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9500000014

第14章 解读《红高粱家族》(1987,长篇小说)(4)

“侠气”固然是一种个人的小“义”,但它也可以因外界环境所刺激,进而转化为一种民族的大“义”。情节的叙事主体,是“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抵御外辱。作者无意去复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往事,而只是在借助于“历史”去伸展他的艺术想象。如此一来,《红高粱家族》的“历史”主体,已不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高密东北乡”父老乡亲的“匪气”与“侠气”,则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坚韧性格。在铺天盖地的“高粱地”里,在墨水河边的伏击战中,“我”爷爷带领乡亲们用最原始的自卫武器,上演了一出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莫言并没有赋予余司令他们以崇高的政治觉悟,这些吃着“红高粱”喝着“高粱酒”,浑身“匪气”性格“侠义”的乡野之人,只是以其不可磨灭的生存意志和民族气节,在齐鲁大地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另一侧面。且不说“我”奶奶、王文义、哑巴和方家兄弟死得是何等悲壮,就连白胡子老头都大声喊道:“哭什么?这不是大胜仗吗?中国有四万万人,一个对一个,小日本弹丸之地能有多少人跟咱对?豁出去一万万,对他个灭种灭族,我们还有三万万”。几乎所有论者都注意到了政府体制或党派政治在“高密东北乡”抗战中的边缘状态,我个人认为这种边缘状态并不是作者对于历史事实的有意疏忽,也不是作者“对历史题材的创新突破”(朱向前:《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评》),更不是什么“现实的民间精神本质的某种体现”(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创作的民间叙述》)。以余占鳌为表现主体、以“高粱地”为展开背景、以打日本为叙事线索,其主观动机是要超越意识形态的陈腐观念,去弘扬一种民族精神与民族正气。只有从这样的认知基点出发,我们才可能理解“匪气”、“侠气”与“正气”的组合意义——“匪气”象征生命活力、“侠气”象征人格魅力、“正气”象征民族意志。莫言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彻底打破了红色经典的创作模式,使其在“民间”色彩的庇护之下,顺利实现了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再度转型。

三、人性、兽性与野性:知识分子的现代人文追求《红高粱家族》寻找灵魂家园、再造民族人格,其本身就体现着莫言对生命退化现象的忧患意识。莫言既不满于“人性”的社会因素,同时也拒斥“兽性”的嗜血本能;因此他在“高粱地”的理想世界中,人为地培育了一种具有完美人性的生命形态。

人们通常谈论的所谓“人性”,一般是指“人”在历史生存环境中所逐渐形成的社会文明因素,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人性”作为“人”与“兽”的本质区别,其历史进步意义自然不可否认。然而,莫言在作品里,却对“文明”与“人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十分强烈的情感焦虑:“人”曾是社会的绝对主体,而现今社会却成了“人”的绝对主体;文明导致了人类进化,但“人性”却出现了背离初衷的严重“异化”。《红高粱家族》对社会“人性”的严肃思考,主要是体现为莫言对党派政治的蔑视与丑化。以“高粱地”文化与党派政治文化相对照,以余占鳌同“冷麻子”和“江小脚”相比较,如此情节设计虽有先祖崇拜的成分因素,却更有“人性”批判的理性精神。

忧患文明社会的人性“异化”现象,并不意味着作者主张人类必须回归自然,从原始生命状态中去重新获取“野性的魅力”(吴炫:《高粱地里的美学——重读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兽性”描写场面固然是小说故事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强烈地折射出作者潜意识里的极端恐怖情绪:日本鬼子活剥刘罗汉的整张人皮,固然是一种“兽性”十足的动物本能;而“我”爷爷割下鬼子生殖器塞进他们嘴里的疯狂之举,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的嗜血行为。特别是《狗道》这部作品,莫言将“狗”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同时展开形成比较,并以“狗”的凶残去影射“人”的野蛮,进而揭去了文明赋予“人性”的多彩光环。“我”父亲对“我”爷爷从盲目崇拜到产生狐疑的变化过程,就是莫言本人“恐惧”情绪与“拒斥”心理的直接反映:“我”父亲终于从“我”爷爷虐杀日本伤兵的冷酷眼神里,看到了他与野狗觅食时完全相同的贪婪目光——手臂摔折了的日本马兵,掏出夫人与孩子的合影照片哀怜求饶,可早已丧失了人性的“我”爷爷,却冷酷无情地挥手一刀将照片劈成两半。从那以后,爷爷的“人性即使能在某一瞬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光芒也是寒冷的、弯曲的,羼杂着某种深刻的兽性因素”。爷爷在“我”父亲心目中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因他虐杀伤兵的嗜血“兽性”而被大打折扣。其实,“我”父亲的观察视角正是“我”的批判理性,它表明作者虽不赞成社会对于“人性”的道德约束,但却更难接受“兽性”对于“人性”的全面取代。所以,“兽性”作为“人性”的补充描写,同样使作品具有着艺术审美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红高粱家族》最大的思想亮点,就是作者在“高粱地”的原野意象中,创造了一种具有全新生命意义的民族种群形象:他们游离于文明社会与原始动物之间,兼有“人”的情感智慧与“兽”的勇猛强悍;由于这种人性因素与生命状态生成于广袤原野,故我个人倾向于将其称之为是人的“野性”意识。而作者用“土匪”身份去对他们进行形象定位,恰恰又人为地强化了这种“野性”意识的人文理想。在“高密东北乡”的荒野之地,“父老乡亲”的生存法则是意志与力量的结合、是智慧与野蛮的统一,一切文明社会的价值体系都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一切文明社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发生:在这里,“野性”使“杀人”不需要任何借口也不需要什么理由,为了爱情可以杀人为了复仇可以杀人为了正义更可以杀人,根本不会触犯文明社会的法律条款与道德尊严;在这里,“野性”使“欲望”不需要任何遮掩也不需要什么伪装,睡女人是“****”做土匪是“物欲”而打鬼子则更是“生欲”,完全是生命意识的****表达绝不矫揉造作。作者并不掩饰他对荒原“野性”的顶礼膜拜:“回溯我家的历史,我发现我家的骨干人物都与阴暗的洞穴有过不解之缘,母亲是开始,爷爷是登峰造极,创造同时代文明人长期的穴居记录”。莫言在这里所强调爷爷和奶奶的“穴居”历史,当然不是指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而是意指“高粱地”的生命意象;故“高粱地”里“穴居”的那群“土匪”,也因其“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构成了作者理想中的“野性”意识。尤其是“我”在分析爷爷当土匪前的精神状态时,更是精辟论述了“土匪”与“野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虽然具备了一个土匪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离真正的土匪还有相当的距离。他之所以迟迟未入绿林,原因很多,概而言之,——他的人生观还处在青嫩的成长阶段,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大小土匪那样超脱放达的程度。”这段文字的深刻寓意性就在于:土匪因其弃绝了文明的束缚故能“超脱”,土匪因其没有道德的制约故能“放达”。“我”爷爷“我”奶奶“我”爸爸之所以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空前解放,自然也是与他们“高粱地”里的土匪生涯密不可分。这种即游离于文明世界又游离于动物世界的“野性”意识,无疑是莫言创作《红高粱家族》的情绪冲动与力量源泉。

德国现代哲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有句名言:“只有走出历史,历史才能通向一切。”文学与历史无关,它只忠实于艺术想象。《红高粱家族》正是因为没有拘泥于“历史”,所以才使莫言取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而《红高粱家族》同样也没有局限于“民间”,所以才使莫言获得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事过境迁我们再去重读这部文学经典,作者那种源自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律动,依然因其寻找灵魂家园的生命执著而熠熠生辉发人深省。走出“历史”与走出“民间”,这无疑体现着莫言自己的人生信念与创作追求;而创造“历史”与创造“民间”,则更加显示出了《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

同类推荐
  • 不是不念 只是不见

    不是不念 只是不见

    宋诗研究第一人——偃月公子,倾情写意宋诗里的最美时光。“浅笑盈然,顾盼流转,惟愿与君听风望月,看尽花开花落,赏潮起潮生。”唐诗以神韵意趣取胜,以形象丰满见长;宋诗则多有学问知识、议论说理,仔细咂摸,情韵悠长。每一阙诗词,都会说话;每一个文字,都有情感;每一个作者,都有故事。本书以此为出发点,领悟品读宋诗,写下自己对宋诗的体会和感受,启迪读者品诗不是刻意探寻事理,不是为了明辨是非,而是赏玩诗歌,感触万象,鲜活生命。在不知不觉之中,顿悟人生哲理。在诗文中寻找快乐,体验情意。
  • 南疆(慕士塔格文丛)

    南疆(慕士塔格文丛)

    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的艺术和风情绚丽多彩,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古丝绸之路的南、中两条干线上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等古迹昭示着历史的悠久与沧桑。
  • 舍檐低语

    舍檐低语

    由著名作家衣向东作序并题写书名,由丛书主编著名作家纪广洋作序。全书收录发表过的作品约70来篇。内容清新隽永,值得一读。
  •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

    《往日的情书》可说是一部真情实录,其中收录了叶辛和当年的恋人王淑君从萌生初恋到进入热恋及两地相思期间的所有通信。时间跨度是从1969年的12月至1973年的5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0周年时,出版社酝酿出版一套《老三届著名作家回忆录》。当时由于叶辛参与主持上海作协日常工作,天天上班,挤不出时间撰写大块的回忆文章。出版社复印了叶辛夫妇这段时间的通信,除了一些辨认不清的字句,几乎是原封原样编撰了这本书,当年印刷了一万五千册销售一空。这一次收进文集,仅在体例上做了调整,所有文字仍按复印信件出版。虽是年轻恋人的通信,可在字里行间,仍能读出知青生活里男女情人间的相思和意味。
  • 民间流传笑话

    民间流传笑话

    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中的诸多经验、教训,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总结成一句句的俗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有不少俗语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这些俗语虽然语言浅白,但沉淀其中的丰富的人生智慧足以令我们受益匪浅。俗语是通俗的民间文学中的口头文学,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是口耳相传、没有书画记载的民间文学。它对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是非功过的评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形象比喻,从而给人正告与劝诫,在启示中发人深思,使人有所感悟和省察。
热门推荐
  • 卓梦涟褘

    卓梦涟褘

    她是他的定格,他是她的过客。。。她是他生命中的阳光,她是他回忆里的阴霾。是什么样的命运让他们相遇、相识?然后又消失在了彼此的世界。。。上帝的意思难以揣摩,每个人都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Ifyouneverabandon,Iwillinlifeanddeath.但是,定格永远的会让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带着释然的微笑,放开后的轻松。Idon'tneedaphotograph,causeyou'reneverleftmymind.
  • 枫叶屋

    枫叶屋

    我的家,在一个叫做枫叶屋的地方。——云弈
  • 失忆公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失忆公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失去了记忆,也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显赫的家世,尊贵的身份,知心的朋友,爱她的家人,魔鬼训练,甜蜜恋人,看似美好的人生,却因一个人的出现发生了改变,阴谋?身份的问题?着手调查当年的车祸,疑点重重?究竟是意外还是有预谋的阴谋?究竟谁才是背后的主谋?
  • 医生在末日

    医生在末日

    末日到了,巨兽,巨型干尸,巨大的仙人掌,种种危险在这个末日,医生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呢?
  • 与娃娃亲抗衡

    与娃娃亲抗衡

    “娃娃亲,娃娃亲,怎么又是娃娃亲!?”她哀嚎着,她已经有喜欢的人了,怎么来了一堆娃娃亲,这一切都是什么鬼啊!真的就连小说里也没这么多娃娃亲啊!她真是醉了
  • 穿越之时空物语

    穿越之时空物语

    一次意外的事件,让四个聪明可爱的少女穿越。她们一起探险,一起同甘共苦,一起打怪升级,在不同的时空中极力寻找着回去的线索,可谁知这都是一个人的阴谋圈套。她们要开始新一轮的战斗了,拭目以待吧!
  • 1986,我们启程

    1986,我们启程

    一场青春,用遍体鳞伤来浇灌。遇见的人,经历的事,走过的时光,记得的,忘掉的生命由喜怒哀乐构成,年轻是追张扬的艳丽。写一场青春,一段初恋,写那些纷呈的挣扎在都市迷离中的爱情。
  • 聊斋(当下版)

    聊斋(当下版)

    不是只有古代才有聂小倩和宁采臣的。书生与靓鬼的故事没完没了,不过现代的聂小倩招数更多了,而宁采臣也不是那么懦弱了……
  • 枭宋

    枭宋

    贾似道:“晓晓,赶紧去泉州担任提举市舶,朝廷没钱了!”苏晓:“马上去。”理宗赵昀:“三郎,赶紧娶了圣人的甥女,她看上你了!”苏晓:“我考虑一下。”度宗赵禥:“三哥,赶紧给朕送几个大食美女过来。”苏晓:“官家,真的假的?大食美女太火辣了,不如来几个爪哇和三佛齐的好了。”度宗赵禥:“太黑了,如果方便,三哥给来几个倭岛的也成,我还是喜欢白些的。”苏晓:“这个可以,但只能玩玩不能留种,否则倭人该说他们全是大宋正宗皇族后裔了。”忽必烈:“苏晓你还有完没完,为何总是在海上来进攻我,还有没有节操?”苏晓:“你丫早晚要做我的马夫,你管我在哪进攻!”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