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8100000049

第49章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1)

路新生

“尊德性”和“道问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影响深远的概念。无论是“道问学”还是“尊德性”,从中都可以发展出一整套“治学”的理念。因此,就“学风建设”而言,传统的学术概念中无有要于“尊德性”、“道问学”者。而历史上有关“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也无不与从这两个概念中发展出来的治学理念息息相关。因为这一对概念事关治学之根本,对它们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至为繁赜,构成了中国学术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往哲先贤对这一对概念的艰苦思考,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得这一对概念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它们对于“现实世界”至今仍然发挥着活泼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厘清这一对概念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尊德性”、“道问学”原始义的再理解

“尊德性”、“道问学”的提法源于《礼记.中庸》。考虑到上下文阅读语境的重要性,这里且将和“尊德性”与“道问学”相关的一整段话移录如下: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郑玄的《礼记注》(以下简称“郑注”)最早对上段话中的“尊德性”和“道问学”进行了解释:

“德性,谓性之至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

郑注的意思是说,“德性”的本质是“诚”。“道”是取径、道路。“道问学”即是指人通过自身修养的途径达到“诚”的境界。

郑注提到了一个“诚”字。这个字,是理解郑注的关键。何谓“诚”?《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孟子的说法与《中庸》本身的说法不谋而合。《中庸》解“诚”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所以,人们将《中庸》视为思、孟一派的作品是有道理的。

“诚”既然是“天之道”,是“性之德”,那也就是说,“诚”是人的天赋之“德”。因此,所谓的“德性”即是人的“天性”,它是不学而能,无须“外求”的,是与生俱来的。郑玄的解释针对的是“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如此,我们再将这个“诚”字的义训置诸郑注的语境中,我们可以说:“尊德性”就是尊重、遵从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

郑注强调“德性”与“性”的同一性,即“德性”是人不学而能的一种“天性”,指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郑注不仅开启了后世“德性之知”说的先河(宋明以降,“德性之知”即先由张载发掘之而以之与“见闻之知”相对待,二程复述之,陆九渊强调之,阳明光大之,形成了理学发展史上“德性之知”说的学术链。),而且,郑注提出对于“至诚”的“德性”应当“尊”,这就昭示了尊重、遵从每一个人的本能和天性的必要性。这里的“尊重”和“遵从”,应当理解为不仅是他人的应然,而且也是自我的应然。如果将这个原则运用到“治学”中,那么应当得出如下结论:人不仅应尊重他人发自天性的治学选择,而且应自重出于“本能”的治学行为。“学”而求“诚”,其中蕴含着学而求“心安”的可贵的思想芽蘖。我们可以说,在传统儒学的认识论体系中,原本并不缺乏重视个人治学主观感受的要素。只要学者秉其“良知”(不学而知是谓“良知”)而治学,这一“行为”或者说“践履”(治学本身即属于“践履”的范畴,说见后。)就是符合人的“德性”即“本能”的,不管是“学”的内容还是形式,不仅他人应当尊重之,而且学者本人也应当坚守之。

当然,这只是我们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之相关度的“现代解读”。对于包括郑玄在内的脑中浸润着“致用”——实即资治,即将“学”与现实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观念的广大传统士大夫是不能作如是规约的。例如,郑注就将“问学”局限到了以修身践履为唯一目的的范围之内。郑注所谓“问学,学诚者也”,“问学”即是问此“学”,“学”的内容也仅仅在学习为“诚”。按照传统的理解,只有圣人才具备“至诚”的素养,那么,问学而求“至诚”,也就是问学而向圣人学习、“靠拢”。而圣人的“修、齐”,归根结底又是为了“治、平”,那么,问学的目的也就在治国平天下。这样,郑玄实际上并没有对于“问学”本身的独立价值作丝毫的肯定——“问学”只不过是现实政治的“陪绑”而已。

“学”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学”非“自足”而为“他足”,它不是“第一义”而是落在“第二义”上的。郑注在“学”的本体之外加上了一个“成圣”的目的论。指出这一点至为吃紧。因为首先,郑玄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相互关系的解释有曲解原文之嫌。

按照《中庸》的原文,“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个“而”字,在古汉语中本义为“须发”之“须”,引伸而用作语助词或连词。

《说文》:“而,须也。”段玉裁注:“各本作颊毛也,象毛之形。……引伸假借为语词。或在发端,或在句中,或在句末,或可释为然,或可释为如,或可释为汝,或可释为能者。古音能与而同,假而为能。”

《辞源》:“而,连词。”其义项中有“并且”之义。《辞源》并举《左传.桓公元年》为例句:“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辞海.语词分册》:“而,作语助,表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冽。’”

根据以上辞书,对照《礼记.中庸》有关“尊德性”、“道问学”的用法,很显然,“尊德性”和“道问学”这两个概念在《中庸》中是用作并列关系的(正此句之后文提到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一样,其中的“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温故”、“知新”也是并列的关系)。《中庸》的作者并没有在“尊德性”和“道问学”之间作孰先孰后的安排,更不存在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孰重孰轻的“价值定位”。换言之,按照《中庸》,尊德性并不先于,更不要于道问学。而到了郑注,道问学却成了附庸和工具,尊德性才是目的。这显然是一种“过度解释”。

其次,郑玄作为历史上最权威的经解家,他明确而直接地将“问学”与“践履”——实即“致用”、“资治”联系在一起,这个影响极为深远。我们看到,郑玄以后,历代大思想家在治学目的论上都未能摆脱郑玄的桎梏。虽然在“问学”(包括问“尊德性”的形上思辨之学和问“道问学”的考据实学)的过程中先贤也曾经片刻地表现出某些以“学”为本体的“纯”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不成气候,很快就被“致用”的目的论所湮没。这其中既包括具有“纯学术”治学倾向的学者本人因对于自己这样一种“学术本体”目的论的摇摆、迷茫起而检讨所发生的作用;更多的则是如汪洋大海般饱受“致用”目的论影响的学者群对于“纯学术”的剿杀与批判所造成的后果。

非为“知识”而知识,知识必须有实用(狭义的)价值,不允许“纯知识”的存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知性”的根本原因所在。牟宗三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其用心唯是以成圣贤人格为终极目的。”他认为,道德理性之能够“通出去”,必须于精神主体中转出“知性主体”,这也就是“学统”的开出。但中国传统学人对于“纯知识”缺乏“知性”的兴趣,“中国文化在全幅人性的表现上,从知识方面说,它缺少了‘知性’这一环,因而也不出现逻辑数学与科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仁”的一面特别彰著,“而智一面则始终未独立地彰著出来。”余英时也指出,“在西方的对照下,中国的超越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是如此泾渭分明,这也许部分地与中国人缺乏知识论的兴趣有关。”牟宗三、余英时的论点在郑玄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相互关系的解释中得到了印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郑注将道问学的内容框定在学习为“诚”,而“诚”隶属于不学而能之“德性”,因此,郑玄意中的道问学就是返回人的“本性”,郑注并没有认可道问学之“学”是指“外在于”人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的各种“知识”。

然而,《中庸》在提出了“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同时,紧接着还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及“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些话头不容忽视,它们是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内涵的具体展开。其中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些“繁文缛节”当然反映着“道问学”的具体指向,即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正应当是“道问学”所关注的范围。而“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都可以视为“尊德性”的内容;“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则可以视为“道问学”的要求。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中庸》既然提到了“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及“知新、崇礼”,这些内容,学人当然应当掌握。而要掌握以上知识,显然不是靠一个“诚”字能够奏效的。也就是说,《中庸》中还有一些“外在于”人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够了解并掌握的“知识”,郑注忽略或者说并没有明确提出“道问学”应当学习之。在这一点上,孔颖达的“疏”(以下简称“孔疏”)始对此作了规定。

孔疏:

此一经明君子欲行圣人之道当须勤学。前经明圣人性之至诚,此经明贤人学而至诚也。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而道问学者,言贤人行道由于问学,谓勤学乃致至诚也。

自然,孔疏也同样没有为“学”本身的存在价值给予丝毫的肯定。“勤学”也只是为了“行圣人之道”。然而,孔颖达在解释以何种途径才能得到圣人之“道”时提出了“勤学”。他虽然未能就勤学究竟学“什么”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在读了孔疏以后,毕竟能够使人认为:孔疏并没有排除或者说至少包含了“学”的内容应当是指“外在于”人的、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方才能够掌握的知识。这就为后人将“学”的对象指为“后天”的知识打开了一条通道。例如,宋代朱熹一派就是按照这一认识论原则来架构其治学方法论体系的。

孔颖达提出“道问学”应当“勤学”外在于人的“知识”,他的解释和郑注有歧异。经学史上有一个原则叫作“疏不破注”。按照这个原则,孔疏对于郑注有所违背。但也正是因为孔疏与郑注在“道问学”具体指向上的歧异,导致了以后历代思想家们的争论。换言之,自从郑注强调“道问学”在于学“诚”,“德性之知”说的传统便胎育了;而孔疏则将“道问学”规定为学习“外在知识”,这又成了后世“闻见之知”说的滥觞。这两种认识论倾向后来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的治学风格并发生了激烈而长久的争论。这一争论,首先开启于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辩”,并持续地影响着宋代以后直至于明清间长达千余年的学术发展史。

根据上述郑注和孔疏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的解释,并顾及这一对概念在思想史上的际遇,我们现在先可以作如下归纳:

(1)“尊德性”具有双重维度或指向:首先,它是指一种关乎伦理道德的“践履性”说教,这一点郑注和孔疏已经指出。唐宋以后,这一点也基本上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如朱熹即认为,陆九渊一派的学者“多持守可观”。又说“熹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耳。”

“持守可观”、“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以及“反身用力,去短集长”云云,这都是在道德践履的层面上对于“尊德性”的指陈。而“尊德性”要求从“诚”出发,“诚”的正当性遂使得“尊德性”自然具备了一种正面的道德评判的特质与功能。

其次,尊德性因为涉及“德性”,以此为原点,它必须对于一系列和“德性”相关的“学术性”问题作出规定。例如,陆王均主张“立其大本”,那么,何谓大本?“心”、“性”、“良知”、“良能”、“主静”、“主敬”等概念的内涵又是什么?如果说不学而知是谓良知,不学而能是谓良能,那么,良知、良能如何“涵养”?“德性”为何能不靠“外物”而自我显露?从遇见需要良知、良能呈现之事,到良知、良能当下提撕、当下践履,这一从思维到实践的全过程是怎样发生和实现的?人在主观上又应当怎样“把握”之?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是“尊德性”一路治学的内在要求。遵循此种路径行去,自然要谈“心”说“性”,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要求学者就人的主体思维过程的逻辑关系,心理活动的趋向等问题给出一个“学理”上的解释。这是阳明一派“玄而又玄”不得不如此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尊德性”讨论并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它也就由阐发践履的“形下”层面提高或者说“升华”到了一个讨论“学术”的“形上”层面。而探讨以上“心”、“性”诸概念,必然地、内在地规定了“尊德性”之“学”的形上思辨的哲学发展路向。

(2)按照郑注和孔疏,“道问学”也有两重维度或指向:“问学”而“求道”,并且这个“学”非指其他,系指以圣人为标准的求“诚”,那么“道问学”的初旨也带有强烈的实用性、践履性。然而,道问学既然主张通过“外在于”人的后天知识的学习,且这种学习主要是指通过“读书”而“明道”,这里的“书”又特指“经”,那么,经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古典用语、史实和典章制度。古今悬隔,要理解这些古语、史实和典章制度就只能通过考据为津筏而抵达“知识”的彼岸。因此,“道问学”的内在规定性指向考据学。

同类推荐
  •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你不可不读的中华典故

    成语,是汉语中对复杂语义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并且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或伟岸磅礴,或快乐活泼,或风情万种,或诙谐幽默,但故事背后更多的,则是意味深长的哲理和文化。本书取材广泛,着重选取实用性强,同时对读者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引导孩子们了解每一个成语中蕴涵的道理,从而培养孩子掌握语言的能力,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 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 塞上古史钩沉

    塞上古史钩沉

    本书为描述宁夏历史的一部著作,全书分:神奇香山、枸杞种植考略、枸杞饮食史话、宁夏丝绸之路新考、周穆王西游宁夏考证、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成吉思汗陵寝建寻踪等章节。
热门推荐
  • 一切的结束都是因为有了开始

    一切的结束都是因为有了开始

    这是个半真实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你们愿意听么?她——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不适与人交谈。他——班长,爱好网游和体育。这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故事……她不知从何时候喜欢上了他,可是她也知道他们之间不可能。风悄悄掠过江边,扬起她耳后的碎发,凝固起她眼角的泪痕,他的笑颜徘徊在她的脑海,慢慢合上双眼,他并不值得自己这样——为他哭,为他笑,依着他。她——后悔自己喜欢上他,嘲讽自己的自作多情,可怜自己的一厢情愿……一切都会结束的……对么?
  • 规则补全计划

    规则补全计划

    人类想要增强身体素质需要反反复复不间断训练,那世界呢?轮回,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如同剧本般的世界线循环。在一次次上演的舞台剧中利用一种名为主角的生物不断变强。每一次轮回,名为主角的生物都能引领时代的风潮,引领一个时代的进步。利用主角,不断地补齐世界规则。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出于各种各样原因和目的,以一个个幻想世界为舞台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完美结局!”一群拥有相同目标的人这样说道。PS:本书的缺点有以下几条。1.主角注孤生。2.比主角实力强的配角一大堆。3.世界观大而空,主角没有存在感。4.语言有很多问题,毕竟第一次写......不服你来打我啊!5.作者脑洞过大,而且脑子有病。6.暂时没有想出来,有提议的评论区见╮(╯_╰)╭。
  • 一路悲伤一路歌

    一路悲伤一路歌

    一个爱与拯救的故事。只要一天,只要他们晚相遇一天,他的生命就如天空中滑过的弧线缓缓消逝。烟花生命短暂却有着绚烂的美丽,而他的生命,只有遗憾。她,十八年的生命中只有快乐,茁壮的生活着,直到遇到他,才体会了生命的晦涩、难过、悲伤、心痛……终于,她成长了,她成熟了,她蜕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交叉,两个不同的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妖怪蜜令:王牌除灵师

    妖怪蜜令:王牌除灵师

    夏祈奉命调查诺亚学院充满谜团的后山,结果调查没成功,反而和邪妖定下了契约,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初次见面,夏祈以为他被封印那么多年会是朵高岭之花或者不近人情的大魔头,没想到等他突破封印,分魂回归后竟然是个无耻的妖孽。“小祈,以后你负责吃肉长大,我负责生钱养家。”夏祈满脸怀疑地看着某妖,质疑道:“你哪里买得起肉给我吃?”某妖:“吃了小祈我就有肉了。”〔魔幻校园,逻辑死,男主只有一个,欢迎入坑。〕
  • 奇幻迷雾物语

    奇幻迷雾物语

    寻找哥哥的旅程……之间无数的危险在等着主角风信子与好朋友薄荷展开的冒险故事
  • 星空下女孩的秘密

    星空下女孩的秘密

    陪你牵手走到最后的不一定就是你第一眼认定的人,他可能是你往往想不到而被你忽略的人。你心中的白马王子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人,他或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只是因为你盲目的爱所以你选择了卑微自己去仰望他。可是当你清醒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的爱或许十分幼稚,他也并非是你真正喜欢的人。而你真正喜欢的人竟然是你当初最讨厌的人,碰巧他也喜欢你,那你会不会去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爱,选择和你真正的白马王子在一起呢!
  • 龙王,君临世界的神话

    龙王,君临世界的神话

    呐——你读过神话吗?你知道龙吗?龙王,是一个莫测的名词。呼啸山林的一代龙王——它的后裔们,将会用自己的意志谱写这则辉煌的神话!
  • 盖聂都市逍遥录

    盖聂都市逍遥录

    战国末年,有一剑术宗师号曰:剑圣,名为盖聂。一生痴迷于剑!令人惊讶的是,盖聂竟然是盘古转世!鸿钧竟是害死盘古的真凶!在原始的引导下,盖聂渐渐恢复前世记忆并前去复仇!但盘古转世的消息,鸿钧早已知晓,并设下灭世大阵等着盖聂…盖聂身陷大阵,力竭而死!临死之际,自爆混沌之体,六道轮回!重生之后的盖聂,会是怎样呢…
  • 别了,我深爱的姑娘

    别了,我深爱的姑娘

    有缘相聚,无缘相守。命中注定,我终将失去你……
  • 恶魔学院

    恶魔学院

    《王子的初恋》内容简介:新的一学期开始,Y大学转进一个韩国美少女——金智英和一个日本美少女——赵戴妮子,学生会主席——徐正杰在无意中也被她们拉扯进去,再加上一个中国千金小姐——Q季魔,一个美国留学生——慷正国,三女两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影片《王子的第一夫人》\r《恶魔学院》内容简介:新的一学期开始,恶魔学院进来了皇城17中学的校霸——神周七,金发少女——小小魔女,开学第一天就遇见了恶魔学院的正义王子——鬼见仇和花痴——黑玫瑰,四大恶魔联袂上演,从此恶魔学院连环悬案,院长被劫持,正义王子下野,护卫小队长辞职,恶魔学院秘密组织成立,这些玄机后面,谁才是真正的大魔头?\r《带你去天堂》内容简介:盛夏梅原本只是这个贵族大学的一名很普通的读书管理员,左坏坏原本只是一个孤独的活在自己世界的贵族子弟,他们本该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然而却在一次意外,两个人开始恋爱,甚至疯狂起来,就在这时盛夏梅暗六年的男朋友陈晶明突然出现\r恶魔系列将以全新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本系列丛书都运用韩式风格的唯美校园小说,估计字数在160万字以上,09年完成草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