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300000024

第24章 诗人谢幕

1945年在重庆,因为柳亚子的索诗,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称道柳亚子的诗“慨当以慷,读之使人感发兴起”。接着说,自己的作品,“似与先生诗格略近”。

毛泽东把自己和柳亚子,都归于豪放一路。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在近代诗坛独执牛耳的柳亚子,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了不让苏东坡、辛弃疾这些豪放大家的独特品格。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在中国诗史上,毛泽东的确是一位别开生面的巨匠。

屈原,中国诗史上第一位个性化诗人,开启浪漫主义先河的大师,最大的愿望是辅佐明君。而毛泽东本身就是一位开辟时代的政治家。

屈原是在做大政治家的梦想破灭之后,成了诗人。毛泽东是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和理想的逐步实现过程中,写出了他的诗篇。

诗仙李太白的确潇洒、狂放,他鄙视“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高唱“为君笑谈尽胡沙”。然而,他一生没有赶上看懂一份军事地图的机遇。醉卧长安的诗人,不可能体会到万里戎机的玄妙和辛苦。

黄州太守苏东坡,以一曲音节高亢,景象开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领袖豪放词派。但他在一番“故国神游”之后,发出的却是“人生如梦”的喟叹。

稼轩居士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有一番驰骋疆场的风云生涯。但到得中年以后,便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低唱“闲愁最苦”,一腔抱负化作泡影。

历史上的浪漫者和豪放派走远了。

在20世纪中国的旧体诗坛上,又出现了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豪放大家。他们的诗交,成为中国文人佳话的现代回响。

清末秀才柳亚子,一生追求自由民主,是一位不凡的人物。他是同盟会元老,民主主义革命家,又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旧体诗社南社的盟主。

从1926年在广州同毛泽东相识以后,他多次在自己的诗中写到毛泽东,还频繁地赠诗毛泽东。

投桃报李,毛泽东一生只写过六首唱和之作,其中三首是步柳韵之作。

两位豪放诗人,似乎很容易实现心灵的沟通。

毛泽东在1949年进北京之初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就是一个例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手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坦诚直率的柳亚子,在1949年到北平后,连续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不免有些牢骚,甚至想像东汉名士严光归隐浙江富春江一样,回乡隐居。他还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首诗,传递自己的牢骚。

这首七律便是毛泽东读完柳诗的唱和之作。

作为政治家和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中回顾了两人于广州饮茶、重庆论诗的情谊,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随后委婉地劝说柳先生不要“牢骚太盛”,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先暂时住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耐心等待,将来参政议政必定胜过回乡隐居。

4月29日写完这首和柳之作,毛泽东当即派秘书田家英把它送给了柳亚子。柳亚子把此事载入日记:“归得毛主席惠诗,即次其韵。”所谓“即次其韵”,是指他又作了一首《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之句。

他显然是接受了毛泽东的劝说。

两天后,毛泽东又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双清别墅乘车到颐和园益寿堂造访柳亚子。他们先在屋里谈了一会儿诗词,随后出门,联步走过著名的长廊,又乘画舫泛游昆明湖。

毛泽东对柳亚子说:先生是位大诗人,有千百万的读者喜欢你的大作,我就是千百万读者中的一个。

柳亚子表示,自己写的都是老一套,很想写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诗,但是很不成功。最近读了毛主席的诗词,心里真是痛快。

与润之“谈诗甚畅”——柳亚子在日记里记下了当天的感受。

又过了四天,毛泽东和柳亚子一同去香山拜谒了孙中山的衣冠冢。随后邀请柳亚子夫妇到双清别墅共进午餐,还请来了朱德和田家英作陪。席间所谈,自然离不开诗词。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柳先生惠临敝舍,曾相与论及上述诸语,因书以为纪念。”

毛泽东在柳亚子的《羿楼纪念册》上,题写了上述诸语。

在20世纪中国旧体诗坛上,毛泽东是一颗高悬璀璨的明星,但不是一颗孤独的星。除了柳亚子,他还有很多诗友文朋。

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毛泽东同他们或相互唱和,或相互切磋。一片赤诚诗心相待,一派文人意气共赏。

因为他们生活在、追寻在同一个诗的世界。

在老一辈人中,他把自己新写就的《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游泳》抄寄给民主人士黄炎培。他细读章士钊的百万言的《柳文指要》,写信同他讨论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诗文……

在同一辈人中,他同郭沫若、周世钊唱和,还屡屡请郭老帮助修改自己的诗词,仿佛经过郭老“斧正”之后,他才放心。

在文化界人士中,他和周谷城谈《离骚》、谈李商隐;他请臧克家改诗,讨论诗歌的发展方向;他看了袁水拍发表的新诗,立刻写信表示自己的意见。

在党内领导干部中,他评改陈毅的诗作;他称道董必武的五律和叶剑英的七律写得好;在报上读到叶剑英的《七律·远望》后,当即背诵下来,几个月后又书写给自己的孩子们。

在身边工作人员中,他几度为胡乔木改诗,更是一段佳话。只要读一读胡乔木晚年在《人比月光更美丽》这部诗集的“后记”,便可体会毛泽东鼓励后学的殷殷之情了。

胡乔木说:自己的诗词“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经他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成了金……”

毛泽东生前比较集中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诗词,一共有三次。

1957年1月,在《诗刊》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18首。

1962年5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由别人收集的6首。

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共收37首。

为编选《毛主席诗词》,诗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正式出版前,他让人专门印了一个征求意见本,还召开了一个有20多人的高层会议进行讨论。与会者有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周扬、田家英、何其芳、冯至、田间、臧克家、袁水拍……

光看这个名单,就知道毛泽东对出版自己的诗作是何等重视。

这本诗集的出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64年1月,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发表了一组“笔谈学习毛主席诗词十首”的文章和附词。其中有该校中文系教授高亨写的一首《水调歌头》。由于该词对毛泽东的创作概括比较恰当,仿佛毛泽东的自述一般,便很快流传开来,甚至被一些人误为毛泽东本人之作。

此事惊动了中央领导层。1966年2月,康生在武汉当面问毛泽东,以求证实。毛泽东哈哈一笑,说:词写得不错嘛,有气势,不知是哪个知识分子写的。

查实之后,为正视听,《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第六版右上角,用花边框起重新发表了这首诗,说明为高亨所作。

这是一首怎样的词呢?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隹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文采风骚,从来靠的是大手笔。

金戈铁马,总会唱响起大风歌。

毛泽东,这位承续中国文化根脉的诗人,不再写古人的怀才不遇,不再写古人的看破红尘,不再写古人寒蝉凄切,不再写古人的报国无门。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就像诗人自己描述的那样,他的那些气贯长虹的诗词,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长画廊,把人们,也把毛泽东自己,引向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奇峰异景之中。

这些奇峰异景,也极大地感染了外国人。

在会见外宾的时候,常有人主动谈起毛泽东的诗词。

1960年5月,来自拉丁美洲的客人对他说:帝国主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

毛泽东回答:我没有准备我的诗在国外得到赞成。我过去的诗是反帝反封建的,全世界现在还是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诗是人民创造的,我们是人民的代言人。

在外国人面前,毛泽东时常感慨,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写诗太少了。他甚至说,一些政治问题把他的诗意都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诗人似乎格外怀念战争年代骑在马背上哼诗的写作状态。

1955年,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问起他的诗歌创作,毛泽东回答说:“这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起来,还觉得留恋。”

有人说,少年是童话,天真浪漫;青年是诗歌,热情奔放;中年是小说,丰富动人;老年是散文,含蓄隽永。由此构成了不同色彩依次变幻的人生四季,并进而使人拥有了不同的感受和丰富多彩的情感底色。

对毛泽东来说,充满诗意地去感受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似乎是他相当浓重且颇为一贯的情感底色。

毛泽东一向不赞成对他的作品作统一的注解。

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后,郭沫若曾经问他:是否要出一本主席诗词的解释本?毛泽东回答:没有必要。唐诗三百首,流传多少代都没有统一的解释,我的诗词也让别人去理解吧。

1964年,周世钊打算撰写评论文章,连写两封信向毛泽东请教对诗集中一些作品作何理解。

毛泽东回复:“拙作解释,不尽相同,兄可以意为之。”

1966年,在胡乔木主持下,一些人编了一本《毛主席诗词》的注释本,送到毛泽东那里,依然被否定了。

毛泽东的理由是:“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

然而,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注解,诗人也并非全不在意。他曾经有过一次主动的注释。

1958年12月,在广州的小岛宾馆翻阅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

毛泽东为诗集中的12首作品写了说明性的批注。

这些注解当时没有公开,实际上成了诗人对自己的创作心境的“个人回忆”。

1973年7月,在中南海游泳池那间卧室兼书房里,毛泽东和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有过一次别有深意的对话——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1973年7月)

杨振宁:“我读到主席的《长征》那首诗,很受鼓舞。”

毛泽东:“长征是我们同蒋介石作斗争,那首诗是我们长征快结束的时候写的。”

杨振宁:“毛主席的诗我都念了,起头不懂,看到注释后,懂得多一点。”

毛泽东:“有些注释不大对头。就像《诗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诗歌,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也不一样。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

这是诗人的谢幕词吗?或许是的。

这样的谢幕词,仿佛有点忧虑。

这种忧虑,不知是属于诗人的,还是政治家的?

倒是一个外国政治家,觉得自己读懂了毛泽东诗词。

两次和毛泽东见面都谈论过诗词的法国前总理富尔说——

“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轶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他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词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够理解的……这位革命者带着人道主义的气息。单是这点,就足以说明中国共产主义的某些创新。”

1976年,诗人走了。真的谢幕了。

诗人走时,把一个时代带走了。

他曾经被这个时代喻为心脏和发动机,旗帜和灯塔。

历史是一位挑剔的批判家,犹如淘沙洗石的江河大浪。

它无情地挑拣着属于永恒的东西,冲刷着伟人们留在政治和文化沙滩上或浅或深的脚印。

毛泽东经受住了淘洗,从而使他的身影和脚印,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依然是那样地清晰。

因为,中国曾经由于有了他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命运。今天,他又成为中国一面映照历史岁月的镜子,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渡桥,一种给人们带来多种启示的人格象征。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听他讲述自己生平的西方记者就曾断言:“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

毛泽东走了,在历史的横断面上,他留下读不尽的诗篇。

这样的诗人或许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时候,深情地赞美道:“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巨人与时代,时代与巨人,总是相互需要,交相辉映。

对巨人来说,他们借以兴起的环境,并非他所独有。

和他们共同享有这一环境的人,岂止成千上万。

但在一大片池塘之中,只有一株或那么几株青莲出污泥而挺立独秀。

它们所凭借的,除了共有的环境,更有主体上那些恰到好处的要素组合。

毛泽东,在他的时代环境中,便是一个出色地兼具了常人看来难以相容的多重角色的人——

他是学生运动的精英,是工人罢工的领袖,是农民运动的旗手,是富有魅力的宣传家。

他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是吐故纳新的哲学家,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是经济天下的政治家,是别具一格的书法大家,是豪放不羁的浪漫诗人,还是博览多识的学者。

就像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诗人一样,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写的诗,似乎再也没有人写得出来了。

毛泽东的歌唱,成为绝唱。

有的,诗人活着,诗却死了。

有的,诗人死了,诗却活着。

岁月推移,没有磨灭不朽的诗篇。

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

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

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同类推荐
  • 华人十大科学家:华罗庚

    华人十大科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 “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华罗庚》由李景文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华罗庚》记述了华罗庚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独裁良相:张居正

    独裁良相:张居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独裁良相:张居正》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张居正的人生故事。
  • 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本书精选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位历史人物,纵横比较;考察历史棋局,反映历史大势。启迪思维,以供评说,以供借鉴。
  • 皇帝那些事:沉重的逍遥

    皇帝那些事:沉重的逍遥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15位皇帝的生活中的嗜好为考察对象,以文学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历史上那一群独特的人的另一面。
  • 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

    精选了达尔文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达尔文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逆天小萌娃

    逆天小萌娃

    某欣第一次见某冷:“要叫我姐!”;第二次相见,脱口而出:“滚!”。小小年纪,却有着不同于年龄的成熟。一个傲娇上天,一个冷酷到底;一个黑客王者,一个设计大师。最终,两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超级剑仙系统

    超级剑仙系统

    别人还在苦苦修炼提升的时候,萧墨却是在泡妞杀怪,因为咱有神技。一个现代宅男无意中穿越到了仙侠世界,并且得到了一个逆天的系统,从此成为高手不是梦萧墨:美女,丹药,仙器,都是我的。新书《战武至尊》正式发布!不一样的故事,更加精彩的呈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天罪,O(∩_∩)O谢谢!
  • 偶像小路

    偶像小路

    一个是名校的校花,一个是她的贴身保镖,两人是青梅竹马,他又是如何为她倾之,她和他又是如何踏上偶像之路?
  • 爆宠吾爱:傲娇总裁赖上我

    爆宠吾爱:傲娇总裁赖上我

    周期性失忆?又来?禹澜抓狂:“文语晴,为了让你重新爱上我,你知道我追了你多少次吗?”躺在病床上的语晴一脸迷茫,然后暴走:”总裁,您在开什么国际玩笑!!!“
  • 万古绝世至尊

    万古绝世至尊

    我姓杨,名炀,隋炀帝的炀。他因爱意外而死,却离奇穿越到了天衍大陆.........................开启了异世踏上巅峰的坎坷道路。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绝佳丽人

    绝佳丽人

    一朝影后,莫名穿越。宫斗?现代小说那套够了!爹爹宠,娘亲爱,姐姐亲亲,哥哥抱抱,更有闺蜜相助,那个妖孽啊,你就别跟着我了,我很抢手的!
  • 【完结】绝色尤物之杀手太冷

    【完结】绝色尤物之杀手太冷

    【本文纯属虚构】男人这种动物,对于苏若来说,没有爱与不爱,只有杀与不杀!绝美的容颜下,她有着一颗冷若寒冰的心,杀人是她唯一的乐趣,也是她赖以生存的技能。离奇穿越到这个陌生的时空,她获得了新的能力,这将使她在这里活得游刃有余,随心所欲。她有如一朵妖艳而致命的罂粟花,让人情不自禁沉迷其间,无法自拔。只是,再妩媚多情的笑容,也终究,只是一张张诱人而危险的面具。这世上,是否有一个人,足够强大坚韧到,能将她的心,悄悄融化......
  • 穿越之皇帝独宠倾城妃

    穿越之皇帝独宠倾城妃

    身世显赫的她被人打晕后穿越到一个奇妙的帝国,不懂规矩的她冲撞了皇上,而皇上却没有怪罪,他们之间的关系经时间的磨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礼佛仪式

    礼佛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5~7岁孩子爱读的习惯启蒙故事

    5~7岁孩子爱读的习惯启蒙故事

    本书编写了5~7岁小朋友爱读的58个关于习惯的故事,主人公有调皮捣蛋的小猴子,有善良可爱的小白兔,有憨厚快乐的小熊,有聪明勇敢的小袋鼠,有宽容善良的小男孩等。他们有时会踩坏袋鼠妈妈的菜,但却能勇于承认;他们有时会打破山羊爷爷的水缸,但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个新的还给山羊爷爷,并道歉;他们有时会在吃饭前忘记洗手,但当他们意识到时,便会主动去洗;他们有时会让妈妈帮他们叠被子,但也会学着自己去叠被子……通过讲故事学道理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