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300000019

第19章 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4)

此外,整个社会环境也不具备确保从业者自身的独立地位——也就是“舆论监督”中所规定或者含有的主体角色的条件。即便是媒体自身,也未必已经做好了这样的职业和心理准备。目前保障“舆论监督”的法律条规和政策并不存在,所有的还只是在“报刊批评”话语中的党纪规范和政策,尽管在现有的关系变动和复杂状况下,这些政策已经起不到过去曾经有过的作用。比如,华东局交通部部长黄逸峰就是因为违抗1950年的决定,压制批评,打击报复,在1953年被开除党籍(中共中央,1953),这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相反,由于中国报刊的背后是一级党委,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一个地方的权力中心,下辖的各个部门,都是其整个权力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手心手背都是肉”,互为制衡,错综复杂。加上下属的问题,党委难免有连带的领导责任,故而谁都不希望把事情闹大,总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除非是万不得已。中国报刊批评历来所要求的“好”,要“有利”,恰好为此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近些年,被视为头等大事的“保持社会稳定”,有机地被纳入到衡量报刊批评是否“好”的评判标准中去,而且是一个分外重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任何一个批评,都可以或者可能因为所谓的不利于“稳定”而被扼杀。雷声大,雨点小,时时喧嚷要开展批评,批评的力度、广度却总不见长。口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中国报刊批评的这种状况,不能说与其背后组织影子的拖累没有关联。

同时,媒介与其他行业打交道的职业界线也不甚清楚,借“监督”而济私的情况时有发生。诸如这一切,使“舆论监督”变为没有任何保障的风险:挨打、被撵、设备被抢等已属家常便饭,甚至不得不恳求警方的保护。“新闻官司”中记者输多赢少,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仔细看一下2006年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与深圳富士康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富士康提出高价索赔并封存记者编辑的个人财产;深圳中院马上立案并且执行;《第一财经日报》的当事人,虽然也口口声声认为舆论监督是记者的职责,但更多的是一种悲情辩护,而缺少职业的姿态和说辞。至于报道是否真实,采访手段是否符合职业规范和要求,则始终没有正面回应。最后双方突然间握手言和,共建和谐。这一过程究竟有过何种内在的交涉和较量,而今不清楚也没必要推测。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在这中间唯独看不到媒体作为一个职业组织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既包括与该事件相关的各个方面,也包括媒体自身。在这样的情况下,媒体打着“舆论监督”旗号,扮演“报刊批评”中的工具角色,也就在情理之中。在具体的“监督”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报刊实际上还是需要求得党委的支持和帮助。例外自然是有的,比如像孙志刚案件的报道。不过这种例外常常依赖于天时地利,有一定偶然性,因而不存在可复制性。陈力丹先生的概括有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媒介监督一般要得到当地党委或上级党委的支持,才可能成功;仅仅得到公众的支持,而没有当地或上级党委的支持,实行监督是很困难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微小事情的监督,由于媒介有权力背景,一般不存在胆子大小的问题;但在较大的事件上,涉及权力机构本身利益的问题上,媒介监督要得到上级的支持或这种监督本身就是上级授意的任务。”(陈力丹、郭镇之,2000)

然而,恰如一个媒体从业者所说的,领导的重视是把“双刃剑”,“在领导重视它,把它当成施政有效工具的同时,被监督对象也更加重视了,因为他们害怕他们的问题被揭露,不希望被报道”。因此“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难度”,“现在我们报道的难度非常大”(梁建增,2004,29)。“随着领导重视程度的加大,来自一些方面的干预和说情也越来越多了。”(赵薇,2004,35)由此,受众对舆论监督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种不断升高的期望值,又使得党组织、报刊抑或被批评者,都越发看重报刊监督,不能不更为谨慎;加诸媒体身上的负担也因而越来越重,在选题及对象选择上更是格外小心翼翼。中国的“舆论监督”目前之所以步履艰难,就是陷入了这样无法自拔的怪圈。组织力量、监督效果以及所引发的社会民众等各方的心理期望,共同构成了这个怪圈,最终谁都无法挥洒自如。这样的一种结构关系,如果媒体试图有所突破,扮演所谓的“舆论监督”角色,是绝对不可能的。由此,这一角色及其诸种关系肯定不是稳定的。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没有涉及角色丛中另一个强大的角色,即党组织。就中共中央而言,显然并不赞成那种脱离党委管辖的“主体意识”,甚至也不能容忍原有“工具角色”发生一点变化,从而威胁到“报刊批评”角色结构关系的稳定。“异地监督”受到限制就是一例。当然,他们也不希望看到“舆论监督”寸步难行,而且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的确需要大众媒体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一方面提倡并肯定报刊的舆论监督,并接过这个术语;一方面努力把“监督”纳入制度化的渠道,使之不脱离自己的掌控。于是,本文前面提到的50年代关于“决定在报纸杂志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做法,又一次再现。在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就分别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两个文件,对“舆论监督”的开展,既表示支持同时也强调管理。这种起点和逻辑与1950年的设想一模一样,其区别仅在于今天关于“监督”的要求和管理依据,比之1950年的那些,似乎要更为具体,不只是停留在原则上。在目前条件下其最后效果如何,尚待观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党组织以强力介入并运用其固有的权力时,它在整个“舆论监督”角色丛中必定占据主导地位,与之相关的各种角色与其的关系就是如韦伯(2005,72-3)所说的“支配”和“顺从”的关系。由此看来,目前中国的“舆论监督”难以前进,恐怕也无法完全退回到50年代“报刊批评”那样的结构角色之中,只是要继续使用“舆论监督”这个术语。因此,即兴式地在“党组织工具”和“职业角色”之间摇摆,恐怕会是中国“舆论监督”在长时期内的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博古:《党报记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载《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第203~205页。

Boyce,G,(1978)“The Fourth Estate:the Reappraisal of a Concept”.Boyce,G.,Curran,J.&Wingate,P.(eds.)(1978).Newspaper History from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Sage,pp.19~40.

Curran,J.&Seaton,J.(1991).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London:Routledge.

陈力丹:《舆论监督永远是传媒的功能之一》,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力丹、郭镇之:《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现代传播》,2000年第4期,第20~25页。

杜威:《人的问题》,傅通先、邱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8~99页。

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

G.邓肯·米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蔡振扬、谈谷铮、雪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海鹰:《深刻、准确、典型、好看》,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1页。

郭镇之:《关于“焦点访谈”课题的研究报告》,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268页。

李良荣:《舆论监督迫切需要制度化》,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212页。

梁建增:《支持〈焦点访谈〉就是支持舆论监督》,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1页。

陆定一:《关于报纸工作的几个问题》,《陆定一新闻文选》,新华出版社,第12~53页。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第71期,第17~58页。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展江、殷文主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Mills,C.W.(1956).The Power Eli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9~1100页。

毛泽东:《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乔治·埃里亚、萨尔法蒂:《话语分析基础知识》,曲辰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动作机制》,载罗以澄、秦志希主编:《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38页。

孙玉胜:《把握与平衡》,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5页。

童兵:《使用“隐性采访”要慎之又慎》,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228页。

王琪:《呼吁制定一部开放性的“新闻法”》,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101页。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耀魁:《应进一步开放法律允许的信息源》,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231页。

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袁正明、王旭东:《〈焦点访谈〉的发展概况》,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展江:《传媒舆论环境和舆论监督》,http://www.people.com.cn.

张洁:《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新闻记者》,2005年第10期,第36~38页。

赵薇:《全面、长远地看舆论监督》,载郭镇之、赵丽芳主编:《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8页。

郑保卫:《试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新闻记者》,2005年第10期,第11~14页。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329页。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批转华东局关于公布黄逸峰事件的通知》,《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246~247页。

〔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同类推荐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语言艺术全书2

    语言艺术全书2

    说话实在小觑不得,所谓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里体现。良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塑造的。语言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传达思想的工具,更是门艺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而我们用来交往的基本手段就是语言。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热门推荐
  • 混世神棍闯天下

    混世神棍闯天下

    一个大山与世隔绝的山村走出的孩子,一个对于现代社会一片空白的孩子,一个想着去外地闯荡的孩子!第一次出门就碰到骗子,第一次坐火车就碰到好心的姐姐,第一次坐火车就碰到了惊世大劫案,看似意外碰上惊世结案风暴,殊不知却是风暴本身!出村是孩子,混世成神棍,神棍闯天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怜惜天下:魔王的笨丫头

    怜惜天下:魔王的笨丫头

    重生?她本是现代一等一的杀手,却被曾同生共死的挚友亲手杀死,一刀致命。这一世,她活的很快乐,但是,六岁那年,一切都变了!她没了师傅,没了师母,那个她喜欢的人,竟然是主谋,她发誓,一定要让他血债血偿!可是,当他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她的心动摇了!“我愿为你平定天下,也愿为你身陷囹圄,只求,你可以听我解释……当谜团解开,当她爱到无可自拔的时候,变故却把他们……【别看简介这么杯具就不看啊!百分百是宠文啊!】
  • 游思无轨

    游思无轨

    凸凹散文集,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作者将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用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 寻梦2003

    寻梦2003

    看你所不曾了解的80后青春,回忆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一切的故事背景虽有虚构,却又大都真实,也许故事的主角就是你身边的朋友、亲属,也或者就是你。回到2003,我又该做点什么呢?
  • 音乐教父

    音乐教父

    ………………觉醒未来巨星的记忆……
  • 卖个小萌:迷糊迷上你

    卖个小萌:迷糊迷上你

    【ABCDE】甜品屋营业时间: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下午5点至晚上10点。负责卖萌的瑶依登场。孟瑶依,一个傻乎乎的女生,喜欢吃也喜欢睡觉,煮东西超好吃,迷迷糊糊的个性,经常成为小碧欺负的对象,巨蟹座,是【ABCDE】甜品屋的厨师,十分照顾朋友,但经常被说:爱心泛滥。
  • 都市鬼怪奇谈

    都市鬼怪奇谈

    是做人好,还是做鬼好?一只修行了四百年的鬼,迷失在现代都市的茫茫红尘中。
  • 绝妙的发明

    绝妙的发明

    本书从电子科技、交通能源、航天军事、传媒通讯、生活用品以及生物医疗六大方面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发明与发现成果,详尽地讲述了每项发明与发现辗转曲折的由来、艰辛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成果给我们今天生活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 史上最强败家子

    史上最强败家子

    体质弱,没事,老子系统可补属性点。被人害,没事,系统神通来搞定。没钱了,没事,爸妈是省级首富。——————老子就是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