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1100000063

第63章 民国巨人等闲谈(1)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谁是最负盛名的政治人物,谁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当然是孙、黎、黄再加上一个袁世凯。

南京光复后广发传单,其中一幅黑白木刻漫画家喻户晓:上面交叉着“中华”“民国”四字,下面中为“大总统孙文”、左为“副总统黎元洪”、右为“大元帅黄兴”。这三位民国巨人第一次以宣传传单的形式出现,广布天下。他们是发起或直接参与辛亥革命的“三套车”,相对于二千多年的皇权威仪,这是三位惊世骇俗的平民英雄。

“中华共和国万岁”的呼喊声响彻云霄。在南京开会成立的政府,推选的大总统前面还有“临时”二字。当时,北京的宣统皇帝还没有退位,整个皇室在袁世凯的掣肘下苟延残喘,从政府的角度说,至少有南北两个;从权力角度说,袁世凯不容小视,“非袁不可”,由他定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讲到民国初创的历史,这四个人都是回避不了的。

武昌首义枪炮响过之后,各种力量出现了,它们形成的合力,就是要推倒清廷这座腐朽的宫殿;各种人物出现,在群策群力中大显英雄用武之地。出现了“意想以外之时局”——《申报》1911年11月4日一篇评论的标题。该评论说:

自武汉时局出现以后,各种事机迭凑,往往为以前预料所不及。兹特略述其关系之巨者如左:

一袁世凯

袁世凯者,以前政府视为野心家者也,与现今之政府积不相能,因而罢职蛰居。人均逆料有现政府决不有袁世凯,有袁世凯决不有现政府。不意今乃现政府以全权奉托袁世凯,而袁世凯亦以全力保卫现政府。

一新旧军人

新军者,现政府所训练以防卫革命党者也,而不谓所设革命军者,即出于新军之中;旧军者,现政府所存留以防新军者也,而不谓投合新军以帮助新军者即为旧军。

一资政院

资政院议员者,政府所痛心疾首,以为反对政府、推翻旧政。去年政府深自懊悔者也,不谓现今政府反借之以为抵抗革命军之用,而资政院议员亦愿出死力,为之宣布德意,解散人心,以拥护现政府。

一张之洞

张之洞者,平日以顽固见称,所以举动皆以忠君守旧,为新学派所吐弃者也。不谓其所培养之人才、经营之事业,如湖北军队、如汉阳兵工厂等,均为革命军之预备,使革命力量顿增数百倍于畴昔。

尚有一事之可异者:平时谨慎之人,莫不鼓勇前进,赞助革命;而平时放言高论之徒,则皆观望中立。

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此群雄竞起的天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到新的国家英雄出现,似乎才界线分明,尘埃落定。

胡适说过,民国初年的政府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最好模式,那时的参议两院议员都是了不起的人才,中国失去这一机会,至为可惜。傅国涌认为,中国在上世纪有两次和平转型的最好机会,“第一次是出现在晚清新政到宋教仁被刺杀这个历史阶段,被1913年的3月20日上海火车站的一声枪响终结了。第二次是出现在抗日战争结束到1946年政协会议,然后政协决议没得到实施,国共谈判破裂,以内战告终。这是中国可以和平转型的两次比较大的机会。中国人失去了那两次机会之后,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章开沅指出:治史贵在知人论世,亦难在知人论世……所以法国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布洛赫,劝告自己的同行不要扮演任意褒贬死人的“阎王殿里的判官”。“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必有十分的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先辈判定善恶是非吗?”我国史学界却有很长一段时间,习惯于将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作简单的划分,如“三七开”、“四六开”等等,其结论往往离历史实际甚远。皮明庥说:在相当长的时段中,由于我们的史学研究流行一种简单的二元对应模式,品骘人物时“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是革命,便是反动”。此种非此即彼之“一刀劈”史论,是难以真实界定大千世界形形色色之人物的。我们要为历史存真,必须走出概念化、绝对化,如实叙介人物,不必拘泥于誉之或诋之的两极中。

至于对辛亥革命主要人物的评价,如黄兴、黎元洪,包括袁世凯、孙中山,近些年来也颇有点颠覆旧说之势,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开放。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一潭浑水早已沉淀。这些历史人物生前任由驰骋,死后任由评说,有的如神明,有的如妖魔,有的如英雄,有的如凡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是清廷的掘墓人、民国的缔造者,呈一时之英豪,开百年之先导。

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曾邀请孙黄黎入京举行巨头会议,倘若达成,那将是民国之幸事和佳话。南京方面的革命党担心袁世凯心狠手辣,主张孙黄两位领袖留下一人,以防不测,先由孙中山前往北京。黎元洪因张振武被杀为党人所反对,未敢前往。这四位“民国柱石”惜乎最终没有同时聚首。据说袁世凯到前门车站迎接孙文,两人谈得投机直到午夜,前后13次会晤,议题广泛,孙中山因而在北京逗留25天。黄兴到京,欢迎亦极其热烈。孙文曾对黄兴讲道,我看项城为人,是可与为善的,以后不要疑他吧。黄兴亦表示认可。不久,孙黄与袁道不同不相为谋,终至成为被通缉的对象,民国之乱也就遥遥无期了。

这四位民国巨人,纵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已作古多年,与现实没有利害冲突,完全应该得到更客观公正的评价。

辛亥革命这年,袁世凯52岁、黎元洪47岁、孙文45岁、黄兴37岁,都算年富力强。这四位先贤差不多同一时间聚集武汉,以辛亥革命为舞台,展示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人生风采,并留下永久的遗迹和故事。让我们不以姓氏笔划或官职大小为序,而按年龄长幼顺次分述一二。

67.袁世凯:民国政局“非袁不可”

尊重历史是对历史人物的最大尊重。首先要说的是“窃国大盗”袁世凯。

清末民初,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呈现“非袁不可”的局势。武昌起义后章太炎与孙文唱过对台戏,一度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作为国学大师,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审时度势。

生在清末民初,谁都难以支撑,袁世凯一不小心成了这个时期最大的独夫民贼,其声誉在清朝十三个皇帝和四五任总统中是最坏的,口诛笔伐,死有余辜。唐德刚似乎有点同情弱者——尽管袁世凯曾经是中国最强势的人。他说,直至今天,国共两党的革命史家,对袁世凯这个“皇帝”就说得一无是处。天下事哪有什么全是全非的事体呢?任何法学家、历史学家,都不能否认袁世凯是“中华民主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合法的正式大总统。他是中华民国全国大一统,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和西藏在内(台湾那时在国际法上和香港一样,是被割让成外国的殖民地了),皆有合法代表的各党各派一致公选的、合法的、正式的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运动中,转来转去没个出路,到头来大家都要搞寡头政治,搞个人独裁。非袁蒋诸公如此,中山亦不能免也。寡头政治的最高形式是做皇帝。袁世凯还算低调,口口声声只想做个“君主立宪”制下的洪宪皇帝。……袁公之不幸,是他原无做皇帝之实,却背了个做皇帝之名。真小人比伪君子更有道德勇气。然在中国,伪君子不足稀罕,而真小人则不然。第一是率直,第二是笨。这两重德性,在政治圈内不易生存,也要遗臭后世的。那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曹操便是个真小人。他说:“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是有安定汉末乱局之功勋的。但是他遭人辱骂,二千年不能平反。袁世凯原也是一个伪君子。他的儿子袁克定认为只有做皇帝、做真命天子,才能突破他们袁氏家族传统里的生死大关——便伪造了一份天天刊载拥护复辟帝制的报纸伪宫廷版报《顺元时报》,每天一份给袁世凯看,让他不知道真版的《顺元时报》其实在声讨袁世凯称帝。这位袁项城显然是堕入“欺父误国”的太子术中,才决心称帝的。等他醒悟并痛骂“孽子!欺父误国!”并宣布取消帝制,大错铸成,已是覆水难收。这也是民国史上“迷信影响政治”的实例之一吧。群小包围,以一念之差,偶一失足,变成了真小人,至今不能翻身。顾维钧也说过,袁氏初非大恶,只是知识不够,为迷信及家人误导而背叛民国。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跟帝国主义周旋,被迫也是被授意(懿旨享有对十一国列强议和之全权)签定了一些丧权辱国的协议,老百姓不怪朝廷腐败无能,把账都算在李鸿章身上,骂他是卖国贼。这位卖国贼于八国联军晋京后积劳成疾,死前力荐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按照“血统论”推理,卖国贼看中的这位“不世奇才”,自然还是卖国贼。

绝大多数骂袁者并不了解袁的历史,而了解袁的历史却要“不疑处有疑”。

袁世凯生于河南项城。道光年间袁府大发,父子进士、兄弟举人,一时俱来。不数年间,袁氏一下便从畎亩小民变成官宦之家了。袁世凯是家中第四子,俗呼“袁老四”,7岁时过继到叔叔家中,随养父道员在南京生活。14岁时奉母回籍。15岁又由堂叔袁保恒翰林接去北京。以监生身份在开封乡试而落第,终于投笔从戎。

袁世凯在朝鲜12年是爱国志士之行。敉平朝鲜“壬午(1882年)兵变”,袁世凯在吴长庆陆军军营务处崭露头角,一手戡平此乱,朝野交口称誉。在朝练军4000以自卫,并整理财政以自给,再平“甲申(1884年)之乱”。后在朝做“监国”9年,大权独揽。甲午平壤兵败最后关头,奉命回国。中朝宗藩关系转型末期,五帝窥朝,日本势力最盛,袁世凯支撑危局,死命打拼,形成“非袁不可”的局面。可以说他曾经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掌握的朝鲜亲军,是用德式操法、欧美配备的现代武装。韩王李熙对其大为赞赏,要封其为全国陆军大统领。赠“宫姬”美女四品,以示姻娅之情。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即三姨太金氏所生,袁克文第三子即物理学家袁家骝。

清军入关时,只有“八旗”6万人,后来加上“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也不过15万人。那时中国本部18行省人口上亿,至乾隆已逾4亿,何以能统治?所以清初“外来政权”治用明朝“卫所制”,以地方警卫武装维护各省治安,“以汉治汉”。这种旧卫所所辖的汉兵,在明时为国防军,在清时就变成粮饷自筹的保安队了,兵制中叫作“绿营”。“三藩之乱”后,绿营之中将不专兵,提督、总兵等受制于文职官员出身的总督和巡抚。重文轻武,致使那些原有高度尚武精神的满蒙武夫,亦渐染汉习,以不文为耻。天津、塘沽间的小站,原为平捻之后部分淮军北调担任防军的屯田区。袁世凯于1895年12月8日以“温处道(辖温、处二州的道台)”的官阶,奉命去小站督练。他的任命是恭亲王奕言、庆亲王奕劻、兵部尚书荣禄、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龢、后来有名的“东南三督”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一致掬诚推荐的。自接掌小站,袁世凯乃易原“定武军”为“新建陆军”,培养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现代化的陆军。其著名者有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皆一时俊杰,成为后来“北洋系”之重心。

袁老四以武驭文——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新的“转型”的开始。袁世凯经常教导部下,第一要忠君,恪守三纲五常,学问倒在其次。在这种标准的甄别下,很多留日学生被排除在小站之外。而这些人在投“袁”无门之后,便纷纷南下,云集到比较开明的张之洞身边。辛亥革命起于南方军人,可以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不用留日学生,则革命党就不禁自禁了。在小站防止革命党渗透新军,也是一种反对颠覆政府的措施。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所有的革命党都有其不断革命论主张,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容忍造反。袁世凯的军队就是保卫朝廷、镇压造反的。但是这支军队一旦造反更为可怕。不招人忌是庸才。荣禄有专杀之权,想找个借口杀袁而并其军。谁知亲至小站检阅,却被袁军的整齐军容和鲜明的器械所感动,认为袁是练兵的奇才,不但不欲加害,且欲引为心腹肱股。将袁军纳入武卫右军,一下跻入大清帝国的政治心脏。此后,清末民初的所有大事件,都少不了袁世凯了。

首先要弄清的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怪不得袁世凯。

唐德刚认为,康有为是“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吾读康圣人之书,宏观上他必然失败,固无论矣;在微观上他也非管(仲)、萧(何)、诸葛之流。……如得志,中国近代史上至多就多出个“康主席”而已。误尽苍生则有余,其它就不足多论矣。康有为的变法运动已至最紧张阶段,眼看西太后就要回宫,废立就在目前、光绪自觉“朕位不保”时,他们确是拟有计划,要搞宫廷政变,囚杀西后,拥光绪独裁,变法改制。由和平政改变为军事政变。不知怎么看上了袁世凯。化变法为革命,康有为成为孙文了。殊知,辛亥之后,纵是原保皇党如康、梁亦不再言君宪(梁戊戌变法之后,亦倡共和),共和迨为国人公认之定制,洪宪六君子只是不识时务之书生。

这等于说,谭嗣同一伙搞不下去了,就铆上了袁世凯,叫他做辛亥革命时的黎元洪。于是谭嗣同于9月16日夜访袁世凯,把这项政变密谋向袁泄露。搞得袁世凯倾听之下,吓得“魂飞天外”。(一说1898年9月18日夜,即皇上两次召见之间,谭嗣同曾来袁世凯下榻的法华寺与他谈话,要求他率兵救驾,杀荣禄,包围颐和园。袁世凯当面对谭说,杀荣禄如一死狗耳。)袁世凯知道,光绪皇帝和他的几位近臣:四个年轻的“四品章京”和那志大言夸、没有一天行政经验的教条主义者康圣人(五品),想勾通一个师长(直隶按察使从二品)从天津赶到北京颐和园去搞个“西安事变”,绝无此可能。

首先,袁世凯的兵马在小站,离京城二百多里。要带7000人马起兵勤王,就要在天津把顶头上司荣禄杀掉,这个袁世凯难以做到;其次,北京也不是好打的,那时武卫前军的聂古成、武卫后军的董福祥都是悍将,打洋人不足,打内战有余。就算袁世凯能消灭他们,也保不了光绪。光绪爷如人头落地,还有啥“王”可勤?再看后党这边,西后的中心领导地位一直笃笃定定,没有丝毫动摇。对她自身安全与权力之掌握可以说是纤介不遗,对她两个儿皇帝(同治、光绪)之管制,也是彻底的高压。光绪宫廷生活30年,身边无一个贴身太监,若说他要弑母,实是笑话。

袁世凯怎么可能糊涂到与素昧平生的谭嗣同作一夕之谈,就参加他们的幻想政变呢?连故国学大师曾国藩不都是有名的“曾剃头”吗,何况职业军人袁老四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杨天石曾谈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袁世凯与荣禄会见时,座上还有旁人,故他没有来得及透露维新派“围园杀后”的计划。第二天讲出此事时,慈禧已经开始囚禁光绪,因此,西太后政变在前,袁世凯告密在后。所以,把戊戌变法的失败归罪于袁世凯,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同类推荐
  • 平三国,灭枭雄

    平三国,灭枭雄

    豪门公子哥被神秘人牵引穿越三国化身吕布,他会在白门楼损命吗?或是擒董卓,霸貂蝉,灭孙坚,捉曹操,败刘备?不,他没这个能力。“给我一滴血,赐你一个最强系统。”神秘人这样说道。
  • 明朝追美记

    明朝追美记

    一次意外,灵魂穿越千年;曾经的现代小职员,转瞬间成为了孤家寡人。没有随身系统、没有金手指、没有穿越福利;唐风的穿越人生,刚刚开始。金陵发迹,金殿扬威;他是极品才子、他是大明奸商、他也是黑道老大,皇家公主、大臣千金美女江山一肩挑,古代生活乐逍遥!本书纯架空、轻微YY;只为给大家带来一个轻松、欢快的古代生活故事;喜欢本书加群:561376488,朱颜恭候大驾!??
  • 铮铮大明

    铮铮大明

    此时永乐十八年大明国力蒸蒸日上之际国泰民安万国来朝。东宫的小皇孙朱祁铮出生了。带着皇族与生俱来的骄傲的他将要继承的是一个对远方诸国负有义务的帝国、一条沿着北方边境的漫长的防线、一个具有许多非常规形式的复杂的文官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一个需要大规模的漕运体制以供它生存的宏伟的北京。一个疆域达到1000多万平方公里,朝鲜、老挝、安南等国都曾是大明帝国所管辖的范围,甚至在印度洋等大洋还有大明帝国大面积的殖民地的大明王朝。这本书保证不会太监了的,打架可以放心收藏放心的追。
  • 三国志(上)

    三国志(上)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破戏

    破戏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城南花开,不知何去。他,不苟言笑,是对外人,而对她们则又是另外一面。他,是帝王,他对暴君一词情有独钟,他承认自己为了完梦可以不择手段。一意孤行,功过自由后世人评说。有谁知道他心中的难隐,直到碰见了她。他一心寻道,她一意追情。方向不一样,走的都是路;风景不一样,终点是云烟。
热门推荐
  • 浮屠地狱

    浮屠地狱

    “你所流的眼泪,已经印证你胸怀一点慈悲,阿弥陀佛,众生尽度,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天道无情,众生皆苦,红尘六欲,我甘沉浮,当年我曾在佛祖面前立在大愿,为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解脱苦海,想不到世人不明我的慈悲,只顾清空地狱,结果反而人间变成无间地狱,阿弥陀佛”我没有地藏之慈悲,地狱未空,我便...杀空地狱。
  • 王俊凯之冷酷女王

    王俊凯之冷酷女王

    一项冷酷无比的冷云,遇见他会有什么感觉??尽情期待《王俊凯之冷酷女王》!
  • 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

    我就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默默的守护你,你走我不留,你来我温茶以待。
  • 魔帝绝宠腹黑妻

    魔帝绝宠腹黑妻

    她,风华绝代,倾国倾城!他,杀人不眨眼,人人闻风丧胆!————当他遇到她...(灵魔森林中央)君墨渊:从我看到你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你是我的。乐正染悠:...哦(淡然接受)————婚后....乐正染悠:墨...君墨渊:嗯?乐正染悠:有人欺负我...(可怜巴巴的眼神)君墨渊:(生气)谁?来人,把欺负帝后的人拖入暗阁。乐正染悠:是你..(哭)侍卫:...(帝后你不要开玩笑了...打死我也不敢把帝君拖入暗阁啊...求放过...)君墨渊:...咳,我不介意欺负的更狠一点。乐正染悠:(干脆)我错了...侍卫:...(帝君,你们这样真的好吗?我想辞职...)
  • 二西游

    二西游

    这个西游有点儿贱,但是不矫情,里面人物有点儿二,不过还挺萌。
  • 秋瑾·徐锡麟

    秋瑾·徐锡麟

    本书介绍了秋瑾、徐锡麟这两个辛亥英烈如何从普通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发展成为影响和创造历史的英烈的一生的全纪录。
  • 梦回三国成奉孝

    梦回三国成奉孝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宅男突然穿越回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并且附在了20岁郭嘉的身体上。他将上演怎样的三国传奇,与曹操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与红颜知己又有哪些割舍不断的爱恨情仇,与爱子郭奕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呢。在这里,除了历史政治,还有爱妻、家庭、亲情、友情的全面展现,古代与现代的意外糅合,给你带来一个全然不同的三国世界。
  • 我的蜜友

    我的蜜友

    他转过身来,大步上前,将奕歌按倒在沙发上,眼睛里燃烧着熊熊烈火,他似乎无法遏制这股烈火,对准奕歌的红唇霸道地吻了下去。他的吻如此猛烈、强悍,像夏日里的电闪雷鸣和暴风骤雨。等奕歌反应过来时,她已经完全失去了反抗的机会。小说描写了现代都市知识青年的爱情、事业、生活,面对人生的各种关口,年轻一代所作出的抉择,所经历的成长历程
  • 帝本妖娆

    帝本妖娆

    【本文女扮男装,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如有雷同,纯属狗血。】天下四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朝家国破灭,夜长歌弃闺阁,褪女装,只为了谋取自己的十丈方圆。从此,这世上多了一双翻云覆雨之手。从此,这世上多了一对洞察风云之眸。她冷,冰封千里。她笑,妖娆万千。待到山河裂,烽烟起,她一袭烈衣于山河之上:“从今天起,天下又添一国,东夜于西秦,南苗,北疆三国,势不两立!”可当之后众民知道天下第一大国东夜国的君帝是个女子时,天下沸腾。
  • 呐喊与彷徨(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呐喊与彷徨(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