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49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一、题目由来

笔者选择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如下:

首先,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憾。目前,大陆对美国媒体的研究论著颇多,还包括不少译著。同时对美国涉华报道也有不少论著,如复旦大学何英的《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对美国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做了梳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潘志高的《〈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分析(1993-1998)》,暨南大学何霞的《〈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研究》,均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涉及美国主流媒体对台报道的论著则相当少,目前学界只看到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主编的《软力量和全球传播》,中间有若干章节谈及美国媒体在台海问题上的报道立场,并做了详尽的分析。但是笔者犹觉遗憾,因为这不是一本专门论及美国主流媒体对台海问题报道的专著。笔者以为,美国主流媒体对台海问题的报道,最起码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台海问题的简要回顾;二是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台海问题的;三是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台海问题对大陆有什么样的启示。否则,问题就很难说清楚。

其次,笔者对台海问题有强烈的兴趣。笔者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童年的记忆是学堂墙壁上“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标语。等到上小学时,虽然年纪很小,却特别喜好地理历史,经常在地图前端详,看到国家的大好江山,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读初中,就很喜欢时事政治,渐渐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宝岛台湾发生的事情,也渐渐在笔者脑海留下深刻记忆。另外,笔者的家乡在苏北大平原涟水县,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国、共、日、伪争夺的要地,反映国共内战的老电影《红日》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笔者家乡的故事。在那段多难的岁月里,不少乡邻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有人参加了国民党。原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台湾当局“总参谋长”顾祝同,台湾当局原“总统府”资政、“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马树礼都是我本县同乡。解放战争后,我的不少乡邻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台湾对我而言,不是陌生的概念。在我小时候,乡亲们就经常提及“打台湾”。后来,台湾当局放开禁令,允许老兵回乡探亲,乡邻也陆续回来不少。长大以后,随着眼界逐渐开阔,笔者越发想了解台湾,越发想体会一下台湾。尤其让我震撼的是,有一次,《环球时报》刊登文章,提到中国不仅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唯一处于分裂的国家。读罢文章,顿觉心酸,倍增伤感。和其他渴望国家统一的中华儿女一样,我也渴盼国家早日统一。这些,都构成了我对台湾问题的浓烈兴趣。至今,我的床头还挂着一幅巨大的台湾省地图。

再次,导师的学术兴趣促使我加深对台海问题的了解。2003年9月,我被录取为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蔡帼芬教授,研究方向为对外新闻。导师一直很关心台海问题,嘱咐我认真研究台海问题。在导师看来,台海问题虽然是国内问题,但是由于国际因素的插手,已经不折不扣成了国际问题。其实,凡是国内问题,一经国际势力插手,就成了复杂的国际问题。导师嘱咐我在研究台海问题时,尤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研究好台海问题,既可以在台海问题上成为里手行家,还可为我国大陆对台宣传提供有益的帮助。导师一直督促我留意涉台报道,包括大陆的涉台报道、美国的涉台报道、台湾岛内的政治动向。导师于2004年10月走访台湾,回来后,和我谈了她对台湾的了解和感悟,以及台湾媒体对台海问题的报道。这些都使我对研究台海问题充满信心。

还有,选择这一题目也是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需要。一名合格的学者,应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外知世界的目的还是洋为中用。目前我国外交总的方针是“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对中国而言,最复杂、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中美关系。我们不仅要了解美国自身,还要了解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和评价。美国媒体对台海问题的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扇窗,是“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既有值得我们警惕和反对的观点和内容,也有需要我们认真反思自身不足与问题的地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国在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在追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美国因素。

最后,选择这一题目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台海问题,攸关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台湾地缘价值十分重要,完成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崛起至关重要。两岸至今处于分裂状态,是中国最大的国殇。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说:“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令人充满感伤。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国共内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揪心的惨淡回忆。由于在内战中节节败退,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由于国际风云的突变和国际势力的干涉,解决台湾问题始终遥遥无期。今天,台海两岸各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陆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台湾则于1996年进行了领导人直选,2000年发生了政党轮替,国民党饱受重创、几经分裂,成为台湾的在野党。由于执政的民进党当局顽固推行“台湾国家化、政权台独化、政策去中国化、台独民主化”,两岸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在2005年泛蓝阵营代表人物连战、宋楚瑜、郁慕明先后“登陆”的大好形势下,2005年7月,国民党举行直接选举,马英九高票当选国民党新主席。同年年底,国民党又在“三合一选举”中取得胜利。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击败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当选台湾地区第12任领导人。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大陆”,对大陆传达了善意。当前的两岸关系如沐春风,2008年5月26日至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以执政党主席身份访问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举行举世瞩目的“胡吴会”。当然,两岸之间还有一些分歧要解决,“化绿为蓝”、“化独渐统”是摆在大陆面前特别重要的课题。两岸之间特别是两岸的执政党之间如能达成更多的协议,进而争取岛内越来越多同胞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两岸的和解甚至签署和平协议能够实现,在此基础上有效寻求国家统一之路,将是全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二、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内容分析,即考察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内容来进行的。定量研究已有一些,但规模相对较小,一般都是针对一年或某个专题的报道进行分析。本书主要采用前人较少涉及的、更基于数据与事实本身的论辩方法,即大规模的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为勾勒《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台海问题报道的整体状况提供了数据框架,而定性分析则为深入解读两家报纸的台海报道提供了质的依据。

为了廓清《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台海问题报道的真实面貌,探寻其涉华报道的内在规律,本文将讨论建立在大规模的数量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选取《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从1991至2005年15年间的全部台海问题报道及2008年部分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凡是标题和正文中出现“TAIWAN”的全部列入研究范围。据笔者统计,这15年间《纽约时报》涉及台湾的报道共2363篇,其中:1991年121篇、1992年139篇、1993年115篇、1994年92篇、1995年159篇、1996年279篇、1997年141篇、1998年112篇、1999年217篇、2000年262篇、2001年222篇、2002年146篇、2003年148篇、2004年119篇、2005年91篇。同期,《华盛顿邮报》涉及台湾的报道共有1413篇,其中:1991年32篇、1992年51篇、1993年42篇、1994年52篇、1995年94篇、1996年145篇、1997年92篇、1998年89篇、1999年133篇、2000年199篇、2001年134篇、2002年62篇、2003年104篇、2004年100篇、2005年84篇。本人着重选取的是1992、1995、1996、2000、2004、2008这六个重要年份的台海问题报道资料,因为这六个年份意义特殊:1992年,布什悍然宣布对台出售150架战机;1995年,克林顿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1996年,大陆在台海军演,中美军事对峙;2000年台湾政坛大地震,国民党失去执政权,民进党上台;2004年,台湾“大选”,因为离奇的两颗子弹,连宋竞选失败,陈水扁继续执政;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中获胜,重新夺回执政权,5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这六个年份的台海问题报道基本涵盖台海问题的发展脉络,也是美国政府台海政策的风向标。

受篇幅、时间、能力所限,本书重点分析1992、1995、1996、2000四年的报道特点,同时也穿插运用2004年、2005年、2006年以及2008年的报道,力求观点正确、资料翔实、论述有据、结论科学。

本书并不倾向于仅使用单一的理论研究方法,而试图在深入分析《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有关台海问题的整体报道以及典型报道之后,从整体上系统地探讨两报报道台海问题的方法与机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具体案例来说明问题。

同类推荐
  •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让对手偃旗息鼓的“制胜宝典”:“骂”得漂亮

    让对手偃旗息鼓的“制胜宝典”:“骂”得漂亮

    上司骂你,同事损你?老婆气你?……不要气急上火、出口成“脏”。人吵我辩,人骂我驳,人欺我反。只要辩得“巧”,驳得“绝”。不但可以四两拨千斤,让片言解万纷,还可以凭着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本事,辩驳得对方心服口服,使人际关系更上一层楼!现在,赶快翻阅本书,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骂人”高手吧!
  •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理念与实践

    本书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阐明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公共政策、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二是介绍西方国家两种社会福利模式及其理念的来源和演化,以及社会政策的主要实践方面,即社会保障政策;三是在回顾我国1949年以来社会政策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的完善和创新,阐明了追求社会公平和坚持把保障人民生活放在最重要地位的理念,正是我国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得以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重要原因。
  •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改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重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群众得实惠比较多的良好态势。
热门推荐
  • 易经智慧吉祥书

    易经智慧吉祥书

    本书解译了《易经》中启迪人生的道理,从易经来谈吉祥,帮助读者趋吉避凶。
  • 寂夜之鸣

    寂夜之鸣

    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吗?曾经神话传说中的神族渐渐苏醒,他们肩负着守卫整个人类的使命。“寂夜之鸣”只是万千小队中的一个,自从他的加入,这个小队似乎变得有些不同了。
  •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

    这是一个逗逼中学生没事闲的写的小说。本故事纯属虚构。
  • 跟着三丰做道士

    跟着三丰做道士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跟着张三丰悠哉悠哉的去做一个不关心任何事情的道士,岂不美哉。然而命运却把他们推向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演绎出了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
  • 没有尽头的走廊

    没有尽头的走廊

    三十年前的一桩惨剧,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索,蜿蜒至今。怨鬼、善灵,情爱、私欲,仇恨、友谊,公正、邪恶,在冥冥之中交集,将这条看不见的绳索结成了一个死结。死结,到底谁人能解?到底谁该对当年的惨剧负责?
  • 契约女友:总裁请留步

    契约女友:总裁请留步

    她因为一次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被相爱的男友所甩,直到后来她遇到了霸道总裁的他,体贴帅气。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但是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她重拾爱情的信心?她的生活从此不再平静。
  • 偏花的故事

    偏花的故事

    这是一个故事,一个人传奇的故事,可是这个人不是什么非常正能量的人可这个人在经历一次次的变化后从一切负能量当中学会了很多也看清了很多,现在的社会缺乏的东西,是很难收取了,写下这小说就是要提醒朋友们别走他的老路。
  • 等待花开的日子(已出版)

    等待花开的日子(已出版)

    思念是等待,爱是花开,爱你,就是等待花开的日子。多谢大家的支持,《等待花开的日子》以及其续集《等待花开的日子【终结篇】》均已出版。新书《仰望幸福的角度》也已经出版。
  • 王者的进化之旅

    王者的进化之旅

    记者:“如果你得到了异能,会怎么办?”天佑:“装比、把妹、打富二代、称霸地球、冠绝宇宙……”记者:“……”嗯,这奇实,就是一个装比、把妹、打富二代的故事……
  • 齐天大圣的逆袭

    齐天大圣的逆袭

    居心叵测只为了最后一搏的流沙河妖魔,为了博取岳父母和妻儿欢心不择手段的猪妖,无处不在道貌岸然的魑魅魍魉,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来自大唐和五行山下的萝莉尼姑和那只妖猴!前面是敌人,后面也是敌人!暴风雨来临之前,盟友和敌人的角色,是每个人的最后选择,往前一步是万丈深渊,退后一步就要绝地屠戮!“孙悟空,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