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4900000032

第32章 通信与作品(4)

关于《秧歌》还有一个问题:张爱玲是否亲身参加过土改?张爱玲在《秧歌·跋》中列出了一些小说素材的来源,包括《人民文学》里的一篇自我检讨,《解放日报》里一小方块有关天津饥馑的新闻,一份报纸上连载的一个女干部的自传,电影《遥远的乡村》以及一些“路边消息”。张爱玲写道:“这些片段的故事,都是使我无法忘记的,放在心里带东带西,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总算写了出来,或者可以让许多人来分担这沉重的心情。”这篇跋是回应那些批评她没有土改经历的人。如果参加过土改,张爱玲直接说出来就是,其他资料不提也罢,但张爱玲就是没有说自己亲身参加过土改。

祝淳翔在《张爱玲参加过土改吗?》(《东方早报》2013年3月24日)中详论其他人的说法,发觉都不大可靠,因为都说不出具体的地点与时间。反而这篇文章有一句精警的句子:“即便没有亲历土改,缺乏感性认识,但凭着过人的才华(及其农村经历),再加一些客观材料,张爱玲照样能虚构出逼真的土改小说《秧歌》来。”相对来说,其他人即便花十年在乡下也未必写得出一本好小说。

现在大家把张爱玲的《秧歌》不是当作国家民族正史,就是当作社会学实地考察来看,或是农民调查报告,偏偏没有人拿它当小说读。与其跟人争辩美国新闻处有否commissioned《秧歌》,或张爱玲有没有土改经验,倒不如拿《秧歌》来看看,自己来判断更好。

对于《秧歌》的评价,读者见仁见智,因为各人的口味与审美观不同,但我们还可以看看作者自己的意见。

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写道:“1954年秋,我在香港寄了本《秧歌》给胡适先生,另写了封短信,没留底稿,大致是说希望这本书有点像他评《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1955年1月25日,胡适回信:“你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你自己说的‘有一点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认为你在这个方面已做到了很成功的地步!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写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工夫。”在1978年4月23日致宋淇的信中,张爱玲又说:“‘平淡而自然’一直是我的一个标准。”

当时张爱玲寄了《秧歌》给胡适,而不是《传奇》《流言》或《赤地之恋》。她写道:“别的作品我本来不想寄来的,因为实在是坏-绝对不是客气话,实在是坏。但是您既然问起,我还是寄了来,您随便翻翻,看不下去就丢下。”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如何喜欢《秧歌》的。

《赤地之恋》是张爱玲离开内地到香港后创作的长篇。这部小说是香港美新处commissioned张爱玲写的,也因为如此,有很多人将这部小说看作是美国新闻处的宣传工具。但如果《赤地之恋》是美国新闻处委托张爱玲创作的宣传作品,那么就应该有一整套相关的宣传。既然请到一位知名作家根据他们预设的大纲去写书,自然会大肆宣传,例如发新闻稿、开记者招待会、写书评、赠书给图书馆和学校等等,令投资发挥最高效能。现在,我们看看实际情形如何。

《赤地之恋》正式授权的版本有:香港天风(1954年,中文),香港友联(1956年,英文),台湾慧龙(1978年,中文),皇冠(1991年,中文)。《赤地之恋》版本并不多,远不如张爱玲其他受欢迎的小说。

对此,我父亲在《私语张爱玲》中说:“书成后,美国出版商果然没有兴趣,仅找到本港的出版商分别印了中文本和英文本。中文本还有销路,英文本则因为印刷不够水准,宣传也不充分,难得有人问津。”

《张爱玲语录增订本》中也记录了张爱玲的两段话,都是发泄不满之情:“《赤地之恋》中校对一塌糊涂,但是所有黄色的地方都没有错字,可见得他们的心理。”“《赤地之恋》印得一塌糊涂,幸亏现在我正为了《秧歌》在美出版事而很开心,否则火气更大。不过我也吵不出什么来,天生不会吵,说厉害点的话也不会。”

1956年8月18日,张爱玲致信宋淇,谈到对《赤地之恋》英文版的不满:“《赤地》英文本我刚收到,印得不像paperback(平装书)而像学校教科书,再加错误百出,我一肚子气,Dick(麦卡锡)问起时我只说收到了,其他一字不提,否则一定要吵起来。”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台湾皇冠便重新出版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怨女》《秧歌》陆续出现,但《赤地之恋》迟迟未出。1977年7月12日张爱玲致信夏志清:“《赤地之恋》再版只好再等机会,皇冠出全集的时候,这一本也签了约,没印,想必销路关系。”

1977年年底,台湾慧龙出版社隆重刊登广告,宣布出版张爱玲的《赤地之恋》。台湾皇冠出版社负责人平鑫涛看到后写信给张爱玲:“《赤地之恋》在多年前排好版子后,因为有关当局认为内文有若干地方,应予删改;我们一向尊重大作,不愿受到割裂,虽已排好版子,还是忍痛搁置未能出版,错在我们没有把详情告诉您(因为不希望把这些烦人事烦您),一直等到慧龙的广告,才知道被他们出版了。我们有幸出版您所有的作品,现在有一本《赤地之恋》未能包括在内,总觉得十分遗憾。”(1978年1月28日)

慧龙出版社是不是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可以做到连皇冠也办不到的事呢?

张爱玲回复平鑫涛说:“《赤地之恋》的事,经过是这样的:以前跟皇冠签约后没有出书,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小说销路不好而弃权,根本没想到违禁……后来慧龙的唐吉松来信要我出这书……没来得及跟宋淇商量,就签约,不过删去‘得要求作者改写’一项,没想到他们可代窜改,实在痛心,已经来不及挽回了。”(1978年2月22日)

慧龙出版社应该是心知肚明审查过不了关,所以预先要求作者改写,但张爱玲从合同上删掉这项条款,结果慧龙竟然自己操刀改写后再出版。慧龙窜改了什么呢?平鑫涛曾指出:“小说中描写共产党员辱骂国民党政府,甚至对先‘总统’蒋公也颇有讽刺。”(见彭树君《瑰丽的传奇·永恒的停格-访平鑫涛谈张爱玲著作出版》)根据高全之在《张爱玲学》里的考据,一共有三处是对蒋介石与国民党不敬。

第一,天风原版有一处群众上街游行的情节:“……推着一辆囚车,囚车里是孔同志扮的杜鲁门(当时的美国总统)。另一辆囚车里是张励扮的蒋介石。”慧龙将“蒋介石”改成“反动分子”。当时在台湾,蒋介石通常被尊称为“蒋公”“蒋先生”或“蒋总统”,不会直呼其名,这里自然是犯了忌讳。但小说里不可能说“另一辆囚车里是张励扮的蒋总统”,所以囚车里的人就变成了一个无名无姓的“反动分子”。

第二,天风原版形容一个外国人黎培里的照片:“是他谒见蒋介石呈递国书的时候拍摄的。”慧龙将“蒋介石”改成“国民政府的首脑”。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大陆人,他们不可能说“他谒见蒋总统”,因为蒋介石已经不是大陆人的“总统”了。

第三,天风原版有这句话:“这篇文字就证实黎培里是勾结蒋政府的特务。”慧龙将“蒋政府”改成“国民政府”。政府不是蒋介石私人所拥有,所以改成“国民政府”也算合理。

现在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当年就是过不了台湾审查这一关。

1978年5月5日张爱玲再致信平鑫涛:“我把他们(慧龙)出的《赤地之恋》仔细看了一遍,错字很多,但是并没有窜改……这件事的误会,起因是多年前当局不愿张扬检查出版物的事,不顾作者精神上的痛苦--以为销路坏到出版人弃权,做梦也想不到……小说会违禁。”

看来连张爱玲自己都看不出上述那些窜改。

1978年3月7日张爱玲致信宋淇:“《赤地之恋》的故事来自USIS(美国新闻处),所以我对它不像对别的作品。如果不是平鑫涛讳言censorship(审查),早就会酌改,不会等到现在让他们滥改了。我删去合同上‘改写’一项是因为目前没工夫,而且以为现在放松了不需要改-连陈若曦有些崇拜周恩来的话都照登。”如果出版社事先肯好好跟张爱玲商量,她其实会同意改掉那些较敏感的内容的。但出版社觉得此事不可提,才导致后来发生的各种误会。1991年皇冠出版张爱玲全集,由张爱玲亲自校对,《赤地之恋》仍然跟慧龙版一样,囚车里坐的人是“反动分子”。

1978年7月19日我父亲致信张爱玲:“《赤地之恋》销路不如理想,一则可能由于你所说非你心甘情愿而写,最重要的原因是事过境迁,读者已不感觉切身之痛,提起韩战,美国、中国年青人知都不知道。当局那时犯忌的话,现在认为不成问题,由此可见。”

这里我想谈谈《赤地之恋》的英文版。1956年友联社在香港出初版,现在已经绝版多年了。199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得宋家授权重印张爱玲的英文长篇小说,但只有《怨女》与《秧歌》两本,没有《赤地之恋》,引起外界诸多揣测。实际原因是美国新闻处commissioned此书,等于已买断了版权。当年美国新闻处已经改组,美国在台协会表示他们要保留版权,但多年来他们都没有企图出版的迹象。

我觉得如果《赤地之恋》是一项宣传计划,那它是非常失败的。主办单位、出版社与作者都心不在焉。它最强烈的宣传效果反而显示出台湾有一段时期出版审查得非常严厉。

在众多读者中,作者本人的意见当然是很重要的。以上已经列出多处张爱玲如何不满《赤地之恋》一书。张爱玲致胡适信中说:“还有一本《赤地之恋》,是在《秧歌》以后写的。因为要顾到东南亚一般读者的兴味,自己很不满意。而销路虽然不像《秧歌》那样惨,也并不见得好。我发现迁就的事情往往是这样。”

我父亲在《私语张爱玲》中写道:“这次经验更坚定了她的信念:决不写她不喜欢、不熟悉的人物和故事。”但张爱玲知道《赤地之恋》“已经成了自己的东西”。正如张爱玲可以公开说她不喜欢《殷宝滟送花楼会》《连环套》《创世纪》《小艾》等作品,但最后还是收录在全集里面,因为它们已经成了她的东西。

我看过很多评论《赤地之恋》的文章,其中最有趣的是作家李碧华回忆说:“(张爱玲的作品)我全部都有,甚至各种版本都有,包括中国大陆翻印的粗陋版。而手上最珍贵的一本《赤地之恋》,天风出版社出版,定价二元五角。它已昏黄残破,很多年前,不记得是中一抑或中二,是文字的震撼力驱使我,自学校图书馆偷来的。”

至于我本人,《秧歌》与《赤地之恋》是我首先接触到的张爱玲作品,所以有特别的感情,可惜当年我家中翻看的天风初版《赤地之恋》已经遗失,也应该没有什么图书馆还会有。

许多有关《赤地之恋》的争论都围绕着小说是否真实地反映“土改”“三反”“抗美援朝”的情况,但争论一本虚构小说是否真实好像很荒诞无稽。如果没有看过这本小说,最好还是找来看看,自己判断好了。

目前《秧歌》与《赤地之恋》在内地是没有正式授权出版的。虽然小说是买不到了,但有心的人总有办法找到,有关联的学术论文亦发表了不少。

有关《色,戒》的误会

近日,钱锺书、杨绛的私人书信和手稿被拿来拍卖,以致年过百岁的杨绛也不得不出来维权。其实钱锺书的亲笔信,我家中就藏有六十多封,而张爱玲跟我父母四十多年的书信,合计起来更有六百五十封以上。前几日看《锵锵三人行》,主题是名人信札市场,节目嘉宾许子东在节目中提及我。他说:“大家知道,《小团圆》差点被烧掉,是因为宋以朗决定才给它出版,他现在垄断着一大批张爱玲给宋家的信息。”另外他又说我没把张爱玲的信件全数出版,“他说在慢慢整理中,急死人吧”。早就有人说我出版张爱玲的方式是“挤牙膏”,仿佛我故意吊人胃口。说到底,真有必要“慢慢整理”吗?甚至你还可以问,私人书信是否应该出版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就私人书信而言,读者不是收信人,不可能完全明白背景,若不附注说明,只会看得一头雾水。所以不论是夏志清或庄信正,还是我的《张爱玲私语录》,都要给张爱玲的信件加上按语,而很多资料也必须核实。这就是我要“慢慢整理”的原因。至于第二个问题,即书信是否应该出版,我觉得可以借《色,戒》的事来说明一下。

2006年,导演李安向我买下《色,戒》的电影版权。我当时看小说就觉得有点奇怪,就这么二三十页的篇幅,头几页还是一群太太在搓麻将,恕我实在看不出什么戏味,李安要怎样把它拍成长片呢?于是,我又把张爱玲和我父亲在通信中讨论《色,戒》的内容看了一遍,但我完全没有想过要发表什么文章。事后,我非常后悔,如果我赶在电影《色,戒》上映前说明经过,就不会有以下事情发生。

同类推荐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所谓圣人是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如孔子在汉以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中华文明史上曾产生过许多杰出的圣贤,其作为、其思想、其成就一直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不仅为华夏各民族所尊崇,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亦有重要地位。所编《中国古代圣人传》一书,旨在为进一步传播、交流、弘扬华夏文明做贡献。
  •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第一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

    作家忽培元,能文能诗能画,与传主有心灵契合,故下笔如有神。本书着重刻画了传主的耿耿风骨和多方面才华,从社会历史和人物关系中,注重细节的递进和语言的文学情味。清代乾隆年间,“独领明月清辉”、人文荟萃的扬州,画坛中八个画家横空出世,一扫画苑中的陈腐气息、匠人气息,作品张扬个性,无论是画山水、人物,还是花卉、虫鱼,均与前人迥异,让世人惊骇,惊叹出了“扬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郑燮,字板桥者。此人不仅在三百年前,以他特立独行、别具一格的字画、诗词——尤为道情十首,名重当世,即使三百年后的今天,以他的画竹,及含义无穷的“难得糊涂”的四个大字,几乎家喻户晓。
  • 伊莎朵拉·邓肯自传

    伊莎朵拉·邓肯自传

    她勇于摒弃古典芭蕾,创立自成一格的全新舞蹈门类;她勇于藐视婚姻,向传统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勇于承受磨难,亲生孩子离她而去也没能击垮她;她是一个特立独行、要求绝对自由的精灵。邓肯所承载的文化矛盾与内心的情感纠葛,非同一般,人们很难理解她是如何将苦难转变为幸福的驱动力,使苦难变成创作的源泉。本书就是这位艺术家的自传作品。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在多灾多难的生活中抗争坎坷命运的曲折经历,展现了令人震撼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她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艰辛而多姿多彩的奋斗史。
热门推荐
  • 星际全能神棍

    星际全能神棍

    “林峰,这功法可不可以送给我?”“不行,我要养女儿,必须卖钱。”“林峰,这药剂的配方可以不可便宜点卖?”“不行,我要养女儿,绝对不砍价。”“林峰,这武器设计图我来开发,如何?”“不行,这是我女儿的玩具。”不是林峰不愿意,一切都是谨遵女王大人发布的任务。原本只是一个穷屌丝的林峰,开始一段偷蒙拐骗的人生。
  • 天下棋弈

    天下棋弈

    宇智华自幼受爷爷的影响,学会了下象棋,之后参加了各种比赛,认识了很多朋友,在失败中慢慢成长,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象棋的巅峰之境,并将象棋发扬光大。
  • 创造末世的神

    创造末世的神

    这是个神明行走于自己所创造的末世的故事。“这颗星球很很美丽,它的文化更是令我着迷,”神主看着脚下的星球,嘴角勾出邪恶的微笑,“尤其是这里的网文,尤其是网文里的末世文,看得我欲罢不能。”“既然您喜欢,那为什么不亲手创造一个末世呢?”“哦?有趣的想法,”神主低下头,看着脚下的蔚蓝星球,“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创造一个,玩一玩呗?”想必会很有意思吧?
  • 天命难为

    天命难为

    一个平凡少年,莫名其妙来到修真界。在这里,科学为世人不屑,法制被实力取代,人命则贱如草芥,唯有修炼才是天下主流!少年无亲无故,一双小手尚且没有缚鸡之力,何谈想要在这食人啃骨的世界活下去?看来一切都是天意,天意难违啊!然而......古有盘古,怒战三千神魔,始而开天辟地;后有先祖,苦悟八卦玄道,方有千古美名;我虽微末凡尘,可心有血性,纵使天意不遂,又有何惧!
  • 我和我的偶像男友

    我和我的偶像男友

    和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相爱,真有想象中的美好和幸福吗?秋可依——个可爱自信,聪明又勇敢的女孩。每天的业余时间就是上网和看电视,只为了能看到她的偶像——左泉。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秋第一次坐飞机,在出机场时,竟机缘巧合地遇上了自己的偶像!才见面几个小时,她就和自己的偶像住进了同一个屋檐……
  • 天魔伏诛记

    天魔伏诛记

    上古时代,宇内有仙、魔、人三界,魔道统领天魔,法力高深,魔道肆虐,欲灭仙、人二界,霸于宇内。南山、昆仑、崆峒、蓬莱四派祖师合力,集女娲石、昆仑镜、崆峒鼎、昊天塔上古四大神器,得有缘人开启禁宫之门,请出灵神之力封印天魔,魔道自此销声匿迹,但灵神之力千年失效,天魔转世,魔道蠢蠢欲动,须再度封印天魔。少年书生赶考不中,名落孙山,却因缘际会,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得神器、入禁宫、请神力,于仙、人二界岌岌可危之时,封印天魔,更巧得上古密学,诛灭天魔,世间终得永恒。
  • 快穿:炮灰女主有光环

    快穿:炮灰女主有光环

    【快穿一对一,女主属于成长型,慢慢黑化】作为一个做梦过多导致差点脑死亡,然后又被莫名系统救起来的某宅作者表示:做梦有风险,同学莫尝试!于是莫名其妙的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快穿之路,被炮灰的一位位女主,即将开始人生的崩坏之路。但是,某位甩也甩不掉的管理者就此缠住了她。“老婆,那个叫做顾清远的太嚣张,你说怎么办?”苏依依看也没看那姓顾的一眼,细细地擦着自己的小刀“做了她。”顾清远:……(你是反派还是我是?)粉丝群:543010655
  • 千古英雄纪事之梧桐传

    千古英雄纪事之梧桐传

    对于萧锦然来说,十三岁是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是默默无闻的萧家二公子;在此之后,他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胤朝第一恶人。亲生父亲洋洋洒洒的《致天下万民书》一出,他更是成为了连家都没有的孤儿。可是也正是在同一时刻,他结识到了一生的挚友楚于飞和林之念,以及永远不能真正叫一声“老师”的天子帝师穆含光。人生,从此再不受困于尺寸庭院,取而代之的是金戈铁马,大漠孤烟。千古英雄不偶生。越是绝境,越能诞生出豪气冲九霄的好汉来。这是一个关于少年逐渐成长的故事,同样也是笔者作为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偶尔晃神时发的迷梦。请跟随我一起走入这个风雨飘摇的热血年代。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圣炼途

    圣炼途

    一个少年因从小体弱多病,被父母关在家里几乎很少出去,随着少年的长大逐渐对外面的世界刚到向往。少年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烈火,但现实却是无情的。就在少年失望的时候,一位儒家的大儒却收他为关门弟子,就在少年欣喜之时,师傅却告诉少年你命中有缺,需补齐。否则你的一生哪怕比别人努力四五倍也将难有成就,所以你必须补齐你命中之缺。从此少年走上了一条修身补命的坎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