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5300000040

第40章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修养(3)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我中华民族尤其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一大美德。“勤”指勤快,要勤于劳动,反对懒惰;“俭”指节俭,要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我国古人深深懂得,“勤”、“俭”两字为“治生之道”,为“发家致富之本”,而懒惰与奢侈浪费则是败家破国的祸首。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和提倡勤俭持家,以勤俭为美德,以懒惰奢侈为耻辱。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流传下不少有名的格言与佳话,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量入以为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勤与俭,治生之道也”等等。所有这些有关勤俭的论说,是我国古代人们历史经验的总结,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提倡的。

五、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是对父母家长进行家教的要求。家长应以其言行风范,为子女作出榜样,使其乐而接受教育。如果父母家长言行不一,表里相违,对子女的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教育是这样,家庭教育更是这样。这是从事教育的一个普遍法则。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古今皆然。现代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受父母的影响往往是最大、最持久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成长。这种影响包括子女的品行、性格、习气、兴趣乃至处事待人的态度与方法等等,因此在子女身上保留有父母的影子。由此可见,作为父母来说,以身作则是十分重要的。

立志

在道德领域内,立志就是指培养一个人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心及成圣成贤的志向。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视,“志”,把立志当作修养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为学修养的过程,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起,就反映了这一点。孔子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认为一个人在立定志向之后就要坚定不移,无论如何也不能丧失志向。孔子、孟子及后来大多数古代思想家所说的“志”,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成贤。换句话说,都是关于自己道德人格培养方面的志向。古代先哲在论述这方面的内容时,常常会表现出对物质财富、地位权势等的轻视。在他们看来,对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不可或缺的,是人真正成为人的东西,而名利、权势等则是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的。因此,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身居贫贱之地便放弃对仁义之道的追求。如荀子所说:“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由于志之所向在于道德人格的确立,与外在的条件没什么关系,而只要求人心的参与。因此,它对于人的自主性有严格的要求。孔子说:“为仁由己”,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都是此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性善论联系在一起的。儒家讲性善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先天的道德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圣贤,为尧舜。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人的自信和自强的情感,从而也有助于道德志向的确立。

立志由志学、志道、自信、自强、由己等方面的内容组成。在今天看来,其中大部分内容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一、志学

志学是有志于学习的意思。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学”的条件或资格,因此,志学并不是对所有人,而主要是对“士”的要求。对志学而言,第一是志要笃,即求学的意志要坚定,不能半途而废;第二是志要大,志小则容易自满,不求上进,志大则学无止境。志笃、志大,才会学有所成。

二、志道

儒家认为,凡人皆应立志,立志的方向不在美衣美食,而在于得“道”。道,就是为人之道,亦即儒家所说的仁义之道。在古代儒家看来。道体现了人生的意义,其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美衣美食,高于功名利禄,甚至也高于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可与议也”,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话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志于道,志于仁义,是社会对所有人的要求,人无论贫富、贵贱、长幼皆应如此。儒家认为,只要努力从事于道,皆可以成圣贤,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当然,今天志道的内容已与古人有别,但古人教人超越功名利禄的狭隘眼界,把立德放在第一位,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精神,值得提倡发扬。

三、自信与由己

自信就是对自己所具能力尤其是道德能力的信任。儒家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善性,只要自己努力,人人都可达到尧舜、圣贤的境界。由己与自信是密切相关的。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全在于自己的努力,这就是“为仁由己”之义。这一思想既能给人以充分的自信,又能鞭策人们去不懈的努力,反对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自信与由己,强调的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自主性、自觉性。这对提高人们道德的自信力,鼓励人们自觉地去努力修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过我们提倡自信与由己的基础,则不能如古人那样完全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而要建立在对社会、人生更高的自觉认识的基础上。

四、自强

自强是讲一个人对待立志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应丧失志向,而应自强不息地去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且很多困难情况往往正是对意志的磨练和实现志向的必经之路。这里,古人特别强调不应让富贵、权势等外在的因素去影响自己对道德的追求。同时,遇到困难,不应自暴自弃,而应奋发图强。

为学

从内涵上来看,“为学”一词的意义非常丰富,不仅仅指求学的行为或活动。它分为好学、博学、慎思、为己等几个方面。用我们现在常用的语言来说,这几个方面涉及了为学的态度、方法、目的、内容等问题。其中好学、为己主要是就态度和目的而言,博学、慎思是就方法而言。

从总体上来看,为学各部分的内容在先秦、汉初就都已经提出来了。如孔子提倡好学、博学、为己等,并要求学与思相结合;荀子作《劝学》篇,对孔子的上述主张进一步加以发挥。《礼记》中的《中庸》,对为学的内容更有了概括及总结性的说明,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概括地讲,儒家从先秦到宋明,对为学中各部分内容强调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在先秦,荀子强调博学、好学等,孟子则更看重思。宋明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派强调读书、学习,近于荀子;心学一派强调发明本心,更近于孟子。其中对好学、博学、慎思、明辨等的论述,除去其学、思、辨的内容要改变之外,基本上都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继承。

一、好学

为学的首要要求便是好学。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学,第一是要勤奋,决不能忘却努力学习。这就是说,要把学习看得比吃饭、睡觉更为重要,做到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第二是要多问,遇到不知道、不理解的东西,要虚心地向他人请教,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自己的下级请教,做到“不耻下问”。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达到日新知识的目的。第三是“时习”,学习了新知识之后,还必须要时常温习,以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对于好学,古人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从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使之发扬光大。

二、博学

博学是指广泛地学习各种相关的知识。在古人看来,博学的直接效果首先是开阔人们的视野,从而免于孤陋寡闻之患。如王充所说:“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其次,博学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趋于深刻而细密,可以从纷纭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些一般的东西来。这也就是古人常蜕的博以反约。因此,博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达到约的途径。如孟子所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博学的范围在古今有很大差异,但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对今人仍然很适用。

三、慎思

古人认为,思是人体器官中心的功能。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人靠耳目之官博闻博见,然而若要免于杂乱迷惘,非要心官的参与不可。孔子一方面重视学,另一方面也强调思,他要求把学与思很好地结合起来,认为偏重于哪一点都不好。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这里要注意的是,慎思的工夫一定要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之上。若没有博学做基础,慎思就会陷于空想,反而无益。

四、为己

学者当为己之说,倡导自孔子,自孟子以后,历代儒者多有申说。《论语·宪问》记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见为己与为人是相对立的。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用今天的用法去误解古人使用“为己”与“为人”两词的意义。在《论语》中,“为己”的意思是为了在道德上提高自己,“为人”的意思是说将知识炫耀于人,而不注重自己人格的培养。后代儒者循此义加以发挥。如孟子讲“自得”,荀子讲“美其身”,颜之推讲“修身”等,都发挥了《论语》中“为己”之义。

为己之说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来说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学习各种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向别人炫耀,而是要加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为国家、社会作更大贡献。

存养

存养是指以不同方式保养个人善的本心、本性,培养自己道德、精神的品格,它包含了古人所提出的养心、正心、存心、清心、求放心、养气、持敬、致良知等有关修养方法的内容。存养之说最早出于孟子,宋代以后,特别是理学思想家常用存养概括儒家有关心性修养的讨论。在关于存养的论述中,孟子的影响最大,如养心、存心、养气、集义、“存其心、养其性”等最早都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如持敬、主敬等则是宋代以后思想家所提出来的。从存养思想的历史发展来看,先秦思想家虽然提出了各种存养的方法,但有关存养的论述在先秦思想体系中不占主要地位,也未在社会上形成比较统一的存养理论。汉代至隋唐,虽然儒家思想在社会的正统地位已被确定,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存养问题论述不多,社会较多的是依靠外在的“礼”来调节。宋代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理学要求人们通过内心对“理”的体认提高道德自觉。这一思想逐渐在社会中占了主导地位,思想家的著作、语录中充满了关于存养方法的详细、认真的探讨。他们继承、发展了孟子关于存养的理论,以孟子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基础,具体地对道德存养功夫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存心养性

存心养性之说最早出于《孟子》。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又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把能存心养性,即保养人的道德意识,作为君子的本质特征。他把人的道德心看成是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提倡积极地保存、养护这一道德意识,不要使之丧失。孟子认为,丧失了道德意识,也就丧失了人的本性。他把这一丧失本性的情况叫做“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说,学问的道理就在于能把丧失了的心重新寻找回来,这就是存心养性的重要功夫。

孟子所要人存养的心,亦叫良知,并认为良知是天赋本有的。孟子的这一思想对宋明儒学影响很大。虽然我们不赞成对道德观念先验的理解,但是他们所提出的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如朱熹提出的“大抵学问便是警省”,并要求人每日自问;又如王守仁所提出的“求诸其心何为哉?谨守其心而已”。所有这些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着启发作用。

二、正心诚意

“正心”和“诚意”,在《礼记·大学》中是作为两个重要的思想提出来的,古人又往往把“正心”与“诚意”联系在一起。古人认为,“诚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使自己见善如好好色,见恶如恶恶臭一样,不可苟且迁就自己隐微的不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魏晋时的傅玄把“正心”当作为“立德”的根本。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更是十分重视这一“正心诚意”的修养功夫。程颐认为:“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王阳明也认为:“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修身则在于“正其心”。由此可见,古代儒学家们,皆是十分重视“正心诚意”这一道德修养功夫的。时至今日,我们在进行道德修养时,亦先要做到端正自己的心,做到诚实不欺妄,这是道德修养中的一个普遍原则,我们应当很好地总结古人的这一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三、养气

养气之说最早出于孟子对“不动心”的讨论。这里的“气”实指一种生理一心理的状态。所谓“浩然之气”与“不动心”都是指一种充实了道德意识和情操的精神境界。孟子认为人必须善于养气,才能体会这种状态,以此提出了养气说。养气的最根本方法还是要不断培养积累自己的道德意识和保持住这种道德意识状态。

宋以后的儒学家们,又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质和变化气质的问题。他们发挥孟子所提出的“志”与“气”关系问题的思想,强调“志”对“气”的主导作用和“持志”的重要。所谓“志”,主要是指道德理性,与此相对的所谓“气”即是气质,主要指人的禀性、生理欲望、情感等。不少宋明儒学家认为气质是有善有恶的,是产生恶的根源,以此他们提出了变化气质的问题。所谓变化气质,也就是要克服气质中的恶,使之纯归于善。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就是“持志”,用志来驾驭气质,使气质完全符合道德的理性。“变化气质”说,就其提倡以道德理性来驾驭情欲而言,有着合理的思想成分,时至今日,仍有可借鉴的内容。

四、集义

集义是孟子在谈到养气时提出来的一种修养功夫。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所谓“集义”,是指不断地积累、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宋以后,“集义”亦成为一种独立的修养方法。宋儒程颐说:“必有事焉,须当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平日不培养和积累自己的道德意识,遇到事时,就不可能做出符合道德的事来。明儒湛甘泉认为:“集义者,如集聚百货之归也。夫敬,德之聚也”,并要求人们把所集之德“根于心中”。确实道德修养要求不断地培养和积累,绝不是一个早晨就能成就的,所以,集义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修养功夫。

五、持敬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中的“敬”字,他提出了“修己以敬”和“行笃敬”等思想。孟子则把“陈善闭邪”释为“敬”。《易传》提出了“敬以直内”的思想。至宋代二程兄弟特别提倡主敬、持敬,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以后的学者常常把持敬作为一种主要的修养方法。在二程关于“敬”的讲法中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如“庄整严肃”、“主一无适”等。“庄整严肃”是指容貌、词气要端庄,“主一无适”是指心念专一不散乱。总之,内和外都要做到敬。之后,朱熹又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敬”包含有收敛、敬畏的内容。朱熹认为“敬”如同种田需要灌溉一样,是存养的一个重要功夫。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春苑论史

    春苑论史

    本书收集了作者散布在杂志、论文集里的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人物及著名的历史运动等方面。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张鸣杂文集。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观察、分析中国政治体制与官僚制度,评论当前官场风气与时事风气,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热门推荐
  • 都市最强大脑

    都市最强大脑

    萧然,一个身世神秘的少年。在12岁的一场车祸中,智力发育受阻,成了众人的笑柄,被称作‘智障儿’。饱受多年的嘲讽冷艳,萧然突获神奇‘高科技产品’,人生从此得到改写!他不再是智障,他拥有了超越爱因斯坦的超级大脑,成了绝无仅有的超级天才!从此肩负起国家的重任,开始了牛逼闪闪的传奇人生!
  • 致最爱的他

    致最爱的他

    我们经过相遇,相爱,相杀,但最后还是逃不过命运。我似水与叶子、流年和刘洋,最后还是悲伤世界人。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异域降临者

    异域降临者

    两个民工一个小姐三个特种兵粮食矿石国际威慑武器宗教与科学的碰撞异能是天赐的故事从雪夜里的抢劫开始
  • (完)谁之天下谁家妃:帝王绝

    (完)谁之天下谁家妃:帝王绝

    她是江湖杀手排行榜上排行第一的杀手。她是闇楼的百变月主。一场错误的报恩,一段彼此算计的后宫之路。他是轻笑之间运筹帷幄的帝王,她化身为大秦后宫最受宠的妃子。而他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如雪男子,还有他总是那般漫不经心地坐观别人之间的争斗。神秘的闇楼日主,步步为营的阴谋算计,最后的最后,谁胜了,谁又败了?谁失了心?谁又晃了神?她入了不该入的局,爱了不该爱的人,绝天崖上,伤心欲绝,命绝天涯,却没想到命不该绝。于崖底遇上单纯少年,本想就如此与之平静地过一生,却偏偏还是无法离开,陷入了别人的恩怨之间。苍国王室的秘密,他们之间的恩怨,天下的风云再起,还有她真正的身世,当一切的一切全部浮出水面的时候,谁才是谁的错?他说,落落,我绝不再骗你。他说,落落,我们一直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他说,落落,你说过要和我永远在一起的。他说,落落,我只希望你能平安开心地过一辈子。
  • 执掌九州

    执掌九州

    上古时期,大能者开天辟地,将大陆化为九州。九州每九万年必要经历一劫,在经历了八劫后的九州大陆即将面临第九劫!在这个劫难起的时代,是黯然泯灭?还是一飞冲天?磨难铸就传奇,时代造就人物。且看我林惊天挥斥方遒!执掌九州!【新书求推荐票和收藏哒,另外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加Q群:182458808】
  • 炮灰女配的重生

    炮灰女配的重生

    林丽是个可怜可恨的女人,上辈子母亲为了继女让自己处处忍让,这辈子林丽变成了恶毒的女配,不管什么是我的全面争取,算计我的继姐看谁算计了谁,莫名出现的男人,大男子主义什么的一边去,这是一个不是生就是死的故事,也是一个软弱女子变恶毒女配驯服忠犬的故事。
  • 虐乾坤

    虐乾坤

    此书2020年后再写。看到的老铁请支持作者君的正文小说《羚帝》。抱拳啦。
  • 仙巫战纪

    仙巫战纪

    既然命运选择了我,那我只能面对命运。这是刑名的无奈!强者为尊的三千世界,我只想精彩无悔的活着。这是刑名的信念!登天修炼一途,遇仙杀仙,遇妖杀妖!这是刑名的性格!
  • 梦里繁华空逝去

    梦里繁华空逝去

    她,24世纪的sss级神医,一朝穿越,成为紫清大陆人人唾弃的废柴大小姐,虽为大小姐实则,却比一个丫鬟的待遇都不如,父亲病死,母亲被人毒害,独独留下她一个人,舅舅当上家主,将她从族谱中除名,赶出主家。天生万素之体,却被当成废柴,5系合一,组合成了亿年都难得一见的万素之源。收仙兽,夺神器,练仙体,杀魔神,渡金体,无一不是她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