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9100000002

第2章 有问题孩子,就有问题父母(2)

父母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表现关爱之情,解释自己的行为,或者让孩子选择其它方案,指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作为以及更好的行为选择。若他不听从,继续发脾气打人,就必须承担后果﹕“继续发脾气,就等于花掉那几分钟不能玩耍了,不如你快快收拾,等一下便可以多点时间玩。”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不要担心冲突,更不要回避冲突。

如果害怕孩子会因此而认为你过于严厉,那么等他长大面对上级的时候,他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应对真正的严厉。

对于许多不愿意接受冲突的母亲而言,逃避冲突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而坚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制止他的行为。其次是要保持平静,来展示你自己的自制力。他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反应已经过度,但如果你也大喊大叫的话,他们就无法知道这一点。

4

淬火效应:“挫折教育”≠“挫折体验”

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作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

在很多现代家庭中,对挫折教育都是存在误解的,而且这种误解有可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受到困扰。

在生活中,孩子是全家的心头肉,大人们都是围着他转,处处充当“保护伞”,他做了什么事都是“真好啊,太棒了”“还是你厉害”。所以,孩子的自信心超级爆棚。可是,这也让他们越来越受不起失败了,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娇生惯养,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妈妈给三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妈妈问女儿:“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进缸里,你该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去找司马光呀!”

如何面对挫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你现在可以说正在经历挫折)。而这,也恰恰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原因。

锻造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工匠会快速将其浸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工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淬火”,也就是要经历一点挫折,正如英国儿童心理专家卡特邦奇所说:“过于幸福的童年,常常会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打击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但是,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造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如果运用不当,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娇生惯养更严重。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他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但是应当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由于年龄阶段、性格、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让他坚强起来,而牺牲了他的快乐与健康。

挫折体验只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认识,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经常不会关注他的感受,在他自我感觉良好之前,世界期待他有所成就。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动机和无法满足需要的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挫折、交际挫折和情感挫折等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挫折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

他的父母四十得子,对他宠爱有加。

松下七岁那年上了小学,性格有点毛躁。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一天,父亲松下三郎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挖了几道缺口,然后用木棍搭成一座座小桥。

那天放学,松下背着书包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

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

父亲松下三郎在松下幸之助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去世前他一再叮嘱小松下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定要设置一些他能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给他提供顺境,等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但是挫折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灵力量,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伤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家长特别需要掌握这点,千万别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他把一群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噪音。

噪音折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实验的下一个阶段:

实验装置是一种叫“手指穿梭箱”的装置,当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强烈的噪音,而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噪音。

心理学家发现,在原来的实验中通过努力能够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组,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在第二阶段实验中,都很快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从而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噪音停止的学生,手指却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想不到尝试把手指移到箱子另一边。

塞里格曼接着进行了实验的第三阶段:要求所有学生把一堆无序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实验结果表明,在前面的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第一组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的存在,以及它对学习的影响:在经历了某种证明自己无能的学习后,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会表现消极。

在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经历了挫折或几次失败以后,他们就开始寻找理由为自己解脱:“生意太难做”或“我太年轻了”,或“我书读得太多”或“我书读得太少”,或“我的经验不足”或“我的缺点太多了”等。

这说明,外在的挫折,变成了他们内在的“习得性无助”。

他们的沮丧和焦虑,往往以愤怒抗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变化造成的伤害,比挫折本身要大得多。要让孩子成功,除了适度地从磨难中体验挫折和学到技能外,还必须让他有更多成功的体验,以及忘记过去的挫折。

网球名将李娜在夺得法网冠军的采访中说,青少年时期,她的教练经常呵斥她这里做得不够好,那里做得不够出色,这让她一直有一种怀疑自己实力的困扰。

在法网赛前,她更换了教练,新教练在技术上并没有带给她太多内容,但却带给她最重要的讯息──就是他一次一次地告诉她,她能够做得更好,她可以做得更好。李娜说,教练的鼓舞是帮助她夺得法网冠军的重要因素。

我们常常用“好了伤疤忘了疼”来批评一个人不知道吸取教训。但是实际上,对于那些曾经遭遇打击和挫折的人来说,忘记过去的伤痛,避免习得性无助的影响,比时时抚摸着伤疤全身心垂泪更容易复原,也更容易获得新的成功。

心理学家托尔曼说:“当我们的孩子或我们自己,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恩赐的‘大迷宫’的时候,我们必须使自己和孩子处于能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挫败感的最理想状态中。”

5

德韦克实验:不要夸孩子聪明,夸孩子能干

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成绩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懂得对孩子多夸奖而少指责,每当孩子完成了一项任务或者是取得好成绩之后,父母会实时地夸奖他聪明。而孩子听了大人的赞扬,也确实表现得非常高兴。

应该说,相对于不断批评孩子,表扬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不过这还不够,要让夸奖产生好的效果,我们还需要努力变得更聪明一点。让我们先来看下这个小故事。

一位中国老师到美国访问,住进了一位美国朋友的家里。

那一家有两个孩子,分别是9岁和5岁。大人坐在客厅聊天,两个孩子则在地上摆弄玩具,不一会儿就建起了一座“兵工厂”。中国老师对美国朋友说:“您这两个孩子真聪明!”

但是对方一听,却马上把食指竖在嘴巴中间,提醒中国老师:千万不要让他们听见。他拉着中国老师离开客厅,这才说:相对于夸他的孩子聪明,他更喜欢别人夸他们能干。

面对中国老师的不解,他解释说:“长期表扬孩子聪明,会使他们觉得事情很容易做,碰上困难问题会想到躲避。比如,考试时遇到自己不会做的试题,往往会想,连我这么聪明的人都做不出来,那一定是老师弄错了。”

这种观念,相信很多中国人是不大赞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并且认为这种聪明是天生的。古代有一句话叫“书到今生读已迟”,意思就是说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如天生的聪明。

正是因为这么想,在生活中,很多大人把“你真聪明”

作为表扬的口头语,而且还会用赞赏的语气。但是这种表扬,确实如上面故事中所说,会带给孩子不良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可能使孩子变得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表现稍不如意,可能就会问:“爸爸,我是不是很笨?”

20世纪90年代,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曾经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她在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中,抽样一百多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所有的孩子被要求做三套题。无论做的结果好坏,一律给予正面的肯定。

第一套题对孩子来说都是很容易的。第一组孩子做完了题后,实验者给出的反馈是,“你真聪明!”当然所有的孩子都感觉不错。在第二组的孩子完成了题目后,给出的反馈有所不同,其赞赏是,“哇,你真努力,做题非常认真!”

然后,对这些孩子做了第二部分实验。给两组孩子同样的两道题,其中一道相对简单,很容易做出答案;另一道则非常困难,但能从解题中学到很多东西。两组孩子可以随意选择其中一道做。

结果,被赞美“聪明”的小组里,50%的孩子选择了简单的题目,另外50%选了难的题目。被赞美“努力认真”

的小组,90%的孩子选择了困难的题目。

(第三部分)实验是,让同一群孩子做一道非常难的题目,这道题基本上无解。这组实验是想测试两组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作出的反应。

实验的结果是,被赞赏“聪明”组的孩子,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放弃了努力,而且因为解不出题来表现得很沮丧。

相反,被赞赏“努力”组的孩子则能坚持很长的时间。即使最后他们也没有解开这道题,但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兴致盎然。

德韦克和助手们还对纽约市12所学校的100名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另一次研究。这些孩子同样被随机分为两组来做适龄的智商测试。测试完之后,第一组得到的赞誉是“你真聪明”,第二组得到的是“你真努力”。

接下来,这两组学生要对付难得多的智商测试,即八年级程度的测试题。结果发现,第一组孩子意志消沉,第二组孩子则竭尽全力。

最后一轮测试,难度回到第一次测试的水平。第一组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平均成绩居然下降了将近20%;第二组被夸奖“努力”的孩子,成绩则提高了30%。德韦克的研究结论是,赞赏聪明比赞赏努力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更多的负面效果。

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成绩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相信您对这句话有切身体会)。当他们都遇到挫败时,被赞赏聪明的孩子比后者表现的耐性和持久力更差,更少享受做事的过程,他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天呀,我不行”!这最终导致成绩更糟。而第二组学生遇到失败,则采取了面对现实的态度:“我这套做法看来不行,要换个方法试试。”

此外,德韦克利用哥伦比亚大学的脑电图室,让具有这两种精神气质的人回答各种问题,然后给他们回馈,同时检测他们的脑电波活动情况。结果显示: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思维模式上表现为封闭保守,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则倾向于拓展和发展。

前者特别关心自己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是什么,特别注意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当提供一些能帮助他们学习的信息时,他们的脑电波中没有信号显示出任何兴趣。甚至当他们答错了问题时,他们也没有兴趣追究什么是正确答案。与此相反,后者则对各种问题中所包含的能够增长他们知识的信息感兴趣,似乎并不在乎会把自己排到什么智力水平上。

原因很简单: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心思全花在琢磨“自己是老几”的问题上,既然他们相信人的聪明是天生的,他们要做的就是“显示”自己的聪明,自己究竟是老大还是老二、老三就变得至关重要。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证明自己,生怕自己不聪明,乃至于通过躲避挑战来躲避失败。

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则是学习者,更希望“发展”

自己的才能。对他们来说,才能是一个过程,是在不停地发展之中,发展的引擎是自己的努力。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们宁愿去尝试失败,因而总愿意迎接新的挑战。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应多表扬他的“努力”“能干”,别再夸奖他有多“聪明”了。

6

情绪记忆:要不要鼓励孩子写日记?

把日记当成情绪载体的时候,注意不要沉溺其中。

2030年的一个周末,你突然发现你的孩子坐在书桌前出神,面前摊着一个陈旧的笔记本。他已经是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伙子了,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安静呢?

他可能是在看自己小时候的日记。

与喜欢照相一样,很多孩子也喜欢记日记,把自己喜怒哀乐都付诸笔端记下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纾缓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锻炼文笔和思维。即使是把经历过的挫折写下来,也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以及抚平创伤。

加州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和心理学教授杰夫·科恩(GeoffCohen)表示,书写情绪的确具有疏导作用:“将思维和感受抒发出来,不但能够使情绪舒畅,对身体也不无裨益。”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统计显示,曾经记录过创伤经历的写日记的人,对头痛或者其它类似症状确实更为敏感。

英国格拉斯哥喀里多尼安大学的伊莱恩·邓肯(ElaineDuncan)和斯塔福德郡大学的戴维·谢菲尔德(DavidSheffield)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经常写日记的人的心理,不如不写日记的人健康。邓肯认为,这是由于挫折的记录,让人经常咀嚼他们的不幸和挫折,无法将情绪一次性地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更深的挫折感。

有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后,让父母看她小学时的日记,上面写:“……考试没考好,爸爸对我说:孩子,成绩不重要,你才重要,考多少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开心,要快乐……”

看到这儿,父母都被自己感动了,再翻一页:“……然后我妈妈回来了,俩人合伙把我揍了一顿……”

同类推荐
  • 爸妈送给青春期儿子的私房书

    爸妈送给青春期儿子的私房书

    本书用真诚、坦率但不失尊重的语言,揭示了青春期男孩生理、心理、情感上的变化,传授了男孩应该知道的生理及心理知识,让青春期的男孩从容面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自我情绪管理,积极快乐地去生活!
  • 优生胎教好方法(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优生胎教好方法(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孕育生命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怀孕、分娩,它更融入了非常广泛的科学性,优生优育成为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坚实基础。
  • 女孩如何成就卓越

    女孩如何成就卓越

    怎样才能让你的女孩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女孩为什么要昂首挺胸才漂亮?怎样改变性格太强势的小“女强人”?怎样帮助女孩选择最适合她的发型和衣着?你的女孩从“乖乖女”变成“小狮子”怎么办?女孩有“早恋”的苗头,家长应该怎么做?幸福感、自信心、好品德、知书达理、自控力、精致的外表、艺术才能……这些都在蓝洁编著的《女孩如何成就卓越》读到。读懂女孩成长所必备的元素,就会让她变身为优雅的“小公主”。10大法则,100种卓越又新颖的方法,让教育女孩成为一种艺术。
  •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父母的爱,有时是害》内容简介:孩子小能永远在母亲温软的抚摸下长大,小能总有一双父亲强壮的臂膀扶他冲过险关。让孩子经历世事,他能在生活中明白责任;让孩子经受苦难,他能在受苦中懂得珍惜,学会感恩;让孩子尝试失败,他能在失败中积累经验,获得对失败的免疫;温室的花朵最不禁风雨,不要用我们的“爱”摧毁孩子的一生。
  •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提升孩子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却是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事。因为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就意味着孩子的未来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只要您的方式方法正确,一切都有可能!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句句中肯切实的话;没有什么绝世妙方,有的只是一条条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精当有力的例证。总有一句话说到您的心坎上,总有一条对策适合您和您的孩子,总有一个例子让您似曾相识。读完这本书,提升孩子的成绩指日可待。
热门推荐
  • 风逐者

    风逐者

    林风是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不知道因为什么来到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林风没有功能强大的金手指,没有势力遮天的后台,没有成千上万的后宫,有的只是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步步成神。
  • 肆意年华

    肆意年华

    站在树下的安宁仰着头看着从树上滴落下来的雨滴,嘴角微微上扬,一个浅浅的笑容绽放在她的脸上,似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就是那么美好的笑容也仍然没有办法驱除那围绕在她身上的满满的忧伤气息。再一次回到这里,心里莫名的产生一丝丝安稳舒适的情绪。过去这么多年,这里发生很大的变化,庆幸的是,哪棵树还在那里,那个人也还在树下,即使知道她等的那个人不是我,可就是这样远远的望着,就能让在外漂泊那么久的自己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 他好像条狗啊

    他好像条狗啊

    我的小鱼你醒了,还认识早晨吗?昨夜你曾经说,愿夜幕永不开启。你的香腮边轻轻滑落的,是你的泪,还是我的泪?初吻吻别的那个季节,不是已经哭过了吗?我的指尖还记忆着,你慌乱的心跳。温柔的体香里,那一缕长发飘飘。
  • 剑神碎空

    剑神碎空

    吾自十二岁始,手持竹木,日夜勤练,不知剑为何?年岁至十八,手执利剑,锋芒外露,乃知剑为凶器。昔年二十二,手握藏锋剑,不依锋芒伤敌,初感剑道深奥!……四十岁,明剑理,掌其意,似已达剑之巅峰。望青天,天无形,剑意亦无形,吾全力出手,可否一剑破之?
  • 温奇家族

    温奇家族

    一个有趣的秘密。一个找不到的答案。一个一向如此的人。越是走到最后越是会想起最初。
  • 玉阶夜,烛影深

    玉阶夜,烛影深

    一位是最受宠爱的相国府千金,一位是温文尔雅的将军之子,一位是运筹帷幄的天之骄子。一场战争,让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却不料,更多的阴谋席卷而至,他们将何去何从......
  • 排毒养颜瘦身美白科学滋补食谱

    排毒养颜瘦身美白科学滋补食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常人们所看到的美与不美都是外在的表现,如面色红润、颜面如玉、皮肤细腻;或是体胖腰圆、大腹便便、面黄肌瘦等。然而,这些外在的表现均与生理特征、饮食结构、营养搭配等密切相关。因为合理且适当地调节饮食结构,改变生活习惯,辅之以膳食调养,是瘦身健美与美容的关键。本书有以下特点:①以健康为原则,融饮食保健、防病治病为一体;②突出食品的特点、特色与创新,力争做到色、香、味俱佳;③讲求实效,以达到食疗保健与防病治病的效果;④实用性强,便于一般家庭制作。
  • 总裁独宠青梅妻

    总裁独宠青梅妻

    总裁,冷小姐回国了,好总裁,夫人砸了一家店找人帮她一起砸总裁,夫人进了娱乐圈好,收购那家娱乐公司总裁,夫人爬墙了好,,什么,,?
  • 剑破仙穹

    剑破仙穹

    逆行修仙,以求长生,天道之下,无处遁形。天若灭我,仗剑屠天,仙若挡我,我要剑破仙穹!
  • 白话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