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6200000007

第7章 “爱”的方程式,该怎样求“解”(1)

儿子的每封信,都是一份卖血通知单

[作者注]七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早晨7点)讲述了一个卖血父亲和一个大学生儿子的故事,听者无不潸然泪下。为让读者了解这个故事的全貌,我们忠实地把电台的声音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2002年4月22日)

[旁白]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隐去事件发生的地名和有关人物的真实姓名。

这是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海拔2621米。光秃秃的黄土山连绵不断,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弯来弯去挂在山坡上,那是村庄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房屋像黄土堆起的一个个玩具,散落在山坡上和山坳里,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就是一个自然的村落。

村子里的青年妇女喜欢穿艳色的衣服,红色或者粉红色的上衣和头巾,在四面黄土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然而,五十岁的顺老汉曾经有点儿惧怕红色,长期卖血的经历,已经使他习惯于面对针头刺进血管、鲜血顺着塑料管流出的场面。

当想到自己卖血赚来的钱会变成儿子上大学的学费、变成儿子碗里的饭菜、身上的新衣,顺老汉的脸上常常会露出微笑。

[出录音]

记:你儿子上大学,你们靠卖血供他上学,一共花了多少钱?

陈:六万多。

记:都是卖血的钱?

陈:80%都是卖血的钱。

记:四万以上都是卖血,其他钱是哪来的。

陈:都是亲戚家借的,现在还有一万多没有还,一万七千多块钱。

记:你们怎么还?现在你们还钱的能力从哪儿来?还是卖血?

陈:老天爷睁眼睛,雨下得多一些就多挣一点钱,今年种粮食还是不够,还是靠卖血。

记:另外六万三千块钱你是怎么加上来的?你都记着账吧?

陈:对。

记:汇款的底子都留着吧?你把记的账都拿出来我们看看,这是当父亲的心血,你的功劳簿。

[录音止]

顺老汉看上去是一个开朗的西北老人,个子不高却很结实,暗红色的脸上没有多少皱纹。靠卖血供儿子上学,顺老汉的故事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从儿子小良读高中到上大学,学费不断增加,顺老汉卖血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有时候,他的老伴也和他一起去卖血。

[出录音]

记:你们一年卖血能挣多少钱?

陈:五千,六千,那时候我身体好,一天三次也抽过。

记:你大儿子开始上高一的时候,那应该是八年前?

陈:九年前。

[背景]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顺老汉所在的村庄沿袭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贫困。村里的耕地像碎纸片一样铺在山坡上,连续的干旱,小麦收成很低,大大小小的土豆是村民的主要口粮。近几年来,村民们从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中受益,实行退耕还林之后,国家每亩地每年补贴200斤粮食和二十块钱,村民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然而,很多村民为了尽快改善生活条件或是供孩子继续读书,他们想到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像顺老汉那样去卖血赚钱。

1997年,儿子小良去西安上大学以后,顺老汉感觉到儿子慢慢变了。变得很少给家里写信,仅有的十几封信,除了要钱几乎没有别的内容。在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儿子知道你卖血供他读书吗?顺老汉说,当然知道。儿子小良上高中那几年花了八千六百块钱,也是卖血换来的。

对顺老汉来说,儿子小良的每一封信,就像一张卖血的通知单。

[出录音]

记:当时是不是你一个人卖血已经力不从心了才叫上你老伴的?

陈:就是。

记:自己身体受不了老伴才跟你一起卖血。她是不是卖得少一些?

陈:少得多。

记:卖完血是不是感觉特别不舒服?

陈:她心脏有病。

记:你卖了那么血,有没有害怕的时候?

陈:只要给钱,能供儿子上学,那就不害怕。我的亲戚朋友都劝我不要卖血,你真正没办法,去贷点款也行。但我贷不上啊。

记:你花那么多钱,耗费了自己那么多血汗,你现在后悔吗?

陈:花再多的钱都不后悔,后悔的是没有感情了。

记:他们怎么说?

陈:青海的学生一般一万多、两万块钱就够了。

记:就是说儿子花钱花得太多了?

陈:他(儿子)每次来信都要三千、五千,十多封信都是三千、五千这样给。

记:这些信你都留着吗?

陈:有的留着,有的没有留着。

[录音止]

顺老汉知道,国家有个《献血法》,禁止有偿献血,而且一个人两次献血的间隔应该是6个月。可是,为了凑足儿子要的钱,顺老汉想方设法增加卖血的次数。

[出录音]

陈:今天在这里卖,明天在那里卖,40多天没回家,抽了一千七百二十多块钱。

记:那是什么时候?

陈:儿子考上第二年,11月到腊月这段时间我把儿子的报名费全凑起来了。

记:你现在身体有什么病吗?

陈:没有。

记:你最后一次献血是什么时候?

陈:春节前,2月7号。正好三个月。

记:现在卖400毫升是多少钱?

陈:二百四。

[背景]

像顺老汉那样长期卖血的农民在当地约有近一万人。顺老汉最后一次和儿子小良相聚是2001年春节。春节后,小良离开了家,然后就失去了音信。2001年7月小良大学毕业后,顺老汉失去了通信地址,电话也不通。直到2001年10月,小良突然给家里写了封信,说是在北京工作,要家里寄4000块钱。

[出录音]

陈:连地址都不清楚,邮编也是100000。

记:你最近给他寄了两千块钱,不是吗?

陈:是寄到卡上,邮电局邮政储蓄的卡上。

记:就是说你儿子上大四年你都是通过这种方式?

陈:对。

记:那你现在还不知道你儿子的具体单位和地址?

陈:不知道。他不来信我给他写信呗,现在地址也不知道,他写的是家维尔有限开发公司。

记:那你不担心你的儿子吗?

陈:担心有什么用?

记:你有多长时间没见着你大儿子了?

陈:从2001年大年初四走了就再也没有信儿了。

记:你有他的电话号码吗?

陈:每个月都打,一直打不通。一直关机,稍后再拨。

记:你打电话上哪儿去打?

陈:306,联同铝厂。

记:那你要走多远?

陈:三个多小时。

记:从去年(2001年)大年初四以后,你打了多少个电话,还记得清吗?

陈:从他7月10号毕业,我打了二十,三十次电话。

记:一次都没打通?

陈:10月6号他来了一封信。

记:信里说的是什么呢?

陈:他说他辞职到了另外一个单位,刚开始的单位不干了,要4000块钱。

记:要四千块钱干什么?

陈:房费,押金,没有钱,只好借了两千块钱,给他寄过去,后来就一直没有来信,来电话。

记:今天卖血了吗?

陈:现在306血浆站也不采血了。

记:那2000块钱,你孩子收到没收到,你也不知道?

陈:收到了,我是往卡里寄的。

记:他现在找上媳妇了吗?结婚了吗?

陈:不知道。

记: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你非常想知道?

陈:就是知道现在也没办法。

记:作为一个母亲,你妻子肯定更想儿子,她哭过吗?

陈:她想孩子,今天早上还哭着呢。

记:非常想你的儿子是吗?如果现在能接通你大儿子的电话,你最想跟他说的是什么?

陈:你在外面哪怕挣不上钱,跟家里来封信也行。

[录音止]

想念儿子的顺老汉一直想到北京来一趟,在报纸上登个寻人启事,寻找自己的儿子。可是遥远的行程和高昂路费,使他们从体力上和经济上都难以承担。顺老汉希望儿子小良能听到记者做的这期节目,希望在节目中对儿子说句话。

[出录音]

记:作为一个父亲,如果这期节目你儿子能听到,你最想跟他说什么?

陈:你把你的详细工作单位告诉家里,对象找了没有,生活怎么样。

记:还有什么?

陈:真正混不过去了回家也行。

记:让老父老母养着?

陈:对。

[录音止]

各位听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1996年高考以后,小良考虑到家里经济上的困难,放弃了自费上大学的机会。重新苦读一年,终于考取了西安某高校。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觉得小良似乎是一个很懂事理的孩子。那么,小良和家里失去联系至今,应该是有某种原因的。《新闻纵横》记者孟昕已经赶往西安某高校查访小良的下落。明天的新闻纵横节目请听来自西安的消息。

顺老汉颤声诘问:儿子你在哪里?

中央广播电台《新闻纵横》(2002年04月23日)

[旁白]2001年7月,按理小良大学毕业了,却就在这个时候,小良不见了。

小良还在不在西安?书读得好吗?小良为什么不给家里写信?他是个怎样的年轻人?记者专程赶赴西安调查采访。

[出录音]

记:这儿有叫小良的吗?

学:好像已经走了吧。

记:你认识他吗?

学:不认识。听说过这个人。

[录音止]

不管怎么说,小良的影子终于出现了。在此之前记者问过的学生,不下百人,都说不认识甚至没听说过小良这个人,现在终于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出录音]

“没毕业,他属于退学,领了个结业证就走了,他留了两级,没有资格拿学位证了,因为当时办手续是我帮他办的。”

[录音止]

看来小良真的已经离开这所大学了,还在读书的这些低年级学生对他们这位师兄十分陌生。而且从这名唯一知情的学生这里,记者得到的关于小良的信息还是负面的,至于小良是不是安心学习的学生,还得找教过小良的老师问问。

记者的不速来访打断了学生处正在进行的会议。问明来意,学生处处长打电话到小良曾经就读的系里。然后对记者说(出录音):“这个娃的情况,我是一点也谈不上。把这个娃查一下,然后你给我回个话,你们先到系里去了解一下。”

[旁白]学生处长找了一个同学带记者去小良曾经就读的系找党总支书记。路上,记者采访了这个学生。

[出录音]

记:有没有从他们的角度上考虑过,他们自己心理上会不会自卑?

学:感觉肯定有,我们都出去玩嘛,他们都在宿舍里待着,不好受。

记:你们是觉得穷不穷,有钱没钱很重要呢?还是学习好不好,自己有没有能力很重要呢?

学:这个没考虑过,就是谁找到好工作,拿多少钱,是衡量你成功没成功最重要的标准。

记:工作好不好,工作挣钱多不多是你们的标准。

学:对。

记:那还是钱。

学:还是钱。

[录音止]

聊着,走着,上楼,到了小良原来所在系的党总支办公室。见到了党总支书记、小良的辅导员郭老师和一名九八级的学生。

[出录音]

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学生的?

郭:九八年,他上到二年级的时候,最初对他了解并不多。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同学比较沉默少言,跟其他同学关系一般。但这位同学玩电脑比较沉迷,可能是在这方面也比较喜好吧,在同一个年级当中,计算机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因小失大,相应的专业课的水平相当差。可以说就没有怎么学。

记:他基本上就没怎么去上过课。

郭:对。

记:他对计算机的沉迷,一方面表现在上机,另外一方面呢?

郭:主要是上网。

记:上网做什么呢?聊天,打游戏。

郭:无非就这两样。他喜欢上网,网友比较多,比较喜欢网页制作,网页编程,我们也没有过分地干涉他这一方面。可主要问题是,他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计算机上。可以说编程只占了一小部分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聊天打游戏。

记:学校周围,我们看了一下,有很多的网吧,是不是他平时也去这些地方玩呢?

郭:说他到底去哪里,我们不太清楚,现在社会上都这样,只要想玩儿,他们肯定能找到地方。

记:您有没有劝过他不要去这些地方玩?

郭:当然。

记:您怎么劝他?

郭:一则,探讨学生的前途问题,再则从家境。你从他家乡那边过来,也知道,他家具体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记: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吗?

郭:一部分。

记:您了解哪些情况。

郭:这开始还有点误会。我不想把这位同学说得很坏。毕竟他还是孩子,我们允许他犯错。我们学校的工作,就是纠正他。但据我了解,这位同学曾经和他班级里边的同学说他家境非常好,因此,他花费很大,光是上网这一项,我想他一个月下来不下三百到四百。

记:你什么时候知道他家境并不太好的?

郭:从他父到学校来。

记:他父亲是什么时候过来的?

郭:上一学期。还有另外的一位亲属。

记:你向他介绍了一些情况了吗?

郭:他父亲在了解了情况后,失声痛哭,很是伤心。因为是我们给他去信说明了具体情况,他才过来的。

[录音止]

让小良的父亲顺老汉失声痛哭的是小良的成绩单。成绩单上,不少专业课都是红红的不及格的分数。但老师也承认,这个孩子还是有优点的。

[出录音]

郭:这个学生还有个优点,他不会就不会,考试会就答,不会就不答,这点还保持了他优秀的一面。但是你是学生,以学习为主。

郭:第二学期,他是来过,但是他没报到注册过,他没有交学费。

记:他始终都没有交学费?

郭:对。

记:就是说他第一年入学时交过学费,后来都没有交过学费?

郭:没交过学费。

记:他也就相应地没有报到注册?

郭:对,没有报到注册。我们学校按正常来讲,这样的学生是不允许进校上课的。因为一开始知道他家里应该比较富裕,钱并不是很缺的,一再劝,应该把学费及时交纳,但是他没有。他还向其他同学也借过不少的钱。

记:就是说他早已经不属于学生了?

郭:对。按正常来讲,他应该算自动退学。我也问过其他同学,听说他在北京。

记:我们也登录过这个校友录,他那个班很多同学都有通讯录,唯独他没有。

郭:在学校里,即使他出去了,同学也不知道。

记:独来独往?

郭:对。

记:您看我这有一张传真来的照片,他和他父亲的,您看是他吗?

郭:对,就是他。

[录音止]

一位姓王的老师对记者说,出身于农村,父母是不能选择的,但自己的路是可以选择的,学校不会瞧不起任何学生,凡是考进大学的,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考进来的,对于经济困难的,学校也非常重视,除了按国家对贫困生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之外,还经常提供一些有偿的岗位。可这孩子……

最后在学生处,记者找到了答案:小良属于自动退学。去年12月27号,校长办公会对此予以了确认。

[旁白]

在顺老汉眼里,小良是个爱读书的孩子;可在同学那里,小良逃课,泡网吧,独来独往,不爱说话。拿着小良和他父亲的一张合影,记者找遍了小良学校方圆五公里内的所有网吧,尽管小良曾经是那些网吧里的常客,但那里已经很少有人记得他了,只有一位女老板说,这个娃娃,好久不来了……

儿子浮出水面,儿子还需要资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2002年4月25日)

卖血父亲顺老汉的儿子小良到底在哪里?昨天早上,记者从小良同学那里得到一个重要线索:小良上大学时的女友目前在北京某学校,她很可能知道小良的下落。昨天下午5点20分,小良的女友给《新闻纵横》办公室打来了电话。

电话中这位女孩说,她跟小良是几年前在网上认识,几年的接触中,她感觉小良人还是挺好的,她们彼此都很了解。她似乎敏感又警觉,也许这几天他们听到了我们的报道。

同类推荐
  • 驱邪扶正

    驱邪扶正

    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成为贵州民间信仰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主旋律和贵州本土文化的显著特色。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构成贵州本土文化……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 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内容包括了博物馆建筑、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安防与消防、博物馆开放管理、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博物馆人才战略、博物馆科学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收录了作者十余年来论及传播与社会问题的大量倾心之作。这些论文不仅展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研究的广阔知识视野,更提供了一种将文化传播放在“外部”社会权力关系中考察的理论路径。通过讨论“帝国时代”世界传播的新自由主义逻辑和中国媒介商业转型的历史困境,作者不仅在传播研究中清晰地确立了“权力”与“社会”这两个富有解释力的柱心范畴而且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视野覆盖了全球化、主权、民主平等、公共性、多样性等现代政治中最重娶的议题。
  •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热门推荐
  • 青春的故事:曾经的我们

    青春的故事:曾经的我们

    这本书很普通很普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故事,只有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繁琐的高中生涯的平凡故事,或许你能够在这里找到你的身影,或许文中的我亦或是你
  • TFBOYS之只是因为爱着你

    TFBOYS之只是因为爱着你

    “爱?那是什么?王俊凯,你也配跟我说爱?”“源源,对不起,我始终都在负你。”“千玺,我们真的不适合,你应该好好对待她,毕竟她那么爱你!”他们之间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而展开了一场爱情的战争,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或者,谁,都不曾赢过。
  • 中国式带队伍

    中国式带队伍

    《中国式带队伍:带队伍就是带人心》立足于中国人的特性,充分发掘和利用《易经》中的团队管理智慧,畅谈带队伍必须解决的分工协作、合理授权、协调沟通、文化建设、领导激励等问题,化成了可落地、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方法持经达变,案例典型接地气,见解深刻独特,可读性极强,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 镜鉴天机

    镜鉴天机

    天际来光,苍穹有音!一段夙怨,自亘古绵延,强者之诀,为万古续写终章。天君手持‘青龙灭天钟’,地君手握‘裂地白虎印’,西皇身负‘苦海覆水图’………怒焰焚天,寒气西来!为报知遇之情,清寒冷风,任由黄花落;千丝斩尽,终不忍血见天!古镜之下,天地为局,苍穹之上,谁主沉浮?鬼影流光,黑贴开路!‘鬼影黑贴’所至,阎君催命!亲手创建‘鬼影黑贴’让各国胆寒,最终方知前路!仰天试问,冥冥天道,似有回音……不要急,缓缓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仙侠世界,点击太低,朋友说是简介写的不好,真的吗?那就换换看……
  • 妖女放开我师哥

    妖女放开我师哥

    “你的人皮面具很真呀!”陈槊凯大胆的板过丧尸,盯着丧尸看,没有害怕的意思:“哇,你的美瞳好霸气呀,32个赞!”陈槊凯愉快的伸出双手竖起大拇指:“我也好想要一个,在哪里买的呀?”【】欢迎收看起点女生网小说《独家记忆前世》【】新浪微博:飞天小兔【】QQ群(426605564)
  • 时间证明我依然爱你

    时间证明我依然爱你

    时间可以证明我依然还爱着你。可此时的你会想的我吗?呵呵。谁知道呢。想到以前我都会情不自禁的留起泪水来。现在又要见到你了。心底有开心有失落。见到我你会怎么做呢.....
  • 可爱女孩的爱情之旅

    可爱女孩的爱情之旅

    她是顾晴集团的千金沫雨晴,她长得漂亮,可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女孩,她为了躲避她的仰慕者而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在那所学校她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还用了个假名字——墨羽晴,但她还是很快成了学校的校花。但在入学第一天她就遇到了学校的“恶魔”他是安氏集团的少爷安亦晨,他长得帅,是女孩子心目中的王子,他是学校出了名的“恶魔”,是个流氓,很花心,但遇到了沫雨晴后,他变得专情了
  • 背着将军上战场

    背着将军上战场

    齐国丞相独女常素素,能徒手捉匪、剑斩野兽,性格彪悍。大将军独子虞柏舟却生性文弱,成天捧着一本书,恨不得当只书虫。这两人青梅竹马,虞柏舟被父亲拎上战场,弃文从武,常素素也跟着他女扮男装混进了军营……
  • 都市兵王俏厂妹

    都市兵王俏厂妹

    绝世兵王接受神秘任务,卧底电子厂当流水线操作工。战场杀敌我在行,可是面对十万工厂妹,我该怎么办才好?************欢迎加入丐帮总舵370777591,聊聊你喜欢的那些工厂妹。
  • 逗逼传说:秩序守护者

    逗逼传说:秩序守护者

    一个患有负面情感障碍的自恋狂魔,一个感受不到恐惧绝望的精神病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成为了最强秩序之力:黑暗秩序的主人,开始了一段逗逼的传说……〖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