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6300000006

第6章 批判思维的现实意义

1.批判思维是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就历史而言,远者不言,近如“文革”(指 1966 年至 1976年中国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下同),“文革”在理论上的严重后果之一,是颠覆了批判概念的科学内涵、败坏了批判思维的声誉,使人在批判的本来意义上使用这个本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概念和方法时产生犹疑,本文根据需要在“批判”之前冠以“科学”,也有免于误解之意。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革”使用的是“大批判”:科学批判,大之何妨?关键在于对批判本质的颠覆,使“大批判”从本质上取消了批判而成了伪批判、非批判,而伪批判、非批判则败坏了批判作为科学方法的声誉。当然,历史地看,这种情况并非始于“文革”,也并非绝无仅有,只是“文革”于现实离得较近,影响较深,而且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生的长时期、全局性的错误。这就增加了认识“文革”的复杂性。尽管《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这个历史文件早有正确结论:“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历史的大倒退,人民的大灾难”。但“文革”毕竟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文字狱,对于后者,由于我们有了从“五四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思考,可以不假思索地彻底否定,但对于“文革”却远非如此简单。“文革”结束三十多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三十多年了,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扬解放思想的大旗,不断与时俱进着;许多被颠倒的事实、理论、概念都得以拨乱反正,“批判”从概念上也得以拨乱反正,但被戕害的科学批判精神,至少在一些人包括笔者的思想上还需要修补、巩固、甚至重新唤起。一个“文革”,烙印如此深刻,遑论中华绵绵五千年波澜壮阔之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历史无法割断。但历史这个“凝固的事实”在有些人眼中虚无了,我们成了没有根的天外来客。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态度贬低传统、歪曲历史,把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看成历史的断裂,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轻率地对待历史和文化遗产。需要特别指出:所谓“虚无”是有选择的虚无,在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中,历史事实成了非意识形态化的工具,逻辑的历史成了历史的逻辑,有限个别的历史事件消解了历史的统一性,历史细节的“还原”遮蔽了历史的现实性。无论有意无意,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规律必然性的论断,从而使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失去了必然性。这却不是“虚无”,而是实有,是客观效果。对此,我们能不予以科学批判吗?

历史在批判中走过,给我们证明了许多问题,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批判;思想在批判中产生,给我们解答了许多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批判。我们带着历史和思想留下的问题走进现实,然而,现实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历史和现实都会提出问题,能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只有人自己;所有问题都催生批判,然而,批判必须科学,非科学无以批判,能科学批判的也只有科学的人。“思想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如是说。

2.批判思维是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的需要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的名言犹在耳畔,但时间却近越百年,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国际风云变幻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从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科学批判是世界急剧变化的形势向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我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思考。在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 160 余年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波澜起伏,曲折发展,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许多人在思考: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许多人在思考如何使社会主义走向最后的胜利,也有许多人在思考如何打消“对共产主义的幻想”。

全球化浪潮的曲折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全球性、现代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全球化推动了资本的全球扩张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不同主体间的不同交往日益普遍化和紧密化。这正是马克思早就指出的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它推动了人类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将国际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价值观推向全球,从而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复杂的全球化问题:经济征服、环境污染、犯罪流行、病毒传播、政治跨国运作的条件也同时被创造出来:控制与反控制、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这一切都是人类危机的表现,都是解决危机的方式间的矛盾,都給人类生存和发展蒙上了阴影。正是由于人类现有的工业生产和资本扩张模式内涵的掠夺和自我毁灭性质,才迫使人类透过多方面思考与实际行动去校正当代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秩序。生存发展的全球困境,实际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理念的危机,即现代危机。

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风险程度、生命伦理、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并推翻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描述。任何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主义并不是绝对科学的思想体系,今天的科技成了一种潜在的危险,科技全球化,风险也必然全球化。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道德同样受到挑战。克隆技术的生命伦理、转基因技术的指导原则、网络技术的道德预设等等,都向人类提问:如何走出生命伦理的两难困境,如何在技术伦理视角和方法之外建立道德哲学的维度,如何以全新的环境哲学来引导人类实现世界文明的发展。

我们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不能抵制新科技浪潮。但我们不能被全球化浪潮所裹挟,而应该主动出击;不能盲目参与,而应该自觉应对。这需要科学批判。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期间,“中国威胁论”、“中国救世论”、“中国责任论”、“强迫人民升值论”等等不绝于耳,甚嚣尘上。如果没有批判思维,我们就无法把握形势,正确应对形势。

3.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科学批判精神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坚持不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就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历史地辩证地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实质的同一性与具体模式的多样性的关系,把握社会主义真理的普遍性与各国实践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原理的相对稳定性和具体论断、观点的与时俱进的变动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坚持与发展的理论创造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和正确方向(统一体内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矛盾运动,这就是“必要的张力和正确的方向”,统一体内部对立双方相互斗争、互相削弱、同归于尽的矛盾运动是一种毁灭,对事物发展来说是不必要的张力,是错误的方向,除非有哪种事物是其自身愿意灭亡的,但这样的事物存在吗?所谓“必要的”、“正确的”就是这样规定的)。事实证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具体形态和特殊内容的大胆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才保持了强大生命力。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和较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走向。这种国际形势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竞争包括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竞争、制度竞争,也包括文化竞争,特别是意识形态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至关重要的任务是,创立具有时代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实践规律,并以充分的知识贮备和理论支持服务大局、传承文明。现在,我们党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能不能被全党全国人民正确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了我们科学批判的武器,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全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和方法,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力地反击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如果我们没有科学批判精神,这一切都不可能。

当代中国各种思想碰撞和交锋的思想格局,要求我们必须举起科学批判的大旗。改革开放、剧烈变化、快速发展着的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等各种思潮互相交锋、互相碰撞。各种思想流派,并没有共同的纲领和共同的学术范式,各流派甚至个人往往以特殊利益充当共同利益,并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形式,思想领域的碰撞反映的是急剧变革时代各种利益集团,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而不是学术争鸣,而学术争鸣也的确是存在的。没有科学批判精神,我们怎样区别?而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思潮虽然不难反驳,但没有科学批判精神,照样会迷惑一些人的思想。政治常识告诉我们,国家意识形态并不是某种抽象的静止的思想,而是国家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不断反映其经济基础变化的过程中完成构建的。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任何国家的社会模型中得到确认。所谓“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动机往往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因此,建立在所谓抵制“僵化意识形态”判断基础上的各种思潮,因其本身僵化在出发点上而失去了理论批判的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 30年取得的成就,并没有排除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但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是,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内涵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种理论和实践一致性的历史逻辑是任何其他思潮所不具备的。借助西方的理论假设或传统的想象代替现实生活,将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的现实环境回归为基于西方经验的地域性范畴,在前提和方法上暴露了其非批判的本质,而且缺乏建设性的维度和理论构建的高度,如果当代中国的经验和实际被排除在视野之外,就注定任何思潮不具有充当意识形态主导因素的资格。混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就贬低和歪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造性和历史成就,早已超越了其他“主义”所能涵括的内容。虽然如此,但诸多论战和思潮提示我们,当今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思想领域的多样、多边性将进一步加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任务更加重要,也更加艰巨。我们都能认识和理解这一点吗?我们不能让全党全民盲目地接受这一点,盲目接受的理论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无任何自觉性可言。没有科学批判精神,是做不到自觉的。没有科学批判精神,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自觉?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新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科学批判精神。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旧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新问题?如果我们关起门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所有的“如果”都是假设,所有的“但是”都是现实。我们无法离开现实,我们不能画地为牢,我们不能封闭停滞,我们不甘于落伍,我们也不甘于只是解释世界,我们要改造世界。我们不得不面对世界现实,在应对中批判,在批判中应对。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只有奋起行动。现实压迫我们发展,我们本身也具有发展的冲动、振兴中华的冲动。在这样一个现实呼唤热情、智慧、勇气和创造力的时代,我们怎能不去思考、不去批判?只有科学的批判,才能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事实上,我们已经找到了这样的出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只有科学批判我们才能正确面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而有些在中国又显得格外严重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科学批判,才能顺应新科技革命潮流并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只有科学批判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找到和资本主义竞争武器;只有科学批判,才能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通过科学批判意识形态才能领导意识形态,只有科学批判文化,才能领导文化,发展文化。拒绝批判,就是拒绝理解、拒绝接受、拒绝被接受,就是神秘主义,唯心主义,专制主义。

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如何继续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如何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永不停滞?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而科学批判,是解放思想的必要环节。解放思想不仅是解放思想产生方式,即改变过时的思维方式,还包括解放对已有思想成果的认识方式,还包括思想的表达方式。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创新工程,科学批判是无可替代的思想工具。倡导科学批判精神就是倡导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时代的现实需要。科学批判引人走向真理,真理引导批判更加科学;非批判引人走向盲从,盲从引导人更加迷信;伪批判引人走向罪恶,罪恶引导伪批判走向更大罪恶。人在批判、非批判和伪批判间的选择,就是在真理和谬误、科学和迷信、正义和罪恶之间的选择。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批判都会产生一种科学思想,每一次科学思想都引起一次科学实践,每一次科学实践都带来社会新的进步;相反,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伪批判都是对社会新思想的扼杀,每一次扼杀都伴随着社会行为的反动,每一次行为的反动都使人民陷入灾难、社会陷入倒退,一切腐朽的东西就会卷土重来。因为科学批判是和解放思想相联系的:科学批判不仅是解放思想的第一环节,而且是贯穿解放思想过程的基本精神。因而,科学批判不仅是正视历史的,而且是立足现实的,更是面向未来的。客观实际永远在变化,解放思想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科学批判与解放思想也将如形影相随。往者往矣,我们的现实、我们的未来,都需要科学批判精神。倡导科学批判就是弘扬主旋律,对于非主旋律中谬误的东西不进行科学批判,主旋律如何弘扬?科学批判就是坚持正面引导,不对反面的东西进行科学批判,如何引导人走向正面?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批判思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批判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立在人民自觉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盲目的基础之上,人们通过批判思维自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的科学性,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是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人们才能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努力奋斗。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需要的是对和谐文化和文明风尚的自觉认同,盲从之下充其量只有模仿,而没有真正的建设和培育。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样离不开批判思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批判思维:没有批判思维,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都不能辨别,如何继承、如何弘扬?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同样需要批判思维。创新什么、如何创新,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批判思维。

在“批判”这个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圣坛上,伟人云集,俊峰林立,群星灿烂,光耀千秋,犹如龙腾于人类思想历史之天空,“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孔子赞老子语),焉敢望其项背?然“我在故我思”,生活于新时代,就要对自己的时代有所思考,生其时而不思其事,犹沾其恩而不尽其责,是有愧于时代的。对于自己的时代“我思故我在”。

辩证唯物主义者永远是正视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批判不是追讨,也不是诉说,更不是训导和启蒙,而是呼唤,呼唤唯物主义基本精神在一些人包括笔者自己思想上的回归,弥补唯物主义精神在一些人包括笔者自己身上可能的缺失。如果科学批判能够对这种“可能”予以否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倒是一件幸事。

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科学批判精神从解放思想达于科学发展的。批判本身不是目的,批判的目的是构建。笔者的目的在于说明三十年辉煌过程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在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自觉性。使我们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上更加自觉、更加充满希望;使我们的认识、实践、希望都建立在自觉基础上;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只有科学发展观,能够也必然引导我们实现发展。

同类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

    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

    本书是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成功,研究服务型政府的回应力,全书内容包括如下六个方面:1.本章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目的。2.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理论研究。3.政府回应力的内涵、特征。4.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研究的时代背景。5.服务型政府回应的实践分析——以太原市迎泽区政府为例。6.构建服务型政府回应力的机制探讨。
  •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本书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类别、应对方法、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对我国的“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框架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阐述,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其中既有实战经验和教训的科学归纳与总结,也有经典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与指导。
  •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昌明而伟大的国度必基于一种昌明而伟大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基于一种和谐而文明的制度。
  • 对内保护 对外壁垒:欧盟反倾销制度

    对内保护 对外壁垒:欧盟反倾销制度

    中国企业应该从生产和营销两方面避免反倾销诉讼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应强化创新意识和品牌观念,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由“以价取胜”转为“以质取胜”和“以新取胜”。企业应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档案制度,为应对反倾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应采用现代国际营销手段,积极利用商标、原产地标志、包装、款式、公关、广告等多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还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工作,优化产品的市场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战略,避免由个别国家反倾销引发的连锁性反应。企业还必须加强业内合作,建立起反倾销预警机制,规避反倾销带来的贸易风险。
热门推荐
  • 完瞳随往笙

    完瞳随往笙

    多年的纠缠,体内种种封印和毒素,还有一个不明物体,到底为什么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会遇到这么多的坎坷。他的出现给她带来了什么,是好是坏,无人知晓。他的离开,失去的记忆,母亲错综复杂的安排,注定的大战到底会给她带来多少离奇的故事。
  • 暗恋电台

    暗恋电台

    那个在你记忆深处青涩美好的人;那个离你遥远却给了许多鼓励的人;那个你无法开口却又深爱着的人;那个在你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痕迹的人。电波传递着你们的情感,只为一人制作的节目,只为一人放送。每周二深夜,总有那么一个电台。你,听过暗恋电台吗?
  • 妖娆王爷:废柴小姐逆袭记

    妖娆王爷:废柴小姐逆袭记

    洛浅夏,本应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却因一本书而死,也因这本书穿越到异世;蓝曦墨,年纪轻轻就已是八阶,遇上洛浅夏后,便沉沦了
  • 辟邪嫁衣

    辟邪嫁衣

    辟邪剑出,江湖浩劫在所难免,龙门镖局因护送辟邪剑而惨遭灭门之灾,武功天下第一的龙剑飞却一点防身之术都没有传于其子龙天,文弱的龙天却毅然踏上了护送辟邪剑的重任,途中发现父亲的结拜兄弟武林盟主楚鹏竟然就是灭掉龙门镖局的凶手,与他朝夕相处又互相爱慕的天香又惨遭毒手,至此,他终于明白江湖险恶。无意间龙天又发现楚鹏杀武当,峨眉,昆仑,崆峒四派掌门,意欲再夺武林盟主之位,龙天又与来历不明的香花雪,神秘组织的鬼魅宫宫主一同前往武林大会,又一场风波暗潮涌动…………
  • 极道天域

    极道天域

    身中奇病的少年,无奈踏入仙路,夺机缘,夺尽一切,只为活的更久的少年,想回首,脚下却是骷髅。仙路尽尘潇天然,万世沉浮尽天域
  • 超贵族特种兵

    超贵族特种兵

    堂堂帝都第一少爷竟然被从小送到道观里长大,认祖归宗之前竟然一心想要成为一名特种兵。吸血鬼,狼人,变异者接二连三,他怎样面对,享誉世界的老鹰猎豹小组怎么创造辉煌。
  • 人道圣皇

    人道圣皇

    二十一世纪的高三学生林潇竟然在高考前的一天熬夜复习时不可思议的穿越到了一个完全超越他所认知的世界,在这里,人类可以靠着修炼一步一步爬上世界的巅峰,以一己之力动摇天地乾坤,扭转万物之灵,同时,除了人类以外这里还有诸多大大小小的种族,且看林潇如何在这万族林立的异界大陆打破规则,傲立于九天之上,动天下乾坤,成就那数万年不曾有人族达到的人族圣皇之境....
  • Tfboys之王者的凯旋归来

    Tfboys之王者的凯旋归来

    Tfboys他们能在一起吗?经历了那么多事的他们变了吗?他们还那么天真了吗?从网友,变成同学,又变成了好朋友,最后他们竟然成了情侣,在这么大的变化中那么多的坎坷,她们与他们都挺过去了吗?..........
  • 豪门联姻的失忆千金

    豪门联姻的失忆千金

    出于自己的好心,救了一位叫贾仁的“女人”让他成为了自己的私人秘书,出于他的俊俏,在戏里找适合他角色让他演戏,出于对他的信赖,让他成为自己的同性恋对象,出于对他的依赖,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他秀恩爱。当得知真相的那一天,前一秒“咦?贾仁你怎么在这里啊?”知道真相之时,呆滞了三秒尴尬的捂住脸,只露出那一双清澈的眼睛“你不是女人吗?”他猛地抓住了她的手慢慢的往下按去“呵呵,你可以试试,看看我是不是男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变态啊”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消失……
  • 绝世婚宠,总裁的小淘妻

    绝世婚宠,总裁的小淘妻

    她是建筑界著名设计师,被至爱背叛,一夜宿醉之后,误闯他的房间。他是KIN首席总裁,百分百男人,一次意外让他和她在宾馆邂逅。当他清醒过来,看着枕边躺着的女人,扔下一千块,说:“女人,你最好识趣点,这是你的小费。”她冷笑:“有钱了不起啊,这次算老娘请你的。”掏出一千块砸在他的脸上,苏晴自以为潇洒的走后,却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成了他的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