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2400000016

第16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论(3)

中国电视事业早期的发展和当时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中国最早的电视发射机等电视核心设备是仿照捷克式样设计制造的,北京电视台最初的节目设置体系也是当时的正副台长罗东、孟启予在出访苏联和东欧的时候学习来的。天津712厂仿照苏联的“旗帜”牌电视机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在节目来源方面,当时也是和国际合作分不开的。北京电视台建台伊始,就建立了与国外交流节目的通道。当时,除了和社会主义国家交换新闻节目以外,北京电视台还和英国维斯新闻有限公司以及日本电波新闻社签订了节目交换协议。

按照协议,维斯新闻有限公司向北京电视台寄送全套的世界新闻影片和新闻背景影片,每周共计约4250尺的16毫米影片,供北京台在中国国内使用。而北京电视台则需每月挑选15条时事影片,寄给维斯新闻有限公司,每年寄送时事影片的总数大致不少于180条。与日本电波新闻社的协议也基本类似。在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是肩负着政治使命来制作的,拍摄电视成为一种国家行为。当时,北京台关于中国国内的重点报道和关系到国际政治的报道都需要周恩来总理亲自审看并同意方能通过。当时中国电视新闻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在于国内传播,而是在于国际宣传,并且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新闻纪录片方面,制作编辑出了《英雄的越南南方人民》、《美国黑人在觉醒》、《河南人民争学焦裕禄》等作品;对于国庆大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等重大事件,也能给予及时的报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9月5日,周恩来总理会见英国记者格林,首次利用电视发表谈话,向世界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电视媒介上的首次亮相。

在电视综艺节目方面,这一时期有一个亮点,就是北京台在60年代初期制作播出的三辑《笑的晚会》。当时,“大跃进”的恶果已经显现,中国共产党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还对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台制订了一个“非跃进”的工作发展计划,强调要扩大取材范围,不仅仅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且还要突出趣味性,以健康的笑声活跃群众生活。这一指导思想直接促成了中国最早的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诞生。

第一次《笑的晚会》是1961年8月30日播出的,内容完全是相声。播出后收到100多封来信,表示支持,要求再办。考虑到中国当时有限的电视机数量,说明当时的传播效果是非常好的。北京台再接再厉,于1962年1月20日播出了第二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由后来蜚声中国电视界的著名导演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节目内容依旧以相声为主,但大大拓展了节目形式,话剧片段、独角戏、讲故事等节目形式穿插在节目中,给了观众更大的乐趣,引起了普遍赞誉。在这种形势的鼓励下,北京台于当年的国庆节又推出了第三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节目形式更加多元丰富,而且广泛邀请了文艺界的著名人士参加,比如晚会的艺术指导是电影导演谢添和相声演员侯宝林,特邀导演是青年艺术剧院的杜澎。这次晚会相对于前两次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形象性”,可以说,这正是当时的电视工作者有意识地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努力,节目以小品表演为主,减少说唱。但是节目播出后,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主要批评焦点在于很多人认为这台晚会过于庸俗,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以廉价的方式向小市民讨好”,缺乏思想性,为笑而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一缺点显得非常严重。加上后来政治环境的变化,《笑的晚会》终于被叫停,随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气氛更不利于这样的晚会的发展。

不过,《笑的晚会》的历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郭镇之如此总结:《笑的晚会》的影响是抹煞不了的。80年代后以相声、小品等喜剧节目为骨干的春节联欢晚会,从形式到内容都遗留着《笑的晚会》的痕迹。自然,《笑的晚会》所提示的“正确对待观众趣味,恰当估量观众水平”的教训,对创作和表演,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值得后来者深思的。1961年春天,中国政府第一次承办世界级的大型运动会——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北京电视台对一些重要的比赛做了现场直播。这次比赛甚至引发了北京城一个短暂的电视热,电视屏幕上很多精彩的扣球场面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尤其是庄则栋最后获得冠军的那场比赛,许多年之后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总的来说,中国电视在起步阶段其节目还是比较粗糙和简单的。和世界电视发展的初期阶段一样,电视要依赖其他的媒介和艺术形式来支持自己的节目播出。在新闻传播方面,当时北京台主要依靠力量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新影”),当时的新影是中国最重要的视觉宣传机构,北京台包括地方电视台播出的很多新闻纪录片都是由新影提供的。而在娱乐节目方面,当时的电视传播主要依赖电影,电视也因此获得“微缩影剧院”的别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在1979年中央电视台每晚2~2.5小时的节目播出中,一部电影就要占去1.5~2个小时,真正属于电视自己的文艺节目其实很少。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真正改观。

二、“文革”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挫折和曲折发展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广播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仅在硬件建设、机构设立等方面鲜有建树,甚至还有所退步,更重要的是,极“左”思想影响了中国广播电视人的节目制作理念,拉大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和发达国家的距离。但中国广播电视人在动荡的环境下出于爱国精神、职业精神和那个时代特有的热情,在特有的政治空间内,还是在某些方面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对“文化大革命”推波助澜的宣传

在“文革”期间,由于广播电台被江青等人所控制,所以从客观上说,广播对“文革”的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毛泽东也利用广播号令天下,将自己的一些讲话、意见和指示及时传达到全国。此时,经过十几年建设的广播网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遍布中国农村的有线广播站,使得“中央文革小组”和毛泽东的指示迅速传遍到中国社会的基层,使得“文革”的灾难真正能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乡村,守在喇叭前等候所谓的“最高指示”,然后迅速将消息传递给普通农民,大家于是敲锣打鼓迎接“最高指示”,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发动“文革”的一系列重要文告也是通过广播传播得到大范围普及的。

在节目设置方面,各级广播电台也配合“文革”需要,对原有的广播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其宗旨就是“政治挂帅”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开始后,广播政治内容急剧增加,知识性内容大幅减少,文艺节目几乎消失,没有任何服务类节目。

在新闻节目方面,完全实施“政治挂帅”的方针政策。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规定:“凡广播电台(中央和地方)的宣传,均应以毛主席审定的、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社论和消息为标准”,“凡与中央口径不一致的,凡中央报刊不发表的,电台一律不得广播。”在对外宣传中,“必须按照毛主席历来的指示和中央规定的统一口径,绝对遵守,不许各地方与中央口径相抵触,自由乱发乱播”。在这种情况下,广播节目只能照搬所谓“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全文照搬,以免犯“政治性错误”。听众讽刺“文革”期间中央台的广播节目是“早上报摘,晚上报摘”,而各地方台基本上没有自办节目,只是机械地转播中央台的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期间的中国广播被剥夺了采访、编辑的权力,作为一种新闻媒体已经名存实亡。

由于“政治挂帅”理念的钳制,广播文艺节目也变得政治化和单调枯燥。1966年1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取消了主要播文艺节目的第三套节目,因为第三套所播送的文艺节目不论从内容到风格都与“革命的形势”太不相适宜了。1967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对地方广播电台实行军管,责令停止播出自办文艺节目,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1969年,中央台增加“革命样板戏”播出时间,占全天播出文艺节目时间的85%以上。除此以外,中央台只能播放《国际歌》、《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经过改词的革命历史歌曲《毕业歌》、《工农一家人》、《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等八首歌,以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部电影录音剪辑。其他文艺节目也纷纷强化“政治因素”。比如中央台的《每周一歌》改为《每周一首革命歌曲》,《讲故事》改为《讲革命故事》,《歌曲》改为《革命歌曲》,增加《毛主席语录节目》、《毛主席语录歌曲》、《老三篇天天读》和《毛主席著作选读》等专栏。

“文革”一开始,整个文艺界就掀起了对“资产阶级文艺”的大批判,广播电台也未能幸免。在这场批判中,外国音乐首当其冲。1966年8月,中央台重新制定了播出外国音乐节目的方针,提出“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播送“反映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等内容。随着“文革”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节目被划入“资产阶级音乐”的范畴。1966年9月,外国音乐节目由每周的505分钟锐减108分钟,后来又减至60分钟,平均每天10分钟都不到。7―8月,中央台清理外国音乐库存,将90%的外国音乐消磁,因为这些音乐(包括很多的世界经典作品)都不符合“民族文艺发展”(其实是不符合“文革”精神)。留下来的少量作品也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歌曲,比如朝鲜、越南的“抗击美帝”歌曲。1969年4月,在“文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中央台停止了外国音乐的播出。

广播的管理机构也受到冲击,正常运作秩序被完全打乱。尤其是在“文革”初期,遵照“中央文革小组”的指示,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开展了普遍的“夺权”运动。1966年7月,中国广播事业局局长、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梅益受到批判,被停止职务,“靠边站”了。随后,中央台和广播事业局的日常运作开始失序。尽管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一再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等宣传机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外面的群众不能干扰他们的工作,不能“影响传播毛主席的声音”,但在江青等人的支持下,造反派还是对这些新闻机构进行了猛烈的冲击。1966年7月下旬,“中央文革小组”的陈伯达、江青、张春桥、王力等人先后到北京广播学院煽风点火,号召他们去中央台等电子媒介机构夺权。到了12月,广播局的造反派进驻总编室,宣布正式夺权。1967年1月14日清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广播学院造反派强行进入广播电台技术区,播出“夺权声明”,此事引起中国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巨大反响。美联社、法新社等都发布了消息。同日,造反派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夺权,并在对内广播和对台广播中播放了“接管声明”。这种混乱的状况,在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面对如此混乱的情况,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广播电台实行军事管制,即由中央派出的军队干部接管广播电台和广播事业局,从此全国各地广播系统无序的状况才有所改善。但广播事业经此挫折后元气大伤,尤其是各地方台,已经基本失去了自办节目的可能。此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各地方台只能以转播中央台节目为主了。

同类推荐
  •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初中生”?什么是“初二现象”?“面对压力,家长该走出哪些误区”? …… 张凤兰与其教育团队将通过八中初中部十余年的教育探索为您自己作答。本书不仅体现了北京八中初中部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了现今初等教育的发展。本书可以视作学生初中三年学习与生活的指南性读物,对于广大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有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本书内容包括:“对外新闻报道及其特色”、“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社会问题与新闻报道”、“青藏采访札记”、“可贵的随时倾听”、“代表素质的可喜提高”等。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历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俗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经久不衰的经典对联,历久弥新的各种典故等等进行了整理汇编。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无论是先哲的至理名言,还是才子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智者的真知灼见,还是平民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受益匪浅。它们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养。
  • 中华句典2

    中华句典2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热门推荐
  • 洪荒未世

    洪荒未世

    赵星苏醒之后,身边的一切发生了巨变,人类进入未世时代,洪荒降临,远古凶兽横行,怪异的虫子到处猎食,整个世界陷入恐慌和崩溃之中。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个世界谁才是最强的狩猎者?赵星从深坑中爬起来,发现身体出现变化,不但能控制虫子,而且还能读书虫子的记忆,获得特殊的变强方法,于是,一段传奇由此开始。
  • 工会主席工作手册(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

    工会主席工作手册(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异界刺影之王

    异界刺影之王

    热爱玩游戏的骨灰级玩家赵残阳意外穿越,成为了奇幻世界的刺客。从此开启一个草根穿越玩家,走向顶级高手的一段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冒险。在这个变幻莫测的魔法世界,他该如何抉择?他将如何回到现实世界?他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萌狐来袭:师兄我来啦!

    萌狐来袭:师兄我来啦!

    这是一个关于“穿越”的故事,从仙界到人界,我们的狐纤纤和她前世师兄到底会发什么?某女:“帅哥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帅哥?”……………………
  • tfboys的调皮三对恋

    tfboys的调皮三对恋

    三小只因为一次恶作剧使他们相识,他们从小就定了娃娃亲,他们从友情变成了爱情,他们之间又会遇见什么困难或误会
  • 无双风采

    无双风采

    眸生双瞳的少年尝尽人生百态,一场车祸改变少年的命运,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 恶魔撩上瘾:丫头,回头撩

    恶魔撩上瘾:丫头,回头撩

    某天,“唔……你别闹了好不好?”某只大灰狼得意地摇着屁股后面的大尾巴,得意的说:“可是我好想撩你怎么办?”某只小甜心:“……”这人怎么这么无耻的!?来人啊,快收了眼前这只大灰狼!男女主身心干净,放心跳坑吧!日更文哟~想看大灰狼最后被谁降了吗?嘿嘿,就不告诉你!
  • 冷妻小夫

    冷妻小夫

    冷心冷情的外科女医生,再醒来,变成古代大龄商家女没爹没娘,只有个粘人的极品病娇弟弟还有一群想霸占她家业的叔叔婶婶呵呵,她对旁人的一切是不关心。可若欺到她头上,那就另当别论了!还有那个病娇弟弟,思想端正点,我是你姐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灵女南昭

    灵女南昭

    南昭命中带煞,未满月就被丢在观庙外。十六年后,父亲强行把她嫁人冲喜。洞房夜,她只见棺材不见人,才知夫君已死!可是,为何次日一睁眼夫君又死而复生?她天命煞星,该众叛亲离,受世人唾弃?唯有他不信这天命,要护她臂下、挡风遮雨。她以为,遇见沈如故,这一生坎坷终于有了个头。后来才发现,如故如故,一切皆如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阙录,仙师妙徒

    天阙录,仙师妙徒

    昆仑太乙宫,圣尊亓琞。神秘,尊贵,天下苍生奉若神明,却独对她宠得没有底线。西陵将军女儿祝一夕,追随西陵太子到昆仑拜师学艺,意外跌落深谷丧命。生死之际与封印在谷底的剑灵结契换来十年性命,除非修成仙身,否则小命难保。因着他是半仙之身,灵血有助她与剑灵提升修为,她千方百计赖在了他的身边,只为时不时偷他一点灵血祭剑。昆仑之巅,十年师徒,他倾囊相授,助她修仙求道。十年之后,她终于修成正果,一心想摆脱剑灵之咒与他携手遨游天地。到头来,却是被他送入焚仙炉,烧得灰飞烟灭将她仙元炼成一半龙珠,助他前世所爱的西海三公主重归神位。然而,一切尘埃落定,他夜夜梦见的却是那梨涡浅笑的容颜……百年后,轮回塔倒,魔族倾巢进犯天界,南天门上狭路相逢。他是重归神界的无极圣尊,身旁自有那高贵无双的龙三公主。她是幽都统战诸魔的四方魔主,身后站着睥睨三界的魔尊帝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