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2900000006

第6章 自由法则(3)

社会秩序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先于书籍与法典的出现,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其模式遵循层次交叠和相互制衡的原理,如同肉体或石头的结构。我们在管理上所谓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是参照自然运行规律且深思熟虑后选择的一套结构形式。

世界在注视

世界锋利如刀——这是北美西北海岸流行的一句谚语。有些人认为他们的文化与大自然没有多大的差异,他们生活的社会在经济上仍然依赖着天然生态系统;那么,在他们看来,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人迹罕至的荒野世界是一所非同寻常的学校,经历过这种环境的人会成为顽强而幽默的教师。远道而来的人经常能在这里接触到无数的动物和植物。要想学识渊博就得学习各种民谣、谚语、传说、故事、习语、神话(还有技艺),因为这些记载了人们接触当地生态社区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体验。在野外,这一“空旷区域”里,实际行动最为重要。在这里,徒步行走是伟大的探险、最初的沉思,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行动,它对人类至关重要。徒步行走强调勇气和谦卑之间的平衡。野外远足,人们会发现哪里有食物,而且还会亲身感受到“自己也会是他人的盘中餐”——此语直言不讳地表明,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和“生态平衡”是休戚相关的;另一方面,它也告诫我们要保持警觉,有所防备。与此同时,我们还能获得特别的教益:一些特别的动物和植物,凭借它们实用与完美的价值,从未被沦为猎获的对象和出售的商品。

稍微回顾一下西方思想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发展路径似乎出现过分叉的现象。西方思想史上标志性的人物有笛卡尔、牛顿、霍布斯(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生命是“恶劣的、野蛮的、短暂的”——他们都是城镇居民),他们的思路完全排斥有机世界。他们用缺乏生机的机械装置和产品经济的模式取代了生生不息的有机世界。这些思想家极其仇视“紊乱”,就像他们的前辈,一百年前那些迫害女巫的检察官一样。

他们不仅不喜欢世界可能会像刀尖一样锋利,而且想从大自然中把刀刃拿走。西方世界的科学家—工程师—统治者,利用操纵生死的权力不断地做着愚蠢的修补工作;他们不仅未使人类感到世界更安全,反而使整个地球濒于崩溃的边缘。大多数人——采食者、农民或工匠——一直采取另一种思路。更确切地说,他们理解真实世界的游戏以及其中的种种苦难,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世界描述为“腥牙血爪的自然世界”①,其中也有互谅互让、互利互惠的庆典场面。“我们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冬季盛宴!”我们每一个坐在餐桌边的人最终将成为这种盛宴的一部分,承认这一点不仅仅是“真实的”,而且这也使进食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并接受我们脆弱、短暂的个体生命成为圣餐的一部分。

世界在注视:人穿过草地或森林,所走过的路不可能不传出一丝丝信息。画眉疾驰而过,松鸡尖声鸣叫,甲虫在草地上爬行,这类信息会传递下去。每一种生物都知道,鹰什么时候在空中盘旋,人什么时候在地上行走。这种信息在自然环境中的传递是很迅捷的。

在印度教和佛教的图像中,动物的图案呈现在神灵、佛陀或菩萨的画像上。大智文殊菩萨骑着一头狮子,大行普贤菩萨骑着一头大象,被称为“妙音天女”和“辩才天女”的萨拉斯瓦蒂女神骑着一只孔雀,湿婆神在蛇和公牛的陪伴下舒展身躯。有些菩萨在头冠或头发上佩戴一些小动物形象的饰物。在普世性的精神生态学②中,有人提出,其他动物的生态位③不仅体现在“热力学”(能量转化)方面,而且也呈现在精神方面。但是,它们的意识是否和人类完全一样仍是一个争①此句出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Tennyson)的代表作组诗《悼念》第五十六诗章(Canto56,InMemoriam)中的诗行“Tho‘Nature,redintoothandclaw”,借以描写野生世界。——译者注②精神生态学(spiritualecology)旨在从精神层面研究人类和谐、均衡、持续的发展,强调当前外部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反映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生态危机。——译者注③生态位(ecologicalniche):亦即小生境,指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的生活习性。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重合。

一旦重合,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斯奈德在原文中强调动物不仅具有能量转化生态位(thermodynamicniche)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精神生态位(spiritualniche)的特点。——译者注论未决的问题。为什么要以人类意识的独特性作为衡量其他生物的狭隘标准呢?“谁说‘心灵’指的是思想、意见、想法和观念?心灵指的是树木、篱笆、砖瓦和青草。”道元禅师(日本哲学家、日本禅宗曹洞宗创始人)幽默而隐晦地说道。

我们都具有非凡的转化能力。在神话故事中,这种能力体现为由动物变人、人变动物、动物变动物,甚至更神奇的变化。但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其本质特征一直是清晰的、稳定的。伊努皮克人(即“爱斯基摩人”)生活在白令海(这里指它的另一边),他们的动物偶像上通常有一个很小的人脸露出来,这种人脸有的缝在偶像的皮毛上,有的缝在羽毛下,有的刻在背部或胸部,有的甚至刻在眼睛里。这就是通常被人称为“精灵”的因纽雅①,而“精灵”恰好被视为那类生物的“本质特征”。尽管精灵会有一些幽默可爱、转瞬即逝的变化,但那张脸始终如一。如同在佛教中,选用一个坐在现象世界中间的人像来表现我们所处的境遇,他稳重坚强、和蔼可亲,并且在沉思冥想。

伊努皮克人使用各式各样的动物偶像来达到同样目的,每一个偶像上都隐藏着一张小小的人脸,这与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的傲慢行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正是用这一方式说明,每种生物都像我们人类一样是非凡的智慧精灵。而佛教的肖像画家把小动物的面孔隐藏在头发中,则在提醒我们,人类也是用原始荒野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

世界不仅在注视,而且也在倾听。任何对地松鼠、扑动或豪猪所说的粗鲁轻率的话,肯定会被它们觉察到。其他生物(来自于古老①因纽雅(inua):传说中的吃人精灵。——译者注生活方式的智者告诉我们)并不介意作为食物被宰杀和吃掉,但它们希望我们说“请”和“谢谢”,不愿意看到自己被浪费。反对不必要的滥杀生命之戒律肯定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实施的。土著人在猎食杀生时,都带着谦恭和感恩之心。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相比之下,二十世纪美国肉品加工业,在对待动物的态度及做法上,是令人厌恶并且惨无人道的,为社会带来了无穷的祸害。

一个有道德的人生是喜欢思考、讲究礼节、富有品味的人生。在所有道德缺陷和人格缺点中,最恶劣的就是思想贫乏,包括各种各样的卑劣方式。对他者、对自然的所思所为表现得粗蛮无礼,就会减少生活的乐趣和种群间交流的机会,而这些对身体和精神的发展极其重要。理查德·纳尔逊主要从事印第安人生活方式的研究,他曾说道,一个阿萨巴斯卡族母亲可能会告诫她的女儿:“千万不要用手去指山!

那样做是粗野无礼的!”一个人不能浪费或漠视猎获的动物或采摘的植物,不能吹嘘或炫耀取得的成果,不能想当然地看待自己的技能。

精神贫乏以及粗鲁地拒绝完成互惠互利的交易,这些会导致浪费与淡漠。(这些原则对医生、艺术家和赌徒也特别适用。)或许我们不应该谈论(或书写)太多有关荒野世界的问题,因为引起对其他动物的关注可能会使它们陷入窘境。这种对动物的敏感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原初社会只留下少许“山水诗”。大自然书写是随着文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就好像是一种对自然进行的收集和分类工作。中国山水诗大约在公元五○○年肇端于谢灵运的作品。此前中国已有一千五百年的诗歌历史(通常认为《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集——可能收集了此前五百多年的诗歌),其中有大量诗描写自然,但并非广泛意义上的山水风景;因为这些诗描写的是桑树、野菜、打谷脱粒、采食者以及农民的生活起居。到了谢灵运的时代,由于当时人与山水的关系已日益疏远,因而兴起了对自然的美化。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远古的先民不懂得欣赏自然景观,而是他们观赏的视角不同。

同样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谈及自己的故事或诗歌。马尔科姆·马戈林是《加利福尼亚州当地新闻》(NewsfromNativeCalifornia)的一位出版商。他指出,加利福尼亚州的土著人不会轻易去叙述“自己的故事”。他们会说,他们的生活细节是很平常的,唯一不厌其烦的就是叙述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梦,与精灵世界相遇的时刻及其各种变形情况。然而,有关他们生活的故事则讲述得非常简洁。他们谈论的是梦、省悟和医术。

回家

荒野世界的法则不仅需要慷慨大方,而且也需要乐观坚韧,这种坚韧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体谅人性的脆弱,认同谦虚的品格。采摘蓝莓的捷径,追捕猎物的诀窍,选择捕鱼的佳处(“生气的人抓不着鱼”),以及知天懂海的本事——这些不是仅仅靠努力就能达到的。登山亦如此。一方面需要实际行动,需要很强的自我克制力;另一方面需要直觉指引,需要排除杂念。人只有达到了无的境界才能大彻大悟。阿尔瓦·努涅斯迷路后,在得克萨斯州沙漠中的一个坑里露宿了几晚,当时正值冬季,坑外北风呼啸。在这段经历后,阿尔瓦感觉自己真正达到了“无”的境界。(“要达到‘无’,你自己得一无所有。”诺德·巴克雷此刻大发感叹。)从那以后,他发现自己有治病的能力,并在西行途中治愈了一些生病的土著人。他的名声传到了他还尚未到达的地方。然而,当他一回到墨西哥,又成为一名文明的西班牙人时,他发现自己丧失了治病的能力——不仅丧失了治病的能力,而且也没有治病的“意愿”。这种“意愿”与治病的能力是统一的整体。正如他所说,城市里已有“真正的医生”,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要解决文明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分歧,我们必须首先从整体上着手。

有人也许会遭遇这样的境况,像阿尔瓦·努涅斯一样确实失去一切。

痛苦和危险的经历常常会改变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人类是大胆无畏的。

他们外出探险,力图去做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所以,有些人试图通过瑜伽苦修或僧院修行这种循序渐进的努力达到“无”的境界。有些人从旅行中获益良多,他们置身于遥远的地方,日复一日徒步走过茫茫雪原、崩落岩石、狭窄山路、湍急川流和谷底的丛林。还有一种更复杂的修行方式是维摩诘这位传奇的佛教居士亲身践行的。他倡导:置身尘世、直悟本源、众生皆无。诚如一藏佛语录所云:“空生慈悲。”

对那些想要直接探寻的人而言,当他们走进原始的殿堂,荒野成了一位残酷凶狠的老师,迅即将心智幼稚之人或粗心随意之人的外在之物一一剥除。这样做容易犯错,会将人推向极端。但实事求是地说,立志过这样的生活——简单朴素、适度冒险、乐观幽默、感恩图报、尽力工作、纵情娱乐、徒步旅行——这会让我们贴近真实存在的世界,把握世界的整体。

荒野文明之中的人很少外出探险。如果他们特意冒险,那也是为了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为了经济上的索取。归根结底,所有这类旅程都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非出自个人的探求。许多土著人所表现的淡定尊严就是这一情况的真实体现。佛罗伦斯·艾登肖,一位还健在的(印第安)海达族老人,劳作持家,健康长寿。一位年轻女人类学家采访时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话条理清晰、举止端庄得体、态度不卑不亢。“怎样才能保持自尊呢?”艾登肖太太说,“穿戴得体,待在家里。”当然,这个“家”,你想要多大就有多大。

我们从荒野获得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由法则。我们能够欣赏人性的各种层面:闪光的智慧和性感的声音,社交的欲望和倔强暴躁的脾气;而且,我们应把自己看得与北美大陆分水岭地区的其他生物一样,没有贵贱高下之分。我们认同所有的生物是平等的,都是光着脚睡在同一片土地上;并且放弃永生的企求,不再与尘土对抗。我们赶走蚊虫,隔开恶兽,不怀憎恨。没有任何期待的念头,无论是警觉的和充分的、感激的和谨慎的、慷慨的和坦诚的。我们的心往往是在这样的时刻变得安静而澄明:在工作中小憩时,边擦去手上的油污,边看着天上的浮云。还有一种快乐,便是最终能坐下来和朋友一起喝咖啡。荒野要求我们了解地形地貌,向植物和鸟兽点头示好,走过小溪,跨越山脊,回家后聊一聊奇闻趣事。

在盛大的节日,如美国独立日、新年或万圣节,当小孩们安稳地待在床上时,我们会提起精神,打开音乐,世上还活着的男男女女都会放松自己,真正地狂野起来。因此,这就是“野性”最终的含义——神秘的内涵,最强烈的和最可怕的疯狂。那些为之准备好的人一定会前来参加,但请不要对那些涉世未深的人重复此事。

同类推荐
  • 忆往抒怀

    忆往抒怀

    著名作家程树榛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008年推出汇总其近60年创作精华的十卷《程树榛文集》,文集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散文、诗歌及评论。2008年后散文创作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近日八十高龄的老作家程树榛将其2008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散文结集成册。散文分以追忆旧友、域外感受、生活感悟等分六辑,其中多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
  • 跨越喜马拉雅障碍

    跨越喜马拉雅障碍

    本书系论文集。它是我国从事印度——南亚研究学者多年的学术成果。本书从中国的视角对印度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外交等做了多角度的探索研究。
  • 李佩甫

    李佩甫

    《李佩甫》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展示建国以来文学创作的实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们陆续编辑出版“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这套丛书,拟选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做出重要成绩的作家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代表作(包括儿童文学创作),每人一集,每集大约二十五万字,并附有作家照片、手迹和主要作品目录,以便与我社同香港三联书店合编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相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丛书。读者从每一集里,可以看出某一作家的基本创作面貌及创作实绩;各集合在一起,大体可以总览我国当代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除外)的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
  •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日益富起来的中国人应当积极探索和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关系到全社会幸福指数的全面提高。什么是科学的幸福观?其一,科学的幸福观对幸福的定义必须符合定义的逻辑规则,即外延要包含幸福概念所指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内涵要抽象出幸福概念的本质属性;其二,要深刻揭示人类幸福的客观规律,使人们明确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其三,要有实践指导意义,容易付诸行动,并切实增进个人和社会幸福指数的提高;其四,能够促进善的互动循环,完善人格,提高道德水平,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句话,科学的幸福观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健康的、和谐的、理性的、积极进取的幸福观。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热门推荐
  • 永夜星辉歌录

    永夜星辉歌录

    *无尽冒险*高悬疑,略惊悚*设定集不定期放出
  • 追梦人:陈爱莲与万丰奥特二十年

    追梦人:陈爱莲与万丰奥特二十年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创立于1994年,如今是一家超百亿先进制造业的国际化集团公司,在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建有制造基地,涉足汽车部件、机械装备、金融投资、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多个行业细分市场的全球领跑,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前列,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企业。本书记录了万丰奥特及其创始人20年的发展历程。作者实地走访,与当事人深入交谈,获得了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并试图分析其高速发展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秘密。“万丰人”不安于现状、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精神,也为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树立了典范。
  •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

    《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鲁迅卷)》是鲁迅的随笔选。所选作品,不包括《野草》和《朝花夕拾》中的篇目,也不包括鲁迅上世纪30年代写下的大量文艺论战名篇,内容上以社会、思想、文化、生活见闻方面的随笔为主,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偏向于“准风月谈”的那一类文字。这些作品基本上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排列。其中1918-1919的“新青年”时期、1924-1925的“语丝”时期、1933-1934的“申报·自由谈”时期可以说是鲁迅随笔创作的三个高峰期。
  • 北河南山

    北河南山

    “划过这条北河,我便能找到你。”“翻过这座南山,你是否还在。”
  • 追寻幸福

    追寻幸福

    他和她是世交,他和她同样具有反抗精神,他和她同样会追寻幸福,他和她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 叫化天师传

    叫化天师传

    在一个知而未知的世界,“天师”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少年穿越到了这个世界,意外沦为了叫花子(乞丐),受尽欺凌。直到有一天,在机缘巧合下,他获得了一个成为“天师”的机会,一个逆袭的故事便开始了......“如果我是一个乞丐,你将是我的遥不可及。你只会赏我一个馒头,然后我还要感恩戴德......”“你叫我回头,可是回头将是一无所有。当我一无所有,拿什么去完成你心中的期待,难道再做一个在臭水沟边睡着的乞丐吗?”
  • 香草般的冬天

    香草般的冬天

    冬天,一个白雪飘飘的季节,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的爱情,在这里开始!“秋枫师兄,我宣你!”“你为什么宣我?”“我就是宣你,没有理由!你就说你跟不跟我在一起吧!”“我为什么要跟你在一起?”“因为我宣你啊!”“那我就跟你在一起吧!”“啊,真的?为什么啊?”“因为我宣你啊!”“你为什么宣我?”“我就是宣你,没有理由!”“我们能别再学对方说话吗?正常点,不要有台湾腔!”“好,我都听你的!”
  • 刻骨铭心的爱情

    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玩世不恭从不相信爱情,她付岀所有感情,身心俱疲下,选择了放手。他和他自认为完美无缺的未婚妻举行盛大婚庆时,他在众多的嘉宾中一眼就看到了他已厌恶之极的她。他猛然觉得,身边的人和物都是虚拟的,只她才是最真实的。当她瘦弱、孤独的身影慢慢消失在他的视线里,这时他猛然发现他经心准备很久的婚礼是这么的无趣和漫长。她离去的单薄、寂寞的背影,成了他心头永远的撕心裂肺的痛。他愿用毕生的财富,换取她的再一次回眸。十二年里他苦心的寻找,又能换来什么呢…………
  • 守护甜心之琉璃幻舞

    守护甜心之琉璃幻舞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开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女主角会开启一段怎样的旅程呢?敬请期待吧~!
  • 侠行天际

    侠行天际

    来自异世界的侠客到了天际大陆会与之摩擦出什么火花呢?巨龙与神明,帝国与斗篷,战友团与兄弟会,还有神秘的龙裔又会与主角产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