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5800000009

第9章 《说文》会意字概况(8)

会谊者,两形并列之字也。吾谓两形并列之字,亦出于古代图画,例如武字从止从戈,在上古时必画一人作止戈之形;信字从人从言,在上古时必画一人作欲语之形。(《小学发微补》,收于《刘申叔遗书》(一),523页)

沈兼士谓:

以文字画为原始象形体,以初期意符字为文字画与六书象形字中间之过程。……逐渐将各直接表示事物之图形,变为间接代表言语之符号。其形音义或由游离变为固定,或由复合变为独立,今姑名之为初期意符字。(《初期意符字之特性》,收于《沈兼士学术论文集》,207页)

他强调了初期意符字逐渐由文字画向“代表言语之符号”的过渡。

唐兰谓:文字的起原是图画,而牠的演变,大都是语言所促成的。……除了实物的名称可迳用图形来代表外,一切抽象的语言就只好刺取图画的片断,给牠们以新的意义,这就是象意字。(《古文字学导论》,105页)

唐氏指出代表“抽象的语言”的象意字为“刺取图画的片断”所得。为了突出其图画性,唐氏甚至强调“古文字只有象意,没有会意。象意字是从图画里可以看出它的意义的”唐兰《中国文字学》,71页。。

王元鹿则从会意字与纳西东巴文字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会意字的出现是比较早的,它滥觞于图画式的语段文字。因为,从甲骨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的会意字中我们看到,早期会意字与图画式语段文字一样,都是凭图象的组合见义的。……这三个共同特征的造成原因是同一个——独体象形字无法记录表抽象意义的词。(《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78—79页)

其实,图画式语段文字,作为文字史上较为接近源头的阶段,还具有较多的原始性,比如周有光认为:

(形意文字周有光所说的“形意文字”包括“具有图画形式的文字(图画字)”,参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10页。)都不能按照语词次序完备地书写语言。

形意文字所代表的语言段落基本上都是“长语段”(篇章、章节、章句),有时也有“短语段”(语词),那是偶然现象。形意文字都是“超语言”的,可以用任何语言来解说。

从“六书”来看,形意文字突出象形(表形),也有指事(表意),较少会意(表意),极少假借(表音),一般没有形声(意音结合)。

形意文字的最初要求是“帮助记忆”(示意),不是“书写语言”(写话)。它的共同特点是“不能”完备地书写语言,要用师生传授,口头说明,彼此联想,死记硬背,来补充文字记录的不足。(《比较文字学初探》,41—44页)

所以,与其说图画式语段文字为后来的会意字输送了几个具体的字形,倒不如说它为会意字提供了一种构形范式。在这种范式里,构成语段的元素基本上是表意的(以象形为主,也包括指事和会意),它们通过这些表意元素的意义组合来表示一定的语言段落(篇章、句子、语词);这些构形元素不是如后世成熟文字那样呈线性分布的,而是表现出平面空间布局,构形元素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有时也因为对现实空间位置关系的模拟而附带了一定的表意功能;但它又是“不能按照语词次序完备地记录语言”的,因为其功能是“‘帮助记忆’(示意),不是‘书写语言’(写话)”,因此语段文字一般只保留实际语言中对显示语义起关键作用的表达实体事物的部分,而对其他部分则忽略不计,要求读者通过“彼此联想,死记硬背,来补充文字记录的不足”。这些都与后世出现的会意字在表意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在表音方面,图画式语段文字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语音一般没有直接联系,“极少假借(表音),一般没有形声(意音结合)”,它同语音的联系是以语义为中介而间接实现的。极端言之,同一语义在不同语言中可以和不同语音形式相结合,因而周有光说“形意文字都是‘超语言’的,可以用任何语言来解说”,这一点也和会意字的表音方式有着相似之处。

周有光说,图画式语段文字中仅有“较少会意”,这是说在表意语段文字大量存在的大背景下,真正记录语词的会意字在当时尚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其表词方式脱胎于图画式语段文字,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2.6.4会意字的“近祖”是甲金文字中还有残存的“合文”。所谓“合文”,据周祖谟解释,是指“合写在一起的汉字。汉字是音节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的一个音节。用汉字记录汉语,从古至今一直是字与字分开写的,但在商代的甲骨文和周代的金文里有少数把两个字或三个字合写在一起的,文字学家称之为合文”《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210页。。

詹鄞鑫认为:

合文现象和为词组造单字的现象,反映了早期汉字存在一个字读几个音,可以承当主谓句、动宾句、偏正词组、联合词组的现象。这是用图画记事的原始记事法的孑遗,是文字保留原始性的重要征象。(《汉字说略》,67页)

合文是“用图画记事的原始记事法的孑遗”,应该没有什么疑问。但问题是,在汉字的一个书写单位表示汉语中一个语词单位占主导地位的商周时代,为什么还会出现“把两个字或三个字合写在一起”的合文现象?笔者认为,除了逼仄的书写空间和书者刻意求变的自觉创造参夏军《甲骨文新鉴》,70页。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当时人把“小臣”、“上帝”、“武丁”、“二千”、“小隹”、“匕牛”、“小祖乙”、“母妣辛”等和其他字一样,当作一个意义单位了。作为一个意义互融的语词单位,书写者当然习惯于将它们作为一个书写单位而写在一起了。这样,合文的意义等于构成合文的两三个字的意义组合,这同会意字的表意原理是大体相同的,因此合文就成为会意字的来源之一,甚至“小隹”为“雀”、“匕牛”为“牝”、“四马”为“驷”等合文演成的会意字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在读音方面,尚需合理解释。按理说,合文由两三个字组成,应读成两三个音节,而今天的会意字只读成一个音节,二者在这方面似乎存在着矛盾。对此,学者们曾作出一些推测:章太炎曾创“一字重音说”,“中夏文字率一字一音,亦有一字二音者,此轶出常轨者也”章太炎《国故论衡·一字重音说》,收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20页。;李静生认为,汉字会意字的最初读音,可能是有几个形会合便读几个音节,如“武”、“信”可能是“止戈”、“人言”二音的转变,“暴”可能即读“日出共米”,后来才变为单音节的参李静生《纳西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6期。;王元鹿推测,汉字形声字在初始阶段必然经过一个双音节阶段,如“洋”、“姜”即读“羊水”、“羊女”,后来逐渐向单音节转化参王元鹿《纳西东巴文与汉形声字比较研究》,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5期。;喻遂生也赞成甲骨文在初始阶段有些字可以读多音节的观点,但他认为这种多音节是补出会意字所包含的相关句子成分,而不是会意字偏旁的连读参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1期。。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究(探究时不能脱离汉语古音的整体框架和发音规律),但即使因为合文读作多个音节而不将它看作后世严格意义上的会意字,我们将它当作由图画语段文字向后世严格意义上的会意字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也还是站得住脚的。

2.6.5“字词蕴含”与“随文改字”。其实这是两种较为特殊的合文现象,通过它们可以进一步说明合文是会意字的来源之一。

“字词蕴含”指“有些记录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没有带主语、宾语、中心语等成分,但主语、宾语、中心语等成分包含在字中,或应一并读出”;“随文改字”指有些会意字记录词的时候,由于具体语境不同,字往往随主语、宾语、中心语等句子成分的不同而用不同的形符来构成”。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28页。裘锡圭、喻遂生、刘钊、陈年福等对此现象已作过一些研究参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载《中国语文》1978年3期;喻遂生《纳西东巴字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1期;刘钊《古文字构形研究》,吉林大学1991年博士学位论文;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100—104页。。

“字词蕴含”如甲骨文“”(陷,或释“薶”):

壬戌卜,争贞:惟王自往?(合集788)

……子其麋?(合集10363)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二三片考释说“”“象麋陷阱中之形,罗释为阱。案当是‘陷麋’二字之合文。知者,以下言‘允擒二百又九’,不复言麋也”。“”一带宾语“麋”,一不带,不带者(前例)有可能如郭说为“陷麋”之合文,宾语“麋”已蕴含于合文“”中矣。则带宾语“麋”之“”(后例)已从合文演为纯粹表动词“陷”之会意字了。由此可见,合文为会意字的来源之一。

“随文改字”如甲骨文“”、“”(沉):

贞:燎于土三小牢,卯一牛,十牛?(合集779正)

三牢?(合集16186)

乙酉卜宾贞:使人于河,三羊,册三牛?(合集5522)“字词蕴含”和“随文改字”的例句分别采自范常喜《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29页、32页。

甲骨文“沉”字随宾语不同而发生变化,所沉者为牛则作“”(上例),所沉者为羊则作“”(中例),此为“随文改字”,实际上是随语境而改字。由于已经带上了宾语“牛”、“羊”,“”、“”都应算作会意字了,但因为其字形尚不固定,会随语境而发生变化,似乎又包含着一点“字词蕴含”的影子,因而我们说“随文改字”是由“字词蕴含”向定型的会意字的过渡状态。到下例中,字已不随所沉之物“羊”而发生变化了,因而我们说此时的字已成了纯粹的比较定型的会意字了。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字词蕴含”作为一类特殊的合文,“随文改字”作为“字词蕴含”向定型的会意字的过渡状态,由于其对照组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甲金文中的某些“合文”在意、音两个方面向成熟的会意字的发展进程。

2.6.6前面我们讨论了会意字的“远祖”图画式语段文字和它的“近祖”合文,以及两类特殊的合文现象——“字词蕴含”和“随文改字”。其中,图画式语段文字具有较强的图画性,与语言的联系较远,所以较为原始;合文的图画性有所降低,与语言的联系则更为紧密,所以相对后起,和会意字的关系也更近一些。“字词蕴含”和“随文改字”现象,则让我们看到了由合文向会意字过渡的进程。至于会意字的另外两大来源——在表意字上加意符形成的会意兼声字以及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符直接合成的会意字,前者我们在本章做进一步的研究。

同类推荐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分别是: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发现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重构等。
  •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品质德国

    品质德国

    2006年,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那一年,它在 BBC 的调查中被票选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不仅是对德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德国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认可。近代以来,文化一直是德国的骄傲,20世纪兴起的欧洲当代哲学即以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德国哲学家为精神导师,而德国音乐也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高峰。 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成就,这中间的种种奥秘,值得中国人深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这位遥远的“世界村邻居”那里学到一些得失兴衰之间的经验。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热门推荐
  •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的构思,是让《西游记》中的几位主要神话人物到处于晚清社会窗口地位的上海来游历一番,亲见了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世相和风俗。这是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部小说,值得一读。
  • 夜月明珠

    夜月明珠

    什么是真正的武学修养?无物,无形。什么是真正的敌人?没有敌人。只有我,我才是王者。
  • 赵丽颖外传之颖火虫语录

    赵丽颖外传之颖火虫语录

    是搜集版的,赞美赵丽颖的文章,赵丽颖的粉丝来啊来啊……
  • 斗破之阵法师

    斗破之阵法师

    一个异世阵法师,突入介入斗破苍穹,改变了斗破,不一样的斗破,不一样的萧炎,群号:六一三八六八九八五
  • 乌克兰翎大陆

    乌克兰翎大陆

    女主沐灵兮因黑衣人的阵法来到乌克兰翎大陆,在这陌生的大陆上寻找父亲,遇到了生命中的人。想知道会发生什么吗?点开看看吧!
  • 再寻仙路

    再寻仙路

    绝世仙尊与魔界至尊生死决战,不想却落入他人彀中,双双陨灭,灵识转世,双方再续前世亦敌亦友的求道之路,强者归来,一雪前仇
  • 死循环:女配的怨恨

    死循环:女配的怨恨

    声色游戏,是谁入了谁的局。倾城一跳,她与他都变成了活着却站在死亡线上的人。豪门惊情,在层层叠叠扑朔迷离之中,女配和男配何去何从简介无能。QWQ
  • 靠!叫你放开我,听到没有

    靠!叫你放开我,听到没有

    我本欲忘却,放下本不属于我的你,为什么还要来招惹我,千年轮回,我只是想留住你的回眸,仅此……而已……吾乃上神,散尽仙灵,只为护你周全……月儿,你不需要背负这些使命,为师会替你分担,你只要开开心心就好……小狐狸你着实有趣的紧,我玉玲珑罩你了……
  • 混乱民国

    混乱民国

    这里的民国有九叔有岳绮罗,有僵尸有恶鬼,法术与吸血鬼狼人对决,神通和钢铁争锋。一个小人物在民国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逃避走向面对。
  • 鸢尾花的泪光

    鸢尾花的泪光

    两岸文学PK大赛岚沐组织近年最为优秀的商业间谍桑蓝接受最后一个任务,进入卓氏企业盗取生产链,却意外与卓氏企业少爷卓季宸订婚···二十一年前的一面给他一辈子照顾她的承诺,但是她的心却始终恋着他死去已久的哥哥···情扯多年,鸢尾花的恋爱季节,还是自杀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