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5700000015

第15章 探索内心往昔幼童(INNER CHILD OF THE PAST)

一、引言

现在的人都太受情绪困扰,因此对恼人的情绪问题有所了解并懂得如何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情绪的好坏与变化,其实与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期待或标准有绝对的关系。心理学家们所强调的“每个成年人都是一个从小欲望没有被满足的小孩”还有另一层实践上的含义,也就是很多成年人在探讨自己苦恼与不幸福的起因时,会发现虽然已经离开童年很久,但是,却会惊觉本以为已经远去的童年,其实仍然以非常真切与扎实的形态,存在于现时自己的内在世界。

近年来,心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发现:(1)成年人与孩子在情绪管理上有个明显的差异:孩子们是由父母给他们以引导、方向、肯定、尊严和价值感,而成年人却在内心深处扮演着自己的父母的角色,他们自己给自己以引导、抉择、肯定或责备。(2)成年人会继续用童年时父母对待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忠实且踏实地使用童年以来所形成的态度,在自己做自己的父母的成人生活中,继续使用。也就是当孩子成长到不再需要父母保护与引导而能独立生活时,童年就结束了。但是,紧接着步入成年期,开始过自己成人的日子时,自己就会自动地成为自己的父母,一步一步地引领着自己的人生,很自然地使用自己从小最熟悉、最信服,也最顺从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表现满意或失望时,就引发了不同的情绪反应。

童年的际遇与感受不但存在于内在,而且还不断地影响着内在的自我感觉和态度,经常会左右自己与周遭人,尤其是自己与配偶及孩子的关系,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它们在以易于疲倦、紧张情绪、经常头痛等方式表现出来,往往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和感受。

二、成因

儿童精神科医生与学者们针对常制造麻烦的孩子们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很多不合理的态度是始于用来对付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或老师,所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合理及过分的要求。这些始于孩童时的反应,一直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直到成年后,便以孤寂、焦虑、性功能障碍、沮丧、恐惧、婚姻破裂、强迫症似的一股脑地追求成功等模式出现。这显示出那个“往昔幼童”如今不但仍然活在成年人的躯壳当中,还在不断扰乱自己也毁坏别人的情绪与生活。这个“往昔幼童”往往藏匿在性格当中的胆怯、退缩、愤怒与恐惧里面。

如果人们能察觉到自己内心的“往昔幼童”的存在,并认识到它对自己的影响,并接纳它的存在,与之好好相处,许多的愤怒、痛苦、不安、寂寞及内在的空虚都能因此被排除掉。这不但能帮助已婚的夫妇彼此更易察觉与满足对方的需求,也可以帮助为人父母者,为孩子创造一个在未来免于被这些情绪困扰的童年。

三、对应

处理这些情绪困扰的办法,包括三个观点与程序。

1.察觉、承认与接纳这个“往昔幼童”如今仍然真实或活跃地存在于自己这个成年人的思维、心态和生活当中。自己要学会与“往昔幼童”相互接纳与尊重。

2.察觉到自己其实一直在用当年父母的角色对待自己内心的“往昔幼童”。也就是在下意识里,常用当年父母对自己的评估、苛责、期待来对待自己。而那个“往昔幼童”对父母苛责或指点做出的反应,浮现到自己的情绪感受中,就会不断造成自己不良情绪。

3.下定决心,保持警觉并舍弃这个存在多年的思维。重新学习扮演“慈祥的父母”的角色,来好好善待自己。

四、详细阐述因应往昔幼童所生的情绪困扰

人们为何经常会有情绪困扰?不合理也不妥当的不良情绪突然来临时,人们习惯用自责的心态来斥责这些恼人的情绪“愚蠢”,接着把这些内心的不安或不满隐藏起来,久了就导致了孤寂、颓丧、不安的情绪状态。有人把不良情绪归咎于疲劳、天气、工作、压力,以及朋友或家人的不体谅。其实这个恶性循环不断地重复,使得孤寂感成为当今社会最痛苦也最常见的现象。

其实很多不良情绪大多是“未能善待自己”的结果。而这些虐待自己的态度多半由家庭和早期童年的情绪经验所形成。不见得每个人都在童年有过心灵创伤,但一定会有安全的呵护、被珍爱、被信任、被理解、被给予独立空间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情绪缺陷。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大多受到“往昔幼童”时家庭气氛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的影响,也就是在原生家庭里受到性格或心态上的影响最大。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往昔幼童”。那是从童年而来的一套处理情景与情绪的心态。每个人对自己童年的记忆总是清晰掺杂着模糊。有的一去不返地消失掉,有的是断断续续的,有的却不时重现。例如,某一次打破玻璃杯或拿了别人家小孩的玩具而被怒骂的情景。有人会说,“哦,那是我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我早就忘了”。然而,一来没有人记得我们究竟是哪一天从小孩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成年人,二来,其实“往昔幼童”的情绪和态度实际上会持续存在,直到生命的终了。作为成年人,这些情绪看似不合理又不愉快,但却清楚地记得其当时身为一个无辜、无助、无力、无奈的小孩所承受的感觉以及所处的情绪空间。

从小到大,每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其实是传承与积累了父母和老师们这些“权威人士“对自己的褒贬、评估与反应而形成的。他们怎么认定、描述自己是怎样的人就成为了孩子对自己的感觉、态度与期望。

针对心中经常重复出现早期童年家庭的某一种情绪空间,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产生情绪问题的起因以及后来在成年人生活中反复出现同样问题的原因。父母或师长们过度的言行在孩子心里引起的烦恼,在成人后的“往昔幼童”情绪中会持续地引起烦恼,需要对其加以辨认与对应,才能减少其对情绪的不良影响。

在往昔幼童对自己的情绪影响上面,不妨在遭遇情绪困扰时,回答以下五个关键问题来调整情绪:

1.我对待、评估、期盼、肯定与责备自己时,是否像父母对待我一样?

2.我是否常用轻视或粗鲁的态度对待自己?

3.我是否经常如同当年父母或师长般在指责或处罚自己?

4.我是否很溺爱自己?

5.我是否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太高了?

孩子在成长到成年的过程中,会采用或借用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这里强调“借用”这个字眼是想提醒人们,这些态度是原属于父母的,而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们在不经意中,会把父母的态度融入自己的思维当中,首先要知道这些并不是源于自己,其次要开始培养正确与真正属于自己“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态度。

从某个角度来看,很多成年人都是双重人格———一方面用“合理的成人”的角度来看世界,冷静、成熟、有智慧;但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在用“往昔幼童”带着偏差的有色眼光来看世界和对待自己。这两种眼光有时相互抵触,拉着人们朝不同的方向使劲儿跑。所以有人会说“我所感觉到的怎么与我理性思考的完全不同”?或“为什么我明明不想,却偏偏这样做了”?这就是当“往昔幼童”和“现在成人”之间发生冲突时所产生的内心挣扎的现象。“往昔幼童”会不断地让我们活在“童年的家里”,既有熟悉、温馨感,又惹出许多情绪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即使童年的处境和人际关系并不愉快,人们心理上仍会倾向于进入“童年的熟悉的安全感”,用自己早年的家庭模式来看待事物与生活。

五、童年形成的态度对自己的误导

童年经历过较深伤害的人,很难以温和或合理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处理成年后的情绪困扰,首先要找出跟童年际遇相关的因素,其次要接受与尊重这些情绪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最后是要加以限制,使“往昔幼童”的情绪不要再延续到现在,以至于仍然掌控自己心理正常运作的行动和能力。转变对自己的感觉和态度,不再让自己以“往昔幼童”的眼光或感受来对待现在与未来的问题,是一个很需要时间和耐性的过程。

很多的成年人仍然以父母当时加诸自己身上苛刻、有杀伤力的负面评论来对待自己。因此,他们现在必须学会以慈爱、合理、坚定的态度来做自己的父母。经过这种心态调整的再教育,仔细查看内心的往昔幼童,就可以减少日常生活里来自于童年被压抑、隐藏或否认的焦虑或怒气。自我形象所强调的自我感觉,其实源于童年的自我评估所决定的自我感觉,通常伴随着自己挺丑陋、愚蠢、懒惰等主观的观感与痛苦。即便事实上的自己并不如自己所“觉得”的那么糟糕,但往往这种由父母或老师管教的态度所造成的感觉会一直长久地延续下去。

人的成熟包括了帮助自己发展出积极与有建设性的自尊。精神医学相信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如何决定了其人格成长的基本要素,而这种感觉则大多数是来自于父母的态度、评估、褒贬等因素。孩子“怎么看自己”会受“父母怎样对自己”的影响,如同一面镜子般反映出自己是怎样的人,由父母对自己的反应或评估,孩子渐渐发展出自我价值感———对自己是否可爱、值得爱、聪明、能干或有前途的认识———他们如何“看待”及“感觉”自己,决定了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孩子自己也会学着分辨哪些言行招来赞许或指责,如何赢得父母或师长的认可。

即使童年的家庭生活并不愉快,但毕竟提供了“自己的根”与“家的感觉”。包括被强迫吃自己讨厌的食物,被要求早早地上床睡觉,导致了有些人长大后总爱熬夜或迟睡,来满足童年所没有得到满足的想晚睡的习惯。因为这些不当行为所带来的斥责与体罚的感觉,仍然延续到成年,所以会总觉得自己孤单、被否定或有一种无力感。其实,与时俱进的心态转换,是成年后应该以真实(REAL-ISTIC)的眼光看待这些童年的际遇和感受。不必去归罪于父母,但也不要再沿用师长们过度、不合理的态度来对待或伤害自己。

为“往昔幼童”设定限制,就是不再让这种心态在情绪里占上风。例如,A男士小时候母亲常以绝对不把孩子交给保姆为傲。但A男士在童年生活里常支使着母亲做这做那,母亲成了他百依百顺的奴仆。以致A男士从未意识到要理解或尊重别人。A男士耳濡目染形成了对爱的定义与期望。婚后,他很自然地用这种态度去要求妻子也百依百顺。“往昔幼童”会在心里大声呼喊:“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像我妈妈那样迎合我、满足我。甚至我不用开口,就已经知道我需要什么服务了!”这就苦了他的妻子,也激化了双方的冲突。如果他想维持或享受一个健康的婚姻,首先必须教导自己并为那个冲动的“往昔幼童”设限,学会尊重与爱别人。

A男士的表现就是用父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人们倾向于沉浸在这种心态所带来的熟悉或安全感中,但也限制了自己心态的成熟。另外,有个很负面的副产品,就是人们从小怎么被管教或引领,长大后就会很自然地沿袭这种模式,扮演父母的角色来对待自己的下一代。也就是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很多时候会代代相传。

从小父母是用什么期待或态度对待自己的?自己如何赢得父母的认可?他们怎么表达不满意或责备?父母对自己的担心是什么?说自己好或坏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童年最开心的事?父母对性的态度或教导是什么?哪些是可谈或不可谈的?父母对自己婚姻的期待或干预是什么?自己可曾公然违抗过他们?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弄明白师长们的态度是如何“操控“(IMPACT-MANAGE OR MANIPULATE)自己的童年生活与思维的。如同当时需要呼吸空气与吸收食物营养一样,自己无意当中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情绪、感觉、期待、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六、家长或师长们八种主要的不当态度

形成孩子“往昔幼童”的特质与日后情绪困扰的主要有八大“元凶”。

1.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

“成功人士”当中有些人会永无止境又徒劳无功地追寻“还不够理想,再拼命些!更成功一点!”这种近乎病态的心理,源于父母在他们小时候非要等到孩子表现超过他们所能胜任的程度时才稍稍表示认可。因为极端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表现与成就,但同时又总觉得自己得到的成就还不能令人满意,所以一生一直在拼命。

完美主义者是“成功的失败者”,它与追求“更好者”或“极致者”的不同在于后者在努力过程中,认可了自己,享受了获得成果的欢愉,也强化了自己的自尊。但完美主义是心里永远认为自己不够好,应该可以更好一点。任何优越的表现都没有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或成就感。这就像一个背着沉重的行李上了火车后,还坚持继续拎着沉重行李的乘客,精疲力竭,不得休息。尤其是自贬、自卑的感觉会像鬼魂般缠绕心头,致使其在心理上与别人疏离,难以融入团队合作;因经常隐藏自己过度要求自己的秘密,进而影响到把爱与亲密关系视为束缚或使自己分心的事。

在情爱关系方面,完美主义者因为担心与人太亲近会显露自己不够完美的缺陷,不敢袒露自己,从而会让自己失去被完全珍爱与接纳的机会。因为期望配偶不断地满足自己那永远达不到的要求,会把重担转加在配偶身上。他们会认为生活情趣的享受是一种浪费时间,性生活里也可能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无法享受亲密与爱的交流。由于经常视自己为失败者,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焦虑,沮丧与无价值感。

这种态度大多源于在童年时父母、师长永远要求自己更好一点。孩子有了优异表现时,唯恐给予全然的肯定会让孩子因知足而怠惰,但孩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接纳与认可,对自己能力会缺乏自信,情绪也容易低落。长期的情绪低落会使得孩子自己也从父母的态度中学会轻看或贬低自己的成就,更因习惯于负面的心境而失去了开怀、开朗的动力。毕竟父母或老师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他们明示或暗示自己还需更加努力,会让孩子相信父母没有真心赞许自己,使自己从小未曾感受到“别人对自己很满意”,在成年后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延续了父母的态度,轻看与贬低自己的成就,不懂得对自己的努力加以赞许或认可,永远坚持自己要更好一点。

很多父母是间接或模糊、不太明显地希望孩子必须有顶尖的表现。对孩子已经有的一点优越表现,在表示赞许之余,又稍稍流露出忧伤的失望,然后暗示如果再表现得更好一点,就会赢得全然的赞许。父母的微笑之后又转变成皱眉头,叹息,温和地建议再多努力一点等,这就让孩子感觉到“你再好一点,我就可以……”的模式,认为自己应该永无止境地一再努力,但内心总对自己不满意,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很多完美主义者很难察觉自己有“贬低自己”的倾向。这种父母间接或微妙的不认可,使完美主义者在童年并没有明显的创伤或令自己不快乐。但是,自我的概念就是从童年开始,在各种点点滴滴的小事件中形成的,例如,玩耍时,父母小声地唠叨“你要是玩儿的时间少点儿,下回的成绩肯定能更好些”。他们在慢慢积累与认定对自己的不满时,也在一步一步地损毁其自信。

马拉松人生———目前所流行“虎妈”、“狼爸”等话题,使得很多父母加深了他们唯恐自己的小皇帝、小公主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其实,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除了体力、耐力、速度以外还得比家庭,健康,安乐,内心幸福、舒畅的马拉松。这些虎妈狼爸们傲人的地方无他,只是高举着孩子进入了哈佛或耶鲁就读的入学通知书,来向世人炫耀他们教育孩子的成就。进好学校固然是一种成就,但如同“EQ情商”概念的创始者所说的,“智商IQ帮你进入理想的公司,但是情商EQ决定了你在这个公司的升迁”,如果为了进好学校而赔上了“情商商数”的代价,成为了“滥用”自己的潜力、心力与体力的“过头的成就者”(OVER-ACHIEVER)也就得不偿失。绝不能单以进名校作为“教育成功”的依据,例如,如果在严管或严打过程中,孩子们总是被“你还不够好”或“你应该更加努力”的完美主义摧残,永远为了无法达到完美而有罪恶感,进而形成感觉到失望或丧气的不健康的自我形象,最终这些孩子就成了典型的“成功的失败者”。必须学会不再继续用父母的“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开始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学会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赞许并感到满意。否则,完美主义很容易一代传一代,成为家族的传统。要学会察觉完美主义的陷阱,建立比较真实而且合乎人性的标准。心理学家也发现,有时孩子的霸道或不讲道理是对于父母苛求或过高的期许在情绪上的抵制与反抗。

在当今讲求功利主义,一切向钱看的环境里,人们容易倾向于努力不懈、获取成功,以物质或功名成就的假象,掩饰内心的空虚与悲戚。对于完美主义教育下形成的“往昔幼童”要以三个步骤来处理。

(1)认识自己童年开始就存在的自贬与过度努力的现象。

(2)舍弃父母在自己童年的心里所塑造的“旧标准“,学会用自己的标准来接纳和肯定自己。

(3)与自贬格斗,稍稍忍受放弃“回到童年的家”的感觉,承受些许与暂时的焦虑,减少自贬感,就可以不用再为那永无止境的“完美”过度地付出精力,开始享受真正的“内心的宁静”(INNER PEACE)。

只要自己尽了力,就应该给自己肯定并感到满足。太多“往昔童年”的不快乐、不满足制造了太多与内心的“往昔幼童”的痛苦格斗与挣扎。一旦找出完美主义病态心理的形成原因,成功将这种病态态度的传承加以切割与转变,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新好父母”,学会温柔、慈祥、宽容与优雅(GENTLE,KIND,GRACEFUL&MERCIFUL)地对待自己内心的“往昔幼童”。也就是学会察觉童年时受到的完美主义的伤害,当年在被贬低或拒绝时,回应师长们的态度是依靠无力、无奈的本能所形成的。青少年会开始渐渐脱离父母的控制,但内心或下意识却开始“借来”并内化和吸收父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针对自己遭受到的不良情绪与希望建立的良好自我形象,要清楚、坚定地把这些借来的态度放弃或还回去。要学会分辨与远离这些不良感受,舍弃那些干扰自己内在安宁、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态。针对童年受到的忽视、过分严厉与粗暴的惩罚、过度的强制,因而未能满足的对被爱、被重视、被保护、被肯定、被倾听理解、被尊重的渴望,要将其与成年后的感受区分开来,重新定立一个健康合理的标准,正确地接纳与对待自己。

2.过度高压(OVER-COERCION)

有些父母惯于用高压指导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断进行施压、纠正、监督,过度提醒与担忧,而未曾给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的动力、自己的空间。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建立自主与独立性的机会,反而以闲逛、粗心健忘、发呆做白日梦等拖延或抗拒行为来应对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

孩子成年后要学会察觉自己的不良情绪与自我形象的根源,舍弃这些强加于自己心灵的压力与要求。

3.过度屈从(OVER-SUBMISSION)

与过度高压一样,父母对孩子有过度的要求,往往使得孩子如同父母的“老板”一样予所与求,进而使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更多,甚至动辄冲动或大发脾气,从不顾虑别人的感受与权利。

孩子成年后必须学习对自己的冲动加以控制,努力克服自己不尊重别人的感受与权利的倾向。

4.过度溺爱(OVER-INDULGENCE)

有的家长在“一子家庭下六个大人争宠”的环境中、婚变或是家庭重大变故后,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不顾孩子究竟想不想要,也没给孩子发展自主性的空间,不断地给孩子买礼物、衣服,提供种种好处与服务,成为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的父母。孩子对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供应不但会觉得没趣、腻烦,还会养成一种很难采取主动、不够积极进取或坚持的性格。

成年后应该学会多给自己一点驱动力与压力,减少自己的予所与求、缺乏果断担当的依赖心。

5.忧郁症(HYPOCHONDRIASIS)

有些父母对于身体健康的小孩,会给予过度呵护,惟恐照顾不好孩子或健康出状况,总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小病小痛上,夸大其词吓唬小孩。孩子在这种常常担心健康出问题或发生事故的环境里,吸收父母的这种过度忧郁,渐渐地又发现病痛可以博得同情与关注,成年后就可能有忧郁症倾向或形成心理上的贪得无厌。

6.泄愤为主的处罚(PUNITIVENESS)

很多父母美其名曰“管教”或“训练”,事实上是把自己在生活环境里的压力或气愤发泄或迁怒到孩子身上。遇到孩子犯了错,不是按照孩子错误的行为或程度给予处罚,而是完全依据自己的主观情绪而定。孩子在了解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之前,脑子里只有处罚者怒吼或体罚时的神情、口气、模样以及处罚所带来的疼痛、恐惧、委屈。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发展出暴躁、暴怒、攻击、抨击、怀恨与报复的个性。

7.忽略(NEGLECT)

尤其在事业成功、家境富裕而无暇给孩子关注的家庭,或是家长的工作太忙,酗酒、贫困等问题,也可能是家庭有亲人过世或离婚的情况,使得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与心力很少,使孩子在发展亲密或良好的人际关系上发生困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要学习用慈爱、尊重与宽厚对待自己,并要学会克制自己总是要进行自我批判的冲动。

8.拒绝(REJECTION)

有些父母经常否定、拒绝、打击孩子的自信,使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一席之地,不可爱、没有价值。孩子对此的反应是怨恨、愤怒、孤立、无助与焦虑,以及严重的自卑与自贬。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应该学习对于这种评价加以拒绝,重新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并学习接纳、喜爱、认可自己。

同类推荐
  • 高考状元经验谈(感悟与求知书坊)

    高考状元经验谈(感悟与求知书坊)

    本书稿辑录了高考状元的相关资料,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标准的礼仪规范

    标准的礼仪规范

    交谈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感情、彼此增进了解和友谊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有来有往、相互交流思想情感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同时,交谈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它可以使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愉悦心灵。
  • 感恩,敬业,责任

    感恩,敬业,责任

    《感恩·敬业·责任》从感恩、敬业、责任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论述,并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故事和案例,阐述了在现代职场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懂感恩、讲敬业、负责任的员工以及怎样做到懂感恩、讲敬业、负责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感恩·敬业·责任》的经验,成就你的事业,充实你的人生,实现你的价值,是《感恩·敬业·责任》的初衷。希望各位读者朋友通过阅读《感恩·敬业·责任》掌握职场生存的精髓,真正做到懂感恩、讲敬业、负责任,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优秀员工,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嫁得好不如干得好

    嫁得好不如干得好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嫁得好,干得好,哪个更好女人,你必须学会自立自强自信让女人干得更好干得好的女人活得更有尊严干得好的女人都是有梦想的女人等。
  • 20-30岁的男人,先别急着赚钱

    20-30岁的男人,先别急着赚钱

    20-30岁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10年,是事业打基础和充电的最佳时机。但这个阶段没有钱没有女朋友等等,却拥有超多的欲望和想法、浮躁、不切实际等等毛病。此书深入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解读了这个年龄段男人要解决的职业方向和、要训练的各种切实的能力,是传递正能量的最佳读物。
热门推荐
  • 约会已经

    约会已经

    这是完全不同的约会大作战,精灵只不过是人类的选兆者。
  • 追妻之亲爱的求别闹!

    追妻之亲爱的求别闹!

    她——身为冥氏大小姐,身份至高无上。然而因为妈妈的死,她决定要使自己拥有许多势力和实力,这样她就不会再让自己珍惜的人受到危险时而无能为力了......他——身份神秘,只知道他是特种兵,是她外公所带的兵,冷酷霸道有些小邪魅。乱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他唯独与她对上了眼,从此踏上了追妻之路......
  • 秋如良朗语风与

    秋如良朗语风与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是她对他的第一印象,她步步靠近,他却平平淡淡不冷不热,她只好将爱放于心底,默默守护着他,跟着他,默无声息的走在他的身后,她愿为他挡下明枪暗箭,却不能容忍别的女人站在他身旁,她终是决定放手了,可他却步步紧逼而来,“公子说笑了,小女子不敢当。”“娘子,你早就是我的人了……”(男主身心干净欢迎入坑)
  • 莱茵传奇

    莱茵传奇

    17年前,留学德国的北京女孩胡良茵,在经历了失恋之后,一个人游历德国,回到杜塞尔多夫开始学业和心理疗伤阶段,在国际医疗展会上,和来自深圳的儒商何天莱邂逅。第一卷《莱茵之恋》以胡良茵的独特视角为主线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德国生活,以及她和何天莱在莱茵河畔剪不断,理还乱的虐心之恋。第二卷《美国梦》重点描述了胡良茵毕业后只身一人闯荡美国的励志经历,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揭开了美国南方生活的神秘面纱。本文也塑造了以何天莱,罗瀚,栾东朝,秦帆等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儒商,在朝夕变换的国际市场开拓创业,在领先科技叱咤风云的故事。
  • 幽闺记

    幽闺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屠夫新传

    屠夫新传

    作者带您走进一个有趣的地方,一群有趣的人,一个光棍村,一群靠杀猪谋生的屠夫。
  • 嫡女重生:腹黑太子专宠

    嫡女重生:腹黑太子专宠

    (此文以弃,请勿跳坑。)上学路上出了不小心车祸,等待投胎的时候一不小心惹怒了阎王夫人,就被阎王夫人扔进了异世空,而且还是一个已婚妇女,我的天啊,我连选择男人的权力的没有,想尽办法逃跑却在途中遇到一位武功高强的世外高人,走上了成为一代女侠的征程
  • 异恋

    异恋

    [花雨授权]她是他的异母妹妹,他俩血脉相连。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他对她疯狂的痴恋!为了得到她的人她的心,他使尽了一切手段。然而,他的痴情换来的居然是她的背叛!她跟另一个男人走了!他狂怒!她注定是属于他的……
  • 乱世倾城之浮生梦

    乱世倾城之浮生梦

    他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北堂帝君,却甘愿为她低声下气,处处包容,仍不敌她那青梅竹马,两心相倾。她本是名门之女,却又因着“救命恩人”与“敌国战俘”的双重身份周旋在他的身侧,享尽千般宠,万般爱,却始终对他冷淡如冰。他爱她爱得深沉,为她不惜一切代价不顾自身性命。她恨他恨得入骨,费尽心思一心想要从他身边逃离。却不知,这一切,皆不过是一场道不尽诉不完的孽缘。是去,是留,非她所能决定。但,她的命,掌握在她自己手里,哪怕是他,也无法左右她的生死……
  • 位面世界

    位面世界

    陆子铭因为年幼时目睹父母双亡变得懦弱无比,当自己心爱的人在自己面前惨遭杀害时却懦弱的逃开。诸多历练最终改变了他,当昔日的场面再度出现在面前他究竟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