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4500000005

第5章 英明决策(4)

我军停止第六次战役准备后,美军时断时续地向我军发动进攻。我军以坚守防御为主,成功地顶住了美、李军的夏季攻势。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在阵地防御战中共歼敌近80万,是运动战时期的3倍,而自己的损失则大大减少了。

当时停止进行第六次战役是痛苦的,后来作战的成功又是喜悦的,彭德怀为此感叹地说:“邓华是个好帮手!”

今天的许多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不大了解邓华了。甚至在邓华的故乡湖南,邓华这个名字也相当陌生。

军人的辉煌在战场,军人的不幸多在政治漩涡中。

邓华曾经极其辉煌过,邓华也曾极其不幸过。

在他辉煌的岁月里,37岁就担任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42岁就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毛泽东及最高统帅部之所以没有把“代”字去掉,主要是考虑他太年轻了。

当时,一大批资历高于邓华的将军们,或在志愿军里任副司令,或在兵团里任司令。

他的敌手对他暗暗钦佩。台湾国民党研究机构将他列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说他“在内战及韩战中著有战功……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

西方对邓华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国际性战争,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是领教过邓华的厉害的,为此对邓华进行专题研究,并且密切注视他的行踪。1977年,邓华在“四人帮”被粉碎后重返部队,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时,敏感的西方记者立即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说邓华的复出意味着中国军方的新动向。

50年代前期,人们不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邓华,而且在中国现代史著作和党史军史著作里,都有邓华的记载。一些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他的照片。可是,1959年一场“政治地震”后,几乎是一夜之间,邓华的名字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身影从军队里消失了。近20年光阴,他无声无息,仿佛世界没有过这个人。

B.意见不被采纳的后果

在战争年代里,在当年东北黑土地上,谁都知道邓华和他指挥的部队,人们把“辽吉纵队”——“七纵”——“44军”习惯地称之为“邓华纵队”。这支部队是四野的十大主力之一,常常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

四野的老人谈论起邓华,都说他有勇有谋。说林彪要是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那么残酷。

三战四平发生在1947年6月。在此之前,“东野”与国民党军已经两度在四平地区交战。首战在1946年3月,邓华率部队夺取了四平;二战在1946年4月,“东野”血战一月后放弃了四平。

这三战四平,“东野”是攻,国民党军是守。

四平位于东北腹地,既是进入北满的门户,又是连接内蒙和中朝边境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6年5月国民党军夺取四平后,苦心经营城防,企图据守四平这个战略要地,达到分割东西南北满,进而各个击破解放军的目的。

四平被国民党军占据,林彪心中不安,他一直想夺回这个战略要地。1947年5月,“东野”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各路大军攻势凌厉,迅速逼近了四平。6月2日,林彪发布命令,由李天佑纵队和邓华纵队围歼四平之敌。林彪当时估计四平的蒋军有2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4个团。

防御四平的是国民党军第71军,军长是陈明仁,他是黄埔军校出身,也是赴缅甸远征军的一员抗日战将。他对林彪的战术作过研究,知道林彪进攻作战初期用于围城的兵力少,用于打援的兵力多;在围城时先扫清外围据点,待包围圈缩小后,再集中兵力攻击一两个突破口。如果林彪沿用老办法,陈明仁就可以抓紧时间整补兵力,加强城防工事。

果然,林彪在三打四平时沿用了旧战术,首先分兵攻打四平周围的城镇,这给了陈明仁20天的时间,使他得以调整兵力,使遭到打击的71军恢复了元气。陈明仁从点线上向四平回缩了兵力,加上地方保安队,使四平的蒋军增加至4万人,大大超出林彪原有的估计。

邓华奉命率军在四平的西北方实施突破。他通过多种手段,对蒋军的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掌握了第一手情报。面对所获悉的情报,他陷入沉思:再战四平影响很大,如果我军打不好这一仗,将会再度挫伤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从掌握的敌人兵力情况看,我军以两个纵队攻打四平,优势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拿下四平才有把握。

邓华当时是战役方向的指挥员,增加兵力是全局性的问题,邓华可以提,也可以不提。况且,总体作战方案是林彪拟定的。

有人劝邓华:“林总打仗向来谨慎,如果能抽调兵力,还不调来吗?”

邓华还想到了自己在二战四平时,曾向林彪提出兵力弱装备差不宜硬打的意见,遭到林彪的批评。这次三战四平,自己又提出兵力不够,林彪会怎么看呢?

肯定会责难他“右倾”!

然而一个军人不但要有勇,还要有谋;一个指挥员不但要执行上级命令,还要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任务,执行命令再坚决,只能算是个莽夫。

邓华将可能遭到的批评置之度外,向“东总”发去电报,建议增兵。

这一次,林彪没有批评邓华,并且调来一个师。

如果林彪增调了一个军,或者更多的部队,四平就拿下了。

6月14日,林彪也从双城赶到四平城下。

攻城时间定于下午2时,不料天降大雨,炮兵阵地因雨水浸泡,土质松软塌陷,不得不加固阵地。攻城时间只得延迟了。

黄昏时分,雨停了。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走进林彪居住的小屋,兴冲冲地报告:

“林总,雨停了,攻城准备已经就绪。”

林彪看了看手表,道:“20点准时发起总攻!”

几乎是与此同一时间,陈明仁也在他的指挥所里用望远镜观察民主联军阵地。

他身旁站立着87师师长熊新民。这位师长担忧地说:“军长,看架势,共军今晚要攻城!”

陈明仁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说了声:

“立即传令下去:迅速隐蔽,共军马上要开炮了!”

晚8时,在双方都作了充分攻防准备的状态下,四平攻防战打响了。

大地在颤抖,炮声在呼啸,夜空完全被炫目的爆炸火光映红。陈明仁立在城墙上,观望着遍地生花的炸点。熊新民从掩体内蹿出,将陈明仁强行拖下。

陈明仁似乎仍没看够,感叹道:

“我打了20多年的仗,这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猛烈的炮火。

唉!林彪的身子骨硬了!”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接到陈明仁的急电后,异常震惊。民主联军十几万人围攻四平,国民党守军只有两万人,四平的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倘若四平失守,长春、吉林也将孤悬于共产党地盘内,其后果不堪设想。

蒋介石当即电令杜聿明,限他在6月30日之前必须解四平之围。

此时,杜聿明的病情已经加重,他只好将郑洞国召去,硬撑着身体对郑洞国说:

“桂庭,我们不久前玩的游戏真的变成现实了!”

郑洞国道:“是啊,如果我军在沈阳的部队倾巢出动,南满的共军必将乘虚而入,威胁沈阳。”

杜聿明道:“看来,只有先扫荡本溪的共军,确保沈阳安全,才能北上解四平的围。我身体不行,想让你挑这副担子。先南后北,击溃本溪共军后再去夹击四平的共军!”

郑洞国点了下头,说:

“现在关键是要看陈明仁能不能撑住劲!他要是撑不住了,全局危矣!”

杜聿明道:“也只能是背水一战了。赌注就押在陈明仁身上,成败在此一举。”

邓华手下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于17日2时,突破敌人外围防线。

1师的1团率先攻入城内,国民党军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其步兵多次向我军发起反扑,企图封锁突破口。我1团死打硬拼,顽强坚守,歼敌几千人,巩固了突破口,保障师主力进入市区。

当解放军突破城垣后,陈明仁采取法西斯督战队的办法,逼迫蒋军士兵节节抵抗。防御工事被炸垮了,蒋军就把美国援助的一包包面粉、黄豆垒成工事,甚至用装满粮食的汽车堵住缺口,以阻止解放军的进攻。

就在战斗达到白热化的时候,邓华来到市中心的气象台指挥巷战。

1师师长马仁兴一见邓华亲临第一线了,有些着急:“司令员呀,这里太危险!”

“危险你不是也在这里吗?快讲讲当面情况!”邓华的声音已经嘶哑,他已经连续数日没有合眼。

马仁兴对邓华说,前方就是国民党第71军军部大楼。

邓华观察片刻,对马仁兴说道:“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军部大楼!”

这时候,陈明仁本人已经撤离71军军部大楼,转到铁路东市区继续顽抗,军部大楼由陈明仁的弟弟陈明信率特务团死守着。

邓华指挥着纵队的第1师和第2师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71军军部大楼发起了最后冲击。

担任尖刀连任务的是1团1连。他们采取连续爆破的方法开辟通路。8班副班长李广正带领全班同志,一夜之间在枪林弹雨中奔跑24次,完成了12次爆破任务,最后一次爆破,装炸药达800斤。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全城震动,大红楼被炸塌了,守敌非死即伤。突击队冲进了这座坚固的堡垒内,终于把红旗插上屋顶。

在地下室内,陈明信束手就擒。

20日,四平西市区的蒋军全部被歼灭。东野转入对四平东市区的进攻。1纵、7纵和6纵的第17师,拼尽全力将蒋军逐至东北角,除了几座工厂的制高点外,东野已控制了四平市区五分之四的地盘。然而,经过十多天连续作战,1纵和7纵伤亡很大,无力进一步取得战果。

林彪这时候才把第6纵队的另外两个师紧急调来,这又犯了兵家所忌的“添油战术”。

国民党军此时也是伤亡惨重。陈明仁困守在市东北角的化工厂地下室内,他的特务团全部被歼了,他的直属队全部打光了,他的卫队也全部顶上去了。绝望中他给杜聿明发去电报,说再不派兵前来解围,他就自杀,请杜聿明照看好他的子女。当时的陈明仁,躺在一张睡椅上,紧闭双眼,一动也不动,睡椅旁边放着一支手枪,只待解放军冲进来时,立即举枪自杀。

战争变化常常就在一瞬间,就在最后一刻。陈明仁恰恰熬过了最后一刻。

国民党军为解四平之围,紧急抽调了整10个正规师,由长春和沈阳两个方向前来增援。长春南下的蒋军虽然被东野部队所阻,但沈阳北上的蒋军却逼近了四平。在此情况下,林彪不得不将邓华纵队抽出来打援,四平城内的攻击力量更显薄弱了。

6月26日,东野不得不停止攻击四平,全线撤退。

战后,“林、罗、刘”给中央军委发去电报,说:“四平战斗自14日总攻击开始,到26日经13天激战,我军俘毙伤敌3万余人,我伤亡1万余人。”

很多人认为这个伤亡比例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场血战中,国共双方十几万部队集聚在小小的四平城内外,几百门火炮在对射,十多万支枪械在扫射,民主联军每扩大一块阵地,国民党军的飞机就扩大一片轰炸地域,有些炸弹就落到了国民党军自己的阵地上。

地面上则是人对人的巷战,刺刀拼得滴血,手榴弹当石头砸,炸药包一层层撂,小炮从这个院朝另一个院里打。炮管几乎与地面垂直,稍不留神,出膛的炮弹就会掉落到自己的头上。

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还有那被炮弹打着了的建筑物,熊熊燃烧的火光将全城映亮,满眼是火红和血红。

墙上溅着血,路上和沟里淌着血,尸体在烈日的暴晒下,变绿变黑,吹气似地膨胀起来。

一位参战老人这样回忆说:他带着两个战士摸黑去探路,找了十多家也没见到人。深一脚,浅一脚,不时地绊倒在死人身上。有的尸体烂了,一脚就踩进胸腔里,只听到“扑哧”地一声,脚脖子已经进入尸体内了。

还有一位参战老人这样说:

“那仗打得哟,用语言是难以形容。那是一条街一条街往里打呀!开头是沿街攻,人都撂那儿了。于是就挖墙打洞往里攻。

头几天还能听到厮杀喊叫声,特别是国民党军的督战队喊得凶:

狗操的,给我打!冲!不冲老子毙了你!后来嗓子哑了,就那么咬牙瞪眼地打。国民党督战队的嚎声也没劲了。到后来国民党军顶不住了,就放火烧房子。

“那烟那火那股味呀,头几天别说吃饭,闻着就想吐,脑浆子都熏得疼!后来闻不出来了,也只能喝点汤。死了那么多人,眼睛都红了,不觉得饿,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就想打。快打到铁路边上时,前面一队有十多个人,每个人身上绑了十几颗手榴弹,第2队全是绑着炸药包……光着膀子,在机关枪的掩护下朝前冲,什么命不命的?不要命了,往上冲就是了。没打死的,就算爹妈再生了一次。

“那敌人也真够顽强的,一个个跟你死打,眼睛喷火出血了,好像一口气能打上七天七夜。一被我们抓过来,往小破屋里一关,一会儿全瘫在那儿了,推也推不醒。”……

许多年后,军事专家们在分析这场攻坚战时,还是这样说:

三战四平失利,是东野总部的失误,也可说是林彪的失误。

曾任邓华纵队参谋长的高体乾,解放后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著文说:三战四平失利的原因是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当时应当也能够集中3个纵队的兵力而没有集中。一是轻敌,认为四平之敌是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二是认为各处都需要部队,没有把第6纵队集中过来。如果按邓华的意见办,把第6纵队调来,用3个纵队从南面、西北面、东北面三个方向同时攻击,迅速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

通过三战四平一仗,林彪进一步了解了邓华的才略,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充分信任邓华,赋予重任。当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决定出兵朝鲜,他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推荐了邓华。

当时中央军委决定以四野的第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入朝参战。在由谁出任边防军主要领导问题上,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颇费一番思量。毛泽东原想让能征善战的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让肖劲光任副司令员。遗憾的是粟裕重病缠身,一时不能康复;肖劲光主持海军工作难以抽出。13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但毛泽东等人包括林彪都没看上黄永胜。林彪认为黄永胜不全面,向毛泽东建议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

而邓华当时任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为让邓华率领13兵团部队,中央军委就把15兵团的领导班子与13兵团的领导班子对调了一下。

为此黄永胜一直耿耿于怀。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林彪对邓华的信赖。数年后,林彪又踢走了邓华,重用起黄永胜,那又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了。

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后,以13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建了志愿军司令部,邓华也就成为了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员。

C.文武兼有四野的一些老人说,邓华在东北带的部队“两头冒尖”:真能打,也真能抢。辽沈战役围歼廖耀湘兵团时,几支部队都在抢渡大凌河,邓华纵队赶到河边后,机枪朝桥头一架,不让其他部队过了,有点蛮不讲理。都是为了尽快消灭敌人,其他纵队也就暂时忍了。

“抢”有负面,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邓华纵队常抢作战任务,从东北黑土地一直“抢”到了香港边上的万山群岛。

同类推荐
  • 隋唐洛阳

    隋唐洛阳

    本书用白话文来化解诸多艰涩的古籍,叙述和分析隋唐时期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讲述了隋唐洛阳的历史沧桑,由辉煌和凄婉编织而成。
  • 爆炸吧!水浒传

    爆炸吧!水浒传

    于浩是一个小职员,经济的不景气,加上自己不小心的犯错而被老板开除,心情极差的他准备自暴自弃,他准备好了烧烤架,挖野菜来烧烤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坠落悬崖……
  • 乱世蝴蝶恨

    乱世蝴蝶恨

    一场战争,烽烟四起;家国天下,殇情似水。世事如此,谁之过?一切尽在无言中。看似浮光掠影,实为权谋智计。你不虞,怎知我诈?我若无诈又怎知你无虞?如此缠绵绞织,何日是个尽头?即使刀光不闪,但剑影暗生;虽有痴情无悔,可人间有积怨!等白头,一场梦幻冷人心。哎,哎,哎,纵有悬壶济世,生死情侣又如何能逍遥世外,不争,不怒,不恨,不怨……
  • 中国历代冤案

    中国历代冤案

    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梗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五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
  • 三国之小虫成神

    三国之小虫成神

    一无所有的穿越到三国183年,不但属性低得可怜,而且召唤到的第一个武将还是臭嘴祢衡。相信这个世界会有奇迹,因为只要你被祢衡骂一次,就能随机增加一个属性点。
热门推荐
  • 妃你不宠:腹黑王爷求放过

    妃你不宠:腹黑王爷求放过

    她,是世人皆知的灾星废物。他,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战神王爷。因为皇帝无意的一句话,把她赐婚给了他。谁曾想,他却恨不得将她除之而后快!宫斗宅斗,接踵而至,各种贱人小三纷纷上场。她该如何应对?
  • 五星饭店

    五星饭店

    潘玉龙凭借实力考入知名五星饭店——万乘大酒店。恰在此时,刚刚失去了父亲的韩国时代公司法定继承人金至爱为了躲避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和家庭财产继承纠纷入住了万乘大酒店。一个阳差阳错,潘玉龙成了金至爱的贴身管家,负责她在酒店的一切生活。涉世不深又处于四面楚歌之中的金至爱在唯一的亲信被对手陷害之后,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潘玉龙身上,潘玉龙被卷入了一场异常残酷的帮派与利益的斗争之中……
  • 三生如璃之巫窗落雪

    三生如璃之巫窗落雪

    三生三世的羁绊,一生的守候,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背叛与欺骗……她是穿越而来的杀手,他是伸手可翻云覆雨的天曜皇……一次联姻,毫无瓜葛的二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过往的事如云烟,她只是想换国家的太平…人生如棋似幻,却不过权势一生罢了……
  • 九天杀神

    九天杀神

    杀神白起,以剑踏域而去,争九域而临四星!凝九天之星,燃杀神之力,灭天道,重掌乾坤,九天独尊!
  • 那些年一起捡破烂的我们

    那些年一起捡破烂的我们

    杀过猪,宰过羊。拿着板砖拍龙王!装过比,露过屌,还给主席搓过澡。当过兵,上战场,搂着公主耍流氓。战异族,心凄凉。多少壮士洒血染疆场!不要问我我是谁,老子将来会是海盗王。人生短短百十年,辉煌不过那几年。不求一生正义心,但求一世震八方!
  • 夙愿如你:呆萌妃与腹黑帝

    夙愿如你:呆萌妃与腹黑帝

    初遇,是缤纷桃林,那甘甜的味道,淹没了我,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到后来,我知道了自己只是你登上高处的一颗棋子,在我面前与他人恩爱,心如被凌迟一般,但为了你我也甘愿了。直到那天,我遇到了另一个人。苏洛月,你是选甜蜜的毒药?还是苦涩的解药?
  • 诡异江湖

    诡异江湖

    江湖风烟四起,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谁能知道下一刻谁会出现在拐角处,谁又能知道,那曾经的红颜一笑却冷不防给自己一刀。千算万算,终究失算,试问,是否“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切的一切是上苍的眷恋还是自己的执迷不悟,太多的惆怅终归尘土,诡异的江湖,谁人笑着走完最后一程!
  • 无极神相

    无极神相

    相师分三阶,天地人归元合一。阴阳有明界,五行风水尽其中。现世中的少年,偶获太公生前玄学之传承。是偶然遇之?还是命中注定?原本平静的生活由此而开始了一段转轮逆天的超凡之旅!神相测得乾坤事,尘世红颜百味生!!!!
  •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

    《文化与社会转型:理论框架和中国语境》是一个多年项目的成果,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当代中国急剧的社会变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经验事实,从理论的角度认识文化与社会转型间的关系,转型的性质和动力,特别是实现转型的机制和未来走向,足资借鉴。
  • 80后进京奋斗史

    80后进京奋斗史

    本小说是一部稍加改动的真实的80后进京奋斗史,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最后直至现在,文采不好,广大读者多提意见,我会虚心接受并改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