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9000000007

第7章 传播与性别研究概述(5)

第四节 研究议题的推进与发展

一、“性别化的组织传播”与“性别化的媒体”

在美国学者朱丽亚.T.伍德的《性别化的人生》一书中,将性别、文化与传播纳入系统研究的框架中。并用两个章节专门论及了“性别化的组织传播”和“性别化的媒体”。

在“性别化的组织传播”这章中,作者以大量证据说明女性在事业上遇到了更大的阻碍。从讨论刻板的性别观念入手,归纳这些观念如何影响正式工作场合中人们看待和对待女性和男性的方式。审视了在正式和非正式的人际网络中的性别动态,从而看清这些网络是如何导致男女不平等待遇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纠正各种组织中存在的性别和性的歧视。

作者认为,女性劳动力常被归入以下的四种角色中,每一种角色折射出一种性别观念:性对象、母亲、孩子和铁姑娘(Aries,1998;Jamieson,1991;Kanter,1977;Wood&Conrad,1983)。这四种性别观念把女人定义为不受欢迎的雇员。女人被视为无能的(性对象、孩子),只能支持他人(母亲)或缺乏女性魅力。而将女人等同为性对象、母亲和孩子导致了男人和女人之间收入的不均——这种不均不能用资历、学历、经验或工作表现来解释(Aaronson&Hartmann,1998;Henry,2003;Steinberg,2001)。

有意义的是,作者特别指出三种关于男性的刻板观念:顶梁柱、斗士和养家的人。并指出职业生活中的男性标准,存在着三种错误认识,分别是:一想到主管就想到男性;传播方式不会改变;男女无法合作。

作者指出,组织中有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惯例。正式惯例包括有关休假、工作时间安排、业绩检验、谁向谁汇报、谁批准或评价谁等等的政策。非正式的惯例包括没有明确政策规定的正常行为和理解:闲谈和交换信息、忠告、指导等。这两个网络都受到性别动态的影响。

为了纠正因性、性别以及其他因素而产生的不平等,作者认为,政府和组织已经进行了四种尝试性的努力以消灭歧视:机会均等法律、积极行动政策、配额和目标、多样化的训练。

总之,作者探讨了制度化生活同与性别和传播有关的文化观念交互作用的许多方式,展现了有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文化观念如何渗透进组织生活中正式和非正式的各个层面。

在“性别化的媒体”这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媒介塑造的形象有两个要点:第一,当今的媒体为我们同时提供了传统和非传统的性别描写;第二,在新的女性和男性形象下面隐藏着许多十分传统的性别观念。

正因为媒体提供了一个令人着迷的舞台,展示着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性别形象。所以,作者确定了当代西方文化中媒体的重要性,并挖掘媒体在描述男性、女性及其关系时确定的基本主题。讨论了媒体作为有关性别的新闻报道的把关人的作用,并分析和揭示媒体刻画男性、女性和性别时的要义。

尽管存在媒体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分歧,但无可否认的是,媒体塑造着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无论这种塑造对于受众来说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通过向受众展示有关女性、男性及其关系的形象,媒体暗示着人们,作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个体的形象应该如何。媒体为人们塑造了起码三种性别模式:第一,女性和少数族裔未能得到充分的表现;第二,在描绘男性和女性时,首先反映和维持的是传统的性别观念;第三,对于两性关系的刻画强调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男女之间权力的不平等。

作者认为,作为信息把关人,报纸和新闻节目通过决定让哪些新闻曝光、如何表现这些题材和事件、如何描绘女人和男人来影响、引导受众的看法。在女性运动报道中,存在着偏见;在性别题材报道中,也存在着偏见。而媒体表现性别的寓意,可以归结为媒体以三种方式暗地影响着受众对自己作为男人或女人的理解。第一,媒体无限延长对非现实的理想男女的表现;第二,媒体使人尤其是女人的身体病理化,迫使人们把正常的身体素质和功能视为不正常,并不断地寻求医治办法;第三,媒体为把对女人施暴正常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使得男人渐渐相信他们被赋予了虐待女人或强迫女人从事性活动的权力,而且使得女人可能认为这些侵害可以被接受。

总的说来,在媒体的描述中,即使有些表面上看去似乎并不符合传统的性别观念,但深层看去却反映着对男性和女性的传统看法。理解媒体中秘密的、微妙的信息,能够使人们成为更有批判眼光的消费者。

二、“性别与大众媒介”、“新闻组织中的女性”、“性别化的受众”与“有关性别的批判”

1.“性别与大众传播”的议题,是被置于“大众传播与文化”的框架之下来阐述的

麦奎尔引用了祖南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差异性媒介文本的文化解读的理论领域,是具有重要进展的领域,是与女权主义研究相结合的性别研究。尽管传播研究(甚至带有激进批判倾向的传播研究也是一样)长期以来似乎大部分属于“无性”的(或许是不愿意看到这些问题),不过,人们现在有正当的理由可以提及“文化女权主义媒介研究”(van Zoonen,1991,1994)。这些研究要比当初有限的议题范围,如“女性在媒介中过低的比例”、“刻板化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等问题(现在仍然是许多媒介内容的特色)深广得多。

作者指出,现在和性别相关的媒介研究数量非常庞大。尽管有部分研究遵循着拉康(Jacques Lacan)及乔德罗芙(Nancy Chodorov)等人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理论,其关注的焦点仍主要集中在接收与性别相关的影像(电影、电视、照片等)时,性别在受众定位中的角色问题。研究的另一路径和更广泛的女权主义研究领域有所关联(Long,1991;Kaplan,1992)。

此外,麦奎尔提出:(1)性别的问题几乎触及媒介—文化关系的每一个层面,而较接近核心的可能是有关性别的定义的问题。另一个性别层面的斗争是关于男性和女性价值之间的差异问题。(2)性别化的内容也可以从生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因为多数媒介内容选择由男性来从事生产工作。从这方面来说,典型的新闻内容议题(政治、经济、体育)都是属于为男性读者服务的。最近这种情形已经逐渐改变。新闻媒介,包括电视和平面媒介,的确是积极地想要引起女性读者的兴趣,而且也开展了极端激烈的竞争,以争取不好把握的受众。(3)对于媒介文本中性别建构的关注,只是传播理论中与性别相关的一个层面而已。关于媒介受众以及媒介内容接受的研究显示,在媒介使用方式以及和媒介使用活动相关的意义上,存在着相当大的性别差异。(4)以性别为基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媒介选择与诠释是否能够为那些处在性别结构仍然不平等的社会中的女性提供某些改变的手段或者抵抗的可能性。可以说,不同性别倾向的媒介文化(无论这种差异的原因和形式是什么)导致不同的反应,也导致从媒介获取意义的不同模式。(5)女权主义涉及政治的和文化的研究,而在关于政治影响力或者非通俗文化的文化媒介研究的争论中,女权主义媒介研究也无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早期研究者的观点是很明确的,通俗的媒介内容(像是爱情故事、儿童故事、女性杂志等),都是带有刻板化、支配性父权与保守意识形态的,或者是迎合男人“性趣”的。媒介内容已经产生改变,出现了更多的由女性制作,或者为女性制作的内容,而且并未压抑女性的性欲(参阅Mcrobbie,1996)。(6)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相信媒介中的变化以及新通俗文化理论的关联性。

2.“新闻组织中的女性”的研究议题,属于“大环境中的媒介组织”研究体系。

麦奎尔认为,性别议题的讨论,似乎是对个人因素是否会影响媒介内容这一命题的最佳测验。特别是在女权主义运动提出“存在性别歧视”的宣称之下,媒介似乎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另一方”的角色,对立于女性的各种诉求。(1)一方面,在新闻媒介组织中,女性的确人数少、地位较低(Gallagher,1981;Thoveron,1986;Media Studies Journal,1993;European commission,1991);另一方面,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不但比例上低于男性,而且也被程式化(例如,在相关主题与报道上,明显地将女性视为“性别象征”)。(2)实证研究已经证明这两者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3)并非只有新闻出现性别歧视的问题,新闻通常由于在更广阔的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上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而被特别提出与关注。麦奎尔引用了祖南对荷兰的研究报告的论断:在新闻学院中的典型教育是,“女权主义,即使是温和的女权主义和新闻专业要求之间,也是不相容的。”并指出,需要一个更为根本的研究途径来理解性别建构的问题。有些理论理所当然地认为记者作为个体拥有足够的施加影响的自主性,然而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且易变的。(4)关于是什么导致“变化”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个是新闻业的自主与限制(来自外在力量、组织等级制度或“媒介逻辑”);一个是要求改变新闻性质及其选择的方向的愿望。这两个问题的统合,是媒介大规模改变的契机。(5)要在新闻中给予女性更公平的对待,应有一个必须的条件,即在媒体组织中要逐渐提高女性的地位。某些数据表明,许多制片人认为,在许多领域中,性别可能影响到主题的选择。

3.“性别化的受众”的议题是论述“受众的构成与体验”的一个方面。

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之下,媒介使用的非常显著而持续的“性别化”概念也已经在接收分析中发展起来了(Seiteretal.,1989)。(1)性别的社会建构如何影响媒介的选择(反之亦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问题。性别化的受众经验是某种媒介内容、一般日常事务以及“父权社会”——或是“男性社会”——复杂结构下的产物。(2)性别化受众的观念也被借用到另一种吸引大量女性受众的媒介类型上——广播和电视的“肥皂剧”(参阅Allen,1989;Hobson,1982;1989;Geraghty,1991)。(3)性别化的受众的本质并不是受众组成的性别比例,而是受众(受众身份)所赋予的特殊女性或男性经验的意义程度。在媒介使用的研究中,有若干指标显示性别的差异和不同的偏好与满足有关。(4)受众性别化的另一个方面是,使用家庭媒介,如电视这种复杂的社会行动,所受性别与特定性别角色之间关系影响的程度(Morley:1986;Lull,1982)。(5)一般来说,女性较不可能从事计划性或是连续性较强的收视。女性容易把电视视为一种缓解家庭紧张、调节冲突的工具,而且在收视环境上也会创造出不同程度的隐私和交往性(Frissen,1992;Moores,1993)。

4.“有关性别的批判”是在“关于媒介内容的批判学派观点”中得到阐述的。

麦奎尔认为,关于媒介内容的女性主义批判角度,有几种变化形式(Rakow,1986;van Zoonen,1994)。起初这些讨论的主要焦点是对20世纪70年代十分普遍的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忽视与边缘化等现象的批判。

正如若蔻所指出的,媒介内容永远不可能是对现实的真正描述,因而我们对媒介内容之中潜藏的性别理论提出质疑要比改变媒介表现形式(例如让更多的女性角色出现在节目中)更为重要。女性文本分析批判的中心可能是这样一个广泛的问题(超出了刻板成见的话题范围):文本如何在叙事和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确立女性的地位,以及如何以这种方式与读者共同构建女性的定义。基本上,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应用到对男性特征的讨论上,两者都是有关“性别建构”的问题。女性主义批判肯定会面对两个问题:首先,商业媒介文本(如肥皂剧或浪漫剧)在反映一种父权社会、父权家庭的现实时,其把女性作为娱乐对象的程度永远是劫掠性的(Radway,1984;Ang,1985);其次,那些反对性别典型,试图树立正面性别角色类型的文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树立女性权威(当然,这是指在占领统治地位的商业体制中的活动而言)。

许多文学、话语以及心理分析的研究方法,都已经被应用到媒介内容的女性批评研究中。好像在研究上还没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或理论,而只有一系列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优越性,因而就重点强调了阐释而不是量化分析。同时,那种暗示一种性别上自动转换的“虚假意识”模式也已经被淘汰,而且即使是内容研究,也必须从“编码”过程讨论起,往下进入到不同的“解码”过程,才能获得一窥全貌的机会。

同类推荐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 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探索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干部理论学习文选

    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落实这一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深化理论武装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 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民生与社会调查:“子牛杯”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作品选

    大学生短期支教效果调查——以西部阳光行动为例、北京市“非典”后遗症患者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以非因工病患为主、5.12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居民生存现状调查——以四川省第一个安置板房社区都江堰“幸福家园”为、北京市汽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报告、民工子弟小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以朝阳区第一个流动儿童之家光明小学为例、近视手术安全吗?——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安全性调查、“高楼林立,何以为家”——高房价背景下北京无房户住房情况调查……
  •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幸福与优秀兼得,品位与财富共存,这样的梦想在怎样的城市可以实现?能否以版权为枢纽,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动“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铸就宜居宜业之城,让人们文化地诗意地栖居?敢为天下先,成都人,在探索!《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首次将版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来加以研究,是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与版权理论的双重创新。(版权兴市),站在时代前沿的城市领导人不能不读,奋斗在版权工作一线的实践者不能不读,追求理想生活的现代人不能不读!
热门推荐
  • 森林报:秋

    森林报:秋

    这部名著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叛逆拽公主的冷漠酷王子

    叛逆拽公主的冷漠酷王子

    韩小惜,一个平民女生,因为成绩优异转到贵族学院,自己平时最讨厌贵族小姐、贵族少爷,却阴差阳错地找到了自己的真名天子。五男争一女,到底谁能抱得美人归?当她进入校园时,一切校园生活开始了~历经风风雨雨……风雨过后,能否见彩虹?此乃梦儿的处女座,写的不好,如有雷同,请勿吐槽。谢谢!
  • 亿万千金不好追

    亿万千金不好追

    一个会装逼,会卖萌,会撒娇,IQ高,颜值高,个子高,身材好,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萌汉子豪门黑道小公主,居然情犊初开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豪门恋爱……
  • 魔法公主人间之恋

    魔法公主人间之恋

    魔法世界的两位公主遵从母后的嘱咐,与朋友共同寻找三妹,却遇上圣溪四校草与二校花,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三公主又为什么会加入邪恶势力?
  • 青春:永不言弃

    青春:永不言弃

    从来没有命中注定的不幸,只有不放手的执着。——许子杨与狄雨的故事
  • 只是我以为,原来你没那么重要

    只是我以为,原来你没那么重要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校园的故事,是转眼匆匆那年或美好或痛苦的回忆,我们不可否认,那年已成往事,那年已记不清,再想起时,心里泛起的是层层涟漪,没有欢喜没有悲哀,这大概就是成长的悲凉之处,青春的梦只能用来回忆了,最可怕的大概是爱过的人不再相信爱情,无论多么平凡的爱或者被爱。无可否认,在每个人成长的岁月里,都曾有过执着,时光的印记已经在心里刻下了烙印,无论是否想起,经历过的事情总是难以忘怀的。
  • 巫兰诺

    巫兰诺

    生就命途多舛,为保命被寄养于他人,常年忍受针石药剂之苦,却也因此因祸得福,享人世亲情温暖,觅世间真爱相守。身为女子,却在忠义信善之间舍小我而成就家国安定祥和,民生无恙安康。
  • 千生楼:凤殇

    千生楼:凤殇

    我以为,你曾有片刻光阴喜欢过我。然而,也不过只是我以为。阿暄,阿暄,阿暄,不谈爱,我只问情,你是不是有那么一刻,那么一弹指,那一念之间,对我真心过?——华卿倾
  • 十念花开,殇

    十念花开,殇

    三生三世第一世,她遇上了他,她从来没有想过她还会再次遇见他;多次的相遇,她认识到,他已经不认识她了...无尽之原,她得知要刺杀的人是他,第一次违背了母妃的意愿,结果,自然遭到了惩罚------魔域之链;血炎之域,得知他要魔神的心头血去救治一个和她毫无关系的人,她还是毅然决然的将剑,刺向了心脏;娼骸之巅,她见夺剑之人是他,无奈之下,分出元魄化作了一把剑,留在了他身旁,而她,则是被寂殇,扶苏扶着回去的.............若能换得你一笑,我愿化作一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