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4200000004

第4章 时间观念与岁时节日(2)

历法建立以后,人们继续以天象、物候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不断地充实、完善它。为了更精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古人把黄道附近的——周天分为2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2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2个不同的位置——定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先测定的是“二分”和“二至”。《尚书·尧典》所载的“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气。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又记载了立春、日夜分(即春分)、立夏、日长至(即夏至)、立秋、日夜分(即秋分)、立冬、日短至(即冬至)八个节气。自此,四时八节的日期已能推定。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候、物候的变化,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节气虽然并不等于“节日”,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显出来,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岁时节日的另一项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每一个节日总有特定的节俗活动。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各种相应的禁忌、占候、祭祀、庆祝活动便相伴而生,这便是最早的节日风俗元素。但它并不作为节日风俗存在,常日也一样实行。殷人信卜、宗天、崇祖、畏鬼。一年60日,几乎是无事不卜,无日不卜;敬天祭祖交相进行,周而复始;平时饮食起居多所禁忌,简直到了无处不崇、动辄得咎的程度。这些习俗,基本上还保留了原始崇拜的遗风,充满在日常生活的流程之中,具有普泛性特点。周人把民间习俗上升到“礼”的规范,祭祀、庆祝活动逐渐按季节相对集中到春、夏、秋、冬四时或年头岁尾举行。春秋战国以后,历法逐步完善,四时八节、岁元、朔、望等时日,越来越区别于常日而被重视。作为节俗主要内容的各种祭典、庆贺、占卜活动,多集中在这些时日举行,节日的雏形已见端倪。不过因为夏、商、周三朝历法不统一,每次改朝换代都要改律历、易正朔、重立岁首,节期当然也就难以固定。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年),全国统一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之后,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传统节日方成定制,以后一直延续2000多年至今。

§§§§§§第三节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我国6个民族的节日(包括岁时节令),据不完全统计,被收入辞典的有近800个,仅汉族就有200多个,有的民族几乎每月都有节日。这么多的节日,节俗事项虽然繁杂,但其特点和文化内涵却有迹可寻。对于我国的节日特点,杨景震先生曾在他的《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期)一文中作了如下总结。

第一,礼仪性。在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节日的来往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从过年(春节)开始,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重大的节日,随即开展了礼尚往来的来回循环活动。大年正月初二起,嫁出的姑娘(包括外甥、晚辈亲戚)要给娘家行拜年礼,礼品多为面糕、点心等,过了正月初二,娘家人要给外甥送灯笼;清明节,外出的家族成员、嫁出的女儿,要给祖先送纸、祭祖;“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枷娘看冤家”。也就是说小麦快成熟的时节,新出嫁的女儿要拜望娘家人,表示关心娘家夏收的准备情况。等待夏收后,娘家老人要看望出嫁女儿家的收获情况;端午节女儿给娘家送粽子、油糕、绿豆糕(也有互送的);中秋节,女儿、女婿要给娘家送月饼;重阳节,娘家要给女儿家送花糕。这样一来一往,年复一年,循环不已,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在这样礼节的来往中,基本上是对等的,充分体现了礼尚往来的观念。但在送的礼品中,一般是女儿、晚辈要比娘家、长辈送的礼品重、价值高,这大概是女儿、晚辈要尽孝道的表现吧。这是节日风俗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第二,纪念性。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不管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都有所寄托、有所纪念。如春节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正是农闲季节。正月期间是“立春”的节气,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适合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其他如元宵节,其目的是春节的继续,以展示花灯为主。花灯象征着科学文化知识,人们要大显手艺,表现一番。清明节的理想和目的,主要是为了慎终追远、悼念祖先。端午节的原意是为了健康身体、趋邪辟疾,以吃角黍、插艾叶、饮雄黄酒、戴香包为主要活动内容。中秋节的共同理想是希冀家人团圆、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故以“拜月”活动为主。“十五月儿圆”,象征着团圆的意思。重阳节主要是提倡远游、登高、开拓视野为目的,所以有登高望远、插茱萸,娘家人给女儿家送花糕的风俗。花糕的“糕”谐音高,取步步登高之意,也可作为登高、远游的干粮。茱萸是野生植物,到野外采集几株茱萸回来,有纪念意义。腊八节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展示农业大丰收。这一天,熬上一锅体现农业大丰收的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混合而成的粥,让全家人吃,鼓励人们,教育小孩,要勤劳生产,才能丰衣足食。综观以上叙述,凡能形成一个被人们公认的重大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的。没有理想和目的的节日,是不会存在的。

第三,时代性。节日风俗的形成,有它的时代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形成于汉代。《史记》记载说:“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唐以后,这种风俗更盛行了,并且写进了文艺作品之中。据五代的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中说:“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彩夺目也。”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繁华胜景时,写道:“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宫廷)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根据以上史料的记载,元宵佳节观灯之盛况,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的中期,文化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以前的奴隶社会,是不会产生这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元宵节观灯活动,也形成不了这样的固定风俗。所以时代感和时代的局限性,是节日风俗的一个显著特征。

第四,民族性。在各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以及和节日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这种节日风俗,有着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又由于互相借鉴、渗透的作用,有许多节日风俗,也有相类似之处。如年节风俗,在许多民族中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别具特色。如蒙古族很讲究过大年和小年这两个节日,他们把春节叫做“查干萨日”,即白色的新年。居住在农业区和城市工矿区的蒙古族,过大年与汉族相仿。牧区却不同,在腊月十五以前,要把牛、羊宰好,把洁白的哈达放在肉上,送给亲友。过小年之后,要清扫蒙古包内外,并且开始调马,做新蒙古袍、蒙古靴,购置毡子、奶桶、锅盆等。蒙古族年三十晚上也有守岁的风俗,但他们和汉族不同,是在当天晚上全家老少席地围坐在矮桌旁,桌上摆满一盘盘香喷喷的肉类、奶食品,以及糖块、香烟、美酒等。矮桌上放一张大纸用蒙文整整齐齐地写着祖先的名字。深夜开始饮酒进餐,儿女们要给长辈们敬酒祝愿。在各民族的节日风俗中,有很大的差别,充分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殊风貌和独特性格,这与他们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生活习惯是密切相关的。

第五,传承性。节日风俗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中,具有强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我国礼节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规定。由是观之,民俗具有很难改变和可以改变的二重性。今天流行在民间的节日风俗,都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仍然为今天人民所共同遵守,共同按照节日风俗的要求进行活动。而这些活动被认为是当前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如春节拜年、元宵节闹花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拜月、重阳节送花糕、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节日风俗,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有继往开来、慎终追远的作用。节日风俗的传承特征,是一个顺乎自然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第六,变异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以及自然环境的转变,节日风俗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异的现象。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元宵节是古人根据历法和月相的关系,每月十五必逢满月,故称之为“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所以把这一天看做是最吉利的日子,在这天有祭祀天地、祈求福佑的活动。到了汉代,由于“五斗米道”(道教)的影响,把天、地、水当做人格神,尊之为“三官”,又称“三元”,认为它们能消灾赦罪,降福于人类。以后,道家又把“三官”、“三元”与时令节气相配,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因为这是天地赐福之日,这一日又正当年初,所以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上元,祈求得到全年平安、万事如意。元宵节开始形成就有张灯、看灯的活动。到了唐代,元宵节前后各一日,正式定为国定假日,官署停止办公而观灯,《两京新记》就有“敕许金吾驰禁,以看灯”的记载。从此历代皇帝都在元宵节“御楼观灯”,表示与民同乐。元宵节的观灯活动,就流行在民间了,发展成为吃元宵、走亲戚、送花灯等风俗。宋代把元宵节放灯活动写进法律,上元放灯由三夜增为五夜。民间观灯之风,盛况空前。元、明、清三代,元宵节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明代规定“上元节自十一日为始,赐节假十日”。足见元宵节在当时受重视的程度。直至今天,元宵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吃元宵、放烟火、玩花灯外,还举办更盛大的灯展、书展、猜灯谜等活动。

第七,群众性。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积累,为众人所创造,它具有集体化、大众化的特点。黄遵宪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风俗一经形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说,节日风俗的群众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节日风俗既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么它的改革和变异,也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做主。它和各个朝代的“法律”不一样,有着广泛的民主性。如清明节扫墓的风俗,有“慎终追远”的意思,它很适合人们怀念祖先、继承祖业的心理需要。所以,人们把这种风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不仅在汉族中有这样的风俗,就是在其他兄弟民族中,也有类似的风俗活动。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盛行,就是在历代的官方,也提倡这种活动。如唐高宗(李治),有一年清明节,在渭阳为征战有功的亡魂举行一次祭奠,他赐给群臣每人一个柳条圈,戴在头上,为之悼念。现在我国每年清明节,有祭奠黄帝陵、祭奠革命先烈等活动。于是清明节祭祖、扫墓的风俗,变成了全民性的风俗活动,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同类推荐
  • 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俞源:神奇的太极星象村

    俞源古村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俞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奇异的布局,罕见的古建筑群和精致的木雕、砖雕,以及一个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俞源古村落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古韵氛围必将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独具魅力的新市场。本书从神奇的太极星象村入手挖掘其古村落特有的魅力。
  •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文化常识珍闻录》汇集中外古今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内容涵盖地理、地名、天文、历法、礼仪、风俗、民族、宗教、科学、文学、学科、教育、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美术、工艺、交通、邮政、政治、军事、新闻、出版、经济贸易、著名品牌等方方面面,好玩、有趣、实用,堪称中外文化的普及本,人人爱读的百科全书。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乡村拾遗

    乡村拾遗

    本故事集共有185篇故事,分为花草动物篇、风土人物篇、奇珍异物篇、乡俗玩物篇、民间传说篇等五篇,主要叙写了乡村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花草树木野生家养动物,乡土风情人物,以及许多奇闻异事珍物,乡村人吃穿住行趣闻异事,民间传说亲历等,是一幅幅乡村民俗画,是一部乡村民俗民风史,是典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热门推荐
  • 得我幸,失我命

    得我幸,失我命

    一个是孤儿,一个是天子之骄“乔君子做我的女人百利而无一害,你答应吗?”某女傲娇道“你是谁啊?听没听过婚姻是坟墓这句话,姑奶奶更喜欢自由自在”内容:某天早上“君子我要早安吻”起床气极大的乔君子大吼道“滚老娘要睡觉,要吻找别的女人去”某男撒泼打滚,撒娇卖萌引得某女一阵恶寒,最后目的得逞“顾言老娘的大,姨妈到访了,快去超市买包面包给我”“老婆小的稍后就来”超市,顾言顶着男女老少异样的眼光走到面包区,挑好牌子付钱售货员“真是一个好男人居然为女朋友买姨妈巾”顾言阿姨看破不说破知道吗?【本书超甜,简直甜到你发齁】
  • 那年冬雪

    那年冬雪

    我们总在最美好的时候错过彼此,却又在最简单的时候擦肩。但幸好我们相爱的时间恰好
  • 青原记

    青原记

    靳辰芊和自己的伙伴终于结束了高考,他们各自分散,靳辰芊在大学里又会遇见什么?是磨难还是平淡?究竟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真实上映。
  • 西夏书事

    西夏书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人都要用的心理自控术

    人人都要用的心理自控术

    最受欢迎的斯坦福大学心理课!本书按控制自己——征服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这样一根线索,从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要克服的种种来自于自己的障碍。书中的每一章都从一个侧面帮助你解决现实中的每一个难题,解开你思想上的谜团和精神上的枷锁,帮助你矫正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美好的人生,从心理自控开始。当你拥有强大的自控力,你将彻底告别自卑、生气、抱怨、焦虑、拖延、赖床等一切不良心理和习惯;你的人脉会更宽广、身体会更健康、家庭会更融洽、收入会更高、事业会更成功。
  • 十二远征队

    十二远征队

    这里是游戏的世界,还是现实的游戏?十二个被神选中的孩子化身新一代十二远征队,踏上上古世纪的征途——寻找神之庭院。分散在东西大陆的记忆碎片,只有找齐它,才能揭开原大陆的秘密,谁在吟唱?悠远又近在耳畔。“被选召的英雄们啊,请解开上古世纪的秘密吧。”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世界遗忘。在上古大陆里,一旦死亡,现实世界里的所有痕迹都将被抹去。我们,不得不战。为了生命,为了回去,为了胜利,踏上远征的道路。亲情?友情?爱情?背叛?伤害?屠杀?这里是残酷的游戏,更是残酷的现实。你,只能选择接受。
  • 两万年以后

    两万年以后

    武道至极可为仙!相传武圣关羽,一把青龙偃月刀。破天,砍地。一刀山河破碎,一刀日月夺晖。杵刀而立,擎天于天地之间。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灵脉破碎,灵气流失,武者盲失,至一朝群英落幕。朝起朝落,时代变迁,有多少英豪迟暮当年。两万年以后,天地变迁,灵气浓郁,群英荟萃。且看主角如何以现世之躯,前世之魂,在这实力为尊的世界,脫凡入圣,争得那一丝仙机!新人新作,望大家多多支持!
  • 一梦廿年

    一梦廿年

    不一般的重生,非同寻常的梦境……一梦醒来,他发现自己回到了高一时代,如何规划自己今后的人生,如何悠哉游哉地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何成功,如何逆袭?一切尽在《一梦廿年》……
  • 上古封仙传

    上古封仙传

    一次古墓中的意外穿越,将他带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里究竟是上古神话时代,还是另一个世界?踏苍穹,裂天地,动乾坤,他手提废剑,证得无上仙道,击杀魔尊,昆仑山上封仙,从此仙尊六界。
  • 寻玉

    寻玉

    当世两大仙尊的亲传弟子,飘渺仙尊之徒——轻罗,天英仙尊之徒——欧阳渔歌,传承自师父辈的友情,渔歌伴轻罗踏上千里寻故人的旅途。偶然知晓除了潜心修道飞升登仙能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手外,居然还有更快的捷径,这个捷径还与轻罗所寻故人有关!可是命数不都是天机吗?是谁盗取了天机,还是谁在左右世人的天机?”天机不可泄露,泄露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