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16700000016

第16章 貌合神离的教育观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吧,爱因斯坦和胡适在教育方面有诸多相似、乃至相同的看法。从两人的人生经历来看,爱因斯坦可谓说到做到将自己的教育观完全落实于行动中,而胡适则说归说,做归做,没能将自己有价值的教育观转化成人生实践。

"智慧教育":知行务须合一。

爱因斯坦认为,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所谓智慧,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判断的能力,就是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不是短期内就能从课本上学到的,而知识是能够短期内从书本上获得的,所以,智慧和知识有着质的不同。

基于这样的认识,爱因斯坦一直强调,教育要培育学生的活生生的智慧,而不是单纯灌输死气沉沉的知识。因为,光凭书本上的知识,是根本解决不了生活中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而一旦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则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显示出超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从而攻克人生中接踵而至的突发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他认为,一旦学生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和能力,能够独立行动独立思考,那么,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成功之路。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年轻时可谓诸事不顺,大学毕业后一直失业,自己的婚姻又遭到家人的反对,尽管写了几篇不错的论文,但学术界对这个极有创见的年轻人十分冷淡。如果爱因斯坦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他就不可能具备孤军奋战的勇气,也不会具有逆境里苦撑的韧性,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了。

事实上,独立思考、独自摸索几乎贯穿了爱因斯坦的一生,在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在黑暗中焦急探索着的年代里,怀着热烈的想望,时而充满自信,时而筋疲力尽,而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所有这些,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1”我想,爱因斯坦的信心、勇气和最终的成功均来自他独立而深邃的思考和明晰而敏锐的判断。

爱因斯坦以上看法,胡适是完全赞同的。事实上,胡适在美国留学时,就碰到过一位注重培养学生智慧和能力的教师,这位教师授是康乃尔大学政治系的山姆·奥兹教授。

山姆给胡适上第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今年是大选之年。我要本班每个学生都订三份日报--三份纽约出版的报纸,不是当地的小报--《纽约时报》是支持威尔逊的;《纽约论坛报》是支持托虎托的;《纽约晚报》是支持罗斯福的。诸位把每份订它三个月,将来会收获无量。在这三个月内,把每日每条新闻都读一遍。细读各条大选消息之后,要做个摘要;再根据这摘要作出读报报告交给我。报纸算是本课目的必需参考书,报告便是课务作业。还有,你们也要把联邦四十八州之中,违法乱纪的竞选事迹作一番比较研究,交上来算是期终作业!"“2”

胡适按照山姆的要求,对各州的选举回答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后,也就对美国的政治相当熟悉了。山姆的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慧的教学方法,不仅激起了胡适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独立思考、独自判断的能力。直到晚年,胡适对山姆仍推崇备至:"我一直认为奥兹教授是我生平所遇到的最好的教授之一;讲授美国政府和政党的专题,他实是最好的老师。"“3”

然而,胡适虽然尝到了"能力教学"的甜头,但他中科举教育的毒太深了,用唐德刚的话来说就是"幼而习,长而行,考据成癖",所以,他对注重能力和智慧的教育方法可谓浅尝辄止。晚年的胡适,一门心思埋头去注那本支离破碎的《水经注》,说明他已忘记了山姆教授的教诲,又回到了"考据""训诂"那条发霉的老路上去了。正如其弟子唐德刚所说的那样:"所以胡适之先生求学时期,虽然受了浦斯洛和杜威等人的影响,他的'治学方法'则只是集中西'传统'方法之大成。他始终没有跳出中国'乾嘉学派'和西洋中古僧侣所搞的'圣经学'的窠臼。"“4”

余杰在其名篇《玩知丧志》中,对钟情于"考据""训诂"的乾嘉学派的知识分子有过一针见血的批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官--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

在我看来,这个早年考证《红楼梦》,晚年钻研《水经注》的胡适恰恰重演了那些皓首穷经的"清代的大师们"的人生悲剧。爱默生认为:"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命令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而像胡适这样钟情于"考据""训诂",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的学者又何来深刻的思想,又如何能履行"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的职责。

另外,既然钻进了故纸堆,胡适对现实的判断、对政治的思考也就高明不到哪里去了。"正因为'胡适的治学方法'受了时代的局限,未能推陈出新,他的政治思想也就跳不出'常识'和'直觉'的范围。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由于他的'治学方法'不能'支持'他政治思想的发展。"

尽管胡适和爱因斯坦一样也推崇"注重培养能力""注重培养智慧"的教育方法,但他在人生中并未恪守这一教育方法,而是不知不觉回到了"乾嘉学派"的老路,这只能说明,胡适在中国文化的酱缸里泡得太久,久得让他失去了实践新方法的能力。就像一个被阉割过的人,面对美色也会蠢蠢欲动,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看来,胡适虽喝了不少洋墨水,外表上,西装革履,与西人完全相同,但他后脑勺上的那根无形的辫子却一直盘踞在头顶,难以割掉。

意识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是一回事,能不能在人生实践中贯彻这一主张是另一回事。古人说,知易行难,但倘想有所建树,知和行必须统一。

"兴趣"不相同,结果不一样。

在《胡适口述自传》里,谈及年轻时选择"学农",胡适有过一番感慨:

"我那时很年轻,记忆力又好。考试前夕,努力学习,我对这些苹果还是可以勉强分类和应付考试的;但是我深知考试之后,不出三两天--至多一周,我会把那些当时有四百多种苹果的分类,还是要忘记得一干二净。我们中国,实际也没有这么多种苹果。所以我认为学农实在是违背了我个人的兴趣。勉强去学,对我说来实在是浪费,甚至愚蠢。因此我后来在公开讲演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5”

胡适的晚年,终于可以心想事成,按照"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了。他说:

"我的玩意儿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便是文学的'玩意儿',我所没有学过的东西。最近研究《水经注》(地理学的东西)。我已经六十二岁了,还不知道我究竟学什么?都在东摸摸、西摸摸,也许我以后还要学学水利工程亦未可知,虽则我现在头发白了,还是无所专长、一无所成。可是我一生很快乐,因为我没有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我生活得很快乐,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一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6”

胡适认为,年轻人"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这自然是对的;说一个人应该"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也是对的。事实上,爱因斯坦上大学时就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所听的课:"于是我逐渐学会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是我'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7”并且,爱因斯坦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原则性准则:"教师的首要艺术是唤醒创造和认识的乐趣。"

不过,在这里,我们发现,胡适所说的"兴趣"与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其实并非一回事。比如,胡适晚年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水经注》,与其说这是出于对"考据""训诂"的兴趣,不如说是怀旧癖在作祟。像"考据""训诂"这样陈旧、古板的玩意儿是不会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能唤醒一个人"创造和认识的乐趣"的。我认为,胡适对"训诂""考据"的兴趣源自怀旧,亦即唐德刚所云:"幼而习,长而行,考据成癖"。著名作家孙犁晚年对棒子面情有独钟、念念不忘,这并是因为棒子面的味道好过山珍海味,而是因为,孙犁幼年吃的就是棒子面,吃惯了,就念念不忘了。

我们知道,即使在清代,即使对"乾嘉学派"的文人来说,埋首"考据"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逃避行为,用余杰话来说,就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官"。而到了胡适的年代,"考据""训诂"更是一种落伍得近乎陈腐的方法,它怎么可能给一个像胡适这样的资深学者带来"创造和认识的乐趣"。

胡适说:"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我生活得很快乐。"一个沉醉在"怀旧癖"里人,当然是快乐的,也注定"一无所成",因为,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他选择了逃避。

总结一下,一个人确实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但这种"兴趣"应该是探索科学的兴趣,追求真理的兴趣,是唤醒"创造和认识"的兴趣,而决非个人的癖好和趣味。倘若只根据一己的"癖好""趣味"来行事,那自然是"个人主义色彩太重"、"浪漫主义色彩太重"。

爱因斯坦根据探索科学的兴趣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科目,最终创立了相对论;胡适为满足自己的怀旧癖埋头去注《水经注》,结果成了个"快乐的""一无所成"之人,不同的"兴趣"结出了不同的"果"。比较一下两人的得失,该听谁的话,该以谁为楷模,恐怕不需要笔者来挑明了吧。

至于胡适说"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的,更是大谬不然的轻率之语。我们知道,即使是胡适所痛击的那帮"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们,也讲究"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成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有用之材,而不应躲进"趣味"的象牙之塔虚掷人生。我想,倘爱因斯坦看到胡适这一"高论",肯定会嗤之以鼻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社会需要的标准不仅不是次要的,恰恰相反,社会需要的标准应该是最高的标准。他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8”

胡适认为一个人"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虽然一无所成",但可以"生活得很快乐"。但我要反问一句,如果你所做的事和社会毫无关系,对社会毫无益处,那你对这件事的兴趣又从何而来呢?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工作的兴趣恰恰来自工作的结果,来自这一结果对社会有益:"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由此可知,胡适是把个人的兴趣与社会的需要割裂开了,认为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井水不犯河水;而爱因斯坦则认为,社会需要恰恰是个人兴趣的源泉,两者简直就是鱼水关系,社会需要是水,个人兴趣是水里快乐的鱼。

正因为胡适把"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割裂开,并且认为"社会所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所以当弟子唐德刚要他组党去台湾参加竞选,雷震让他担任《自由中国》的主编时,他都拒绝了,因为,参加竞选、担任主编虽然对社会有益,但却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的兴趣是"训诂""考据",所以他就埋头钻研那本支离破碎的《水经注》,结果成了一个虽快乐却"一无所成"的人。

而爱因斯坦却是一个从社会需要里寻求乐趣的人,所以,他虽然终生潜心研究物理学,但当社会需要时,他也能挺身而出成为捍卫学术自由和公民权利的政治斗士。在反独裁反专制,争取公民自由和权利方面,爱因斯坦付出的努力是胡适所无法比拟的,他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介入社会的影响力,也是胡适望尘莫及的。

由于对个人兴趣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两人对人生奋斗目标作出不同的选择,两人取得的社会成就,由此分出大小;两人抵达的人生境界,由此分出高低。

挑战与臣服:对权威的两种态度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在1905年迸发出惊人的科学创造力,掀起一场物理学革命,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愿随波逐流,不愿故步自封,敢于向旧传统和任何权威挑战的反叛精神。

由于以牛顿力学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日益完善,不少物理学权威(如普朗克)认为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有人就曾劝年轻的普朗克不要学物理,因为物理学已到了头,没有发展前途了。但爱因斯坦却不信邪,他发扬从经验论哲学家休谟和马赫学来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批判精神,对旧理论体系不是采取因循迷恋的态度,而是根据新实验事实,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从而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可以说,怀疑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是爱因斯坦获得成功的关键。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后,一次,他向当时的物理学权威普朗克介绍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进展。普朗克对他说:"作为一个年长的朋友,我必须劝告你不要再搞它了。因为首先你不会成功,即便成功也绝不会有人相信你。"“9”

爱因斯坦虽然很敬重普朗克,但并未把对方的话当作绝对权威来接受。而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开始自己的研究,最终大获成功。

如果说胡适缺少怀疑精神缺少挑战权威的勇气,那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上,胡适一再倡导:做学问要不疑处有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

想当年,胡适挥舞丈八蛇矛,高擎"白话"大旗,与抱残守缺、负隅顽抗的"妖孽""谬种"们展开殊死博斗时,其英勇无畏、英姿勃发、英气逼人的形象还是颇为激动人心的。

对于本民族的权威,不管是晚辈、平辈还是长辈,胡适都能做到"不疑处有疑",即使与对方来一次类似华山论剑式的切磋比试,胡适也毫不畏惧;然而,一旦面对异国的权威,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导师杜威,胡适就像黑旋风碰见及时雨,只剩下纳头便拜的份,哪里敢存"怀疑""挑战"的心思。正如唐德刚所说的那样:"他老人家治学,对任何学派都'不疑处有疑';何以惟独对杜威'有疑处不疑',还要叫自己的小儿子'思杜'(思念杜威),一代接一代的'思'下去呢?"“10”

胡适虽然有敢把本土皇帝拉下马的勇气,但却没有和西洋导师分庭抗礼的信心,对这一原因,唐德刚有精彩的分析:

"适之先生求学于清末民初之际。那时孔家店已不倒自倒。思想界一片空白,青年知识分子乃四出'求经'。可是这些洋'经'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新鲜、太高明了。在泰山压顶的西风东渐之下,他们完全丧失了'学术自主'的信心(事实上也无此能力),因而他们对新学问只有'皈依'的份,哪里谈得到怀疑呢?"“11”

一旦胡适把杜威当作绝对权威来崇拜,他就不可避免犯一些低级而致命的错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进入人们头脑中的权威是真理的最大敌人。"

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一年后中日之间发生冲突,日本以战争威胁中国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要求"。当时,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为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主张对日作战。胡适为此事很焦虑,特意给全体同学写了一封公开信。胡适在信里宣扬了十分荒谬的观点。现将信中的要点择录如下:

"在我个人看来,我辈留学生如今与祖国远隔重洋;值此时机,我们当务之急,实在应该是保持冷静。让我们各就本分,尽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便是读书学习。我们不要让报章上所传的纠纷,耽误了我们神圣的任务。我们要严肃、冷静、不惊、不慌地继续我们的学业。充实自己,为祖国力争上游,如祖国能渡此大难的话--这点我想是绝无问题的;或者去为祖国起死回生。如果祖国真有此需要的话!

弟兄们,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敢说,在目前的条件下,对日作战,简直是发疯。

............。。

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12”

胡适以上的话真是"昏"得可以。若干年之后,其弟子唐德刚对这封公开信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

"胡适在1915年3月19日夜所写的《致留学界公函》(原稿为英文,见《留学日记》),辞义皆差。英文不像英文,意思尤不足取。一个国家如果在像'二十一条要求'那种可耻的紧急情况之下,她的青年学生还能'安心读书',无动于衷,那这国家还有希望吗?不过胡适之先生是个冷静到毫无火气的白面书生,他是不会搞革命的,抛头颅、洒热血是永远没他的份的,所以他这些话对热血青年是不足为训的。"“13”

那么,胡适为什么会说出让热血青年难以接受的这番"昏话"呢?原来,胡适的这番谬论完全是对他的两位美国老师安吉尔和杜威的"战争论"的生吞活剥。换句话说,青年的胡适已被两位老师--安吉尔和杜威--"洗脑了",而且洗得很彻底,洗得失去了自我。

胡适和其导师杜威分属不同的文化圈,如果一味照搬老师的观点,就会重演邯郸学步的悲喜剧,正如唐德刚所说的那样:

"安吉尔、杜威这两位白面书生,书生论政,见不及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二人皆'身在此山中'。像胡适之先生这样的从半殖民地出来的黄面书生,在国际政治上也和他们大唱其同调,不是很可笑的事吗?!"“14”

既然孙悟空怎么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那他本事再大也只是一只猴子,无法修成正果,成为一尊能和如来佛平起平坐的佛。既然胡适一辈子只在杜威划定的圈子里打转,那他再努力,充其量也只能成为杜威最好的学生,而不可能成为和杜威相比肩的大师。对此,其弟子唐德刚感到十分惋惜:

"按说,杜威东来之时,我们胡先生应该把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众儿郎唤齐,两班侍立,自己升帐设座,'口吟六艺之文,手披百家之编',人分宾主,学辩东西,和杜威来个分庭抗礼,才是正轨。而胡适不此之图,在杜行者一苇渡江之后,竟然率众弟子,夹道匍匐,顶礼膜拜,使杜和尚飘飘然,认为孺子和教,吾道东矣。何其懦也!"“15”

爱因斯坦曾说:"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因为在真理领域,权威也不能充当裁判官。"“16”而胡适恰恰把杜威当作了绝对的权威,从而导致自己一辈子都被杜大师牵着鼻子走,当然,他对此是浑然不觉的。

金岳霖先生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有过这样的评价:"我们看这本书的时候,难免一种奇怪的印象,有的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胡先生不知不觉间所流露出来的成见,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由于胡适完全是根据杜威的实验主义来写中国哲学史,自然会流露出"美国人的成见"。

其实,杜威本人倒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守旧者,而是个"与时俱进"的"弄潮儿"。杜威在晚年,已经"移情别恋",将"行为科学"纳为新宠,让"实验主义"沦为弃妇。而杜威的东方弟子胡适却依旧对人老珠黄的"实验主义"一往情深,大有从一而终的架势,其愚忠程度,即使和宋代的岳武穆相比,也毫不逊色。

对杜威的盲目崇拜绝对臣服,使胡适画地为牢,没能在学术界"另立山头"开创"独门独派",同时,也使胡适犯了一些低级而致命的错误。另外,胡适也因此成为一个食言而肥者,因为,他向别人灌输了一辈子"做学问要不疑处有疑"的道理,而他自己却并未做到啊!

同类推荐
  • 日本人与日本论

    日本人与日本论

    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等,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堪称中国的《菊与刀》。《日本人与日本论》 中国版的菊与刀,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之作。
  • 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

    本书主要指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包括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上海人的市民精神

    本书从人文、经商、生活、理财、处世等方面解读上海人的生活处世哲学。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 秋风吹不尽

    秋风吹不尽

    本书是萧默作为建筑艺术专业之外的一个文章选集,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如常书鸿、高尔泰等著名人物)的真实记录。1963年,作者由梁思成先生促成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敦煌不仅赐予作者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也给了他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练。
热门推荐
  • 太极红颜录

    太极红颜录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酒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世间难看破的,唯有情字。他叫傅红颜,许诺“宁失天下,不负红颜”,却令每个女孩“一见傅官误终身”
  • 重生归来:千金女配逆袭

    重生归来:千金女配逆袭

    “呵呵..呵..,杀母,呵呵,你以为你母亲不该死吗?“慕容芙殇,”若不是你母亲做小三,我回来找你吗?是你破坏了我的美好家庭.......“说吧’啊........."随着叫声,世界颠入黑暗,.....洛雪依重生了,这一次她不会让自己父母死了,她要改变命运..
  • 腹黑鬼医:玉手倾天下

    腹黑鬼医:玉手倾天下

    月逍遥,风流倜傥,武功卓绝,翩翩公子,鬼医无双。但是...传闻不可信。“雪孤城,我就屌了怎么了,有种你咬我呀~”“雪孤城,我肚子疼,先闪了,这些追兵留给你了。”......说好的风流倜傥,武功卓绝呢?这么纨绔,真的好吗?某男首次无语了......不过,该屌时要屌,该狂时,更要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天下,与我何干?只要我在乎之人安好,便是天下。且看异世来魂,如何女扮男装,步步攀登,成为翻手即可倾天下之人,书写史上最奇葩的鬼医传说。但,在此之前,先倾了这个面瘫冰山男的心吧!某女腹黑的想。喜欢的同学欢迎加入qq群:425592662
  • 狼性总裁的刁蛮妻

    狼性总裁的刁蛮妻

    直到某天,他用一个微笑一个女孩的芳心给收买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突然传来一阵让人春心荡漾的叫声啊。。。。不要。。。。
  • 商妇升财有道

    商妇升财有道

    赚钱,我来!送死你去!一朝穿越,直接跳过生儿育女,五岁大的女儿直接送上门。病残幼弱,身无分文,如何安家?她说,“你走吧,我一个残废,会拖累你的!”女儿说,“娘,你是不是嫌弃悔儿吃太多了,如果是,那悔儿以后都不吃了,你别撵悔儿走,好不好?”好,既然你有情,我便有义!她问,“不悔,你是想要金山银山,还是绫罗绸缎,我给你赚!”不悔说,“不要,都不要,不悔只要娘,只要娘!”都说女儿是赔钱货,教的再好,将来也是夫家的,不值钱,她偏不信,一定要把她的不悔教的千家聘,万家求,还求之不得!【片段】“娘,不悔真恨,恨自己为什么不是男儿身,让那些人,这般侮辱娘,生不出儿子!”她笑,“不悔,你且记住,他们辱你,骂你,气了,你就放大黄去咬,咬死一个是一个,咬死两个,算一双!”【片段】听说男神就住在隔壁。听说男神家财万贯,金山银山。听说男神丰神俊朗,玉树临风,谪仙容貌迷倒万千少女。隋缘眉轻蹙,眼微眯,嘴微抿。面前这个没经过她允许,睡她炕上的男人是谁?“半夜三更,你不回家,你家娘子造吗?”“你这般威武霸气,你兄弟造吗?”【种田发家致富温馨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
  •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

    好人缘让你事半功倍

    这是一部打造卓越人际关系的处世秘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归因于与别人相处,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非凡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
  • 外道神尊

    外道神尊

    末法时代,信仰缺失,神道无存,天人永隔,仙路崩断,唯有我外道才能独霸天下!
  • 狗剩儿历险记

    狗剩儿历险记

    一个没出息的小土匪在人间为祸四方的故事。
  • 无限未来的求生

    无限未来的求生

    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活着,活着,生命在继续,生存就是不择手段的活着.你可以卑鄙,可以无耻,还可以下流.只要能在这个世上活下去就好.只有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才有话语权的资格,主人公协好友被迫进入无限的诡异世界,从此死亡作伴,诡异的世界与元世界的开端发生摩擦,空间相位错位,消除负面能量,仅仅为了生存,选召者们的勾心斗角,尝遍磨难,恐怖的魔物在无限世界缓缓苏醒,究竟该怎么办!!
  • 荣耀至拳

    荣耀至拳

    神秘的各个大陆上,仅仅因为一个传说中的财富和长生并存的地方。许多人从此展开了探寻,这些人被称作斗士,剑士,还有许多未知的人有着不同的本领,让我们走进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