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72600000024

第24章 戏比天大

来人艺就是想实践人生梦想,为这个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人艺的演剧风格是:深入体验生活、精心琢磨角色、大胆标新立异、确立京味儿特色

经典是文化的高峰,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不朽的

破解剧本难题是打造经典的关键

一个剧院的灵魂在于她的风格

人艺要招就招天才演员,宁缺毋滥

时代之问

戏比天大

北京人艺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以其独特的京味地域色彩和坚持不懈追求经典的艺术魅力成为首都文化地标。自建院以来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剧目近300个。

走进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半个多世纪几代艺术家创造的中国话剧史的辉煌尽收眼底,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讲述着无愧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故事。 北京人艺是在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老舍的名剧《龙须沟》是她的奠基之作,后来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及郭沫若的名剧《虎符》等,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此同时,以焦菊隐、欧阳山尊、刁光覃、于是之等为代表的几十位导表演艺术家和舞台美术家蜚声祖国大江南北。

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重视从中外各种戏剧流派,特别是中国戏曲传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真实、深刻、质朴、含蓄及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舞台形象和谐统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艺风格,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典范”。

3年多前,张和平成为北京人艺建院50多年来继曹禺、刘锦云之后的第三任院长。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我们走进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在张和平的办公室里,他平静地讲述起北京人艺的经典和艺术大家,讲述着这个国家级艺术院团几十年来打造经典的不懈追求……

记者:北京人艺在我国话剧艺术院团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称为首都文化地标之一。听说您一直是人艺的发烧友,您是如何与北京人艺结缘的?

张和平:1961年,我考进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之后,看的第一个话剧是中国儿艺的《岳云》,那是我的启蒙话剧。北京人艺的话剧看的虽然不多,但印象极为深刻,如《茶馆》、《蔡文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我没想到自己会来人艺工作。领导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很谨慎,别人也提醒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去人艺这一步是险棋,你去的是一个不太好管的地儿,万一搞砸了,就是前功尽弃、晚节不保。我这么热爱话剧表演,别说当院长了,能当人艺的演员,都是我最高的追求,怎么能对领导说“不”字呢?以我的身份和年龄,来人艺就是想实践一下人生的一个梦想,为这个艺术殿堂添砖加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京人艺在艺术风格上,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旗帜和风格,除了有好剧场这些硬件之外,还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和退休的老艺术家们,他们都是人艺的“宝”,有他们的存在,我才敢接人艺院长这个位置。

记者:作为人艺院长,怎样定位自己的身份?平时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张和平:我一直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文化人,平时喜欢搞搞文学创作。在繁忙工作的间隙,我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已经创作歌词150余首,其中包括广为流传的《不见不散》、《天地之间有杆秤》、《糊涂的爱》、《冰糖葫芦》,以及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主题曲《追寻》,还有为政协委员而作的《我们》等。我要是自己不亲自参加创作实践的话,对于那些文艺工作者——对于他们的甘苦就体会得不深不透,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我理解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

“阅读”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比重,我每天都是在阅读当中进入梦乡的,不看书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人——包括上了年纪的人,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特别是读书,因为我们所有知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在书里面都能够找到答案,也能找到不断补充自己、加强自己的元素。

记者:关注北京人艺,是多少人多少年来“不自主”的习惯: 喜欢文艺的人到了北京,惦记着走进首都剧场,看一场人艺的戏;对话剧有兴趣的人,时不时打听打听北京人艺最近在演些什么;专业人士则是在大会小会上为北京人艺如何发展献计献策,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而每次北京人艺有点动静,不管大事小情,都是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作为首都文化地标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都推出过哪些经典剧目?

张和平:北京人艺如此备受关注,离不开她的特殊贡献——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北京人艺两度创造中国话剧历史的辉煌:今天人们熟悉的《茶馆》、《雷雨》等中国话剧经典形成于人艺第一个辉煌时期,即1952年人艺建院到上世纪60年代末;而《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北京大爷》等几部代表作则创作于第二个辉煌时期,即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辉煌时代,无论自家门口还是异地他乡,北京人艺的票都是一售而空,深夜或清晨排队买票的观众常令老院长曹禺感喟不已。

北京人艺的舞台呈现出再度辉煌,除文革前的保留剧目外,像新时期以来的《丹心谱》、《绝对信号》、《推销员之死》、《小井胡同》、《李白》、《鸟人》、《窝头会馆》等,许多戏演出都超过百场,《茶馆》、《雷雨》和《天下第一楼》累计演出450场以上。

北京人艺是郭(沫若)、老(舍)、曹(禺)文学雨露滋养的剧院,经典意识是几代艺术家的不懈追求。从2007年起,北京人艺恢复并创办了“北京人艺精典演出季”,每个演出季连续上演最少3部经典剧目。2010年人艺重点围绕曹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陆续推出“最忠实原著”版的《日出》、《雷雨》、《北京人》和《原野》,2011年将恢复郭沫若的《蔡文姬》。除了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外,《天下第一楼》、《鸟人》等,也将继续同观众见面。

记者:说到中国话剧,没有人能绕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您曾经说过,“一个剧院的灵魂在于她的风格”,您认为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是什么?

张和平:北京人艺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形成了其鲜明、独特的演剧风格。

一、 深入体验生活。《龙须沟》的创作与演出,成为轰动中国话剧界的一件大事。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当年在大导演焦菊隐的带队下,剧组来到北京南城的龙须沟体验生活。《龙须沟》的创作和演出,使北京人艺开始自觉走上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并成为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开端。

二、 精心琢磨角色。至今,在许多老演员的记忆中,当年《雷雨》的排练工作漫长而艰辛,其中仅体验生活、做分析人物的案头工作就占去了4个多月,这在北京人艺的排戏历史上是最长的。《雷雨》的演出,由此奠定了北京人艺的风格,表明这个剧院的导、表演艺术走向了成熟。

三、 大胆标新立异。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北京人艺《绝对信号》的演出,在话剧界引起了极大轰动。观众对这部戏的兴奋点来自于对林兆华导演艺术的惊叹。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剧作家锦云创作的《狗儿爷涅槃》,从写作风格到导演的艺术处理,乃至剧中的狗儿爷形象都是崭新的。

四、 确立京味儿特色。“京味儿”话剧成为北京人艺一大特点。从《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到《小井胡同》、《鸟人》、《旮旯胡同》等,都充分展现了北京人艺话剧独特的京味地域色彩。《鸟人》等剧目的演出,还出现了北京观众排长队买票的“奇观”。

记者:在审美多元化与市场经济冲击下,北京人艺从未淡出视野,她所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对中国戏剧发展有标本意义。在北京人艺排练场的墙上挂着“戏比天大”四个大字,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的?

张和平:“戏比天大”是在强调对戏、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这也是人艺的戏能够得到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

在“郭老曹”文学雨露浇灌下,北京人艺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家茁壮成长。一些观众对林兆华、任鸣、濮存昕、梁冠华、杨立新、徐帆、冯远征、何冰等艺术家的评价是,倘若没有对“戏比天大”的身体力行,再经典的文学剧本也无法被成功地“立”在舞台上。

正是因为在“戏比天大”精神的感召下,北京人艺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演出活动遍及祖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茶馆》、《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等剧目应邀赴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个城市访问演出。将话剧这个“舶来品”“返销”国外,这是中国几代话剧人的梦想。

记者:您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以及电影《张思德》等中都显示了巨大的艺术才干,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怎样表现?

张和平:坦率说,我配合了一辈子。从1960年代做学生开始,那时候出现了焦裕禄,我就排过焦裕禄的戏,是以大跃进的速度进行和完成的。大学毕业后,我在山西的一个部队农场工作,我们组成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配合政治形势演出。我后来的写作能力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抓先进事迹,马上编,当场演。一直到后来我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配合型、歌颂型、宣传型的工作。

人艺不是一个宣传队,虽要配合政治形势,也但是国家级的最高艺术殿堂,所承担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去创造艺术精品,除了我们所承担的教化功能和社会责任外,最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要超越自我。要站在历史的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工作。

记者:随着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人艺在“继承传统续写经典”道路上遇到了哪些问题?

张和平:可以说北京人艺在“继承传统续写经典”的道路上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如何使经典成为北京人艺永恒的追求。经典是文化的高峰,经典的力量是永恒的不朽的。我在上任之初走访了几十位艺术家,大家的期待就是永远不能丢掉人艺追求经典的传统。即使在娱乐化泛滥的当今,事实证明经典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多年轻人基本没看过《雷雨》、《茶馆》等剧,这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在他们看了这些经典剧目后,发现剧中所体现的内涵年轻人也是需要的。经典的力量是可以穿透岁月的。

其次,“一剧之本”是制约经典的主要原因,破解剧本难题是打造经典的关键。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是郭、老、曹等文学大师传承下来的,正是由于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才使北京人艺成为首都文化地标。历史上北京人艺创作室人才济济,鼎盛时期有多名著名编剧,有“小作协”之称,如今一部分人退休了,一部分人流失了,年轻的断档,一个专职编剧也没有。剧院没有专职编剧促使我们不断吸引剧院外的写作力量,我们把目光瞄准一流的作家。2010年年初,北京人艺宣布刘恒、邹静之、何冀平、孟冰、万方、过士行等10位作家成为人艺首批荣誉编剧。

第三是面对文化市场如何传承人艺精神培养舞台大家的问题。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举措给包括话剧在内的高雅艺术的普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所有艺术院团一样,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情况下,面临着优秀演员的培养和院外影视演出管理问题。作为话剧,今天已经很难培养出“腕儿”,话剧的舞台受众有限,戏剧舞台培养出好的演员,却被影视界抢走了。目前,北京人艺探索出一套演员在剧院外演出的管理办法,依靠制度对演员进行有效管理。

记者:你对人艺后备力量有什么计划?

张和平:其实人艺前几届“团代班”还是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因为人艺有非常强烈的艺术个性,所以可能一些艺术院校反而融不进去。像2010年初,就有100多名应届毕业生报考北京人艺,但经过三轮淘汰之后,班子还是开会决定,一个都不要。因为人艺要招就招天才演员,宁缺毋滥。

如今我们有20多出抄家伙就能演的经典剧目,还有一些剧目等待复排推出。所以我说,人艺的庙还在。这个庙就是剧场;人艺的神也在,神是老艺术家们;人艺的魂也在,这个魂是以剧目体现,以风格体现的,它们就是人艺的希望。所以我觉得,新戏的质量一定要把握住,没有好剧本宁可不上,犯不上浪费纳税人的钱。

记者:目前在人艺您最想做的是什么?

张和平:我今年已经64岁了,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配合上级组织部门物色一个比我更适合的新院长,这可能比我来人艺做一两出戏的贡献要大得多。这方面我也有过教训,我以前离开了一个单位之后,那个单位就不行了。这一方面说明你能干、后来的人不如你;另一方面来看,你太强势了,没有让其他人有机会。任何一个单位,都应该是在变化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制度建设好,把人找对,这个从战略上来说应该是我的责任。

张和平小传

张和平,1946年出生于北京。上世纪60年代张和平先后进入北京艺术学院、北京戏剧专科学校主修话剧表演专业,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开始热爱文艺表演,但是命运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而是成为了一个管理艺术家的官员。他先后担任过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总编,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参加工作40多年来,张和平一手推出了多部经典作品。《糊涂的爱》、《清官谣》、《冰糖葫芦》等歌曲他是词作者,《过把瘾》、《爱你没商量》、《宰相刘罗锅》等多部电视剧他是幕后推手,从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他首创了内地电影关于档期的市场化概念。1997年起连续推出《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影片,第一个向内地电影市场提出了“贺岁片”的概念。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担任献礼影片《建国大业》总策划,同年还推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献礼60周年大戏《窝头会馆》,创下了36场过千万的票房纪录。

同类推荐
  •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本书以“两浙”地域文化视角来探讨“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的内在关联,目的是要努力地揭示出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两浙”作家为什么会整体性地崛起的文化根源,并试图结合文化原型和母文化的孕育功能,以及地域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积淀等特点,探讨“两浙”作家在新文学发展中的思想理念、价值建构、心路历程、精神轨迹和艺术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以及为中国新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以确立他们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本书的部分章节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 鸿爪心印

    鸿爪心印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花朵,多少文人墨客为事而唱,为情而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华章代代相传。作者的许多作品,用精巧的语言和真摯的情感艺术地再现了时代风貌。
  • 月是故乡明:凌文远诗词全集(上)

    月是故乡明:凌文远诗词全集(上)

    不知是自己整日生活在匆匆与忙碌间,忘记了今昔是何年,还是对短少的休息日已经麻木
  • 热风(鲁迅作品精选)

    热风(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南疆(慕士塔格文丛)

    南疆(慕士塔格文丛)

    南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的艺术和风情绚丽多彩,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在古丝绸之路的南、中两条干线上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等古迹昭示着历史的悠久与沧桑。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攻略女神

    重生之攻略女神

    一朝重生,只想老老实实的追女孩,谁料一个终极女神计划,彻底打乱了苏河的生活。高富帅,家族大少,黑二代,牛逼的男人全是老子的情敌,白富美,学院校花,性感女星,女神们全成了诱惑的小三。如此艰难历程中,苏河喟然长叹:何时才能拿下终极女神啊!
  • 不灭真我

    不灭真我

    唯我魔尊魔威盖世,帝界三皇睥睨万古。三千界主执掌天地,最强界王至高无上。然而,未得真我,不得超脱,终是虚无。这是一个命运被斩断的人,在这诸强回归、万族争锋的极尽辉煌大世里,真正超脱的故事!
  • 落血无痕

    落血无痕

    他要变强!变为巅峰王者!血族?月族?魔法?东方修武者?这一切他该何去何从?
  • 有凤成凰

    有凤成凰

    他和她曾是修炼界众人羡慕的神仙眷侣。谁知本是良辰美景月圆之夜,却变成了她永生难忘的噩梦。临到头来,他只不过是想要凤家的至宝和她作为凤族末裔的精血,修炼的炉鼎,百年深情最后换来的竟是他残忍的杀手,竟是要她死!长睡中醒来,已是千年之后,他是俯瞰众生的修炼王者,而她不过是失去一切的落魄少女。“我凤璐瑶发誓,定要将那负心汉拉下王座,俯瞰天下,重振凤族!”
  • 邪王专宠:腹黑狂妃好威武

    邪王专宠:腹黑狂妃好威武

    她是经脉堵塞,貌丑无颜,堪称第一废柴的月家四小姐。他是俊美无俦,神秘莫测的帝国王爷。天差地别的两人本该毫无交集。二十一世纪古武世家的继承人,却因一场意外,重生至废柴四小姐的身上。从此浴火重生,锋芒毕露。她杀伐果断,有点小腹黑,有点没心没肺。当废柴小姐与绝色邪王激情碰撞时,且看他们如何上演一场旷世绝伦的千古神话。
  • 心随心愿

    心随心愿

    摆脱心底的束缚,顺从心底的快乐好好的生活,明天的一切相信会更好....
  • 未央·沉浮(下)

    未央·沉浮(下)

    《未央·沉浮(上下册)》是一部以汉初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故事从吕后掖庭特赦萧清漪并任命她去代国做良家子开始,而代王刘恒却用信任与聪慧的她结盟,相约携手共建帝王霸业。从此淡然的她一步步踏入权利巅峰,最后终于成为历经四朝,两握虎符西汉最荣耀的女人的传奇故事。汉家天下,谁主沉浮?一个小小的女子萧清漪,却一手操纵九岁皇后假产子阴谋,谁料机关算尽,到头来算计的是自己!人间万苦人最苦,贵为天子,亦会有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汉皇刘盈,舅舅娶外甥女的闹剧,毕竟是汉家的悲哀!
  • 遗物术秘

    遗物术秘

    四千年前,大禹制九鼎以定国,分派九州,由九人分别看管,后这九人纷纷从九鼎内感悟出区别于地球传统‘道法’的新术法,血脉也被鼎改造成了特殊血脉,籍此发展成了九个庞大的家族。这术法初期不及道法,但依旧凭着诡异与多变,以及九个家族的团结,与道教分庭抗礼,在王朝更迭中保持昌盛不灭,为每一任帝王重用。直到秦朝,“秦家”天才子弟秦时月,将九鼎之一融入了体内,炼成本命战斗遗器,将新术法的威力提升到了超越道法的程度,自称新术法为遗物术。秦时月野心强大,手段毒辣,秦家凭他强大起来,为求独霸天下,秦家在秦时月的率领下,向其他八大家族发难,抢夺八鼎,爆发大战·······
  • 刀寒月明

    刀寒月明

    寒风呼啸孤峰傲,苍狼啸月天地骄。扬鞭立马啸狂沙,立马橫刀男儿笑。纵然,此生注定做一匹落魄江湖的狼,就算带着满身的伤口到天涯海角流浪,宁愿风餐露宿孤独的战斗,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做一只摇尾乞怜的狗!坎坷的经历,精彩的人生,欢迎关注,欢迎品读。
  • 特权玩家

    特权玩家

    一觉醒来,叶阳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异世界,俗称为二次元世界。这里有骑乘巨龙的龙骑士,有手持法杖呼风唤雨的魔法师,有手持巨剑的屠龙勇士,也有鬼魅无比的暗夜主宰,还有令人敬畏的武道宗师。而叶阳发现自己仅有一个超神特权。特权一:经验值乘十倍。特权二:武学值乘十倍。特权三:金钱乘十倍。特权四:商城兑换一折。......特权一百:一拳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