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9100000020

第20章 对孩子的真正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1)

51

100%理论:

为什么孩子会丢三落四?

父母的这种“勤劳”,实际上正是懒惰——懒得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说,他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总是丢三落四。每次等到写错了,才发现没有准备橡皮;铅笔折断了,才发现没有准备削笔刀,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拿那个。

一旦做起作业来,也是经常不按照顺序做,也不写题号,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题,所以有些题经常会做错或漏做。有时候,甚至完全不知道老师都布置了些什么作业。

这个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条理性比较差。我不知他在生活中是否也是这样丢三落四,不懂得安排和规划。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做父母的就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没错,需要反思的其实是父母。有问题孩子就有问题父母,孩子做事没有条理,往往是父母一手包打天下造成的。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做起事情来肯定会笨拙混乱而且没有条理,这时父母往往缺乏耐心,觉得与其让孩子做事,搞得乱七八糟的,还不如直接帮孩子做更省时省力。

父母太主动,凡事亲力亲为,包办代替,过度“操心”,不给孩子主动打理的机会,这种“越俎代庖”导致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失去主动性。父母的这种“勤劳”,实际上正是懒惰——懒得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

有些孩子都上学好几年了,父母仍然是每天吃什么、喝什么都给他准备好,甚至连刷牙时的牙膏也给他挤好了。上学前把书包、用具全准备好了,直接替他背着送到学校,书包里装什么,恐怕孩子自己都不知道。

这种包办代替恰恰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不愿意主动做事、想事,惰性越来越强,在做事时何谈规划和条理性呢?

对孩子,不能只着眼于做作业这一件事情。这样做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有根本的改观。要在生活中的各方面放手,要让孩子自己学着照顾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就像有句话说的:汉字是教不全的,但查字典的方法是可以学会的。

父母不要手太勤,忍不住帮孩子去做,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甚至可以让孩子适当帮父母做点家务,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能干起来,条理性也会越来越好。

在西方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有位农场主,叫孩子每个假期都在牧场上辛苦工作。有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100%理论”,是说如果所有事都是妈妈做了,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父母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我们要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孩子的潜力也能爆发80%。

如果大人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被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潜力就一点也发挥不出来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指导孩子做事的顺序和条理,比如教会孩子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事先准备好什么等。

有一个母亲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

虽然她每次返校时我和她爸爸都会有些担心什么事情她忘了,又要我们跑一趟,但我们不会帮她收拾东西,只叮嘱她一句:好好想想,把东西都带全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她就很少丢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该带的东西都收拾妥当。

我看她专门弄了个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样样记下来,临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没做。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法通,万法通”,当孩子在吃饭睡觉、刷牙洗脸这些小事儿上变得有条理了以后,做作业丢三落四的缺点肯定也会慢慢克服的。

英国教育家史宾塞建议,把要教给孩子的东西分类,比如品格、习惯、健康、语言学习、运算等,然后拟定一个每周的小计划,一周实施一点,日积月累就会看到成效。

史宾塞的儿子快到上学的年龄,表现得很散漫,所以史宾塞决定,从整理自己的衣物开始,在家里开展一个比赛,看谁把自己的衣服洗得干净,收拾得有秩序。

刚开始的一两天,儿子很有兴趣,但是过了几天他又不愿去做,于是,史宾塞又在家里挂了一个小黑板,每天把做得好和不好的人名都写上,这下子,小史宾塞又来劲了。

三个月下来,小史宾塞对衣物的干净和整洁,由兴趣变成了习惯,一个生活习惯良好的孩子,身心也在培养的过程中得到修炼。

52

社会抑制效应:为什么孩子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当孩子的某种活动能够进行得比较熟练时,就可以鼓励她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

孩子上学以后,上课不爱举手发言,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也不爱参与,不像一些小朋友喜欢表现自己。对这样的问题,家长其实不必过于“敏感”,而要理性地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每个小朋友的性格都不同,感兴趣的东西也不同,他有喜欢表现的,当然也有他不爱表现的,不爱表现并不说明信心不足,更不是有什么问题。

其次,孩子在课堂上不爱表现,可是在别的方面表现却可能很大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受到了“社会促进”

和“社会抑制”的双重作用。

189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以一群自行车选手为研究对象,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它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在有别人在场时活动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高,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促进效应”。它的心理机制是,别人的表现和动作可以转换为自己的外界刺激,从而引起自己相似的心理反应和动作表现。

在日常活动中,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独自一人吃饭没滋味,几个人一起吃饭就会感觉香甜满口、食欲大增;几个人一起骑车也会感觉比单独骑车速度快,且省力多;一群人看世界杯,叫喊的音量更大,频次更多……

不过,心理学家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在很多情况下社会促进现象并未发生,恰恰相反,当别人在场时反而会抑制个体的表现,使其表现水平下降。

1920年,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让9名被试者在不与别人竞争的正常情况下,对内容相同的短文写出反驳意见。

结果发现:从完成作业的速度上看,有6个人在一起做时比个人单独做时要快,3个人在单独做时速度更快;而从完成的质量上看,所有的人单独做都比一起做得更好。

于是,他给这种现象起一个与“社会促进现象”相对的名词:社会抑制现象。此后J.F.达希尔在1930年发现,在有观众在场时,被试进行乘法运算会出现许多差错。J.皮森在1933年发现,在完成记忆工作时上,有旁观者在场会降低被试的表现。

后续的实验发现,背诵诗歌、写作文、做数学题的时候,还是单独一个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别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时候旁人盯着看,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那么,为什么在有人在场时活动效率有时增高,而有时却会下降呢?或者就如你关心的,为什么孩子唱歌跳舞时爱表现,而上语文课时却不爱表现了呢?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任务对一个人来说是相对简单和常规性的任务,那么他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但如果是相对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人的出现可能会对表现产生消极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们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总有熟练的地方,也总有不熟练的地方。如果熟练的成份占优势,那么社会促进作用就表现为活动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练的成份占优势,就表现为效率的降低。

孩子对一个舞蹈练得很熟练了,那么在有人在场的时候,她会受到鼓舞,从而极力表现自己,结果越跳越好。

但是,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她对一些课文掌握得半生不熟,那么当老师要求她读或背时,她就会觉得尴尬、着急、紧张,而越是这样,手和脑子就越不听使唤,平时略想一想就能回忆起来的词,这时也会想不起来,就是勉强还记得的篇幅,也因为紧张而结结巴巴了。

基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学会利用社会促进效应的好处,同时克服它的副作用。当孩子的某种活动能够进行得比较熟练时,就可以让她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这样可以帮助她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培养起她的信心。

如果某些项目觉得还不熟练,那就且不要强制她像其它同学那样表现,与其逼她“献丑”打击自信心,不如帮助她先独自埋头学习,把基本功打好。

53

最后通牒效应: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和一个磨蹭的孩子说“快点吧”,就像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必须高兴起来”一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爱磨蹭的孩子。

他们一点都不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每天早上起来不急着穿衣服、刷牙、洗脸,以至于上学经常迟到;吃饭时也是如此,如果家长不催的话,都能吃一个多小时。写作业时也是如此,一会儿喝水,一会儿玩橡皮,20分钟的作业拖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完成……

在这样的情景剧中,扮演配角的家长总是习惯性地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别看电视了!”“快洗澡了!”但是,和一个磨蹭的孩子说“快点吧”,就像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必须高兴起来”一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的原因,一是因为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不像我们成人那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并不知道,如果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好处,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二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类型往往属于安静而缓慢型,即便是有强烈的外界刺激也是慢条斯理,紧张不起来。

另外,做事爱磨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喜欢要做的事情。孩子一般是做喜欢的事动作快,做不喜欢的事就动作慢。如果孩子对一些事情不感兴趣,但是大人强迫或是催促着去做,那就只有做慢一点,磨时间了。

替孩子安排任务和时间,孩子当然不用自己操心去安排时间完成任务了。相应地,如果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你就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奴隶,那你就一分一分地替孩子安排时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学者丹·艾瑞里(DanAriely)和克劳斯·韦坦布洛克(Klaus Wertenbroch)针对麻省该学院3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项拖延问题的研究,可能对我们有点启发。

在研究中,学生都要在12周内完成3篇论文。不过,第一个班的学生被要求在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分3次各提交一篇论文,迟交会被罚分。第二个班的学生不需要分次提交,但是3篇论文都需要在第12周一齐提交。第三个班的学生,被要求自行设定每篇论文的交卷期限,一经确定就不准更改,而且迟交也会被罚分。

这三个班,你预料哪一个班的表现最好呢?

结果表明:被限定三个交卷时间的第一个班成绩最好;只有一个最后期限的那个班成绩最差;而自己设定三个交卷期限的成绩在二者之间。

由此可见,要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习惯,必须确保有一个最后期限。不规定期限就容易磨蹭,规定了最后期限就容易按期完成,人们把最后通牒的这种敦促作用,叫作“最后通牒效应”。

此外,最好把较大的任务分割为几项较小的任务,并分别为它们设定最后期限。如果孩子发现任务的“最后一刻”

总是出现在“眼下”,那么他就会有动力提高自己的效率。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雷德·瑞斯特指出,原则上每个人生来就是一个磨蹭的人,磨蹭程度仅仅取决于痛苦的界限,这是一种“避免——避免——冲突”模式。他和恩贝尔丁提出,3个模块可能会帮助学生摆脱磨蹭的习惯——准时开始、合理安排和“学习约束”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共有5个步骤,前面两个都是教学生为自己设定一个正确的时刻,然后在这个时刻准时行动。“合理安排”

可以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很多人相信,他们能在短得多的时间里把一件事办成。

“学习约束”让学生们的学习时间范围别太广。一开始每天至少得有20分钟时间,在那之前和之后不允许学习。

只有当他们严格遵守这个范围,才能在下一天把范围扩大。

恩贝尔丁说:“喜欢拖延的人总是想,再过一会儿也来得及。

他们这样想的时候,就在浪费时间。”

使用最后通牒效应,有几种相对具体的策略。

第一,立即停止法。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成习惯了,每天都要很晚才能完成作业,睡眠时间被占用,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

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比如规定孩子9点钟必须睡觉。到了晚上9点,即使作业还没有完成,也立即停下来上床睡觉。作业没完成自然会受老师的批评,明白了这一规则和后果,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

第二,闹钟督促法。

针对做作业磨蹭的情况,可以利用闹钟。每天根据孩子的作业总量和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帮孩子估算出做作业需要的时间,然后让他在写作业之前先上闹钟。闹钟既是一种督促,同时可以让孩子在定闹钟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不再把作业当作帮父母完成的任务,学习更加自觉。

第三、把作业当成考试。

要求孩子按有关考试的要求做完作业,并且判定分数。

在每次做作业前,要求他计算一下所需要的时间,将闹钟上好弦,将作业所需要的用具准备齐全,就像考试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磨蹭的习惯,而且可以激发了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记住,当孩子做事磨蹭的时候少催促,多鼓励。有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身后不停地催促。结果,越是催促,孩子的注意力和自信心都受到影响,动作也就越慢,家长就更生气,催促得更凶,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切不可把改善的标准定得过高过严格,并且一开始就硬性,半点也不通融,这样容易形成双方的尖锐冲突,并不利于孩子改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慢的时候装作看不见,故意淡化它,同时实时鼓励孩子快的表现。孩子一旦比平时速度快,即刻表扬。比如:“今天穿衣服比昨天快多了!”“今天作业速度比昨天快了5分钟。”“今天收拾书包比昨天快多了。”

在孩子改进做事习惯的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并提一些建议,和孩子多讨论,以便他的计划能够更可行更科学。如果他坚持3个月以上,一定能成为一个做事有效率的人。至少,在全学校喜欢磨蹭的同学里,他也许会成为效率最高的一个。

54

同类推荐
  • 最好的健康给孩子:5~13岁儿童健康手册

    最好的健康给孩子:5~13岁儿童健康手册

    本书针对5~13岁儿童的健康现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解儿童生活习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家庭安全等健康知识,从孩子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调养知识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梳理、解疑和精心的指导。
  • 宝宝发热我不慌

    宝宝发热我不慌

    本书分4部分,分别介绍怎样正确认识宝宝发热、宝宝发热时家长应注意的问题、宝宝发热的护理及常用降温方法、与宝宝发热相关的常见疾病及临床特点。其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科学实用,是宝宝父母必读的书。
  • 孕妈妈最常问的1000个问题

    孕妈妈最常问的1000个问题

    本书所收录的1000个问题是经编辑网络征集而来,由作者筛选、分类,是孕妈妈最普遍关心的问题,答案是作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精心回答,希望读者能够得到帮助。
  • 父母新知: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父母新知:教孩子集中注意力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不拖拉》作者闻少聪最新力作。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形成好习惯。为了让家长好懂易学,本书用案例、讲方法,帮助家长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注意力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始终把要做的事放在心上,始终“念着”这件事。让孩子投入、专注,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够保持注意,保持一种认真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够走向成功。
  • “放养”你的孩子: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

    “放养”你的孩子:自由教育的72个法则

    本书内容包括:“放养有理”:培养孩子的八种能力情感教育:“放养”的孩子早知大爱生存哲学:给孩子摸爬打滚的空间意志品质:“放”则无畏,迎难而上等。
热门推荐
  • 吟蒹葭

    吟蒹葭

    平凡少年,伴随星辰陨落,降临玄门。开启稀奇古怪的玄真路,胸怀小志,只想略通道术,御兮江湖。然世间虽没有注定救世的人,却总有人在危难间不惜一切的抵挡风雨。或许这一生并不如意,莫名的不得已的要站在昔日挚友的对立面,夜下独饮,既无知己,亦无红袖。剑客注定,孤独;狭路相逢,日落。如蒹葭般随风摇曳,若干年后,蓦然回首,枯木摧墙,虽有遗憾,并无后悔……
  • 炼体武圣

    炼体武圣

    风元大陆,武者为上,强者为尊,弱者苟延残喘。肖锋,前世一代无根骨炼体狂人,冲击真尊失败,灵魂重生在同姓少年上。意外获得母亲留下来的神秘戒指,化作无名暗金厚书,得傲骨金身,走一代武体双修路。
  • 我滴职业生涯

    我滴职业生涯

    我时常这样幻想:长大后的我会是什么职业,作家画家律师,终于有一天,在期待与惶恐中,我长大成年了,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我,依然不知我究竟是什么职业??
  • 银河之雷奥尼克斯

    银河之雷奥尼克斯

    且看拥有银河火花的雷奥尼克斯,怎样在奥特世界玩
  • 彩虹情

    彩虹情

    延续彩虹下的承诺,这部小说增添了新的人物,新的事情,很值得一看!
  • 八荒天

    八荒天

    春秋时期坑杀四十万之巨兵士之绝世杀神白起,楚汉时期威名远赫千古之绝世霸王,三国时期白马银枪纵横无敌之常山赵子龙....这些本已身死无数年的盖世人物,结果却在一个未知的世界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共处一世的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意外得到威道之剑太阿传承的晴天,莫名的降临到此处,开始了属于他的传奇...
  • 茶道与酒文化(时尚生活指南)

    茶道与酒文化(时尚生活指南)

    随着社会发展的与日俱新,生活的节奏也不停的加速前进。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穿梭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着,我们抬头不难看见林林总总的商业,琳琅满目的街道,社会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人的消费来进行的,而时尚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消费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对待价值观的态度。积极,乐观,时尚,这些都是生活的元素,想要让自己变开心,就需要懂得如何能汲取古典和渲染新潮的生活方式。
  • 造化主宰

    造化主宰

    武道天才林阳,被人诡计陷害,灵魂重生到一个众人眼中“废材”的身上,并且发现自己体内隐藏着一柄神秘的断剑。斩造化,灭机缘“属与你的造化皆被我斩去,你还怎么和我斗?”且看林阳如何脚踏众多天才,登上武道巅峰。
  • 妖神之战

    妖神之战

    她特殊的血统,千年前歃血封印她才得以保一条小命。也是因为这个血统,千年后她被硬生生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妖神成长的过程就像剥洋葱,剥掉一层就会留一次眼泪。那个在她面前温文尔雅的男子,许言他还有另一副不为人知的一面。
  • 无人问津

    无人问津

    从出生到现在萧妗可谓无人问津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原因有三:一是此女学霸体质,妥妥的年纪前三,谁敢冒犯;二是鼻梁上常年架着个巨大眼镜,几乎遮住了半张脸;这三呢就是萧妗同学她几乎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俗称小结巴。傲娇毒舌的吴壬在遇见萧妗之前死也想不到他有一天会被一个小结巴给整到想把她带回家掐死。。。。总之吴壬吻了萧妗,结局很凄惨。居然让他赔上一辈子,感觉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