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300000023

第23章 风骚行

1972年9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毛泽东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随后,他又指着一套六卷本的《楚辞集注》说:“这套书是送给田中首相的礼物。”

这次见面给田中角荣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慨地对自己的秘书说:“毛泽东的确是一位圣人,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和导师。”

当我们仰望一棵参天树,可曾注视过它的土壤?

当我们掬起一捧长江水,可曾想到过它的源头?

没有肥沃的诗歌土壤,产生不了伟大的诗人和史诗般的华章。

卓越诗人的横空出世,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文化滋养。

毛泽东,一生都在梳理中国古代诗词这条精神长河,在那里披沙拣金。

你看他: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唱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点一盏醉里看剑的灯火,沿着悠长的风骚故道溯流而上——

煌煌楚骚汉赋,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咚咚大宋声韵,猎猎金元缕曲——奔来眼底。

大风歌,黄莺儿;边塞曲,杨柳风——交响合唱。

《诗经》以下,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延伸路上的山峦奇峰,曲径直道,毛泽东都以极大的兴趣登觅寻视。他经常索要的古代诗集,数不胜数。有人作过统计,毛泽东亲笔圈画过的古代诗词,涉及400多位古代诗人,当在1200首以上。

其中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床前明月的故乡情,独上西楼的长相思,草长莺飞的江南梦,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斗霜傲雪的一剪梅。

它们或刻写历史,或鞭挞黑暗,或思索人生,或憧憬光明。

毛泽东读古典诗词的范围不仅广泛,也极其专精。

比如,1957年12月,他提出要把历代名家注解的《楚辞》以及有关屈原的著作都尽量收集给他。工作人员只好请当时的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开列了一个目录,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才把古今有价值的各种《楚辞》版本和有关著作搜集了50多种送给毛泽东。

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比较集中地阅读了这批书。

1974年8月25日,重病缠身的毛泽东,写下了“唐宋名家词选”这个书名,告诉工作人员,他要看这本书。另有一本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元曲选》,毛泽东也不知读了多少遍。

1975年夏天,他的眼睛患白内障,已经不能看书了,又请人帮助他读书——实际上是“听书”。

“听书”过程中,毛泽东感到,当时的中国,实在缺少古典诗词歌赋的好选本,便对帮他读书的工作人员说:咱们搞一部吧,选它500首诗,500首词,300首曲,30篇赋……

1976年2月12日,他还亲笔给一位大学教授复信,谈论如何理解李商隐的诗,他说:“李义山的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毛泽东不仅读诗、品诗,还以其独特的毛体书法,写下了一首首他喜欢的作品。

中央档案馆1993年编辑的十卷本《毛泽东手书选集》,有两卷是他书写的古典诗词,涉及90多位诗人,共有230多首诗词歌赋。

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构想中国新文化发展道路的时候,便以政治家的胸怀昭示人们:“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出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一生钟情古典诗词,孜孜不倦地躬行着他的这一主张。

中国古代灿烂的诗流,是通向毛泽东心田的精神长河。

正是这精神长河,流经新的时代,在20世纪大变革的土壤上,浇灌出现代中国革命的史诗奇葩。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曾给现代诗人徐迟写下三个字——“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词长河的主航道。

没有理想,没有磨难,便没有对不合理现实的真切感受。

没有忧虑,没有悲愤,没有抗争,没有进取,便没有真情大志的佳作。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追求着人品与诗品的和谐,追求着道德与才华的统一。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以生命的真诚,栽种诗歌的花朵。

在毛泽东的阅读中,他特别瞩目、密加圈点和批注的,是那些遭受环境压抑志不能伸的诗人诗作,是那些大悲大患的诗人诗作,是那些意气真诚的诗人诗作。

毛泽东在读书(1961年)

在毛泽东的视野里,这些诗人诗作迎面走来——

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理想的屈原。

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

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有“国破山河在”而老泪纵横的杜甫。

这一边有听一曲琵琶,便泪洒青衫的白居易。

那一边有登一座高楼,便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大江上有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

灯光下有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沙场点兵。

更有那柳永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

还有那李清照为“梧桐更兼细雨”凄凄黯然神伤。

展读这些老去千年的诗人诗作,毛泽东是在倾听,是在感叹,是在对话,还是在倾诉那不平之鸣?

在这条精神河流中,毛泽东特别欣喜那诱人的浪漫之波。

1958年1月,在南宁中央工作会议上,他非常坦率地向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们讲述了自己的诗词爱好。他说:学点文学,光搞现实主义的一面不好,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

一年后,在庐山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他专门为会议写了一篇文章,说屈原开创的骚体诗赋,“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是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

奇诡的想象世界,博大的时空意识,对现实不拘成规的超越,主观个性的强烈抒发——这是浪漫主义的精髓。

在艰难中奋起抗争,在曲折中永远乐观,在决策上不拘一格,站在此岸思考着彼岸,推动历史变化进而设计着未来——这是战士、思想家、战略家毛泽东的形象。

浪漫主义和毛泽东,在精神品貌上的沟通印证,是不难体会到的。

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笔下的民生疾苦,也时时拨动着这位追求民主和平等的革命家的心弦。

翻阅江州司马白居易被沦落风尘的艺妓感动得流泪时写的《琵琶行》,毛泽东看到了古往今来的读者多少有些忽略的伟大感情。

他批注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

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毛泽东是白居易的知音。

他完全凭着记忆,书写下六百余言的《琵琶行》。

现实主义作品,常常给毛泽东带来现实政治的启迪。

1958年3月,在成都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专门游览了杜甫草堂。望着陈列在橱内的明清以来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他感慨道:“是政治诗。”随后又专门借阅了杜甫草堂收藏的十二部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

他随后来到武侯祠,观看各种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毛泽东在这幅楹联下久久驻足,欣赏之情,溢于言表。随后要求把武侯祠的30多副楹联全部收集起来给他阅读。

正是在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动手编选了两本诗集,一本叫《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一本叫《诗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两个集子选了30多位古代诗人的90多首作品,全都印发给了与会者。

在古代诗词长河中,向来有豪放和婉约两个派别。毛泽东明确宣示,他“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1963年,当他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听到有人说轻音乐是抒情的,重音乐是战斗的,应该提倡战斗的作品时,禁不住反驳说:“战士就不需要抒情吗?宋词也是这样的嘛,有苏轼、陆游的豪放派,也有柳永、李清照的婉约派,婉约派就是讲爱情的。”

在毛泽东的藏书中,凡是收有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凄婉哀丽之作的集本里,都留下了他对该词的圈画痕迹——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他的身边工作人员要同爱人约会时,他可以停下工作,为她抄写《诗经·静女》中的几句话——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他还把秦观的《鹊桥仙·七夕》抄写下来,送给身边的卫士——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古代诗词长河中,爱国主义是诗人们最普遍也最深沉的情感。这一情感,在面临河山分裂的南宋词人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陈亮、文天祥笔下,汇聚成慷慨激越的豪放声浪。

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常常被这些慷慨悲歌所感动,甚至震撼。越到晚年,越能激发起他深沉的共鸣。

一张由昆曲艺术家蔡瑶仙演唱的张元干的《贺新郎》唱片,或许会告诉人们毛泽东的心声。他曾经整整一天放着这盘录音。

是什么打动了他——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或许,岳飞的《满江红》也会告诉你毛泽东的心声。

在1975年7月23日接受眼睛白内障手术的时候,他特意让工作人员播放岳美缇演唱的岳飞的《满江红》,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词曲声中,他被送上手术台,被送下手术台。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写的《示儿》诗,曾感动多少仁人志士。

毛泽东生前改写了这首诗。他说:“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家祭无忘告马翁。”

作为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者,毛泽东的爱国情怀又别有一番风景。

中国古代诗词的精神长河,流到近代,产生了一位和毛泽东的心息息相通的卓越人物。他就是鲁迅。

毛泽东称鲁迅是现代中国的第一“圣人”。

1954年,毛泽东到浙江绍兴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在鲁迅经常提到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里徘徊寻望。

他对陪同的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说:绍兴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家乡,他有两句名言你知道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共产党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

毛泽东喜欢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也格外爱读鲁迅的旧体诗。

1959年3月,文物出版社刻印了一册线装本《鲁迅诗集》,收入了54首作品。这本诗集,毛泽东一一细读,留下不少批画。

让毛泽东特别感慨的是,鲁迅不仅在孤寂中坚忍苦斗,还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1961年10月,他写下鲁迅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送给来访的日本朋友。他担心日本朋友看不懂,又特意嘱咐陪见的郭沫若帮助翻译成日文。

这一年,正好是鲁迅诞辰八十周年。毛泽东读其诗,品其人,专门写了两首七绝,题目叫《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1931年2月,鲁迅为纪念在上海龙华被杀害的23名革命青年,写了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他说:“在一个深夜里……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鲁迅的“积习”,就是以笔为旗的抗争。

除了这篇杂文,鲁迅还写了一首《七律·无题》,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怒吼:“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一怒吼,在毛泽东心里唤起深深的回响,于是便有了“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毛泽东在绍兴(1954年)

由鲁迅,毛泽东想到了浙江绍兴历史上的雄杰名士。

这里有留下《剑南诗稿》的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辛亥革命志士,自号鉴湖女侠的秋瑾,她牺牲前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慷慨诗句。

“剑南歌接秋风吟”。在毛泽东看来,鲁迅和他们一样,都是“忧忡为国痛断肠”的志士,他们的爱国诗作充溢着烟云升腾般的炽热情怀和崇高气节。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曾经被国人称为“蛮夷”的西方人和邻近的“东洋人”,一手端着大炮,驾着军舰,挥着毛瑟枪;一手捧着《圣经》、达尔文、西医、电报;一手抱着三权分立、议会制度或者君主立宪,强行闯入了中国。

强行闯入者从来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有理由,那就是因为他们强而你弱。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原本就是千年未有之大危机、大冲击。

大危机、大冲击必然产生大精神,呼唤大英雄。

列强的侵略,残酷地切割着诗人们的赤子之心。

救亡图存,舍身报国,他们书写着时代的精神气质。

中国的诗坛,屡屡响起呼唤英雄的黄钟大吕。

这里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里有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这里有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中国诗人的激烈壮怀,中国风骚的雄强气度,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在近代以来的河床上,再一次奔涌出爱国主义的惊涛骇浪。

它披带一路风尘,抛洒一路血泪,挟裹一路呐喊,让无数志士动容鼓舞,感发兴起。

没有从古到今这许许多多的优秀诗人,不可能有诗人毛泽东。

千古诗人的文化土壤,养育了诗人毛泽东。

诗人毛泽东,也映照了这些诗人的不朽。

接受,是服膺和适应。

创造,是立异和升华。

诗人毛泽东有一个健康的“诗胃”,他吐纳古人之长却没有追步古人之尘。

在古代诗人面前,毛泽东善于接受,也善于创造。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一切创造性人物,一切“精神之花”的栽培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总在希求着什么“非分之物”。

正是这“非分之物”,使毛泽东在20世纪的中国,成为传统风骚的卓越继承者和创新者。

同类推荐
  • 孔氏家族全传

    孔氏家族全传

    本书描述了孔祥熙的传奇人生:孔圣裔孙,基督信徒,反清志士,协理教案,留学美国,铭贤学校校长,民军司令,留日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娶妻宋霭龄,追随孙中山,促使蒋宋联姻,投靠蒋介石。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但同时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最后被迫去职,离开政坛。
  • 战国非常人物:揭开尘封的历史内幕

    战国非常人物:揭开尘封的历史内幕

    本书从赵毋恤写到苏秦,揭示权谋学的三个阶段,揭秘权谋家成功的手段,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景再现战国中、前期群雄逐鹿的大国战略。
  • 王羲之(名人传记丛书)

    王羲之(名人传记丛书)

    一位自幼喜爱书法的宦门子弟,厌弃贵族的争斗,潜心研习书法,最终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古今行书的始祖。他有着经世治国的才能和卓越的政治见解,是当时东晋王朝的中流砥柱,可留给历史的却只有一个“书圣”的称号。本书讲述了王羲之从宦门子弟到书法大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一生的坎坷际遇,青少年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代“书圣”的另面人生。
  • 特里莎修女传

    特里莎修女传

    本书记述了特雷莎修女的生平,共四章,包括萌发爱的种子、立志救助穷人、撒向人间的爱和灵魂走向天国。
  • 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本书在众多的皇帝中选择了一百多位。他们并非都是最具特色,但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贤明,有的昏庸;有的雄才大略,有的鼠目寸光;有的功勋卓着,有的庸碌无能;有的绝妙文才,有的情思万种;有的长寿,有的短命;有的勤俭执政,有的荒淫败国……形形色色,我们从各“色”的皇帝中,从他们的身世、性格、情感、登基、执政、立储、立后、死因等多个层面,用不同的视角去探求他们“秘”而不宣的各种细节,以及朝代更迭、家国兴衰的种种秘闻轶事。
热门推荐
  • 守护甜心之叠恋杀

    守护甜心之叠恋杀

    【原创】樱花树下为你歌唱,你却将我默默忽视,我是否还是你身边的女孩?清晨的雾气包围着世界,玻璃窗模糊了。酸酸涩涩的湿气掏空人心,泪水却弥补不了这扎心的疼痛。想忘,忘不掉……想恨,恨不了!时间折磨得我遍体鳞伤……无法忍受、无法忍耐这漫长而孤独的夜晚。与其被折腾地连口气都喘不过来,还不如端一杯红酒来麻痹自己的心。
  • 金箓午朝仪

    金箓午朝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逍遥真经

    逍遥真经

    你打我,我不还手,任你什么修为,打死我算你赢,你要不服,打到你服!
  • 浪迹三谈

    浪迹三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令

    青令

    一道粗大的闪电,将他劈成了异能者,从此逆袭开启新的人生。一枚小小的青令,将他推向生死边缘,说声再见亦是再也不见……
  • 半世流离却唯独看不清你

    半世流离却唯独看不清你

    这一程山水,与你相遇,我动了情,醉了心,甘愿在你的眼角里沉沦。缠绵在有你的风花雪夜中不醒,读你三生亦不厌,念你百转也嫣然。
  • 素色锦年

    素色锦年

    人道是,十六、七岁,花季雨季的年纪,充满了天真和烂漫。十六岁的苏灿跟随在外经商的父母,来到父母工作所在地的城市,作为转学生进入了当地一所知名的中学,开始了她新的学习生涯。言语不通,生活习惯的不同,同学有意无意的排挤,老师的不以为意,都让苏灿很是不适应。好心的一次帮助,却经历了人生的最低谷,经历种种,最后终于走出低谷,和同学们团结一致,一起备战中考。
  • 花儿与少年张翰 出发吧!少爷

    花儿与少年张翰 出发吧!少爷

    本书是围绕湖南卫视明星姐弟自助远行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中担任“导游”一职的明星青年——张翰所制作的写真单行本。张翰是大热青春偶像剧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男主角,也是生活中率真勇敢,拥有超高人气的上进青年,而其高大帅气的外貌与其激烈的个性所迸发出的火花也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本书将用图+文的形式,收集他在节目中的各种表现,将他在《花儿与少年》的节目中率真勇敢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朋友们感受到年轻人朝气蓬勃的青春正能量,感悟旅行对于青春的美好意义。
  • 降临天域

    降临天域

    秦命携着一座玉门来到天族,有了一个便宜妹妹,一个极致无聊的大长老和一群战斗狂的小伙伴,身为首席,秦命压力很大,感受着背后的剑匣,愿天域永不坠落......“秦命,我帮你刻一个‘秦’字啊!”大长老站在楼外说道。“首席大人在练剑吗?”天族的小伙伴学着秦命差点拆毁整个源城!“哥哥?一起睡!!”秦命用手抵住秦心的小脑袋,喂喂,不要说奇怪的话啊!!!
  • 涂天纪元

    涂天纪元

    韶华舞流年,人家沧桑乱,少年扶剑起,周天起波澜。仗剑负念涂周天,只为留白不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