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7000000037

第37章 理论编(13)

创作主体和创作依据的矛盾,是播音的主要矛盾,是播音员概念的辩证本质。不论那语言内容的词语系列是在文字稿件上还是在腹稿中,都必须外化为声音形式,即“形之于声”。“简单地念字出声”的认识阶段早已过去,现在,词语系列一旦要“形之于声”,就必须深入考虑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就必须加强逻辑感受、形象感受、具体感受、整体感受,就必须获得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从而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在“有感而发”、“有动于衷”、“有的放矢”的创作状态中,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沿着正确的创作道路,提高“以事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创作过程,哪一个环节、哪一个局部出现了偏差,都会造成全局性、整体性的失利。这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播音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作主体的素质与修养至关重要的原因。

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大潮中,多样性成为主流,这是合乎时代和社会潮流的,也在满足着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但是,改革的深化,正呼唤着多品位的合理建构。高雅品位、平实品位和通俗品位,理应得到各自的位置,并向着各自的优良档次提升。在这方面,播音创作也不应例外,且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如果说,反映大千世界时,语言主要通过词语系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那么,这词语系列表现为多种组合:不同文体、语体,不同语法结构、修辞色彩,不同特色、风格,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表达方式、接受心态……因此,声音状况的变化,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样态。既不应南辕北辙,又不应削足适履,更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走进固定腔调的胡同里去。

我们不必罗列各种色彩纷呈的语言样态,也不必详细论述语言内容和声音形式的诸条规律,这里,仅就所谓“书面语活动的产品”与“言语”即一般人所指的口语的问题简要说明一下。

语言,自有文字以来,就出现了两种形态,就是书面语和口语,后来逐渐分野,造成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再后来,这分野又逐渐融合,不那么分明了,虽然并未消失,汉语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不管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还是口头语言、口语,用语言学的新概念说,都是“言语”,完全不应该认为,只有口头语言、口语才是“言语”。大体说来,书面语言讲究词语系列的严密、精当,口头语言一般不那么严密、精当,因此,在声音形式上就表现为“诵读”同“讲说”的语感差异。

首先要指出:“诵读”与“讲说”都是有声语言,都是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表达样式。作为语言的发出者、驾驭者,不论诵读还是讲说,都应该遵从“思维反应律”和“词语感受律”等等。通俗点儿说,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有时诵读,有时讲说,都是创作主体的语言行为,都是在进行广义的“说话”。

重要的是,不应该认定:凡有稿件时就都是诵读,凡没有稿件时就都是讲说。因为那稿件存在着千差万别,有的书面语言多,有的口头语言多。书面语言多的稿件,诵读比较合适;口头语言多的,讲说比较合适。又因为虽然没有稿件,有人经常使用书面语言,有人经常使用口头语言,也要显现出诵读和讲说的差异,这差异,有时是一篇、一段,有时是几句、一句,不会完全泾渭分明。

更重要的是,不应该认定:不论有稿还是无稿,都要“说”。如果是指“说话”的感觉,还有一定道理,如果是否定诵读,全部采用讲说的表达样式,那就以偏概全了。在书面语言充分,词语系列严密、精当的情况下,“讲说”的心态与样式,往往不能准确、贴切地表达,而且容易失去语言的内涵与魅力,显得直白与浅显。特别是汉语(主要指普通话)乐音成分突出,具有声调的升降、语流音变、节奏韵律等优美的品格,讲说的样式远不如诵读的样式容易使人产生审美愉悦。时代氛围只能将诵读推向更广、更深、更美的境界,而不会让人们将诵读纳入讲说的范畴,把真正的诵读样式仅仅留在历史的上一页里。

严格地说,讲说也好,诵读也好,其他样式也好,都是,也只能是思维反应、词语系列、词语感受等等的必然显露,绝不是纯理性的强加、任意性的外贴。这正是内容和形式、理解和表达的统一过程。如果不管词语系列的内涵及其具体组合,只管创作主体的意愿,“我要讲说”、“我要诵读”之类,常常成为勉强拼合的两张皮,令人听来不自然、不和谐。因此,我们特别强调播音创作主体的捕捉力、反应力、理解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调控力、整合力。在语言中,形式主义只意味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岂有它哉!

广播电视传播中,有声语言或为主干,或为主线,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之所以反复阐述由语言功力到语言魅力的创作基础、创作过程和创作效果,不是抱残守缺,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正是考虑到、把握住了这一根本点。

广播电视传播中的有声语言,不能容忍松散懈怠、敷衍塞责、啰啰唆唆、马马虎虎。我们只有向广大受众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的义务,而没有通过广播电视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权利。有声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其自然形态,在大众传播中有其传播形态,二者同为语言,却必须分出文野、高下。同为语言,遵循着语言的普遍规律;分出文野、高下,才表明独有的使命、重要的责任、审美的价值、精品的意识。照搬自然形态,混淆传播形态与自然形态,是无视使命、放弃责任、曲解价值、平庸意识的体现,或者是对功力不足、哗众取宠的“捷径”的认同。所谓“言语”、“生活”、“自然”等,是向生活语言汲取精华,还是向自然形态靠拢?这是认识和实践中的分水岭,是提高或降低语言质量的关键。

还以“讲说”和“诵读”的表达样式来说吧,在共性中的个性差异上,表现为:

其一:词语系列有别。“拜金主义要不得”和“别往钱眼儿里钻”;“低头思故乡”和“一下子想起老家来”,意思差不多,可是声音上的变化却不一样,因而造成了不同的语感。

其二:声音幅度有别。大体上指声音在高低走向上的大小,即讲说时高低变化在自如声区中、下部,起伏不太明显;诵读时高低变化在自如声区中部有时稍偏上,起伏较明显,有的,起伏较大。

其三:唇舌力度有别。大体上指吐字在控制强弱上的松紧,即讲说时控制力较弱,唇舌较松;诵读时控制力较强,唇舌较紧,特别是点睛之处、提纲挈领之点,应该从语气中带出,使人留下清晰的印象。这里,强弱松紧并不与声音的轻重高低同义,也就是说,控制力强弱、松紧及其变化,不必同声音的轻重高低一一对应。

其四:语流密度有别。大体上指在语流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疏松,有的紧密。讲说时,密度较大,诵读时,密度较小。密度大时,有些词语可以一带而过,显得比较模糊;密度小时,有些词语必须拉开荡起,显得韵味深长。这中间,模糊并不含混,拉开不应做作。

这四点,是互为映照、相互融合的,不是互不关联、对立割裂的。这四点,完全以内容为灵魂,以声音为经络,形成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语言,并产生内涵丰富、深刻,魅力巨大、独特的播音创作成品。

当前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不会诵读,连纯粹意识的沟通都做不到,念不成句,诵不出味儿,有字无句,有词无章。

一是不会讲说,连日常的说话都达不到,字字用力,句句摆平,刻板,生硬,紧张。

这两种情况都是语言功力不足的表现。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严格训练,需要日积月累深入体味。任何“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幻想,在实践中定会碰壁。

有一种理论,说播音员是诵读,主持人是讲说,并认定这是“原则区别”。稍有广播电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从广播建立以后,许多播音员都在话筒前进行过“讲说”,包括没有文字稿件的讲话,那时,他们是主持人么?现在,有些节目不叫“主持人节目”,但也有讲说,包括没有文字稿件的讲说;而大量的主持人节目中,主持人既讲说,也诵读,并不单纯地“言语”。这“原则区别”又从何谈起呢?这样去“区别”无异于一种限定,即一部分人,一部分节目搞诵读,另一部分人、另一部分节目搞讲说,画地为牢,不许越雷池一步,这有利于节目多样化、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么?对广播电视改革是促进呢,还是“会产生消极影响”呢?

说到底,语言的多样化,犹如服装的多样化,必须讲求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要追求格调与风度,但却不可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非驴非马,只是怪胎;存驴杀马,竟是屠夫的偏见,却不能为多样化增添光彩。

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因为那是银样蜡枪头,我们却不反对形式,还要讲究形式美。蕴含深厚功力的有声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真、意明、音美,这正是它的魅力。虚假、含混、粗糙,则连原始生命力都丧失了,怎能有魅力呢?通俗既不与庸俗同行,更不与粗俗结伴。追求雅俗共赏,绝非等而下之、弃雅从“俗”。

有声语言的声音变化,必须同内容、语意、语境、思想感情、词语系列、表达技巧、个人条件达到尽可能完美的统一。无论从一生创作历程看,还是从一次创作过程看,同一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最完美时也有不足,不完美中也有优点。但是,最致命的缺点却是一成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

有声语言的固定腔调,省时、省心、省力,但令人生厌,是语言生命力窒息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表达惰性的表现之一。如报道新闻的“八股腔”、配片的拖腔、体育解说的高腔。主持人节目,也有不少固定腔调,如快腔——说话似放机关枪,字词连滚带爬,气憋声噎;媚腔——嗲声嘎调,轻浮飘忽,忽高忽低;软腔——低声下气,小声小气,轻声细语;艮腔——生硬吃力,声浊力拙,砸字夯音,跑调冒高;土腔——土腔土调,土词土味儿,字歪音扭,粗放失控。如此种种。

固定腔调的特点大约有:

语意不清:听来无主次,抓不住重点,不管何种词语系列,都顺口流出,一种语势,一种声调;

感受不深:各种人、事、物、景,不加区别,感受似有似无,不具体,不深刻;

感情不真:思想感情处于平静冷漠的状态,无动于衷,泰山崩于前而心不在焉;

语势不变:句首同一起点,句腹同一态势,句尾同一落点,毫无变化,毫无二致,长短句、单复句,一概纳入单一语势框架;

声音不实:用声不扎实,轻重虚实都没有实际依据,如无根浮萍、断线风筝;

状态不活:自始至终一种状态,缺乏机动灵活的松紧控纵,显得僵硬不自如,呆板不积极。

这六点是一般固定腔调的共性,各样固定腔调的自身也有模式可感。

那么,认识了、感觉到了、分析出来了,究竟怎样去克服呢?

首先要有紧迫感。固定腔调形成后,改变它是不容易的。固定腔调是一种语言定势,由相应的心理定势而产生,由一定的习惯表达而呈现。因此,在播音过程中十分顺口,驾轻就熟,改变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慢慢来!”往往成为一种现成的借口,结果是失去具体的努力、精细的探索,麻木不仁或自得其乐,长期不得解决。这就需要加重紧迫感,在每一次创作中花气力。

其次,要找到突破口,不贪多求全,而是着眼于重点,着手于细节,打破“固定”之处。如:一句开头常常扬起,然后依次下滑,形成下山类语势,就抓句首的起点;一句结尾常常降到同样落点,或者拖长,或者干顿,就抓句尾收音……从心态到用声,尽量根据词语系列的具体要求,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办法,力求变化语势,并反复进行比较。于是突破一点,以点带面,达到整体调节。

再次,提升审美水平,剔除对怪异朦胧语调的偏爱,建构正确的审美理想,在增强鉴赏力的同时,提高表现力。广播电视中的有声语言,参差不齐,有的貌似“新颖”,有的自诩“风格”,实则是一种南腔北调,既摆脱了规范的品位,又逃离了创作的法则,确确实实陷入了猎奇的泥淖,不能不说这属于自身的迷乱。

最后,切忌机械模仿。广播电视节目千差万别,日新月异,有声语言必须因之而千变万化,随机应变。名人的表达,有其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样态,亦步亦趋地模仿,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扭曲了名人,叫做“画虎不成反类犬”,即使一时受到“真像某某”的赞叹,总有“露馅儿”的时候,掌声不会长久响下去,那结局往往是“差得远”的评价。名人如果被模仿得惟妙惟肖,正是名人的悲哀,因为那风格、特色竟成为模式,或固定腔调。

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腔调具有某种传承性,上一代可以传给下一代,周边的人可以传给某个个人,生活可传给创作者,传播者也可以传给受众。这种传承性,犹如方言区中的人们对方言的认知与习得,普遍而顽固。这中间有众多的课题应该深入研究,也有语言教育、业务学习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着力改善的问题。一个共同的任务是:放开语言视界,充分认识语言,特别是有声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尽可能完美地解决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把播音创作推向情声和谐的新境界。

同类推荐
  • 乱世犹闻读书声

    乱世犹闻读书声

    1912~1937年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不仅政局上混乱,思想上也剧烈地激荡着,诞生了无数“大家”。在民国那样一个乱世,中国教育为何还会有如此的成就。这本书为此26年的教育著史,为影响教育至深的教育家立传(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张伯苓、王国维、晏阳初、罗家伦、陶行知等),将教育事件与教育人物传记结合叙述,清晰地展现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路程。对故纸堆的梳理,也许能引起您对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学术著作。作者将中国史学放在世界现代化运动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四段进程”与“三大流派”,论述了史学与经学的关系,东西文化交融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以及文化经世致用、抑制主义、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等重大问题。全书论点鲜明、脉络清楚,视野独特,集中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历史系多位著名教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不愧为“211工程”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主要介绍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成功之路在自己脚下、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朋友的人将一无所有等内容。《哲言智语》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热门推荐
  • 逆天境主

    逆天境主

    校花女朋友让他陪着逛街,刚出宿舍门,天空传来一个老头的声音,之后一到闪电落下,他就莫名其妙去了一个奇怪的世界。这里有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境气师”。他在这个世界结交了七个伙伴,人们称作“八皇!”八皇:噬星修罗、……(第一次写,有不好的地方还忘见谅。)
  • 为器而生

    为器而生

    他,为器而生,为器而活。而这器里又隐藏了什么玄机?且看他如何踏上修炼之路,成就器道的颠峰。
  • 特工王妃vs神秘王爷

    特工王妃vs神秘王爷

    她,二十一世纪的天才特工,出手快,狠,他,明月国的神秘王爷,两个本不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却相遇了。这到底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天定的缘分,,,,,
  •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

    上世纪20年代末,西阳,大革命席卷中国,世家出身的霍啸林与军阀之子赵舒城义结金兰。风云际会,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因父辈的恩怨和隐秘的身世,他们虽是亲兄弟,却反目成仇,命运纠缠,欲罢不能。自小懦弱、不受待见的霍啸林因着一颗勇敢的心,屡屡身陷绝境,却不失斗志,杀军阀、闯江湖,最终转身成为热河抗日大英雄。而赵舒城为虚妄的功名所扭曲,为仇恨所折磨,命运反转,从学运领袖、北伐英雄堕落成杀人犯,最终沦为汉奸。整部作品情节紧张曲折,充满悬念,人物刻画生动细腻。
  • 男神遇男神

    男神遇男神

    男神遇上另一个男神会发生什么事呢?请期待!
  • 天外英雄

    天外英雄

    千秋霸业,煞费苦心。一身正气,驰骋三界长廊。言行必善,不败金身。惩磅礴恶势,尊为天外英雄。三个血气方刚的青年,被“请”到哈雷星,一个无心之失,顿让魔珠再现,从此哈雷星球动荡不安......弱肉强食、恃强凌弱。人界、魔界和人面蛇身兽类,三足鼎立的局势打破后,各自暗蓄实力,蠢蠢欲动。人与魔争霸之时,恰逢人面蛇身兽类,势力剧增,为报血仇,卷土重来。天下秩序,临近失控,最终三个青年人,凭着一身好武功,阻止一场场灭绝性的浩劫,成为万人敬仰的大英雄......
  • 简单与爱

    简单与爱

    在女人的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人,第一种是你爱的人,你二种爱你的人。她,固执的追求着眼前的身影,故意一直忽略背后那一双爱恋的眼。她,懦弱的选择逃避,当失去,才知道什么时后悔。原来,自己想要的最好就在自己身边。她,后来明白,简单的才是最幸福的。绚丽浪漫的爱也抵不过细水长流的情,简单平和的温馨也不逊色于波澜壮阔的美。若要爱的幸福,便简单的活着。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末世之万事许愿机

    末世之万事许愿机

    “我已经给她开了这个世界最大的金手指了!”黑暗里的声音满满的无奈。“可是,那真的是金手指么?我怎么觉得有点坑呢?”另一个声音吐槽的说道。本文男主未明,前方高能,配角无数,可能无CP。初入写文大坑,会努力完本的,请各位看官多担待!!!阿水万分感谢!!!
  • 人生提醒:心态篇

    人生提醒:心态篇

    心态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只要有良好的心态,你才能每天保持饱满的心情。心态好,运气就好。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记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积极的心态,一旦失去他,就跳出去,要学会调整心态,有良好的心态工作就会有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