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0700000007

第7章 外交人士与著作(2)

列班·扫马

(?~1294)元朝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教士,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列班(Rabban),叙利亚语“教师”之意,聂思脱里派教士的称号,扫马(Sauma),其名。大都人,出身于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突厥族(当是畏兀儿)富家。父昔班,任教会视察员。扫马自幼受宗教教育,20多岁时弃家修行,居于大都附近山中,成为著名教士。东胜州(今蒙古托克托)人马忽思(Marcus)来向他学习。约在至元十二年(1275),两人决意赴耶路撒冷朝圣,得到朝廷颁发的铺马圣旨(见站赤),从大都出发,随商队西行。沿途经过东胜、宁夏(今宁夏银川)、斡端(今新疆和田)、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答刺速河、徒思(今伊朗马什哈德附近)等地,抵伊利汗国蔑刺哈城(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谒见了聂思脱里派教长马儿·腆合(Mar Denha)。随后历访波斯西部、亚美尼亚、谷儿只(今格鲁吉亚)等地,参观基督教遗迹,但因当时叙利亚北部常有战乱,去耶路撒冷朝圣的计划未能实现,便寓居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教堂。马儿·腆合召两人至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任命马忽思为大都和汪古部主教,改其名为雅八·阿罗诃;扫马为教会巡视总监,遣返东方,因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在阿姆河一带发生战争,道路不通,还居寓所。1281年,马儿·腆合去世,马忽思被选为新教长,称雅八·阿罗诃三世(Yahbh-Allaha Ⅲ)。1287年,伊利汗阿鲁浑欲联合基督教国家攻取耶路撒冷和叙利亚,遣扫马出使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扫马使团经君士坦丁堡至罗马,恰遇教皇虚位,于是继续西行抵巴黎,向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呈交了阿鲁浑汗的信件和礼品,受到隆重接待。在巴黎逗留月余,又到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城,会见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法、英两王都同意与伊利汗国建立联盟。1288年,扫马在回国途中,获悉新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已即位,再至罗马呈交国书。教皇对阿鲁浑污优待基督教表示感谢,厚赠使臣礼品遣归。扫马圆满完成出使任务,受到阿鲁浑汗的嘉奖,特许在都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宫门旁兴建教堂一所,命他管领。后移居蔑刺哈,又建一宏伟教堂。1293年去报达,辅佐雅八·阿罗诃三世管理教务,直到去世。扫马的出使,使罗马教廷更相信元朝皇帝与各汗国统治者均崇信基督教,因而遣教士孟特戈维诺等东来,对促进东西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扫马用波斯文著有旅行记,原稿已佚,1887年发现的叙利亚文《教长马儿·雅八·阿罗诃和巡视总监列班·扫马传》(作者不明),摘译了其中的主要内容,扫马旅行经历因而为世所知。

孟特戈维诺

(1247~1328)基督教圣方济各会士,罗马教廷派驻元朝的第一任大主教。生于意大利南部萨勒诺省孟特戈维诺村。1280年前后,在亚美尼亚和波斯传教,1289年返教廷,报告伊利汗阿鲁浑优待基督教的情况。当时教皇尼古拉斯四世已接待了阿鲁浑汗使臣列班·扫马,更相信蒙古诸汗皆尊奉基督教,于是派遣孟特戈维诺等为使臣,携带致蒙古诸汗信件,前往东方传教。孟特戈维诺先至伊利汗国都城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1291年赴印度,1294年抵大都,向元成宗铁穆耳呈交了教皇书信。此后即留居大都,直到去世。1305年和1306年,他两次致信本国教友,报告传教成绩及元朝情况。据称,他先后在大都兴建教堂两所,并学会鞑靼人的语言文字,翻译了《新约》和祷告诗,为大约六千人洗礼。原来信奉聂思脱里派的汪古部首领、驸马高唐王阔里吉思也从他改奉天主教,并在封地建立了天主教堂。1307年,教皇克利门特五世任命他为大都大主教,并遣教士七人来元相助,其中仅热拉多、帕烈格里诺、安德烈三人到达大都。其后,他在泉州设立了分教区,命热拉多等三人相继担任主教。安德烈死后葬在泉州,其墓碑于1945年发现。孟特戈维诺以及帕烈格里诺、安德烈写给本国教友的信件现存,是研究元代中西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马黎诺里

元朝末年来中国的罗马教皇使者。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圣方济各会士。后至元二年(1336),元顺帝妥欢贴睦尔遣拂朗人(Frank,元人对欧洲人的称呼)安德烈及其他十五人出使欧洲,致书罗马教皇;元朝阿速族显贵、知枢密院事福定和左阿速卫都指挥使香山等人也代表教徒上书教皇,报告大主教孟特戈维诺已去世八年,请求速派才高德隆的继任者前来主持教务。四年,使团抵教皇驻地阿维尼翁(在法国南部,罗马教皇于1308年迁驻于此地)。教皇本笃十二世优厚款待元朝使者,使游历欧洲各地,并决定派遣马黎诺里等率领数十人的庞大使团出使元朝和蒙古诸汗国。同年底,马黎诺里一行从阿维尼翁启程,会齐元朝来使,先至钦察汗国都城萨莱(今俄罗斯伏尔加格勒附近)谒见月即别汗;继续沿商路东行,经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于至正二年(1342)七月抵达上都,谒见元顺帝,进呈教皇复信并献骏马一匹。马长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昂高八尺三寸,色漆黑,仅两后蹄纯白,曲项昂首,神俊超逸,被誉为“天马”。元顺帝大喜。命画工周朗作《天马图》(清嘉庆年间此画尚藏于内府),文臣揭斯作《天马赞》,在廷文人多应制写诗作序,“拂朗国进天马”成为哄动一时的大事。马黎诺里使团32人留居大都约三年,后坚请归国,获准乘驿至泉州,由海道西还,1353年返抵阿维尼翁。次年,马黎诺里受德皇卡尔四世之召至布拉格,负责改修波希米亚编年史,便将他奉使东方的回忆插叙入书中。1820年,德人梅纳特将这一部分辑出,刊于波希米亚科学学会会报,始为世人所知。

伊本·巴图塔

(1304~1377)元顺帝时来中国访问的非洲著名旅行家。摩洛哥(即宋元汉籍所载之默伽腊国)丹吉尔城人,伊斯兰教教徒,出身于法官世家。1325年,离乡赴麦加(元代史籍称为“天房”)朝圣,后决意周游世界。数年中,凡三至麦加,并游历了波斯、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各地,曾至伊利汗国都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及报达(巴格达)等城。1332年,由麦加出发,经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渡黑海,至速答黑(克里木半岛南部),入钦察汗国境。同年,随从钦察汗月即别之妃、东罗马公主省亲,至君士坦丁堡。返回钦察汗国都城撒莱(别儿哥汗所建新撒莱,今伏尔加格勒附近)后,即继续东行赴印度,穿过里海北的钦察草原,经过察合台汗国的不花刺(布哈拉)、撤麻耳干(撒马尔罕)等城,于1333年秋抵印度河,至德里。他在德里留居约八年,德里算端授以哈的大师之职,待遇颇厚。1342年,元顺帝遣使臣至德里通好,德里算端命伊本·拔图塔率领使团随同元朝使臣回访中国。使团从古里(Calieut,今印度半岛西南海岸科泽科德)启航后,遇风漂没,伊本·拔图塔未及登舟,得免于难。元朝使臣脱难后来至俱兰(今印度西海岸奎隆),从这里搭本国商船回国。伊本·拔图塔因失去随员、礼物,不敢回德里复命,辗转游历于马尔代夫群岛、僧加刺(今斯里兰卡)、马八儿(在今印度半岛东南岸一带)等地,两三年以后始从朋加刺(孟加拉)乘商船至苏木都剌(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八昔河下游,一说在其西的三马郎加),由此航海抵泉州。他在泉州幸遇先已回国的元朝使臣,由使臣转介于泉州地方官,奏报朝廷。在候旨期间,伊本·拔图塔曾到广州游历,回到泉州以后,即奉旨北上大都觐见。他大概只到过杭州,即折回了泉州,乘船西还,1347年到达印度,决定返回故乡。途经阿拉伯半岛东岸、波斯湾、报达、叙利亚等地,又一次到麦加朝圣,然后回国,于1349年底抵摩洛哥都城非斯。此后他又去西班牙和中非、西非各地旅行。1354年,奉摩洛哥国王之命回到非斯,口述其旅行见闻,由国王所派书记官伊本·术札伊(Ibnjuzayy)用阿拉文笔录,著为旅行记一书。

伊本·拔图塔的旅行记由于卷帙浩繁,一直以节本流传,从19世纪初起,先后被选译或全译为欧洲文字。其后法国人在摩洛哥发现了该书原本手稿全文。1853~1858年,由德弗列麦里和桑吉涅底二人合作校勘,连同其法文译文,分四卷出版。1958年,又出版了吉布的英译本。伊本·拔图塔在旅行记中,对中国的泉州、广州、杭州、大都等大城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尤详于各城伊斯兰教徒的情况。对当时中国与印度、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各地的贸易,以及中国航海船的构造等情况,书中也都有不少记载。此书对研究元代中外关系、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和西北诸汗国历史,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利玛窦

(1552~1610)明万历年间旅居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意大利人。取汉文名,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1552年10月6日生于意大利中部教皇利玛窦与徐光启邦安柯那省的马塞拉塔城。曾学法律。157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学习天算。1577年参加耶稣会派往印度传教的教团。四年后被派到中国传教,于万历十年(1582)七月抵澳门,次年获准入居广东肇庆。十七年移居韶州,二十六年经由南京到达北京,两月后返抵南京。二十八年十二月再到北京,进呈自鸣钟、《万国图志》等方物,得明神宗朱翊钧信任,敕居北京。三十八年在北京病殁。

利玛窦在中国度过其后半生。他取汉名,习汉语,着儒服,行儒家礼仪,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字,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宗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士大夫沈一贯、叶向高、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咸与交游,名噪一时。同时,他又向欧洲介绍中国国情,为明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著作,数学方面有与徐光启合著的《几何原本》;地理学方面有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语言学方面有《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西字奇迹》以西法之音,通中国之音,使向来被人看作繁难的反切,变成简易的东西,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万历三十六年末,利玛窦根据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开始把所了解的中国情况用意大利文原原本本记述下来,此即《利玛窦札记》。他死后由金尼阁译成拉丁文,并增补部分内容,于1615年以《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为题,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版。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概述中国的情况,包括名称、地理、物产、工艺技术、政治制度、学术、风俗习惯等。第二至五卷,依时间顺序,记述1583~1611年传教士,主要是利玛窦在中国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活动和经历见闻。该书是耶稣会士介绍中国国情的重要私家著作,对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史和明朝后期历史,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出版后被相继译成法、德、西等多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系由何高济等根据英译本译出,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索额图

(?~1703)清康熙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之子,康熙皇后叔父。初任侍卫。康熙八年(1669)至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是康熙朝的“辅弼重臣”,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康熙二十七年,索额图被任为钦差大臣,率领清朝使团前住色楞格斯克,与俄方代表会谈两国边界问题。但由于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道路被阻,不得不半途折回。次年,俄国提议以尼布楚为谈判地点,索额图仍为谈判使团首席代表,率使团至尼布楚与俄方代表戈洛文谈判。在谈判中,索额图阐明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原委,义正词严地驳斥俄方提出以黑龙江或雅克萨为界的无理要求。双方终于在对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第一个中俄条约——《尼布楚条约》,确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东段边界。索额图先后两次参加平定准噶尔之役。康熙四十年以年老休致。后在清朝宫廷斗争中依附皇太子胤扔。四十二年,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萨布素

(?~1700),清康熙年间抗俄名将。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行伍出身。康熙三年(1664),为宁古塔骁骑校时,曾带兵袭击沙俄入侵者于黑喇苏密。十七年,升宁古塔副都统。二十一年,与副都统郎谈等往黑龙江上游侦察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的动向,并提出反击沙俄侵略的建议。同年十二月(1683年1月),奉命统宁古塔兵往黑龙江、呼玛尔“造船舰、运炮具”,为驱逐入侵者作准备。二十二年十月,升黑龙江将军。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萨布素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基本上肃清了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军。二十四年,奉命与郎谈等率兵围攻雅克萨城,俄国侵略军首领托尔布津投降,被遣返俄国。次年,托尔布津背信弃义,又率兵至雅克萨筑城盘踞,萨布素遂引兵抵雅克萨城下,大败俄军,使其龟缩城中,不敢出战。在清军的围困下,俄军援断粮尽,孤城指日可破。沙皇政府闻讯急忙派遣使臣来华,要求停战,并声明已派戈洛文为大使,前来同中国谈判。康熙帝接受了俄国的要求,命萨布素撤雅克萨之围(见雅克萨之战)。二十八年,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率清朝使团赴尼布楚与俄方代表戈洛文谈判,萨布素为使团成员之一,率水师溯流至尼布楚,以保证清朝使团的安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1689年9月7日),双方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萨布素任黑龙江将军达十八年之久,他不仅在抵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中建立赫赫战功,而且还为建设中国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

戈洛文

(1650~1706)俄国外交官、中俄尼布楚谈判时的俄方全权代表。17世纪70~80年代,俄军窜犯中国黑龙江中下游一带,烧杀掳掠。清政府被迫自卫,在雅克萨城屡败侵略者(见雅克萨之战),同时亦积极倡议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当时俄国在西部与土耳其关系紧张,一时无力在东西方两条战线上作战,不得不表示愿意举行谈判。1686年2月御前大臣戈洛文为首的俄国谈判使团离莫斯科东来,随行军队五百余人;在行前,沙皇加授戈洛文以勃良斯克总督衔,赋予指挥西伯利亚俄军的广泛权力;途中戈洛文又增募哥萨克一千四百余人,根据沙皇政府训令,使团在中国不接受谈判条件时可采取军事行动。

1687年10月戈洛文率军至色楞格斯克驻扎,对外贝加尔地区的中国喀尔喀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部发动征服战争,同时在蒙古各部中制造分裂,支持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1688年3月戈洛文派人来京,要求清政府遣使去色楞格斯克谈判。清政府随即派领侍卫大臣索额图等出塞北行,由于准噶尔与喀尔喀之间的争战,道途受阻,奉命折回。1689年3月戈洛文根据沙皇政府训令,又派员来京,建议在尼布楚举行两国使臣会议。清政府表示同意。索额图等衔命登程,随带军队约两千九百人,于7月抵达尼布楚。戈洛文则在8月到达会议地点。22日双方开始谈判。戈洛文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力图扩展俄国统治地盘,非法侵占中国领土,清政府代表作了坚定而有节制的斗争,1689年9月终于在平等基础上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戈洛文在签订条约后深得俄皇彼得一世的宠信,并获得海军上将、陆军元帅、伯爵等头衔。1699~1707年间主管俄国外交事务衙门,成为沙俄外交界第一号人物。著有《天球仪》一书。

汤若望

(1592~1666)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1592年(一说1591年)5月1日生于科隆。1619年受耶稣会派遣到达澳门。明天启二年(1622)进入广东。同年十二月二十五(1623年1月25日)到达北京。精通天文历算,在入京的头两年中,便以对月蚀的准确测算赢得了户部尚书张问达的赏识。七年,前往西安管理陕西教务。崇祯三年(1630),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同年十一月,命掌钦天监事。次年,他以《崇祯历书》为基础纂成《西洋新法历书》一百零三卷,进呈摄政王多尔衮,封太常寺少卿。八年顺治帝亲政后,先后授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并赐号“通玄教师”(康熙帝时为避讳,改“通微教师”)。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对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后上奏章三百余封。顺治帝临终议立嗣皇,曾征求汤若望意见。康熙三年(1664),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支持下,控告汤若望等传教士借修历为名,内外勾连,谋为不轨。汤若望被捕入狱,次年拟凌迟处死。不久京师地震,汤若望免死羁狱,旋获孝庄太皇太后特旨释放。

康熙五年七月十五(1666年8月15日),病死于寓所。

南怀仁

(1623~1688)耶稣会传教士。字敦伯,一字勋卿。比利时人。生于皮坦,学神学于塞维尔。1641年入耶稣会。1657年随卫匡国(1614~1661)神甫回程宋华,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抵澳门。次年,被派往陕西传教。十七年,奉召进京协助汤若望纂修历法。康熙三年(1664),与汤若望等同被杨光先参劾下狱。次年春,京师连日地震,辅臣要求清狱,南怀仁等获赦出狱。七年,在一次正午时刻的测验中,南怀仁所测准确而吴明所测皆错。于是复被起用,在钦天监供职。八年,为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奏请制造六件大型观象台天文仪器,即第谷式古典仪器——黄道经纬仪、天体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地平纬仪)、纪限仪(距度仪),至十三年完成(现存北京古观象台)。十年,利用西式绞架滑车运载重万余斤大石柱过卢沟桥。次年,又奉旨疏浚万泉河道,引水灌田。十三年奏请刊行所主编之《新制灵台仪象志》十六卷。同年,升任钦天监监正,加太常少寺卿衔。十五年,任耶稣会中国省区会长。十七年撰《康熙永年历法》三十二卷,可预推数千年后年历,奉旨加通政使司通政使衔。十九年,奉旨铸造火炮320门,次年完成。康熙帝亲临卢沟桥观看试放。又作《神威图说》七十卷,于二十一年进呈。是年,以制炮成功,特旨加工部右侍郎衔。二十二年,从康熙帝往盛京。二十六年坠马受伤,次年卒于北京,赐谥“勤敏”。另著有《教要序论》一卷(1670年序),《坤舆全图》(1674年刊)。

张诚

(1654~1707)耶稣会传教士。字实斋。法国人。出生于凡尔登。1670年入耶稣会香槟省修道士传习所。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与一批耶稣会士来中国传教。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达浙江宁波,次年抵北京,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白晋同在宫廷供职,同时学习汉、满文字。二十八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二十九年入宫为康熙帝讲授欧几里得原理、实用几何学及哲学。三十五年,从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四十六年死于北京。他曾先后八次旅行蒙古地区,皆有详细记述,后汇集为《鞑靼纪行》一书,对所经地理、风俗民情和宫廷中供职的耶稣会士生活状况均有所描写。张诚曾主管北京法国会院,后来任耶稣会总会长。在罗马教廷与中国所谓“礼仪之争”中,他主张尊重中国敬礼祭祖的习俗,不赞同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拜孔的命令。三十二年,康熙帝患疟疾,张诚和白晋进金鸡纳霜。康熙帝康复后,赐地西安门内建造救世主堂(北堂)和住宅,并题赠“万有真原”匾额。著有《满文字典》四卷、《几何原理》(1689年版)、《几何学》(1890年版)、《哲学原理》等。张诚第二次旅行的日记,即自1689年6月13日至1690年5月7日的日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谈判、签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有中译本《张诚日记》,1973年11月出版。

徐日升

(1645~1708)耶稣会传教士。字寅公。葡萄牙人。生于布拉加省,就学于省立学院。1663年入耶稣会。清康熙十一年(1627),抵澳门。次年,经南怀仁推荐以精通音乐来京供职钦天监,襄助治理历法,兼任宫廷音乐教师。对中国音乐亦有研究,每闻中国歌曲,即能仿奏。康熙二十七年,南怀仁病殁,继署理钦天监监副。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时,与张诚同为中方代表团拉丁文翻译。三十年,任耶稣会视察。时浙江多明我会传教士在兰溪新建教堂被浙江巡抚所禁,他上奏陈述传教士在制造军器、办理外交方面的功绩,要求弛禁。次年,康熙帝颁布谕旨:“各处天主堂照旧存留,凡进香供奉之人,仍照常行走,不必禁止。”四十四年,反对教皇的代表要教徒放弃敬孔祭祖的命令。四十五年,升任耶稣会中国省副省会长。后卒于北京。著有《南先生行述》一卷(1688年印行);《律吕正义》五卷(1713年北京印行),一至四卷为康熙帝敕纂,第五卷为徐氏与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T.Pedrini)所作,专论外国音乐。

白晋

(1656~1730)耶稣会传教士。又作白进,字明远。法国人。生于芒市,1678年入耶稣会,为法王路易十四选派第一批来华耶稣会士之一。在出发前,他们被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并负有测量所经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收集科学资料之任务。这批传教士以洪若翰神甫为首于1685年3月3日从法国布雷斯特东渡,经暹罗(今泰国),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夏,抵浙江宁波。次年初由南怀仁推荐来京,与张诚同在宫廷供职,教习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化学等西洋科学知识,同时学习满文。三十二年,康熙帝感于国内科技人才不足,派他携带赠送法王的珍贵书籍四十九册,回国延聘传教士来华讲授科学。三十八年,白晋率领数学教师和传教士巴多明(1665~1741)等十人返北京,并携来法王回赠的一批名贵雕刻。四十五年,康熙帝派他出使罗马教廷,至广州,因故未能成行,返回北京。四十七年,奉命与费隐(1673~1743)、雷孝思(1663~1738)、杜德美(1668~1720)等教士赴各省测量绘制《皇舆全图》,历时九年而成。又曾奉康熙帝命研究《易经》,著有《易经总旨》。后卒于北京。他的著作还有《中国现状》(Etat Pr'esent de la Chine,1697年,巴黎出版)、《古今敬天鉴》(1707年自序,仅有抄本)。以《康熙帝传》(Portrait historique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1697年,巴黎出版)最著名。《康熙帝传》除对康熙帝的文治武功简要叙述外,对其品德、性格、生活、爱好等方面都作了详细介绍。有英、荷、德、意、拉丁文译本。中译本名《康熙皇帝》,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根据1941年日本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后藤末雄的日译本译出,1981年出版。

图理琛

(1667~1740)清舆地学家、康熙朝内阁侍读。满洲正黄旗人,姓阿颜觉罗,字瑶圃,号睡心主人。历任康、雍、乾三朝内阁侍读、监督芜湖关税务、礼部牛羊群总监、陕西巡抚、兵部和户部侍郎等职。因为图理琛等人奉康熙帝之命组成使节团,取道西伯利亚,前往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而知名中外。

大约于明崇祯元年(1628),中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土尔扈特部五万余帐牧民携族西走,离开原在塔尔巴哈台的牧地向西南方向移动,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当时俄国还没有控制的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各支流沿岸游牧,对沙俄仍保持独立。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土尔扈特部逐渐为沙俄所控制,但由于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沙俄统治者一直未能实现对土尔扈特部的完全征服。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后,一直和清朝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康熙五十一年(1712),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者“假道俄罗斯,达京师表贡方物”,表示对祖国的向往,康熙帝为之感动,决定派出使者前往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派出的使者有侍读学士殷扎纳、理藩院郎中纳颜、内阁侍读图理琛等。使团假道西伯利亚前往,行程万里,历时两载,于康熙五十三年六月初二抵达伏尔加河、里海北侧的阿玉奇牙帐所在地马奴托海地方,受到了热烈欢迎。图理琛等向阿玉奇交付康熙帝的谕旨,转达了康熙帝的问候。阿玉奇对图理琛等人说:“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明确表示自己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对祖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也极为关心。图理琛等停留了十四天,六月十四一行启程仍循故道返国,于次年三月抵达北京。

图理琛这次出访,历时近三载,行程约四万里,密切了土尔扈特与清政府的关系,为后来该部万里迢迢回归祖国打下了基础(见渥巴锡)。其后,图理琛多次奉命去中俄边境办理两国交涉事宜。雍正五年(1727)参与划分中俄中段边界谈判和缔结《布连斯奇条约》,成了有清一代中俄交涉史上的重要人物。

图理琛著有《异域录》一书,逐日记载出访沿途的道里、山川、习俗,特产、气候等见闻,兼及俄国官制、议政、什一税、兵饷、度量衡、钱币和民族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厄鲁特蒙古和中俄关系的重要书籍。该书有满、汉文本,并被译成法、俄、德、英、日等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舆地史上享有盛名。

赫德

(1835~1911)清末英帝国主义侵华代表人物之一。北爱尔兰人。在中国任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四十五年(1863~1908),被清廷视为“客卿”。他于1854年(咸丰四年)来华,1854~1858年间,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1859年起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粤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起,代理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11月(同治二年十月)继李泰国任海关总税务司。1885年(光绪十一年)6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华公使,未就。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仍挂总税务司的头衔,直至逝世。

在主持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中,赫德在海关建立了总税务司的绝对统治,并把他的活动伸向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以至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他通过攫取海关行政权,进一步侵夺中国港口的引水权;通过海关会审制度的建立,扩大海关税务司对海关案件的审判权。同时,他还把中国的邮政权控制在海关税务司手中,并利用关税的抵押担保,直接参与中国举借外债的活动。他曾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顾问的身份参与清朝政府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各种交涉,如1885年的中法和约草案,1887年的中葡里斯本会议草约,以及后来的中缅交涉和印藏交涉等。甚至曾被清政府派驻伦敦直接代表中国政府同外国商议条约草案,所处的地位远远超过中国驻伦敦的使节。他还插手中国的文教事业,如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的经费来自海关税收,负责人也由总税务司推荐。他深受清政府的信任,以至封疆大吏如总督的任命,有时也要咨询和采纳他的意见。

1911年9月20日(宣统三年七月二十八),赫德病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死后第二天,濒于覆灭的清王朝追授他为太子太保。

《大唐西域记》

唐代有关西域的历史地理著作。玄奘、辩机撰。共十二卷。唐贞观元年(627,一作贞观三年),玄奘为了探研佛学,从长安出发,经中亚到达印度。在印度游学十多年后,于贞观十九年返抵长安。回国后,玄奘遵照太宗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次年,完成这部十万多字的著作。该书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亚细亚地区、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书中各国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后为序:卷一所述从阿耆尼国到迦毕试国,即从今中国新疆经中亚抵达阿富汗;卷二为印度总述,并记载了从滥波国到健驮罗国,即从阿富汗进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从乌仗那国至伐刺国,包括北、中、东、南、西五印度及传闻诸国;卷十二所述从漕矩吒国至纳缚波故国,即从阿富汗返抵中国新疆南部地区。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

该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玄奘的记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如关于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赋役等状况;关于杰出的梵文文法学家波尼尼(Pānini);关于印度历史上著名的毗卢择迦王(Vidūdabha)、阿育王(As’oka)、迦腻色迦王(Kaniska)等,该书都提供了很宝贵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大唐西域记》共12卷几次著名的结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学者的活动等,更是印度佛教史研究的难得资料。该书也是中亚和南亚考古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考古学家曾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发掘和鉴定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据该书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

近代以来,中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该书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对书中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和宗教、社会、语言、民族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诠释和探讨。其中如人名、地名的还原和今地所在,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书中尚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该书现存版本甚多,主要有:①敦煌写本残卷;②北宋福州本残卷,③金赵城藏本残卷(以上三种见向达辑《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④南宋资福寺本(《四部丛刊》影印本);⑤明洪武南藏本;⑥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点校本;⑦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季羡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⑧1911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出版的校本。该书还有英、德、法等国文字译本。

《岭外代答》

宋代地理名著。周去非撰,共十卷。周去非(生卒年不详)字直夫,浙东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初,周去非曾“试尉桂林,分教宁越”,在静江府(今广西桂林)任小官,东归后于淳熙五年撰此书。

周去非自序称此书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加以耳闻目睹的材料而成,共录存二百九十四条,用以答客问,故名曰代答。书分地理、边帅、外国、风土、法制、财计等共二十门,“今有标题者十九门,一门存其子目而佚其总纲”。它记载了宋代岭南地区(今两广一带)的社会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以及物产资源、山川、古迹等情况。其中外国门、香门、宝货门兼及南洋诸国,并涉及大秦、大食、木兰皮(故地在今非洲西北部和欧洲西班牙南部地区。约自1056年开始建国,至1147年灭亡)请国,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与海外诸国的交通、贸易等情况;边帅门概述岭南沿边各军事建置的渊源、演变和辖属;法制门列举一些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殊规定;财计门记载当时岭南地区的财政、商业等情况,并附有统计数字,这些都保留了许多正史中未备的社会经济史料。所记条分缕析,较以前记载岭南情况各书叙述为详,参考价值甚高,是研究岭南社会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原本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诸蕃志》

宋代海外地理名著。作者赵汝适(生卒年不详),南宋宗室,宋太宗赵炅八世孙,宋宁宗嘉定(1208~1224)末至理宗宝庆(1225~1227)初,曾提举福建路市舶司。《诸蕃志》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分上下卷。上卷记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下卷记海外诸国物产资源。为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献。它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中世纪诸国的风土物产,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月,内容丰富而具体。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有关各国物产资源则多采访于外国商人。其中虽然不免有错讹,但就全书史料价值来说,仍不失为记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并经常为后来的史地学家所引用。原书久已佚亡,今本自《永乐大典》卷四二六二“蕃”字韵下辑出。旧刻本有《函海》本和《学津讨原》本。近人冯承钧著《诸蕃志校注》,对该书考订甚详。20世纪初,《诸蕃志》即被译成外文。

《岛夷志略》

元人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一卷。原名《岛夷志》,现存诸本并作今名,当系明人抄本所改。著者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该书张翥序称其“当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书中记至顺元年(1330)曾泊舟大佛山下(在今斯里兰卡西南海岸),当是他第一次出航时事,据此推断,他约生于至大三年(1310)或四年。汪大渊两次随商船游历东西洋许多国,所到地方,皆记其山川、习俗、风景、物产以及贸易等情况。至正九年(1349)路过泉州,适泉州路达鲁花赤楔玉立命吴鉴修《清源续志》(清源,泉州旧郡名),以泉州为市舶司所在,系海外各国人物聚集之地,对各国风土人情应有记录,遂请大渊著《岛夷志》,附于《清源续志》之后。次年,他携《岛夷志》归南昌,单独刊印以广流传。上述两种元本今俱佚,现存有《四库全书》本(系据天一阁藏明抄本转录)、彭元瑞知圣道斋藏抄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丁氏竹书堂藏抄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和《知服斋丛书》刊本。

现存本中有至正十年张翥为南昌刊本所作序,至正九年吴鉴序,并附录吴鉴的《清源续志》序;书末有著者后序。全书共分一百条,除末条“异闻类聚”系抄撮前人说部而成外,其余每条大抵记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有些条还附带提到邻近的若干地方。全书所记达二百二十余国名和地名,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见于中国著录;涉及的地理范围,东至今菲律宾群岛,西至非洲。汪大渊自谓其记述“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当较翔实可信。该书是研究元代海外贸易和14世纪亚非各国史地的重要资料,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近人研究它的主要著作有沈曾植的《岛夷志略广证》、日本藤田丰八的《岛夷志略校注》。美国柔克义所著《十四世纪中国与南洋群岛及印度洋诸港往来贸易考(Note on the Relations and Trade of China with the Eastern Archipelago and the Coasts of Indian Oean during the Fourteen Century,载1914、1915年《通报》),将该书一半以上译成英文并加考释。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苏继顾《岛夷志略校释》,集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并考其未备,为最新研究成果。

《真腊风土记》

元朝有关柬埔寨情况的著作。一卷。撰者周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人。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奉命随使赴真腊,次年至该国,居住一年许,至大德元年(1297)六月始返。该书即其返国后根据亲身见闻写成的。真腊即今柬埔寨,中国史籍中此名初见于《隋书》,唐宋时仍称真腊,元代又称为甘孛智、干不昔、甘不察,明万历后始译为柬埔寨。该书所记凡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室女、奴婢、语言、野人、文字、正朔时序、争讼、病癞、死亡、耕种、山川、出产、贸易、欲得唐货、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酝酿、盐醋酱面、蚕桑、器用、车轿、舟楫、属郡、村落、取胆、异事、澡浴、流寓、军马、国主出入共四十条。前有总叙。书中城郭条之州城,即柬埔寨的古都吴哥城(Angkor Thom,亦称大吴哥),《诸蕃志》作禄兀城,禄兀为吴哥之音译,意即“城”。城中有许多建筑和雕刻,为东南亚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书中所记与今之遗址情况皆相合,足证撰者本人曾亲临其地,故确实可信。《元史·外国传》未列真腊,该书可补其缺。

该书是反映柬埔寨历史上文明极盛之吴哥时代(10~13世纪)最重要的文献,其所记吴哥城及当时柬埔寨人民的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各方面情况,是现存的同时人所写的惟一记载,故为研究柬埔寨历史的学者所重视。书中贸易、欲得唐货、器用诸条,皆记有真腊人与唐人通商往来情况,是研究中国与柬埔寨关系史的重要资料。由于时代的局限,撰者对于所谓“奇风异俗”的记述,有些地方夸大了落后的一面,并掺杂一些荒诞无稽的传闻。

元末刻的陶宗仪《说郛》,收有该书,为其最早之刻本。后有明嘉靖刊《古今说海》本、隆庆万历间刊《历代小史》本、万历刊《古今逸史》本、明重辑《百川学海》本、清初重定陶氏重辑《说郛》本、《古今图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清瑞安许氏刊巾箱本等。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夏鼐《真腊风土记校注》,以明刊本《古今逸史》为底本,对勘各本,并加注释,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国外有法、日、英等文字译本,以1951年出版的伯希和法文新译注本较善。

《郑和航海图》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宜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百,大大超过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

15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以《郑和航海图》最为详尽。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绘画方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有些地方的方位甚至有错。但只要了解其绘制方法,结合所记针路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并以今图对照,便可发现该图在描绘亚非沿海各地形势,以及在认识海洋和掌握航海术等方面,在当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瀛涯胜览》

明人记述15世纪中外交通的史籍。马欢著,郭崇礼协助编撰。马欢字宗道,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永乐十一年(1413)、十九年和宣德六年(1431),先后参加了郑和下西洋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出访活动,以亲身经历各国的见闻,撰成该书。书中记载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暹罗(今泰国)、满刺加(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哑鲁(今苏门答腊的日里河流域)、苏门答刺、那孤儿(在今苏门答刺岛北部)、黎代(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南淳里(在今苏门答腊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小葛兰(在印度柯钦南)、柯枝(今印度柯钦)、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溜山(今马尔代夫)、祖法儿(今阿曼西部沿岸的多法尔)、阿丹(今亚丁)、榜葛刺(今孟加拉国及印度孟加拉邦地区)、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等二十个国家的情况。每一个国家都单独成篇,以简洁的文字,对其位置、沿革、重要都会港口、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和政教刑法,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生产状况、商业贸易和气候、物产、动植物等,作了翔实而生动的叙述,较《星槎胜览》所记更为具体详赅,为研究15世纪初这些国家的基本状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书中对郑和使团访问各国时的一些情况,也作了真实的记录,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该书有《纪录汇编》本、《国朝典故》本、《胜朝遗事》本和《三宝征彝集》本。1935年冯承钧据前三种版本作《瀛涯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列入“史地小丛书”内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

《星槎胜览》

明代记述15世纪中外交通的史籍。著者费信,字公晓,曾以通事(翻译)之职,于永乐七年(1409)、十年、十三年,宣德六年(1431)四次随郑和等出使海外诸国(见郑和下西洋)。该书即其采辑二十余年历览风土人物,图写而成,约成书于正统元年(1436)。该书分前后集。前集所记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宾童龙国(今越南南部)、灵山(今越南中部)、昆仑山(今越南昆仑岛)、交栏山(今印度尼西亚格兰岛)、暹罗国(今泰国)、爪哇国、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满刺加国(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九洲山(今马来半岛霹雳河口外)、苏门答剌国、花面国(今苏门答腊北部)、龙牙犀角、龙涎屿(今苏门答腊西北海面的布腊斯岛)、翠兰屿(今尼科巴群岛中的大尼科巴岛)、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小嗅喃国(今印度奎隆)、柯枝国(今印度柯钦)、古里国(今印度科泽科德)、忽鲁谟斯国(今伊朗阿巴斯附近)、刺撒国(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榜葛刺国(今孟加拉国及印度孟加拉邦地区)为其亲历的国家和地区;后集所记真腊国(今柬埔寨)、东西竺(今马来西亚的奥尔岛)、淡洋、龙牙门、龙牙善提(今马来西亚的凌加卫岛)、吉里地闷(今帝汶岛)、彭坑(今属马来西亚)、琉球国、三岛(今菲律宾群岛)、麻逸国、假里马丁国(今印度尼西亚的卡里马塔)、重迦逻、渤泥国(今加里曼丹岛)、苏禄国(今菲律宾南部诸岛)、大暝喃国、阿丹国(今亚丁)、佐法儿国(今阿曼西部沿岸的多法尔)、竹步国(今索马里的准博)、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摩加迪沙)、溜洋国(今马尔代夫)、卜刺哇国(今索马里的布腊瓦)、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阿鲁国(今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等国家和地区,为采辑旧说传闻而成,其中有些内容采自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所记四十余国对其位置、沿革、重要都会、港口、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和政教刑法,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生产状况、商业贸易和气候、物产、动植物等,作了扼要的叙述。该书补充了《瀛涯胜览》所未收录的若干亚非国家,对于研究15世纪初亚非各国,特别是郑和使团出访的几个非洲国家的基本状况,极有价值。书中对郑和等访问各国时的一些情况,也作了比较翔实的记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原本今可见者有《国朝典故》本,罗以智校传抄明抄本,罗振玉影印天一阁本。1938年冯承钧据罗以智本为底本,参校以一、三两本,成《星槎胜览校注》,商务印书馆列入“史地小丛书”内出版,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

《东西洋考》

记述明代海上贸易的史书。所记东西洋泛指今东南亚地区。张燮(1574~1640)撰。燮字绍和,漳州府龙溪县(今福建漳州)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志尚高雅,隐居不仕。历览天下名山,博学多识,通贯史籍,著述丰富。为适应海外贸易之需,初受聘于海澄县令陶,始撰该书,未成而辍。后应漳州府督粮通判王起宗之请,完成该书。

全书共十二卷,计《西洋列国考》四卷,《东洋列国考》一卷,《外纪考》一卷,《饷税考》一卷,《税考》一卷,《舟师考》一卷,《艺文考》二卷,《逸事考》一卷。其中《西洋国列考》所列国名和地区有交(今越南北部)、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马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迟闷,共十五个,基本上都在今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境内及其附近地区。《东洋列国考》所列国名和地区共六个,即吕宋、苏禄、猫里雾、沙瑶呐美洛居、文莱。除文莱外,均在菲律宾境内。书中详细记载了东西洋诸国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形势、物产和贸易状况,特别记述了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奴役和掠夺该地区的史实,以及华侨和当地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饷税考》详细记述了漳州地区在外贸中征收商税的制度和抽税则例,以及督饷职官和督饷衙门。《税考》集中地记述了福建税监高暴敛横征、激变人民的史实。《舟师考》对航海技术和地理组织都有详细的记述,其中有关东西洋航路的记载,绝大部分均正确无误。《艺文考》收录梁、宋、元、明等朝有关对外关系的部分诏告、表奏和碑记。《逸事考》是从历代史籍中辑录的部分有关对外关系的资料。

该书取材于历代史籍和当朝邸报,参以故老、海商和舟师的诵述与见闻,尤详于嘉隆以后的史实,事具辞核,可补其他史书之不足,是研究明代对外关系和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有万历刻本存世,通用本是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外交通史籍丛刊》铅印标点本。

《殊域周咨录》

记载明代关于邻近及有交往各国和地区以及边疆民族状况的著作。约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严从简撰。从简字仲可,号绍峰,浙江嘉兴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初授行人,后转工科、刑科给事中。隆庆元年(1567)遭陷害请婺源县丞,历扬州同知,免官还乡。生平嗜书,此书即系官行人司时所撰。

全书以明王朝为中心,分别记载其东、南、西、北四方海陆各国和地区的道里、山川、民族、风俗、物产等,以供当时官员出使时参考。所用资料取自明王朝历年颁发的敕书、各国间交往大事和相互来往使节所作的文字记录,以及行人司所藏文书档案等。共二十四卷:卷一朝鲜,卷二至三日本,卷四琉球,卷五至六安南,卷七占城,卷八真腊、暹罗、满刺加、爪哇、三佛齐、渤泥、琐里古里,卷九苏门答腊、锡兰、苏禄、麻刺、忽鲁谟斯、佛郎机、云南百夷,卷十吐蕃,卷十一佛、榜葛剌、默德那、天方国,卷十二哈密,卷十三土鲁番,卷十四赤斤蒙古、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火州,卷十五撤马儿罕、亦力把里、于阗、哈烈,卷十六至二十二鞑靼,卷二十三兀良哈,卷二十四女真。全书又按地域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部。其中卷九的云南百夷、卷十的吐蕃,卷十二至二十四所记均为明代边疆地区民族情况。

该书是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和少数民族史的重要资料。书中叙事较为详细,遇有歧说则并列有关史料,不轻易排斥异说。又注明材料出处,给后人研究提供方便。此外,正文后面的按语和辑录的有关诗文亦很有价值。今通行本为1920年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排印本。

《西域行程记》

明人记述出行西域的历程和所经各地情况的著作。原名《使西域记》,陈诚、李暹著。明永乐十二年(1414),中亚哈烈(Herat,今属阿富汗)等处遣使来贡,明成祖朱棣命中官李达、吏部员外郎陈诚、户部主事李暹等护送使臣回国,同时报聘。明朝使团于次年正月出发,历经十七地,同年十月还。十七地除部分在中国新疆境内外,其余均在今阿富汗与中亚地区,当时大都属帖木儿帝国。回国后,陈诚、李暹将此行经过,及所历地区的山川、物产、风俗等,编成《使西域记》进献。此书对了解明初西域地区自然和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长期只有抄本流传。《学海类编》有《使西域记》一卷,内容简略,并非原文。1934年,原北平图书馆得到陈诚、李暹所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两书抄本,刊于该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前者记使团行程及道里,后者记所历山川风土人情,均与原名《使西域记》不符,疑或后人据《使西域记》分为两书。《明太宗实录》记述的内容,与《西域番国志》同,但文字有出入。此外,陈诚的《竹山文集》(清嘉庆己卯刻本)内篇卷一有《进呈御览西域山川风物纪录》,内容与《西域番国志》同,文字略有出入。该书卷二有《进呈御览奉使西域往回纪行诗》,可与《西域行程记》相印证。

同类推荐
  • 日暮歌

    日暮歌

    没落公子许夕照在走投无路之下混入皇宫假扮太监,历经一系列机缘巧合,竟成了崇祯皇帝的贴身侍从。从心思摇摆不定几次想要逃离皇宫,到决定对崇祯不离不弃誓死相随,许夕照始终立于崇祯身侧几步之遥,见证着这个内忧外患,战乱不绝的时代,见证着十几年间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明末历史,陪伴着这位有喜有悲、有笑有怒,或与历史评价不尽相同,却无比真实的崇祯皇帝,走完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一段岁月。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 少年狄仁杰之试剑长安

    少年狄仁杰之试剑长安

    长安城内,表面上依然一片繁华祥和之像。唐太宗李世民陵寝所在的昭陵却突然发生闹鬼事件。看守昭陵的兵士数次看到有鬼魅在昭陵附近徘徊。多名朝廷重臣被杀,死相及其惨烈。为了破案,李治只能重新命人将远在江湖的狄仁杰召回京城调查案件。狄仁杰在回长安途中中误打误撞,邂逅六扇门女捕快苏静安,苏静安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李建成残余势力一直远离朝堂,建立了一个高手如云的杀手组织。无头将军、鬼子鬼母、红颜白骨…………风起长安,迷案迭起看狄仁杰与众好友如何抽丝剥茧,揭开真相背后的神秘面纱!
  • 楚战群雄

    楚战群雄

    华夏全史名臣名将汇聚,这不是召唤文,从一开始,就群英荟萃于东汉末年。这里将还原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再现类似彭城之战3万人战胜56万人的诸多经典战役;见识到顶级智者御局御策天下谋的弹指定乾坤;见证项楚VS李元霸VS项羽VS冉闵VS李存孝这些顶级武将的对垒,心怀天下的主角项楚如何对局天下,用自己的信仰之道,建立炎黄子孙万年不衰的政治体系与民族之魂......总之,这里将还原一个完整的世界。
  • 大明1629

    大明1629

    公元1644,华夏文明史上最大的劫难,竟由蛮夷统治中原大地!1629年,辽东尚有蛮夷虎视眈眈情势危急,山陕又起流贼攻掠州县如蝗虫泛灾,天灾人祸不断百姓如处水火;当此时局,却无人可力挽狂澜于即倒,框扶大厦之将倾。一支强军于大同破土而出,驱女真、平贼寇、转战南北,使华夏再度屹立世界之巅,看穿越者的明末成军路。这是一本由小人物书写的历史传奇。----------------------------新书《扫明》正在连载,更精彩的故事,另一个传奇画卷,已肥可宰!
热门推荐
  • 一厢情愿:帝女游现代

    一厢情愿:帝女游现代

    六界之中,谁人不知九天帝女,饱览一世风华。可谁知高贵的神族血脉之背后,隐藏着嗜血薄情魔族血脉。她神魔同体,有多少的无奈和心酸,扑朔迷离的身份。终是他与她之间一根剪断的红线。【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女主穿到现代的故事。】
  • 乱世朝廷

    乱世朝廷

    男主付东流穿越时空,回到古时。练武功,得美女,却发现惊天秘密!但他还是平静下来,最后成为国君。
  • 都市仙商

    都市仙商

    商海沉浮,红尘洗心。炼气士叶灵奉师命入世应劫,成了一个商人。商场上的事就按商场上的规矩。不按规矩……经商真有意思。
  •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书稿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但却丝毫没有放松的感觉。也许,是我还无法在短时间里从写作的兴奋抑或思维的快乐中解脱出来;也许,这薄薄的纸页根本承受不起太多的希望和期待,因为过程远比结果更复杂,更精彩,也更值得缅怀。每当想起在平西生活的平淡而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想起在宿舍里在那台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作的每时每刻,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 村委会的道士

    村委会的道士

    一般套路:你从山中来,装X打脸开后宫;本书套路:我到山里去,种田修道静读书。李丰尧得了奇遇,没有在都市纵横,反而去了秦岭山中,在一个小道观当了观主,还成了山民们敬仰的辟尘道长。
  • 源天神隐

    源天神隐

    孤身一人的少年,背井离乡,寻找故乡被灭之凶手,想不到自己竟发现了更大的秘密…………
  • 与尔相逢

    与尔相逢

    这一世,她是从小不为人知的城主之女,为了解开父母死因的谜团,她将自己用才能地位层层捆绑,将自己变成了谜团,苦心经营,层层谋划,终于探得真相。然而却不知解开了谜团之后,又有谁能将她的谜团解开?
  • 凤临天下:废物七小姐

    凤临天下:废物七小姐

    她本是21世纪的警校生,一个热爱轮滑的女生,后因意外穿越。当她穿越到一个历史上根本没有记载的国家,遇到了冷酷优雅的他,邪魅如妖孽的他,俊朗无双的他,冷静沉稳的他,风度翩翩的他,一笑倾城的他,英俊潇洒的他,风流倜傥的他,她才懂得,何为爱,何为珍惜。他们陪她经历一切痛苦磨难,陪着她一起往前走,她说过这么一句话:“他们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科学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科学魔术

    本书内容包括:魔术中的物理原理、魔术中的化学表演、数学魔术的魅力体验、当魔术遭遇心理学。
  • 星空中闪亮的星星

    星空中闪亮的星星

    她,是蓝童仙林的魔王之女,他,是魔晶仙境的魔王之子,翻开这一章,让远隔重洋的两个人在一起;一段奇妙的旅程,让一对情侣相识相爱,魔王之女星雅音和魔王之子夏以昂,一个高雅的魔晶仙境的女王竟然爱上了霸气的王子?一段美丽的爱情,让一位位素不相识的人有着纯洁的友情,翻开这一章,让我们走进这段美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