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100000011

第11章 一九九三

纪事

蛰居了好几年,原来一起干学术文化事业的朋友星散四海,一些人意气消沉,一些人隐忍韬晦,在书籍和反思中汲取、积储能量。

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作访问研究时,看闲书时读到有外国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中国之外;文革发生在中国,文革学在中国之外。”这对我的学术自尊心是一种莫大的挑战,在图书馆中玩命地读了许多有关“文革”的论着,丧气地承认那句话有道理。下决心让“文革”学回到中国人手中,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决心把有关“文革”研究的论着读它个遍——从1965年底到90年代初。圣诞节期间,房东老太太外出,我闭门十日,足不出户,从图书馆借了二十来本书,多数为精装本,沉得半路上双肩包的背带都断了。

与维特根斯坦的三次遭遇

每一次读维特根斯坦的书,都像是面临一次遭遇战,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哲学才能和理解力遇到了最严重的挑战,两条路摆在面前,要么放弃,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在哲学上无能,要么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挺过去。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智上的惊心动魄的历险,事后回想起来既有后怕,又有过关斩将后的愉悦。

二十多年前的日记表明,我与维特根斯坦的第一次遭遇发生在1970年初,那是从朋友手中借得一本《分析的时代》,其中第14章为《哲学研究》一书的选摘,以及编者怀特的评介。在此之前,认真读过汉默顿编的《西方名着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和极少几本西方哲学着作中译本。如果说古典哲学着作既给人以跋涉艰辛,但也有心旷神怡的共鸣之感,那么这本书则使人感到失去立足之点后的恐慌。其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最为使人摸不着头绪,而怀特在评介中使用了诸如“禅宗大师”、“棒喝”、“顿悟”之类词语,使维特根斯坦朴素平实的文字增添了扑朔迷离和神秘的色彩。

应该说,凭我当时的哲学修养和书上仅选的十来段话语,不可能对维特根斯坦着作有哪怕是最起码的了解,但一个神秘而高深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脑海中。这是一次思想上的邂逅相遇,但印象却已不能挥之而去,当下一次再见时,我们已不再陌生。

第二次遭遇维特根斯坦时,就不是上次那种擦肩而过了,我拼命地追逐他,尽管我当时是气喘吁吁。那是1982年的春夏之交,我做完关于罗素的硕士论文,等答辩还有两个月。旧的印象掺杂着新的野心,我借了一大堆书,既有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着作,也有第二手的研究着作。现在对那一段时间的记忆只是一味地苦读和一味地苦思。我时时对他产生憎恶之情:为什么不以规范的、可理解的方式立论和证明,而要把哲学着作弄成咒符天书一般?但当理解了他关于思维和实在的一致在于其结构相同的观点时,我产生了一种“别有洞天”的欣喜。在我数度产生相同的体会时,我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力度和深度再也不怀疑了。

在那时,我欣赏的是他的前期着作《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在这部着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绝对纯洁、彻底透明的逻辑空间,现实世界不过是这个理想世界掺了杂质的摹本。我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但这种不存在就和几何中的点、线、面不存在,完全服从牛顿定律的刚体不存在一样。当我们允许自己取近似值,当我们知道有不可估计,无法列入计算的因素会导致误差时,我们会承认欧几里得和牛顿的世界是另一个和现实平行的世界,在这个水晶般澄明的世界中加上无序、混沌、偶然的因素,它就变成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看现实世界,各种Sachverhalt在结合、分离,一件件Tatsache涌现或者湮灭,这使人产生一种洞察或彻悟之后的心醉神迷。

从1986年到1988年,我和维特根斯坦的关系类似于经常见面的熟人。那时我在牛津,听McGainness讲《逻辑哲学论》,Hacker和Baker逐节分析《哲学研究》,Pears讲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系,还遵照Dummett的要求写关于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和私人语言的文章。回国之后,应邀担任《哲学研究》一书的特约责任编辑,与主要译者、K.T.Fann的弟子汤潮常就译文中的概念、名词的理解争执不休。但我不把这些常规活动算成是遭遇。我所谓的遭遇,应该是引起理智的震动,或者在思想上达到一种深深的契合,比如,如果你读了他的若干论述,顺着这种思路油然而产生一个结论,你往下看,他下面的论述和你一样,这就说明读者和着者的思想是在同一轨道上进行。

我与维特根斯坦的第三次遭遇是在1991年秋初,我正撰写《维特根斯坦论遵守规则和私人语言》的论文。我可以将在牛津做过的论文改写扩充,敷衍成篇,但我决定,不能以这种平庸的方式对待维特根斯坦。我把有关书籍找来,耐着性子重读。突然,在某一个瞬间,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感觉,以前的研究心得、思考片断一下子连接起来,我领悟到了他那貌似平凡的主张“意义即用法”的真谛。我在《哲学研究》那松散的话语中看到了一种目标明确的统一性,在那似乎漫不经心的、有时是飘忽不定的独白中,分明感到一种紧张艰苦的思考和焦灼不安的心理。维特根斯坦不断地提问、假设,又毫不留情地否定和抛弃一个又一个解答,他在晦暗中探索,他在围困中左冲右突,我分明看到他给自己设置了多大的障碍,他为了寻找出路使出了多大的力量。一时山重水复,一时又峰回路转,我跟着他经历了一次跨激流、越险滩的航程。

与维特根斯坦狭路相逢既折磨人,又具有刺激性。与他遭遇需要足够的精神能量和心理准备。我现在暂时与他告别,我将在经历更多之后与他再次相见。

原载《哲学评论》1993年第1辑

同类推荐
  • 小日子诗头诗尾

    小日子诗头诗尾

    爱情、亲情、父爱、母爱、男人、女人……一个家庭在作者笔下焕发出柔美光彩。
  • 君子如玉

    君子如玉

    民国的星空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或迂或痴或狂的“民国先生”,他们以“士”为守,以“雅”为基,他们迥然于当今的风度、胸襟、学识和情趣,穿越历史,透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扑面而来。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同时代恩师故交的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
  • 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每一个感动都值得流泪

    本书由数篇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组成,内容生动感人,不要说我们太爱流泪,因为,每一个感动都是对生活的感恩,都足以让我们洒下一捧感动之泪。
  • 埋葬大师

    埋葬大师

    本书包括“舌头的功能”、“说嘴容易”、“文人风骨”、“吃的精神”、“街上流行人来疯”、“文人与粥”等文章。
  •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

    《<楚辞>文献研读》以《楚辞》元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楚辞》基本问题、作家、作品、要籍提要和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爬梳《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同时又提供基本的研读书目与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便使研读者拓展学术视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热门推荐
  • 玄冰幻冥域

    玄冰幻冥域

    请大家多多观看,若有什么疑问就请添加QQ:2757389968
  • 皇后的敛财生活

    皇后的敛财生活

    她的座右铭是“我贪故我在!”嘴上信誓旦旦说我从来不干偷鸡摸狗之事,其敛财手段已跟抢钱没有分别。穿越到夏国正巧赶上皇帝选妃之际,国都开始风靡一项“皇后猜猜猜”活动,老百姓们都疯狂了,文武百官都抓狂了,宫女太监都癫狂了,正当他们黄金白银往上下注时,某人正在皇宫阴暗的一角阴恻恻地数银子。他眼中爱财如命的她,到底藏了多少秘密?当秘密全部揭晓时,他又该拿她怎么办?
  • 腹黑妖妻:小狐狸,你给我站住

    腹黑妖妻:小狐狸,你给我站住

    十年前,他在山林中救了一只濒死的小狐狸,十年后,小狐狸在窗台上摇着尾巴对他挥爪。淡金色的阳光下,他躺在草地上,小狐狸趴在他的颈间。当她彻底苏醒,想起所有的过去,她们,还能像这样,沐浴着淡金色的柔和阳光吗?
  • 霸道总裁:迷糊小姐勇敢爱

    霸道总裁:迷糊小姐勇敢爱

    她与他的相遇在一辆人挤人的公交上误会让他们相识直觉让他们相恋共同谱写惊世的恋曲
  • (完)为妃作歹窃君心:妃贼凶猛

    (完)为妃作歹窃君心:妃贼凶猛

    身为国际大盗,穿越之后她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偷窥新房!迷晕新郎!掳走新娘!可是谁也不知道,鼎鼎大名的,人人得而诛之的采花大盗,竟然是一名小女子!可一不小心采了王爷的清白身,该如何是好?
  • 世说传记

    世说传记

    仙凡大能万万千,只叫女子当先行。都说男儿真本色,宁死也要问情由。我虽妖魔不耻同,纵然身亡也笑天。十万年后身未死,定让有天变无天。
  • 王俊凯你可知我从未放弃

    王俊凯你可知我从未放弃

    年少的单恋,长大的追求,这似乎是林孟颖整个青春唯一的追求。即使,在那段青葱岁月里,他的世界从来没有她的一丝一毫的影子,但她真的爱过了,深爱了,直至永远。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林孟颖那么渴望霸爱从心底说出来,让他听听,从事世间种种变化。纵使你身边的人离开了多少,我永远会在你的身后,只要你回一回头,就可以抓住的地方。
  • 你似清风入梦来
  • 凡尘往生

    凡尘往生

    天剑大陆,在这个武道盛世,各大豪门望族,大宗大派,皇室天国林立的世界,少年阿宝因从小便失双亲而且天资聪慧,受到家族子弟的排挤,他如何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因爱而恨,还是因恨而爱,阿宝该如何抉择?
  • 贪吃狐狸:暴君,求不打!

    贪吃狐狸:暴君,求不打!

    楚凉凉是一只狐狸精,刚刚修成的人身,但不是个大美女也就算了,她竟然修成了一个圆圆滚滚的小胖子!神马?让她进入暴君的后宫?不行不行……她还想多活两年,吃点好吃的呢。结果……一个迷香,直接把她打包带进了宫。暴君一脸戾气的看着她“哪里滚出来的狐狸,给我拖出去斩了!”情急之下,她一把抱住了他的大腿,泪眼摩挲的说道“杀我可以,但临死前能不能给我吃点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