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30800000006

第6章 初中期(12~15岁)——孩子叛逆期初形成阶段

随着孩子走进初中校园,大多数的父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紧张起来!上了初中的孩子和上小学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很多事情开始不愿意告诉父母。他们开始出现了叛逆的行为,原来当父母给他们买新衣服的时候还很开心,现在突然对父母买的新衣服抱怨样式老套了。

上了初中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偶像,而这些偶像都是当红明星!初中时期,孩子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喜欢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呆着,他们开始喜欢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他们喜欢和父母顶嘴,他们做错事后不道歉……

总之,上了初中的孩子身上有太多的毛病和问题了!对于这些问题,很多父母伤透了脑筋,不知道该如何教育他们,他们才能听话。

专家告诉我们,初中孩子的所有变化都是其心理和生理变化引起的,都是正常的现象,父母要做的就是如何发现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做出有引导性的教育,帮助孩子走过叛逆的初中期,培养起孩子的多种兴趣和爱好。

初中期孩子心理发育特点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到了12~15岁的时候,也就是初中时期,孩子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种情况也给孩子心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面对这些变化,父母往往束手无策。其实,孩子的初中期、也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初形成的阶段,如果父母不能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并进行及时的关注,孩子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障碍。而这些障碍在日后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如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等,使孩子很容易走极端或犯错误。比如性困惑,诱发犯罪行为等。那么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发育情况有哪些特点呢?

一、性心理上的变化

初中期孩子对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当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发生变化时,他们既欣喜又恐惧。一方面感觉自己长大了,想做出点成绩来证实自己;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辨别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对于自己身体的发育,孩子希望明白这方面的知识,却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同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又不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困惑。如此,矛盾交错,加上此年龄阶段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使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很正常的现象而产生不良的情绪,比如他们对一些很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性梦、月经等,感到非常惶恐不安,就会出现一些忧虑。例如,女孩子来了月经生怕别人知道,对自己发育的胸部总是想办法隐藏起来;和经常在一起的异性同学或邻居,也变得彼此疏远起来;把对异性的渴求当成是自己“心理邪恶”等等。

二、比较关注自我形象

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外观形象的变化,孩子开始比较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孩子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形象上的评价,或过分地陶醉于自己的形象,或过分贬低自己的形象。有新闻曾经报道,一个原本成绩优异的女孩因听到同学议论她长相丑陋而几乎自杀。其实,这就是孩子关注自我形象的一个表现。

当孩子认为自己的形象不够好时,就会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倾向于维护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而越发丰富了起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更多地思考自己该以何种姿态出现在别人的面前,会担忧“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自己的形象问题。

在孩子维护自己形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成人所接受,而屡遭挫折,于是偏激地认为自己的行动障碍来自成人,产生反抗心理。

三、半成熟状态

孩子身体外形上的变化,使孩子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同时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但由于不成熟,因而容易固执和偏激,出现种种种矛盾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1.反抗与依赖并存

孩子的成人感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等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加上自己的某些愿望及要求可能被父母所阻止和干涉,因此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更为疏远。但是,在孩子的内心里仍然希望能得到来自父母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因此,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如何才能将父母和自己的关系恢复到以前的那种亲密的程度……这些问题也是孩子所经常思考的。

2.封闭与开放并存

初中期孩子的心理活动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往往不愿意向外表露,加上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更是加深了封闭的程度。因为孩子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因此,孩子的朋友往往鱼龙混杂,而且孩子对于自己的朋友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并会维护自己的朋友。

3.勇敢与害羞并存

孩子的思想很少受到限制和束缚,或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孩子无法察觉出可能的危险。因此,在有些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种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同时,孩子缺少生活经验,也常会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在公众场合,会表现得害羞,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等。

4.高傲与自卑并存

初中期的孩子还不能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因此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大多靠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这样就导致孩子的自信程度经常变化。例如,几次甚至是一次偶然的成功,都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但几次偶然的失利,也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无能透顶。

5.否定但又眷恋童年

初中期孩子的成人感比较明显,希望否定自己的童年、抹去过去的痕迹,希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别人面前。但在否定的同时,孩子的心里还有几分对童年的眷念。例如: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的简单生活,尤其是孩子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感到惶恐、迷惑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像童年一样,得到父母的帮助。

四、容易冲动

初中时期孩子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两极性十分明显,非常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孩子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甚至会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会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脱离集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例如,讲哥儿们义气等情况。

五、意志力薄弱

初中时期孩子大多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往往也下决心希望培养坚定的意志力,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容易半途而废;而且缺乏思想准备,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孩子对意志的理解也很不全面,经常会蛮干,甚至做出有害自己的事情。

六、有理想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初中期孩子大多有自己的理想,但因为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不正确地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结果容易走向歧途。

“专家提醒”

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平衡,往往给初中期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初中期孩子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事实上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期孩子的内心冲突和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比较多,由于担心有损自己的独立性,所以即使自己无法解决,也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因此而产生了孤独、压抑等心理。

当然除了这些消极的心理,孩子也有一些积极的心理。但总体来说,在初中期,孩子的心理,消极成分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此时的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孩子,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分析孩子的困惑,并懂得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不良行为,绝不能迁就。

中学期孩子追星行为心理解读

“追星族”这个词,对于中学期孩子来讲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校园里,从歌星到球星,再到影星,形形色色的明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些明星以他们亮丽的外形,或俊朗的面容,或迷人的身材,或天籁般的嗓音……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初中期孩子为之倾倒。

对于孩子所追的明星,孩子会看他们所主演的影片,参加的比赛,所唱的歌……不仅如此,孩子还会购买明星的画册、CD碟、演唱会门票等等,收集有关明星的一切资料,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追星而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等情况,可以说快要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

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父母可以说是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为什么孩子会如此的喜爱追星呢?孩子产生追星行为,大多是如下心理:

首先,孩子的特殊心理需要。初中时期,孩子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需要一个模式来进行参照,而明星就被孩子当作了自己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

其次,时尚、从众心理。很多孩子为了表现自己很时尚,或因追星的同学多,担心被同学认为“落伍”,只好加入追星群体中。

最后,缓解压力,摆脱孤独。繁重的学习任务,父母期望孩子成才的想法,使孩子在学校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家里也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疏导。明星的作品能够不同程度地对孩子起到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加入到追星的队伍中去,缓解外界的压力。此外,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会拥有一些不愿意和父母等成人说的小秘密,同时孩子认为和同学说,同学无法帮助自己保住秘密,只好在精神上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孩子会为此感到自由和安全。

孩子追星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求的就是心里有个偶像,精神有个寄托,学习累了遥想一下,让神经放松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劳逸结合的方式。所以,明智、大度的父母,不应反对孩子追星,而要引导孩子理性地追星。

对此,父母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不要责备孩子

孩子心智未完全成熟,崇拜明星是很自然的事情。父母对待孩子追星不要过多地责备,更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些变化而迁怒于孩子的偶像。因为孩子此时正处于叛逆初期形成阶段,父母越是迁怒孩子的明星偶像,如扔掉明星的CD光盘、撕掉明星的相片等,或责备孩子,孩子的反抗心理越是强烈,对家长的教育引导非常不利。

二、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

孩子追星,父母要仔细地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那位明星,结合孩子的特点分析一下对方身上的优缺点,让孩子能够有所启发。例如,孩子喜欢一个明星,父母可以找一些那个明星旋律比较清新、内容上进的歌曲在家里放给孩子听,当孩子被歌曲所吸引的时候,父母适时地告诉孩子:“喜欢一个明星,要看他的哪些方面更适合自己模仿,更适合自己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自我认识,自我调整,从明星身上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闪光点。

三、潜移默化

孩子崇拜明星,往往是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从这一角度来说,可以增加孩子个人努力的愿望和动力。父母如果了解孩子所追的“星”,就可以和孩子谈“星”,父母对“星”发表的客观的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父母不妨参与到孩子做的事中,例如,看孩子喜欢看的节目,上孩子喜欢上的网站等等,这样就可以为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打下基础,让孩子明白该怎样追星,到底要追些什么。父母的看法只要是客观的,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说服力的。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

没有很多兴趣爱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追星”行为。很多例子都表明,热爱运动,有一项或几项兴趣爱好的孩子,即使也喜欢明星,但是却不会过于狂热,不会沉迷。因此,父母应当尽量发掘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发掘孩子的潜力。当孩子的精力分散了之后,追星的狂热也会慢慢降温。

五、孩子追星要适度

孩子如果是利用课余时间看看喜欢明星的表演,听听歌,简单地收藏一些他们的画像和图片剪报等,没有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父母就没有必要限制得太多。但是,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经常面对明星照片发呆,花大量时间研究某个明星,学习成绩下降,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等情况时,就应重视起来,不能再迁就孩子的追星行为。

六、多关心孩子

如果父母因为忙,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对孩子的生活不关心,任其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有心理问题,会无法得到父母的帮助。所以,父母应多留心一下孩子的行为、学习和生活,不要把自己的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限制孩子追星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喜欢明星完全正常,但一定不能影响学习,为此父母不得不进行适当地限制”。例如,将孩子卧室里的电器搬走;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允许孩子每天花2~3个小时用于关注明星,然后慢慢地减少孩子在追星上面花的时间;限制孩子的开销,可以通过举例等方式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可以让孩子半年看一次演出等,父母可以态度明确地表示自己出资支持个别的追星行为,但绝不容许孩子频繁地参加此类活动等。

八、鼓励孩子思考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针对孩子所喜欢的节目和明星做一番思考。例如,“为什么喜欢他(她)?是不是因为他(她)在某一方面代表了自己的家庭、学校或什么人?”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最喜欢的家人、老师、同学等人的优点,并问孩子:“喜欢这些人的优点,是因为他(她)有名、有钱或者外表好看,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此外,还应鼓励孩子敢于质疑。例如,“我喜欢的那个他(她),是不是只是因为他(她)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呢?如果他(她)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出现过,我还会喜欢他吗?”

九、寻求外界帮助

当父母无法解决孩子的追星问题的时候,就应求助于外界,或许也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找心理咨询专家接受帮助等。

“专家提醒”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追星行为从本质上来看,是孩子自我意识、自我理想发展的高级阶段。此时的孩子摆脱了单独模仿父母的时候,开始懂得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综合多方面的经验,自己勾画出一个理想的轮廓,去期望自己应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限于生活经验缺乏,孩子只能从外界的宣传来树立自己个人追求的目标,而被媒体所大肆宣传炒作的明星,就成为孩子追逐的目标。

孩子追星,父母如果采取严厉禁止的措施,结果会很难收效。如果父母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就能变阻力为动力。如让孩子明白明星成功前所需要的辛劳付出,使孩子从表面的模仿走向本质的学习,启发孩子要为实现理想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父母要理解青少年,在纠正孩子过于狂热的追星行为时,不要抑制孩子的兴趣爱好,要不要损伤孩子的理想目标。

理解中学期孩子常见的叛逆心理

虽然叛逆期不是中学时代的孩子的专利,但是处于中学时代的孩子叛逆性表现得最为突出。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了,他们开始和父母之间不断出现冲突。对此,很多父母开始抱怨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教。国内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这种关系归结为孩子的叛逆心理在作怪,而对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在国外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那么中学期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叛逆心理呢?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期孩子出现叛逆心理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中学期孩子成人感增强,希望能得到父母等成人的尊重和独立,但又因为还不够成熟,缺乏人生经验。因此,也就出现了对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却偏偏喜欢向别人表明自己什么都懂的情况,即幼稚的独立性。

其次,身体的不断发育,相关生理知识的缺乏,使孩子对于身体所发生的变化感到不知所措,如月经,乳房发育等,从而出现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

再次,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增强,加上来自社会信息冲击,使孩子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希望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等行为,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

最后,在现代社会,中学期孩子面临各种压力,例如,学习压力、同伴关系压力、师生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也容易使中学期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孩子出现了叛逆心理后,情感起伏大、变化大,并难于驾驭。孩子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会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得不当,例如:责罚孩子,或对孩子的行为刨根问底,或漠不关心,都会增强孩子的反抗心理,使孩子走到歧途上去。

对有叛逆心理的孩子,父母到底应该如何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段时期,降低叛逆心理可能带来的危害呢?

一、端正态度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端正态度,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所致,根源在于父母不正确的态度。

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时,父母大多会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希望能从孩子身上找到原因。很多时候,父母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原因,可能就是希望省心、省力,希望孩子能听从自己的支配。

孩子虽然还是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已经开始成熟了,他们遇到事情后开始学会思考,并形成了一些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也开始产生了怀疑。当父母感到自己的权威可能受到动摇后,父母往往不愿降低身价、改变教育方式,也不敢于以认错的姿态面对孩子,依旧坚持原有的方法,甚至采用强行手段。这样的态度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父母也会觉得难以管教。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在心里应该明确:自己并非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不应随时准备着支配和操纵孩子怎样去做,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做好引导工作,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尊严。

二、避免教育误区

孩子产生了叛逆心理,父母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叛逆期”,避免教育走入误区。中学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都会进一步增强,而且非常具有可塑性;同时,孩子由于经验的缺乏,所受教育的局限等原因,所形成的想法并不成熟甚至会有些偏激,这就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援助。

父母的教育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为主要手段,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交谈,避免使教育走入误区。例如:

1.全面打击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如顶嘴、不听话等,采取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使这种方法很不可取表面上看孩子也许变乖了。但实际上,孩子已经在内心深处拒绝再和父母交流。

2.放任自流

如果孩子在几度管教后仍无多大起色,父母便失去信心,对孩子放任自流,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而当父母懊悔时,才会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三、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孩子进入叛逆期后,会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因此,父母要及时地给孩子下放一些权利,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例如:

1.自主权

对于中学期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少说“你应该……”、“你懂什么”一类的话,因为,成人感强烈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式的口吻的。

2.隐私权

中学期的孩子大多会拥有一些不愿告诉别人的小秘密,大多会把自己的秘密记在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里。父母要注意孩子如果实在不愿同父母交流,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3.时间支配权

中学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父母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而应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

4.采纳权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但是实际上父母应把孩子看作一个整体,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看法或做法,父母应给出意见,然后将采纳权交给孩子。

四、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多交流

中学期的孩子虽然有叛逆心理,但也有着依赖父母的心理,此时孩子其实有着与父母沟通的强烈愿望。因此,父母在孩子有叛逆心理的时候,要耐心地和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将父母的想法告诉孩子,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例如:

1.不要从学习入题

如果父母总是以学习成绩入题,会让孩子感到压力、抗拒,同时会怀疑父母与自己交流的动机。父母不妨从家事入手,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想交流的问题。

2.要稳定住情绪

父母不能带着情绪去和孩子交流,最好是在冷静的时候,同孩子交流。另外,孩子处于叛逆期,可能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父母应想办法“熄火灭火”,不可“火上浇油”。

3.集中注意力

当孩子向父母说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时,父母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看到孩子正在做重要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谅解。

4.听完孩子的话

父母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子女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孩子的看法后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父母的想法,不要一味说教而不顾孩子的感受。有需要制止或干预的事,应采取适宜的形式,不要简单粗暴地行事。

“专家提醒”

很多父母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是唯恐其考虑不周,急于把自己的所有经验教训都传授给孩子。虽然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教训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很多孩子其实都非常明白,父母说的道理的确是对的、有益的,但孩子希望自己能独立地做主,至少感觉是自己在独立做主了。所以,即使父母说的对,也不会听,只希望自己能做一次主,至于做主之后是成是败,孩子不会去在乎,只会在乎自己能给自己做主了。

因此,父母把权利适当地下放给孩子一些,让孩子真真正正地做一回主。当然父母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对其不管不顾,还是应该从旁指导,只是要注意技巧。让孩子能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就能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叛逆期。

懂得中学期孩子常见的异性朦胧感

很多家长发现中学时期的孩子和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不同,比如小学时期的孩子只和同性的孩子玩,而进入中学后,却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对此,父母可能担心孩子会早恋。事实上,这不过是中学期孩子常见的异性朦胧感而已。

中学期正处于孩子人生发展的转折期,是孩子正式地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中学期,孩子身体开始快速地生长发育,体重、肌肉等都得到了增加,同时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生理上的迅速发展,也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对异性的朦胧感等性意识的发展成为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最为突出的标志。

由于孩子的知识、人生经验、生存能力等还不够丰富,这就决定了中学期的孩子其实还很单纯。面对身心发展的变化,尤其是性生理方面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动,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情感交流与小学时期相比多了一层“朦胧感”,这种异性朦胧感也成了孩子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的源头。

心理学家认为,异性朦胧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排斥阶段

这是一个短暂的阶段,一般出现在中学低年级,孩子表现为不愿与异性同桌,在活动中避免和异性接触。这种排斥情况大多是因为对异性交往的不安和羞涩。

2.接近阶段

经过短暂的排斥之后,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了浓浓的关注与接近愿望,开始出现了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并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的情况。例如,喜欢抄阅、传唱爱情歌曲,喜欢给周围的同学“配对”等。这段时期对异性的关注有明显的好奇性、试验性、模仿性和盲目性。

3.狂热阶段

随着对异性关注的增多和接近的频繁,孩子已经感受到了受到异性吸引的情感撞击,出现羞涩、不安、疑惑,同时欢乐喜悦、痴迷陶醉,甚至会产生一些追求行为,出现类似早恋的行为。

孩子产生异性朦胧感是这一时期的正常现象,也是生理、心理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异性朦胧感现象呢?

一、不能强行阻止

孩子产生异性朦胧感,既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现象,也是无可避免的,父母强行阻止大多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在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专心信仰上帝,没有任何其他念头的人。于是,父母把刚出生的孩子与外界隔离起来,以避免一切诱惑。孩子长到十几岁,除了上帝,什么都不想。父母认为,孩子已经修炼成功,可以放出去了。

于是,父母带孩子进城。头一次见到外面的世界,孩子一时反应不过来,很木讷。可是当孩子看到女人时,孩子为之眼睛一亮,并问父母:“那是什么?”父母很不高兴,随口回答:“是绿鹅”。

要回家了,父母问孩子,想买点什么东西回去。孩子毫不犹豫地说:“我要买只绿鹅。”

可见强行阻止的手段并不能达到父母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强行阻止,查、杀、封、堵,各样手段层出不穷。然而,结果却是:到了后来,孩子发生了早恋,成绩下降了很多……父母还是最后一位知情者,可以说,父母阻止了半天,却越管事越多,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差,可谓得不偿失。

二、适当地引导

孩子产生了异性朦胧感,父母不能强行阻止,但也不是说父母应作壁上观,不管不问,而是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地引导。父母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1.让异性朦胧感发挥出有益的作用

要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孩子的异性朦胧感也是如此。孩子可能会因为异性的吸引而影响学业,也可能会因为异性的吸引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把精力大量投入学习中去,最终取得进步。可见父母是可以通过这种吸引力去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例如,孩子对一个成绩好的同学产生好感,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对方的成绩好最终是要上到一所好学校的,如果你喜欢她,就应该好好学习,以便考进那所学校。在父母支持的情况下,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习。或许这只是孩子获得动力的一种方式而已,至于将来是有很多变数的,父母不要为之考虑过多。

2.支持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把握好分寸

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对此,父母可以进行支持和鼓励,以淡化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不过这就需要父母认真仔细地观察孩子,掌握住孩子的心理,如果孩子出现早恋的可能,父母再适时适度地加以暗示、提醒也不晚。例如:家常谈心、限定时间,不让孩子与对方单独相处,要由父母陪同等。

3.父母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

孩子产生了异性朦胧感,大多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压力。这些压力会使孩子感到痛苦,孩子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欢乐。父母如果能和孩子多多沟通,就能够帮助孩子从这个有些迷茫和烦躁的时期走过来,慢慢地成熟起来。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要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孩子的朋友,乐意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沟通效果会更好。沟通得好,孩子的心门会被轻易打开;沟通得不好,孩子就会守口如瓶。

4.科学的性教育

中学期的孩子开始有了对异性的朦胧的感觉,此时的孩子渴望了解有关知识。父母对此不要恐惧,也不要回避或含糊其辞,而反之就会使孩子更加好奇或感到羞耻。父母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书,然后适时、适度、适当地与孩子进行私下的交流;也可以谈一些父母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理卫生、心理需求,使孩子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引导孩子正视自己。

“专家提醒”

由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育等原因,中学时期的孩子会不愿意和父母等长辈交流。但孩子却有着太多的话要向人诉说,同时,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使孩子渴望和异性交朋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很多父母却把孩子交异性朋友看作如同病毒一样可怕,或者把孩子交异性朋友与早恋相混淆,对孩子交异性朋友进行阻挠,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孩子交异性朋友其实大多数是为了一起玩玩,说说心里话而已,如果父母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孩子交异性朋友,反而可能使原本没问题的事变成了有问题。

孩子交异性朋友是可以,但也要遵守一些“条件”,例如:不能影响学习等。具备条件的孩子可以交,否则不能交,父母要指导孩子自己把握好分寸。孩子有无交异性朋友的条件的唯一标准,就看孩子交了异性朋友后,是进步还是后退。

给孩子一个独自选择的机会

有一个心理学家准备去一所中学做调查,目的是了解一下初中期孩子的自主性状况。心理学家挑选了150名孩子进行测试,给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两个:当你的学习和生活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你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

心理学家将孩子们的回答收上来之后,惊讶地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这些孩子给出的答案几乎相同:“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个孩子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对于第二个问题,只有30%的孩子能够当场回答出自己的理想,其余70%都说要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孩子的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选择的自我意识麻木。这已是当代一些初中期孩子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这种情况难道是孩子天性如此吗?当然不是。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是父母后天教育造成的结果!

中学期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孩子的心里其实是非常希望能够自主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情景:父母让孩子买、穿自己认为好的衣服;让孩子填报自己认为好的学校……很少有父母考虑到孩子的想法。父母的这种不给孩子独自选择机会的做法,其实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可能。

当父母无法再帮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陷入不知所措甚至精神崩溃的境地;如果父母的选择有误,孩子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不满与怨恨。这无论是对家庭关系,还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损害。因此,父母应该在生活中做一些改变,给孩子一个独自选择的机会,以逐步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不过分保护孩子,让孩子能“动手”

父母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孩子变得胆怯、依赖心重,不敢做任何尝试。因此,父母要学会放手,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

例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的用品,桌子、柜子、衣服等,父母不妨听听孩子的意思,看看孩子想要什么,并让孩子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2.孩子做事,父母感到不满意时,不妨和孩子多商量

初中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开始形成,此时如果父母跟孩子说话多用命令的口气,孩子大多会拖拉,或对着干,达不到应有的目的。父母如果使用商量的方式,就会使教育显得轻松很多,孩子也会做到让父母满意。

例如:晚上孩子看电视,父母想起孩子的作业就随口说道:“关掉电视,去做作业。”孩子即使关掉了电视,心里也不痛快。父母如果用商量的语气说:“这个节目还有多长时间结束?看完这个节目就去做作业,好不好?”大多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3.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初中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发展得很快,什么事情都想自己来试试。只要没有危险的因素,父母就应该满足和鼓励孩子自己做事的要求,并相信孩子的能力,耐心地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完。不要因为孩子的动作慢,索性代劳;或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4.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孩子缺乏人生经验,心理还不够成熟,因此还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的。

父母可以经常轻松地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了解孩子心中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如人际关系中的困惑等。对孩子的一些问题,父母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安慰,给孩子以引导和帮助,让孩子正确地解决疑难、困惑。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要注意方式上要光明正大,孩子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已经有了隐私观念,如果父母通过看孩子的日记等方式,偷看孩子的隐私,就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难以沟通。

“专家提醒”

孩子的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一步就是学会选择,父母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就尊重了孩子的思维和判断,同时也就尊重了孩子的未来。

孩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在自主选择时,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不让孩子选择。例如,让孩子自己买东西,没有经验的孩子买的价格自然会贵出很多;父母如果能教给孩子挑选东西的相关知识,孩子就可能会选择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并学到相关的知识,或了解自己的不足。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自己做出了的选择,可以产生责任感。

孩子如果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选择权,也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不会拥有责任心,也没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遇事冷静、有主见的心理素质。

孩子终归会走出父母的视线,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旅途。如果孩子从来没有过选择的权利,没有体验过选择的滋味,孩子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还小,而不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对孩子而言,生活早已经开始了。

如何面对孩子的喋喋不休

场景一: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上了一辆公交车。小女孩从一上车就向她的妈妈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

“妈妈,你听我说,我想要买一件漂亮的衣服。”

“那挺好啊!”

“那我们明天就去买,要在我们认识的那家专卖店里买,他们店里的衣服最漂亮。”

“不行,这个月你已经买了几件了。下个月再买吧。”

“不行,我就要明天买!”……

然后,孩子为了买衣服说了很长时间,妈妈忍无可忍,说:“能不能闭上你那张嘴,我的耳朵已经受不了啦!”孩子听到后开始或哭泣,或不听父母的话继续纠缠。

场景二:父母出差回家了,孩子很高兴地围着父母说话。开始父母还很高兴,听着孩子把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无论大小,通通说出来,如谁谁今天做错事了,老师批评他了,末了还加一句,我没有做错事;甚至还会有别人的隐私。但说着说着,父母就感到烦了,因为孩子会把一件事,喋喋不休地说上很多遍,最后父母只好制止孩子再说下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喋喋不休的确让人烦不胜烦,简直达到了让圣人发火的程度。父母自然感到奇怪,孩子为什么这么喜爱喋喋不休呢?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喜欢喋喋不休大多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可以得到回报,达成某个目标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喋喋不休得到了回报,如:“好吧,好吧,给你买。不要再说个不停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喋喋不休能得到回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希望能有一个陪自己聊天的人

有的孩子社交能力不太好,没有很多的朋友,因此孩子希望有一个陪自己聊天的人。

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

当孩子与父母很长时间没有见面,孩子就会在父母回来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和父母多待一会,于是用喋喋不休的方法,引起家长的注意,并希望借此打入父母的社交圈子中,参与成人的话题。

叛逆心理初形成阶段的特殊心理

在初中期,孩子对父母虽然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眷念童年时在父母身边的时光。

长期养成的习惯

有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语言发育的需要,经常说话,父母也很鼓励。但有的孩子会慢慢地养成过于注重口头交流的习惯,认为说话多就等于聪明。

孩子长大了,父母就很少听到孩子的喋喋不休,就会感到孩子和自己生分了。但孩子没完没了地喋喋不休,也会让父母感到烦恼,担心孩子发展成为成人社会里的那种让人不喜欢的多话的成年人。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喋喋不休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去对待。

那么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喋喋不休呢?

一、与孩子及时进行沟通

现代父母为了生活,和孩子每周待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父母要工作,孩子要学习,见面时间很短。孩子自然会抱怨,总是见不到父母,早上起床的时候父母去上班了,而晚上父母回来的时候自己却已经入睡。这样一来,孩子很少与父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也就会出现孩子难以管教的情况。此外,进入到初中期的孩子,因为心理上的不断发展,叛逆心理开始形成,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愿让父母知道。所以,父母会发现,原本和自己无话不说的孩子开始变得话少了。这对于父母来说,很不好,因为无法从孩子的沉默中了解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

美满的家庭是快乐生活的基础,如果父母能抽出一定时间来和孩子交流,不仅能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也会慢慢消失。所以,当孩子想和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应鼓励孩子说,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喋喋不休,要打断孩子说话,应和孩子说明一下原因。孩子如果沉默了,可能就是因为父母因工作忙而又没有任何解释地中断与孩子的交流,或因为父母以父母的权威武断地否定了孩子的意见……

二、善于聆听孩子的喋喋不休

孩子喋喋不休时,父母要耐心地听孩子把想说的说完。如果孩子在说话过程中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可以先让孩子说说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去判断。如果孩子在说话过程中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不要打断孩子,听孩子说完,不时用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表示父母在认真听孩子说,等孩子说完了,父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对孩子进行引导。

父母要在听孩子喋喋不休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孩子所讲内容中的要素,父母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也不要强迫孩子服从,只有一步步地引导孩子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那才是教育的成功。否则只会是逼迫孩子在父母的面前不敢说真话,关上了与孩子心理沟通的大门。

三、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1.建立一个和孩子沟通的通讯本

当父母闲暇时可以把自己想对孩子说的话写在上面,孩子回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既可以实现与孩子的沟通,也可以降低孩子喋喋不休的程度。

2.鼓励孩子的其他兴趣

父母可以挑选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的活动,鼓励孩子利用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来进行的活动,例如骑车、操场上玩的游戏,或者棋牌类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孩子的喋喋不休。

3.帮助孩子找到适合多话的舞台

辩论会、话剧社、英语角以及学生会等,这些课外活动是喜欢喋喋不休的孩子最好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会不自觉地强迫自己在说话前做比较深刻的思考,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并让孩子找到自信和自尊。

四、不要改变自己的决定

如果孩子希望通过喋喋不休来满足自己的目的,那么父母就不要改变自己的决定来满足孩子,即使父母能够做到。如果感觉孩子实在是太唠叨了,父母可以通过走开,或者转身当作自己没有听到。

父母在可以同意孩子要求的时候可以说是,但当不能肯定的时候应说或许吧;当你能够妥协的时候,应给孩子一个“有条件的许可”,尽量少使用“不”这个词。例如:“可以,你可以去看会儿电视,但是要在吃完晚饭后。”

“专家提醒”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如果仔细想想,其实自己也是会不时地在孩子耳边叮嘱、提醒。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如果父母过于唠叨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不仅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变得和父母一样唠叨了。因此,要杜绝孩子的喋喋不休,父母首先应改正自己喋喋不休的坏习惯。

如何教育爱顶嘴的孩子

初中时期的孩子会非常不听话,喜欢和父母顶嘴。这种现象往往让父母很着急,不知道该如何驯服他们。其实,和父母顶嘴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标志,如果父母强硬地使孩子驯服,则可能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比较迟缓,甚至于形成孩子长大后的软弱无能、毫无抉择能力等不正常的现象。过度压制孩子不准他顶嘴,会令他们把正在发展中的性格隐藏起来,父母反而没有办法知道他们的情况是否发展正常。因此,父母不应对孩子的顶嘴行为感到烦躁,而应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

父母不能压制孩子,应改用包容和谅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反叛,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学会调整心态,不再与家长对峙。

一般来讲,孩子看见父母对待自己顶嘴的反应并不激烈,往往就会失去继续对抗的兴趣。他们的反叛,其实也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大人到底会给自己多少权力,自己可以伸展到哪一种程度?如果父母的反应强烈,他们会利用这种行为威胁父母——操纵父母的情绪。父母明智的做法是不与他们争辩,用温和的语气,代替命令和责备的口吻,尽量和他讲道理。孩子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但也会觉得受到尊重,自然乐于与父母合作。

生活中,父母常见自己的孩子往往比其他的孩子更爱顶嘴。有些父母针对这种现象会想不明白:同样大的孩子,为什么就如此不同呢?

其实,有些顶嘴的孩子是一些善于思考、凡事都要理解后才能听从命令、接受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也许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叛逆精神,家长不必头痛。相反,对于那些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平时很少“顶嘴”的孩子,家长不要太求省心,或许这些孩子的个性中少了一些独立性,家长要注意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当然,在鼓励孩子发表不同意见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小养成摆事实讲道理的习惯。

在处理孩子顶嘴这个问题上,父母应保持正确的态度做出仔细的分析,并学会区别对待:

提意见式顶嘴:“你要我不挑食,自己为什么不吃洋葱?”

抗议式顶嘴:“这不是我干的,你为什么要怪我?”

否定性顶嘴:“你有什么证据非说地板是我弄脏的?”

不讲道理的顶嘴:“不要,就是不要。”

以上四种顶嘴方式,对于前三类顶嘴,父母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与教育方式;第四种不讲道理的顶嘴,则是任性的表现,是需要纠正的,这时,家长必须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绝不迁就孩子。

父母不要为孩子的顶嘴而害怕,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同时懂得从自身做起。主要表现在:

1.不轻易责备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甚至有些批评还非常尖锐。这样的情况往往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而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帮助解决。这样,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与你顶嘴呢?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因此对于喜欢顶嘴的孩子,父母应懂得放下家长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之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的。

3.给孩子时间申辩

有些父母不喜欢顶嘴的孩子,对他们不是谩骂,就是体罚。其实,这种做法往往会使父母失去威信。在家庭中要发扬民主,要懂得鼓励孩子去申辩,这样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一定的民主,一味地专制,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系列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体现在:

1.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期的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他们犯了错误后,往往想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无非是为求得父母的谅解。这样的心理非常正常,但是父母往往武断地加以“阻击”,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对父母这种“蛮横”的做法,孩子虽不敢言,但心不服,以后孩子即使有更充足的理由也不会申辩。孩子一旦形成这种心理定势,父母地批评他就根本无法接受,把训斥只当耳边风。

2.容易使孩子形成认识障碍

一些孩子犯了错后,往往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和父母进行争辩。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准许孩子争辩。因为孩子能通过争辩来分清是非,这样就不会使孩子的认识产生偏差。

3.容易扼杀孩子的新想法

一个想“顶嘴辩解”的孩子,往往能将是非善恶权衡在自己的评判标准上,显示了不唯命是从、求实明理的思想特质。许多孩子正是在有所听和有所不听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认识问题的能力。而父母“不许顶嘴”的高压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对于“顶嘴”的孩子,父母应该顾及孩子的面子,仔细倾听孩子的委屈,并且加以具体分析。不要凭主观臆断或一面之词而妄下结论。不要以势镇人,以“大”压小,挫伤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逆反和逃避心理的形成。

同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充分让孩子申辩,培养敢说、敢想的好习惯。引导孩子学会自我分析。从鼓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使他们能正视存在的问题,鼓足信心去克服它。

“专家提醒”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顶嘴是一个坏习惯,从表面上来讲,孩子顶嘴是一种出气的方法,带有挑战性,常常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引起孩子离家出走。

心理学家认为,12~15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对人生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处处管自己,于是与父母时时顶嘴,事事抬扛。据统计,爱顶嘴的孩子约占70%,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虽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也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面对孩子的顶嘴现象做出合理科学的应对和教育方式,这样能使孩子的顶嘴现象逐渐消失,使孩子更成熟地成长起来。如果父母不注意对孩子的这一现象进行教育和纠正,任凭这种顶嘴现象发展发挥下去,势必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思维分辨能力。

教育顶嘴孩子的重点是和孩子多沟通,不用命令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让孩子讲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引导孩子顺利走过这个年龄阶段。

面对做错事后不爱道歉的孩子

妈妈带孩子到叔叔家做客,结果孩子和叔叔家的孩子发生了争吵,并把对方给打了。妈妈很生气,要孩子向对方道歉,结果孩子抿着嘴不说话。妈妈恼怒之下,伸手准备打孩子。眼看妈妈发火,要打自己了,孩子只好不服气地拉长了声音说:“我错了,对不起。”

看着孩子一副不情不愿的模样,妈妈真是又急又气,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肯道歉。

其实父母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初中期的孩子都有做错事后不爱道歉的习惯。有人对初中期孩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与同学发生争吵后,只有一半人会主动道歉,30%的人在等待别人道歉,另外还有一些同学表示会和对方绝交。

孩子这种不肯道歉的行为,对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上面的调查结果还表明,73.3%的孩子认为同学之间关系不佳成了自己的烦恼,而不懂得道歉正是孩子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孩子为什么做错事后不爱道歉呢?专家经分析认为,孩子做错事后不爱道歉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认为自己是无意的

初中期的孩子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向成熟发展,但毕竟各种人生经验还是不足,而且好奇心也比较大,喜欢探索各种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容易出现错误,但却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因为自己是无心的呀,自然不爱道歉。

缺乏责任感

初中期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初形成阶段,在叛逆心理的鼓动下,孩子虽然清楚自己应达成什么要求,却可能刻意不做到,不肯认错,不爱道歉。

担心父母责罚

有的父母虽然答应不会惩罚孩子,但是孩子在承认了错误之后,却还是会被父母批评甚至责罚。时间一长,孩子便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因而不爱认错、道歉。

爱面子

初中期的孩子自尊心发展得比较快,比较爱面子,觉得不说道歉的话,是保留自己面子的一种方式,因此,即使孩子真的觉得很抱歉,也不愿意说“对不起”。

孩子难免会做错事,做错事后,父母自然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当然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对于初中期的孩子,父母应具体错误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正确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

孩子犯错了,无论是责罚孩子,还是视而不见,或者包庇孩子,都不是好办法。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要在这些方面做好:

1.改变教育方法、避免使用严厉或频繁的体罚

有的父母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粗暴,经常责罚孩子。这些责罚常使孩子感到惊恐万状,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会以说谎、抵赖,不去道歉等方式掩饰自己的过错。此外,处于初中期的孩子大多有叛逆心理,如果父母对孩子表现得暴怒,就可能在孩子心里激起同样的愤怒反应,起到相反的效果。

因此父母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避免使用严厉或频繁的体罚。否则,即使父母教育孩子要像华盛顿一样诚实,自己却不能像华盛顿的父亲一样能包容孩子,毫无疑问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2.接纳孩子的恐惧心理、倾听孩子出现的错误

孩子如果明白了自己犯的错误,会表现出惧怕的情绪。父母应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抱以宽容理解的心态,以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不能疾言厉色地向孩子逼供。

3.支持与鼓励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如主动向人道歉时,父母应给予及时和适当的鼓励;当孩子出现了做错事后不爱道歉的情况时,父母应给孩子以承担责任的机会,并给以更多的支持与鼓励,如,孩子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父母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等,协助孩子承担后果,并鼓励孩子勇于负责的行为。

二、让孩子认识错误

父母应记住,孩子的错误分为两种类型:非故意的行为,如不小心打破了碗;故意的行为,如有目的的打别的孩子。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常希望孩子当下就能承认过错,向他人道歉,但这样的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其实,不论孩子是无心或故意犯错,父母都应让孩子知道到底错在哪,从而承认错误。

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宜以适当的方式引导,才不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损,或是有负面影响出现。父母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来进行:

1.让孩子保全面子

孩子出现了错误,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僻静处,平静地教会孩子怎样道歉,可以避免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觉得尴尬。例如,孩子踢球撞到了别的孩子身上,别的孩子哭了,父母可以小声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最好对他说’对不起,你没事吧?’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

2.行动与语言同样重要

表示歉意的行动和言语,其实是同样重要的。如果孩子做错事后只是耸耸肩,没有任何道歉的言语,父母要告诉孩子:“对方很难受,你最好把手搭在他的肩上,对他说对不起。”

3.不要强迫孩子道歉

如果孩子不想道歉,父母可以强硬一些要求孩子必须去道歉。但如果孩子固执、倔强地不愿意道歉,就不要过于勉强孩子,以免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出现撒谎行为,但父母要坚持对孩子解释:“你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应该道歉。”等孩子的心理成熟起来后,就可以理解了。

“专家提醒”

孩子犯错了,仔细倾听原委,分清原因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在倾听时,有的父母容易犯一些错误,做父母的需要特别注意。例如:

1.时间不对。当孩子不愿谈自己的感觉时,父母不管怎么倾听也是无用的。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等孩子愿意说的时候再倾听,而不必强迫孩子立刻说。

2.缺乏共鸣。父母倾听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以关爱与理解的心态来听,也就是要和孩子产生共鸣。每个人说话时都希望别人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孩子更是如此。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不懂得了解孩子的感觉。

3.关闭倾听的门。有些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或是不认同孩子的看法,往往就会在打开倾听的门之后,随即又关上。

4.操纵孩子。有的父母在内心里希望孩子照父母所要求的去做,希望操纵孩子,就会使倾听失败。例如,有的父母假借倾听之名,想达到要孩子用功读书的目的。孩子的心理非常敏感,很容易地就会在父母的话里察觉到父母的企图,认为父母想改造自己,所以不但不会领情,而且容易出现防卫的措施。

怎样理解中学期孩子的打架行为

场景一:足球场上,一群孩子正在踢球。一个孩子把球踢到了另一个孩子身上。那个孩子大怒,跑到这个孩子身边,不由分说上去就打;这个孩子不甘示弱,立刻回击。两个人就这样在足球场上打了起来。

场景二:两个孩子住在一个小区,并上同一所学校,经常一起上学。但有一次,两个人因为一件小事打了起来。个子小的吃了亏,回去向妈妈哭诉。两家人经过协商决定,严禁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儿。妈妈对孩子也开始进行“教育”:“谁再打你,你就使劲儿打他。”很快,个子大的没记性又凑了过来,个子小的认为对方是来打自己的,于是上去一下子就把个子大的眼睛打伤了,送进了医院。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中学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非常好动,喜欢和别的孩子凑在一起玩,特别是男孩子大多会很多孩子聚集在一起玩耍,但孩子凑在一起又常打架,真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疼不已。

看着孩子和别的孩子打得不可开交,大动拳脚,甚至会动用上一些“武器”,父母往往感到担忧,却又不知如何处理:训斥自己的孩子不该打架,会觉得委屈了孩子;责备或吓唬别人家的孩子,又担心会娇纵了自家孩子,而且处理不好还可能出现双方父母大打出手的结局;简单制止孩子打架,下次可能还会打……种种顾虑和矛盾,使父母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孩子打架大多是有着如下原因:

情绪比较冲动

初中期的孩子心理尚未定型,情绪容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控制自己。

自我心理比较强

初中期的孩子大多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不太懂得分享、合作,此外,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会比较任性,在与人交往出现分歧时,大多会以打架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虚荣心理

有的孩子存在一些虚荣心理,当在学习或某方面表现不佳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不被别的孩子瞧不起,往往依靠打架来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弱。

狭隘的集体观

孩子大多有一定的固定小团体,也有一定的集体观念,但孩子的集体观念大多比较狭隘,因此容易出现为“集体争光”而打架的情况。

那么,父母到底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打架行为呢?

一、父母不要掺和孩子的打架行为

处于初中时期的孩子与人交往发生矛盾、争执,乃至打架行为都是有可能的事,而且这种事情非常正常。他们之间的争执或冲突,一般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由于孩子相对还比较小,头脑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而已。而且,在孩子的心目中,一般是不记仇的。如果父母直接干预,很有可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甚至可能会伤害双方父母之间的和气。因此,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父母还是不要掺和为好。

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比较严重,父母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对于孩子的打架行为,父母不能武断对待,或责备孩子,或片面地说打架不好,更不可鼓励孩子的打架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都是不值得推崇的教育方式。

二、正确认识孩子在交往中的打架行为

孩子在与人相处、交往中打架,也是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方式,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以不断增长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知识。

同时,对于处于中学期有着叛逆心理的孩子来说,相互打架既是玩乐、又是一种很好的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打架和打球没什么不同。因此,只要是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父母完全可以不干涉,让孩子自己学习如何解决争端,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性格。

三、通过打架来传授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父母虽然不干涉孩子的打架行为,但并不是说不管不问,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争端,也就是教给了孩子一些社交方面的技巧,孩子将会从这些技巧中终生获益。例如父母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技巧有:

1.让孩子学会保持冷静

孩子打架,有很大的冲动因素,这与孩子处于叛逆初形成阶段有关,但父母仍然可以传授给孩子一些让自己从争执中平静下来的方法。例如:慢慢地进行深呼吸;对自己说一些能让自己冷静的话,“我不要让这事影响我”等;离开产生冲突的地方等等。

2.学会爱护自己

孩子与人争执而打架,心里肯定有着很多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孩子都有着一定的伤害。因此父母应让孩子学会爱护自己,把不良情绪通过一些方法及时地宣泄掉,或梳理一下糟糕的心情。例如:大喊大叫;把不满写在纸上,然后烧掉;听听喜欢的音乐;痛快地哭上一场;去公园看看美丽的风景等。

3.引导孩子思考解决的办法

打架行为发生后,父母应让孩子把情绪先平静下来,然后叙述打架的原因,然后父母再进行引导,让孩子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思考采取的办法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让孩子主动尝试使用自己想出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是孩子不对,父母应明确指出孩子的不对之处,还应该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如果是对方不对,可以让孩子采取不予理睬、据理力争、打回去等方法。

“专家提醒”

有的父母为了断绝孩子因打架导致的身体及心理受伤的可能,不允许孩子放学以后到外面去玩,甚至限定孩子放学后到家的时间。父母的这种过度保护方式会带给孩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会使孩子自私,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考虑,不顾及别人的感觉,凡事以自己为主;局限于个人活动范围内,缺乏个人兴趣,容易苦闷孤独;总是处于没有挫折的环境,会使孩子抵御受挫能力差,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

事实上,打架行为给了孩子这样一个机会,是孩子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打架和冲突的发生,让孩子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学会了自己承担责任,学会了独自处理发生的矛盾,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

怎样教育爱打断话的孩子

家里来客人了,父母和来客坐下聊天,孩子看到了,便放下了功课坐到一边听。当父母正和朋友聊得尽兴的时候,孩子常常中间打断父母和来客的发言,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拿一些家庭琐事来打扰。这样次数一多,父母和来客讲话的气氛就被完全被破坏了。父母制止了几次,但没有效果。来客无奈之下只好告辞,父母心中也非常不快,很是纳闷孩子为什么这么爱打断他人说话呢?

与孩子的顶嘴一样,孩子爱打断他人说话,也是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特别是有的时候,孩子打断他人的话后说出的话会让父母感到很尴尬。例如,爸爸在休息,有人来找,妈妈担心打扰爸爸休息,于是就敷衍说不在家。结果孩子跳了出来,说:“爸爸在睡觉,我去喊。”这样的行为往往让父母感到很下不来台。

在他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插嘴,无疑是非常无礼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那么孩子为什么爱打断他人的话呢?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一般有如下几个原因:

表现自我的心理

初中期的孩子成人感比较强,比较关注在他人心目中的自我形象,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在大家的眼里形象不够好,如不受关注,孩子就会想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引起人对自己的关注。

宣泄不满的心理

初中期孩子正处于叛逆心理形成阶段,如果孩子被父母批评或与人发生摩擦,而没有通过正常渠道得以解决,孩子就会希望在父母等成人说话的时候,制造一点事端,给父母等成人以难堪,而打断话事情不大,这个机会正好可以利用。

长期养成的习惯

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每一句话,父母大多会认真倾听,时间一长,孩子在表达的时候便不会考虑到他人,自己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早已形成了习惯。

家庭教育的欠缺

父母在教育孩子懂礼貌时,大多是让孩子说话要和气,要尊重老师……而打断他人说话,这种人际交往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则被忽略了。

孩子爱打断他人的话,是孩子自主意识发展的反映,也是初中期孩子在成人感增强之后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如果一味阻止,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孤僻;但若不管不问,这种行为却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尊重。因此,父母要针对初中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

一、教给孩子一些社交礼仪

对于初中期孩子来说,成人感比较强,希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因此,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一些社交礼仪。

例如:在别人讲话时,不要急于插话,更不要打断对方的话,也应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说完;如果孩子想加入到别人的讲话中去,那么孩子应首先要听清楚他人谈话的内容,然后尽量准确完整地说清自己的想法;在插话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咄咄逼人。

另外,父母的言传身教作用也是非常大的,父母在家庭里,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毫无顾忌地随便打断孩子的话,父母之间也要互相尊重,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不要大声争吵,否则都会在无意中教给孩子错误的谈话和交往方式。总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别人说话停顿或告一段落时,才可以插话,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给孩子参与谈话的机会

处于初中期的孩子,由于成人感的增强,以及叛逆心理开始形成,使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信任。因此,父母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参与谈话的机会。

例如:父母在与人交往、谈话时,可以郑重地向别人介绍孩子。可以让孩子感觉自己很重要,没有受到父母的忽略。适当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让孩子礼貌地参与谈话,当父母和客人谈到一些孩子不理解的事情时,可以适当抽出一点点时间,向孩子作些解释。

另外,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里,当家庭成员谈话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如,更换家里的一些设施,让孩子参与某个培训班等,更应让孩子参与进来,如果孩子的意见合理或与父母的意见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来做出决定,这样一方面表示了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增加了参与家庭事务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正确应对孩子爱打断话的行为

孩子爱打断话,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在插话中的正确见解和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锐气。在孩子还没有学会在恰当的时间表白自己的意见之前,不能用“小孩子少插嘴”之类的话去责怪孩子,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责怪孩子,否则,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过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小技巧来应对孩子爱打断话的行为:

1.孩子打断话时,父母要先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2.不要在孩子刚插嘴时就回答孩子的问题,否则孩子可能会不断重复这可得逞的行为,尽管父母可能说了很多遍的:“这是不礼貌的。”在父母的谈话告一段落后,要主动问孩子希望说什么。让孩子明白,这时候才能听孩子说话,满足孩子的需要。

3.发展一些有默契的行为,父母在与别人谈话时,如果孩子在场,可以与孩子约定,有话要说时,先给父母一个暗示的信号,请父母安排一下孩子说话的时机。

例如:当父母与人交谈时,孩子可以跑来捏父母的手,表示有需要,而父母也可以轻轻地回捏一下,表示知道了,在这安静的默契中,教孩子学会尊重大人的谈话。

4.当遇到非打断别人说话不可,问题必须当时就解决时,父母应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又不会没有礼貌。

例如:孩子要打断别人讲话之前先要对大家说声“请原谅”;当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如果孩子只跟父母说话时,可以让孩子趴在父母的耳边悄悄地说:别影响到别人的讲话。

“专家提醒”

虽然初中期的孩子叛逆心理开始形成,越来越不喜欢父母唠叨,但这个时候孩子对父母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希望能和父母沟通。因此,当父母专注于讨论某件事情时,孩子会表现得很喜欢打断父母的讲话,孩子的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平时父母和孩子之间讲话机会不多的原因。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期的孩子毕竟心理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了,孩子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因此,父母必须要牢记一句话:“父母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来倾听和理解孩子。此外,父母也不要自责过去做得不够好,因为父母毕竟也是人,犯了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犯错后能有所改变和进步,便会让孩子更喜欢亲近父母、爱父母,这样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西方一位学者提出过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理论,即“共生效应”:某一问题的解决如果只靠个人“单打独斗”,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即使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也未必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如果许多人聚合在一起,就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锋就可能经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理论其实也就是现代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父母可能会发现有些孩子缺乏这种合作精神,特别是进入初中期的孩子。例如: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愿意遵守集体规则;很少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对于朋友提出的反对意见,表现得非常冷淡;常和同学打架等。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缺乏合作精神呢?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缺乏合作精神,可能有如下心理:

害羞心理

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内向等因素,总是对自己的言行比较重视,担心出错,但又希望自己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便会失去与同学合作的机会。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孩子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有的孩子被父母或老师所宠爱,就会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对别人不屑一顾,难以与人合作。

叛逆心理

处于初中期的孩子,叛逆心理比较严重,与人合作大多需要遵守一定规则,孩子可能会通过自己不尊重规则的表现,来向外界显示自己的存在。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合作的学习情境是孩子最佳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果缺乏合作精神,对于他们的未来将是非常不利的。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一、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自私心理是合作精神的首要大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使用一些小技巧,消除孩子的自私心理,让孩子愿意去合作。例如:

1.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学会理解他人

初中期的孩子,集体观念开始成长,但还不成熟。父母希望孩子能有合作精神,就应给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通过这种讨论使孩子明白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使集体的活动得以进行,虽然不一定需要自己放弃自己的要求,但也要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整体得到最好的保护。

2.父母避免用命令的口吻说话,让孩子习惯于合作的氛围

初中期的孩子,叛逆心理开始出现。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说话,让孩子做事时,最好用委婉的语气与孩子交流。这样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配合,不仅能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而且,委婉的口气也增加了协调合作的气氛。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气氛之下,会习惯于合作的氛围。

3.接纳孩子

父母容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要求孩子,于是批评和挑剔便比较多见。但由于初中期的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变化都很大,因此,父母的批评和挑剔便会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如果父母能接纳孩子,主动积极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和后果,共同寻找克服的途径和方法,孩子就能从父母处得到了尊重和关切,会增强孩子善解人意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4.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对于“成人感”增强的初中期孩子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孩子会因为能与父母一起讨论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让孩子参加家庭会议,会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意思。

二、给孩子更多的合作机会

合作精神的培养,顾名思义需要很多人一起进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因此,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父母要让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独自待在家里。孩子在家里,父母很容易出现围着孩子转、尽心尽力满足孩子的合理或不合理的需要的情况,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则能约束住孩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孩子懂得遵守游戏规则。

例如:孩子与人游戏,如果不遵守规则,别的孩子就可能不和孩子玩,这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最好的合作精神教育,而且矫正了孩子任性和自私行为,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受些委屈,但这些也正是孩子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三、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礼貌、分享、谈判讨论、遵守规则等,都是构成合作的技巧和方式。父母可以通过教授孩子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方式,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1.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合作中避免不了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也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例如:与孩子谈论某件事情的观点等。

2.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合作除了需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需要孩子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孩子肯听,更要让孩子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说上一段话,让孩子来分析这段话等。

3.培养孩子能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别人的习惯

合作需要采集每个人的长处,孩子如果能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别人,便拥有了良好的合作品质,合作也才有了真正的动力和基础。父母要教育孩子多看并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当然,对于别人的缺点或错误,也应敢于质疑。

“专家提醒”

初中期的孩子由于生理的巨大变化,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波动,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例如,自负、自卑、任性、从众等心理。这些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孩子与人合作的信心,或影响了别的孩子是否接受。例如:自负心理容易使孩子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自卑心理,会使孩子不敢表现自己;任性心理,使孩子难以与别人相处等。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的表现多加关注,有针对性地及时引导孩子克服这些心理,让孩子能够做到宽待他人,尊重他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如正常地与他人合作。例如:父母可以创造条件,增加孩子对成功的体验;允许孩子出现错误、失败,积极引导孩子,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纵横比较,让孩子进行自我激励,以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信心等。

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父母为了招待客人而忙得不可开交。在父母和客人们聊天的时候,孩子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父母轻声制止。但孩子却大声让父母闭嘴,虽然孩子在平时也会偶尔地对父母表现出不尊重,但这件事情让父母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由得开始反思:为什么已经上了初中的孩子还不懂得尊重他人呢?

对此,父母和客人做好沟通。第二周,父母带着孩子去客人家做客,客人同样将电视开得很大,孩子顿时觉得自己不被尊重。这个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向客人道歉,并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孩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现代的孩子比起以前来说,要聪明了很多,但却普遍存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现象。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对身有残疾的人指指点点或上前围观;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缺乏基本的礼貌;在别人说话的时候随便插话等。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这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行为,与父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这种行为负有很大的责任。例如:

过于溺爱孩子

有的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使初中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对于来自他人的责备无法接受。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有的父母对孩子比较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这种情况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心,对于初中期的孩子来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另外,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的缺点喋喋不休,似乎孩子一无是处,时间一长使孩子产生厌烦或不满的情绪。

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老师或别的孩子的长辈等,这些言行都会使孩子感到:“不尊重他人是可以的”,从而出现不尊重他人的现象。

此外,孩子的某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想开个玩笑,或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他人,是在伤害别人的心灵。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也是人际关系的要点。如果孩子能够尊重他人,就会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因此,孩子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那么父母该如何告诉孩子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呢?

一、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

父母尊重孩子,是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前提。英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因此,对待处于初中期的孩子,要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应首先尊重孩子。

1.尊重孩子的小秘密,和孩子交朋友

初中期的孩子,由于慢慢地变得成熟,而且叛逆心里也开始形成,所以非常反感父母偷看自己的小秘密。虽然父母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孩子的想法,但这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更好的办法,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以朋友式的身份进行交谈。如,在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然后,对孩子遇到的一些困惑、困境,耐心地给孩子指导帮助,为孩子答疑解惑,引导孩子思考该怎么办。

2.对孩子多商量,少命令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多商量,少命令。例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说:“到时间了,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让孩子帮忙拿一下衣服,可以说:“你能帮我把那件衣服拿一下吗?”当孩子做完后,父母还可以说上一声“谢谢”。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而心情愉快起来。

3.父母应注重身教

父母要成为孩子尊重他人的榜样,做到处处尊重别人,要注意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的父母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嘲笑别人的短处。被嘲笑的人自然不知道,但却给孩子留下不尊重别人的榜样。而如果父母待人彬彬有礼,孩子不至于粗鲁莽撞;父母遇到长辈能亲切的问候,孩子见了也能主动问候。

4.尽量少训斥孩子

初中期孩子的成人感比较强,因此当孩子出现了错误的时候,父母要像对待一个成人一样,不要总是板着脸指责孩子,而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孩子想出去玩,作业没有做好,字迹太乱,父母可以说:“你做作业的速度挺快的,很不错。不过,要是能再把字写得整齐好看一点就更好了。”

二、适当地引导

处于初中期的孩子,限于人生经验等的不足,依然不够成熟,需要父母进行适当地引导孩子去尊重别人。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尊重人的行为,如:叫别人外号;对人缺乏礼貌等。父母要平静地与孩子谈谈,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父母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一下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是开玩笑也要讲究场合,要有分寸。

例如:孩子批评别人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可以对你的朋友生气、发火,但不能对着他的脸大喊大叫。你要尊重你的朋友,听听他的理由。”

三、教导给孩子适当的人生经验

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必要行为要求背后的原因。例如:可以给孩子解释为什么在还有人没吃完之前不能离开饭桌;为什么别人说话时,孩子不能打断别人的话。这些是为了要显示出孩子对对方的一种尊重。

四、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时候,父母也应帮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例如:不妨碍他人的习惯,当别人在休息或工作的时候,孩子不要打扰别人,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别人在休息,不要去打扰”。

“专家提醒”

有的父母片面认为,对孩子限制太多,难以把孩子培养成能独立思考问题而不盲从的孩子,会让孩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于是,在生活中向孩子过多地渲染父母与孩子间的朋友关系,并在孩子面前随意抱怨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一些孩子的长辈。父母的这些做法其实是在向孩子表示:“不尊重他人是可以的”,这样在孩子的心目中,“尊重”也就不重要了。

因此,这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方面:

1.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仅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长辈。因此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要罗列各种理由,也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

2.既要表现出父母的威严,又要对孩子示以尊重和爱护,“如果让你不穿外套出门,那我就没有尽到做妈妈的责任。”

3.让孩子学会用尊重的语气说话。当孩子出现了无礼的行为后,父母应明确地向孩子表达“应尊重他人”的想法,或进行适当地惩罚。如,对孩子说:“你应为你说过伤人的话而道歉。”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们多注意一下的话会发现,优秀的初中期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也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常常组织或参加课外活动,能够灵活、充分地利用有限时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绩稍差的孩子显得十分懒散,没有责任心,对于一些活动之类,也不太喜欢参加。

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广泛的兴趣所带来的愉快的心境,对初中期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有着广泛兴趣的孩子大多在心理上积极向上,拥有着可贵的品质,如:热爱学习、有责任心、思维全面等。而狭窄的兴趣,所带来的不良心境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妨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初中期孩子心理开始发育,渴望了解外界的世界,而广泛的兴趣也正符合了初中期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但很多父母可能也会发现现在的孩子似乎兴趣越来越少,专家对初中孩子的心理信息的调查表明,50%的孩子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专家分析认为,初中期孩子缺少广泛的乐趣,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大多是因为如下原因:

◎缺乏时间

在紧张的升学压力下,孩子为了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没有空闲时间用于培养其他兴趣。

◎缺少空间

升学压力比较重,学校、老师、父母迫于压力,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兴趣培养,片面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扼杀打压孩子的兴趣。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难有广泛的兴趣了。

◎目标过高

有的父母知道孩子有了某种兴趣后,便要求孩子达到某某标准,而这种标准却有些过高,在畏难的情绪下,孩子只好放弃目标。例如:孩子弹钢琴,父母要求孩子达到某某级等。

◎父母的习惯

俗话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很多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培养个人的兴趣。父母的这种情况,很难对正在成长的孩子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

孩子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容忽视,那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呢?父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关注、引导孩子的兴趣

对于孩子的兴趣,父母肯定会很关注。孩子的兴趣多变而不稳定,父母应给予正确地引导。例如:

1.正确对待

孩子有了兴趣,父母应多一些理解的心态,给孩子留一点发挥兴趣存在的空间。例如:孩子喜欢动植物,父母可以在节假日的时候带孩子到公园等处,观察、研究动植物。

同时,初中期的孩子自然还是应以学习为主,面对孩子的课余兴趣,父母可以进行合理地引导,使之迁移到学习上来。例如:孩子喜欢机械,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所学来进行分析,模拟等,从而让孩子把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上来。

2.拓宽广度

从孩子的发展角度来看,初中时期正是孩子最初打基础的时候;同时,初中期孩子的兴趣还比较多变,不稳定,所以还是广泛一些的兴趣比较有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当然孩子广泛的兴趣中能有一个中心就更好。拓宽孩子兴趣的广度,无论孩子日后朝哪个方向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如果过早地对某种乐趣进行单一的培养,就会影响其他兴趣的发展。

3.巩固强化

孩子容易对各种事物发生兴趣,但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因此,当孩子表现出某种健康的兴趣,父母应及时给予强化,使之持久巩固。一般来说,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巩固兴趣的最好办法。例如:孩子写的字比较好,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说:“真棒,字写得真好,非常工整。”只有持久地巩固和强化兴趣,才能引导孩子在成才路上不断前进。

二、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有了兴趣应该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兴趣,父母应采用一定的方法,激发孩子的乐趣。

1.创造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兴趣的激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父母要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巩固,使之稳定下来,所以有一个好的环境就比较重要了。

例如:孩子的兴趣需要场地,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场地,在平时也可以问一些好像父母都拿不准的一些问题,以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

2.尊重孩子的兴趣

初中期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兴趣之后,就会向深处发展。例如:孩子喜欢手工,搞一些小制作。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动脑,不懂的时候,需要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书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得自觉、开心,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兴趣,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阻止孩子,孩子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可能延误孩子的发展。

3.潜移默化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父母树立了一个榜样,会在无形中感染孩子,让孩子也喜欢某种事物。例如,一般来说,父母酷爱读书,勤于笔耕,孩子总会对书本发生点兴趣。如果父母做出了不好的榜样,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不好的模仿。

4.新老结合

孩子的兴趣一多,父母可以让孩子把原有的兴趣与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例如:孩子不喜欢作文,但喜欢动手操作,如果父母为孩子提供有关书籍,看得多了,做得多了,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许多,写出来的文章也比较具体、真实,有血有肉。

5.多和孩子交流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会兴致勃勃地向父母讲述。如果父母能耐心倾听,并和孩子讨论,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交流作用,孩子也会更关注,从而形成兴趣。

现代的初中期孩子大多比较喜欢上网聊天,或玩游戏。成人虽然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设置了很多的策略,也的确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有效地解决。作为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上网。这里面有孩子的青春期的因素,但也有孩子的乐趣范围狭窄的因素。

一个人长期只做同一种事情,自然会越做越感觉麻木,孩子也是如此。初中期正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孩子渴望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现实中,往往缺少表现自己的舞台。当孩子被父母等成人督促在不断的学习中时,出现了网络,这既能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会使孩子沉迷其中。

如果父母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让兴趣多元化,那么网络再有趣,孩子也不会沉迷。因为,孩子有了多种选择,除了网络,还有更多的其他好玩的事情吸引着孩子,而且那些兴趣又有趣,又有收获,又能展示自我,自然会成为孩子的首选。

同类推荐
  •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父母新知: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家庭教育畅销书《我家小孩有人缘》的姊妹篇。本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用一些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小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交朋友,形成友谊观。为了让家长好懂易学,本书用案例、讲方法,帮助家长用有针对性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友谊观。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与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因此,对于现在的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交朋友,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理解和忍让,并获得社会交往能力,这是相当重要的教养环节。
  •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怀孕怎么吃养胎怎么做》为妇产专家戚娟芳女士集合自己多年经验而成的又一孕产力作,收纳了怀孕期间的饮食指导和身体护理等多方面内容,全面科学,实用性高。根据孕妈妈和胎儿的身体变化给出实用指点,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孕产书。
  • 生活必备丛书:健康妈妈怀孕指南

    生活必备丛书:健康妈妈怀孕指南

    只有健康怀孕才能生育健康宝宝,因此,在怀孕时要保证没有遗传疾病和先天疾病,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孕期的保健,特别是饮食保健和医疗预防等知识,还必须了解有关妊娠知识和胎儿发育规律,并很好地进行胎教,这样的健康怀孕,才能生育身心非常健康的小宝宝。为此,本书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编撰而成。十分简单实用、科学权威,非常益于操作实施,是广大年轻父母用以指导怀孕的良好读本。
  • 0~1岁婴儿营养食谱

    0~1岁婴儿营养食谱

    本书针对不同月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将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相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都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鼓励是最好的教育。谁能在施教中有效地利用鼓励的力量,谁就是成功的教育者。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寻找出孩子值得肯定的亮点,去鼓励他、教育他,这样,孩子不但会愿意纠正错误,而且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去思考、去创新、去实践。”
热门推荐
  • 玉凰楼主

    玉凰楼主

    玉凰楼,由各个世界女主组成的圣地,绝世唐门的唐舞桐,斗破的萧薰儿,酒神里的陈思璇,神印王座中的圣采儿,天骄无双里的杜薇薇,我的美女总裁老婆中的冰山总裁林若曦,火力全开的小龙女,黑化完全的赵敏和周芷若,穿越来的大明星沈映梦,重生过一世的天颜女尊。。。。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玉凰楼主。一个不能修行的玄幻世界,严铮带着一个可以带着可以连通各大玄幻世界的时空好友群来到这里,有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将这个世界打造成真正的玄幻世界。可是这个群只能交流,这么破,幸好本世有着五行绝世之灵,三生石的祝福让好友群有了让主角穿越的能力,浑世镜开启魂穿方式,圣人言书让集体穿越不再是梦。。。。。。
  • 圣焰之翼

    圣焰之翼

    这个万族崛起的时代,乱世将世道撕得四分五裂。一个先天心脏有损的少年,在敌国充当人质的皇子,抓住了浪潮中的最后一丝机会。从此命运的天星发生了交变。
  • 鬼门剑仙传奇

    鬼门剑仙传奇

    上古鬼门剑派宗主陨落后,其独创鬼门剑术也随之没落,当年横行上古界的传奇修真门派如今已无人知晓,而主角徐枫却在命运的安排下继承了鬼门剑宗宗主的衣钵,在当今修真界再次上演鬼门剑派的不朽传奇!
  • 易烊千玺之万千玺欢你

    易烊千玺之万千玺欢你

    风在哪,蒲公英就在哪;飞鸟在哪,鱼就在哪;你在哪,我就想在哪……一场华丽的相遇……是谁让你迷乱,是谁让你忘了自己?本以为毫无交集,却原来无法分离。你是天空最耀眼的太阳,我只能一步一步努力靠近你,到底什么时候,镁光灯下,我才能真正站在你身边,不惧流言,不惧蜚语……那天,少年眉眼如画,却脸颊通红的看着精致的少女低语,二十岁之前不恋爱。少女紧绷的神情一下放松,勾起少年的手,握住就再也不会松开……他易烊千玺从来不是个外露的人,感情都在心里,浪漫什么的不需要,没必要,一辈子那么长,我都给你……我是你的,迟早都是,别那么着急……
  • 星辰散尽豆蔻

    星辰散尽豆蔻

    那几年,我们聚在一起或哭,或笑,或悲伤,或喜悦,已逝的是时光,留住的是记忆,散尽的是星辰,汇聚的却是一辈子真挚的情谊。孤单执拗的事我,文静优雅的是你,我们相互厌弃却最终相互依靠,你拖我离开一场爱的风雪,我背你逃出一次梦的断裂,何其有幸在我一生最好的年华遇见你—世界上,另一个我,致我们兵荒马乱的青春
  • 承道传说

    承道传说

    长眠终醒,佳人留情。前路漫漫,所思慎行。十死无生,明志天定。危机四伏,遁一留影。——这,是一个关于承托大道的传奇故事
  • 王爷的出墙妻

    王爷的出墙妻

    她们姐弟是豪门之子,在16岁生日遭仇人灭门,她跟弟弟穿越到古代,她是王爷的出墙妻,他是神一样的存在,简介不怎么精彩看文就知道了
  • 魔兽刀塔我是剑圣

    魔兽刀塔我是剑圣

    剑刃风暴,无敌之斩,图腾柱的运用,满含爆发力的劈砍,我是剑圣,无敌剑圣!
  • 恋莲双笙

    恋莲双笙

    淡蓝色的雾气在莲池旁弥漫开来,诡异而梦幻。夜空中一颗紫星,闪着沉闷的光芒,转瞬即逝,但若隐若现。紫光漫开,盘绕着莲······我叫玖莲,莲花的孩子。我既不是人,也不是妖,更不是神,我是一只花灵。我在那朵巨大的莲中沉睡千年,在紫色诡异般的黎明醒来,周围是梦一般的蓝雾。死一般的沉寂······我慢慢的走出来,那朵养育了八只灵的花枯竭了。素冰的花瓣渐渐垂下,尽显绝望。我是纯洁的雪莲,二月的白衣仙子。我该去何方?我似乎有着重大的使命。但是我不会说话。尽管我有那么多不可及的超强而特殊的灵力。如操使万物,如读心术,如易容术。到底我还是不会说话。
  • 樱雨甜恋鸣奏曲

    樱雨甜恋鸣奏曲

    徐氏集团千金,徐苏苏,被父母逼到樱雨音乐学院,还好死党乔梦陪着。在这里,她将与恶魔校草擦出怎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