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3300000058

第58章 现场2(13)

在西湖和杭州城郊,一共有三百六十个寺院。那几年里,几乎每一个寺院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越是四处游历,苏轼越是觉得自己对杭州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他甚至相信,自己前生就是杭州的一个和尚。据说,他到杭州后,有一天和朋友一起到西湖寿星寺游玩。他从来没来过杭州,更没到过寿星寺。可是,一进门他就觉得这地方曾经来过,一切都十分眼熟。他对朋友说:“从院门到经堂应当有九十二级台阶。”派人一数,果然是九十二级台阶。这就是他在一首诗中写的“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深情所至,使清醒的苏东坡有时也犯糊涂。

我们理解这种美好的湖涂,因为那是深情所至。

通判,是个副职。用今天的话说,杭州的太守,是一把手,而通判,是二把手。刚到任时,除了审理案件,大事不多。杭州的州府衙门,就在紧靠西湖南岸的凤凰山头。苏通判几乎每天都与西湖见面。有时候,苏轼干脆把办公桌搬到湖边,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处理公务。花朝月夕,雨雪阴晴,西湖以它四季如画的美景,深深打动了诗人的心,征服了诗人的心。诗人决定尽量逃向大自然。

大自然,是温柔而神奇的。大自然,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可是人类的生命却不能离开大自然而生存。没有了大自然的抚慰和滋润,任何心灵都会变得生硬、枯涩、萎缩。

在大自然的感召下,苏轼心灵的泉水喷涌而出。苏轼一生献给西湖的诗共有一百六十多首,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他在杭州任通判时写下的。现存的苏轼词集表明,苏轼填词,也是在杭州任通判开始的。

西湖,不断给苏轼以灵感,雨中的西湖,尤其令他怦然心动。在他眼里,西湖,简直就是那位绝代佳人西施,浓妆淡抹,天生丽质,无论晴雨,总是那样风光旖旎,令人心旷神怡。有诗为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题为《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七言绝句,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位36岁的杭州通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天才。

“西子湖”于是名扬天下。

(画面依次为:杭州城郊凋敝的农舍、道路上饥饿的农夫、监狱中衣衫褴褛的囚犯。干旱的田野,枯竭的深井、淤塞的运河、荒草丛生的西湖水畔,等等。绿水长流的运河,西湖上的白堤、苏堤、苏堤上的六座桥,及杭州病坊遗址等。)

解说词

林语堂先生谈到苏轼这一时期的生活时,曾经这样奉劝读者:“我们最好记住,即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

是呵,严酷的现实社会生活,远比人们身边万紫千红的大自然色彩暗淡。

在官场上歌舞酒宴、迎来送往的后面,是普通老百姓维持基本生存的困苦与艰难。严重的自然灾害不断地降临到这块多难的土地上,水旱无常,蝗灾又带来饥荒。由于盐价太高,农夫往往吃不起盐。上任不久,苏轼就奔忙于四乡八县,组织抗灾,赈济灾民。越往下面去,他越是真切地体会到民众的疾苦,越是痛恨那些深居高堂、对百姓的死活不闻不问的官僚。有一年春末夏初,正是麦子将要成熟的关键时刻,偏偏遇上阴雨连绵,农民急得直直地瞪大两眼仰望苍天。可是,统治者高高在上,对这一切漠不关心。面对这种“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的惨痛情景,苏轼忍不住在诗中借题发挥,对他们进行无情的讽刺和指责: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他多么想以大腕力,用大手笔改变这一切,多么想给他深爱的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带来真正的天堂般的生活。然而,他毕竟只是二把手,没有决策权。他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协助太守将杭州城里已经淤塞了的六口废弃的水井,重新治理修复,让甜甜的井水重新滋润杭州市民的心灵。

苏轼的愿望实现了,可是没有彻底实现。

苏轼改造杭州的蓝图变成了现实,又没有完全变成现实。

十五年后,苏轼再度来到杭州。这一回,他是以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杭州知州的身份走进杭州城的。苏轼一展当年抱负的时刻终于到了。

1089年7月,苏轼重回杭州,走马上任。“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54岁的时候,他还能与自己梦牵情绕的西湖再度亲近,再次见到当年“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美丽情景。

这一回,他是一把手,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干了。

杭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市长为民众办的三件大事。

一到杭州,迎接苏轼的,就是严重的灾情。从年初起,水灾连旱灾,整整侵袭了半年。粮食颗粒无收,米价猛涨,老百姓被逼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按照惯例,新官上任,绝对是报喜不报忧。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一反中国官场陋习,一再上奏朝廷,如实申述灾情,请求缓交一部分上供的大米。在他不屈不挠的要求下,朝廷终于决定拨给杭州大米20万石,宽减杭州当年的上供米三分之一,并拨给救灾款22万钱。苏轼当即决定将救灾款连同原来计划用来整修政府办公楼的经费,全部拿到外地购买粮食,有计划地投放市场,平抑物价。这样,大灾之年,百姓免于受大难,杭州城乡,没有饿死一个人。

古老的杭州,古老的中国,就是这样,从一次接一次的灾难临头和一批接一批的志士崛起中走过来的。

灾难刚刚过去,瘟疫又开始流行。在古代,中国从来没有最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甚至没有公共医疗卫生设施这个概念。一旦疾病传播,只能是人心惶惶,坐以待毙。苏东坡属于那种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绝不多见的智者。他从来就注重保健养身,因此,对医疗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日里,总不忘阅读医书、搜集单方。一见城乡疫病开始流行,他立即组织了一批懂得医术的僧人,在官吏的率领下,走街串巷,为老百姓治病。他自己又掏钱购买大批药材,配制成一种名叫“圣散子”的药剂,命令工作人员在街头架起大锅煎熬,过往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一大碗。这一措施,迅速有效地制止了疫病的蔓延。事过之后,苏轼产生了创立一所专为民众治病的医院的想法。说干就干。他首先从公款中拨出二千钱,自己又捐赠黄金五十两,在杭州众安桥建起了一所名叫安乐坊的病院,然后请来懂医术的僧人坐堂诊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面向民众的官办医院,从此诞生。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国语》。那上面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中国多么需要苏轼这样才足以治国的上医,多么需要苏轼这样把广大民众的疾苦时时放在心上的上医呵!

苏东坡在杭州最出名的政绩,是对西湖进行了全面治理。这项工程,是在对沟通大运河和钱塘江的两条河——盐桥河、茅山河进行了成功的疏浚之后开始的。

自从汉代,西湖与钱塘江分开而独立成为一汪明净的湖水以来,泥沙缓慢淤积。到苏东坡当太守时,湖底上升,水面缩小,原来浩浩淼淼的湖面只剩下十分之三那么大。西湖,不仅是游览胜景,更是杭州农田灌溉、居民饮用的主要淡水资源,还是保证运河航运通畅的重要水源。西湖若不及时治理,再过20年,恐怕就会在地球上消逝了。“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广大民众看到这一点,苏东坡也想到这一点。于是,在广泛调查、察访、周密规划安排的基础上,一个为平民百姓谋利,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浩大工程,拉开了序幕。

公元1090年4月,治湖工程正式开工。随着时间推移,从湖底挖出来的淤泥越来越多,无法处理,势必堆积如山。这时,每天都到湖上巡视的苏轼想出了一条两全之策:用这些挖出来的湖草、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这条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堤上还修建了六座桥,沟通里湖和外湖。在工程最紧张的日子里,苏轼干脆留在工地上和民工一起吃饭。经过半年的苦干,费工20万,终于清除了全部的水草和淤泥,一条长880丈的南北大堤屹立湖上。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并修建了9座亭阁。彩虹卧波,三潭映月,柳浪闻莺。沉睡的西湖一觉醒来,发觉身边多了一条春朝涌动的长堤,自己也显得更年青,更漂亮了。

为了纪念苏轼,杭州人民把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潮涨潮落,云起云飞。

一个世纪的日历,随着潮水流逝了;一百四十多位历史上的杭州太守,随着白云飘远了。苏东坡留了下来,苏公堤留了下来,苏东坡那些吟咏西湖的美妙诗句留了下来。

苏东留给我们的,仅仅是那些诗句和这道长堤吗?

第四集

(画面依次为:齐鲁大地辽阔的平原和起伏的山岭、巍巍泰山、曲阜孔庙、胶东湾的海面、山东诸城的远景、中景以及蓬莱的人文景观等。)

解说词:

在中国的版图上,你似乎可以清晰地见到齐鲁大地上那座巍巍的泰山,可以贴近地听到离它不远处大海的呼喊。

山东,这就是东临苍海、西靠黄河的山东,这就是山连着海、海连着山的山东。

远古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告诉我们,山东半岛,以至整个黄河下游一带,是华夏文化的繁生之地。商代的人们最早就居住在山东半岛。这里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古代中国人精神的太阳,是从这里升起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诗圣杜甫登上泰山时的这种感觉,绝不仅仅是因为特定的地貌而引发的感觉,更是由于特定的文化座标和精神高度而产生的感觉。

此刻,苏东坡站在齐鲁大地上。时间是公元1075年,他刚刚四十岁。这一年的秋天,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满,朝廷将他调任为密州知州。这密州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十年之后,苏轼又在登州当了五天的知州。这登州,就是如今的蓬莱。

没有文字记载苏轼到达山东之初是否去过海边观海。估计他当时也没有这份心情。投身宦海,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苏轼深深感到,比起自然界的大海来,中国官场这个大海才真叫波涛汹涌、深不可测、险象环生。八方暗礁、十面埋伏、十二级风暴,稍不留意,就可能处在千钧一发之际,性命攸关之间。

所有帝国时代的中国官场,都是专制主义集权统治下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个官吏集团垄断了国家机器,尤其是垄断了暴力,制定并操纵着法律,把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以国家的名义控制在极少数人手里。而支配和制约这个集团的精神原则,并不象他们在口头或书面信誓旦旦宣称的那样,一定要遵循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洁等等原则。那些原则,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在这个集团内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条,那就是现实的利害关系。一切从一己的私利出发,一切以如何趋利避害为转移。

那些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的人,那些真正想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有所作为的人,很自然的会被这个集团、这种体制视为异己,遭到排斥、打击。

苏轼之前,汉代的司马迁是如此;苏轼之后,明代的海瑞也是如此。

苏轼最终也只能如此。

然而书生气十足的苏轼并不明白这一点。

他只是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明枪暗箭直逼向他:这样那样的流言蜚语包围着他。

他想伸手抓住什么,可是,什么都没有,除了冷冷的寂寞,就是深深的痛苦和失望。在一些人眼里,苏轼的存在,就是对他们的威胁。早在到杭州任通判之前,苏轼就被诬告。一伙小人跑到皇帝面前告状,说苏轼利用官船贩运私盐、木料和瓷器。而且有人兴师动众来进行过追查。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只好不了了之。

有人说,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可以用“一塌糊涂”四个字概括。其实,苏轼自己是十分清醒的。他明白,京城乃是非之地,朝中多险恶之心。他要求外放,就这样先到凤翔,再到杭州,又到了密州。然而,哪里都有百姓的啼饥号寒,哪里都存在小人的陷害和攻讦。

苏轼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十年寒窗,朝夕苦读,真的就这样付诸东流?远大志向,一腔抱负,难道就这样无法施展?他有时候甚至悔不该读书、识字、明理、作官,给自己招来这么多的烦恼和忧患,禁不住在诗里发出激愤之声: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然而,朝命在身,苏轼哪里能休?他不能不匆匆赴任,匆匆赶到密州。

(画面依次为:灾害中荒芜的田野,大片大片枯萎的庄稼;月色下的松林、山坡、流水、独木桥;一望无际的平原、起伏的山岗、密州超然台景观,圆圆的中秋明月,朗朗高挂天上。)

解说词:

密州,用一场空前严重的蝗虫之灾迎接这位新上任的知州。

苏轼深知蝗虫的危害。几个月前在杭州,他刚刚亲自组织过所属各县捕杀蝗虫。他还清楚地记得,那铺天盖地的蝗虫从西北飞来,嗡嗡的轰鸣声压过了江水的波涛声。飞蝗之阵降落在哪里,那里的庄稼就会在瞬息之间被糟蹋得精光。

蝗虫,遮天蔽日的蝗虫,把恐怖两个字,写满田野,写在人们心上。

那个时代,消灭蝗虫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捕杀它的幼虫。一到密州,苏轼就全身心地浸泡在消灭蝗虫的过程中,他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向老农求教,广泛动员和组织民众用火烧土埋的办法驱除蝗虫。

同类推荐
  • 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是为播音员、主持人准备的一本手边常用的查询汉语字词读音释义的参考书,从文字、文学、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多视角地对汉语字词加以剖析和诠释。本书共收录1900余个在播音主持实际工作中容易读错用错的字词,主要侧重于读音的正确使用和词义的基本解释。其中,读音的使用基本遵循历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的成果和标准,同时也吸纳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最新版的标音,个别词语的读音还照应到了群众约定俗成的口语习惯,即使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但也基本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 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

    忠信花灯是一种以绘画、剪纸为主,集书法、楹联、诗词和手工编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本书介绍了忠信花灯的历史渊源、上灯习俗、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与价值等内容。
  • 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最经典的艺术常识

    本书是艺术基本常识类读本,内容涉及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篆刻、舞蹈、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从基本常识、历史沿革,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等,包罗万象,精彩纷呈。便于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获取知识,提高欣赏、分析各种艺术作品的能力。
  •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救猫咪Ⅱ:经典电影剧本探秘

    本书列举了50部标志性的影片,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内容包括:“鬼怪屋”型、“金羊毛”型、“如愿以偿”型等。
  •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本书提出即兴发挥、临场应变是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在简要介绍了几种临场应变的综合技巧之后,全书从开场导入、话题进行、即兴采访、受众交流、嘉宾把握、困境解围等方面列出了节目主持中可能出现的50种场景,并通过大量实例来说明应对技巧和处理原则。比如电台直播中接到恶意电话的应对策略等。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羽刹情

    羽刹情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皇途霸业,岂是而等可贪图!
  • 总裁太霸道:俞先生请恋爱!

    总裁太霸道:俞先生请恋爱!

    “你以为全世界都是你的东西吗?”“只要我想,全世界的东西都是我的也包括你。”“你无耻你无赖!”“可是我再无耻你还不是喜欢上了我?”她走到哪他跟到哪除了上厕所一天24小时不离不弃。家族狠心出卖跑路却不知道麻雀最后变成金凤凰。卖了还想讨回来那要问问俞大总裁愿不愿意!
  • 道凡仙经

    道凡仙经

    末世的地球危机四伏,一个普通人在获得的了地外超级生命后会演绎出怎样一副波澜壮阔的故事!普通人踏上宇宙巅峰的救赎之路,收女神做后宫,降大神做小弟,看我屠魔灭仙斩道问情,玩high诸天万界我为王,尽在《道凡仙经》。超级科技与无上仙道的碰撞,孰强孰弱宇宙大发现超维宇宙泡宇宙的最终结局、生命、时空之谜……一个个未知的谜团,一个个强大的敌人.......
  • 穿越兽世美男哪里逃

    穿越兽世美男哪里逃

    人人都爱穿越,咩想到它一只猫也穿越了,同样是猫,只是现在是能变成人的猫,可是这里好像不止有它可以变成猫,哇那个老虎变成人好帅啊,什么他是虎王,啊啊,那个狐狸变成人好萌啊,啊啊那个豹子好强壮啊,啊啊啊~~
  • 卿若晚月景

    卿若晚月景

    夜暮降临,躲在黑云之后,是皎洁的明月,待云散之时,便是月出之夜。淡凉的光辉笼罩大地,黑夜之王,屹立于天地间。绝世芳华惊艳天下,一身白衣,翩然江湖...
  • 皇清秘史

    皇清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人乐活半边天

    女人乐活半边天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包括:生活乐活,玫瑰从来不慌张;爱情乐活,幸福就是有人让你烦;亲情乐活,母亲总是在晴天来;人情乐活,我是你的陌生人。
  • 末法箭圣

    末法箭圣

    东洲大陆,灵气枯竭,修者渐弱,妖兽横行,血腥屠戮,修真门派纷纷被灭,人族节节败退,朝不保夕。丁坚意外穿越而来,本是修真巨擘飞羽门的亲传弟子,如今却只是小型门派紫云观的一个底层杂役,融入了这个混乱的末法时代……
  • 守护甜心之日月之恋

    守护甜心之日月之恋

    [几梦,唯梦误入]有些人我们永远也得不到,只能远远的观望。有一场雨,下着很大,当时他在雨中这样对她说:“亚梦,原来你喜欢的还是唯世”。她这样答道:“我喜欢的是唯世,但我爱的是你,从很久以前就爱上你了”。她失忆了,忘记了他,但她一直记得他的琴声。夕阳西下的琴声,唤回失忆的恋心,日月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