无上的体尊?很抱歉,那是我调教出来的。圣灵天后?摆脱,那是我媳妇儿!雷帝?乖,听话,蜀黍给你糖果,去帮我灭掉这群说本书不好看的。哼哼,既然重生了,那么但凡是上一世我错过的好东西,统统给我留下来!
  • 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

    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

    给懦弱者带来勇气,给困惑者指点迷津,给聪明者提示警醒,给愚昧者带来智慧。认识了人生的谬误,就可以减少奋斗的坎坷;删除了思想的谬误,就可以洗涤心灵的迷茫。廉者常乐无求,是真理决定你光明的一生!贪者常虞不足,是谬误让你一生受尽烦恼。
  • 修仙逆天神女

    修仙逆天神女

    无意间来到未知地界,莫名与奇幻仙侠邂逅,与各路妖魔鬼怪周旋。奈何自身修仙实在有些不忍直视,只是一味地拖后腿。于此,少女立志,定要让他人对她刮目相看!从此小小女子以废物资质一步一步前进修仙之路。善良纯洁如她,腹狡诈如她,机智勇敢如她,风华绝代,姿色万千,回眸一笑,敢问谁人能挡?遇美男,情愫暗生,小女修在修仙之路上又与大美男展开了怎样的奇缘呢?
  • 未来效应

    未来效应

    人类终于在没有生命的宇宙中,进化到了第六文明。那古老的传说,又浮现在梦中。横飞的血肉,没有感情冰冷的巨大机甲,丑陋强大的收割者,带着火红色的荧光,在地球上砸出一个又一个深坑。但,这只是开端——整个银河系,都将是我们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