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5300000041

第41章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4)

六、节欲

节欲是古人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道德修养准则。春秋时的老子已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战国时孟子也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之后,更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节欲的思想,如董仲舒、王弼、王通、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等。他们或者认为物欲能干扰良心的活动,是产生不道德行为的根源;或者认为物欲会干扰人们正常的认知活动,导致思想的混乱等等。以此他们提出了节欲的思想,主张以“理”或“礼”来节制情欲,有的甚至提出了无欲、灭欲的思想。他们认为,节欲既是一种道德的修养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自己意志的功夫。在古人的节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思想成分,如他们所提出的少私寡欲、欲可节不可放、以理制欲等等,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克治

克治与存养相辅相成。“存养”是指积极地保护、培养人性本有的善;克治则是努力克服、去除各种私欲、习气带来的恶。早在《尚书》中就提出过“克念”的思想,春秋时孔子明确倡导“克己”,战国时荀子提出“治心”。这些可以说是有关克治最早的思想。宋代以后,把这方面的内容统称之为克治,主要指改过和克私。总起来说,克治是指经常警惕心中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情感的发生,一旦出现,就要用理性的力量主动地加以克服,有了过错,必须勇于改正。

用古代思想家的话来说,如果说存养主要是指“存天理”一类的修养,克治便主要是指“去人欲”一类的修养。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地理解古人所说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内容和意义。古人所说的“天理”,在伦理学上是指封建社会普遍的道德法则,“人欲”则是指违反这些道德原则的那些感性欲望,不是泛指人的一切欲望。“存天理、去人欲”的意思要人存养自己内在的天理良心,提高道德自觉,去除各种违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欲念。同样,古人的“义利之辨”也是如此。一件行为之所以为道德行为的特征,是行为主体在动机上不是考虑个人的利害、利益,而是考虑他应该怎样做,这里的“应该”就是“义”,所以古人提倡道德修养、践履,强调先要辨明义利。宋代以后,更有思想家把义利之辨理解为公私之别。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是处处碰到“公”与“私”的矛盾,“义”可以说代表维护“公”的利益,“利”则是指个人的利害关系的总和。在这些问题上,古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乃至修养的方法。

一、慎独

在早期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中都曾提出“君子慎其独”的思想。“慎独”是指一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地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中肩》更明确地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强调君子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自己言行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检点自己。宋明时对此讨论较细,如朱熹认为,戒慎是对一个人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未发作时的一种警觉,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慎独是我国古代哲人所提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它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这种修养方法在历史上已被充分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当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自省

自省是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论语》记载的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修养方法影响十分深远。孔子自己也说过“内自省”,孟子则提出“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是指反省自己的言行而言的。《易传》把这种自省的修养称为“修省”。后来的思想家又发展了这一方法,还提出了“责己”说,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自我批评。宋明以后更是用“省察”表示上述这种自省的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要人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辨察自我意识和言行中的善恶是非,严于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自己的过错。

三、改过

改过是道德修养中常常碰到的问题。“改过”指改正错误和过失。一个人有了过错,就应当努力改正。孔子曾多次谈到改过是“善”的一种体现,认为过不改才是真正的“过”。孔子还以颜回为例指出,有道德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错就改,不要重犯。后来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许多改过的具体方法,如知过、思过、补过、喜闻过等。这说明,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一直是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的问题。有过错不怕改、知过必改、欢迎别人批评自己的过错等等,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修养方法,而且也是我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重要美德。我们应当很好地总结这一传统,使之更好地发扬光大。

四、知耻

“耻”是指羞耻,“知耻”即有羞耻心。古代思想家把知耻看做“勇”的表现,认为羞耻心是人的道德行为基础,无耻是人生的大患。古人还特别重视养成知耻之心。从孔子的“行己有耻”到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知羞耻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起点。虽然思想家们在什么最可耻的问题上不一定有一致的意见,但他们对知耻的重视是相同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那就什么坏事也干得出来。古人还强调,知耻要“耻其所当耻”,不是耻于“恶衣恶食”,或“言语不能屈服不如人”,“意气不能凌轧于人”,而是要耻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不如人。康有为提出四耻:一耻无志,二耻徇俗,三耻鄙吝,四耻懦弱,也值得借鉴。总之,知耻之心是道德自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知耻之心是道德自觉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因此在道德修养中,知耻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则,带有普遍性的法则,在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中应很好地加以提倡。

五、以公克私

以公克私,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孔子讲的“克己”,无非就是要克除“己私”,即克除自己心中的私心私欲。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所了解的“公”与“私”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古往今来的道德生活无不是以“公”与“私”为轴心展开的。在历史上,“公”一般指公义,“私”指私利。公义实际上就是反映一定社会整体利益的普遍通行道德准则,以此作为道德修养的一个中心课题,就是要自觉地克制私心私欲,以维护符合公利公益的道德原则。在古代,这一公私之辨,又常常表现为义利之辨或天理人欲之辨,这些辩论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上的重要内容。至于公私之间的关系,古代的儒家、法家等都是极力提倡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这种公私之辨在当代社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公私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的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和大公无私及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也承认和保护合理的个人利益存在和发展,只是在公私发生矛盾冲突时,主张以公克私,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

力行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力行(践履)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涉及知识获得的途径、成就理想人格的方法等诸多方面。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其理想人格是成圣成贤,而成圣成贤理想的实现,最终又要落实在道德实践上,所以力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籍中关于力行的文字出现很早,《左传》中就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古文尚书》中也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些记载强调行比知对人的正确认识有更重要的意义。孔子所说的行不是一般认识意义上的行为、行动,而主要是道德修养的实际活动。孔子最主要的思想即“仁”、“忠”、“恕”,不光要求人要有同情心,而且要求用行动来实践同情心。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仁政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的“四端”之心,并且认为,理想人格的造就全在于道德实践,在于将自己天赋的善性推及他人。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提倡道德行为是道德理想的最后完成。

与儒家相反,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以个人的高洁为追求目标,反对儒墨道德,也反对实地践履,如老子就有“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的话。之后,东汉王充强调“实知”,反对戳纬之学和术数迷信,以亲身获得的直接经验为知识最可靠的基础。宋明理学集儒家修养理论之大成,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也是一套完备的道德修养方法,道德实践在这里得到特别重视。程颐提出著名的“致知在格物”说,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在对具体事物的深入考察。朱熹虽然认为行在根本上依赖知,因而行在知后,但他认为从获得现实效果上说,行比知重要,这就是他著名的“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观点。但他又强调“知行常相须”,二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明代王阳明为了纠正知行畸重的理论偏失,提出“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与行是同一道德活动的两个方面,“行之明觉精察处就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就是行”,二者不可分割。他还提出“致良知”的著名学说,强调行的重要性,认为推致“良知”的过程,就是道德践履过程。王廷相则提出“验诸天人,参诸事会,务得其实而察之”的思想。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行先知后、知行相资以为用等命题,反对程朱派的知先行后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认为行高于知,实践优于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高一级形态,提出“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的说法。清初,颜元则重在批评理学家空谈性理,无关乎国计民生实际事务的弊病,强调“习行”,提倡返回孔子儒家知行并重、实践为主的学风。

进入近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关注点转到社会政治问题上来,但诸多思想家以其勇于实行、大胆革新的精神,为道德践履内容增加了新的成分。孙中山欲矫当时缺乏理论创造、浮躁易动以及畏难苟安的现实,提出“知难行易”说,并从中推绎出“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两命题,为知行问题注入新的时代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国几千年关于知行问题的讨论中,“知”虽指一般知识,“行”亦不专指道德行为,但从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具有的强烈伦理色彩来说,知行问题同时是道德的认识和践履问题,知识与伦理不可分。所以,有关对一般知行问题的讨论,同时也可以看做道德践履问题的讨论。

同类推荐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中华句典3

    中华句典3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热门推荐
  • 大捉鬼师

    大捉鬼师

    城市里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许多非人类可以通过位面进入到人类世界....
  • 巅峰之躯

    巅峰之躯

    传说无上巅峰王者,在一次大战中消失,几百年过去了,一名废材少年,无意间继承巅峰之躯,从此巅峰逆袭!
  • 浮云辞

    浮云辞

    他们,在蜕变;他们,想进阶;他们,要长生;他们,欲飞升;我和他们一样,也是凡人,可毕竟,我不是他们。我是云亦随。
  • 浩荡皇途

    浩荡皇途

    老皇帝洛炎去世时,陪伴他的只有二十皇子洛明和二十皇子的第三个儿子洛水,那时候洛水刚刚三岁.历经三十余载,洛水终于击败所有对手,成为一代帝君...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千古一臣

    千古一臣

    (这是一本架空历史,更是一本武侠小说!)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征战葛尔丹,出使俄国……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七国语言……他只有缚鸡之力,在绝世高手下苟活,却每每能逢凶化吉,他好色,他贪财,他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千古一臣!
  • 致命暗血

    致命暗血

    『血源诅咒与《S》共同引出的脑洞,血源占多数QWQ』暗红的血,是污秽之血。那些食人的行尸走肉身体里都流淌着污秽的血。暗红的血,是古老之血。它在几十年前被人们从北极的冰川下带到地面。百年后重见天日的古老之血,带来恐怖的灾难。暗红的血,是先知之血。它给人带来无穷的知识,它又使人因为知识而疯狂。
  • 苏家坳纪事

    苏家坳纪事

    《苏家坳纪事》是一部充满了乡土味道的短篇小说集。作者以自己的故乡酉阳苏家坳为背景,将故乡的亲戚朋友的故事以散文娓娓道来,笔下的他们的生活平淡朴实,甚至生命卑微,历经苦难。虽然他们生在深山,但他们的命运也与国家紧密联系,折射出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和变化。
  • 夕月雪姬

    夕月雪姬

    她说:吸血鬼的一生如此漫长,我即便再坚强也还是想要找个人陪陪,不愿孤独终老呢......我不希冀他时时刻刻伴在我身边,爱我爱得死去活来,我只求他真心待我,不要骗我,在我偶尔脆弱的时候能站在我身边足矣......你也会为我感到开心吧。吸血鬼骑士同人1V1结局不是全部走动画剧情,非玛丽苏、小白文,不是万能主。
  • 风动传奇

    风动传奇

    算计谋略,环环相扣。若要杀我,先问我哥,在问我,最后问问我的小圆。一声叹,一声息,传奇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