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9100000001

第1章 有问题孩子,就有问题父母(1)

1

自我效能感: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学习太难?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任务太难才使孩子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才觉得学习太难。

孩子以多大的精力和耐心达到目标,相比他的实际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自信心不强,干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究其原因,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每个人在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都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出判断:我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能力判断、信念及其自信等方面的感受,称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心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相信一切都是可以超越的。美国20世纪现代主义着名诗人卡明斯(EdwardEstlinCummings)说:“一旦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能够拿好奇心、求知欲、愉悦等一切展现人类美好质量的体验来冒险。”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任务太难才使孩子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才觉得学习太难。在学习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也就是对于完成好学习任务有充分自信的学生,取得的成绩会更好些。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齐默尔曼(B.J.Zimmerman)指出的:孩子以多大的精力和耐心达到目标,相比他的实际能力,可能更多地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会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自我效能:替代性经验——对其他人的表现的观察;说服-通过他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劝说,确信自己能够做一些事情;情绪——它会影响自我效能水平,比如焦虑和兴奋。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来培育孩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信任和鼓励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下自信的种子。

孩子会在内心记住这种信任,循序渐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例如,“你的表现很棒!”这看起来简单,许多父母却做不到。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他的同事,曾经对279名11~14岁的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证明父母和儿童的自我效能水平能够相当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父母对孩子的激励,也有助于孩子获得好成绩。

以自信为核心的自我效能感,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关键。

孩子也许会犯错误,也许会不断变化自己的想法,但他们能体会并且永远不会忘记你的鼓励和支持。如果你信任你的孩子,他们也会信任自己。

父母要杜绝那种不容置疑的批评,因为这往往让他们感到气馁,以为自己不够聪明,不会读书。这种过程是破坏性的,它会碾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以为自己没有能力。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需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并感觉他们能做到。

1981年,舒恩克以算术成绩极差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他为这些学生安排了一个星期的训练,在每次训练中他先让他们分别学习算术的自学教材,然后由榜样演示如何解题,榜样在解题时,一面算一面大声地说出正确的解题过程,最后再让这些学生自己解题。

而在他们自己解题之前,舒恩克要求他们把所有的题看一遍,并判断一下自己有多大把握来解每一道题,以此来了解其解题的自我效能感。结果发现,经过训练,这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得到增强,与之相应,他们解题的正确性和遇到难题时的坚持性也得到了提高。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自信来源于孩子对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而不在于与别人相比的优劣。孩子的自信,建立在能够看到自己熟练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孩子自己领悟才能得到。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自信提升的过程。

第三,让孩子学会自己面对挑战。必须通过指导、教育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有意义的,不存在所谓“愚蠢的错误”或者“不应该的错误”。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记住美国育儿作家娜奥米·阿尔多特(NaomiAldort)的话:“真正的自信得益于‘我能行’的信念。当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家长就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除非他提出要求,否则不要随便帮助他。”

第四,让孩子在群体中找到自信。

让他们有自己的追求的同时,加入群体,享受群体带给他们的快乐。对孩子们建立自我效能感来说,那些鼓励孩子协作的活动,要比充满竞争的活动效果更好。比如说,可以让孩子教小弟弟小妹妹读书。这样的辅导模式,会让小的孩子获得知识,而让大的孩子得到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角是他自己,别人的指导不是必不可少的。离开家长,孩子也可以自己把一个东西学得很好。

2

延迟满足:为什么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如果父母习惯于“实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无法培养起来。

耐性或者说自控力,不仅能防止孩子吃掉一整袋的薯条或者把信用卡刷爆,甚至可以决定孩子将来是得到一份好工作,还是去坐牢。

急躁和缺乏耐性,是目前很多孩子存在的通病。典型的表现是:做什么都不够专心,看电视喜欢频繁换频道,看书或玩玩具也是三分钟热度,要求稍得不到满足,就会焦躁甚至跺脚尖叫……

追根溯源,今天的孩子越来越没耐性,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孩子渴了,不用再等热水放凉,有瓶装水和饮水机;孩子饿了,不用苦等饭菜熟,家中早备有许多点心小吃;要吃雪糕,打开冰箱就有;一出门就有车,根本不用劳驾双腿费时又费力气。

可以说,他们的一切欲望,都可以用现代的、快捷的方式,“立刻、现在、马上”满足。

然而,这种养育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爱的伤害”。在一些父母看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越来越多,目标频繁地转移,稍不满足就是一场哭闹。

孩子们为这种“实时满足”式的成长方式付出的代价,就是耐性越来越差,对任何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

但是他们必须要在一个不会像父母那样实时满足他的社会中生活。正如比尔·盖茨所说:“高中刚毕业,你不会每年赚到六万美金,你也不会成为享受汽车无线电话的副总统。

除非你既当了副总统,又买了汽车无线电话。”

在这个社会上,耐性对他们至关重要,甚至超过他们学到的知识。因为人们不仅能很快洞悉他们的耐力程度,而且还会藉此评估他们是否可以信赖。

1960年,着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进行了一个有关耐性的实验研究。

他把一些四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诱人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回来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在十几分钟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经不住软糖的甜蜜诱惑,把它吃掉了。

而有些孩子领会了老师的要求,尽量使自己坚持下来,以得到两块糖。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坚持下来。有的把头放在手臂上,闭上眼睛,不去看那诱人的软糖;有的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有的努力让自己睡着。最后,这些有控制自己能力的小孩如愿以偿,得到了两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仍表现出很好的自律精神和自控精神,能够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为了长远目标,他们有一种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到一颗软糖的孩子,长大后则表现得比较散漫、做事有始无终,而且自控力弱、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畏难甚至暴力的苗头。

总体来说,有耐性的孩子长大后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其它没耐性的孩子。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呢?办法只有一个:培养他的自我觉悟、自我约束和毅力,并让他学会在决策时考虑后果。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一般有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实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方式。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性,应对孩子采取“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如果父母习惯于“实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当孩子想要马上出门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说:“等我把你的水瓶洗干净、装上水,我们就下楼。”要让孩子学会等,必须把抽象的“等”化成具体的事情,并提供恰当的理由,让他看到并理解: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需要一点时间。

一位朋友有一个任性的儿子,为此头痛不已,打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但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都不起多大作用。

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在客厅看报纸,因为没有答应儿子的一个要求,小家伙便倒在地上,一边尖叫,一边用头撞地,同时挥手蹬腿。他和妻子一时不知所措,便置之不理,一声不吭地继续看报。

这恰恰是小家伙最不期望的情形。他站了起来,看看父母,又倒下去把拿手好戏上演了第二遍。父母有些惊讶地对视了一眼,再一次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小家伙又倒在地上上演了第三遍。父母继续不理睬他。

最后,他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老老实实地自己爬了起来。从此,这位朋友掌握了对付孩子的好办法:

以静制动。

除了以静制动之外,通过压力情境来训练孩子,也是提高耐性的办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某件价格昂贵的玩具时,可以跟他沟通:可以买一个便宜的类似的小玩具,但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买那个大玩具。如果你能接受,妈妈会很感谢你。

孩子内心发生矛盾,就会尝试调节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提高孩子在做事时的耐性,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来进行。

下面是很好的一个案例——美美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爸爸妈妈为此很烦恼。这天,爸爸给美美带回来一个神秘的礼物-一只小罐子。爸爸告诉美美,小罐子里面有颗神奇的魔豆。如果美美能天天照顾它,给它浇水,等它长出来,就会发现它的秘密。

美美好奇极了,就坚持每天给魔豆浇水,每天都去看它是不是发芽了。终于有一天,小芽破土而出,美美可兴奋了。

她仔细看,发现小芽的茎部赫然地印着两个字——“坚持”。

美美明白了。

有时,不妨人为地制造一点困难,鼓励他知难而进。比如请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比如三岁的宝宝“走迷宫”失败了,父母不妨告诉他: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爸爸妈妈相信你。然后,告诉他一个窍门儿——反复说:我一定能走出去。借助这一方式,孩子给了自己积极的暗示,就不会轻易放弃。

3

钟摆效应: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

逃避冲突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坚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制止他的行为。

在很多家庭里,都有一个脾气落差很大的孩子,他们一时是温和可爱的小天使,一时是臭脾气小霸王,甚至在发脾气时打人、大叫、摔东西。

未成年的孩子,对事情反应受到实时感觉的影响,因而既容易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容易变得脾气暴躁。他们的情绪就像一个剧烈摆动的钟摆一样,不时地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在心理学上,有人提出一个“钟摆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父母习惯于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解释孩子的行为: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他只在乎他自己;他在挑战我们的耐性;如果他打心底里想做,他会做得更好,等等。

这样一解释,就给孩子贴上诸如“固执”“任性”“不肯妥协”“不讲理”“不听话”“想引人注目”“没有控制力”

和“叛逆”一类的标签。

但是这些解释和标签都误解孩子了,因为它把孩子的暴躁脾气当成是一种有计划、有意的、有目的的手段。如果根据这种看法来决定干预措施,很有可能会忽略了问题的根源: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学习障碍。

这些孩子有好好表现的愿望,但是在灵活思维和承受挫折能力上比别人慢,没有足够控制情绪及行为的能力,他们需要一个更加宽容的环境来发展这些能力。现在,把传统的观念放在一边,来尝试用严格有力的爱来帮助孩子吧。

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某一极端情绪,父母要首先了解引发他这一情绪的原因,替他说出感觉或动机,让孩子习惯以言语表达需要,才能诱导孩子逐步学习控制情绪及行为。如果遇上他身体不适或疲倦,可主动问孩子﹕“困了吗?”如果他能正面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自然就不用发脾气。

要关注孩子脾气的特殊“触发点”。孩子行为反常是不是因为饥饿、疲惫或疾病呢?如果这样的话,最好在这类“特殊情况”下避免与孩子起冲突。如果孩子已经很疲惫,就不要要求他多做一件什么事情,那样孩子肯定会发脾气。

了解了孩子的动机之后,接下来要说明对他的要求,设定限制。比如﹕“你想出去玩可以,但不可以发脾气,应该说‘我想出去玩’。不过,现在要先收拾桌子!”对孩子的要求要清晰并贯彻执行,如孩子发脾气打人,可捉住他的手,简单但坚定地告诉他﹕“不能打人,发脾气也要收拾桌子!”

孩子往往不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要让他们学会一条经验:“你的危机并不是其它人的紧要事件。”如果他们为了想要看电视而发脾气,那就关掉电视,而不是把他们关进房间。前者是让孩子承受发脾气的直接结果,而后者则是任意的处罚,会让孩子混淆因果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里,一位聪明的父亲是如何帮助孩子的。

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他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发脾气的时候就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

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同类推荐
  • 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不打不骂教孩子的50个细节

    本书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在工作过程中,接触了数千个家庭、数千对父母、数千个孩子,并从那些成功家庭的经验中,总结精练了父母在生活中经常会忽略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50个细节,汇集成本书。
  •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主要内容有:优生知识、怀孕期间的生活宜忌、怀孕期间营养知识、怀孕40周准妈妈科学养护、科学胎教、安全顺产、母婴营养知识、产后母婴健康生活管理、新生儿科学喂养、产后妈妈体形恢复等。
  • 培养孩子性格与能力的30个怎么办

    培养孩子性格与能力的30个怎么办

    本书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列举孩子常见的不良性格,详细分析原因,提供绝妙的拆招方法及化解技巧。
  • 独生男孩怎么养

    独生男孩怎么养

    俗话说:“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这话不无道理。然而如果家有男孩,仅仅是“穷着养”,就一定能培养出了不起的男孩吗?未必。独生男孩与有兄弟姐妹的男孩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心理特点。我们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独生男孩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培养出一个了不起的男孩。 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男孩的成长特点,分别从生活习惯、独立个性、基本能力、身心健康、优良人格、情商教育、性教育,美德教育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内容翔实,分析透彻,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从本书中,您一定能找到养育独生男孩的有效方法。
  • 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夸·管·放:50年教龄老校长毕生育才心得

    本书作者谈的教育经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点体现在以正面教育为主;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这点体现在以引导启发为主。“放”是指家长要及早敢于放手,使孩子尽早融入到社会中去接受历炼,使孩子尽早自立成才。
热门推荐
  • 千秋醉:重生言灵三小姐

    千秋醉:重生言灵三小姐

    她是言灵最后的血脉,重生为了陆府三小姐,这个爹竟然不是原装爹?就连娇滴滴的三姨娘也是玩蛊高手,自己还是她养蛊的容器?!
  • 我就是要你

    我就是要你

    “你说我就是要你。”“可是你有没有问过我的要不要你?”“你跟我的闺蜜暧昧,却说要的是我,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吧!”他是天才型总裁,是集团的希望,也是公司矛盾的源头。她只不过是一个小职员,却因为一句话而改变了一辈子。因为公司的内斗,她被牵扯进去了,闺蜜间的情感,抵不过男女间的暧昧。没错,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要与不要,就在一念之间。小绵羊也有骚狐狸的一面。
  • 连锁效应

    连锁效应

    一部快穿文、有点重口味。开始当然是地球原住民穿越到蝙蝠侠过完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归隐的蝙蝠侠无意中穿越到漫威世界??(目前已经打好的草稿是蝙蝠侠到穿越漫威世界、绿巨人穿越到海贼王世界、艾斯穿越到猎人世界)其实在我心目中有着很多电影动漫中的悲剧人物也许换一个世界可以生活的更好一点吧、所以便有了这部作品、同时也为了纪念一下过去几年里看到的这些优秀电影和动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半人马可汗

    半人马可汗

    赫拉克勒斯用浸泡过九头蛇许德拉毒血的弓箭误伤了自己的老师半人马喀戎,喀戎为了解救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并放弃永生。死后被宙斯升到天空成为了手持弓箭的人马座。——《希腊神话》然而无所不能的皮力温——喀戎的神话没有断绝,在升星时喀戎感知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召唤,魂灵降临在另一个世界……这次他不会和善软弱,他要成为狂暴的可汗,带领半人马种族走向复兴和辉煌!(贤者圣师半人马喀戎神话的再续——祭奠伟大的众神导师)
  • 山沟大军阀

    山沟大军阀

    秦奋是一个来自于2840的人,带着了智能电脑,降临到了一个通的山沟里面,而这个时候,是中国的1840年。于是,他创建了学校,他当了老师。把历史教给了他的学生们,把武功教授给他的学生们。当他的学生一个个博古通今,一个个武功达到先天之后,他们这个小山沟,会怎么样影响全世界?
  • 中国后妃传

    中国后妃传

    本书以历史为依据,将后妃们的真人、真事还原。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觉到曾经发生在皇家后花园的故事。
  • 逆血缘

    逆血缘

    依依送面膜穿越到了民国……什么?21世纪的智能手机竟然在民国也能使用?家产被人夺去,眼下和哥哥一无所有了,怎么办?对了,面膜!从21世纪带来的面膜会不会让自己东山再起?自己爱上了哥哥,怎么办?反正不是亲生哥哥,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可是,跟哥哥说穿越,会不会吓着他?一上海大亨竟然要娶自己当姨太?天哪~自己命运,将何去何从……纠结啊……
  • 穿越之女配又怎样

    穿越之女配又怎样

    “既然你这么不待见女配,那就给本宫变成女配去吧!叫你也尝尝做女配的滋味!”古装美女脸上露出狰狞的笑,丝毫没给夏茵反抗的机会,抬起芊芊玉手,狠狠的拍在了夏茵的胸口。就这样夏茵悲催的穿越到了自己写的小说里的女配身上,来看她如何智斗女主,玩转男主的吧
  • 无穷劫

    无穷劫

    在无尽星河的边缘,七界交汇之地,他一袭白衣,漂浮在幽远的黑暗之中。他能执掌一界生死,可面对六界之主的围困,他也只能再一次毁天灭地,破碎星辰。
  • 不犯怵!说话的分寸

    不犯怵!说话的分寸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动人的故事以及实际有效的例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诠释了说话深浅、轻重、曲直、时机、场合以及与不同的交谈对象——爱人、孩子、朋友、上司、下属、客户等说话的分寸。通过阅读本书,你与别人的交谈可以变得更加流畅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