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000000050

第50章 理论编(26)

中国人的历史思维中有一个惰性,要么“全都”,要么“全不”,要么都好,要么都坏,这是非常恶劣的劣根性。它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甚至于在我们的人生体验上,都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对待历史?怎么对待学问?怎么对待科学研究?

我今天基本从这个思路出发谈几个问题。

一、中国播音学在什么样的土壤上出现?

怎样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人民广播建立以后,有很多新鲜的、生动的经验,虽然显得稚嫩,但是蕴藏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比如,当时延安有“口播部”,即把书面的、晦涩的、不通俗的、听不懂的语言,变得大家都能听得懂。我们现在电台里,这么多年一直提倡“口语化”,但是没有体制的保证,全靠自律、自觉。像这样体制上的东西,谁来保证?

还有一些观念性的东西。比如,济南解放了,中央没有批件,也没有文稿,就是播音员在话筒前说,凭着自己对时代的热情、对祖国解放的渴望,热情洋溢地欢呼出这样一句胜利的话语。

比如,条件很艰苦,外面有毛驴叫,播音员照样精神集中地播。类似这样的东西,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还有谁再提起它?这正是我们播音学的基础。没有这些东西,中国播音学是不可能凭空出世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了三本书:黄皮书、白皮书、蓝皮书。黄皮书是齐越老师带着代表团跟着梅益同志到苏联去考察,吸取了他们的播音经验,搜集了他们的理论文章,出的一本《苏联播音经验汇编》;白皮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个播音员写的经验文章,其中包括夏青老师的《克服报告新闻的八股腔》这个经典著作;蓝皮书是地方台,主要是省台播音经验的汇集。有了这三本书以后,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路,怎样发展我们自己的播音事业,怎样建立我们自己的播音理论,每一本书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思路,尽管也有错误。

但是这种实践的呼唤,被社会上或者是广播电视的部分领导者所忽略。20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有了“播音无学”的说法。选拔播音员认为高中毕业生足矣,只要声音好、认得字、会普通话就可以了。但是中央台以齐越老师为代表从来没有这样认识过,政治上批判了“公民论”,即只要是一个合法公民,就可以当播音员;业务上评判了“低文化”论、“播音无学”论。

我们当时在中央台,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研究我们的曲艺,研究我们的戏剧和电影,包括朗诵艺术,向这些艺术家们学习。

1959年、1960年这两年,中央台进的播音员都是大学毕业生。正在业务研究热火朝天的时候,中央台请了很多人来报新闻,演员报新闻“演员味”,小说家报新闻“小说味”,包括孙敬修老先生也来报新闻,“安徽省啊,有一口大肥猪”是讲故事,不是报新闻。我们就研究为什么他们播不了新闻?因为播报新闻有特殊的要求:首要的是新鲜感,它不是烂熟于心的,而是刚刚收到的东西让你表达,这种新鲜的感觉不是自生的,而是客观环境促使你产生的。马上收到一条消息,往往就有先睹为快、一吐为快地播报新闻的这样一种要求。

当时唐继琛给播音员提意见,说你们的“要命”之处就在于“中速行驶”。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新闻播得是“四平八稳”,听起来不像朗诵或是演戏那样,那么夸张、渲染,大起大伏。他恰恰说到了我们的特征,当然也反映了我们在语言表达上面的问题,比如语速之间、段落之间表达上的变化还是显得小。类似这样一些讨论、研究、业务学习,都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了“地形”,就是播音的学问挺大。所以这一时期叫做“前理论”时期。

“前理论”时期就在思想上、目标上给了我们一个方向,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拿起稿子念就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前理论”时期并没有扩大,并没有普及,而且经过“文革”后,更没有继承,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的理论现在之所以如此混乱,认识如此模糊,是因为老一辈心血凝结的东西几乎丧失殆尽了。

我们理论的“初起”期还应该归功于北京广播学院。1963年9月,中文播音专业开始招生。当时第一线急需播音员,我们又得培训。作为一个专业来讲,培训就不能只是原来的短训班、培训班那样,只是讲通讯、新闻、文艺怎么播,不能只讲这些,必须从基础上来。我们借鉴了姊妹艺术的经验,有了发声教学,气息、声音、吐字、归音等等,也有了基本表达,当时叫做“语言逻辑”。我们63级的教材非常简单,但是主体已经比较明确了,比如播音的性质和任务,播音创作的目的,感情、停顿、重音、节奏,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最高任务”、“三张王牌”这些都有了。当时在“停顿”这一节中,特别强调我们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我们要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清楚。

到64级播音班时,内容又丰富了一些。“文革”后,1973年召开了全国的高级培训班,各省、市、自治区的很多精英都来了。齐越老师带领着大家边实践边研究。后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我们自己都经过“文革”的洗礼,被批过、被斗过,而74、75、76这三届,当时叫“工农兵学员”,他们是来“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我们是“改造对象”。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同学们并没有这样认识,而是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不管是下厂、下乡,都在努力学习知识。77级恢复高考,正式招生。1979年召开了全国的播音基础教材研讨会。很多同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现在的《播音创作基础》原来是个雏形式的油印本,包括正确的创作道路,包括对新中国播音风格的概括,在那次会上得到了共识。由我来写,但并不是我一个人思考的成果,而是群体的智慧,我主要在播音基础里提到播音表达规律问题。

一个学科建设起来非常艰难,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也要经过反复推敲、认真检验、不断修改的过程。提出表达规律意思就是,一个理论没有自己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不行的。也许这个规律只是浅层的、并不周延,也许这个规律今后会被统统打翻,没关系,但是必须提出来。所以,《播音创作基础》就是这样来的。由于油印的时候叫《播音基础》,内部发行也叫《播音基础》,到1985年,才正式出版,仍叫《播音基础》,后来才改为《播音创作基础》。

由于播音成了本科,而且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生,所以我们在理论的建设上,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我们怎么办?徐恒老师当时就写出了《播音发声学》这本书。这一段时间里面,比较错综复杂,我们没有机会详细地说。一个,1982年(实际上1981年就开始准备)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播音会议,探讨了播音工作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研究了主持人的问题,特别研究了新闻的所谓“播”和“说”问题。夏青老师有一个中心发言,谈得非常好:要根据内容具体表达,不要从概念出发,走形式。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在这个会议之前,报刊上就有文章讨论,说播音能不能“说”,甚至在内蒙的会上还有人来尝试、来实验。有两种意见,有的人说不能“说”,有的人说可以“说”,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内容确定具体的表达方式”。

就在这次会议上,已经讨论了主持人节目的形式,比如“信箱”类节目,有的同志在会上还特别谈到了自己主持的信箱节目没有稿件,就这样回答听众的问题,领导就看看提纲。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播音,我在会上提出了两句话,到现在我还坚持:“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这是播音员的两大基本功,否则就是“瘸腿”;也可以叫播音员的两翼,有了这两翼就无往而不适,甚至无往而不胜。现在实践证明,这样两个功力,对一个合格的播音员是至关重要的,它带动了我们文化的积累,社会视野的开阔,人生经验的体悟,没有这些东西,只是“耍嘴皮子”,“照本宣科”,甚至胡聊乱侃,都会极大地削弱节目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就开始了《中国播音学》的写作。我们19个人分工合作,终于在1994年10月,出版了《中国播音学》。它的出版意味着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现在又有了新的版本,增加了很多内容,使其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上、学术界的很多专家还是承认的,当然也有些人不屑一顾,我们不去管他。当然,《中国播音学》的发展过程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问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1994年2月,我出了一本《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我想跟大家谈谈当时的简单情况。1989年,在广州会议的闭幕式上,我说了一句话:我认为“播音员涵盖主持人”,就是这么一句话,使得很多人很生气,包括以李东为代表的广播界的人,就写出了一篇文章——《走出魔圈——与张颂教授商榷》,当时以高分数得到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论文一等奖。当时他的很多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到现在恐怕也还有代表性。所以,我就结合其他一些人的看法,比较匆忙地,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这本书写完了。但是,它的副产品我觉得可喜,就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这本书里,我提到了“语感通悟”,这是播音学从基础理论走向美学理论的重要阶梯,这就为播音学今后在美学空间里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

所以,中国播音学是这么艰辛地、筚路蓝缕地,或者说“严重”一点,披荆斩棘地走过来。其中,融入了多少前辈先贤的辛苦,有多少第一线的经验被吸纳进来,有多少国外的有用的观念被汲取过来,所以马克思说“万事开头难,每一门科学都是如此”。我们的学科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更应该爱护它,爱护的最好办法就是研究它、发展它。我们绝对不能闭关自守、抱残守缺,要用我们新鲜的经验、新鲜的理论成果不断去丰富它,使它更完善,更成熟,更像一个学科的样子。

我们现在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对于外界的任何批评都不屑一顾,一言以蔽之曰,“他们不懂”;另一种态度,就是我们播音学已经“成”了,我们没有话说了。不客气地说,这都是懒汉和懦夫的思想!

我们的前辈花了那么大的心血建设起这样一个学科,我们应该为它做些什么?你肯定有经验,肯定有新的认识,要及时地补充进来。我们这个学科,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反复思考、冥思苦想写出来的,它是实践经验的升华。这就是为什么从齐越老师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践,特别重视到广播电视第一线去实践,参与节目,去播出;在学校里面,老师们之间要实践,要带着学生实践,学生也要实践。没有实践,我们在看这个理论,或者研究这个理论、批评这个理论的时候,就像隔靴搔痒,挠不到痒处,只有有了实践的经验,我们才会有感悟,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话语的分量和内涵,我们才能从自己的经验里面提升出这个理论的元素,并给予拓展。

我们现在急需一部《中国播音史》,但写起来会很难。

二、中国播音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播音学学科到底是从哪些方面凝聚到一起来的?凝聚成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中国播音学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三级学科?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我们的学科定位比较复杂,它的本质属性是新闻性,重要属性是艺术性,但是它又离不开语言。在这种状态下,到底我们怎么走才能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谈到新闻,我们因为叫“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不能并到新闻学院里;说是“艺术”,并到影视艺术学院里,我们和影视、影视艺术又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主要是在本科,原来叫“播音”专业,后来本科目录里改为“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什么要这么改?是为了适应形势,领导说老叫“播音”太窄了,应该再拓展一下。所以,只能在名字上再加上一个,即“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什么叫“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我当时说,我们就叫“播音学院”,简单明了。后来他们说,不行,要加上“主持”,你这里来一个“播音学院”,那边就会有一个“主持学院”,这样也不利于我们学科的发展。好像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带有某种习惯势力,而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我们只好做权宜之计。学院的名字叫“播音主持”,申请博士学位的时候,和国家语委的语言应用研究所一起来申办,因为我们势单力薄,应用研究所作为研究所又不能单独申办,必须和高等学院联合申办,所以我们两家联合,这个博士点就下来了。其实,在这个博士点下来之前,我已经在艺术学那边带了“语言艺术”博士生。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几个学科都和它有关联,每一方面,向着某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有可能受到削弱。比如,现在我们本科定位于艺术方面,硕士、博士方面就可能受到点削弱。

在学生里面产生了一种糊涂观念:艺术和新闻是两回事,要走歌星、演员的路子,这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定位和定向,它不利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和成长。这个方面的东西,现在就只能先这么做了,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将来什么样子再说吧。

同类推荐
  •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胶片的美好时代:北广“77摄”口述实录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以抽象、简练的线条在由三个圆圈代表的镜头组中间嵌入77两个阿拉伯数字,这个精妙的创意来自一枚由“31”个人秉持的群体信物——班徽。三十年轮流转,“77”卓然而立,精致而简洁,协调而神秘,深沉而隽永。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 仰山论丛(2012卷)

    仰山论丛(2012卷)

    本书汇集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职员工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其他相关专业领域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涉及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基地建设,以及财经、人文、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
  • 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每天懂点开心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国学

    读懂心理学,做他人的读心高手,做自己的心理理疗师,掌握经济学,你会在财富的每一角落遇见亚当·斯密,知晓博弈论,你将拥有行走江湖的处世王牌,了解国学,你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
热门推荐
  • 末世之求生本能

    末世之求生本能

    这里没有异能,没有系统,靠得就是生存本能。
  • 仟寻

    仟寻

    从黎明走到黄昏,从醉梦缓缓醒来。可还是没有你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传言。你在哪?是在寂静的湖,还是在神秘的海?是在荒野的山;还是在坑洼的原?我寻找着你,时而停下,时而揣摩。仿佛你就在眼前,伸手一探,却又虚无缥缈。哀叹转身,却又映入眼帘。你跳着欢快地向我奔跑而来,快乐的脸上有着一层轻薄的雾,堵住了前面的道路。悲伤楚楚。
  • 二十一岁的某一天

    二十一岁的某一天

    陌说“没有人知道你眼前的路还有多少撕心裂肺,但是你不会忘记二十一岁时的那些伤心和绝望”小艾记住了这些话于是就分离了。那年“陌”二十一岁,“小艾”二十岁,没有人知道他们经历过了什么,只是知道这个故事才开始。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没有皆大欢喜,只是两个孤单的背影擦肩了而已!
  • 盘古时代

    盘古时代

    远古时期,盘古封印黑魔帝,世界新生,源远流长,修真界创立金、木、水、火、土五宗,天下对峙楚、秦、蜀、越四国分立,天下虽然战乱连年,却也算是有惊无险,然而,黑魔帝封印破解,自此一场正与邪光明与黑暗的大战在数十亿年之后,拉开序幕。
  • 无味

    无味

    我简单的人生,一些不入眼的随感。为自己记录。
  • 殇之涛

    殇之涛

    涛涛江湖,何为家,何为国,侠客柔情,保我江山
  • 魔教教主玩转江湖

    魔教教主玩转江湖

    本来是她的登基盛典,但是,却有一帮人来夺位,无奈之下,她被娘亲送去了江湖,还将她的记忆给封锁了,不过,也多亏这样能在江湖认识这么多的朋友,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轻松生活。但,她该尽的责任还是逃脱不掉,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了,她有一群小伙伴陪着她,还有她的真命天子陪着她,管他是什么人,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放马过来吧!当她把教主之位夺回时,某风环住她:“纪星晴,现在,你该对我尽责任了!”
  • 单身汪学院

    单身汪学院

    我想先说一句——我的书属于所有算是光棍大学毕业的人!这本光棍大学已经写完了,但还有不少书友加我QQyù了解后边的事,也有不少书友加我询问了我的家事,还有书友说会一直给我帮助。大家的支持光棍真的是感激不尽!就算我的家事最终不能得到申辩,能够得到这么多够意思的书友的帮助,我也知足了。我觉得这个做光棍大学后续的主题缩写很适合,我真心向所有支持光棍大学的书友推荐。一句话,如果你是光棍大学的真正读者,莫辜负光棍的一翻苦心!~并且,我希望每个出自光棍大学的人都一定观看一下想和我做朋友的书友可以加我QQ:2197283252。再次感谢看过本书的所有书友~!!
  • 恶魔之恋,倾城之心

    恶魔之恋,倾城之心

    秦念雪,一个千金大小姐,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却遇见了他,某女无语:“我说,大少爷,我现在已经是个穷姑娘了,饶了我吧……〒_〒”“不能!”某男霸道的说。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二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之二

    智慧具有传承性,本套图书精选智慧故事、内容丰富、故事精彩,为广大学生增加智慧提供了一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