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8300000016

第16章 “品”:颇具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批评范式(2)

特点之一是整体直观式的感觉判断。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个性、精神风貌作整体直觉把握,作辨味批评,用简略而又精确的审美术语或概念对艺术作品的美感特点加以描述,力求把握创作主体的“机心”,而力图避免破坏艺术作品传达给接受者的美感趣味。伴随着这种整体把握,品评活动中出现了大量整体感觉式的审美术语如风神、风骨,韵致、韵味,生趣、生意,气象、气韵、精气、灵气等。其中有停留于原初的、感性的、官能的审美概念或术语,如“甘”“快”“乐”“壮”“实”“厚”“重”等;[日]:笠原仲二:《中国古代人的美意识》,魏常海译,29—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有与伦理道德相联系的,如“义”“正”“贞”“雅”“廉”“直”等;也有直接与审美观照与评价相联系的,如空灵、俊爽、淡逸、高妙、清远、清畅、圆浑、幽邃、明净、健拔、简远等。这种整体直观式的感觉判断在具体的品评活动中亦可罗列出它切入批评活动的大量例证。如:1.辨体品察中,有曹丕所谓“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刘勰所谓“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辨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文心雕龙·序志》),“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文心雕龙·才略》);张怀瓘所谓“张芝草书,得易简流速之极,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法书要录》卷七《张怀瓘书断上》),对艺术体别的异同,求整体描述而不作枝节分析,简略而精当。2.品辨创作主体的气质、才性等:钟嵘评判潘岳、陆机二人,谓之“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诗品》);吕天成评沈璟、汤显祖二人,谓之“松陵(沈)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汤)妙词情而越词检”,并说沈“运斤成风,乐府之匠石,游刃有余,词部之庖丁”,汤则“情痴一种,固属天生,才思万端,似挟灵气”(《曲品》卷上)。总之,品评创作主体也是不作逻辑分析,而是依赖于品评主体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经验,在直观感悟中求得一种整体性把握。3.对作品风格、风貌和风神特点的把握更是以整体直观的感觉判断为能事。诗品、画品、书品、曲品中,这种品评方式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批评家们审美感觉的敏锐与高妙。如,“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如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世说新语·文学》);钟嵘评曹植诗,谓之“骨气奇高,情兼雅怨,词采华茂”;严羽评李杜二人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评高岑、孟郊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诗人不欢”。(《沧浪诗话·诗评》)王僧虔品郗超草书说“亚于二王,紧媚过于文,骨力不及也”,评蔡邕书说“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书法钩玄》卷四《梁武帝评书》)此外,还有顾恺之以骨法、骨气和骨趣品评《小烈女》《周本记》《伏羲》《神农》等画作。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诗、文、书、画、曲的品评不仅品及整体风貌,也品及技法形式;不仅品及作品本身,而且往往把作品同创作主体的气质、才性紧密相连,互相印证。这种整体直观式的审美品评和判断往往注重保全品评对象的神完气足,同时又给接受者以美感享受。

特点之二是以类比原则为主导倾向的形象思维方式。与西方注重批评活动中的知性分析不同,中国古代批评家更强调通过形象把握的方式来理解真正的艺术精神;因此艺术批评活动中,总是借助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形象,通过类比寻找共同的契合点,对艺术文本的整体美感特点和趣味加以描述和暗示。这样,他们更关心的是艺术文本的多义性、多味性。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品评活动中出现了形象化倾向,充满诗意的比喻俯拾皆是。如“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钟嵘《诗品》)。“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书法钩玄》卷四)“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历代名画记》)这种形象类比不单停留在表面的以形比形,如喻圆浑,“盘以喻地,笠以写天”(《二十四画品·圆浑》),更侧重于形象的内在意蕴、内在态势、内在风神同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美感特点的契合。如“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二十四诗品》)以喻典雅;“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同前)以比洗练,即以形象的“阿堵”去传艺术作品或风格的“神”。类比中,新的形象符码的介入,导致了原有艺术密码的被打破和新的艺术信息符码的产生,审美信息在这种类比中得到增殖,艺术文本本身因而也处于一种永远的可解读性中。当然,有时可能因对艺术文本的形象化品评极易忽视艺术文本“作为一种形式结构(所)保持着的完全的自律性和内在性”[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15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而流于主观印象甚至主观臆断。正如日本文艺理论家浜田正秀所指出的:“印象一旦成为批评标准,也不乏是一种肤浅的缺乏能动意志的东西。”[日]浜田正秀:《文艺学概论》,陈秋峰、杨国华译,5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因此形象化品评中,也须力避这种批评方式自身可能潜藏的危机。

特点之三是诠释活动中注重以意境重构的方式拓展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空间。即品评活动中,批评主体特别注重利用自然和生活中具有美质的物象、意象重构新的艺术境界,激发接受者再想象、再创造的情感和意绪,为接受者提供更为开放的心理空间。这种重构方式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一是品评主体以累如串珠式的意象叠合主动唤起接受者新的审美意象从而达到拓展它的目的。如萧衍评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书法钩玄》卷四),评王献之书法“或大鹏搏飞,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同前);评王右军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同前)。司空图品“高古”的艺术风格说:“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二十四诗品·高古》)这种用联喻类譬式的意象叠合去主动唤起接受者新的意象和意绪的方式,实在与佛家特别是大乘空宗惯用的遮诠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遮诠法着眼于对象不可言说的性质,从相反的方向采取否定的陈述寓立于破:一一破除人的种种迷执而使人自悟自证到“真如”本体的实质;而这种方式则用一种类似“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式的含蓄、蕴藉、婉转去启发接受者闻“声”而知“人”,见“象”而生“义”。途径之二是品评主体以点到为止的方法为接受者留下客观的想象空间,以促成接受者自己去进行心理空间的拓展。如荆浩评王右丞画:“笔墨宛丽,气韵高清。”(《笔法记》)这个“清”是清远还是清旷,是清奇还是清逸,没有作进一步的知性分析,不是“不能说”,而是点到为止——“不必说”。条分缕析式的肢解在古人看来只会破坏美感趣味。正因这种方法的繁复运用,品评活动中留下了大量的诸如逸、妙、清、奇、朗、疏、巧、媚、旷、朴、妍、劲、灵等概念极小而外延极大的批评术语,以待接受者拓展审美心理空间,自己去填补,去发挥,去想象。这样,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就总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所以,叶维廉先生评及中国古典诗的传释活动时说:“不是通过说明性的指标,引领及控制读者的观、感活动,而是设法保持诗人接触物象、事象时未加概念前物象、事象与现实的实际状况,使读者能够在诗人引退的情况下,重新‘印认’诗人初识这些物象、事象的戏剧过程。”叶维廉:《中国诗学》,35页,北京:三联书店1992。这种深刻而精到的见解可以说是品评活动中意境重构方式的最好注脚。

三、作为艺术批评的“品”

正如胡塞尔所言:“任何精神构成……最终是个体本身与文化构成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类型,有自己的极其丰富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祥译,111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作为社会文化和历史过程的积淀物,在历史的嬗变中得到个体与社会合力的雕琢,也呈现出独特的结构类型风貌,它是具体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创造主体的心理、生理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了解这种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性,不仅有助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把握,也有助于理解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对品评活动中显出的审美观念、审美倾向的直接影响。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占据思想界统治地位的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注重修己治人之道,往往从政治伦理角度来观察艺术现象,要求文学艺术为封建政治、教化服务,注重阐发文学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甚至把文艺当做政治的附庸而抹杀了文艺的独立性。这种思想导致了批评观念的功利性、实用性。而真正促进艺术自觉、审美自觉和批评自觉的倒是释、道精神。释、道两家中,又尤以庄学、玄学、禅学最为契合艺术的真正审美本质。面对世界的无常、现实的黑暗和人存在的“不可还原”(海德格尔语)性,庄学以“齐物而逍遥”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体间的对立,培养一种超然于物外的人生态度,以求得本原的人与万有世界的合一。玄学用“适意会心”的方式纵情山水、隐息林泉,在当下的生命中对人生采取一种超知性、超功利的态度,肯定和强调个体生命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自足。禅宗则把对世间与自我的关怀融入“刹那间”“内外彻明”的顿悟中以求领悟到“真如”本性,捕捉到世界和生命的本真面貌。这三者比任何一个其他思想派别都更为强烈地表现出对生命本体意识的关注。庄学以“心斋”“坐忘”“无己”“丧我”等纯精神性的观照与体验表达了这一关注,玄学在“玄心”同自然之趣、“玄心”同艺术之境的两相冥合中为这种关注寻找了安身之所,禅学则在瞬间的顿悟中力求直接把握存在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只不过共同的超然心态的表象掩盖了这种终极关怀的实质而已。在这种关注中,三者都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宗白华:《艺境》,17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其物我双泯、主客合一的心理活动特点都是纯粹精神意义上的感性直观体验。正是基于对生命本体的感性直观体验,庄学、玄学、禅学同艺术得以沟通,本质上同艺术一样都是一种精神—心灵学。而且正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感性直观体验,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主体,使中国艺术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种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不仅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而且在批评实践景观的上空也激荡着巨大的回响。

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感性直观体验的特点决定了品评活动中的整体直观方式和形象思维方式(其特点见前述),而生命本体意识对品评活动的切入为我们理解品评活动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及审美倾向提供了契机。在中国古代人看来,“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从而都富有善意和秩序”,[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章培恒等译,369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自然造化的微妙的生机和动态与人内在生命勃勃不息的流转是息息相通的,艺术就是以“心灵映射万象”(宗白华语)为自然立言,为人立言。在自然中寻找人格、心灵、生命意识的投影,与把对人格、心灵、生命意识的完美追求外化到艺术中去,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热爱。因此,自然——艺术——人在生命本体意义的高度上相通并得以统一,构成生命本体的一体之三面。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艺术生命才化成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主导倾向。体现在批评观念中,即认为:艺术不仅是人和自然得以沟通的桥梁,而且,艺术与人、艺术与自然本质上处于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因之,品评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拟人化倾向和拟自然化倾向,即把艺术与人外在的机体(形)和内在的生命(神)相比拟;把艺术与自然万物的外在形貌和外在态势、内在生机相比拟。在比拟中,又略形而重神,更注重艺术的内在神韵的有无。拟人化倾向中常以人的血、肉、筋、骨、气、神来品评艺术作品,如与人内在风神相关的,仅以“骨”为例,就有所谓“骨法”“天骨”“正骨”“骨气”“骨趣”“风骨”等;以“气”品艺术作品的有“生气”“神气”“风气”“气韵”“逸气”等;以“神”品艺术作品的有“神韵”“神似”“神采”“风神”“传神”等。而以自然万物活泼的生态比拟艺术美感特点、美感趣味的更是屡见不鲜。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碧桃谷满,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二十四诗品·纤秾》),又如“观其字势,竦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书法钩玄》卷四)等。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在中国古代批评家审美观念、审美意识中的积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批评景观:对艺术的阐释,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肢解或解剖,而是体认与玩味,是以“诗心”证会“诗心”,以一种艺术去“逗”、去“迹近”(叶维廉语)另一种艺术。

“品”作为一种批评方式,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这种批评方式的出现,只说明传统审美意识的高超,而不意味着审美理论的严密。它内在的直觉思维特点、形象思维特点、整体把握特点以及外在的形象化、诗意化、美感化的表述倾向,使得批评“话语”也处于一种尚待解读的艺术文本状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称“品”是一种艺术批评。作为艺术批评,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精神乃至中国文化深层积淀的产物,而且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方式等形成了一种批评范式。

同类推荐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本书题为《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当代湖北诗歌的全部历史。简要勾勒1949年以来湖北诗歌创作的历程,是为了更好地显现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后新时期(即转型期)的发展脉络,突出当下,突出转型期的新变。不敢称之为“史”,是因为自知尚未涉猎湖北诗歌全貌,肯定遗漏了某些好诗和好诗人。把最具个人化色彩的诗歌写作分成几大类论述,确有图方便之嫌。很多丰富精彩、又不宜归类的个例被淹没被忽略,儿童诗亦未涉及,在这里只有抱憾了。本书也涉猎了部分以小说和散文名世的作家的诗作,但未以小传的方式介绍,只是为了体例的统一。
  • 天皇的皇上有五颗星

    天皇的皇上有五颗星

    以麦克阿瑟为首的美国占领当局推行的一系列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政策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幕?日本真的是无条件投降吗?为什么靖国神社会被保留下来?为什么日本政府屡屡修改《和平宪法》而不得却又锲而不舍?资深旅日作家俞天任将为我们揭开谜底……
  • 北大学子美文·博雅之思

    北大学子美文·博雅之思

    本书是《清华学子美文丛书》中的一本,共收录40余位作者的近50篇作品。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情意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多维多味的心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之感,给人以情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书中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理性的展示了当代高等学府学子的高层次的情感阅历和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 野樱桃

    野樱桃

    徐剑铭的散文题材宽泛,主题鲜明,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韵,本书所选作品均为作者在报刊发表并获奖的精品散文。有一定市场号召力。
  • 漂流记

    漂流记

    《漂流记》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屠岸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编辑。《漂流记》是作者13至15岁时创作,记录了1937年至1938年间随全家逃难的经过。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于文中,用精道、凝练的笔触;略带孩子气但不失感染力的语言;使人宛若身临其境的纪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抗战时期那段逃难的岁月;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独特记忆;以及孩提时代的作者在那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附有屠岸先生与其兄长在当时所作的写生作品,是首次面世,具有重要价值。
热门推荐
  •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

    诡计多端的列那狐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能巧妙地化险为夷。他躺在路上装死骗过鱼贩子,从容地饱餐美味的鳗鱼;他让老狼叶森格仑把尾巴伸进冰洞里钓鱼,结果变成了秃尾巴狼;他一次次捉弄狮王派来的使者,以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所有的敌对者……他既聪明伶俐,又狡诈残忍,让人又爱又恨。列那狐的故事引人入胜,精彩隽永。
  • 都市大圣教军

    都市大圣教军

    一万年前。荒野之中,一个身披残破重甲的战士屹立于大地之上。无数恶魔觊觎着他血与骨。而战士的眼前却没有恶魔,只有手中的骨灰。“别怕,我带你回家。”......一万年后“吸血鬼?天堂之拳轰死。”“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来来来,给你看看我的拳头。”“鬼王?天堂圣剑斩死。”“恶棍团伙?来来来,圣军之阵我人比你多!”
  • 豪门老公:夫人是特工

    豪门老公:夫人是特工

    瓦特?自己收养的妹妹要抢自己的男人?叔可忍婶不可忍。当她以为一切都结束时,自己的男人竟然跑向自己的妹妹身边。”喂喂喂,跑错地方了,我在这儿呢“男人连头都没回的跑向了她妹妹那边。好,很好,当她黑界第一老大是天下掉下来的吗?三年后,她卷土重来,顺带捎上了一个小正太,”你你你怀孕了?“看着男人骤变的脸,女人眼里划过一丝算计,”嗯。我怀了,不是你的“”你竟然敢坏其他男人的野种?“还未等女人说话,男人的唇便落了下来。时隔三年,她再一次被这个男人吃抹干净,”以后再敢胡说,我不介意让你多洗几次澡“”。。。。“
  • 神创之路

    神创之路

    降临于古怪的世界,抵抗妖魔的入侵。世界的秘密,要靠我们去探索。
  • 神州传说之上阕

    神州传说之上阕

    在宇宙的另一端,存在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块幅员最广、山河锦绣、物质富饶的领土,犹如天之恩赐、神之杰作,故称之为──神州。而在神州之内,流传着无数故事。传说有一个人,一身独挡万军势,只为守护。传说有一个人,一往无悔扫邪风,只为苍生。传说有一个人,道门先天,却顺心逆道。传说有一个人,出身高贵,却步入红尘。传说有一个人,游戏苍生毁家园,只为一颗心。传说有一个人,收金卖命扑鬼火,只为一段情。传说有两个人,生时两情相映,死时犹定终生。传说有两个人,梦中逍遥无忧,梦醒兵矛相对。不同的人,活出不同的人生,留下独特的故事,传遍神州。
  • 唯吾界神

    唯吾界神

    这是一个新的世界,以在体内修炼出世界为准。世界就是一个“维次空间”,最初世界是虚无的。那么神马本源、时间统统都来吧,丰富自己的世界。让自己站到世界之巅,界神不是梦!一个人的努力,一个门派的崛起,冰火双修的他叫做武越灵。。。强势崛起,世界就在吾手中转动。
  • 事说奇语

    事说奇语

    杨镇之的一段段奇异迷离的故事,为解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各种各样的事件中,一个个人的卷入,灵魂,鬼神,生命,他们到底归属何方?。故事的真相,到底在何方?郑重说明本书由万书故事传说及其优秀小说记录改编而成。
  • 冥市

    冥市

    大概很多人是不相信有冥府存在的,大概人心中的冥府充满暴力和刑罚。。。。然而在丧生之后,缅真切体会到了人心胡乱猜测的能力是有多么强大。人们明明没有去过冥府,却硬是要把冥府想成是监牢一般的存在,在当上本市的“马面”之后,她发现,冥府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去畏惧的东西。傲娇的黑白无常,没事爱聊八卦的孟婆,坐在冥府门口讨饭的秦始皇,还有那个一直笑着的“牛头”一起去捉怨灵,去日本西方的冥府度假,大半夜的戴上面具去恐吓那些做坏事的人【地狱似乎也不是那么糟嘛】
  • 无情青梅:腹黑竹马冷妖娆

    无情青梅:腹黑竹马冷妖娆

    他是腹黑的小正太,她是精灵古怪的邻家小妹妹。两人从小吵到大,她却在高中时期喜欢上了学长,这让他很苦恼,便想方设法让她爱上自己。
  • tfboys之爱你的女孩

    tfboys之爱你的女孩

    这篇文是关于3个全国首富的3位公主和tfboys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