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49300000005

第5章 中国之旅(3)

以后,斯诺与鲁迅多次倾心亲切交谈。鲁迅帮助斯诺在纷繁迷离的文学现象中,正确把握了中国文学运动的主流及其发展方向,寻找到了“正在改造着中国人民思想的那种精神、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同时,鲁迅也使斯诺懂得了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及不可避免的缺陷,由此醒悟到中国在政治上不能发展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斯诺基本上按照鲁迅的教导选编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着重编译那些“孕育着强有力的,富有意义的芽”的作品。

斯诺在鲁迅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觉醒者,骨子里充满着青春骚动的觉醒者,听到了民族觉醒的声音,发自肺腑的打破旧世界的呐喊,那呐喊声已经震动了十里洋场和紫禁城。斯诺由衷地感谢鲁迅对他的帮助和影响。他说:“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优秀者之一”。

1933年2月,斯诺移居北京。一到北京,斯诺夫妇就被这个“亚洲无与伦比的、最雄伟”的都市吸引着。以后五年,他们就一直住在北京。斯诺在北京期间,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重大事件。在德国,1933年1月,兴登堡任命纳粹头目希特勒为总理,法西斯分子在德国掌权。在意大利,墨索里尼早已完成了法西斯夺权斗争,1935年,悍然出兵埃塞俄比亚。在日本,对外侵略和国内法西斯化同时推进。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者挟持溥仪建立“满洲国”。接着把矛头指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侵占热河全省和察哈尔北部。3月,又占领长城各口,包围平津。5月占领冀东,平津危急。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蒋介石政府继续执行其“不抵抗”政策,依靠国联,寻求妥协。但这并没有阻止日本军向前推进。蒋介石在日本帝国主义面前甘于屈服,而把大量的财政预算用来发动对中共和苏区的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围剿”,最后迫使中共和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这样还不够,蒋介石还效仿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开鼓吹法西斯主义,实行一党专政,严厉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逮捕、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实行白色恐怖。

所有这一切,都显示着一种越来越明显的征兆。对此,斯诺感到,表面平静的北京正酝酿着一场大战和革命。妻子尼姆也有同感,她觉得“1935年底,中国死气沉沉到了极点,这是一个虽生犹死的时刻”。她感到窒息,“仿佛空气已经腐朽,充满了一氧化碳和腐烂植物散发出的沼气”,引火即燃。

斯诺夫妇很爱北京,就像爱一位可爱的姑娘一样。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北京就要沦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在东北、上海,他们已经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惨剧。只要进了北京,他们肯定肆无忌惮地蹂躏这位“可爱的姑娘”。斯诺暗下决心:决不能袖手旁观。尼姆也“不想让北京成为战场并被荡平”,不愿意“当日本人占领北京时,这座城市却‘令人震惊的缄默无声……心灰意冷,肢体冰凉……无边无际的壁垒高筑的城市——城市铁门又深又厚,塔楼上雉堞相连……至少要有被忘却的雄鬼在夜风中发出呜咽悲鸣’”。

1934年1月,斯诺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据1934年2月13日《燕京大学校刊》载:2月9日,燕大教职员交际委员会欢迎本学期新到教员,在临湖轩设茗招待新闻系和社会系教员。新闻系新到教员中有“雪思诺(Edgar.Snow),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雪思诺”就是斯诺。

由于在燕大任教,斯诺把家从城里搬到海淀军机处八号。这座中西合壁式的房子在燕大校园南面,宽敞的庭院里有果树、竹子,还有一个小型游泳池。房屋建在高地,因此,透过居室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眺望到颐和园、玉泉山。同时,斯诺在这里还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大学生们,这是他非常希望的。因而,斯诺非常喜欢这个住宅。

斯诺天生一副顽皮的笑脸,亲切好奇的眼睛。他为人正直、谦虚,富有正义感。他们夫妇都深切关注着中国的命运。海伦说:“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同中国青年是一类人,我们站在爱国青年一边。”广大爱国青年知道斯诺夫妇关心中国、热爱中国,对中国进步青年充满希望,而不是像某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因而也乐于和他们交往。当时燕大进步学生组织负责人陈翰伯回忆说“他(指斯诺)是我们很难遇到的一位真诚朋友”,“我们是师生,又是朋友,是可以相互交心的朋友”。

当时,国民党政府疯狂推行法西斯主义和独裁统治,实行文化“围剿”和新闻封锁。鲁迅、托尔斯泰的书被查禁,关于共产主义的书就不用说了,甚至像萧伯纳、德莱塞等西方自由资产阶级的书亦在禁书目录里;一天比一天紧张的华北局势在国内报刊上一字不提。国民党特务还威胁在国外报刊上透露一点点有关这方面消息的西方新闻记者。斯诺利用自己的特殊条件收藏了大批被国民党定为“禁书”的进步书籍,斯诺也比青年学生知道更多关于世界局势和中国问题的消息。当时一些学生领袖经常到斯诺家中看书、讨论问题。其中,中共北平市委的负责人黄敬和燕大学生领袖龚澎、黄华、姚依林、龚普生、陈翰伯是斯诺家的常客。他们看到了苏联的一些小说和反映中国红军生活的小册子,特别是史沫特莱著的《中国红军在行进》一书被学生们争相传阅。学生们称斯诺家是个“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的窗口”。

193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活动,国民党继续卖国投降,派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和华北日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11月,在日本的强压下,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一切抗日团体。制造“沈阳事件”的主谋土肥原还纠集、雇佣一批职业哭丧人、龟鸨、鸦片鬼和清朝遗老,擎着要求华北“独立”的标语牌,在北京和天津的街上游行。外面传说华北地区军政负责人宋哲元已准备向日本人屈服。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国危急!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平稳的课桌了,广大爱国青年骚动起来。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张兆麟哭着去找斯诺,王汝梅(即黄华)、陈翰伯也来了。他们请求斯诺帮助在国外报纸上发一篇学生致蒋介石的请愿书,斯诺和尼姆都爽快地答应了。斯诺还答应发动其他记者去现场采访,并予以详细报道。

12月8日夜,斯诺和尼姆连夜抄写学生们所提供的译文,以便第二天供外国报纸发表。

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一二九运动爆发了。当天,斯诺和尼姆老早就起来了,约上好几位外国记者跟学生一起游行。在游行的过程中,斯诺夫妇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每当警察要打学生或抓学生时,外国记者们就冲上前去拍照,吓得警察们也不敢轻易动手。后来,消防队倾巢出动,用水龙向示威者喷射,尼姆为救护一个学生被警察的水龙弄湿了衣服。在寒冷的天气里,尼姆的衣服很快冻冰了,然而她没有退却,继续拍照。斯诺向士兵们宣传说:学生们为了不当亡国奴而上街示威,你们是中国人,为什么要打他们?斯诺夫妇一直走在游行队伍里,直到学生们进入天安门广场。

回家后,斯诺夫妇立即赶写新闻报道,晚上,他就给纽约《太阳报》发了独家电讯。陈翰伯说:“从12月9日到次年1月,斯诺先生的照相机和打字机实在忙得一点空闲也没有。这次震动全国的北平学生爱国运动,在国内报纸上未曾登出过一个字,而远在西半球的《太阳报》却发表了详细而且翔实的长篇电报,那里面为我们保存了很多史料。这是斯诺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一个贡献。”

从1935年10月到1936年6月,斯诺夫妇差不多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支持学运上。由于中国报纸不许登有关学生运动的消息,他们尽量利用外国报刊、记者来宣传学运。“中国学生也不断地向我们打听消息。我们成了新闻中心。”1979年,尼姆对萧乾这样说。“我们是以个人身份协助中国打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后来,尼姆根据在学运中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九三五-一三六年的中国学生运动纪实》一书。

当斯诺正在苦苦地寻找着活的中国的心脏和头脑的时候,在1935年底至1936年初冰封雪飘、寒凝大地的古城北京,他有机会亲身投入沸腾着热血的青年们的伟大斗争中。年轻的战士们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使斯诺受到从未有过的、活生生的教育。他满怀激情地说,在一二九运动中,“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表现出的集体的政治勇气”。这种宝贵的政治勇气使斯诺懂得,“历史确定是可以被扭转的”。不是吗?一二九运动使国民党和东京方面的阴谋流产了,土肥原被召回国了,日本外务省和陆军省发表否认用武力并吞华北意图的声明,张学良将军欢迎学生到他的部队里做宣传鼓动工作。由此,斯诺由衷地称赞:“青年爱国者们对国家和人民尽了最大职责,今天全世界都视他们为英雄。”。

更为重要的是,斯诺后来说,一二九运动的“经历教育了我,使我懂得在革命的所有起因中,知识青年完全丧失对一个政权的信心,是促成革命的一个要索。对于这个现象,学究式的历史学家往往是漫不经心的。蒋介石的国民党成了悲观、停滞和镇压的象征,把许多爱国的男女青年赶到作为中国最后希望的红旗下去”。时隔半年,斯诺就毅然决心踏着燕京大学学生们的足迹,来到“作为中国最后希望的红旗下”。在那里,他发现:“红星将照耀中国。”

同类推荐
  • 风云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人物

    风云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人物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人物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具体内容包括:发表鼓舞人心的宣战演说、从随军记者到贸易大臣、参加一战获得骑士勋章等。
  • 马克思传

    马克思传

    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先生历三十年而完成的一部完整的马克思学术传记,全面记述了马克思一生的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实践,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进行了新的概括和总结,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王小波传

    王小波传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5岁。《王小波传》是国内外首部完整再现王小波惊艳一生的唯一传记,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社会深刻思考的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反映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释历来三分天下。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只有《佛藏》和《道藏》,而没有《儒藏》。21世纪初,这一历史终于得以突破,而改写中国这一历史的带头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汤一介。
  •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如玉般温润,但她们的爱恨足以倾城。她们或生自盛世豪门,或拥有绝代风华,或身负才情千万,或经历曲折离奇。作者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体味她们的落寞,解读她们的惆怅,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孟小冬、潘玉良等知名女子的人生情感故事,或凄婉,或无奈,或哀怨,或浪漫。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追忆100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天罚雷帝

    天罚雷帝

    为救挚爱,为报血海深仇,身怀仙界神剑的伊林,踏遍五洲,在这蛮兽林立的世界里,夹缝求生!他剑斩神兽,宝控天魔,一路披荆斩棘,书写一段可歌可泣的万古传说!
  • 庸俗的俗人重生

    庸俗的俗人重生

    秦大为重生了,回到了2004,回到了高二。没有想要建立丰功伟绩,没有想过要成为时代骄子。这就是一个俗人的庸俗重生故事。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让自己过得舒服点;少点遗憾多些精彩.......
  • 时光未老

    时光未老

    西柚的生命中有无数个过客,但她独独看中了他,却也说始终放不下。三年光阴中。过客还是过客,该擦肩而过的还是过去了。她说,我们能天长地久吗?他说,一定可以Iloveyoubutimissyou.----------------------------写给失恋的故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夏日有枫

    夏日有枫

    本文为坑,不再更新夏晓到了灵叶高中,倒霉地撞到了校董事长之子叶枫泽,学生会长兼叶枫泽好友的韩熙及时劝解,这才避免了悲剧。即便如此,夏晓在灵叶高中的生活还是坎坷不平。叶枫泽喜欢上了夏晓,并且告白了,然后他们开始了一段小说式的恋爱。高中最后一学期,叶枫泽突然休学了……韩熙则在叶枫泽休学后的日子里给了夏晓很多帮助。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那时的夏晓在努力学习,偶尔也会和韩熙出去玩;韩熙也在另一个大学努力着。五年后,叶枫泽又重新有了消息……
  • 命里注定来寻你

    命里注定来寻你

    一段情缘将二十一世纪的她带入相隔几个世纪的古代——明朝,在那里她觅得了今生的至爱,身份的悬殊使她离开了他。二十一世纪的女性是有思想的,哪里甘于做爱情的逃兵,经过曲折的过程,两人许下爱的誓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 彼岸没有你

    彼岸没有你

    “她结婚了,新郎不是他!”如今,这似乎已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速食时代,有几人还记得当年的初心?又有几人还为对方保留着那颗盟誓初心?我们都迷失了,却毫不自知……
  • 末日之我从异界来

    末日之我从异界来

    丧尸横行,变异生物凌驾于人类之上。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来自修仙界的王皓该如何做……
  • 不见的爱

    不见的爱

    我去过最温暖的地方是你的怀抱,但你却冷酷将我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