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73900000008

第8章 神圣无上——中世纪圣母像和大唐观音的气质

本集导引:

◇中国:林谷芳 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法国:Guillaume FONKENELL“卢浮宫历史”项目负责人Christian HECK法国大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Jannic DURAND卢浮宫工艺品馆馆藏研究部主任

西方历史上,曾有一个漫长的千年,被称为“黑暗的时代”;这个千年里,在中国,气质各异的朝代历次更替,其间大唐盛世,辉煌无比。

西方的圣母承担着人间的苦难,东方的观音普渡着天下众生;教堂钟楼的尖顶刺入苍穹,庙宇在青山绿水中若隐若现;朝圣者向着东方跋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人们朝着各自的方向,追寻信仰。

20世纪80年代,在名为“大卢浮宫”的改建计划中,考古学家意外地发现了卢浮宫的中世纪地基与护城河。1661年前后的卢浮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是彰显帝王荣耀的豪华宫殿,它是一座城堡,一座中世纪城堡。

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还能从这些古老的石头中,触碰到中世纪特有的气质。

中世纪时期的卢浮宫从16世纪开始就逐渐地消失了,我们现在才一点点地将这些部分重新发掘出来。

“卢浮宫历史”项目负责人Guillaume FONKENELL指着一个柱头介绍说:“这是中世纪时期卢浮宫的典型雕刻,它的年代与圣路易厅相同,柱头上雕刻着很大的叶形装饰,每个侧面还雕刻有花饰。这个柱头的位置正是中世纪卢浮宫的中心位置。”

现代人对中世纪充满了无数遐想:隐约的圣歌与吟唱,神秘的古堡与教堂,浪漫的骑士与爱情。

在遥远的公元初年,最早的基督教徒,穿行在漆黑狭窄的地下墓窟通道里,他们秘密集会,与尸体和黑暗为伴,借着微弱的烛光,完成对上帝的礼拜。

《创世纪》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因为与黑暗的长久相伴,光明成了当时基督徒内心最大的渴望。对光的追求,也延续到这之后的整个千年。而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个千年,却被现代人称为“黑暗的时代”。上帝创造的光,去了哪里?或许,我们能在一些绘画里,看到那上帝之光。画像背景中的大片金色,特别是人物头部周围的光环,无不在我们眼中折射出神圣的光芒。

卢浮宫中收藏了来自欧洲各地的中世纪绘画,“圣像画”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然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今天看来却是那样生硬、呆板。他们的身体是扁平的,皮肤灰暗、面容冷峻、姿态僵硬,这些特征再加上大片的金色背景,都在告诉我们,画中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某种神圣的存在。回望古希腊时期那些栩栩如生、让人愉悦的神祇,两个时代的艺术有天壤之别。难道,中世纪的艺术真的是一种冰冷的倒退吗?

林谷芳接受采访说:“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源泉,其实在艺术上面有两大区块:一块来自希腊,希腊的神祇可以就像人间的英雄一样,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另一个区块就是基督教的文明,在这里面上帝是造物主,它是一种绝对。所以一旦彰显神性,某种程度就要把人性的部分做一定的压抑。那么这样的东西在中世纪达到极端。所以我们看到在中世纪的艺术里面,原来希腊来的这种人间性的元素就几乎不见了。”

中世纪的人们认为,现实与美丽的艺术,实际上是诱惑人心的罪恶,形体越美好,色彩越逼真,就越偏离上帝指引的道路。于是,这时期的艺术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去除了一切逼真于现实的手法与技术,以失真的、没有立体感的形象,来传达上帝永恒的真理。

林谷芳说:“类似中世纪这样的一个神权的时代,在中国基本上是没有发生过的,那么根本的原因跟中国文化的人间性有关联。”

中国没有神权时代,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皇帝没有宗教信仰。紫禁城春华门内的雨花阁,是乾隆皇帝参佛悟道的场所。这里供奉着很多藏传密宗的佛像,还悬挂着一批精美的绘画作品——唐卡。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艺术形式,兴起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是一种装裱在彩缎上的卷轴画,供佛教徒观修、礼佛、积善祈愿。大唐盛世之时,文成公主嫁入西藏与松赞干布和亲,唐卡这种具有民族色彩的艺术形式随之传入宫廷。唐卡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画中如此多彩的世界,让人心生喜悦之感,菩萨的面容也让人感到和善可亲。

藏传佛教曾对造像的方法进行过重大的改革。为了让当地普通民众毫无障碍的接受佛教,接受佛像,僧侣挑选出体貌匀称美好的当地人作为模特,依据他们的样子来塑造佛像,或者绘制壁画。

在唐代的敦煌壁画里,我们看到的菩萨形象,也都非常符合唐人的审美情趣。汉传佛教里,菩萨像都是居士的形象,长发披肩,璎珞满身。人物的气定神闲,展示出心如明镜的境界。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状态,完美得令人神往。

这样的艺术,用世间人们喜欢的形貌吸引你,然后再带你进入佛教的世界。而引导基督徒理解教义的,却是另一种气质迥然的艺术。他们庄严肃穆,不动人情。这些看似世间生活的场景,其实是《圣经》故事的图解。

在耶稣诞生的场面中,牲畜和马槽的出现,只是为了表示故事发生在马厩里。除了必需的人物与道具之外,几乎再也没有任何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细节。艺术家以最为简练的图像,完成对故事的讲述。

现在遗留下来的敦煌壁画中,为数众多的经变画,也是用图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唐朝的《西方净土变》,描绘的是阿弥陀佛居住的佛国净土,极乐国土天乐常鸣,花雨漫天,那里用黄金铺地,用七种宝物装饰楼阁。中国的画匠们,借用人间最美好的景象,把皇帝的紫禁宫殿作为建筑模板,构筑出了这幅美妙奇异的天国图景。

经变画中还点缀着许多人间社会的生活小景,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画匠们取材与日常生活,用通俗的故事,来表达佛经的教义。比如,一幅婴儿车的壁画是为了讲解《父母报恩经》,告诉人们要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无量寿经中,人刚刚转世到净土世界的莲花童子形象,是用穿条纹背带裤的小孩子来表现的。皈依佛门前要清洁身体,有刷牙的,有洗头的,就连如厕也被画到壁画里。这些画面乐观、明朗、富有情趣,蕴含着世俗的情感和愿望。

两相对照,中国唐代的佛画,可谓是体现宗教性与人间性融合的一个高峰,而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艺术,却是神性的无限张扬。

那么,我们在墓窟里看到的鱼,绘画中缠绕在树上的蛇,圣徒肩膀上的鸽子,又有什么神性可言呢?

法国大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Christian HECK介绍说,当时西方的思想中,人们相信,这个世界只是昙花一现,一点儿都不重要,而永恒又是那么地高高在上,那么最为关键的就是设法将人与那个高高在上的存在联系起来。这样的绘画原则,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也就是说中世纪的人认为,事物象征着它本身之外的另一种东西,它让人们想到超越的存在。在基督教艺术中,鱼并非是水中游鱼,它象征着基督;而蛇则是罪恶与诱惑的化身;鸽子代表圣灵;苹果意味着原罪;天空投射下来的金色光芒是上帝;圣母手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她的纯洁;十字架也远非交叉的线条那么简单,它代表的是整个基督教。

作为研究中世纪艺术的专家,HECK教授很容易理解中国艺术中的符号化表达。只有当我们放下固有的成见,理解了人们的信仰,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东西方宗教艺术的意味。中世纪艺术中的图像,都可以被看成是代表着某种意义的符号,它们仿佛是一种语言,一种传达上帝教诲的语言,引导人们理解上帝代表的真理。

而在东方,终极的真理存在于人的心里,要理解这样的真理,靠的是个人对人生五味的体验。这种体验,在艺术中,就化为画家笔下的神韵,化为雕塑家手中的千姿百态。如果不是感受到智慧的通达,简单的笔墨怎能这般酣畅淋漓,化于无形;如果不是体味到禅定状态的喜悦,如何能将泥土表达的如此生动;艺术家个人修养与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下;反过来说,艺术作品的优劣,也表达出悟道的境界。

公元1000年,人类迎来第一个千禧年,基督教预言中的末日审判就要上演,整个欧洲的宗教情绪空前高涨。人们兴建起大批教堂,大地仿佛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然而,末日的审判并未成真,最终的救赎没有实现,接下来的欧洲又经历了动乱的500年,宗教战争和自然灾害接踵而来,饥荒与瘟疫纷纷降临。

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信徒们而言,他们此时仿佛更能理解一位母亲的痛苦,她就是圣母玛利亚。人们相信曾经历丧子之痛,而依旧保持虔诚的圣母,可以带给他们心灵抚慰和坚强的力量。

卢浮宫工艺品馆馆藏研究部主任Jannic DURAND在介绍《让娜·德芙约圣母》时说:“我认为,这件作品确实值得关注,确实是卢浮宫馆藏中的精品。她是教徒心中的重要人物,因为她是神的母亲。那是在公元4世纪、5世纪的时候,特别是在以弗所宗教会议的时候,圣母最终被宣称为基督的母亲。从这个时候开始,圣母的形象迅速增多了。圣母是女性,同时也是神的母亲,因此她就像母亲一样更容易让人亲近,比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更容易接近。”

林谷芳接受采访说:“它是符合人性的,更不用说原来历史中间就有所谓的女神的崇拜,就有一种母性的依归。那么至于常常有人把圣母玛丽亚比作于佛教在东方的观世音菩萨,的确也有它的相同之处——一种母性的依归。”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人心中是最为亲近的一位菩萨。她是诸佛慈悲心的人格化身,发下大愿观照人间,只要呼唤她名号,便会得到救助与关怀,所以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观音信仰十分盛行。最初的观音菩萨是以男性形象出现的。敦煌的初唐壁画中,菩萨姣好的面庞上还挂有两撇胡子,盛唐之后,观音菩萨形象逐渐丰满。其实在佛经中,菩萨本无男女之分,根据机缘不同,随机化现度化众生。

林谷芳说:“男像转成女像当然有它的历史原因,如果我们从时代来看的话,可以看到,隋唐的时代,它基本上是一个开阔的时代,有这个雄阔的男像,符合所谓丈夫的精神,天人师在佛经里的精神。那么到了宋之后,其实中国文化走入比较幽委的路,那么很多东西,它的线条开始纤细,它的造型开始柔美。”

观音菩萨形象在宋代达到了最为柔美的程度,此时大唐盛世已是历史云烟。1096年,当宋与西夏开始了金明寨之战时,欧洲大陆已经因多年的灾荒战乱而疲惫不堪,喘息未定,令人闻风丧胆的黑色病又开始席卷欧洲。14世纪末期,一位叫卡奥尔的牧师曾写道:“我一生所见,除了战争别无其他。”在这个时候,中世纪已经接近尾声。笼罩着神圣光芒的圣母形象,在战乱年代散发着人性的美。

DURAND介绍说,《让娜·德芙约圣母》镀金银质雕像是14世纪上半期哥特式艺术的杰作,金银匠十分灵巧地将金属箔卷曲起来,造成了一种真实衣物的幻觉。圣母的轮廓略为呈现S形,具有优雅的情调。她面部温柔,与圣礼拜堂的圣母像不同,她更加浑圆,更加柔美。在这里,圣婴的手抚摸着母亲的面颊。这件作品表现了14世纪上半叶,人们认为的理想的美。

现实生活虽然那样艰难,人们的心中仍有希望,越是黑暗,越是渴望光明。圣母玛利亚,就宛若一道圣洁的光。

卢浮宫里的《让娜·德芙约圣母》,不仅是单纯的圣母像,它还有容纳圣物的功能。它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底座、圣母像,还有圣母手中所拿的百合花。实际上,水晶做的百合花花瓣内,以前曾经保存过来自圣母的圣物,有圣母的面纱碎片、头发和乳汁。这些圣物在中世纪教徒的眼中自然极其珍贵,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今天的教徒也是如此。

基督教徒崇拜圣物,在佛教中,也有一种备受珍视的宝物,那就是舍利。舍利是指佛陀或者高僧火化后的遗物,盛放舍利的容器,也堪称是中国工艺史上的杰作。

法门寺唐代地宫的秘龛内,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及影骨,盛放在多重做工精美的宝函里。函身所用的材质非常珍贵,上面雕刻着各种花卉,镶嵌着珍珠宝石。盛放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45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城,雕工极为精致。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在制作它时,耗费多少心思。

圣物也好,舍利也好,盛放它们的器具,都绝非寻常之物。制作这些器具的能工巧匠,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艺术家,他们只是手工匠人,大多数人都不能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署名,我们无从得知他们是谁。这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用当时最珍贵的材料来打造圣器,用最高超的技巧来装饰圣器。他们在这些让现代人都惊叹不已的作品中,记录着那个时代的信仰与追求。

卢浮宫馆藏的圣物器数量繁多,建立这个收藏的基础,来自圣德尼修道院的珍宝室。《让娜·德芙约圣母》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进入卢浮宫,她最初是由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的妻子让娜,在1339年,奉献给圣德尼修道院的。

在圣德尼修道院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永远不会被忘记,那便是1122年,被任命为修道院院长的絮热。他在任期之内,订做了大量精美的圣物器。在他看来,将信仰打造成精致绚烂的圣物器还不足以彰显上帝的荣耀,他还要把执著与虔诚扩大到盛放这些圣物器的空间,那就是上帝在人间的居所——大教堂。以往的教堂建筑厚重、昏暗,絮热要让它明亮起来,要让它弥漫着来自上帝的光芒。这种轻盈明亮、高耸入云的建筑,被称为哥特式风格,从12世纪开始,在欧洲大陆风行开来。大教堂矗立在欧洲城市的中心,成为了城市的象征。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矗立在塞纳河西岱岛的东南端,有人称它为巴黎中世纪时期最美的一朵花。教堂深处,有着惊艳的雕刻、绘画、花窗、吊灯,在烛光的摇曳映照之下,僧侣的祈祷之声应和着乐音,仿佛能够穿透拱顶,一直通向苍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眼睛在向上转动,一直看104到拱顶,就像把自己的心灵提升到神灵那里,躁动不安的心才能在神的怀抱中安息下来。哥特式的教堂成了中世纪漫长的石头记中最精美华丽的高潮。

林谷芳说:“谈到中国寺院的建筑,尤其是与外国相比的时候,许多建筑学者会有些遗憾,也就是从一种历史跟考古的角度来看的话,因为木造的建筑容易腐朽,所以在历史复原上有它的困难。”

山西的唐代木构建筑——大佛光寺,是保留下来年代最久远的寺院。寺院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同于西方石造建筑崇高伟大,中国木造建筑温润亲切,讲究内敛含蓄,这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木造建筑其实取之于自然,最后回归于自然,来自于尘土,最后回归于尘土,它其实可以体现一种真实的成住坏空。所以,木造建筑所谓的局限,在佛教,勿宁是一种殊胜,而非遗憾。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宗教都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慰藉,在面对这个无法把握的世界时,带给人们越过现实障碍的勇气,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

当我们观看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品,当我们观看人类任何一件宗教艺术品时,我们所面对的已不只是作品本身,而是当时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这些作品,使我们感受到那一颗颗诚挚的灵魂和他们内心崇高的存在。这也许就是宗教艺术恒久动人的魅力所在。

同类推荐
  • 曹昂

    曹昂

    一个现代的替死鬼,阴差阳错成为了两个鬼的交易品,成为了三国枭雄曹操的儿子,还是长子!他能够在三国这个诡异的时代步步为营,击败政敌曹丕,成就天下霸业吗?
  • 明末之成王败寇

    明末之成王败寇

    求功要求百岁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明末苍凉大地,谁主沉浮。穿越的吴帆徽,以草根之身崛起。左擒苍,右牵黄,锦帽貂裘,万骑卷平岗。羽扇纶巾,谈笑朝廷,指点我江山。铁血柔情,纵横捭阖,掀起狂飙浪。看明末之苍凉大地,我主沉浮。
  • 旧土新芽

    旧土新芽

    历史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想象的。作者做了一个梦,梦见万人战场,腥风血雨中,有人高举大旗,上面写着:侠义!这个是关于坚持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坚持,坚持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想,不同的认知。
  • 酒煮三国

    酒煮三国

    铁马冰河,酒煮三国没有刘备三顾茅庐,没有雏凤名满天下,没有吕布盖世英武,从一个步足,到曹公幕下一员大将。从默默无闻卒到名震四方,从鲁莽无谋到力胜张飞智过周瑜,其中辛酸苦楚,风雨一路。唯有——酒煮三国……论英雄何处!
  • 秦汉风云之楚河汉界

    秦汉风云之楚河汉界

    秦末汉初——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历史上第二个人才大井喷时期;这些载于史册、耳熟能详的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扶苏,李斯,蒙恬,萧何,张良,韩信,陈平,陈胜,吴广,楚怀王,范增,郦食其,蒯通,章邯,王离,张耳,陈余,魏咎,魏豹,田儋,申阳,赵歇,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虞姬,钟离昧,英布,季布,龙且,项庄,项伯,……或谋于朝堂,算无遗策;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或弓马娴熟,驰骋于疆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舞台上,纵横捭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
热门推荐
  • 天下之玉箫剑尊

    天下之玉箫剑尊

    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清气分为两支,西华至秒之气化为昆仑,昆仑主神为西王母;东华至玄之气化为东海,东海主神为帝俊。浊气也分为两支,北极至恶之气化为幽都,幽都本无主,自颛顼去后自称幽都王,始有首领。南极至善之气化为世间生灵,大荒世界自此成型。
  • 征服与征服

    征服与征服

    看腻了言情的YY?看腻了无限的金手指?看腻了天下无敌的主角?来我这里吧,这是一本纯正的西方玄幻。一部纯正的西方奇幻小说,带你走进光怪陆离的西方奇幻世界。本书,势必成为超越指环王与魔戒的传奇小说。新人新书,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本书每日三更,喜欢的请收藏,谢谢伟大的书友们。
  • 绝命星途

    绝命星途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这一切无法阻挡这一切也无法挽回若的尊严,那么需要铁与火的考验若的力量,那么需要生与死的抉择神秘来袭,青铜祭坛无声出现,地球瞬间进入高武时代,这一切该何去何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 救赎救赎

    救赎救赎

    民国文,不CP,不同人,不发糖,轻虐,结局不定,可能BE.
  • 英雄联盟之死亡游戏

    英雄联盟之死亡游戏

    只要你能在这里活下来,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这里是每一个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圣地,也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想要到达的天堂。这里有毁天灭地的神力,这里有映照千古的荣耀,这里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里有肝胆相照的义气,这里有荡气回肠的柔情。这里不仅仅有无数英雄等待你去超越,还有数不尽的珍奇宝藏等待你的开发,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活下去!
  • 未完待续的爱

    未完待续的爱

    康佳茹生性胆小,不过为了自己的弟弟,康佳茹答应了帮助申鑫磊代孕,只是当康佳茹搬进申鑫磊的家后,才发现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代孕那么简单,申鑫磊使出了各种方法折磨康佳茹,只因为康佳茹长的像申鑫磊曾经的爱人,康佳茹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不得不忍耐着,只是玩世不恭的申鑫磊却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康佳茹……
  • 绝世天骄

    绝世天骄

    一代剑皇,历经万般修炼到达修炼巅峰,却在最后一道关卡的突破之中,被情所困,封神无果被贬落凡间成为凡人,且看一代天骄如何以凡人之身成就绝世天骄。
  • 苍醒阴阳

    苍醒阴阳

    修炼一途尤似一个世界形成,艰辛而奇妙!其古有云:武至九重天,始而混沌开,天地分,化阴阳,造三清,焚化涅槃生,轮回生死立,舍其引,得其引,万华创众生,万象毁归宗,终了是洪荒!苍穹之醒,阴阳分立,武之大地,苍醒阴阳!
  • 穿越之黯然香雪

    穿越之黯然香雪

    叶黯雪,L.E的首席设计师,在国外留学多年,曾获CFDA大奖。所设计的服装多次在世界四大时装周上发布。而叶黯雪本人也是一个美貌与才华并存的人才。高冷的气质以及略带傲娇的性格让她在设计师这个圈子里顺风顺水。一次意外车祸,使她穿越到了禹国洙州城丝绸庄夜家的二小姐身上。而在禹国,如此成就的她又会收获一段怎样的爱情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美男穿越之公孙子都

    美男穿越之公孙子都

    当春秋战国第一美男子公孙子都穿越来到现代遇见曾遭爱情友情双重打击的大龄剩女梁遇,他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一个荒诞的梦,梦中的爱恨情仇如此真实,以至于,这到底是不是梦,我已经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