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5700000013

第13章 原生家庭的影响与因应———探寻情绪源头,发展健全自我

中国人讲求“门当户对”、“家风要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很多人只把它们用在权势、地位、才干或品行道德方面。其实,这些观念也代表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人格、人品、自信与是否有着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人诞生于世,初始阶段,这个自然人只有天生的生理需求和动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自然人经过家庭、学校、亲友间的社交,社会化为社会人。社会人具有独立人格及自我意识,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产生互动,学会适应社会的技能。人的社会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人们之间亲密的、可以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它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婴儿和看护者之间的沟通。例如,吮吸、抚摸、对视、微笑和哭叫等一系列动作,是向看护者传递信息,从而与看护者建立依恋关系。婴儿最初的看护者为母亲,母亲对于能否提供儿童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亲切感与安全感负有重大责任。依恋关系的不同类型表现出的婴儿与母亲间关系的不同程度将会影响婴儿人格的发展。

2.道德发展

道德是令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较为系统的行为准则。儿童会经历道德他律和自律。他律时期的儿童受到约束,而到自律时期的儿童会意识到应当以行为的动机而非结果来判断,儿童也会认识到规则是可以修改的。

3.人格发展

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建立贯穿于人一生的发展,受社会文化和习俗的制约。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对人格的发展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在正面和负面特质的冲突中权衡。能够解决这些冲突的人们,就会形成健康的人格。环境对人格有相当的影响,学习和模仿将影响到儿童的行为,其最后是否被强化则决定儿童的未来。

心理学里有句名言,“你的生命就是童年的反射”。强调的是每个人从小的经验,会影响到长大成年后待人处世的方式。人际关系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模式很多都是源于原生家庭的。由原生家庭受到潜移默化或养成的一些习惯或期望、“隐形规则”,往往与人际或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有直接关系。如果心理上回顾和检视童年际遇与成长经验,很容易发现现在的“我”与儿时的“我”之间有着极微妙的关联。

1.依附形态

情感世界里的情爱关系,其实都是亲子关系的延伸与拓展。人际观的形成,包含了对人的依赖与信赖度,其往往与养育者之间的交往息息相关。

婴儿时期认知的开端是感知觉,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本来在母亲子宫里面温暖又舒适,突然被挤出或夹出来到一个空空冷冷的空间里面,出生时的一刹那他的第一感觉是空、冷、慌、怕。这是人来到世界上第一次经历的感觉与引发的情绪。

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表现为:哭、静,或四肢乱动。这些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与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婴儿期到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中年期再到老年期,人的一生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然而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生理或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需求得不到满足本身就会引起负面情绪。所以说“每一个成年人都是一个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处理不当或严重未得到满足的情绪就会演变成情绪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良的情绪管理模式。如果处理得当,这种负面情绪所形成的压力会转变成为生活的动力。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育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从18个月大的孩子与养育者的依附形态,几乎可以预测到他18岁以后的心理依附形态。父母的爱通常是一个人安全感的基础。婴儿对母亲的依恋通常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的依附形态:

(1)安全型

在婴儿期,如果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婴儿与养育者之间会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方式。例如:孩子在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时,哭是婴儿在学会语言表达之前可以表达以上需求的唯一方式。婴儿发出需求的信号后很快有人来关心、供应与满足所需,长期从外界很快可以获得安全和亲切感,婴儿就会对外界有相对积极的反应,从而发展出信赖人、喜欢与人交往的“安全型”依恋方式。这种依恋方式的儿童进入到一个陌生全新环境时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出对养育者特别依赖,很快安静下来,接着就会勇敢地开始探索周围环境。这一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着自信不断地探索世界。在他们的世界观,也就是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里,不但看自己是好的、有能力、有价值的,看别人也是正面、好的、行的、有价值的。他们的情感较成熟,有弹性,对人有信任感,能适度地依赖人,也不怕被人依赖;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能忍受挫折,自律地延缓欲求;能自我抚慰,也能处理人际冲突。

(2)回避型

一些婴儿缺乏依恋,与养育者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连结,会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例如:孩子在发出需求的信号之后,发现得到的回应不是被满足,而是被责骂、恐吓。这种关系模式会使婴儿意识到他人是不可依赖的,从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猜忌生疑,退缩不前,形成缺乏信任、依赖和亲密的关系。这就是“回避型”的依恋类型。回避型的儿童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不会表现出对养育者特别的需求和依赖,也不会表现出特别的恐惧。在他的潜意识中不认为可以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特别的保护和支持,所以他用逃避或掩饰恐惧来保护自己。这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相对缺乏信任。他们看自己是好的、有能力、有价值的,但是,看别人是不好、不行、没有价值的。因而往往会过度想要掌控人或环境,不与人分享其内心真实的感受,不轻易信任或依靠别人,也很怕被人依赖。他们往往倾向于以事、物取代人际情感交流,给人的感觉是太独立、孤僻、与人疏远、不易让人亲近。

(3)焦虑矛盾型

即寻求与养育者接触,又反抗养育者的爱抚,被称为焦虑矛盾型的依附关系。如果养育者本身情绪不稳,对婴儿时冷时热,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心不在焉,有时是负面的责骂,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不一致、不可预测的感觉,时间久了,就会本能地用冷漠对待来实现自我保护。同时,这种患得患失又会使得这类孩子对情感的需求特别强烈,有时也会选择用一些激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安情绪。这类孩子可细分为两种类型:①焦虑型的儿童,往往会变得紧张不安和对他人过分需求。②矛盾型的儿童,有时表现出很需要依赖别人,有时又变得冷漠与躲避人,以此来保护自己,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成长后,在成人的感情世界里,焦虑型的人充满悲观、忧虑的负面思维。矛盾型的人,则是内心亟需感情,但又继而退缩,矛盾不安,不知所措。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在乍进入陌生环境时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甚至打骂养育者,很难接受安抚。他们表现出对陌生环境更强烈的恐惧,希望得到保护,可是对养育者又没有办法完全信任。他们形成的人际关系和模式会是认为自己是不好、不行、没有价值的。有时认为别人是好的、行的、有价值的,有时又认为别人是不好、不行、没有价值的。他们对爱饥渴,但也很怕被抛弃,充满恐惧,无法信任人,怕别人不想与他亲近;对亲密对象总是爱恨交加,极端焦虑,常常被强烈情绪淹没,给人感觉有时太过于依赖,不给人空间,有时又拒人于千里之外。

所谓“每个成年人心里都活着他当年的往昔幼童”(INNER CHILD OF THE PAST),指的就是童年经历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看待、期待或苛责自己的情形以及这些所带出来的情绪。学会把这些潜意识的状态提到意识里,善加理解、管理、疏导,就可以从童年经历与负面情绪里解放出来,不让自己的情绪成为童年经历的俘虏。以从小承袭或习得的依附类型为例,随着成长过程的经历、对自己认识的加深、心智的健康成熟,其依附状态是会不断修正、调适与转变的。

2.亲子关系———情爱关系之源

(1)母爱

3岁以前与周遭的人互动的结果对大脑的发展影响最大。养育者的情绪状态与对幼童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儿童在最初的岁月里依恋关系最亲密的人是母亲。这种依恋在婴儿出生前母子两人是一体就开始了。婴儿在出生后,同出生前并没有多大区别,他辨认不出客观现象,意识不到自己,不知道自身之外的世界,不能区分母亲与自我。婴儿仅仅感觉到温暖、食物的有益刺激。母亲就是温暖,母亲就是食物,母亲就是满足和安全的欣快状态。这种状态,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术语来表达,是一种自恋状态。母爱的体验是一种被动的经验。母亲生下婴儿时经历了身体的痛苦,孩子原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婴儿不需符合她的任何具体条件或满足她的具体要求,不必刻意做任何努力就能赢取母亲的爱,在孩童来看,这时候的母爱是无条件的。

亲子关系会反映到成长后的情爱关系中。这种亲子关系中无条件的爱不仅是孩童强烈的渴望,也一直延续到每一位成人的心灵深处。面对所爱的人,人们都具有得到类似亲子关系“被所爱的人无条件疼爱与接纳”的渴望与强烈心理需求。这种爱的渴望也是正常性爱或情爱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大多数儿童获得了母爱,成年后虽然仍然持续着这份对于无条件的爱的强烈渴求,却因为忙碌、缺乏成熟的心态与学习的机会,忽视了身旁的伴侣,以至于大多数的人在婚姻生活中不太容易获得这种对于无条件的爱的满足。

婴儿一直到10岁前的心理是主动式的依赖和被动式的被爱。之后他因自己的需要被人满足而高兴,继而产生对别人(往往是对母亲)的爱,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遵循着“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的原则。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感观,不成熟的爱正是无法摆脱这一原则从而无法发展出健全自我的表现。成熟的人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人不再只是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他人的要求与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他开始懂得对他人付出关心。通过爱,他也唤起了别人的爱,产生了真正对等的“相爱”。在成长中逐渐成熟,转变成遵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规则:“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人的内心分成情感和理智,或者叫做心和脑。外物看得见的东西只能满足人的理智,或者人的大脑。如果用外面的事物去满足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永无止境,只有感情与真爱才能满足和温暖人的心。通过“爱他人”,使自己被喜爱、被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自己快乐。正如罗伊·克里夫特所说:“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健康的情爱不单是满足彼此,而是会带出彼此的长处,使对方变得更加可爱与美善。这就是前面所述“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所代表的心理健康与成熟的爱。自我需求的满足从依靠被动式的“被人爱”转为依靠主动式的“爱别人”。

(2)父爱

与母爱的无条件不同,父亲看着可爱的新生儿,想到他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家族香火的延续,便会对婴儿疼爱有加。因此,父爱的性质多少是附条件甚至是带点功利性的。父爱的特色与人世间一般情爱较为相似。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父爱的潜规则是:“我爱你,因为你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爱你,因为你达到了我的要求;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该尽的责任;我爱你,因为你与我较为相像……”明显的重现实、交换性与带有条件。父爱与无条件的母爱比起来,积极的一面,是让孩子了解他身处的是个资源有限的不完美的世界。孩子因体会了人间冷暖而更加成熟,同时努力表现来赚取父爱,这会成为其人生努力的动力。消极的一面是担心一旦辜负了父亲期望,感觉上父爱就会减少或丧失。

9—12个月大的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的意识,慢慢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之后发展出个体自我意识,儿童自主欲求逐渐提高。尤其是三四岁孩子经历第一次叛逆期后,他们会不断用行为和语言来告诉母亲“我是一个独立个体,我就是我,我不是你的”。随着孩子越来越了解周围的大千世界,每天越来越独立,渐渐产生自己的想法。同时,母亲逐渐淡忘了妊娠的痛苦,也下意识地慢慢放弃了原先认为“孩子是属于我的,我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我的”的想法。渐渐地,随着母亲和孩子认知的改变,母爱与父爱到了同一个水平线,孩子因体验到母爱不再是完全、纯粹无条件的而越发独立,更能生存于现实的世界里。

3.原生家庭对人格和亲密关系的影响

童年发生的一些事件所带来强烈的经验感受,可能影响自己一生的一些重大决定(ONE FEELING,ONE DECISION)。幼童年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或感受,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一生中一些重要的选择。原生家庭里的一些痛苦或印象深刻的经历,在潜意识或意识中可能产生一些“隐形的内在誓言”(HIDDEN INNER VOW)。例如,小时候看到妈妈常被爸爸粗暴地对待,觉得妈妈很可怜。他的内在誓言可能会是:“我将来一定要好好保护与善待我的妻子”。这一类的内在誓言往往决定性地影响到人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如婚姻、事业伙伴的选择。大多时候这些并没有对错或好坏。某些事件提供了方向与条件,有些可能变成了阻碍或冲突来源,进而影响日后的亲密关系。

从本质上讲,爱并不单单是与一个具体的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具有性格特征的倾向性。每个人的偏好或需求,往往会受到童年形成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影响。它决定了一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密切性,而不单单指一个人与一个爱的“对象”之间的密切性。在情爱关系里,双方会把婴儿期跟母亲的依存关系带到亲密关系中,根据自己的感觉表达需求。例如,有人期望另一方在自己不需要任何要求或说明之下,立刻知道自己心中的需求,否则就责怪对方或觉得对方不够关爱或在乎自己而感到失望。尽管人生多变,但内心深处的渴求不会变,原生家庭中养成的一些想法、习惯或期望、“隐形规则”,常常严重地影响人际或亲密关系。

例如,妻子原生家庭的习惯是家人一起吃饭,大家也都非常看重这个一天中唯一一个大家可以一起坐下来沟通交流的机会。这在家里是一个礼节,也是大家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刻。所以大家一定是等每一个人都坐下来才一起开饭。然而,丈夫从小一家人习惯大家各吃各的,谁有时间谁先坐下谁就先吃。大家不需要互相等,觉得这样才有效率,省时间。婚后很自然地各自把原生家庭的习惯带到新家庭中。丈夫经常不事先打个招呼,下班就去与哥们聚餐,脑子里完全没有妻子会不会等自己回家吃饭的概念。妻子却是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的模式看成理所当然的“标准”,懊恼地苦等对方返家吃饭。等到丈夫深夜尽兴而返,一下看到爱人的怒颜,接着也怒声反击,一场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4.原生家庭的教育———深层发展健全人格的关键

与马斯洛五大层次需求的原理完全一样,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有着七大需求:

(1)安全的呵护;

(2)独立的运作空间;

(3)亲密的依附;

(4)受到人珍爱;

(5)流畅的表达;

(6)放轻松玩乐;

(7)体认出自己原来是活在一个资源有限、很不完全、不完美的社会里。

可是,天下很难找到完美的父母,也几乎没有人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童年。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以上七大需求,或多或少,或是在某一个情境下,总会有所欠缺,甚或在心理上遭受情绪创伤。这些心理创伤往往来自于照顾自己、与自己亲近的父母、长辈或养育者错误的期待、对待或教育方法。之后,这些情绪伤害产生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在人生不同阶段,在不同情景中的人际、冲突、婚姻、情爱、亲子等关系里显现出来。

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很自然地期盼着成家立业。但是很少有人,除了为了传宗接代、促进家庭幸福的想当然之外,认真思考究竟为什么婚后就一定要生养下一代,生与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等到孩子生出来,养育及管教的目的,除了要他学习成绩要好之外,真是很少有人会立定目标来好好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其实这是一个影响自己,也影响孩子的极为深远的重要使命。要培养出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健康强壮的孩童,就必须依照孩子的独特性来养成他的独立性。身为父母或师长,要接受三个考验———孩子有自信吗?独立性强吗?很有安全感吗?要培养出这些特质,依孩童的不同阶段,有完全不同的要领与准则。

(1)婴儿期

养育者的情绪是否稳定决定了婴儿的安全感。除了生理上要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情感上,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要积极应答;经常通过爱抚与笑声表达情感。

(2)探索期(3—5岁)

儿童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重要。国内孩子入学前,常被要求学奥数、学英语。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一定是最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游戏中锻炼动作协调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自律与控制能力及培养良好人格。如在扮家家酒的游戏里来学习社会的角色化,培养抉择力、自主性、学习与独立性。

应该在多予肯定当中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自己整理房间和玩具,自己穿衣服。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恰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和冲突。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

把孩子养大成人就是把一个不能自理的婴儿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自立的成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养育孩子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标。幼儿期独立能力的培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代替孩子做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刚学做事,常常会做得不够好,父母需要很大的耐心,多给予鼓励。要避免因觉得自己做比教孩子更容易、更省时,就干脆拿过来自己做,弄得孩子越发依赖,很难独立,父母也会越觉辛苦。

(3)学龄期(6—12岁)———专注期

这一时期,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学会学习,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他们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学习他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父母不能期待孩子在这个年龄自动自觉地学习,要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性,耐心引导。刚入学的孩子还无法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义务,他们还是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学习。家长需要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克制自己的烦躁,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或发觉他们的兴趣。要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负责任的学习态度。主动给孩子基本的常规训练,例如规定作息时间,对功课质量的要求等,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在没有给出任何规定规则的情形下,假定有些事是孩子该懂得的,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便予以指责。这种教育模式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感到困扰和委屈,从而对孩子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捷径是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单单是逼孩子花更多时间学习。孩子的学习效率与自信和情绪管理息息相关,而培养专注的注意力是自信和情绪管理的关键。注意力越是专注的小孩子越自信,情绪越稳定。

这个时期的自信取决于是否能够专注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父母高品质的陪伴时间。孩子会模仿和学习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环境。如果他们感觉到父母对待自己是专注的,他们便能学会专注地对待学习。同时,父母给孩子的足够的注意力,也会让孩子感觉到被爱、被保护,他们的情绪就会稳定。这是依靠父母高品质的陪伴时间形成的:①亲子交流时彼此的尊重、倾听、理解。②父母关系的和谐与亲密,终日争吵或冷战的父母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与被爱的感觉。③无条件的爱———多赞美行为;规则给定清楚,纠错时针对行为,避免贴上人格标签,更忌讳气头上责骂或体罚,万勿轻蔑性地抨击。

(4)青春期———“重生期”

青春期的躁动与情绪波动所产生的硬反抗或软反抗,源于四大矛盾:①生理成熟和心理半成熟;②心理断乳和精神依赖;③心理闭锁和开放;④处在成就感与挫败感的摇摆交替中。

已经是成人的感觉使他们试图在精神上摆脱成人,有独立自主的决定权;认为自己应该与成人是平等的;意识到父母的不完美,甚至故意挑剔父母的缺点以证明自己的成熟与独立性。与此同时,当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时,却仍然很希望得到父母在精神上的支持和保护。独立自主的意识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愿意向成人袒露,很在乎自己的隐私,却又因许多矛盾和烦恼而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父母能够给予其理解、倾听与陪伴。经常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能承认自己已经是成人,因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形成了负面亲子关系。青少年的这种需求使得朋友在这个时期变得相当重要。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将变化的原因解释给孩子听,让他们理解这是成长中必须经过的阶段;要调整与孩子的关系,以友相待,接纳并尊重他们独立自主的需求,凡事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当孩子出现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时,要教给他们积极应对的方法,而不是用愤怒和镇压来对抗。

(5)青年期

青年期最重要的需求除了生存与谋求立足之地,便是改善生活。另外,成家立业也是两大指标。很多人把重心放在事业上,全心全力打拼之余,往往忽略了婚姻或家庭,心想冲刺事业的机会一去不复返,但是,家庭或家人永远会在那里,是不必担心其跑掉或消失的,在时间的分配与优先次序上,往往牺牲了与家人相处的高的品质时间来满足打拼事业的需求。然而相较于婴儿出生后,在人生最初期的阶段,大多数的孩子得到了百般的呵护、疼爱,享受到无条件的爱,到了学龄期、青少年后,各种要求、管教、竞争、压力施加下来,其所感受到的关爱已经变了质,变成了交换式、附条件的爱。其实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仍然非常渴求无条件的爱———被呵护、珍爱、倾听、理解与肌肤之亲。这种爱在家庭或婚姻外,是不太可能得到满足的。于是有很多人在青年乃至中年或壮年期,心中有莫名的失落感,也就是没有幸福感的满足,因此,越发一头往事业里钻,而婚外情、一夜情、网恋、网络色情、离婚等问题的大量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着现今社会的复杂多变,龙跟凤的观念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转变。新的“龙凤观”必须包含注重与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高情绪商数的孩子。能够养育出一个性格健康、情绪管理能力强的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大的福分。子女今后在事业、家庭、婚姻、财务或健康上总会遇到挫折,情绪上如能持重自强、处变不惊、调试得当,不单是自己的福气,父母亲也能跟着少操心。子女人格与情商是否能健全发展,其童年的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子女跟父母的亲密、依附关系会内化成影响情绪状态至深的心理模式。

父母亲如果过分助长孩子对自己的依赖,初期是一种双方依存关系的满足需求,但是,孩子成年或成家后容易形成相互的干涉与干扰,孩子在事业、财务、家庭、子女、健康、情绪、人际方面总是会遇到困难,若是情商较低,独立性又不足,很容易就把这些难题或痛苦抛给父母,这对于步入晚年的父母岂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管教子女,应该宽大容忍与关爱鼓励,尽量避免威胁和专制。健康的爱与管教会成为儿女不断茁壮成长的养分与动力,最终会允许并帮助子女对自己的人生拥有自信与自主性。总之,心理健康与渐趋成熟的基础在于首先由依恋母亲为中心,然后发展到以依恋父亲为中心,最后把这两种依恋结合与内化,融于一体。

成年后要迈向成熟之路其实就是渐渐摆脱从小未能达到父母期待的失望、恐惧等不良情绪,逐渐达到不要再用儿时父母的心态或情绪来看待自己,进入自己“当自己的父亲与母亲”的心灵境界,虽然没有父亲和母亲的外在形象,却把父亲和母亲的性格倾向与形象内化于人格,形成自我独立的心理模式。如此也有助于自己不再终日抓取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层的需求,因为,唯有完全地接纳自己,爱真正的自己,与内在的自己融洽开心地相处,才能带给自己真正的幸福、自在。也就是内在的父亲和母亲形象使他从儿童时期的被动式的“接受爱”,成功转型为主动的“创造爱”、“付出爱”,从而懂得妥适地去爱人,在体验爱别人的同时,获得心理深层需求的满足。

熟悉与实践以下十个通则不但能够提升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更能够深层地发展出更加健全的自我。

(1)你的生命就是童年的反射。

(2)每个成人都是个未满足欲望的小孩。

(3)用成年人的角度与成熟心态去重新反省和思考童年重大事件的事实经过与感受。

(4)自己感到受伤,不等于对方也知道你受了伤害。

(5)自己受到伤害,不等于对方是故意伤害你。

(6)受害者在加害方道歉后不肯原谅对方,并凭借自己受害者的地位随时自卫、出击或报复。

(7)当我们没感受到对方的爱的时候,不等于对方没有爱你。

(8)人只有感受到肯定或关爱时,才会心甘情愿地自我改变。

(9)专注地倾听与理解是修复和医治破裂关系疗程的开始。

(10)健康的情爱关系是医治成长过程中情绪伤害和心灵创伤的最好机会。

同类推荐
  • 笑着活下去

    笑着活下去

    笑是脸上的阳光,是心里的春风,是开心的钥匙,是情感的桥梁。笑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关爱,是一种温情。要想永远笑对人生,就需要塑造自己阳光的心态。笑着活下去是一种心智模式,是一种平衡的心理支点,是一种明朗的人生走向,是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是一种默默奉献的境界。让自己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生活中就会拥有阳光般的笑容;嗅到阳光的昧道,我们的生活就宛如面朝大海,心向阳光。打开《笑着活下去》一书,开卷有益!
  • 这样办事更周全

    这样办事更周全

    本书以办事为基本内容,主要介绍有关把事办得更周全的技巧和方法。
  • 我的青春我做主(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我的青春我做主(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小道理,大智慧

    小道理,大智慧

    有个女孩不仅兴趣非常广泛,而且好胜心强。她在音乐、绘画、运动等方面都想涉猎,非要拿第一才满意。
  •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

    本书主要阐述了曾国藩一生大智若愚的为人处世哲学,以及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坚挺,崇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人格魅力;揭示了他在官场上善于编织关系网,在权力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并懂得放权用权的成功之道;呈现了他在关键时刻远权避祸,在权力太大、功名事业日趋全盛的时候,不把弓拉得太圆太满的做人智慧。
热门推荐
  • 千年之爱

    千年之爱

    他等了她千年,而她却等了他千年。莫名的穿越,让穆雨与那绝色的男子生活了八年。他说:“你要帮轩辕无痕成为皇帝。穆雨有些不可置信的回道:“我可以么?”八年后他丢了心,却还是不得不将她送到他的身边。而八年后相遇相知,他对她最终却也无法自拔。当爱情白痴遇上各个美男,是她的幸还是他们的不幸。不食人间烟火的慕容零,热情如火的凤天楼,冷酷冰冷的轩辕无痕,时时粘着她的的轩辕景,谁才是那个千年前她爱上的男子?谁才是等待了她千年的男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银风月影

    银风月影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辩。一位影风门的弟子;一名神月派的传人;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后裔;一款笼罩着层层神秘面纱的虚拟游戏。当盘古开天辟地,故事便已开启。
  • 异世天途路

    异世天途路

    若所谓正义便是无欲则刚,那么我愿坠身为魔若所谓天道便是结清寡欲,那么我愿逆天伐道纵你天帝大能我也愿在这世间,征战不休,哪怕打破苍穹,纵横八荒我也征战这异世
  • 小镇上的外来户

    小镇上的外来户

    我们曾经被画地为牢,我们也曾经自己画地为牢。当我们内视自己时,我们总是那么的超然、洒脱;而当我们外视别人时,又总是显得那样的高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魏家作为第一户外来人家来到小镇时,我们对它充满了鄙夷;当它终于在小镇上扎下根来并富裕起来之后,我们又对它充满了猜测和仇视。然而,魏家的女主人却悄然中带给了我们惊人的变化……
  • 鬼王君临

    鬼王君临

    花开开彼岸,彼岸花,是开在黄泉之路的花。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人就踏着这红的指引通向幽冥之域。是红,是刺眼的血色。是无边繁华凋落后的在再一次盛开。盛开在那遥远不可触及的彼岸。花叶不相见。只见叶子不见花,再见花时叶以逝。那又是谁和谁立下的狠毒的誓言。不分离。可能吗?永不见,残酷吗?,,,,她爱他,为了她倾尽才华,将他推上帝位,却在一朝功成将她全族尽杀,,,
  • 冒牌王妃闹离婚:想踹我,没门

    冒牌王妃闹离婚:想踹我,没门

    “你是想揍我还是想杀我?”某痞子女故作无辜地看着眼前突然踹门进来的冷面王爷相公!该死的女人,堂堂王妃,正经事不做!去劫法场,又扮山贼!她无恶不作偏偏还总是理直气壮!“切,死有什么好怕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想过活着回去!”某姑娘抖着双脚一脸得瑟!只是,她还忘了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异世仗剑逍遥

    异世仗剑逍遥

    一个落魄毕业生意外来到异世,没想到这里却是让他风生水起。在这陌生的环境林叶能否适应?得到树灵传承又会有什么不可思议的能力?点击异世仗剑逍遥,看看林叶的精彩人生!
  • 战于异界

    战于异界

    一个学生在一次偶然乱入了异行世界,开始了他在异界的征战之旅
  • 看不见的枷锁

    看不见的枷锁

    人生来就被套上一副沉重的枷锁,生活的枷锁,道德的枷锁,文化的枷锁……这把枷锁让多少人画地为牢,因爱生恨,嫉妒报复。打不开的枷锁,解不开的心结。因上一辈的过错,让无辜的刘涛和张兰在一场看不见的爱情的漩涡中兜兜转转,伤痕累累。两代人在各自生存奋斗的困境中挣扎,为爱情承受痛苦,阴差阳错的机缘巧合,命定天造的劫难灾祸,躲不过,逃不掉。命运无常的捉弄,生活现实无情的重压,这或许是每一个都无法逃避的人生。唯有打开心头的枷锁,才能走出画地为牢的禁区。
  • Voyage of The Paper Canoe

    Voyage of The Paper Cano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