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43

第43章 千古文章未尽才(1)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历来被人视为扼腕之事。天不假年,英才早凋,更是令人神伤不已。杨修嵇康,王勃李贺,济慈雪莱,一个个生如夏花,转瞬即逝。正应了清初烈士夏完淳那一句:“千古文章未尽才”。

然而,假如天许其年,而“千古文章”亦“未尽才”,岂不更为可惜?!钱锺书点评西南联大外语系诸师,曾云“陈福田太笨,叶公超太懒”。“太懒”的叶公超生于1904年,其父叶道绳曾任九江知府,叔父叶公绰乃清末民初时的大学者、大藏书家,可以说尽得渊源家学。叶先生中学时即远涉重洋,辗转于美、英、法,1926年回国即执掌北大英文教席,加入新月派,旋即成名,意气风发,享有“水木清华地,文章新月篇”之美誉。在英美文学、新诗、散文和翻译等领域都有精湛研究。尽管先生生性疏懒,名士气重,惜墨如金,但在清华执教的六年间,在教学编书之余,依旧写下了不少极有分量的文章。后来抗战爆发,叶先生辗转于长沙、昆明,先后担任北大、西南联大的外语系系主任。1940年,一代名士,弃教进入外交界,“侯门一去深似海,从此‘叶’郎是路人”。在政界摸爬滚打了四十余载,才明白此半生“营营”,“后悔没有继续从事文学艺术”。也难怪今日修读英文专业的学生几乎都不知其名。

如果说叶先生是因为误入仕途而未尽其才,那么钱锺书和沈从文却是因为那难以逆料的政治风波,在人生的中道来了个决裂。尽管钱氏在《宋诗选注》和毛著翻译中都有大功,尽管沈氏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能成一家之言,但万丈高楼,从头做起,所费之时日,假使能用之于其学术主道,不知精进多少千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还有很多火花,在“围城”和“湘西”的背后,消失于暗黑的天际。

夏志清在悼念陈士骧的时候想起了他过世的胞兄——夏济安,并有感而发地写道: 他们“都是研究文学的人,读了一肚子书,虽然发表了不少文章,但这些文章和自己肚子里的学问、见解相比起来,数量上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的确,无论在大陆、港台,还是在欧美,夏济安、陈士骧那样涉猎古今中外文学之通人,今日实在是凤毛麟角。可惜他们的学问薪尽而火传有限。我们在感叹“千古文章未尽才”之余,也许还会揣摩,他们莫非也遇到了自由主义思想大师阿克顿勋爵的难题——“因为博学而难以写作”?

怀兄叹友的夏志清其实也是在感伤自己:“今天元旦,有位主编从台北打电话同我拜年,同时不忘催稿。拿出旧稿重读一遍,觉得这次圣诞假期,更不如往年,更没有时间作研究、写文章。自珍即要6岁了,比起两年前,并没有多少进步。这几天她日里睡,晚上起来,喂饱后,就要我驮她,一次一次驮着下楼梯到底楼门廊空地去玩。她骑在我的肩上,非常开心,只苦了我,多少该做的事,永远推动不了。驮她时当然不能戴眼镜。昨夜大除夕,美国人守岁,少不了喝酒。有人喝醉了,在靠近大门前吐了一地,我看不清楚,滑了一跤,亏得小孩未受惊吓。二人摔跤,我左掌最先着地,承受了二人的重量,疼痛不堪。亏得骨头未断,否则大除夕还得到医院急诊室去照光,上石膏,更不是味道。我用功读书,数十年如一日,想不到五六年来,为了小孩,工作效率愈来愈差,抚摩着微肿的左掌,更增添了岁除的哀伤。”这番自白读来的确令人心酸。自珍是夏志清先生的爱女,自幼身体不够健全,日夜颠倒,需要小心照拂。一方面是学问的催逼,一方面是爱女之心切,两相夹击之下,竟然如傅雷自嘲的那样,成了一只夹在“墙洞里的小老鼠”。

博士毕业经年,昔日同窗纷纷“绿叶成阴子满枝”,电话告知时,既有初为人父人母的欣喜,也有对将来学问之隐忧。在今日国内高校,纷纷祭起改革大旗、高举评估铡刀之际,学术环境本来就堪虞,如今又多了份为人父母之责任,也就不难体谅夏志清无奈的心情。

人生譬如朝露!露重又飞难进。多少“千古文章未尽才”,都付与,莺和燕。

都是博学惹的祸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这句话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言了。留下这句话的阿克顿勋爵应该为他寂寞的人生感到欣慰了。

1834年,阿克顿出生于那不勒斯。其父系祖先世袭男爵,尤其是祖父曾经做过那不勒斯的首相,也曾是巴勒莫恐怖统治的头目,聚敛了不少财富。正是由于有过这一不光彩的历史,阿克顿拒绝继承这笔意大利的财富。相比之下,阿克顿的母系祖先达尔伯格家族更为可敬。达尔伯格家族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统治下的首批贵族,家族的历史与帝国的历史互相交织,共享荣辱沉浮。后来在英国王政复辟时期投靠法国,成为法国受封贵族。阿克顿幼年丧父。母亲再嫁,阿克顿因此获得又一显赫的姓氏: 利弗森勋爵。利弗森家族在英国政界人脉深厚。阿克顿的继父就曾经做过自由党内阁的外交大臣。

阿克顿的血缘里面就注定了世界主义的自由情怀。这已经不再是信条与修养的问题,而是成了生命的本能。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法国的巴黎和英国伦敦的家族豪宅之中度过。他几乎能够用同样流利的意大利语、法语、德语和英语交谈和写作。后来,为了和家人方便地交流,他要在餐桌上使用几种语言:“用英语与孩子交谈,用德语和出身于巴伐利亚的妻子交谈,用法语和弟媳交谈,用意大利语和岳母交谈。”

阿克顿的教育也是典型的贵族教育。他辗转于意、法、英、德,遍访名师。据说,他认识每一个值得认识的人,读过一切值得一读的书。他饱览史学、哲学、文学和神学,开始藏书,后来达到极为可观的地步,现在这批书藏于剑桥大学图书馆北侧书库。苦读之余,他还陪同政要访问过美国和俄罗斯。他同英国、欧洲大陆甚至美国的几乎任何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家都建立了私交。他不仅生为社会中贵族阶层的一员,而且很早就在知识、宗教和政治精英中间获得类似地位。这样的教育背景使他“最大限度地超越了19世纪中叶在英国似乎根深蒂固的岛民心态和狭隘意识”。

然而,阿克顿的政治生涯却很失败。1859年,在格兰维尔勋爵的帮助下,他才勉强获得一个爱尔兰自治市的议席,可该市的选民对他十分冷淡;1865年,他终于获得一个英国自治市的议席,可任职不足半年。1869年,在格莱斯通的举荐之下,他受封为男爵,成为贵族院成员,然后赋闲在家。1873年,他曾经认真考虑担任驻德大使,后来放弃。

阿克顿政坛的失意倒成全了他学者的声名: 1873年,慕尼黑大学授予他荣誉哲学博士学位,三年后他被选举为慕尼黑皇家研究院的院士;1888年,他接受剑桥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次年又接受了牛津大学民法学博士学位;1890年,他当选为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名誉研究员。

尽管阿克顿在1878—1885年间没有发表一个字,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声明却在古怪地增长。1892年,阿克顿被任命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侍卫官。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官职。也许唯一的好处是可以遍览王室的藏书和宫廷文献。1895年,首相罗斯伯里推荐他填补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教授一职的空缺。这一任命让公众和剑桥都很意外,因为当初正是剑桥拒绝了阿克顿的求学。

阿克顿在剑桥的讲座引起了纷争。有人说其“思维混乱”、“胡言乱语”,充斥了“自负的奇谈怪论”。有人认为其观点简明、义理丰富、辞章华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阿克顿在剑桥最大的贡献就是策划和编辑了《剑桥近代史》。这项工作起始于1896年,直到1902年阿克顿辞世,倾注了其大量的心血,无论其毁誉,都可视为奇迹。

西方大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阿克顿是时代精神的一个奇特的“牺牲品”,工业主义不停地逼迫人们发掘新资料并相信劳动分工,其窒息性影响使一个自由史的研究者手足无措,使“近代西方历史学家中最伟大的头脑之一”,变成一名才华虚掷的编年史编辑。

才华虚掷!这也可能是阿克顿本人自己的感受。1902年他辞世的时候,他的名字并不为一般公众所知。尽管他是那个时代最博学之士、剑桥大学史学教授、《剑桥近代史》的主编,但相对于毕生的宏大抱负,他感觉自己“一生碌碌无为”。

阿克顿真正的远大抱负是写出完善的《自由史论》。为此,“数百册笔记、精心收集的手稿以及他的藏书中上千卷批注过的书籍,都证明了他倾注于这项工作的关切、奉献和想象”。然而,他最终没有完成。后人认为这是“不解之谜”: 阿克顿“并不是被大量事实所吓倒,以致不能做出判断的学者;相反,他既善于组织,也善于判断”。也许,他是因为“博学而无法写作”,因为“资料不完备他不会动笔,然而对他而言,资料总是不完备”。

阿克顿给我们留下的虽然是“断简残编”,但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还是能够洞察这位自由主义预言家和历史裁判者的思想精髓。那就是自由与道德。“他给政治带来了先知的道德热忱,给宗教带来了自由主义的人道关怀;他给这两者同时带来了一个真理: 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力量”,“都必须接受道德判断作为最终的裁决”。

校园里有没有仰望星空的苏格拉底

生不逢时。80年代末的某个夏夜,一大帮风华正茂的学子,聚集在首都的某广场上,集体仰望星空。那一夜,没有沙尘暴,天空明净,群星璀璨。可惜,一阵“天国的阴风”带走了他们的“安娜贝尔·李”。

仰望星空是危险的。这是那代青年的认识。当然受教训的不只是他们,还有他们的父辈,他们的弟妹,更有他们的孩子。于是,这片土地上,仰望星空的人逐渐寥落。

我算那代青年最接近的老弟。虽然没有跟他们一起仰望星空。但仰望星空的事情,我是干过的;仰望星空的后果,虽然没有他们体验得那么深刻,可我也是有体验的。

犹记得小时候,课本中有篇文章,就是讲“数星星的孩子”。孩子长大了,成了天文学家。我不知道语文课程改革之后,这篇文章还在不在?反正,我那时候,读完这一课,激动得睡不着觉。原来,梦想,居然可以通过仰望天空来实现。半夜时分,终于熬不住,偷偷叫醒隔壁的王小二,那个跟我一起穿开裆裤放牛的小朋友,跑出门,在院子里仰望星空。但我意志不够坚定,望了一会儿,抵抗不住缠绵的睡意,便鼾然入了梦乡。王小二做事比我认真,他望得入了迷,最后把脖子给“崴”了。第二天,他爸爸打了两耳光,才把他的脖子打回原位。我觉得挺对不起他。可他说,没有什么,还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他真的看见了“天国”。

王小二居然看见了“天国”,我羡慕了很久。但我更忘不了他爸爸那两记响亮的耳光,所以没敢造次。就这样,在那两记闪亮的耳光中,我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仰望星空的毛病又突发。但这次不是为了看“天国”,我知道那很遥远,我是想看流星。据说,看见流星,找到那块陨石,就找到了爱情。

流星偶尔看见,陨石却没有找到,但爱情还是来到了身边。可我找到的“野蛮女友”,最反对我仰望星空。她很有道理,因为污染严重,星空已经不是儿时的星空。我好几次,星星没有看见,倒是踩了几堆狗屎,跌了几跤,教训深刻。

仰望星空是危险。这其实是苏格拉底给我们的教训,可惜我们已经遗忘了。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曾经将他心目中的城邦比成是一艘船。他心目中的船长、舵手自然是“哲人王”了,那个看上去老朽、弱不禁风,但人生阅历丰富、知识渊博的人才是真正的“仰望星空者”(stargazer)。只有在他的掌舵下,这艘船只才能驶向“理想国”。可惜,船上的人为了争权夺利,人人自以为找到了航向,自以为有能力,都要争着抓住舵,更要把“仰望星空者”抛入海中,说这个仰望星空者百无一用、胡思乱想。

苏格拉底将仰望星空的独家权利赋予了哲人,其他那些仰望星空的人都是瞎来。就如,数星星的孩子张衡,跟我和王小二绝对不一样。但是,仰望星空的不只是哲人,还有诗人。“夜色如此温柔”的济慈、“我欲乘风归去”的苏轼,自然都是苏格拉底要驱逐出理想国的人物。因为他们是模仿的模仿,与真实相差了两个档次。对“城邦”的运转非但无所助益,相反却惑人耳目。

诗与哲学之争,纠缠了两千来年。但是,自启蒙运动以来,这对冤家对头倒要携起手来,面对共同的敌人。苏格拉底的故事中还有悲剧的成分,“仰望星空”的哲人最终被抛入了海中,没有了哲人的这艘船纯粹就是“愚人船”。发誓跟柏拉图过不去的诺瓦利斯写了一个跟苏格拉底相反的故事。把哲人驱逐出理想国的是诗人,诗人带着这艘“城邦之船”前行,到了海上,遇到了塞壬的歌声。诗人建议同伴用蜡烛将耳朵封住。可这帮家伙自以为是,将诗人抛下船,诗人最终被海豚救起,而这些船员却全体葬身海底。

仰望星空的哲人和诗人,如今,都被我们驱逐。取而代之,治理国事的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哲人在校园独自憔悴(借用冯象先生的说法是“校园里已经见不到翩翩起舞的苏格拉底”);诗人开始在大街上“裸”奔。

没有了哲人和诗人仰望的星空,这星空也是寂寞的。因为,理性经济人,是星空的敌人。按照韦伯的工具理性说法,仰望星空的确是浪费时间、也就浪费了金钱。星空美则美矣,当不得饭吃;更何况,星空,你想望,也望不见,因为“阴霾”密布。

按照苏格拉底的逻辑,如今执掌权力牛耳之人都是“窃”居者。可惜他们没有“窃”传仰望星空的本事。原本,最应该“在其位”仰望星空的人,却“尸位素餐”,根本没有仰望星空。或者说,即使他们仰望的星空也不是这片土地的星空,那是美利坚的星空,或者是欧罗巴的星空。总之,他们在“伪”仰望星空。所以,有理由担心,当这艘“愚人船”遇险的时候,没有等我们将他们扔下水,这些“伪”仰望星空者早就持着护照或绿卡,改换身份去了大洋的彼岸。

刀和笔能刻出怎样的一段人生

还记得读大学时的某个春夜,站在师大逸夫楼三楼的文科阅览室读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琴声如诉》之后的落寞感受。当然,杜拉斯最为人传诵的还是《情人》的开头:“我已经老了”。

某日,在办公室午休,和同事偶然谈起生活的感受。同事说,我在你这样的年纪,活蹦乱跳的,有使不完的劲。同事大我一轮,我看他气血充足、声如洪钟,很是羡慕。当时我只有苦笑摇头的份。

老了的标志是心如止水。把罗素那篇《人之变老》英文翻来覆去拿来考学生,但学生只做一次,我却要年年做。罗素将人生分成河流的三段,早岁激越、中年壮阔、晚年宁静。如今,我体验的是宁静,尽管宁静的背后波澜丛生。

我将三十岁起的人生定义为中年。董桥说,“中年是下午茶”。可我没有品出茶香。只觉得是一滴水,在阳光下慢慢蒸发。

白天在学校应卯;晚上归家,赖在沙发上,追电视连续剧。人到中年,就对其他中年人的人生感了兴趣。正好这段时间深圳卫视在播《缘分》,中年人的情感剧,也就连追了下去。

同类推荐
  • 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阴性书写

    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阴性书写

    讲述了综观中国古典诗词,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与女性语言来创作的现象就颇为普遍,《君难托: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及其阴性书写》大量援引唐宋词来说明这一现象。若就美学的观点言之,很多唐宋小词确乎体现了一种“双性人格”的特质。当然,古之作者未必有意追求这种特质。这些男性的作者,竟然在剪红刻翠、无边风月的游戏之作中,无意间展示了一种深隐于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化情思。与其他言志载道的诗文大为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更加细微幽约,更显阴性势态。
  •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文艺学理论研究部分成果的结集。孙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既沐浴了五四文化重镇诸多学术大师的思想余泽,又得到当时云集北大的朱光潜、蔡仪、金岳霖等各具代表性的哲学、美学、语言、文学大家的学术熏陶与逻辑训练,而十几年僵化的庸俗社会学的教条则孕育了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 温暖灵魂的味道

    温暖灵魂的味道

    张佳玮用灵犀的文字写出令人垂涎的琳琅美食,让人的整个灵魂都要起舞,整个人生都要亮了。苏美则用跳脱的语言,写出生活的随性,岂能万事如意,但求吃口好的。这么远那么近透过记忆的琥珀,用一块花馍讲述一个与你无关,却处处带你回头的故事,那些让人怀念却回不去的旧时光。小岩井则讲述行走在异国他乡的羁旅人的舌尖乡愁、青春爱情和心灵羁绊。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
热门推荐
  • 业佛

    业佛

    万法归宗何以独修,善恶有终何以独断!吾行大自在,吾修逍遥身。天下千般难随念,世间万般苦由心!管他天塌地陷山崩水覆,吾自轻舟自流,云卷风轻!
  • 贴身龙卫

    贴身龙卫

    咳咳,我学生一名,啥也不会,就会打架,泡妞。嫌弃我那就别找我。gun,离我家小姐远点
  • 明修

    明修

    缘起即灭,缘生已空。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不一样的仙侠,不一样的世界。
  • 玄元界尊

    玄元界尊

    一个落魄的大学生司马辰做了两年的小区网络生意,因一次雷雨天于意外之下遭遇电击而来到天元大陆。因生意苦逼了两年的他,才发现自己再次苦逼的上了一个即将死去的孩子身上,更让他差点吐血的是快再次挂掉的“他”和一个抱着“他”的女人居然被数人追杀着……然而,这才是一个开始!PS:此书暂时停更!抱歉!!
  • 惊悚档案

    惊悚档案

    这是一本各种惊悚的故事结合在一起的小说,故名为“惊悚档案”。当你打开这本书的同时,便已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地带……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幻风圣月

    幻风圣月

    闵小筱,一个普通的少女,在温暖的家中过着幸福的日子。然而,在她十八岁的早上,一个悲剧的梦境,一份惊人的消息,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那神秘的城中城——圣月,当大门重新打开的时候,命运的浪涛翻涌而至。宿命、轮回、前世、今生,是重生还是破灭?是真实还是虚幻?历史是否有着惊人的相似,又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真相即将展开……~~~~~~~~~~~~~~~~~~~~~~~~~~书是小九在大学时期以“凌月菡”为笔名连载的一篇作品。原稿创于高中时期。虽然比现在多了些未经世事的单纯,但是剧情和中心思想方面,小九还是比较满意的。因此,放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 枪神纪之虐杀原形

    枪神纪之虐杀原形

    在C国南方海域,一个与世无征的小岛之上,拥有着一个秘密学园,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特工,他们执行着各种超自然的事件
  • 风吹落叶泪无痕

    风吹落叶泪无痕

    与甜美女孩邂逅一夏终究不过是一场美丽的梦盛夏远去秋风袭来一切能否再度重来……
  • 你好,魔法使

    你好,魔法使

    世界隐藏了真实,大部分普通人会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度过一生,缺少契机去接触那些遭到隐藏的真实。然而,杜宇在一次意外中偶然血统觉醒,并循着未知力量的指引,得知世界的真面目。真相的代价便是告别普通的人生,投身到动乱不休的奇幻世界……杜宇盯着手中的魔导书,仰天长叹道:“总觉得,这画风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