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82400000028

第28章 内科(25)

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感染、遗传、精神、过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不明。鉴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断加重,经久不愈,并有一定癌变率等特点,寻求有效疗法显得日益迫切。中医学没有相应的名称,一般将其归入“肠涕”、“滞下”、“久痢”、“便血”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肠澼”的记载,症状即包括“便血”、“下白沫”、“下脓血”等,并提出以脉象来观察预后。《金匮要略》创用白头翁汤和桃花汤,以清肠解毒、温涩固下之法进行治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断。”对病机阐述较为深入。至宋代,陈无择将本病病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内因脏气郁结及饮食不当、纵情恣欲(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据病之虚实治疗:“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明清时期,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实践更加深入。如李中梓提出的“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迄今仍有其临床价值。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20世纪60年代以个案报道为主,亦有一定样本的临床观察资料。临床多强调本病为内痈,多采用冰硼散、锡类散、云南白药、黄连粉等传统常用外治的方药。治法上,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灌肠之法盛行,药物应用更为广泛,除中药外,还探索试用民间草药,但进展不大。工作做得最多的是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仅1980-1989年有关本病的临床文章就达200余篇,在诸多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通过对内服药(包括辨证的专方治疗)、灌肠、中西医结合、内服药与灌肠相结合这四种方法的比较,认为以中药内服加灌肠较为合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治疗法则。通过中、西药物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如张氏治某男,31岁。反复发作脓性便已5年。患者每天腹泻3~5次,肠鸣,左下腹部疼痛,痛则欲便,为脓性便,夹有大量白色黏液,便后痛减。近年症状加重,性情急躁易怒,消瘦纳差,四肢怠倦乏力,嗜睡。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用抑木扶土佐清湿浊法,以痛泻要方加味。处方:炒白芍20克,焦白术10克,广陈皮6克,北防风10克,潞党参20克,西砂仁10克(后下),六月霜30克。本方加减连服30余剂,白黏液脓便消失,腹痛、腹泻、肠鸣消除,体重增加,精神好转,后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张氏多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之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以白黏液脓便为主者,系湿浊偏重,可重用六月霜30~60克;如出现红赤黏液便者,为热邪偏重,常加铁苋15~30克,地锦草15~30克,黄连3~10克。

如红白黏液脓便兼夹,则可数药合用。待红、白黏液脓便消失,症状缓解,即宜改用调理脾胃法,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善后。一般需服数十剂方可见效。

张镜人:慢性萎缩性胃炎三辨

孙某,女,56岁。胃脘疼痛,犹如针刺,胀满不舒,纳谷减少,嗳气频作,嘈杂,大便带溏,曾有便血一次。病经数载,渐见消瘦乏力。脉象弦细,苔薄,舌质紫暗。胃液分析,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局限性萎缩。病理见肠腺化生Ⅱ级。拟养阴益胃,理气和络。处方:孩儿参9克,南沙参9克,川石斛12克,炒赤芍9克,清炙草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铁树叶30克,平地木15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九香虫5克,八月札12克,徐长卿15克,血竭2克(研粉吞),炒楂、曲各9克,乌梅肉9克。服药4周后,刺痛大减,胀满亦轻。连服3个月,诸症全消,食欲增加,大便如常。经胃镜复查,为慢性胃炎Ⅱ级(局部萎缩不明显)。胃脘痛久病见胃阴不足或瘀阻络脉者,纤维胃镜检查多见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腺化生。治宜养阴益胃、调气活血并举,多采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思食丸,酸甘化阴,俾胃阴得复。调气药除紫苏梗、香附外,常可兼用八月札,以疏肝散结;活血药除丹参、赤芍外,常兼用血竭以行瘀止痛、和血生肌,对萎缩及溃疡之愈合都有好处。

1.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处方:党参15克,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延胡索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陈皮6克,干姜6克。加减:胃酸分泌不足加山楂15克,乌梅10克;胃痛甚加莪术10克;腹胀甚加紫苏梗10克,莱菔子15克,麦芽20克;畏寒肢冷酌加附片6克,肉桂3克;便溏加黄连6克,倍白术;腰膝酸软者为脾虚及肾,可加枸杞子10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兼有气滞者为中虚气滞加广佛手、绿萼梅等不温不燥、性味平和之理气药。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常用成方:可选香砂六君子汤、异功散、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加减。

2.肝胃不和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处方: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槟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川黄连10克,黄芩10克。加减:若气滞日久,疼痛不已,恐有瘀血,宜行气活血止痛,可选郁金、当归、乳香、没药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半剂,禁烟酒、生冷及辛辣食物,1个月为1个疗程。常用成方:可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等加减。

若肝气郁结,已有化热之象,可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等理气泄热。

3.胃阴不足治法:以滋阴养胃为主,佐以清热。处方:沙参15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淮山药12克,生地黄12克,香附10克,麦芽10克,枸杞子10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加减:脾气不足加党参、白术;兼气滞血瘀加白花蛇舌草、川楝子;胃中有热加栀子、天花粉或左金丸;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大便干结加生大黄;胃酸缺乏加乌梅、山楂、五味子。若上述滋阴养胃、酸甘化阴法不能奏效,或取效一时,旋又如故,临床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等症,根据中医“胃肾相关”之说,胃之虚火耗劫肾之真阴,为肾阴不足之候。治疗可合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化裁治疗。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4.瘀阻胃络治法行气活血,破瘀散结。处方:黄芪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高良姜10克,枳实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炙甘草10克。加减:胃痛重者加延胡索15克;腹胀甚加厚朴10克,青皮10克;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1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首次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样本集中观察报道见于1976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总结性观察,不断被报道,特别是近一二十年的临床观察和探索,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邹云翔:治肝炎慎用清利

邹氏曾治章某,男,45岁。1964年6月6日初诊,1960年患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久治不已,延为慢性,曾住某医院和某疗养院,中西医同时治疗。症情稍有改善,但仍精神不振,头脑昏涨,疲乏无力,肝区隐痛,腹胀便溏,纳谷不馨,两腿微肿,咽喉作痒,微咳,寐差。诊脉沉细,苔白质偏淡。化验肝功能波动不定,时好时差;超声波检查肝上界第6肋,剑下5厘米,肋下1厘米;脾肋下3厘米。肝波四型。证属肾阳不足,肝旺血虚所致,治当温肾助阳,养肝扶脾,不可再用苦寒清泄之剂。处方:制附片3克,全当归4.5克,焦白芍9克,白蒺藜9克,炒木瓜9克,炒山药9克,茵陈9克,炒陈皮4.5克,广木香3克,炒扁豆9克,生、炒薏苡仁各4.5克,焦神曲9克,干荷边9克,鲜生姜2片,黑大枣5枚。6月13日复诊:药后觉精神好,纳增,便调,寐佳。原方加入潞党参9克,以补气健脾。6月20日三诊:药颇合拍,头昏等症状皆显著减轻,觉体力日增,登五楼和爬小山已不大感吃力,效不更方。原方加枸杞子9克,制附片改4.5克。患者坚持服上方近3月,肝功能一直正常,肝脾皆缩小至正常范围。近随访患者,肝功能正常,肝脾亦不大,唯每年春夏之交有头昏、乏力现象,仍沿用上方,头昏乏力等症状消失。

邹老认为治疗慢性肝炎和治疗其他疾病一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就是说应该辨证论治。不可见到“炎”字就不加辨证地一味苦寒清泄,对该温者不敢温,该补者不敢补,每致药不对症,害人匪浅,确值得借鉴。中医治肝炎,用药频次最高的是活血养肝,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类药物;其次为益气补血,清热解毒,利气化湿类药物;再次为养阴软坚,活血破瘀,消导化浊,调理脾胃,平补肝肾阴阳气血之品,基本符合本病以邪实正虚为主的症状。邪实表现为湿热未净,瘀血内阻;正虚则为肝、脾、肾三脏先后受损,气阴两虚亦为多见,攻补兼施则为治疗本病的大法,用药情况正体现了这一特点。而清热解毒药物应用范围达40余味,重复性较强的药物有:大黄、黄柏、贯众、虎杖、肉桂、败酱草、石榴皮、山楂;有一定重复性的药物有:鱼腥草、紫草、马齿苋、麻黄、白矾、首乌、半枝莲、车前草、紫参、赤芍、槟榔、螃蜞菊、黄芩、地榆、桑叶、蚕沙。从药物性能分析,清热解毒药占多数,其次为酸涩收敛药、活血药,少数为温补扶正药。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系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移行而成。一般病程在6个月以上,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可能和患者年龄、营养及免疫状态、治疗延误、过早活动、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本病的中医论述,属“胁痛”、“瘀证”等病证。关于对本病病机、证候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如“胁痛”一证,《素问》指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一书中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已认识到胁痛与肝脏有一定关系,并认为外邪侵袭为胁痛发病的一个原因。在具体辨证上,明清医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张景岳对本病“但察其有形无形,可以知之矣。盖血则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则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他认为应据有形无形来分辨属气属血。《类证治裁》中分胁痛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均表明是本病的关键。在治疗用药上,张仲景所制订的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树立了典范。而叶天士对胁痛属久痛入络者,善于用辛香通络,甘缓理虚,辛泄宣瘀等治法,立方选药,颇具巧思,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现代最早明确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的报道,始见于1960年。

彭培初:辨治中风重证

中风病因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变多端,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性而得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遍身麻木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自古“中风一症,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对急性期重证患者---“中风中脏”证情辨证确切,治疗合宜、及时是减少病死率、致残率和加速病人康复的关键所在。临床实践中十分推崇清代名医喻嘉言中风“中脏宜分缓急二候”的超俗见解。喻氏在《医门法律·律五条》中指出:“然中脏有缓急二候。中府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此属可下,而下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塞,必反增风势,何以下为哉。其卒虚身中急证,下药入口,其人即不苏矣,可无辨欤。”正如张锡纯所谓:“中之重者,治不如法,危在翘足间。”中风中脏因症情危重凶险,治疗必先明辨是“中脏急候”还是“中脏缓候”,并非所有昏迷患者均可通腑攻下。对“中脏急候”,应忌用通腑攻下法,对中脏缓候由中腑日久转化而来者,始可攻下通腑,但“必使风与热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中脏缓候的治疗“中脏缓候”(即浅昏迷者)昏迷程度较轻浅,如神志似清若昧,或不识人,目中不了了,多属邪实痰热内闭心窍;或痰湿蒙蔽神机,治疗主张通下化痰以开窍,用礞石滚痰丸最为确切。该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之热,大黄泻肠胃有实之火,此即治痰必先清火之意;以礞石之燥悍,即治痰必先除湿之意;大黄、黄芩得礞石、沉香则能迅速直攻老痰巢穴。但需注意,目前市面上所用礞石滚痰丸方系《全国医药产品大全》1988年版,其方组成:上方减金礞石,加青礞石、银硝。功效:逐痰散结,通腑泄热。主治:顽痰壅塞,胸膈痞胀,神志昏蒙,大便秘结。礞石入药,分为二种,一种是金礞石,主要成分为云母与石英,一种是青礞石,主要成分为一种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盐矿物,礞石入药,必用银硝煅制,其功效皆有坠痰、消食、下气、平肝之用。广东省药品标准该方加生大黄5克,降火逐痰通便之力更佳,服用该方时应空腹温开水送服或鼻饲15~30克,同时予复方丹参针静滴。

同类推荐
  • 精选妙用中草药减肥、美容、养生

    精选妙用中草药减肥、美容、养生

    肥胖系指人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尤其腰部和臀部的肥胖,不仅影响体型美,而且还会伴发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古人在40岁以后以“轻身”为美,这“轻身”包含现代所说的“减肥”。古代学者对轻身的食物研究十分重视,发现了许多食物具有轻身作用。这些食物减肥,不同于节食减肥,也不同于用其他药物减肥,不但不伤耗身体,而且使身体更加健美,更加充满活力。中医认为,肥胖多与痰湿有关,治宜化痰利湿、消脂减肥。
  • 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本书是“奇效良方”系列丛书中的跌打损伤分册,是一本较为系统地总结运用中医方法治疗跌打损伤常见病的临床参考书。全书共有良方近300首,包括中药内服方、中药外用方、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综合疗法等。反映了近10年来中医临床治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患者及家属阅读。
  • 黄帝内经(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黄帝内经(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黄帝内经》是一本将传统中华哲学思想与医学结合、融会贯通的奇书。它荟萃了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医疗之术、长寿之诀;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与四时季候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部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正是这《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也正是这《中华实用方剂大典丛书-黄帝内经》,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几乎成为中华民族抗拒死亡、抵御疾病、追求健康长寿的中国医学奠基性经典。它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作为医学理论之准绳,历久而不衰。
  • 消化系病诊治争议病案集

    消化系病诊治争议病案集

    近年来国内外出台越来越多的相关疾病诊治指南,使我们在诊治中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是,诊治过程中还是有许多复杂的案例,需要结合实际病情,灵活掌握,适时运用。基于提高医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的需要,我们收集了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若干争议病例,在浙江省内多次组织消化专科医生讨论会,对这些争议病例对照诊治规范或共识进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都有教训可供汲取。本书对这些病例逐个进行点评,并附有国内外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指南,解读其中所存在的疑问。
  • 实用奇方名药

    实用奇方名药

    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偏方、验方、秘方都是这个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的历史悠久,内容浩瀚,包含了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偏方、验方、秘方流传于民间,它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不可忽视,有时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热门推荐
  • 魔帝宠后:无双倾天下

    魔帝宠后:无双倾天下

    日夜缠绕的噩梦,光怪离奇的大陆。睡梦中穿越,谁?还有谁?神兽?很难得?那她身边那一群是怎么回事?逆天异宝天下我有,运气好到爆表“姑奶奶我上辈子一定是拯救了银河系!”吃货爱吃,财奴爱财,懒癌发作,说的都是她。…………霸气侧漏的她斜睨着他:“给你两个选择。一是嫁给我,二是我娶你。”他笑:“无双,准备好聘礼,为夫明日就嫁给你。”前世今生,是缘还是孽。也许所有的相遇都是七分缘分三分天注定。
  • Rowdy of the Cross L

    Rowdy of the Cross 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后来悲伤似海洋

    后来悲伤似海洋

    紫堇对乔木说“你知道吗?听一个人说话,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说什么,”紫堇对墨昀说“活着和喘气是两回事”紫堇对她说“我智商还好,所以,你撒的谎我全都知道,”当一切事物失去最初的模样,面目全非时,当一切无懈可击的关系,摇摇欲坠时,她又会如何笑着结束这些意外事故?很多不经意间错失的感情,辗转经年,再次想起是否依然执着放弃?尘埃落定,所有的爱,所有的恨,就在那一瞬间狂啸着嘶吼着奔赴死亡。
  • 长烟缦

    长烟缦

    王朝覆灭,江山易主,她踏着亲人的血泪逃出宫门,隐藏慧妃娘娘嫡女的身世投靠了漠北舅舅家,做了华府有名无实的二小姐——华风月。原本以为一切安好,可是命运却又让她无可耐何,贪财的舅母为了五千两黄金将她嫁给年过花甲的南宫老爷做填房,风月被迫嫁过去,无心争宠,一心只想安稳度日,却不想南宫家腹黑阴险的三夫人与刁蛮任性的大少奶奶连翻对她示威逼迫。风月在经历一场生死攸关的阴谋之后幡然醒悟,无论她怎么隐忍都不能打消人们对她的敌意,既然如此,何不让自己活得好一些?于是一夜之间,她褪去所有软弱与包容,化身成冷艳高傲的南宫家女主人,坐在冰冷的殿堂内,凭借一副慧智的头脑和手段终于让那些人心服口服,只是一切过后,她才发现身旁空无一人,那冷漠的高傲与绝世的容貌只能死守着一个濒死的烟鬼,她的青春年华与幸福,不过是天边飘缈的浮云,远远的……指尖一碰,一切荡然无存。
  • 九天大尊

    九天大尊

    世界遭逢巨变,未知的世界呈现在人类面前。李铭祖阴差阳错的成为了第一个吃包子的人!唾手可得的科技,以及可以让人体进化的特殊方式……当别人还在为一部能吸取能量的功法头破血流的时候。李铭祖不屑一顾!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吸收能量的超级神器。PS:更新稳定。求收推点。谢谢!
  • 不死弑天

    不死弑天

    一个原本资质极差的少年,一次意外后觉醒了本命。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接触到那尘封已久的往事。解开了家族沧桑之迷,探询那遥远过去家族慢慢消亡的真相。战天族,登极路,不死不灭!人若挡我,踏之!天若挡我,弑之!
  • 清水封面铺

    清水封面铺

    欢迎各位小可爱来到清水封面铺~[请多多收藏本铺,不定期搞活动哟~]
  • 穿越之异世夺宝

    穿越之异世夺宝

    一个面临辍学的高中生,一个千年难遇的闪电,一场惊世骇俗的穿越·····缚鸡之力行走异世大陆,没有天纵奇才之姿,没有旷古夺今之势,却有强夺他人宝物神器。
  • 都市神级助手

    都市神级助手

    叶想,平凡的上班族。没钱、没车,还没女朋友,连自己心仪的女生,他都不敢表白。一次诡异的断电,他编写的智能助手软件进化了。它具备初级智能,升级到最高版本,将成为超人工智能。有了它!你想成为网络之神,没问题!想成为游戏界巨头,没问题!想成为娱乐圈大鳄,没问题!只要你敢想的,通通都到碗里来!你还怕没钱、没车、没女朋友吗?你说啥,送上门来的你不要?少年,活该单身啊!
  • 挽苍生

    挽苍生

    这是一个少年的成长之旅。这是一个强者的回归之旅。这是一个神话的末端。当然,也是一个很俗套的打败大魔王拯救苍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