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72600000006

第6章 我的中国电影梦

电影要励志、热情,让人们得到精神愉悦和宣泄

中国大片一定要两条腿一起走,把高新技术的手段与传统的艺术观结合起来

制片是电影的灵魂,电影的基础,是带动电影全面发展的机车

如果把中国电影跟丰富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中国电影前途无限

中国电影需要宣传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时代之问

我的中国电影梦

2009年初,正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可谓哀鸿遍野,一片萧条,然而中国电影却异军突起,逆风飞扬,成为一大亮色。随着经济回暖,中国电影迅猛发展的势头依然不可阻挡,国产电影已经能够跟好莱坞电影分庭抗礼。这一切,让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激动不已。

在位于中影集团的办公室里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他这么形容自己的喜悦:在寒冷的北京之夜,自己每次经过小西天中影电影院时,心头总是暖暖的。12年前,他去韩国,晚上10点钟,电影院还是人声鼎沸,当时韩三平觉得特别悲壮,因为中国电影没人看。现在,中国电影也跟韩国当年一样了……

回忆往事,百感交集。记者问他:“当时有没有想到中国电影也会有今天?”他回答说:“想到了,但没想到有这么好。”

记者:全球金融危机下,很多产业都深受影响,中国电影业却能“寒冬”中实现逆风飞扬,主要原因是什么?

韩三平:中国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中国电影也出现喜人发展。电影适合全球观众观看,适合全球发行,跟电视剧不一样。在2008年底全球经济遇到危机时,中国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但中国电影逆势飞扬,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25%,2009年1月同比增长了29%,2010年又比2009年有大幅增长。中国电影业成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保持了金融危机前25%的增长率,虽然在中国经济总量中中国电影所占比例不大,但还是相当喜人。

通常说,1929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促进了好莱坞的大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了日本、韩国电影的大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否会带来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现在来看,中国电影仍然在高速发展,这就是事实。中国经济与美、日、韩相比,有共同之处。中国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电影仍然在高速发展,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共同点。

1929年,美国遇到金融危机时,好莱坞电影却实现了迅猛发展,为什么?有“口红效应”一说:在相对残酷的环境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相当严峻的压力,就去电影院追求梦幻,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消费心理,会带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个体生活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会潜意识地寻找一种群体感觉,人与人之间需要靠拢,电影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这是审美心理与社会消费心理带来的变化。

中国人收入水平近年来得到相当高的增加,对电影有需求。中国电影有一个低潮期,那是1997年到2002年,国产电影几乎被人抛弃,但现在事实证明:电影消费魅力是无限的。1999年我在韩国,晚上10点在他们的电影院看到人声鼎沸,一票难求。我当时感觉非常悲壮——为什么没人来看中国电影?

现在中国也像韩国当年那样了,大家争相观看国产电影、华语电影。仔细观察,近几年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总体比例下滑,单片票房也在下滑,美国大片在中国票房能够过亿的不多。但中国电影过亿的不少,例如像《疯狂的赛车》这样的小成本电影都过亿了,当时这部不是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的电影能够过亿,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并不真奇怪,这是部喜剧,人们寻求娱乐,需要笑。

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要借鉴美国和日本、韩国的经验,怎么样迎合观众的消费心理?电影消费与服装、汽车不一样,电影属于文化产品消费,必须迎合观众的消费心理。电影消费分两层:一是形式上的消费心理,到电影院看生活中看不到的,比如《赤壁》;二是天天在现实中看到的,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比如宁浩的电影,跟我们日常生活不一样。情感消费与物质消费本质不同:电影产品完全是一种精神需要,要摸准观众的心理、观众的情感需求。大萧条时期,美国产生了两个大艺术家——卓别林和秀兰·邓波尔,这两人主演的电影表现的都是温馨的,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也是幽默的形态,这个需要我们借鉴:电影要励志、热情,让人们得到精神愉悦和宣泄。当前金融危机下拍电影要借鉴的是必须激励大家,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压抑了,如果电影院还是这种压抑、晦涩的,观众谁还上电影院?中国电影全体从业人员需要努力,中国电影保持25%的增长率,证明这个产业的生命力强盛,因此我们更要摸准观众心理需求、精神需求,拍出好电影来。

我们必须搞清楚,电影首先是工业产品,不单纯是一个抒发个人小情小调的作品,它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这跟写小说、写诗歌、创作音乐不一样,那些创作成本相对较低,有的一打纸加一支笔就行了,出了废品也不怕,损失不大。个人化的情趣,我不主张运用电影这个手段。电影要尊重大众普遍的欣赏力,大众的普遍欣赏力决定了电影产业的生命力,不能仅仅以个人趣味作为创作主导,那样会对整个行业伤害很大,会伤害大众对于国产电影的兴趣。

我曾经多次对一些青年导演说过,应当牢固地建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牢固地遵循商业运作规律来从事当今时代的电影产业,否则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切记不要为了得奖拍电影,为得奖而拍电影是愚蠢的,为了得外国的奖而去拍电影,这是蠢之又蠢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讨个没趣。

记者:按商业运作规律,电影创作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认为,剧本是“一剧之本”,拍电影,编剧是基础。还有的人说导演是基础,也有说演员重要的。

韩三平:这些年来不断讨论以导演为中心,还是以编剧为中心,其实在我看来这用不着讨论,谁的风险大谁就是这个片子的中心。这是简单通行的游戏规则,大家都应该遵循。最简单的一条,谁出资拍片,这个片子就听他指挥。

名导演、名演员的地位大于编剧,全世界都这样。电影编剧跟小说不一样,怎么提高编剧的地位,这是根上的问题,电影应该是对导演的依赖高于对编剧的依赖。一方面要提高编剧的地位,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编剧也要反省,为什么写不出好故事来?中国的剧本概念化,需要各个环节都解决,换句话说,不是解决了编剧问题,中国电影就发展了。电影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制作过程,庞大的投资过程。一部电影几千万,电影是拍出来的,制作出来的,不是在文案上用笔写出来的。这个观念一定要大家了解。应该从根本看到,电影是导演艺术,一定不要走偏了。

说编剧重要,导演重要,这些都没问题,但这是对于生产过程而言的。但是,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过程,它是一个产业过程,除了生产,还有其他环节,投资、宣传、营销、发行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从电影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到最后一个环节统管的那个人,统统都要承担责任,才是中心。从投入第一块钱到收回最后一块钱他都要负责,那个人就是制片人。所以我认为制片是电影的灵魂,制片是电影的基础,制片是带动电影全面发展的机车。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就必须建立电影制片人中心制。一个合格的制片人研究的问题比导演多,要懂的事比导演多,要管的周期比导演长。如果讨论了半天连谁说了算都没搞清楚,那不就乱套了?到最后要么扯皮,要么销售失败。如果这样的电影多了,这个产业就是搞不好的。

当制片人成为核心时,培养一群高素质的制片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建立中国电影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制片人诞生。所谓优秀,就是既懂商业又懂艺术、懂电影的专家。目前存在一些错位的现象。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当年外国大片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讲“狼来了”,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历练,现在事实证明,引进外国大片恰恰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看清楚一些东西,刺激中国电影成长为产业,使它重新站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才冒出来了,他们接受了洗礼也获得了成长。这是中国电影产业融入国际电影产业的必然阶段。

记者:您经历了中国电影最悲凉的时刻,又带领着许多中国电影人一同走出了低谷,您觉得中国电影要走好未来的路,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最值得坚持的是什么?

韩三平:中国电影的改革和中国这30年来其他领域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地方。你说要坚持什么,我觉得很明确,最重要的坚持,就是要走一条产业化的道路。生产产品,拿到市场上去流通、销售,被消费者购买,收回投资,这个全过程叫产业过程,缺了任何一环都不叫产业过程,回收高于投入就是优质产品、优质企业。中国电影行业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之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电影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完全遵循商业运作规律,就是要靠这两条。

一个产业特别兴盛和特别衰退自然有它的理由,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它一定会被归于它应该在的一个位置。虽然我接手北影的时候,现实不容乐观,但我还是乐观的,我觉得电影作为一个百年的工业,一定会找到它应有的位置,绝不是被淘汰。我很相信毛主席说的一句话:“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扒,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咬牙坚持。

记者:中国电影虽然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跟一些电影大国尤其是美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您认为需要通过哪些方面努力,来继续保持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

韩三平:第一,我们要发展电影放映产业,现在电影院的比例非常低,像《赤壁》这样的国产大片,别说在农村,在一些中小城市都无法同步发行。中国现在二级城市300多个,几乎都没有可供大片放映的电影院,好几亿观众都无法看到国产电影。电影院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的文化设施,这个问题不解决,无法让更多中国观众欣赏电影。比如说,美国现在有两万块银幕,中国只有四千多块,美国人口是中国的五分之一,但银幕数却是中国的五倍。银幕这一条解决了,中国电影产业会更加迅猛发展。第二,电影营销要跟上。我们要借鉴现代商业营销模式,把中国电影更有效地进行推广,使中国电影产业获得更多的收益,使更多观众看到优秀的国产电影。

我认为应该从四个层次来建立电影发行、放映的格局:第一个层次是主要商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重庆、成都等,大概涵盖了2亿人口,我们现在的50亿票房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层次上拿回来的。第二是300多个100万人口以上的二级城市,按每个城市5块银幕算,这又能创造几十亿元到100亿元的票房。第三是2800多个县级城市,每个县建1个电影院、5块银幕,又是几十亿元票房。第四是农村,我们还有七八亿农民。国家计划每年给农民放八九百万场电影,涵盖30亿人次,基本上达到农村适龄人口每人每月看一场电影。免费放映,但这一块的广告收入是非常庞大的。只有将放映的渠道建立起来,电影票价才能降低,而观众群的增加会提升票房,继而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提高影片质量,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要努力让更多的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出口,有一定问题,毕竟我们搞市场经济才三十年,电影体制改革也才十来年,面临的困难非常多。我们的产品要想打入国际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但我一直认为,电影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走出去,推广到全世界,比工业产品要容易,像《赤壁》,在日本取得的票房成绩已超过了中国,观影人次什么的都超过了中国。

电影,既是高科技,又是高艺术高文化的产业,中国电影,脱不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美国为什么要拍《花木兰》、《功夫熊猫》?他们的历史短。其实美国这个国家还没有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魔幻作品了,像《西游记》写出来的时候,还没有美国呢。但为什么中国的电影赶不上美国电影?因为我们的工业不行。但工业是可以补上来的,而历史却是无法再造的,美国不可能塑造五千年的历史出来。

如果把中国电影跟丰富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中国电影前途无限。我就很难想象,一个西方人来演孙悟空,演出来的,肯定是畸形的。我们的文化基础、文化底蕴,比他们深厚得多。好几千年的文化,都是中国电影可供挖掘的深厚资源。我们的国产电影目前在两个领域——一是工业,二是现代商业营销——比西方电影落后。

记者:您说到《花木兰》、《功夫熊猫》,其实近年来国内动画电影也有较好的发展,例如《喜羊羊与灰太郎》。

韩三平:动画片潜力很大。尽管我在电影界干了多年,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动画片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儿童喜欢看中国动画片,像看《喜羊羊与灰太郎》,超过了看《马达加斯加2》,在美国这种电影叫家庭电影,孩子要看,家长带着看。我们要发展中国孩子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好莱坞的神话并非不可战胜。《喜洋洋与灰太郎》的成本很低,证明文化产品跟工业产品不一样,迎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国观众喜欢看国产动画片,为中国电影工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获得很好的票房,毕竟,这些本土的中国动画片,就像中餐一样,更合中国人的胃口。

记者:2008年来,您担任出品人与制片人的《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大获成功,被誉为“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的运作,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中国大片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您认为转折点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折点?

韩三平:这些年来,中国大片引领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确实,中国大片走过很多弯路,毕竟大片投资高、制作精度大、名角名导参与,更适合在电影院放映,虽然现在看电影的渠道很多,像电视、网络、光盘,都适合放电影,但大片更适合在电影院放映。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原来制作大片更多重形式而轻内容,但电影必须从两个方面冲击观众:视觉与听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决不能忽视从心理上的冲击。

怎么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冲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高新技术手段,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二是好的故事,能够产生荡气回肠的情感,这是对电影的基本要求。现在有一种观点:电影更加工业化固然是电影的优势,适合快速发行、迅速走上市场,但也带来了弊端——过分迷信技术而忽视故事。

美国电影对特技要求很高,《泰坦尼克号》在全球获得极大成功,既有特效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又有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因此能够获得市场的巨大成功。中国大片一定要两条腿一起走,一是高新技术,二是传统的文艺观点发挥到极致,要有好的人物形象,要有感情的宣泄,把科技与传统的艺术观高度结合。我们一些导演正在逐步调整,像陈凯歌拍的《梅兰芳》,冯小刚拍的《非诚勿扰》。

记者:中国观众、影评家以前对国产大片批评得比较多,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批评的?

韩三平:中国大片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很多问题。毋庸置疑,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们拍摄的大片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他们也在接受观众的批评,他们自身也在调整、充实、提高。观众以前对国产电影不满,观众的批评,恰恰是推动我们发展的动力。消费者对汽车、房子什么的批评得也多,不批评国产电影是不可能的。电影是公共产品,批评多了去了,但我们恰恰在观众不满与批评中修正事业的发展,观众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我们是一件好事,历来都是消费者推动产品发展。

但我们希望批评是善意的,要从保护民族工业角度来说,比如中国观众对美国电影说好的多,说不好的少,但对中国电影说不好的多,说好的少。其实美国大片的概念化非常明显,像兰博,同样的概念拍了又拍,在美国电影中,好人永远是美国人,拯救世界永远是美国人,概念化非常明显。我们希望对中国电影的批评是善意的,毕竟中国市场经济才30年,中国电影不可能马上追上美国电影。其实,如果没有中国电影,我们的媒体对于电影的评论也永远只能处于边缘。现在欧洲就是这样,欧洲电影不行了,港台电影也在下滑,美国明星的边都挨不着,只能沦为“买办宣传”。

大家善意批评一下,把民族工业搞好,我们欢迎。文化不能一元化,要多元化。二战以后,世界电影异彩纷呈,但是现在法国、日本、德国电影都没了,极端贫乏,到哪儿都看到美国电影。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要大家一起来推动。

记者:您说过,一部优秀的电影,是最好的国家形象宣传。

韩三平: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没有和中国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相匹配。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一个优秀的民族,如果只会搞工业,不会搞文化,那不是笑话吗?两千多年间的诸子百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何等辉煌,文化底蕴之厚重,在世界各国中是罕见的。所以,对于电影是什么这一点,我一直认为,不要单单把它看成一种娱乐形式或者艺术形式,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通过电影这种手段,可以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传播文化最快捷、最广泛和最有效的,恐怕就是电影。靠小说、诗歌、音乐、话剧,都可能只是较小范围的传播。把我们那么悠久、丰厚的民族文化拿出去,光一部电影《西游记》,老外们就叹为观止。这种文化传播,就是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身份,一个民族的文化力量是最能产生深远而持久影响力的。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中国人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知道,丧失了自身民族地位的电影产业是很可怜的。二战以后,德国、英国、法国、前苏联的电影都非常发达,但现在的状况都不容乐观,他们那儿的人民基本上都在看美国电影了。本土电影被挤压,民族产业撑不住,肯定是一个产业的悲剧,也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我们一定要在这个高度上去思考中国电影。

记者:中国电影要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

韩三平: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美国电影塑造了这么多银幕英雄,其实向全世界传递了美国的价值观。但我们没有。中国电影要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一定要在中国电影中塑造中国的银幕英雄形象,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的画卷。我们现在电影中表现的多是历史人物,现实中我们要做努力。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大都是现实中的。像《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这部电影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吃苦耐劳地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简而言之,在美国,一个人经过努力,成为富翁。又像美国的《阿甘正传》,阿甘智商不高,但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执著精神,最后获得了成功。英雄形象一定是广义的,美国电影中的英雄都是宣传美国价值观的,士兵能够成为将军,穷人能够成为富翁,美国电影老表现这个主题,因此无形中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迅速都往美国跑,为美国发展迅速积累了人才。

这么多年来,美国电影一直在坚持宣传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宣传一个“美国梦”:美国,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缺这个东西,中国人在银幕上能够成为一种英雄形象,即使有,也是古代的,现代的几乎没有。我们要塑造中国银幕英雄形象,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画卷,推广到世界上去,这是中国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中国银幕英雄需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韩三平:中国银幕英雄,应该歌颂英雄历史与英雄奋斗,但我们现在很多电影,都是好人没有好报,创作者老是一种历史悲剧观念,光有这个不行。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有多少传奇故事?比如靠10万块钱做成10亿富翁的成功者,但我们老是觉得富翁发家是不光彩的。又如,中国有多少好干部?但我们的电影老是表现贪官。中国年轻人中间,有非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精神,但我们银幕上老表现吸毒、卖淫。我们要拍一些励志的电影,塑造中国银幕英雄,激励大家向上,面对现实,排除困难,积极面对人生,就能获得成功,这样的人物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像阿甘一样,一定要让中国观众在电影院中寻求梦幻色彩。像《罗马假日》,给观众梦幻色彩,心旷神怡。其实中国银幕有很多英雄形象,《平原枪声》中的李向阳,《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但都是过去的。

我们写抗震救灾,一开始就是灾难带来的苦难。《阿甘正传》这个故事一般,甚至带有纪实色彩,但始终能打动人,表现了主人公顽强的追求精神,追求过好日子,要有钱,怎么才有钱?劳动。中国银幕形象缺这个主题,难怪观众批评:中国银幕不是帝王将相就是王公大臣,就是第三者,就是阴谋。美国电影《爱国者》,讲一个美国哨兵守哨所,塑造了一个美国英雄形象,他就守在那面美国旗子下面。拍这样的电影,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电影缺这个东西。

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现在一说中国银幕英雄,一说就是古代人物,不全面,我们需要现实中的、表现中国现实画卷与状态的形象,来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从银幕上了解中国。这就是软实力。通过软实力增强中国国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向往中国,愿意到中国来看看。通过我们的电影,真实地讲述中国——不是到处在贩毒,不是到处都愚昧落后。美国通过电影就改变了世界观众的观念,美国被塑造成一个非常自由与开放的国度,看银幕形象,把美国拍得非常美好:这是一个能够实现所有愿望的美国、能够在此得到一切的美国。

唯有此,中国电影才能够这么广泛地去影响世界各地,别的艺术形式恐怕达不到,比如说,全球观众可以同一天看到《赤壁》、《梅兰芳》。其他艺术行吗?

中国电影需要宣传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国,只要努力,只要奋斗,就能获得成功。在中国,只要努力,就能实现个人价值观。中国能实现这种梦想。但是中国电影老是不表现这种东西,认为不艺术。其实,客观表现现实,才是最大的真实。如果我们拍北京,老是堆满垃圾,这真实吗?不真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变化很多。我的体会很深。以前什么都没有,物质匮乏。但今天一个女孩子面对几十瓶化妆品,犹豫不决,不知选什么好,这就是发展,这就是真实的中国。

记者:您成功地拍出了《建国大业》,现在又在执导《建党伟业》。您认为,主旋律影片如何生存?

韩三平:现在很多人对主旋律电影抱有成见,但其实主旋律电影,美国也有,甚至充斥着美国银幕,很顽固很概念地宣传美国的意识形态,但人家电影就是拍得很好看。

中国电影要让观众动情,不能说教式地叫唤出来,而是要拍得艺术,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都被冲击,这是中国主旋律影片唯一出路。我拍《建国大业》,希望使观众能够进电影院,得到心理上的冲击,情感上的冲击,听觉上的冲击,既完成电影的愉悦消费,又能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但我们现在的电影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这是创作观念的问题。跟我们的制作条件也有关,中国电影的工业手段与技术手段需要加强。现在中影集团建立了怀柔基地,使电影更具表现力冲击力,更能抓住观众。主旋律重点影片一定也要采用高新技术制作手段,不能简单拍摄,像《建国大业》就尝试电脑制作,超宽银幕制作。另外,如何营销宣传主旋律电影,也需要努力。以前做得不好,我们要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吸引明星来演这部《建国大业》,通过宣传让更多观众知道。

过去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常常是概念化、公式化、简单化,敷衍了事,假大空的东西太多,也不能怪观众不爱看,而且长此以往使得人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主旋律电影不会好看。但是,主旋律影片中为什么就不能有大牌明星,不能有市场号召力呢?

韩三平小传

韩三平,生于1953年10月,四川旺苍县人,曾经插过队,当过兵,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1977年进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先后任照明工、场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1983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学习,毕业后回到峨嵋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副厂长。其间,与人合作导演了故事片《不沉的地平线》和《避难》等,并于1985年成功地主持操办了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大会,从此在电影界有了一定的声望。1991年,编导了《毛泽东的故事》,影片从生活出发,用大量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画面展示毛泽东活生生的鲜为人知的性格和亲情,该片构思奇特,创作态度严谨,公映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称赞。1994年,韩三平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他积极支持鼓励年轻人搞创作,以出品人身份组织、创作生产了100多部影片。涌现出了诸如故事片《孔繁森》、《赢家》、《民警故事》、《非常爱情》、《红西服》、《不见不散》、《春天的狂想》、《荆轲刺秦王》、《张思德》等优秀作品。1999年5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韩三平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主抓集团制片环节,任务是让中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2007年,韩三平出任中影集团董事长。从《无极》、《投名状》到《赤壁》、《梅兰芳》,由韩三平领导的中影团队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电影,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2009年,出任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最重头的电影《建国大业》总导演。2011年,导演了反映建党90周年的史诗大片《建党伟业》。

同类推荐
  • 别让生命太为难

    别让生命太为难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培养智慧,发现真理,验证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用处。小故事中有大道理,平凡事物中蕴藏有深刻的哲理。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用哲学的思维悟人生,这就是本书文章的特色。爱智慧,爱哲学,爱生活,从这里开始吧。
  • 证因亭

    证因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国名家经典随笔集萃

    中国名家经典随笔集萃

    本书分为品味生活、放飞心灵、拥抱自然、人生随想、智慧人生五辑,收录作品有:《风筝》、《我的家在哪里?》、《秋天的况味》、《荷塘月色》、《朋友四型》等。
  •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哲理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太原诗钞

    太原诗钞

    本书是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整理出版的歌咏太原人、事、物等相关诗歌的结集出版。本书上起上古歌谣,下至当代诗人的现代诗,精选300首,纵横二千多年,是一部展示太原历史和人文的优秀作品。诗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附有作者简介、题解以及简要的注释。
热门推荐
  • 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

    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

    本书着重选取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从可爱的树袋熊到英武的白头海雕,从国宝级的大熊猫到被誉为“活化石”的扬子鳄,从食肉的猪笼草到结面包的猴面包树,从美丽的银杏树到魁梧的红杉……
  • 博物志

    博物志

    宇宙间之大,千万物种生命,皆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之下。——《关于3024年人类与万族缔结和平协议的再保险条约》新的时代到来,然而,人类却还在踌躇不前。“我们人类想同时走上两条道路,一面是科技,而另一面则是更为古老的道路,如果不有所取舍的话,人类是否会脚踩两条船,弄了一个劈叉?”
  • 夜店终极保安

    夜店终极保安

    跟了我两年的女友,竟然跟别人跑了!于是破罐子破摔,想去做酒吧保安,结果第一次,就被人讹了两百万!还放话说要整死我?行啊!你要整不死我,总有一天,我叶枫一定弄死你!从没想过,从此以后,我竟会越陷越深,成为当中的地下一哥!
  • 等待雨后彩虹

    等待雨后彩虹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文中的女角,丈夫为了有着千万家产的富家女,抛妻弃子,跪在女主面前,求女主离婚,女主说离婚可以,儿子留给我,你们今天给我的耻辱,我来日加倍奉还。对着前夫说,总有一天,我让你悔的肠子都青了。一个单纯家庭主妇,为了养活儿子,下海经商,围绕在她身边的男人,那个才是她的良人,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雨,她是否能够撑到彩虹的一天,她还能寻找到真爱吗。她还有勇气去爱吗......
  • 逍遥战皇

    逍遥战皇

    拥有神秘的身世,从传说中的村子中走出来的少年,因一场意外来到了青云大陆,更是成为了青云大陆三大帝国之一——燕云帝国的二皇子,从此艳福不断,美女环绕,一步步的走上人生巅峰!!!
  • 浮华一世,残梦半生

    浮华一世,残梦半生

    三年前的她,天真烂漫,单纯善良,众师兄宠爱的小师妹,三年前的他,是自卑的,残缺的,只有若儿师妹和几位是师兄悉心照顾的男孩,一场疾病,打破了美好的现状,当曾今的誓言,迷失在黑夜,残酷的新生,令她浴火重生,而他是否能认出千疮百孔的她,这场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最终只有记忆,使他们长相厮守……
  • 宅男的奋斗史

    宅男的奋斗史

    宅男林辉穿越到民国二十六年,没有软妹子,也没有傲娇未婚妻,更没有家财万贯的老爹。只有一个刚死了娘的傻儿子。还有一个家徒四壁的家。但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林辉的奋起,这是一个宅男的奋斗史。一切都由这里开始。.......还好,林辉有一个系统......
  • TFBOYS之纯洁的爱

    TFBOYS之纯洁的爱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可能没多少人看,不过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让更多人喜欢
  • 暗恋盛夏

    暗恋盛夏

    (短篇小说,王俊凯同名)她以为他不会再出现在她生命了,她以为她不会再为他沦陷……高中三年里,为他;大学四年里,却还是为他……她总天真地想着,他幸福就好。
  • 孤城不会下雪

    孤城不会下雪

    陈寒说:“我依旧爱着这座城市,因为她装载了我所有的青春。证明了我曾在这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