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500000026

第26章 文学理论本体向度(3)

2.形式本体向度

有的理论家提出,“如果说,在19世纪的艺术氛围中,人们基本上是被传统艺术紧紧地包围着,因而对艺术形式的重视只能在黑格尔所理出的思路上行进,那么,到20世纪情况就开始有了变化:形式的革命开始冲击古典艺术观,形式试图抛弃内容而走向独立,甚至建立‘形式本体论’。”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对形式本体向度的准确概括,它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第一,形式本体向度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如前所述,在西方古典文学理论中,对形式的一般重视是以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亚里士多德将事物分为质料、形式、动力、目的“四因”,以房屋为例,砖、瓦是质料因,房屋的整体形状、结构是形式因,建筑师及其技艺是动力因,而房屋可以供人居住则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质料固然重要,但并不构成事物自身,相反地,形式与事物自身的关系更为密切,“质料不创造差异”,“事物常凭其形式取名,而不凭其物质原料取名”。将这一理论见解运用到诗学研究上,如果说诗所模仿的对象即“在行动中的人”,这属于诗的质料,那么,其他要素都属于“诗的艺术本身”,包括“它的种类,各种类的特殊功能,各种类有多少成分,这些成分是什么性质,诗要写得好,情节应如何安排”等等。

黑格尔对艺术形式的重视是着眼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之上的,他认为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分是观念性的,“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意思是说,当人们谈论内容或形式时,只是意味着从内容的角度看形式,或者从形式的角度看内容。在朱光潜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美学》序论中,黑格尔还谈道:“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于指引到这意蕴。因为一种可以蕴含某一意蕴的现象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不只是代表那外在形状,而是代表另一种东西,……文字也是如此,每个字都指引到一种意蕴,并不因为它自身而有价值。这样,就使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化为一体,所有的形式要素,直到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东西,都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作家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琢磨而找到的。因而在这些作品中,形式完全消失了,它不存在着自身单独的价值。”表面上看,黑格尔在此否定了艺术形式的独立价值,但实际上他所肯定的正是形式对内容的绝对意义,形式的消失意味着它转化成了内容,因此可以说,内容有多重要,形式就有多重要。

第二,所谓的“形式本体论”最初发端于艺术创作领域。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变革,这一变革不只是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主题和题材,而且使人们感受到了形式的冲击波。“自德拉克罗瓦以来,画家们对学院派挑战,他们给予一个在运动中的形式里生动的动力主义以优先地位,超过空间中固定体积不动的画面形式。”这不仅指一般的艺术创新,而且使形式成了相对独立于内容的东西。康定斯基则明确提出了“绘画寻找着‘新的形式’,但还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的说法,这种体验决定了康定斯基的转向是以形式革命为主的。自此以后,一种与黑格尔传统大相异趣的形式主义理论开始在20世纪的文学理论界大显身手,如果说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其中影响最大的,那么,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英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则可以视为形式本体向度的过渡形态,其代表人物是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这一颇具形式主义特性的命题,他认为艺术作品虽然具有审美效应,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但在艺术作品中,还有一种将艺术品同所有其他各类对象区别开来的性质。

没有它,一件艺术作品便不能存在;具备了它——尽管可能是在最小的程度上——艺术作品便不会毫无价值。这种特性是什么?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中共有的性质是什么?只有一个可能的回答——有意味的形式。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这些线条和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这些给人以审美感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把形式看成是艺术作品的本质特性,这是其理论不同于传统理论之处,形式的重要不是因为它成了内容的外部表现,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艺术品的本源,从而成为典型的形式主义理论。

同时,贝尔又不是一个极端的形式主义者,他对形式进行了限制,那就是“有意味的”,换言之,并非一切形式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特质,只有“有意味的形式”才能达到这一点。至于什么是“有意味的”,贝尔特指“那些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感动我们的排列与组合”,而感动则来自于情感,可见,形式的“有意味”是因为其表现、传达了人类的审美情感。这样,贝尔的思路又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黑格尔那里,即认为形式是一种载体,没有这个载体,艺术作品就不能存在。尽管黑格尔理论中的形式所负载的是“理念”,而到贝尔那里则成了审美情感的载体,但两者的理论向度是具有某种一致性的。

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谓的形式,与前述的形式概念虽然有理论传承的一面,但它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日尔蒙斯基认为,一般来说人们都把文学作品的内容当做表达了什么,而把形式当做作品是怎么表达的,实际上,这种“什么”与“怎么”的划分只是人为的抽象,而不是作品本身所自然具有的,因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总是相互融合的,人为地将其分为“什么”与“怎么”的做法可能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形式像个器皿,而内容则是注入形式之中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它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把形式理解为可有可无的外部装饰,二是把内容当做艺术之外的社会现实进行研究。在日尔蒙斯基看来,人们往往忽视文学自身的特性,用阶级分析方法去探讨作品中人物的社会地位,用社会学方法去寻找作品所反映的时代风貌,用精神分析方法去研究作者的心理投射等等,这些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学研究。因此,日尔蒙斯基提出,“如果说形式成分意味着审美成分,那么,艺术中的所有内容事实也都成为形式的现象。”关于这一问题,什克洛夫斯基在《关于散文理论》中说得更加直接,“情节和情节性乃是和韵脚同样的形式,从情节性的观点去分析艺术作品,用不着‘内容’这一概念。”这些就是针对形式与内容二元论的传统观点来谈的,可见,形式主义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用形式把材料、内容等贯穿起来,而在于把作品中的一切都纳入“形式”这一概念之中。

形式派认为,“形式决定一切”意味着文学艺术的形式包括其中的所有要素,并因此提出了材料与程序的概念,作者从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获取的各种事物、事件、形象、词语等,都可作为艺术品的材料,并用特殊的程序对它们进行处置,使它们成为艺术品并引起审美效果,可见,程序就是使原材料转变为艺术品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它决定着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性,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程序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找出艺术性产生的根源,并说明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原因所在,其特点在于强调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性就是文学独具的特性,它不是存在于作者的心灵中,也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不能从文学经验中寻找,也不能从文学题材中寻找,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形式主义者对传统文学理论中的“形象说”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亚历山大.波泰尼亚的名言“艺术是形象思维”及把形象作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形象不是诗的本质特征,视觉形象只能阻碍诗的感觉。“诗歌的材料既不是形象,也不是情感,而是词……诗是语词的艺术。”因此,研究文学艺术不能从象征和隐喻入手,而应从对作品的感觉入手,这样,文学理论就必须区分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对立和差异,必须找出二者的区别来。

大致而言,持形式本体观点的理论家有着基本一致的理论追求,但在对形式进行具体理解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到了后期形式派那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并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倾向:一是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人主张文艺的自主性,强烈反对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来说明文学的演变,认为文学研究不应依赖于它和别的学科的关系,而应从文学本身的规律、从文学形式的演变来加以说明。二是勃里克不反对把形式本体论同对内容的关心相结合的可能,他宣称要建立一门以形式派原则为核心的新美学,并把形式派的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相结合。三是日尔蒙斯基批评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人认为艺术可以独立地发展,并把这种发展说成是艺术程序的新旧更替等观点,还进一步批评有的形式主义者在研究诗歌时忽视了艺术心理学,从而在理论原则上显出了某种灵活性。虽然上述理论的具体见解不尽相同,但因为他们的理论倾向基本一致,因而从总体上看彼此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艺术是一种设计”的理论,从艺术感觉的角度批驳艺术的形象本质说,因为形象本身只是进行最佳表达的工具,是一种达到最佳效果的诗学设计,即形象不是诗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寻找或收集起来的,并将其置于一个新颖、出乎人们意料的语境之中,此即艺术的“设计”。

在这方面,传统的文学理论也不乏将文学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形态,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把“悲剧”种类孤立出来,并对其进行过专门的探讨。亚氏在分析美术的同时,根据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如戏剧的、叙述的或混合的——对艺术作了区分,他逐一利用了对象、手段、方式上的这些特征,将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区分开来,接着再把诗歌划分成各种样式的,例如史诗和戏剧、悲剧和喜剧等。他在着重分析悲剧时,又以同样的方法把整体区分为情节、性格、思想等成分。据此,亚氏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与政治、人生、道德无关。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模仿的行动和人物可以作为情节、性格、思想等进行讨论,再加上言辞、歌曲和形象,共同组成了悲剧的六要素,这样,悲剧作品本身可以从形式上分析为一个自我决定的整体,它由各个部分围绕着悲剧情节这一主导部分而组成。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此类文学理论虽然具有某种本体倾向,但他是“以模仿概念为本原”的:“模仿的概念,亦即作品对它所模仿的事物的参照,在亚里士多德的批评体系中显然占首要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亚氏一再提到“模仿”一词,而且表现在他对悲剧目的的认识上,为了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悲剧所模仿的行动不仅要完整,而且一个个事件最好是意外发生的,其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因为恐惧或怜悯之情既可借形象引起,也可借情节的安排引起,亚里士多德认为后一种方法为佳,原因在于悲剧是诗人模仿的产物,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可见,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主要是为了使模仿的效果更出色,其理论根基仍然是现实高于文学。

俄国形式主义者为了避免文学的特性被忽略,反对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文学作品视为模仿的工具,并且主张:艺术的目的是传达一种对于客体的情感,这种情感作为观赏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认识而存在;艺术的技巧就是‘疏远’事物的技巧,是关于受到妨碍的形式的技巧。

同类推荐
  • 活着就有眷恋

    活着就有眷恋

    《活着就有眷恋》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辑录了作者十年来所写的散文、随笔、创作谈以及演讲集等,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对生命的悲情感悟、行走的经历以及读写心得。文字清新、生动、隽永,充满浪漫的抒情性。一卷在手,如同与作者同行,听她娓娓道来一路的山川风光及内心的觉醒、感受,创作的艰辛与欢愉,以及,对文学、对小说的独特理解和痴迷的热爱。
  • 仙根的传说

    仙根的传说

    本书系永德仙根的民间故事集,其内容从四个方面:“仙根的由来”、“仙根托梦于人”、“向仙根借兵因迎战”以及和“仙根”有关的其他传说来收集民间故事。
  • 夏娃的花环

    夏娃的花环

    该书是作者马季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所收录的文章曾陆续在高端文学报刊发表,其中有优美的文化散文,细致的作家研究,客观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新颖的阅读心得,敏锐的社会观察和专业的艺术赏析等。是作者十多年散文、随笔写作的结晶,分为:京城文化、品尝生活、边走边读、作家现场、文化视野和社会万象等六个部分。作者本人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创作多年,艺术经验与思想积累丰富厚重,文笔清新、流畅。作品的特点是从细节人手,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富有原创精神与鲜明的文学追求,可读性很强。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3

    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 翻开《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最新力作——《与世隔绝》,该作品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菜鸟保镖养成记

    菜鸟保镖养成记

    他叫林旭,一个有些小帅,有些小土,又有些神秘的男人。她叫唐一初,一个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女王。两个世界里的人被迫组合在一起,却凭借自身的力量搅动了花城风云。风云将起,且看小道士与女总裁如何与敌人斡旋,斗智斗勇!花城的明天因为他们又将有着怎样的变化。商场如战场,战场似情场,小道士与女总裁的合作又将擦出怎样不同的火花?清纯可爱的千金公主,美丽正直的女警花,性感智慧的商场女王……她们又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花城第一美的唐一初又将如何在众敌面前抱的“男人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夜澜卧听风吹雨

    夜澜卧听风吹雨

    顾小澜认识蒋陆宇是在她爸妈抱着刚出生的她从医院回家的路上;上下班高峰期的L市交通总是让人着急,她爸顾天明在堵车途中与昨天刚搬到自家隔壁的蒋家爹地蒋峰一人一句的抱怨起来,一场堵车让两个男人的友谊萌芽了,而后一代的悲剧,也正是从这一次的相遇开始……
  • 成为战神的男人

    成为战神的男人

    新人怎么办?那就一步一步往上爬!终有一天,我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神!PS:写着玩的,我会把我平常玩《使命召唤OL》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 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本书讲述了前门的兴衰历史、传奇故事,以及时代机遇。前门不仅仅是“商业帝国”的同义词,它还是一座世界级古都文化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重新焕发了青春。人们不仅欣喜地看到了老字号强大的生命底蕴,也看到了前门自我疗伤的惊人力量。前门的迅速复苏,得益于前门文化的空前活跃。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前门,在21世纪初正迎来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经过这次涅槃,前门的传奇必将续写。
  • 天地号令

    天地号令

    “天地号令?是游戏吗?超级玛莉我玩过,跟那个比怎么样?”我只是个游戏小菜鸟,其实我是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游戏的三好小男人,可是未来岳母却讥讽我是无车、无房、无存款的三无产品!听说玩游戏也可以发家致富,好吧,我就免为其难的跟着死党混游戏吧!就像打麻将一样,都说不会玩的人手气好,难道这话在我身上应验了吗?死党卫青:“我靠,你个死呆子!神级宠物、史诗级坐骑、历史名将、美女环抱!你还让不让我这‘职业’玩家活啊?我才一身‘青铜’装备!不行,老子要斗地主,谁让你领地那么大,分我几个城池,最好美女也分几个……”
  • 倾灵之羽

    倾灵之羽

    在这个充满了玄气的世界,只有强者才有发言权。身为孤儿的欧阳灵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是被他们用来欺负的吗?不,十六岁后,人见人打的欧阳灵成为了强者,你们加注在我身上的痛苦,我要加倍还回来。任何看不起我的人,只会有一个下场,死!
  • 护美保镖

    护美保镖

    往日特种兵陈羽被关押华夏最严监狱数年,由于接到神秘任务又重现都市,刚着路的他就备受瞩目,为保护美女大小姐,他站在世界之巅,彰显无敌狂龙之名。
  • 爱如温煦

    爱如温煦

    女人就是悲剧,在上帝创造的时候。当苏现跨入婚姻后才发现,原来并非每一个女人都可以拥有爱情,而每一个女人都要结婚生子。语盈说,我只要和他在一起,哪怕他爱着别人。阿灿说,讨论孩子,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爱的方式。喜欢看韩国偶像剧的磊磊说,我不相信爱情。卜若彤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小三未必是小三。90后美女关欣妍说,谁让我开心,我就和谁结婚;谁让我不爽,我就和谁离婚。90后林立说,男人,最重要的是事业,有钱有权有势自然就会有爱情。到处沾花惹草的功成说,老婆是我唯一的女人。
  • 第七龙皇

    第七龙皇

    龙皇是这个世界最强的统治者,而作为只存在都市传说中的‘第七龙皇’更是天灾的化身,嗜血的怪物,存在于这世间的灾祸。名为南门浅星的少女带着对付龙皇专用的最强武器,造访神族自治区。她在哪里遇到了“第七龙皇”,‘第七龙皇’的正面目又是——?
  • 马云的资本

    马云的资本

    本书详细讲述了马云在商业场上的冲杀搏击所向披靡,更点破其背后的故事与内幕,娓娓道来生活中的马云,他在每个人生抉择处的所思所想。探寻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补充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揭开马云的胆识、智慧背后的商业哲学与创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