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闽宁对口帮扶在泾源县的挂职干部——县委副书记、政府副县长汪成旺同志在新民乡调研时,一天听到关于桑蚕业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的谈论就多达7次之多。一个同样的问题之所以被群众异口同声地多次提出来,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汪成旺回来后,就连夜召开了一个由县扶贫、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并当晚表态,从闽宁对口帮扶资金中划拨5万元,全部用于解决新民乡桑蚕业的技术问题。
2002年6月,闽宁挂职干部陈春夏同志通过一个月风尘仆仆的调研,他敏锐地觉察到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桑蚕产业在泾源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种桑养蚕,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也敏锐地发现了在这个正在兴起的产业的背后致命的隐患——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新民乡的桑蚕业发展会举步维艰,陷入困境。”他在6月23日的调研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并用笔在这句话下划了重重的一道线。
作为一种目标,作为一种责任,陈春夏想方设法在做这句话的文章。
当时,泾源县在乡镇建立了专题培训制度。每个月由县委组成一个专题培训组,巡回到各乡镇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每月要有一名县处级干部在专题培训中为乡村党员干部讲党课。汪成旺和陈春夏都不约而同地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每到月底的专题培训时间,一有空,就到乡镇向乡村党员群众讲授传输新的发展观念,并以自己的亲历将沿海地区与泾源县进行对比,以差距来说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说明转变观念的紧迫性。一些乡村党员群众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主动向他们请教。说起为党员群众亲自讲党课,陈春夏有说不完的话,他说,群众的那个热情劲,真让人感动啊!
提高养蚕户的技术水平,离不开教育、培训,更离不开投入。通过争取,闽宁对口帮扶项目为新民乡专门共投入了10万元的农民科技培训资金,聘请区、市农业科研院专家为群众开展实用桑蚕技术培训。这笔培训资金虽然少,却仿佛久旱过后的春雨,落在了新民乡种桑养蚕户的心田里。时任新民乡乡长的王臻说,当时一听到乡上要举办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群众像蜂一样向乡党校涌来,整个乡党校被挤得满满的。让王臻最难忘的是2002年11月的一次培训。培训那天,天突然下起了大雪。当时来讲课的固原农校的老师有点担忧是否有人来听课,没想到还不到讲课时间,党校的教室里已坐满了满身落着雪花的群众。
这样的培训一直从2002年7月坚持举办到2003年11月,共举办27场次,培训农民7400人次。大多数农民从培训班上学到了种桑养蚕的基本技术。新民乡的桑蚕业的技术含量开始慢慢提高,桑蚕的总体经济效益与发展之初相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陈春夏在一次下乡中,从个别桑蚕户中了解到,广大桑蚕户急需一些种桑养蚕方面的规范性教材资料,以便边养边学,以理论指导实际。陈春夏通过联系,从自治区科技厅农社处要来了2001年组织编写的《固原地区种桑养蚕技术规程》,为全乡的种桑养蚕户进行了翻印,保证了养蚕户农中人手一本《技术规程》。这本规程,直到现在还被一些桑蚕农户捧若至宝。
2002年10月,在闽宁帮扶资金支持下,新民乡组织全乡的种桑养蚕大户到青铜峡、利通区、农垦渠口观摩学习了当地的种桑养蚕经验。这次观摩学习,对全乡的桑蚕产业发展的震动很大,一些种桑养蚕大户心中早就存在的一些诸如桑蚕产业前景、桑蚕出售等疑虑随着这次观摩也迎刃而解了,川区先进的养蚕经验开始在新民乡的试点村里传播。
2003年1月,在新民乡西贤村检查工作时,陈春夏看到有许多贫困户都养了蚕,他很高兴——这说明,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户也在想着用自力更生来摆脱贫困。但是同时他又发现,这些贫困户由于缺乏经济来源,自己无力修建专门的蚕房,许多贫困户将蚕房设在人的宿舍里,有的甚至设在破旧的仓库里,这样对蚕带来了剧烈的污染,幼蚕死亡率很高。陈春夏积极争取落实闽宁帮扶资金13万元,在西贤村重点扶持了100户桑蚕养殖户,为他们修建起了100间标准化的蚕房。红墙青瓦,窗明几净,西贤村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如今,这最漂亮、最新煊、最干净的房子,竟然养了蚕。这100间蚕房在西贤村里,一间一间闪着朴素的光辉,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在此基础上,陈春夏取得县科技部门支持,又在西贤村配套建立了100亩优质桑园,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养蚕业。这种重点项目集中投放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昔日冷清、落后的西贤村一下搞活了。西贤村的村主任罗喜说:“原来男人们出去搞劳务输出,家里的女人们一闲就东家长、西家短,捣事非、说闲话,如今女人们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蚕’;原来村里的媳妇们比吃比穿,现在比的是看谁家蚕养得好,长得快。这种变化人一想起来就觉得美滋滋的。这种变化归根结底,还是村里发展了种桑养蚕的结果。”
新民乡的桑蚕业已经初具规模了,外地的客商开始看好这里的蚕茧。但当时全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蚕茧烘茧站和烘茧房。眼看一年收茧的时间就要到了,乡上的领导像热锅上的蚂蚁,大家又形成共识:今年一定要建成烘茧站,要卖就卖优质蚕茧,不要让外地客商说我们的茧的不是。怎么办?最后大家还是想到了陈县长,想到了争取闽宁帮扶资金。在闽宁帮扶项目的支持下,新民乡投资30万元,烘茧能力4至10吨的蚕茧烘茧站终于建成了,这有力地方便了群众,使全乡乃至全县的桑蚕业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历经多少艰难与险阻,要经过多少坎坎坷坷,尤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想在贫困的西海固地区,逐步代替传统产业成为主导优势产业,其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产业的发展,除了其内在的规律的主导因素,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外在的扶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能片面地说,新民乡桑蚕业的发展关键是因为闽宁帮扶项目的扶持,我们更不会说没有闽宁帮扶,就没有新民乡桑蚕业的今天。但我们会说,在桑蚕业的发展过程中,闽宁帮扶项目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助推其向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我们想说,在桑蚕产业发展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闽宁帮扶项目曾给予了其最有力的扶持和帮助,使这个产业的发展一直充满着希望和梦想。这份血浓于水的扶持,理应铭记在新民乡和泾源县桑蚕产业发展的功劳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