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09300000014

第14章

熙宁七年(1074)五月,朝廷调令下来,要苏轼移知密州。据苏辙《超然台赋》说:“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今山东)守。既得请高密,其地介于淮海之间,风俗朴陋,四方宾客不至。”密州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古称东武,州治在山东诸城。

九月,苏轼离开风景如画的杭州,一路风尘向山东进发,直到十一月到达密州。在漫漫的旅途上,有一夜旅馆的灯光暗淡了,就听到了“野店鸡号”,于是上路看不尽“月华收练”,踏不尽“晨霜”“朝露”,勾起他思绪万千。他把对人生的感慨,抒发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词中: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搞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这首词把苏轼在仕途上失意的惆怅心情及对王安石变法的抵触情绪表露无遗。想当年,苏家父子三人来京师参加科举,苏轼与弟苏辙凭着满腹的诗书及锦绣文章少年中第,一时间名满天下,本想致君尧舜,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可是仕途凶险而坎坷,至今得不到重用。他曾对吕希道说:“年年送人做太守,坐受尘土堆胸肠”;“十年憔悴尘土窟,清澜一洗啼痕空”。他要求到地方上为官,是一种逆境中的自我保护办法,心里一直心灰意冷,郁郁寡欢。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前途缺乏信心。苏轼由于受父亲苏洵对王安石抱有恶感的影响,又受阅历的限制,看不到变法的进步意义,脱离了时代的变革,没有被事业鼓舞起来的热情,对变法采取“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态度。同时苏轼又受儒家教育较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所以“但优游卒岁,且斗蹲前”也就很自然了。

这篇词作还透露出了个信息,即他采取了回忆当年,面向未来的办法,不管朝廷中的争斗与吵闹,自己将按“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行为准则办事,要在一个早就应该有的密州太守职位上,积极而勤奋地做些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苏轼在去密州的路上,许多好友闻讯相送或等在路上拜访。按苏轼《记游松江说》云:“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张先)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以歌词闻名于天下的张子野是苏轼在杭州交结的朋友,这年已85岁了。途经京口(今江苏镇江),苏轼与朋友们欢聚了几天,作《醉落魄》词: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此词出语自然,似淡而实美,词中对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表示厌倦。

有则故事说,苏轼在京口停留期间与朋友饮酒,有两个名叫郑容、高莹的官妓上来劝酒、唱词,使他们欢乐无比。这两个官妓见苏轼精神特别好,趁机请苏轼想法为她俩脱籍。当时妓女由官府记录在册的称作官妓,脱籍就是脱离乐籍不再做妓女,但此事须经官府批准。苏轼一听就答应了,说一定替她们想办法,此后再也没提及此事。当他要离开京口乘船上路时,两个官妓来到船上,再次恳请他帮忙。苏轼说:“你们带着我写的词稿去见太守,他会明白我的意思的。”就取出一篇词稿给了她们。她们展开一看,是一首《减字木兰花》,词云: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啧。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她们不解词意,疑疑惑惑地拿去见太守。太守与苏轼有点交情,一看就知这是一首藏头词,将每一句第一字连起来读,就成为“郑容落籍,高莹从良”一句话了,于是批准了她们,俩人的请求。

苏轼到达密州后,立即着手了解民情,投人紧张的抗灾救荒活动中。这一年密州蝗灾严重,接下来又是旱灾,冬麦都没有播种得上。饥民遍野,以树皮草根充饥,加之疫病漫延,百姓死伤严重,苦不堪言。苏轼及时上书朝廷,需要减免税赋,并要求放宽盐禁,给盐民及盐贩一条生路,在《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中言词恳切地说,如救灾迟缓,“则饥赢之民,索之于沟壑间矣”。苏轼积极动员组织百姓们灭蝗。并把在杭州使用过的火烧土埋的灭蝗方法应用到了密州,常到各处及田间去督促灭蝗。苏轼在捕蝗工作中非常辛苦,他在《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中说,驱除蝗虫是地方官的职责,这一点早已载人典籍,所以对农业生产上的事怎能不重视呢?为了捕蝗我手脚都磨出了厚茧,马匹也劳累得筋疲力竭很少健步如飞般奔驰。忙于贩灾的苏轼对百姓生活的惨状有深深的内疚与同情,诚心地斋戒吃素为百姓向上天乞求,以期神灵“哀我邦人”而减轻灾害。

密州由于连年饥荒,被抛弃的小儿沿街皆是,苏轼安排人收养这些弃儿,他也曾亲自沿城墙检回过一些孩子,这样救活了几千人。

苏轼十分关心农事,常把阴晴雨雪与农事联系在一起来写,当冬天降了大雪,他立即想到大雪灭蝗能保证来年粮食丰收,写诗道:“遗蝗人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雪后书北台壁二首》)熙宁九年忽然下了雪了,苏轼非常高兴,可时间不长又雪停天晴,他担心春耕墒情不足,写诗道:“稍压冬温聊得健,未濡秋早若为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下雪使温度下降有益于人们的健康,但雨雪未透,冬旱未解除,土地仍干旱怎么进行春耕?

尽管苏轼心急如焚组织救灾,尽到了自己作为密州最高行政长官的责任,但百姓依然处于饥懂的状况,使他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诗中说: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密州地处偏僻,离京师很远,又没有多少可供游览的处所。当苏轼“受命之岁,承大早之余孽,驱除螟蝗,逐捕盗贼,廪恤饥懂”等事忙毕之后,已是一年之后了,“顾居处隐陋,无以自放,乃因其城上之废台而增葺之”(苏辙《超然台赋》)。苏轼于是“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超然台记》),于是“以告辙曰:此将何以名之?辙曰:今夫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安于其所而已。其乐不相及也,而台则尽之。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达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邪?哎《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苏辙《超然台赋》)苏辙《超然台赋》是一篇与兄共勉的文字,赋讲怎样才是超然,借以表现了兄弟二人身处逆境中自我的解脱。此文虽为写乐,但乐中有忧,以“超然”二字与兄共勉,实际也难以真正做到超然。苏轼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中说:“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这“高妙”指立意的超凡绝俗,“精确”指此文虽以想象而写却处处生动真切,仿佛作者身临其境。也就是说,苏辙《超然台赋》以生动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宋代散文中的名篇。

苏轼“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揖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超然台记》)在寂寞的密州城中,他非常怀念亲人及故友,熙宁八年(1075)正月,是前妻王弗去世十周年,他怀着无限深情写了一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写出了“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情谊,倾诉了10年来自己的坎坷遭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缠绵徘恻的感情。

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超然台饮酒赏月,面对朗朗明月,不由得怀念起5年没有见面的弟弟苏辙,把深情的思念融人了一首中秋绝唱《水调歌头》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掸娟。

这首词把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融为一体,从“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出发,希望弟弟与自己一样能对逆境、离别采取豁达的态度,千里共赏一轮明月。

北宋时期只把词当作游戏之作,不在词中表现严肃的主题。苏轼溶诗于词,在词中自由抒发感情,使词走上了健康的现实主义道路,创立了婉约词的对立派别—豪放词。据(曹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晃补之)、文潜(张来)云:何以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这一概括是很精辟的,说出了苏词的特色。苏轼到密州以后,当地百姓勇健豪放的性格及民间艺术粗犷雄壮的风格对他影响很大,加之当时富国强兵的改革呼声,促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反映现实的词作出现,豪放词也就应运而生了。

熙宁八年冬,苏轼和同僚在铁沟附近习射会猎,当“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祭常山回小猎》)之时,他恢复了青年时的力量与信念,仿佛觉得自己在西北战场上为收复河惶失地与西夏作战,回来后就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记叙了会猎的场面,表现出了苏轼以身许国保卫边境的意志及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及豪迈气概。全词格调昂扬,意气风发,彻底冲出婉约派浅斟低唱的格局,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苏轼后来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此词:“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闺,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一时期,苏轼也写了许多散文,如《超然台记》、《盖公堂记》等。他在《超然台记》中思考人生的祸福悲喜:“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他认识到了这一点,便“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虽在密州“斋厨索然,日食祀菊”,但他“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他在这里表明,一个人的苦与乐,并不完全由物质生活所决定,关键在于你对待物的态度。

《盖公堂记》先讲了一个乡人治病的故事。那位病人起初盲目求医,胡乱用药,以致病情加重;后来,他听从老丈劝告,谢医却药,增加营养,使元气得到恢复,然后再用良药,只一月工夫,病就痊愈了。接下来苏轼以此为喻,引出盖公治世的良方,说明劳民、疲民的方法把国家治理不好,只有采取“治道贵清静”、“一切与之休息”的办法,才能使“天下安”、“民自觉”。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在嘲讽变法派的急于求成。

与苏轼“袖手何妨闲处看”对待变法的态度不同,苏辙却一直关心着朝廷政局的发展。他任齐州掌书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常到乡间去了解民情,对新法推行中暴露出的弊端感到深深地忧虑,因觉得自己职卑言微,只好隐忍不言。他结交了当地一些社会名流,常在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文。

熙宁九年(1076),苏辙已是38岁的人了。十月,苏辙齐州任满,返京等待再次分配工作,寓居同乡先贤范镇家。范镇在王安石变法初期任翰林学士兼侍读,知通进银台司,与苏轼、苏辙关系密切;曾举苏轼谏官,被御史谢景温奏罢之;后来范镇议论王安石之非,遭排挤后闲居在家。范镇热情地接待了苏辙,俩人议论起这几年朝政的变化,都感慨万端。

此时正值王安石再度罢相,时局似乎有向苏辙希望方向转变的可能,遂向神宗进呈了《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此前几年,苏辙已写了《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对变法提出了批评。这次他置个人的荣辱得失于不顾,毅然上书反对变法,想趁势催促神宗迅速抛弃新法。

文章先举了一件先时召见自己这个“九品贱官”咨以当世之事的往事,以“当此之时,陛下好问之声震动海内”为下文伏笔,再批评新法“术之不效”,然后督促神宗罢青苗、保甲、免役、市易等四法。文章最后说:“臣谨列四事之害,画一以献,不胜愚忠愤懑之诚。干犯天威,伏俊铁钺。臣辙诚惶诚恐昧死上书。”

神宗看了这篇上书,对苏辙颇不满。他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纳谏,但在推行变法这个问题上是不会退让的。此时罢了王安石,不是神宗要废弃新法,而是因为其他原因。苏辙以为抓住王安石罢相的机会,就可以把新法废除,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结果,神宗把他由州从事改为寄禄官着作佐郎。后来得到张方平帮助,才将其辟为南京签书判官。

同类推荐
  • 契诃夫

    契诃夫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一重要问题。在契诃夫创作的剧作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一起来翻阅《契诃夫》吧!
  • 梁山泊里论英雄

    梁山泊里论英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那些身怀绝技的各类专业人才,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吴用其实是武林高手;时迁偷遍天下无敌手,却是头号屌丝男;公孙胜看似逍遥自在,却有诸多无奈;戴宗日行八里,只为宋公明;张顺人称浪里白条,却为老大卖命到老……老大、战神、男神、女神、异人,各有各的绝活,却也各有各的不幸。分组PK,大战五回,比的不是排名,而是谁更惨。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吧,野草,连着我的题词。
  • 汉月天骄:不败战神霍去病

    汉月天骄:不败战神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天之骄子霍去病!出版社与秦汉史学家力荐:这是迄今为止,将文学创作与真实历史结合最完美的有关霍去病的历史小说,历史底蕴深,文学造诣高。作者倾情八年创作,参考了正史、大量民间传说以及巨量的匈奴、游牧民族、西域等史料和著作,把关键重大历史事件自然巧妙融入故事,积极正面反映霍去病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当汉帝国向匈奴发起反击战之时,匈奴内部亦发生夺位之乱,身有月氏王族血统的月歌在流亡中被关中大侠郭解之子郭允和汉廷贵族霍去病所救,三人机缘巧合结为异姓兄弟,并相约一起投身从戎保疆卫国。曾经同生共死的三兄弟却因各自人生际遇和立场不同,最终决裂,并在汉帝国对匈奴用兵的舞台上,相互扶持或斗争着。
  • 特蕾莎修女传

    特蕾莎修女传

    特蕾莎修女,一位穷其一生为贫穷的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的人当中最可怜的人奔波服务的伟大女性。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本书是特蕾莎修女的第一部中文传记,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调及充沛的激情,不仅真实还原了特蕾莎修女善与爱的一生,而且为读者带来了许许多多亲切温暖的心灵感动。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一梦华胥恼襄王

    一梦华胥恼襄王

    相逢别苑,你于繁华池边眉目如锦绣,少不知愁,我于楼台观望轻狂而执拗。
  • 司少追妻,乔总请矜持

    司少追妻,乔总请矜持

    前世孤儿,国家特工,错信敌人,一招重生,被人救起,家族庞大,生活美满,暗藏危机,人小鬼大,随父从军,拜师学医,公司开起,男主随行。女主:你到底是想干什么。男主:你忘了,你七岁那年在你家说要对我负责,我同意了。
  • 帝桑

    帝桑

    桑青悠闲的坐在竹排之上,口中轻叼着—根细小的竹枝,双脚垂在水中怡然自得地晃悠着。滹水悠悠,那永不停息的流水声伴着竹林中鸟儿清脆而别致的鸣叫,倒的确别有—番情趣。
  • 诗酒剑仙

    诗酒剑仙

    君不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君不见,乘月醉高台,仗剑仙路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前尘误今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载苍茫还复生。既来之,则必名动万古!
  • 七生浮华:茶香愿

    七生浮华:茶香愿

    三好学生对绿茶的痛恨,尊师遭到迫害,记忆?交换吗?梦想与现实的残酷,缠绕着的风之歌声,声音?交换吗?……古朴的小店,每天,都有一个个徘徊于绝望的人,愿望,求救。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交易成功,你将会忘记这所发生的一切。”“交易成功……”“交易成功……”
  • 大汉之如果能重来

    大汉之如果能重来

    刘毅,一个年仅十五岁,就考上省重点高中的优等生,寒假放学,回家过年之际,一家人同坐的面包车发生了惊变!带着家人回到过去,如何保护家人,如何生根立足!且看且珍惜。。。。。。
  • 乐夜笙歌

    乐夜笙歌

    她从来没有想过会在一夕之间爱上一个男子,而且这一爱并是一世,她爱了他一世,也苦了一世。明明该是穿身喜气的大红嫁衣成为他的妻子,却不得不半路逃跑然后眼睁睁得看着心爱的男子在那漫天的红中挽着别的女子拜堂成亲。
  • 一不小心嫁给总裁

    一不小心嫁给总裁

    第一次见面,米小白直接跟人家求婚了。当天领证后,下午就华丽丽地囧了,呜呜,她居然认错人了!此男非彼男!看在对方长得眉清目秀身材挺拔的份上,只好将错就错了。不然离婚后,她就直接从剩女变成离异,再结婚就成二婚,亏大发了!而人生没有最悲催的,只有更悲催的!三天后,新郎跑了。。。。靠,要是让我再见到你,我抽你的筋喝你的血剥你的皮,将你千刀万剐。唉,可是要离婚都离不了,因为老公不见了。只能等着两年以后宣告失踪,四年以后宣告死亡,她变成了丧偶,才有机会嫁人了。结果两年不到,她还没来及去法院申请他失踪。他却冒出来了。什么?他是收购他们公司的那个财团的总裁!大家脑袋有坑吧,这明明就是她家落跑的男人!她在众目睽睽下,走到他面前,打算新仇旧恨一起算。他居高临下面无表情地看着她,问道,“这位小姐,你有事?”你才小姐,你们全家都是小姐!【精彩片段一】“请问你是陆先生吗?”“是?”“如果你觉得我还不错的话,我们今天将证给领了吧!”“。。。。。”【精彩片段二】“我跟你结婚,是为了争家产!”某女直接宣告到。“。。。。。。”某男无语中。“如果你以为我家家财万贯就错了,其实就几间等着拆迁的旧房!”某女详细解释着。“。。。。。。”某男继续无语。“结婚后,你可以不用出去工作,在家当全职老公,我养你就行!”“。。。。。。”*************************聿天使的最新作品!没有最好笑的,只有更好笑的,没有最温馨滴,只有更温馨滴,欢迎跳坑,坑品有保证!点击下面的“加入书架”,欢快跟文,感谢支持!
  • 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

    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

    对于每个忙忙碌碌、为人生打拼的现代人来说,说话、做事与应酬,是其在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三项活动,也是体现一个人社会化能力最重要的三大成功资本。《能说会做懂应酬让你处处受欢迎》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得体的说话技巧、高效的做事经验和洒脱的应酬之道。深刻体验和借鉴书中的事例、事理,你的人际交往就会少一些摩擦,多一分和谐;智慧地汲取书中的做事方法和策略,你的事业就会多一分顺利,少一分波折。
  • 做自己的上帝

    做自己的上帝

    你认为的上帝什么样的呢?上帝它存在吗?2025年外星时空机器入侵,改变了人们对上帝的理解。在人类即将灭亡的时刻,超人类小Q领导的爱雅人拯救了地球。可是小Q面临上帝最无情考验和人世间最痛苦的永世之劫,他活在白色恐怖统治下,他渴望有一天有个人能拯救他。但是最后他才明白,真正能拯救的他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