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3300000057

第57章 现场2(12)

第二集

(画面依次为:连绵起伏的秦岭、大巴山,奔出夔门的长江,古蜀道上的栈道、石梯。北宋京都东京的繁华市容、王府等;陕西凤翔的地理环境及风物等。)

解说词

多少年里,走出盆地,都是四川人从未放弃的梦想和百折不挠的冲动。一面是李白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面是杜甫的“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古老的四川是闭塞的,古老的四川人是不甘心于闭塞的。走出盆地,于是成了希望的开端,未来的起点。

公元1056年3月,21岁的苏轼第一次走出了盆地。他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赶考。从此以后,苏轼经历了一次次不同层次的科举考试,他的才华和学识得到求才若渴的仁宗皇帝和大臣欧阳修的器重,终于在1061年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意味着,他成为了陕西凤翔府的知府助理,有权与知府联名签署奏折和公文,审理案件。

这一年的十一月,苏轼冒着严寒来到凤翔。这里与首都东京相距一千一百多公里,与当时位于甘肃的西夏国交界,是一个边防重镇。20多年前,西夏军队多次入侵,与宋军在这里反复交战,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重的战争创伤。虽然,宋朝最终用大量的白银和绢帛换来了西部地区暂时的安宁,但是,多种税收和差役的沉重负担,却压得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喘不过气来。

寒冷的渭水沉默着。

积雪的秦岭沉默着。

年轻的苏轼独自一人远离妻小,远离家乡,在异地当一个八品判官,难免感到有些寂寞。夜里,下了一场雪,早上起来,苏轼被那从枝头上纷纷飘落的雪花吸引住了。他骑上马,跨过小桥,沉浸在雪后格外清新的空气中。这时,远处山村的破茅草房子扑进了他的眼帘。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穷苦的百姓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呢?他们又冷又饿,只有默默地坐待天亮,有谁怜悯过他们?想到这一切,苏轼心头不由涌上来一阵阵悲凉。

(画面依次为:凤翔衙门外景、汛期的渭水、黄河,在波涛中挣扎的木筏、苏轼的画像等。)

解说词

更让他痛心的,是那些亟待改革的弊政。当时,北宋朝廷加派给各地许多项差役,其中一项就是让各地老百姓分担运送官府所需的物资的任务。朝廷规定,服役的人如果不小心毁坏或丢失了这些官府的物资,必须用家庭财产赔偿。凤翔府负责的任务,主要是砍取终南山的竹木,编成木筏,从渭河流放至黄河,经过险象环生的三门峡,运到京城开封。这不仅是一段艰苦的行程,更是一段危险的行程。而那些分管这项差役的官员们,高高在上,不调查实情,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运送方案,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往往在河水暴涨的季节要求发运,逼得运送木筏的人们冒险上路,结果往往是倾家荡产。昏聩的官员与奔腾的渭水、咆哮的黄河一起,无情地将老百姓置于死地。

苏轼感到这沉重的差役,就象是压在自己的心头。他怀着急切的心情给宰相韩琦写信,反映了凤翔的情况,沉痛地指出,这种差役制“破荡民业,忽如春冰”,希望中央予以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他又走访了各个方面的人士,广泛征求意见,提出了缓解的办法。那就是修改衙规,由服役的人们自己考察水情,自行决定木筏运送时间,抢在黄河、渭水汛期之前发送,尽量减少灾害。在苏轼的主持和推动下,这一改革措施迅速得到落实,使这一差役给人民带来的灾害减少了一半。

苏轼的内心,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慰。

(画面依次为:风沙扑面的西部大地、干旱的土地、庄稼。求雨的人群。大雨中的田野山林湖泊。“喜雨亭”等。)

解说词

干旱的西部,干旱的三月。漫天飞扬的黄色尘土,将仅有的一丝春色也撵走了。隐隐的雷声滚过,却不见一滴雨落下来。土地焦渴得裂开大嘴,用它嘶哑而又微弱的声音呼喊着:水!水!水!

没有水,到处都没有水。井干了,河也干了。一群一群求神的老乡,一支一支乞雨的队伍,将无边无际轰轰隆隆的祈祷的声音,传送到四野八荒,传送到神仙居住的上界天庭。

这就是北宋的中国,这就是封建的中国。不要惊异于祖先的愚昧,不要轻易对这种场面投以嘲笑和轻蔑的眼光。那个时代,岂止是中国,整个欧洲都还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摸索。要等到大约300年以后,显示文艺复兴思想萌芽的但丁和他的《神曲》,才会在意大利诞生。

苏轼走在求雨队伍的前头,忧心如焚。

他明白,民以食为天。今年春天,又是整整一个多月滴雨未下,眼看要颗粒无收。百姓吃什么?农民怎么活?身为官员,他耽心人们一旦饿极了,会铤而走险,抢劫行凶,社会出现动荡。然而,他也拿不出更高明的办法,他也只能向老天爷求援,只能非常虔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求雨。为此他登上秦岭的最高峰——太白山,写下了情词恳切的《祈雨文》:苍天在上,黎民百姓将无以为生,你一方山神怎能心安理得的坐视不救?他幻想自己巧遇龙王,跨上天马,呼风唤雨,解救人间的干旱。

也许真的是诚心感动了上苍。就在那个三月的下旬,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连续下了三天。只见雨水涨满了池塘,禾苗挺起了腰肢,小麦、玉米地里重又变得碧绿一片。人们在雨地里奔跑,在雨地里欢叫,在雨地里鼓盆而歌。田野沸腾了!这种情绪感染了同样兴高采烈的苏轼,他兴奋地将自家后花园刚刚修好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并且挥毫写下了一篇《喜雨亭记》。

面对充满忧患的大地,苏轼除了一声深沉的叹息之外,他还有溢满心头的喜气,他是为天下之喜而喜,为民众之喜而喜。古老民族的前进步伐,往往显得缓慢而沉重,甚至常常面临毁灭性的灾难。如果没有一颗赤诚的心,没有一颗满怀希望因而乐观豁达的心,就很容易被历史和传统压得灰心丧气,甚至压得抬不起头来。那不是苏轼。

是的,真正的苏轼只是一个心灵,一个高尚的心灵,进取的心灵,一个丰富而自由、豁达而乐观的心灵。

这个心灵,靠的是文化的支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支撑。

(画面依次为:三秦大地上的建筑及文物景观、凤翔的“八观”、秦代石鼓、吴道子、王维的真迹,等)

解说词

在凤翔,在陕西,苏东坡一再为民众的困苦和政治的弊端而惊叹,也一再为文明的悠久和文化的丰厚而惊叹。

凤翔,是长期在秦文化浸染之下的有名的古都。以秦刻的石鼓为代表的诸多人文景点,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凤翔八观”。公务之余,苏轼常常独自一人,游访名山古刹,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在山里面转。渭水流域,终南山里,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当他第一次见到闻名已久的秦代文物——石鼓时,他一边抚摸着上面玄妙的石刻文字,一边仔细揣摩起来。据说,这个石鼓和上面的文字,是周宣王时代的遗迹,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沧桑。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它曾经神秘地失踪。唐代初年,遭逢盛世,它又重新出土,复现人世。它的经历,正是整整一部历史呵。想到这里,苏轼禁不住发出感叹:“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石鼓不朽,历史不朽。更让苏轼高兴的是,在凤翔的普门寺和开元寺,他见到了著名画家王维、吴道子的真迹。苏轼从小喜爱绘画,尤其酷爱王维、吴道子的作品。他了解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画风,更懂得吴道子在绘画史上的地位。眼前的两幅作品,画的都是佛教场面。他被王维画中释迦弟子淡泊超然的气质所打动,更为吴道子笔下释迦牟尼灭度的壮观叫绝。从性情上说,苏轼更接近于吴道子的雄伟奔放。因此,在《书吴道子画后》这篇文章中,对吴道子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两位大师,尤其是王维的作品,征服了苏轼。人们常常见他一大早就骑上一匹马,匆匆赶往寺院,观赏王维的画,直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有一回,是一个元宵之夜。苏轼点上灯在寺院里琢磨王维的真迹。昏黄的灯光下,他忽然觉得画上的僧人一个个都动了起来。苏轼的心灵,恍恍惚惚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幻化的世界。这时,他忽然悟到:与吴道子比较起来,王维的画,更为飘逸、更为飞动。吴道子能准确精妙地描绘事物的形态,做到形似,那只是画匠的技艺;而王维却能反映出事物的内在精神,表现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做到了神似,这才是真正艺术家的手笔。而且,王维的画,更有一种旁人难以企及的气质与境界。后来,他多次在自己的诗文中发出对王维的赞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是王维的字。苏轼在这里表达的,实际上是自己对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画面依次为:干旱的田野、干涸的渭水河床、黄河河床,在河上拉纤的穷苦农民,苍凉暮色中的西部大地,等)

解说词

沉浸在艺术中的苏轼是愉快的。但是,一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国家的贫弱和人民的穷苦,就又把他推进无边的愁闷之中。怀着一腔济世的热情,一心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的苏轼,几乎无时无刻不体味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他刚来凤翔时处理的那个差役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实行了“自折水工,以时进止”的改革措施之后,的确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一旦出现紧急事件,朝廷根本不可能考虑差民的具体困难,仍然强迫命令起运物资,灾难又重新降临到老百姓头上。1058年3月,宋仁宗去世,十月将葬于永昭陵。凤翔府接到差令,为修筑皇帝的陵墓紧急运送大批木材。可是,这时正逢大旱,河道干涸,木料根本运不出去。朝廷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无可奈何,只有让民工在浅水中拉纤,将木料运走。五个月里,苏轼为应付这个差事操碎了心。最让他坐卧不安的是那些拉纤的民夫们,烈日当空,腹中空空,他们背着沉重的纤绳,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走。“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看到这种情景,苏轼连饭都吃不下。

难道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没有一点意义?难道这一切真的就无法改变?苏轼在痛苦中反复地问自己。他找不到答案。中国的命运,中国人的命运,常常就是这样让读书人找不到答案。苏轼不明白,许多单纯的读书人不明白,天下之事已是积重难返。仅仅有勤勉的官吏是不够的,仅仅有廉洁的官吏也是不够的。封建专制的北宋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制度带来的许多弊病,不仅无法疗救,而且日益加重,就象一条有许多大大小小漏洞的巨轮,想要修理,也无从下手,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刻,年轻的苏轼怀着矛盾的心情乘坐在这艘巨轮上。这条船还要勉强撑持着往前走,还要完成看起来相当豪华壮丽的航程。苏轼也要往前走,继续走完他跌跌撞撞而又洒洒脱脱的一生。

忧患,欢乐,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第三集

(画面依次为北方的原野、江河、山岳,以及曲折的山路和宽广的驿道。江南的景色: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无边的稻田、水车、风车、河湖港汊、芦苇荡等。)

解说词

路,脚下是走不尽的路,曲折的路,笔直的路……

自从踏入官场,苏东坡就觉得自己一直在路上。从京都返四川,又从四川回京都。春天走在赶往河南的路上,冬天又走在通向陕西的路上。每一次赶路,都意味着骨肉的离别,亲情的触发。尤其是与20多年朝夕相随的弟弟苏辙的分手,使苏东坡特别感伤。兄弟二人匆匆分别,匆匆赶路,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想到这里,苏轼不由得在寄给弟弟的诗中写道: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弟弟呵,不要忘了我们相知相得、相亲相爱的兄弟之情。要知道,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是不值得贪恋的!

一次次的别离,不断的赶路,使年青的苏东坡开始渐渐感悟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就在往陕西凤翔上任的路上,他来到河南渑池,在一座寺庙里借宿。五年前,他和弟弟也曾在这里借宿,得到了寺中老和尚的热情款待。兄弟二人还在寺院的墙上题过诗。这一回旧地重游,却是物是人非。老和尚已不在人世,寺院的墙壁已经坍塌,面对此情此景,苏轼心头不由升起一股惆怅之情,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那天夜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他提起笔来,给远在陕西商县做官的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

在苏东坡眼里,整个世界生生灭灭,整个人生也是生生灭灭,都在变化中,都没有常性。主宰着一切的,只有两个字:无常。就象那茫茫的雪地上空,一只鸿雁匆匆飞过,它偶然一起一落,在雪地上留下了一星半点的痕迹。然而,一刹那间,那只鸿雁已飞得不知去向,雪地上留下的痕迹也很快被纷纷扬扬的大雪所掩埋。

一切都会消逝。

一切都没有了踪影。

惟有大地苍茫依旧,广袤依旧。

路,继续在脚下延伸,把时间抛在后面,向前面的时间延伸。

公元107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杭州通判。于是北宋官员苏轼踏上了通往江南的路。从北方到南方,从夏季到冬季,整整走了四个月。

(画面依次为:古代杭州城热闹的街景、雷锋塔远眺、钱塘江潮及观潮之盛况、秀美的西湖、白堤、苏堤、柳浪闻莺、三潭映月等风景名胜。)

解说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最早是通过元代一位写曲的作家口中传出来的,也就是说,唐宋时代,这句话就已经在人群中口头流传了。

一脚踏进杭州,苏轼的心都醉了。

他为江南水乡的秀气所醉,为钱塘江潮水上涨时的豪气所醉,更为西湖和西湖边上吴侬软语的书卷气所醉。西湖,与四周青黛的山融为一体;西湖,与娇小的杭州融为一体。杭州就与妩媚整个融为一体。呵,杭州。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同类推荐
  • 陶器、陶俑鉴赏及收藏

    陶器、陶俑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电视摄像艺术

    电视摄像艺术

    本书对电视摄像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电视摄像从入门到提高再到电视艺术创作需要掌握的技巧和方法。
  •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本人从事声乐工作四十余载,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歌声更美妙”。虽无甚成就,却有许多教训和体会。在几位好友的鼓励、鞭策下,将这些实际感受付诸文字,这对我十分艰巨,但很有意义。通过归纳整理,首先自己得到充实提高,同时也尽了一位声乐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与主要机构。包括历朝中国历代音乐发展演变历史,包括宫廷音乐、民歌民乐、礼乐制度等、古代音乐机构、学校,并简单介绍古代音乐名家伯牙、师旷、李延年、嵇康、苏低婆、万宝常、李隆基、李龟年、姜夔、朱载育……
  • 美术中的流光

    美术中的流光

    《美术中的流光》是“艺之趣”系列丛书的一本,图书致力于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欣赏与解读古今中外与艺术有关的一切,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旨在以清浅平易的语言,精美详实的图片,通过著名作品的美学赏析、作品背后的奇妙故事、作者与时代的趣闻轶事等角度,全方位、多视 角地展现深邃隽永的艺术之美。在带您巡游艺术长廊的同时,更令您深刻领略艺术的文化意 蕴与历史内涵。翻开欧洲美术史,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话两大神话系统交替出现,并驾齐驱,为历来艺术家所采用,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这册题解式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研究、学习、借鉴和欣赏这类题材作品。
热门推荐
  • 逆旅尘仙

    逆旅尘仙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早知道浮生若梦,恨不得一夜白头。三个拥有不同抱负的年轻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在这片江湖挣扎、生存的故事。野望的尽头,是什么?一场江湖一场梦,在这片血雨腥风的江湖,谁才能笑到最后??“天穹之上是什么?”“星辰。”“星辰之上呢?”“日月。”“日月之上?”“……是什么?”“是我。”
  • 医专故事

    医专故事

    《医专故事》主要讲述一个班级的三年记录,回首往事已然成为过去,《医专故事》有爱情、亲情,友情;即将毕业的他们会发生什么呢?拭目以待
  • 白桦树小屋

    白桦树小屋

    边防连的战友们为了不让小雪伤心,隐瞒了真相,编织了一个真实的谎言,为美丽的小雪盖了一座白桦树小屋……在充满真情和爱心的小屋里,围绕着新娘小雪,边防连的官兵和饲养的军犬、猪、猫等“宠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像童话一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庞天舒所著的《白桦树小屋》深入浅出,迤逦凄婉地演泽了边防军人的生活和惊心动魄的爱情,是军事小说走向人性与自然的成功探索。
  • 怒潮之席卷天下

    怒潮之席卷天下

    一个小军官的儿子,幼时贪玩,却惨遭不幸,身染怪疾,却不知是旷世机缘。本欲过舒心安逸的小日子,却惨遭灭门,死里逃生,流亡海上。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因拜了疯癫的师父卷入了天下最高端势力的奇宝争夺战。本想认命安静的做个小兵,却意外的成就了一番大军功,急速升官。本只求娶到自己心爱之人,却被朋友横刀夺爱,爱人竟然更离谱的嫁给了朋友的老爹。本因悲痛伤心而离开朝堂,却不得不因为旧情而只身一人挽救一国之将倾。......太多太多的原本,太多太多的无奈,人生中仿佛充满着各种的无奈。太多太多的因果,太多太多的巧合,人生中仿佛总有想不到的机缘。
  • 韩娱的少年时代

    韩娱的少年时代

    讲述一个香港年轻有为的大龄青年,申请前往韩国KBS电台进行实习交流,遇见一个个他少年时代从没接触过的女神,进一步加深了他一定要在韩国发展事业的决心后,所描写的一段小温馨日常。----------------------------新人从国外工作回来,偶然重拾中国语文课本,想写一本轻松向的小故事,认真耐心地写书,奢求真实向的小说。新人求点击、推荐和收藏,小众韩娱作品更加需要大家更有爱的支持和鼓励~康桑哈密哒~
  • 韩猛的青春

    韩猛的青春

    韩猛是你吗?不,我不是韩猛!青春总是短暂的,但短暂的青春里经历的事事非非却长久的让人至死难忘!
  • 乞女当道:殿下请小心

    乞女当道:殿下请小心

    前世,梁国废柴公主云慕青抛弃一国婚约只为与人私奔,怎料逃亡路上屡屡受骗,最终沦为亡国公主。临死之际,云慕清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父皇手持三尺白绫以死相逼,笑道:“纵使我云慕清化作厉鬼身死魂亡也要搅得那对狗男女寝食难安夜不能寐!”一觉醒来云慕清成为一介乞丐重生回五年前,拜毒医,收小弟,虐渣男,捡夫君,步步为营,昔日废柴公主也能权倾天下!——————————————————————————某天楚国三殿下身着一袭红袍卧在软榻上,一双桃花眼似笑非笑:“娘子,为夫今日过门可好?”“倾国为聘,荆钗为妆,夫君你看如何?”
  • 帕斯卡学园

    帕斯卡学园

    故事发生于虚构大陆,帕斯卡尔庶民出身,矢志行善帮助他人,尝试通过选秀进入柏拉图学园未果后,拉拢好友成立公会“枫丹白露”,试图用魔法帮助庶民,结果招致朝廷以及教廷贵族打压,好友尽数被杀。军廷为扩张势力救走帕斯卡尔,并支持他制造混乱。好友被杀后帕斯卡尔心性大变,矢志复仇,最终天下大乱……打斗方面糅合魔法、科技、古典仙侠、武侠以及动作游戏元素,可以说是剑&魔法&枪;行文方面前期类似轻小说轻畅谐趣,后期转为暗黑风格,并试图融合东西方奇幻文化,力求实现奇幻文化的大一统。
  • 青青子衿,悠悠俊顾心

    青青子衿,悠悠俊顾心

    子衿和俊顾是青梅竹马,一见就已倾心的青梅竹马。
  • 德古日记

    德古日记

    无意得到的这本日记,这是谁写的?又是谁留下的?甚至连日记里面的字都少有人看懂。年少的主角,一本神秘的日记,一生已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