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00000022

第22章 堂堂正正煌煌宇宙——陆九渊之生死智(2)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在谋生的过程中,人们可能私心发作,损人利己;在立业的过程里,人们可能欲望勃发,沉迷于声色犬马;在求学的道路上,人们还可能卖弄小智小识,或迷惑于邪见邪说,等等。在象山先生看来,即便古之圣贤亦不免有过,况芸芸众生?关键在我们面对“过”及“错”究竟取何种态度?象山先生指出,人们应该意识到“迁善改过”是己分内事,而不是为了他人才这样做,“改过”要有完全的自主性,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听到别人提醒自己的过错则喜,知道自己的“过”而不隐瞒,改正自己的“过”也不害怕。象山先生云:愿励“学不为人”之志,勉致“为仁由己”之实,思颜子之大勇,奋然自拔,荡涤摧毁湮没之意,不使有毫毛得以宿留于庭宇。光芒所射岂止在斗牛间!正大之气当塞宇宙,则吾道有望!(同上)当人立志于“迁善改过”,能够在名利欲海中奋然自拔,那自我的人格光辉便能发扬出来,一股正大之气亦能在胸中孕育,并与外在之宇宙自然相接。在人生中,人的私心越多越重,各种掣肘也就越多,此时,人心里发虚,不免瞻前顾后,志短气穷。相反,人们若能抛却私心私欲,便可脱出许许多多的世俗之网罗,心中充盈着正气,精神也必安详。象山先生告人曰:“思之既明,幡然而改,奋然而兴,如出陷阱,如决网罗,如去荆棘,而舞蹈乎康庄,翱翔乎青冥,岂不快哉?岂不伟哉?尚谁得而御之哉?”《与倪九成》,卷十二。世俗之利欲私心是“陷阱”、是“网罗”、是“荆棘”,人若脱于此,求得心性之至善,行为之自然,就能达到人生的大自由,从而也能获得人生的大快乐。其次,要做“大人”,需为“大人之事”,象山先生写道:大人之事,至公至正,至广大,至平直。剖管之见,荡其私曲,则天自大,地自广,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岂不快哉!岂不乐哉!若诸公所可喜者,皆是专于向道,与溺私欲不同耳。《与包敏道》,卷十四。所谓“人之生也本直”之“直”,即是“天道”赋于人身之“人道”,即人生而蕴有的仁义忠信之本体。人得天之“道”而为人之“道”,所以能“至公至正,至广大,至平直”。相反,如果人们私欲勃发,蔽其本心而不见“道”,不显“道”,那么,人就无法与天地相沟通,无法体会人生境界极高之后的快乐与自豪。可见,要成为“大人”,不外即保有自我先天具有的本善之心,借助于此而跃出个人之肉体感官的限囿,与天地之“道”相合一,站在此一层面,达到这种境界,便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语录下》,卷三十五。最后,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象山先生推崇的“大人”,虽然似乎神通无限,但其绝不是“神”而是“人”,他就是生活于世俗社会中的“人”,而且还是人人都可修为而成的“人”。自古以来的儒家学者,虽然都视达于“圣”、“贤”、“君子”等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但皆认为,“圣”、“贤”是不易达到的,世俗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只能努力成为一个“君子”而不太可能当“圣贤”。象山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承孟子之学,认为,人人得自于先天的“本心”皆是一样的,所以:“天降衷于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矣。”《与冯传之》,卷十三。“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语录上》,卷三十四。这样,从理论上便可直接推出:世上人皆可成“圣”成“贤”,关键在你能否自明本心,自显本心,自觉地遵循本心之善而言而行而动而停。象山先生曾自述云:我无事时,只似一个全无知无能的人,乃事至方出来,又却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语录下》,卷三十五。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同上)其学生冯元质更记之曰:“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鸣鼓,则乘山荞至,会揖,升讲坐,容色粹然,精神炯然。学者又以一小牌书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观此以坐,少亦不下数十百,斋肃无哗。首诲以收敛精神,涵养德性,虚心听讲,诸生皆俯首拱听,非徒讲经,每启发人之本心也,间举经语为证。音吐清响,听者无不感动兴起……平居或观书,或抚琴。佳天气,则徐步观瀑,至高诵经训,歌楚词,乃古诗文,雍容自适。虽盛暑,衣冠必整肃,望之如神。诸生登方丈请诲,和气可掬,随其人有所开发,或教以涵养,或晓之以读书之方,未尝及闲话,亦未尝令看先儒语录。每讲说痛快,则顾博季鲁曰:‘岂不快哉!’”《年谱》,卷三十六。象山先生乃一介书生,一位小吏,却自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天下也“无我这般人”;学生们观先生也叹服为“神”,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关键在他已超出了世俗存在的那个“我”,而进入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象山先生的衣冠不必华丽,但一定“整肃”;象山先生的体格不必强健,但“精神炯然”;象山先生的学问也许并非最好,但其研习的却是成“大人”之学,其精神追求与天地宇宙相接。这就是象山虽为一清廉的先生,但却被学生们“望之如神”的原因所在。一般而言,古代儒家学者皆倡导“为己之学”,即为了提升自我之人生境界和道德修养而学习,要求人们“为学”与“做人”的一致。象山先生推崇的人生境界为“大人”,他自己当然是以之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的。当他把自我的心性归为“本善”,从而体认到个人的精神与天地之化完全合而为一时,他的人格便跃出了“小我”的限囿,成就了一个“大我”的存在。立于这样一种人生的境界,再去处理世俗之为学为官为生的问题,便能显露出无所不公、无所不爱、无所私欲的气象来。这样,象山先生从内在的心性到外在的行为皆趋而“大”之,终则成就了一个“大人”──非谓他的官大势大钱多体力过人,而是指其人格上达到了“至大至公”的境界。而臻于这样的状态,并不能获得什么实际的物质利益,以及一切世俗人渴望的那些价值,所得的也许就只是所谓“快哉!快哉!”观象山先生之文,常可见“快哉!乐哉!”之语。其家境并非大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可为何能如此呢?应该说,这种“快哉”并非是世俗人之欲望满足后获得的肉体“快活”,而是指人生臻于一个极高境界之后得到的灵魂之“快乐”。因此,常人都以己之欲望满足为乐,而象山先生则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乐。这也许正是“大人”与一般人之最大的区别所在。这就是象山先生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其人生的精神,还是他全部现实人生践履的活动和全部学问的精髓所在。生死态度:“亦自然”生死态度,主要是指人们面对生死时的看法与做法。人生在世,不过百年,无论是长寿还是夭折,是贵为天子王侯还是贱为贩夫走卒,皆必在某时某刻面对他人、尤其是亲人之死,最终还必得面对自我之死。人生的问题有无数之多,可每一个人所遭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问题。作为一个思想家,陆象山已获得极大的成功,创发心学之思想体系,开显儒学发展的新源泉,从学者达千人之多,可谓显赫一时。但同时,他也是人类中之一份子,他也要面对生死问题,他的生死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其对心学思想体系又有何影响呢?一般来说,要知晓某人所执的生死态度,往往要视其人生观而定。陆象山终生习儒术,为世之儒宗,在人生观上自然坚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基本人生信条。他二十四岁中乡举,在《举送官启》内云:“某少而慕古,长欲穷源,不与世俗背驰而非,必将与圣贤同归而止。忘己意之弗及,引重任以自强,谓先哲同是人,而往训岂欺我?穷则与山林之士,约六经之旨,使孔孟之言复闻于学者;达则与庙堂群公,还五服之地,使尧舜之化纯被于斯民。”《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5页。(下引该书均只注篇名卷数和页码)这里已明确表达了他一生只在两种人生模式间做选择:若能入庙堂之上,则倾身心于政坛,呕心沥血泽被斯民;如若不能由科举入仕,则在山林潜心于孔孟之学,让儒学之真意大显于天下。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直接来源于《论语·季氏》中所言:“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集注·季氏》,第173页。也与孟子之言相系:“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第351页。象山先生是如此说的,更是如此去做的。象山先生于乾道八年(1172)34岁时中进士,授官迪功郎,先后任为江西路隆兴府靖安县主簿(因母丧而未能如期到任)、福建路建宁府崇安县主簿。淳熙九年,因侍从官举荐,象山先生至行都临安供职,除国子正。次年冬,象山从国子正升为敕令所删定官,历时约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因受排挤,象山得圣旨出行都回乡,主管台州崇道观,成为闲散祠禄官,随后讲学于贵溪应天山(后改名为象山)。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诏令象山出知荆门北路荆门军,他得以在生命中最后二年创造了“荆门之政”的奇迹。可见,象山先生五十四岁的生命期,除中进士前几十年孜孜不倦地为学,就是在官场数十年的辛劳,然后则是长期的讲学活动。在政坛,象山先生尽管居官卑微,却“堂堂正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在学界,象山先生则精研学问,乐此不疲地教授众子弟,诲人不倦,以“江西陆子静”誉满神州。由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延及其生死态度,象山先生又执何观念、有何行为呢?首先,象山先生与常人一般,对自己的亲人过世表现出极度的悲伤和痛苦。其曾自述:“某气质素弱,年十四五,手足未尝温暖”。《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他三岁丧生母,长期患有“血漏”(痔疮),因一生精进于学,循规蹈矩,“后稍知所向,体力亦随壮也。”

人长期患病,对生死问题当有相当的敏感性。象山先生四十九岁那年,连续遭受四次亲人逝世的重大打击:先是他的二兄陆子仪“一疾不起”,撒手人间;次则不数月,他的幼子年仅三岁不幸夭折,象山先生原准备将此子过继给他的四哥复斋先生为后;不久,一位侄孙女、一位侄婿张辅之又过世。象山先生痛何如之。他在写给朱熹的信中倾诉到:“痛哉!祸故重仍,未有甚于此者。触绪悲摧,殆所不堪。某旧有血疾,二三年寖剧,近又转而成痔,良以为苦,数日方少瘳矣。”《与朱元晦》,《陆九渊集》卷十三,第181页。象山先生表现出对亲人去世的深深悲痛之情一点也不奇怪,儒家的血脉正建基于血缘关系上的亲爱之情,发显之则为儒学的核心观念“仁爱”。象山先生作为一代大儒,自然不可能如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般的洒脱,亦不像佛教徒出世求自身之生死解脱,而置亲人于不顾。可以说,面对生死的悲哀之情,正显示出象山先生的儒者本色。其次,儒者们在亲人去世时的悲伤之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恐惧于死,害怕自我生命的终结。恰恰相反,一个真正的儒者,在面对自我必死的结局时,会有相当平静的态度。这何以可能呢?其情景又是怎样的呢?绍熙二年(1191),朝廷再次下诏,令陆九渊疾速到荆门军任知军。其时,他正在贵溪象山讲学。学子们环山庐而居,象山翁建精舍读书教徒,可谓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也融融。象山先生甚至有“终焉之意”,但是,在朝廷的召唤下,象山先生还是将山上日常的教学事宜托付给弟子傅季鲁,自己则为了不扰民和更快速地到任,准备单骑简从上路。贵溪县丞对他说:金人有南牧进犯的意图。象山先生一听此语,立即改变原先的安排:“如此则荆门乃次边之地,某当挈家以行,未免少迟。若以单骑,却似某有所畏避也。”《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22页。于是,象山先生带着家眷,跟随其后的还有长子陆持之、次子陆循之和侄子陆浚之,冒着秋初的寒风,毅然决然地奔赴荆门这个“次边之地”。这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概。后象山先生果然逝于荆门军任所,再也没有活着返回故土。约二月车马舟船的劳顿,象山一行终于抵达目的地,他立即接手荆门的一切政事。所谓“次边之地”,即是紧靠前线的后方,随时都有敌人进犯的危险。按一般的常理,官员被派往“次边之地”,常常会暗中运作,让朝廷改任他官;不行的话,则独自一人赴任,以避危险。可象山先生不如此,他明知有生命之虞,却毫不畏惧死亡的胁迫。不仅自己“疾速到任”,更毅然带着大小家眷赴任。一方面明白地昭示百姓,他这个知军,不避危险,决心与荆门的民众同生死共命运;另一方面,象山先生以此来自我加压,家庭亲人与百姓的生活和生命皆成为他肩上的重任,成为他治荆所必须承担的道德义务。后来,象山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治荆的事业之中,“荆门之政”大有可观,他在临终前八天曾有一封写给侄子陆麟之的信,内说:“此间风俗,旬月浸觉变易形见,大概是非善恶处明,人无贵贱皆向善,气质不美者亦革面,政所谓脉不病,虽瘠不害。

近来吏卒多贫,而有穷快活之说。”《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12页。可谓是,政通人和,官民皆乐。后人把象山先生的“荆门之政”归结为八个方面:“严防务”、“建保伍”、“重法治”、“除弊风”、“罢三引”、“蠲铜钱”、“勤视农”和“堵北泄”。南宋名丞相周必大称赞道:“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12页。面对生死的考验,象山先生毫不退缩,无所畏惧。为表明其决心,甚至偕家赴边,充分显示出其视死如归的生死态度。在象山先生看来:“义理所在,人心同然,纵有蒙蔽移夺,岂能终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亦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55—256页。君子们只以“义理”是求,只以“义理”之事行动,仁义充盈己心,则无论贫贱或富贵、死生与祸福,皆可不为所动。象山先生视其赴荆门之任,正是去行“义理”,故而艰难险阻也好,生死考验也罢,皆已置之度外。

同类推荐
  •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本书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类别、应对方法、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对我国的“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框架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阐述,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其中既有实战经验和教训的科学归纳与总结,也有经典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与指导。
  • 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

    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

    《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是对“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与成果的反映和总结,内含中央文件、领导讲话、专题辅导、典型案例、工作交流、企业实践等部分。《非公企业党建新起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活泼生动,融指导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各级党组织研究指导非公企业党建的工具书,又可作为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的学习培训教材,还可作为党建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人类学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亦可称《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等一样,是马克思“重要著作”之一。但长期以来,《人类学笔记》并没有得到与其它两个笔记相同的重视和关注,更缺乏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的解读。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读《人类学笔记》的学术著作。本书将《人类学笔记》置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的学术谱系之中,阐明了其相同的问题域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文献摘编、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
  • 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

    本书主要分为九章,以社会和谐构建为目标,对社会和谐的基本理念、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管理职能进行理论研究,对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并设计出地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为依据,对实践中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运行状况进行考察分析。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为创作本书,作者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作者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热门推荐
  • 紫花情梦

    紫花情梦

    [花雨授权]他可是万人迷的“太阳神之子”耶,她非但不把他放在眼里,还像小恶女似的要他叫她“姐姐”?!甚至叫他为“宝宝”?钢琴弹得好很了不起吗?明明十二岁不到却要装出一副大人样。哼,她偏要教训一下这个优雅的小老头,
  • 僵尸漫游无限

    僵尸漫游无限

    外出旅行的宅男意外化作僵尸,迫于无奈的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是巧合?还是命运?穿梭于各个动漫世界,原本普通的宅男开始了转变。结识了一个又一个的美少女,他终于踏上了成为后宫王的道路。(PS:本书后宫向,不喜误入)
  • 行走阴阳

    行走阴阳

    刘守财带着小公鸡,勇闯大凶之地,智斗尸王,脚踏黄河两岸,头顶日月星辰。妖鬼人魔们,看主角如何一一收服?
  • 疏梅落

    疏梅落

    自打师妹拜师以来,就独得大师兄宠爱。这门中弟子三千,师兄就独宠她一人。于是她就劝师兄一定要雨露均沾,可师兄就是不听呢,就宠她,就宠她,就宠她!
  • 婚后试爱:老公,请接招

    婚后试爱:老公,请接招

    “疼不要了!”她泛红了脸庞,向男人恳求。男人的汗水落在她的胸前,声音邪魅。“哪里疼?”“叶锦城,你……混蛋啊!”她咬牙骂到——她以为他爱的是她,后来才知道,他爱的不过是她的血。他以为自己爱的是她的血,后来才明白,他爱的,不过是她。
  • 若风传

    若风传

    一位身世未知的少年,为了打听自己的身世,踏上了寻找身世的征程!当发现自己身世的时候却发现遥不可及,于是开始努力奋斗,周游六界路上收获了爱情和友情以及无数强大先辈的传承,弑仙、斩妖、力破九天最终……
  • 华夏之主

    华夏之主

    看苏夜带领他的冒险者,叱诧诸天万界。看苏夜如何成为诸天万界的王。一个不一样的无限流。
  • 暗语者

    暗语者

    双头无尸案拉开序幕,暗语者神秘难测,下个被害者会是谁?夜,死寂。素白的月光静静的照射着大地,月下是一片老旧的建筑……
  • 尹人如水:慕爱双生

    尹人如水:慕爱双生

    她,武功盖世,乃天下最最大的宗门之主,同时,她也是朝廷眼中之敌。而他,却是朝廷王爷,权倾朝野。传闻,两人都冷酷无情,可当两人相遇,又碰撞了怎样的爱情火花?他没想到,她竟然爱上了她哥哥,哎╮(╯▽╰)╭从此,冷酷的王爷开始了遥遥追妻路。。。。
  • 娶我你就是豪门

    娶我你就是豪门

    我是一个80后!文笔不是很好!但我喜欢浪漫的爱情!上学时候也谈过恋爱N但是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刻骨铭心!想在小说里表达一下浪漫的爱情!主人公蓝溪儿是一个调皮的学生!而和他开展一段美好爱情的却是一个好学生!这可能是我梦想中的学生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