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700000029

第29章 西方人谈爱(6)

2.人的社会本质。他说但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应归功于自然力,而他之所以能够是人,却应归功于人。没有了别的人,正如他在形体上一无所能一样,在精神上也是一无所能。”“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理性、科学却是无限的,因为,它是人类共同的活动。”(同上书,113页)

他的意思是,人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的交往,离开人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劳动。一切文化、科学都是人类社会长期的共同活动所创造的。

马克思后来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受到费尔巴哈学说的影响的。

3.人的精神本质。他说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有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的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人的绝对本质。”(同上书,28页)

他的“理性、爱、意志”就相当于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知性、情感、意志”。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将爱作为情感来看待的。这与休谟的观点是接近的。而与叔本华的观点不同,叔本华是将爱看成是一种意志的。

这里也说明,近代西方哲学家总的认识是:爱是人类的情感,也是人类的意志。

“人的本质”的概念,应该能解释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由来,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这些要求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比较全面的。

费尔巴哈提出人的“类”与“类本质”的概念。所谓人的“类”,指的不是个体的人,而是人类全体。所谓人的“类本质”,指的是人类的本质,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人的特性。上述“人的本质”的三个层面,都是人的“类本质”。“类本质”的概念,后来被马克思所引用。

(一)爱是人的最高本质。

费尔巴哈说如果人的本质是所认为的至高本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和最首要的基则,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同上书,76页)

为什么费尔巴哈认为,爱是人的最高本质呢?因为在他看来,与他人没有联系的人,虽然也具有思维力和意志力,但他还不是真正的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必须有社会生活,必须是“类”的一分子,必须有人与人之间的相爱的关系。

因此,费尔巴哈关于“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是和他的人的社会本质的观点分不开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费尔巴哈认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爱是“最高和最首要的基则”。这两种观点是有差别的。这也是费尔巴哈的思想长期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批评的原因。

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都是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社会上的阶级对立十分严重。在阶级对立严重的时代,过分强调“爱”并不很现实,甚至还会阻碍必要的革命进程。这样的背景下,费尔巴哈的观点受到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21世纪),资本主义得到高度发展。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都促使社会上阶级矛盾的妥协和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各阶层之间的合作成为全社会的要求。在这样的新的时代背景下,费尔巴哈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很可能是他关于“爱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更有利于推动人类的进步。

(二)爱是上帝。

费尔巴哈说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没有上帝。爱使人成为上帝,使上帝成为人。……爱,是上帝与人,精神与自然之真正的统一。”(同上书,76页)

在19世纪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以对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的批判而著称。他对于神或上帝的理解是无限的或属神的本质,就是人的精神本质;但是,这个精神本质被人从人里面分离出来,被表象成一个独立的存在者。”(同上书,上卷,327页)

他的意思是:人们所信仰的上帝,或所想象的上帝,其实就是人自己的愿望;是人将自己的愿望集中在上帝(独立的存在者)身上。

那么,人的主要愿望是什么呢?就是被人所爱。而上帝的精神就是爱人类,愿意赦免人类的罪孽,而救援人类。因此,他说:爱是人和上帝的统一,爱就是上帝。

斯宾诺莎说:自然就是神。费尔巴哈说:爱就是上帝。他们两人关于神或上帝的观点,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基督教的本质。同时,他们的观点,也是今天和未来世界上基督教信教者和非信教者的对话和沟通的基础。

(四)幸福、利己和利他。

费尔巴哈的爱的学说与他的幸福观是一致的。他将人的幸福作为人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他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在于幸福的追求。”(同上书,536页)

在幸福的追求中,他要求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他说本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也是同别人的利己主义的满足有关系的。”(同上书,434页)“幸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或是各方面的。”(同上书,下卷,432页)

关于幸福的利己和利他结合的观点是爱的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在以下各篇章中都会论及。

总之,尽管费尔巴哈关于爱的学说,在中国,长时间内不被人们重视,甚至有所批判,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认清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不能不对他关于爱的学说,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人类向着“和谐世界“的方向前进时,费尔巴哈的爱的学说,将会发放出耀眼的光芒。

弗洛伊德学派论爱

19与20世纪之交,欧洲出现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研究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他关于性欲和爱的研究对后世影响甚大,形成了弗洛伊德学派,马尔库塞与弗罗姆是20世纪弗洛伊德学派中两个重要的哲学家,他们对于“爱”都有专著。本章介绍他们三位有关爱的思想,并有所评述。

一、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父亲是犹太毛皮商人,不太讲人情;母亲给他较多的抚育和感情。I860年,全家迁到维也纳,弗洛伊德在此居住了78年。1873年,他中学毕业后,以医学为职业。1882年,弗洛伊德进人维也纳总医院。1885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对脑髓的研究,被任命为神经病学讲师;他和布罗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一书。1896年,他创立了精神分析方法。1899年出版《梦的释义》。后来又有一系列的著作问世:《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7)、《论创造力与无意识》、《超越快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0)、《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等。

他的学说在人类心理学的影响非常大,对西方哲学也有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的学说与人类的爱有密切关系,现评述如下:

(一)潜意识与爱。

弗洛伊德在观察许多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后发现,人是具有潜意识的。他说分析通常表明这些症状皆起源于潜意识过程,但在各种有利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变为意识的。”(《精神分析引论》,据彭舜译本,283页)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发现,他自己认为这可以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从人的心理来讲,潜意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如果从人类的理智、情感、德性三种精神活动来说,潜意识应该是一种低层次的情感(或欲望);在这个层次上,人只有一种情感上的模糊性的诉求,而没有达到理智分析与德性判定的层次。

本书的前文中提到:爱是情感与理智的综合,是高层次的情感。

因此,潜意识与人类的爱不是一回事。但是,潜意识是从人的内心来的,是人类爱的心理基础。潜意识的学说说明:1.人类的爱是植根于人的内心的,因此,爱比理智与德性有更深、更早的心理源泉。2.爱高出于潜意识,爱是情感和理智相结合的意识活动。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一个已婚的男子(或女子),可能会在一段短暂的接触中,产生对某个女子(或男子)的爱恋之心。但这是一种潜意识,当他从理智考虑时,他会克服这种潜意识。

潜意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事实上,人类许多值得肯定的爱的萌芽,正是来自潜意识。幼儿对母亲的爱恋,不能说是意识活动,而是一种潜意识。

(二)性本能与爱。

除潜意识外,弗洛伊德自认为他在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力比多”。他说我们将脑子里代表着性本能的力量叫做‘力比多’(Libido),即性欲,并把它看成类似于饥饿、欲望的力量,或者是渴望权力的意志,以及自我倾向中的其他类似的趋势。”(《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按他的意思,力比多就是性欲,或性本能,是追求性满足的力量或意志。

性欲是人类爱情的基础,力比多概念的提出,说明爱情是有一种本能性的力量所驱使的。弗洛伊德并没有深人研究这种力量(力比多)的物质基础或神经系统的机理(这是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但是他已经启示人们,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类情感,与理智与德性大不相同,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并且是与整个神经中枢反应有关,也很可能与某种生化物质有关。正由于此,它能形成一种力量和意志,使人感到有一种冲动或激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使人想到叔本华的意志学说;力比多就是一种意志力。他的学说告诉人们:性欲和爱欲都是一种意志力,是人的一种生命力,它是有创造性的,是能推动人的行动的。

(三)人类集体中的爱的联系。

弗洛伊德后期的著作中有一部《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对于人类的集体心理以及人类的爱的问题,有着深刻的阐述。

他说只要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着,只要在他的限度内,该集体中的个人的举止行为就表现得好像他们是统一的,他们相互宽容其他成员的缺点,把自己和其他人看做是平等的,对其他人也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在原始集 体中,人的情感得到强化,人的理智受到抑制。”(《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纽约版,55—56页)

他指出:集体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爱的联系”一个集体的本质在于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力比多联系”。(同上书)

在这里,弗洛伊德已经超出了他早期的认识,不再将力比多只限于人的性欲,而将性欲扩大到集体中人的爱欲。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费尔巴哈对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认识,正因为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社会性,那么,在人的集体性的社会生活中,人类必然有“相爱”的本性。弗洛伊德是从人的心理学方面证明:人类为什么会在人与人之间相爱,为什么爱是人类的本质性的特性。

二、马尔库塞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917—1919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完全退出政治活动。1922年他拿到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以售书为生。1929年他重回弗莱堡,在海德格尔指导下写论文。1933年,他加人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与霍克海默合作。随后离开德国,前往瑞士和美国,1940年获得美国国籍。从1952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授课。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5年担任柏林自由大学教授。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被西欧、美国的激进学生运动奉为精神领袖。1979年逝世于德国。

他著作有:《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论解放》(1969)、《艺术和永恒性》(1976)、《审美之维》(1978)等。

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影响。他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对于人类的爱,有一些重要的阐述。现介绍、评述如下:

(一)性欲到爱欲。

弗洛伊德的著作中的“性欲”,有时指与人的生殖机能有关的肉欲要求,有时指人追求快乐的普遍要求,后者又称为“爱欲”。

马尔库塞的学说是:在文明社会中,性欲必将上升为爱欲。

他说在成熟文明中‘在肉体区域获得快乐’的冲动可能进一步从持久的、扩展着的力比多关系去寻找目标,因为这种扩展增加并加强了本能满足。而且,爱欲的本性丝毫不能证明,这种冲动的扩展将以肉体领域为限。精神领域成为爱欲的‘直接,对象的同时,仍然是一个力比多对象。”

他又说在爱欲的实现中,从对一个人的肉体的爱到对其他人的肉体的爱,再到对美的作品和消遣的爱,最后到爱的知识的爱,乃是一个完整的上升路线。精神的‘生育,同肉体的生育一样,都是爱欲的工作。”(《爱欲与文明》,据黄勇等译本,138页)

马尔库塞的意思很清楚,性欲或性爱只是爱欲的最原始的一种,爱欲的对象是广泛的,包括对其他人的爱,也包括对艺术作品和科学知识等精神领域的爱。而所有的爱,都来源于爱欲(力比多)。

同类推荐
  •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诗美之辨: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

    本书对中国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追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理论资源,系统阐释柏拉图、康德、尼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系统反思,并论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对诗学研究的反思主要是从诗学生产的角度出发,论及新时期以来影响深远的10本文学理论教材,对文学理论生产的知识空间、问题意识和现实语境进行反思,从而达成重建本文诗学的目标;最后以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落脚点,阐释新时期浙江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
  • 菜根谭(第四卷)

    菜根谭(第四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 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本书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最大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练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书中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 劝勉录

    劝勉录

    本书以尖锐深刻的字眼批评希腊诸神和民众文化的堕落、无耻与淫乱,以清晰、雄辩的论证,呼吁和劝勉人们在最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超然的心,响应更高、更神圣的道德标准,要心存智慧和希望,对自然要有所敬畏,不要沉迷于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中。
  •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中华国学经典)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相传“内篇”全为庄周所著;“外篇”和“杂篇”有的出自庄周门人或庄子学派之人之手。《庄子》注释本较多,以清末郭庆藩《庄子集释》最为详明。本书即采用该书为底本。注释根据语境用白话解释,力求简明扼要;翻译根据注释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力求保持原意和文句的晓畅。本书在注、译中因本人水平所限,难免出现讹误。恳切地希望有关专家、学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热门推荐
  • 邪王宠妻:逆天废材三小姐

    邪王宠妻:逆天废材三小姐

    一朝穿越,她成了丞相府的废材三小姐,人人都可以欺辱她打骂她,她要逆袭,要那些欺辱过她打骂过她的人看看到底谁是废材。他,碧云国的当朝二皇子,碧云大陆的第一天才从第一次见她便对她一见倾心。之后便对她死缠烂打,誓将弄她到手。
  • 九宸锦清:邪王挑上门

    九宸锦清:邪王挑上门

    作为一个坑蒙拐骗,凭借着一身半吊子的,算命本事。行走江湖的陆锦清实在是没想到自己最后居然是被一道雷给活生生的劈死的。可能是前世干的缺德事太多,这一世。招惹上了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魔王,不仅砸了她的招牌不说,还把自己也搭进去了。“本宫向来是不信命的,你这小丫头三言两语就想来糊弄当今太子爷,你说我该给你些什么惩罚呢”“太子爷身份尊贵,不该与尔等粗人计较,以免失了身份”“身份?呵,不知道小丫头有没有听过,本宫除了身份尊贵外还睚眦必报蛮横无理?”
  • 风之炼金术士

    风之炼金术士

    在这个世界,术力就是一切。而掌握他们的炼金术士,则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故事讲述一名叫洛伊的少年在参选炼金术士学徒时却意外的被人‘绑架’,倒霉的他,怎样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活下来?又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炼金术士的世界,主宰一切!
  • 若华洛沐

    若华洛沐

    《十年》是一首歌,也是一段时光。她,莫名的等了他十年,也莫名的被他夺了初吻,莫名的爱上了他。他,从小就开始和她玩,已深入骨髓,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夺了她的初吻。“唔........”“不要说话,静静感受”冷洛尘用嘴堵住夏沐雨的嘴。“小念念,别”“音儿,一会就好了”“尧?”“嗯?”“没事,嘻嘻”“没事的话就去床上运动吧。”
  • 萌宝驾到,妈咪不见了我和你没完

    萌宝驾到,妈咪不见了我和你没完

    “安安!安安!又是她,你知不知道她是我的仇人!”婧忍住快要掉下来的眼泪。“乖,别闹。”不敢相信自己说爱的人说的话,他只好敷衍,是的,就只能敷衍,“呵,呵呵,呵呵呵,你觉得我这是在无理取闹?是她,是她先杀了我的父母!那可是我的父母!我最爱的亲人!”终于,眼泪掉了下了。上官泽云皱起了眉头。。。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灵之空域

    灵之空域

    生灵涂炭过后的大地...是什么样子?平平安安的生活...为什么会突然来了个360°的大转弯?异界?西方国度?众生之子?...这又是为什么?又是怎么一回事...一切都是个迷。当灾厄降临在一个无辜少年身上。目睹他的伤痕累累,喜怒哀乐。但,他,又会创造出一个“奇迹”......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 第一次轻轻的

    第一次轻轻的

    第一次,请你轻一点。第一次,我真的怕痛。第一次,却是最痛的一次对于每个男生第一个喜欢的女生,回忆里总会是美好的,却带着青春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