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49

第4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7)

我们知道,“善”与“恶”一样都是道德范畴,但它们并不是抽象的。《大般涅槃经》对一切善都予以承认,都加以赞扬,也大力提倡;但有一条底线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那就是承认《大般涅槃经》是佛教唯一的圣典,承认其解释的涅槃佛性论是唯一的真理。这条底线也是衡量善恶的最后尺度:凡拥护《涅槃经》者,一切全善,淫、盗、杀也善,悉可成佛;反之,不信此经,反对此经及其所说,无论如何忠诚地吃斋念佛、修路补桥、慈悲布施,也属于恶,仍在可杀之列。道德善恶,服从经典神圣、教义权威和理论原则。经典之外,教理之外,别无道德,或只能作为附庸摆设。

现下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认为宗教都是让人学好行善的,所以劝人入教,似乎宗教之外就没有道德。在这里,《大般涅槃经》给予了回答:所谓善恶的实际内涵,在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和不同经典中,差别是非常大的,有兴趣的人不妨再翻翻基督教的《圣经》,查一查自“十字军东征”或更前以及迄今仍在继续的宗教战争和宗教仇杀的事实。英国的罗素曾来中国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无神论者,可能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准,同时,当道德和宗教发生过分密切关系时,道德往往会变为伪善。”可以说,善恶观念在实际内容上的差别,比之是非曲直还要大得多。看不到或抹杀这些差别,至少是糊涂的。

关于“一阐提”只可以诛杀而必定不能成佛的断语,是《大般涅槃经》前部分的主调,这同中国提倡中庸之道的儒家精神难以融会,因而受到当时名僧道生的强烈反对;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后一部分,提法有了显著变化。《高贵德王菩萨品》之六中,佛还坚持“一阐提中无有佛性”:众生佛性,无有住处,“以善方便,故得可见;以可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不见佛性,云何能遮三恶道?”但到了《师子吼菩萨品》之一,佛即改口了: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是,一阐提不但悉有佛性,而且未来定可成佛,因为得无上菩提就是成佛的标志。

大乘瑜伽行派是提倡“五种姓”说的。其中有类众生“无姓”,即无菩提种子,决定不能成佛,就是这里提出的一阐提。于是一阐提是否具有佛性的问题,到了唐代又掀起新的一轮辩论。中国佛教主流始终没有接受一阐提不可以成佛的论点,更没有接受一阐提可杀的主张。这当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使然。

§§§第八节因果非决定论

建立在业报论上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教理、基本信仰。不论哪个派别,哪种经论,不论说“空”说到什么程度,没有谁敢站出来公然否定因果业报之说。抽掉或否定因果报应,佛教就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立足点。正因为因果律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因果关系也就成了佛教哲学的重点课题,从而有了诸种典籍和各个派别关于因果的多种说法。其中最系统的因果论,首推说一切有部,它所创始的“四缘”、“六因”和“五果”之说,到瑜伽唯识还在继续完善。般若中观在真谛意义上否认任何实在,但在俗谛意义上对因果律的肯定同样强烈。《大般涅槃经》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传统佛教的因果论强调,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是一对反映事物之间必然联系、不可分割的范畴,由此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爽。《大般涅槃经》则动摇了因果间的必然联系,同时认为,“因”可以脱离“果”而独存,“果”可以不由“因”而孤生,变革了佛教的业报法则。

《大般涅槃经》接收了不少般若经类的说法,其中之一,是认为一切法“自性不定”。这个“不定”说,对它主张如来、涅槃、佛性等“常住不变”,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对于一阐提不能成佛的前分主张,也是一种致命的否定。尽管如此,它还是采取了这一“不定”说,而且反复运用,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业报决定论。

《如来性品》之七载有两个对立的偈颂: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前偈是说明因果是决定的,后偈说明因果是非决定的。据经文解释,说因果决定,是为了调伏“诸国王、后妃、太子、王子、大臣”等的“慢心”,向他们“示现恐怖”,使其做事有所顾忌,所以是有条件的。这种因果决定不失之说,称为“有余”义,意有“未尽”。

此“有余”义或意“未尽”也成了《大般涅槃经》评判一切佛说的一项原则,看待任何佛经的一种态度:佛教是借助语言表达出来并指导行为的,而言不尽意的情况经常会发生;佛教所说教义,大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种条件下是绝对真理,但并不表示在其他条件下也是真理,所以佛教的具体教义不能代表佛教义理的全部,不能忽视它还别有“余义”。譬如,有一个说明佛教传统观念的偈颂这样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卷十,下同)然而有许多事例证实,“一切属他不必受苦”,像从师学智;“一切自在不必受乐”,如不从师学智;“一切慢之结不必暴恶”,如诸烈女以有慢心故,威仪成就;贤善之人也不须一切爱念,如贤善人犯重禁,护法者即得驱令罢道。

这种非决定论的方法,可以使学人避免教条主义,实事求是地观察具体的因缘变化。由此达到的重要成就,就是对传统业报法则的修正。像上述为护持正法和大乘经典,尽管破戒而不会受到恶报,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圣行品》之二,佛陀举自身为例,说他往昔曾做大国王,爱乐大乘方等经典,只因为“婆罗门言:大王,菩提之性是无所有,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大王,何乃令人同于虚空……我于尔时,心重大乘,闻婆罗门诽谤方等,闻已,即时断其命根……以是因缘,从是以来,不堕地狱”。

佛之所以得出杀人无罪、而且有功的结论,从逻辑上说,与他奉行的善恶标准有关,与因果律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佛却是作为因果新说中的意“未尽”、“有余”义来讲的。因为依照佛教旧说,凡杀即是罪,不管假借什么口实,没有例外。

然而一旦认定因果不定,佛教的业报法则是否继续有效就成了严重问题。我们已经说过,阿阇世是以杀父篡权坐上王位的。按业报法则,杀父奸母属“无间罪”,必定要下阿鼻地狱,备受苦罚,因此阿阇世做王以后,陷在极度的恐怖之中,想方设法寻找补救的办法。《梵行品》之六记其苦恼和到处求救的情景,十分生动:(尔时有大臣言:)法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害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伽罗罗虫,要坏母腹然后得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其余外道六师也都各以自己的学说为之解脱,说王者尽管杀生,如何如何无罪。但王始终不能解除良心的谴责和负罪的恐怖感,以至于闷绝躄地。此时世尊“即告大众:我今当为是王住世至无量劫,不入涅槃”(卷二,下同)。为什么?为的是让像阿阇世王这样怀有犯罪感的人,从理论上认识到杀人无罪,最后是从良心上安于杀人,将杀人当做常态。由是佛说:诸法无有定相……若彼王心是决定者,王之逆罪云何可坏?以无定相,其罪可坏。是故我为阿阇世王作决定心。所谓“作决定心”,就是让王牢固树立“法无定相”的信念。以下是佛与王的一段很长的对话。佛言: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无定相者,我之杀罪,亦应不定。若杀定者,一切诸法则非不定……佛言:善哉善哉!一切法悉无定相。王复能知杀亦不定,是故当知杀无定相。这话可作为杀父无罪的理论纲要,而这纲要的原则,即是“法无定相”。

据此,佛为之逐一分析:大王,如汝所言先父无辜横加逆害者——何者是父?但于假名众生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若色非色合为父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色与非色,性无合故。此说是一切佛教的老生常谈,所谓五阴和合,假名为人;若以为实有,即是“妄想”——但却从来没有把它运用到杀父上。即使退一步说:凡夫众生于是色阴妄生父想,如是色阴亦不可害。何以故?色有十种,是十种中唯色一种,可见可持、可称可量、可牵可缚。虽可见缚,其性不住;以不住故,不可得见,不可捉持,不可称量,不可牵缚。色相如是,云何可杀?若色是父,可杀、可害、获罪报者,余九应非;若九非者,则应无罪。按佛教通常分别,一切物体不出“五根”、“五境”,所谓“色有十种”。但人们能见、能执持的,唯有眼所见色一种;如果即此一色认做“父”,那么捉持杀害的也只是所见色,并不能施及其他九色。从一色看可谓“杀”,从余九色看则不是杀,所以杀或不杀不决定。至于色法,其性念念不住,捉持都不可能,何况是杀?(复次,)色有三种: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则不可害。何以故?过去过去故,现在念念灭故;遮未来故名之为杀。如是一色,或有可杀,或不可杀,有杀不杀,色则不定;若色不定,杀亦不定;杀不定故,报亦不定,云何说言定入地狱。这些说法,都可以看做运用般若空观对杀者无罪的判决。

般若经类在理论逻辑上导向否定业报法则,是必然的,中观学派的激进论师的这一倾向也很明显,只是由于提出“二谛”之说,避免了对佛教这一根本信仰的动摇。《大般涅槃经》为了给王者赎罪,强化了“不定”说,让它直接为否定因果律作辩,则显示了它对“二谛”说的特殊诠解。

《梵行品》之六论及杀事时谓:非有非无而亦是有……受果报者名之为有,空见之人,则为非有;有见之人,则为非无,有有见者亦名为有。何以故?有有见者得果报故,无有见者则无果报。常见之人则为非有(36卷本“非有”作“非无”),无常见者则为非无(36卷本“非无”作“非有”);常常见者不得为无。何以故?常常见者有恶业果故。这段话不甚好解。大意是说所谓善恶果报,不是客观的适应一切的法则,而是随认识的不同,或有或无,而不决定。其中“空见之人”所见之空,相当于真谛;而“有见之人”所见之有,则相当于俗谛;“常见之人”指承认大涅槃的人,“无常见者”指持早期佛教观点的人。“常常见”者,不知所指。总之,对待果报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也是一类二谛,所以是不决定的。

又,“众生者名出入息;断出入息,故名为杀。诸佛随俗,亦说为杀”,实不是杀;从俗故,得有杀报。

又,“譬如幻师,四衢道头幻作种种男女、象马、缨络、衣服,愚痴之人谓为真实,有智之人知非真有。杀亦如是,凡夫谓实,诸佛世尊知其非真”。

此等说法都可以归为二谛,均非决定。所以说到底,佛说是实,余说为妄;第一义谛是真,俗谛则妄。以真除妄,那就是一切听从佛说:杀法、杀业、杀者、杀果及以解脱,我皆了之,则无有罪;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譬如有人,主治典酒,如其不饮,则亦不醉;虽复知火,亦不燃烧。王亦如是,王虽知杀,云何有罪。

又如人于日月照耀之下劫盗,此日月实不得罪,杀亦如是,虽复因王,王实无罪。这类说法,有些语无伦次,但既是佛说,也只好当真。不过这已经透露出因果分离的消息:虽然作因,但可以不获报应。

单从佛教二谛说看,《大般涅槃经》不仅轻俗重真,甚或以真驱俗,与般若经类对二谛平等相待、互为依存的主张,差别极大。而这些差别,在于《涅槃经》只顾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没有相应的逻辑和理论跟随上去。此处论证的“杀”无罪,实质在于通过对阿阇世王杀父一事的分析,给王者的杀人权以教理上的支持,也为它号召佛教徒诛杀一阐提作思想动员。这从《梵行品》之六提出的另外三种杀人无罪的理由中也可以看出来:

一者,被杀属于业报,是被杀者该杀,所以杀者无罪。佛告阿阇世王说:“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此乃汝“先王自作,还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杀罪?”就是说,其父频婆娑罗王被亲子所杀,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该杀。佛陀还说,频婆娑罗之所以会“得居王位”,是因为过去世“常于诸佛种诸善根”。由于过去所种“善根”,所以今世才成为王者;同理,今世为王被杀,说明他过去造过该杀的罪业;如果杀他有罪,佛亦应有罪,因为频婆娑罗之为王,乃是他敬佛的果报。就此而言,“有罪者则有罪报,无恶业者则无罪报”,这是决定的。但据此用来向杀父的阿阇世王解释,则受报又成了“不定”的现象:“杀亦不定。杀不定故,云何而言定入地狱?”究竟是决定还是非决定,全看对其要论述的命题是否有利。

二者,杀猪杀羊与杀人杀父同是一杀,用不着为杀人杀父不安:“如王宫中常勅屠羊,心无所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畜尊卑差别,宝命重死二俱无异,何故于羊心轻无惧,于父先王生重忧苦?”

同类推荐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禅里禅外悟人生全集

    本书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地区是多种宗教的传播区域,祆教、佛教、摩尼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性的宗教在这里竞相呈现,成为人类宗教文化的大展台。这些世界性的宗教也是最先在这里发生碰撞、交流与汇合,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宗教文化景观。长安以西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佛教的石窟和造像,诉说着佛教从印度一路走来的历史: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无不取道于丝绸古道,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亦由此传入西域、印度,丝绸古道堪称为宗教文化之路。
热门推荐
  • 赤松山志

    赤松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拳镇天下

    拳镇天下

    普通青年张大力,异世重生。来到宗门林立,天骄辈出,以武为尊,弱肉强食,神话传奇般浩瀚无垠的武道大世界。武者,以脊梁撑起心中正义,顶天立地,万死不辞!武者,以拳头镇压诸天万界,神挡杀神,魔阻诛魔!......传说,高手间心领神会,心意相通,只要拳头相碰,便能明白彼此的想法。
  • 汉域无疆

    汉域无疆

    云烨穿越了,在贞观盛世发挥着他小人物的光和热,让大唐充满了热血与真诚,最终封侯于蓝田;李素穿越了,低调的在大唐制造着无数的震惊,即便想要低调可也遮掩不了锋芒,游走于贞观;而我穿越了,而且比他们还要超前果断跳过了两千多年照理说至少也该是王公贵族才是,怎么可以再一次回到了温饱线以下。王少阳抑郁的想道。
  • 墨染莲笙

    墨染莲笙

    她,笑容明媚,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墨府千金。被墨玉选中,不得不四岁离家修行。他,孤寂隐忍,本是尊贵的皇子却在八岁之前流落在外。一朝回宫,誓要查清当年母妃的死因,建立自己的势力。相遇,不经意的举动让彼此有了交集。再遇,却迫不得已只能望着她远去的背影。第三次遇见,他因为自己的处境而不敢言爱,她因为不懂爱情而未靠近。携手共进,却在分离之时才懂爱情。这一次,她们能不能冲破重重阻碍,换来另一次的相逢。
  • 假借,鹿晗

    假借,鹿晗

    你只有条命,可上天为什么偏偏要你去刀山火海.——鹿晗你说过要嫁给我,可你又说过恨我——边伯贤梧桐断灯盏,青铜无爱人.——朴灿烈世界给我一条命,可你们却偏偏想要我上刀山下火海.——林恩
  • 青春的花瓣

    青春的花瓣

    听说女主和男二更配哦?男主和小三更配哦?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作者是智障……】
  • 邪宠绝世杀手夜家四小姐

    邪宠绝世杀手夜家四小姐

    她,幽狐,杀手界的王者。因组织的背叛而死……夜幽狐,夜府的废物+白痴,四岁时因被人推荷花池中灵池受损成了不能修炼的废物,受了惊吓,神智保留在四步。当清冷的眸子睁开……呵,很好。白痴是吧!那个什么郡主,我让你也试试白痴的感觉可好?废物?哼!我幽狐全系灵力,天赋九阶,还自带空间!有神兽做小弟、圣阶丹药做糖豆、阵法?远古阵法多的跟个大白菜似的。为人运气不错,可是……老天!快来收了这妖孽吧!这玩意咋就是阴魂不散呢?他,笑面虎一只,错,是笑面狐一只。(男主:嗯哼?)一代邪王,腹黑、毒舌、脸皮厚(自遇幽狐后)、哎,这丫头咋这么难追呢?总之这是小生新书,希望大家支持
  • 邪主异世:狂妃战神

    邪主异世:狂妃战神

    爱一个人,究竟可以爱到何种程度?为了他倾尽所能,最后换来的不过是一场精心预谋的背叛。她笑,意料之中,意料之外。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赌上那么一把的,但是她,身无所系,所以,不介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玄武大陆暗潮汹涌,四大世家明争暗斗好不快活。在这里,武技顶多是日后当佣兵的材料,真正让人为之折服的,是那瑰丽莫测的魔法。
  • 口袋妖怪之顶点

    口袋妖怪之顶点

    顶点的原点...少年好似做了个长梦守护最初那份感情。我是RED,我是赤,我是这个世界的顶点。风雪飘飘,谁还记得白银山上的那个身影?
  • 我是一只僵尸

    我是一只僵尸

    李狗蛋,被僵尸王所咬变成半人半尸,从此以一个半人半尸的身份去做大学生,开始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