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7900000005

第5章 《汉书》历校辨疑

班固《汉书》一书中,汉高帝元年至武帝太初元年之间的纪日干支,共有三百七十二项(同日干支出现多次的,仍以一项计)。

按照《颛顼历表新编》一文所附表二(以下称简《历表》)逐项检核,结果是:有二百九十二项与《历表》符合,有八十项与《历表》不符。

如果《历表》确定无误,那么《汉书》中和《历表》不符的这八十项纪日干支就必然是错误的。这就是说,用《历表》可以校出史书记载上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看到,凡是不符合《历表》的纪日干支,在《史记》和《汉书》中,往往记载互有歧疑。或在一书的前后各篇中不相一致。经过分析辨别,也往往能找到致错的原因并加以订正。

以下对这八十项纪日干支资料,按《汉书》一书的次序,逐项加以具体说明。《史记》、《汉书》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为准,引用时注明页数,以便翻检。

1、《汉书·高帝纪》(63页):“(高帝七年)十二月……辛卯,立子如意为代王。”

[历校]《历表》高帝七年十二月朔日辛亥,本月无辛卯。

[辨疑]《汉书·诸侯王表》(404页):“赵隐王如意,高帝子。(高帝)九年四月立”,《史记》、《汉书》其它各篇无如意立为代王的资料。《历表》九年四月朔日戊辰,辛卯为二十四日。

[订正]七年十二月应改为九年四月。

2、《汉书·惠帝纪》(91页):“(惠帝五年)秋八月己丑,相国参薨。”

[历校]《历表》惠帝五年八月朔日己酉,本月无己丑。

[辨疑]《汉书·百官公卿表》(750页):“(惠帝五年)八月己丑,相国参薨。”同误。《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3页):“(惠帝五年)八月乙丑,参卒。”惠帝五年八月朔日己酉,乙丑为十七日。

[订正]己丑误,当为乙丑。

3、《汉书·惠帝纪》(91页):“(惠帝)六年冬十月辛丑,齐王肥薨。”

[历校]《历表》惠帝六年十月朔日戊申,本月无辛丑。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3页):“(惠帝六年)七月,齐悼惠王薨。”《历表》惠帝六年七月朔日甲戌,辛丑为二十八日。

[订正]十月误,当为七月。

4.5、《汉书·高后纪》(102页):“(吕后八年)八月庚申,平阳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辛酉,斩吕禄,笞杀吕媭。”

[历校]《历表》吕后八年八月朔日壬午,本月无庚申、辛酉。

[辨疑]《史记·吕太后本纪》(409页):“(吕后八年),八月庚申旦,平阳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同误。《史记·孝文本纪》(413页):“(吕后八年)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980页):“(吕后)八年九月产以吕王为汉相,谋为不善。大臣诛产,遂灭诸吕。”《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5页):“(吕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诛诸吕。”《历表》吕后八年九月朔日辛亥,庚申为十日,辛酉为十一日。

[订正]八月误,当为九月。

6、《汉书·文帝纪》(130页):“(文帝后)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有蚀之。”

[历校]《历表》文帝后四年五月朔日丁巳,四月晦日当为丙辰。

[辨疑]《汉书·五行志》(1501页):“(文帝)后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东井十三度。”

[订正]丙寅误,当为丙辰。

7、《汉书·景帝纪》(142页):“(景帝三年)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三月朔日癸未,二月晦日当为壬午。

[辨疑]《汉书·天文志》(1501页):“景帝三年二月壬午晦,日有食之,在胃二度。”

[订正]壬子误,当为壬午。

8、《汉书·景帝纪》(143页):“(景帝四年)十月戊戌晦,日有蚀之。”

[历校]《历表》景帝四年十一月朔日己卯,十月晦日当为戊寅。

[辨疑]《汉书·五行志》景帝四年未载日食。

[订正]待考。

9、《汉书·异姓诸侯王表》(377页):“(高帝五年)十二月乙丑(张)耳薨。”

[历校]《历表》高帝五年十二月朔日癸巳。本月无乙丑。

[辨疑]《汉书·张耳陈馀列传》(1839页):“(高帝)五年秋,耳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798页)载张耳死于高帝五年七月。《历表》高帝五年七月朔日庚申,乙丑为六日。

[订正]十二月误,当为七月。

10、《汉书·异姓诸侯王表》(381页):“(吕后二年)十月癸丑,王义始,故襄城侯。”

[历校]《历表》吕后二年十月朔日辛酉,本月无癸丑。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17页):“(吕后二年)七月癸巳,初王义元年。”《历表》吕后二年七月朔日丁亥,癸巳为七日。

[订正]十月癸丑误,当为七月癸巳。

11、《汉书·异姓诸侯王表》(383页):“(吕后七年)十一月丁巳,王大始,故平昌侯。”

[历校]《历表》吕后七年十一月朔日壬戌,本月无丁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23页):“(吕后七年)二月丁巳,王太元年。”《历表》吕后七年二月朔日庚寅,丁巳为二十八日。

[订正]十一月误,当为二月。

12、《汉书·诸侯王表》(403页):“淮南厉王长,高帝子,(高帝)十一年十月庚午立。”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十月朔日己丑,本月无庚午。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11页):“(高帝十一年)十二月庚午,厉王长元年。长,高祖子。”《历表》高帝十一年十二月朔日戊子,本月无庚午,亦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3075页):“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历表》高帝十一年七月朔日乙卯,庚午为十六日。

[订正]十月误,当为七月。

13、《汉书·诸侯王表》(404页):“赵共王恢,高帝子,(高帝)十一年三月丙午,为梁王。”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11页):“(高帝十一年)二月丙午,初王恢元年。恢,高祖子。”《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丙午为二十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14、《汉书·诸侯王表》(405页):“河间,孝文二年三月乙卯,文王辟彊以幽王子立。”

[历校]《历表》文帝二年三月朔日壬申,本月无乙卯。

[辨疑]原作三月乙卯。校点本《校勘记》(425页):“朱一新说《文纪》作‘三月’,汪本亦作三月,此作‘二月’误。”据此,校点本改三月为二月。《历表》文帝二年二月朔日癸卯,乙卯为十三日,二月不误。校点本误从朱一新说,实际上把正确的二月改成错误的三月。《汉书·文帝纪》(117页):“(文帝二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同时立为王者除河间王辟彊外,还有城阳王章、济北王兴居、代王武、太原王参、梁王揖。《汉书·诸侯王表》皆作二年二月乙卯立,二月有乙卯,三月不当再有乙卯。《汉书·文帝纪》三月应据此改为二月。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15、《汉书·诸侯王表》(412页):“赵敬肃王彭祖,景帝子。(景帝二年)二月甲寅,立为广川王。”

[历校]《历表》景帝二年二月朔日己未,本月无甲寅。

[辨疑]《汉书·景帝纪》(141页):“(景帝二年)春三月,立皇子德为河间王,阏为临江王,馀为淮阳王,非为汝南王,彭祖为广川王,发为长沙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39页)六王立皆在三月甲寅。三月有甲寅,二月不当有甲寅。《历表》景帝二年三月朔日己丑,甲寅为二十六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16、《汉书·诸侯王表》(413页):“膠西于王端,景帝子。(景帝)三年六月乙巳立。(六月乙巳以下共二见)。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本月无乙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0页):“(景帝三年)六月乙亥,于王端元年。”《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乙亥为二十四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乙亥。

17、《汉书·诸侯王表》(414页):“膠东王,景帝子。(景帝)四年四月乙巳立。”

[历校]《历表》景帝四年四月朔日丁未,本月无乙巳。

[辨疑]《汉书·景帝纪》(143页):“(景帝四年)夏四月己巳,立皇子荣为皇太子,徹为膠东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2页):“(景帝四年)四月己巳,初王元年。是为孝武帝。”《历表》景帝四年四月朔日丁未,己巳为二十三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己巳。

18、《汉书·诸侯王表》(415页):“临江愍王荣,景帝子。(景帝)七年十一月己酉,以故皇太子立。”

[历校]《历表》景帝七年十一月朔日辛酉,本月无己酉。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5页):“(景帝七年)十一月乙丑,初王闵王荣元年。”《历表》景帝七年十一月朔日辛酉,乙丑为五日。

[订正]己酉误,当为乙丑。

19、《汉书·诸侯王表》(416页):“六安,(武帝)元狩二年七月壬子,恭王庆以康王少子立。”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七月朔日庚午,本月无壬子。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61页):“置六安国,以故陈为都。(武帝元狩二年)七月丙子,初王恭王庆元年。”《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七月朔日庚午,丙子为七日。

[订正]壬子误,当为丙子。

20、《汉书·诸侯王表》(417页):“常山宪王舜,景帝子。(景帝)中五年三月丁巳立。”

[历校]《历表》景帝中五年三月朔日辛酉,本月无丁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849页):“(景帝中五年)四月丁巳,初王宪王舜元年。孝景子。”《历表》景帝中五年四月朔日庚寅,丁巳为二十八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四月。

21、《汉书·王子侯表》(428页):“合阳侯喜,帝兄,为代王。匈奴攻代,弃国,废为侯。(高帝)八年九月丙午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6页):“合阳,高祖兄。兵初起,侍太公守丰,天下已平,以六年正月立仲为代王。高祖八年,匈奴攻代,王弃国亡,废为合阳侯。(高帝)八年九月丙子,侯刘仲元年。”《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丙子为六日。

[订正]丙午误,当为丙子。

22、《汉书·王子侯表》(457页):“武始侯昌,赵敬肃王子。(武帝元朔三年)四月甲辰封。”(四月甲辰以下共三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三年四月朔日庚午,本月无甲辰。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094页):“武始,赵敬肃王子。(武帝元朔)三年四月庚辰,侯刘昌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三年四月朔日庚午,庚辰为十一日。

[订正]甲辰误,当为庚辰。

23、《汉书·王子侯表》(467页):“樊舆节侯脩,中山靖王子。(武帝元朔五年)二月癸酉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五年二月朔日己丑,本月无癸酉。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05页):“樊舆,中山靖王子。(武帝元朔)五年三月癸酉,节侯刘条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五年三月朔日己未,癸酉为十五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24、《汉书·王子侯表》(474页):“陆元侯何,菑川靖王子。(武帝元鼎元年)七月辛卯封。”(七月辛卯以下共四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元年七月朔日辛丑,本月无辛卯。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4页):“陆,菑川靖王子。(武帝元狩)元年四月戊寅,侯刘何元年。”《历表》武帝元狩元年四月朔日丁未,本月无戊寅,亦误。《汉书·王子侯表》(470页)载武帝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同日封城阳顷王子二十人为列侯,《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08页)失载皎靖侯云,故只有十九人。但记始封年月栏仍有二十项四月戊寅,所以菑川靖王子刘何误入城阳顷王子名列中,致误为四月戊寅。菑川靖王子共四人,同日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4页)记为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辛卯,所以刘何始封按《史记》也应当为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辛卯。《历表》武帝元狩元年十月朔日庚戌,本月无辛卯,亦误。《史记》年次误而月份不误,《汉书》年次不误而月份误,所以当为元鼎元年十月辛卯。《历表》武帝元鼎元年十月朔日乙亥,辛卯为十七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25、《汉书·王子侯表》(475页):“甘井侯光,广川缪王子。(武帝元鼎元年)七月乙酉封。”(七月乙酉以下共二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元年七月朔日辛丑,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5页):“甘井,广川穆王子。(武帝元狩)元年十月乙酉,侯刘元元年。”《历表》武帝元狩元年十月朔日庚戌,本月无乙酉,亦误。《汉书》年次不误月份误,《史记》年次误而月份不误,所以当为元鼎元年十月乙酉。《历表》武帝元鼎元年十月朔日乙亥,乙酉为十一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26、《汉书·王子侯表》(475页):“皋虞煬侯建,膠东康王子。(武帝)元封元年五月丙午封。”(五月丙午以下共三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封元年五月朔日丁卯,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1116页):“皋虞,膠东康王子。(武帝元鼎)元年五月丙午,侯刘建元年。”《历表》武帝元鼎元年五月朔日壬寅,丙午为五日。

[订正]元封元年误,当为元鼎元年。

27、《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55页):“东武贞侯郭蒙……(高帝六年)正月戊午封。”

[历校]《历表》高帝六年正月朔日丙戌,本月无戊午。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05页):“东武……(高帝)六年正月戊午,贞侯郭蒙元年。”同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88页)有高帝六年正月丙戌、丙午、丁未、戊申、壬子等顺沿的纪日干支,则戊午当在二月。

[订正]正月误,当为二月。

28、《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63页):“柳丘齐侯戎赐……(高帝六年)六月丁亥封。”

[历校]《历表》高帝六年六月朔日甲寅,本月无丁亥。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15页):“柳丘……(高帝)六年六月丁亥,齐侯戎赐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29、《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79页):“阳河齐侯其石……(高帝七年)十一月甲子封。”

[历校]《历表》高帝七年十一月朔日壬午,本月无甲子。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30页):“阳河……(高帝)七年十月甲子,齐哀侯元年。”《历表》高帝七年十月朔日壬子,甲子为十三日。

[订正]十一月误,当为十月。

3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0页):“宁严侯魏遬……(高帝八年)四月辛卯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四月朔日甲辰,本月无辛卯。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3页):“宁……(高帝)八年四月辛酉,庄侯魏选元年。”《历表》高帝八年四月朔日甲辰,辛酉为十八日。

[订正]辛卯误,当为辛酉。

3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3页):“襄平侯纪通……(高帝八年)九月丙午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本月无丙午。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7页):“襄平……(高帝)八年后九月丙午,侯纪通元年。”《历表》高帝八年后九月朔日辛丑,丙午为六日。

[订正]九月误,当为后九月。

32、《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3页):“龙阳敬侯陈署……(高帝八年)九月己未封。”

[历校]《历表》高帝八年九月朔日辛未,本月无己未。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7页):“龙……(高帝)八年后九月己未,敬侯陈署元年。”《历表》高帝八年后九月朔日辛丑,己未为十九日。

[订正]九月误,当为后九月。

33、《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4页):“平严侯张瞻师……(高帝)九年十二月壬寅封。”

[历校]《历表》高帝九年十二月朔日庚午,本月无壬寅。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8页):“繁……(高帝)九年十一月壬寅,庄侯彊瞻元年。”《历表》高帝九年十一月朔日庚子,壬寅为三日。

[订正]十二月误,当为十一月。

34、《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4页):“陆量侯须无……(高帝九年)三月丙戌封。”

[历校]《历表》高帝九年三月朔日戊戌,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48页):“陆梁……(高帝)九年三月丙辰,侯须毋元年。”《历表》高帝九年三月朔日戊戌,丙辰为十九日。

[订正]丙戌误,当为丙辰。

35、《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596页):“义陵侯吴郢……(高帝九年)九月丙子封。”

[历校]《历表》高帝九年九月朔日乙未,本月无丙子。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50页):“义陵……(高帝)九年九月丙子,侯吴程元年。”同误。《史记》前此为离侯邓弱九年四月封,后此为宣平侯张敖九年四月封,此九月夹于两四月之间,当为四月之误。《历表》高帝九年四月朔日戊辰,丙子为九日。

[订正]九月误,当为四月。

36、《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1页):“长脩平侯杜恬……(高帝十一年)三月丙戌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56页):“长脩……(高帝)十一年正月丙辰,平侯杜恬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正月朔日丁巳,本月无丙辰,亦误。《史记》此条前后皆为正月,故正月不误,而丙辰为丙戌之误。高帝十一年正月朔日丁巳,丙戌为三十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正月。

37、(甲)《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4页):“临辕坚侯戚鳃……(高帝十一年)二月乙酉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59页)“临辕……(高帝)十一年二月乙酉,坚侯戚鳃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乙)《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5页):“汲绍侯公上不害……(高帝十一年)二月乙酉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60页):“汲……(高帝)十一年二月己巳,终侯公上不害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本月无己巳,亦误。

[订正]待考。

38、《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6页):“汾阳严侯靳彊……(高帝十一年)三月辛亥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辛亥。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61页):“汾阳……(高帝)十一年二月辛亥,侯靳彊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二月朔日丁亥,辛亥为二十五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39、《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07页):“衍简侯翟盱……(高帝十一年)七月己丑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一年七月朔日乙卯,本月无己丑。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63页):“衍……(高帝)十一年七月乙巳,简侯翟盱元年。”《历表》高帝十一年七月朔日乙卯,本月无乙巳,亦误。

[订正]待考。

40、《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13页):“成阳定侯奚意……(高帝十二年)正月乙酉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二年正月朔日壬子,本月无乙酉。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70页):“成阳……(高帝)十二年正月乙酉,定侯意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41、《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614页):“高梁共侯郦疥……(高帝十二年)二月丙寅封。”

[历校]《历表》高帝十二年二月朔日辛巳,本月无丙寅。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72页):“高梁……(高帝)十二年三月丙寅,共侯郦疥元年。”《历表》高帝十二年三月朔日辛亥,丙寅为十六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42、《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37页):“南奅,(武帝)元朔五年四月丁卯,侯贺以将军击匈奴得王,侯。”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五年四月朔日戊子,本月无丁卯。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32页):“南奅……(武帝元朔)五年四月丁未,侯公孙贺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五年四月朔日戊子,丁未为二十日。

[订正]丁卯误,当为丁未。

43、《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39页):“桓侯赐……(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封。”(十二月丁丑以下共六见。)

[历校]《历表》景帝中三年十二月朔日甲辰,本月无丁丑。

[辨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1019页):“垣……(景帝中三年)十二月丁丑,侯赐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44、《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2页):“特辕侯乐……(武帝)元朔元年后九月丙寅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元年无后九月。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28页):“持装……(武帝元光)六年后九月丙寅,侯乐元年。”《历表》武帝元光六年后九月朔日乙卯,丙寅为十二日。

[订正]元朔元年误,当为元光六年。

45、《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4页):“昌武侯赵安稽……(武帝元朔)四年七月庚申封。”(七月庚申以下共二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四年七月朔日癸亥,本月无庚申。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31页):“昌武……(武帝元朔)四年十月庚申,坚侯赵安稽元年。”《历表》武帝元朔四年十月朔日丁酉,庚申为二十四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46、《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8页):“宜冠侯高不识……(武帝元狩二年)五月庚戌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五月朔日辛未,本月无庚戌。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39页):“宜冠……(武帝元狩)二年正月乙亥,侯高不识元年。”《历表》武帝元狩二年正月朔日壬申,乙亥为四日。

[订正]五月庚戌误,当为正月乙亥。

47、《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9页):“下摩侯謼毒尼……(武帝元狩二年)六月乙亥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二年六月朔日庚子,本月无乙亥。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41页)“下麾……(武帝元狩)二年六月乙亥,侯呼毒尼元年。”同误。

[订正]待考。

48、《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49页):“湿阴定侯昆邪……(武帝元狩)三年七月壬午封。”(七月壬午以下共四见。)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三年七月朔日甲午,本月无壬午。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41页):“漯阴……(武帝元狩)二年七月壬午,定侯诨邪元年。”《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七月朔日庚午,壬午为十三日。

[订正]三年误,当为二年。

49、《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54页):“骐侯驹几……(武帝元鼎五年)五月壬子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五年五月朔日戊寅,本月无壬子。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49页):“骐……(武帝元鼎)五年六月壬子,侯驹几元年。”《历表》武帝元鼎五年六月朔日戊申,壬子为五日。

[订正]五月误,当为六月。

50、《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657页):“缭嫈侯刘福……(武帝元封元年)正月乙卯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封元年正月朔日己巳,本月无乙卯。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52页):“缭嫈……(武帝元封)元年五月己卯,侯刘福元年。”《历表》武帝元封元年五月朔日丁卯,己卯为十三日。

[订正]正月乙卯误,当为五月己卯。

51、《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0页):“建成康侯释之……(高帝)六年四月丙戌封。”

[历校]《历表》高帝六年四月朔日乙卯,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89页):“建成……(高帝)六年正月丙戌,康侯释之元年。”《历表》高帝六年正月朔日丙戌。丙戌为一日。

[订正]四月误,当为正月。

52、《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1页):“汉阳侯禄,种弟,高后元年九月丙寅封。”

[历校]《历表》吕后元年九月朔日壬辰,本月无丙寅。

[辨疑]《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89页):“胡陵,(吕后)元年五月丙寅,封则弟大中大夫吕禄元年。”《历表》吕后元年五月朔日癸巳,本月无丙寅,亦误。

[订正]待考。

53、《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2页):“昌平侯大……(吕后元年)二月癸未封。”

[历校]《历表》吕后元年二月朔日乙丑,癸未为十九日。

[辨疑]此条二月癸未前无年次,遂併入元年,虽与《历表》相合,但其后之四月丙申亦随之併入元年,乃与《历表》不合。《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986页):“昌平……(吕后)四年二月癸未,侯太元年。”《历表》吕后四年二月朔日戊寅,癸未为六日。

[订正]吕后元年误,当为吕后四年。

54、《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2页):“赘其侯吕胜……(吕后元年)四月丙申封。”(四月丙申以下共三见。)

[历校]《历表》吕后元年四月朔日甲子,本月无丙申。

[辨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986页):“赘其……(吕后)四年四月丙申,侯吕胜元年。”《历表》吕后四年四月朔日丁丑,丙申为二十日。

[订正]吕后元年误,当为吕后四年。

55、《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5页):“魏其侯窦婴……(景帝)三年六月乙巳封。”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本月无乙已。

[辨疑]《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1012页):“魏其……(景帝)三年六月乙巳,侯窦婴元年。”同误。《史记·孝景本纪》(440页):“(景帝三年)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艺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历表》景帝三年六月朔日壬子,乙亥为二十四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乙亥。

56、《汉书·外戚恩泽侯表》(686页):“长平烈侯卫青……(武帝)元朔二年二月丙辰封。”

[历校]《历表》武帝元朔二年二月朔日丁丑,本月无丙辰。

[辨疑]《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1029页):“长平……(武帝元朔)二年三月丙辰,烈侯卫青元年。”《历表》武帝元朔二年三月朔日丙午,丙辰为十一日。

[订正]二月误,当为三月。

57、《汉书·百官公卿表》(751页):“(惠帝六年)十月己丑,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曲逆侯陈平为左丞相。”

[历校]《历表》惠帝六年十月朔日戊申,本月无己丑。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3页):“(惠帝六年)十月己巳,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曲逆侯陈平为左丞相。”《历表》惠帝六年十月朔日戊申,己巳为二十二日。

[订正]己丑误,当为己巳。

58、《汉书·百官公卿表》(754页):“(吕后八年)九月丙戌,(审食其)复为丞相。”

[历校]《历表》吕后八年九月朔日辛亥,本月无丙戌。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5页):“(吕后八年)九月壬戌,(审食其)复为丞相。”《历表》吕后八年九月朔日辛亥,壬戌为十二日。

[订正]丙戌误,当为壬戌。

59、《汉书·百官公卿表》(756页):“(文帝四年)十二月乙巳,丞相婴薨。”

[历校]《历表》文帝四年十二月朔日壬戌,本月无乙巳。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6页):“(文帝四年)十二月己巳,婴卒。”《历表》文帝四年十二月朔日壬戌,己巳为八日。

[订正]乙巳误,当为己巳。

60、《汉书·百官公卿表》(759页):“(文帝后二年)八月戊戌,丞相苍免。”

[历校]《历表》文帝后二年八朔日丁卯,本月无戊戌。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28):“(文帝后二年)八月戊辰,苍免相。”《历表》文帝后二年八月朔日丁卯,戊辰为二日。

[订正]戊戌误,当为戊辰。

61、《汉书·百官公卿表》(761页):“(景帝二年)八月丁未,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

[历校]《历表》景帝二年八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丁未。

[辨疑]《史记·孝景本纪》(439页):“(景帝二年)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未载日。

[订正]待考。

62、《汉书·百官公卿表》(765页):“(景帝后元年)八月壬辰,卫尉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八月壬辰,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

[历校]《历表》景帝后元年八月朔日丁未,本月无壬辰。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2页):“(景帝后元年)八月壬辰,御史大夫建陵侯卫绾为丞相。”同误。《史记》未载卫尉直不疑为御史大夫事。《汉书·五行志》(1502页):“(景帝后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八月朔日实为丁未,八月壬辰,必误。

[订正]待考。

63、《汉书·百官公卿表》(767页):“(武帝建元二年)三月乙未,太常许昌为丞相。”

[历校]《历表》武帝建元二年三月朔日丙辰,本月无乙未。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3页):“(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乙未,太常柏至侯许昌为丞相。”《历表》武帝建元二年二月朔日丙戌,乙未为十日。

[订正]三月误,当为二月。

64、《汉书·百官公卿表》(774页):“(武帝元狩三年)三月壬辰,廷尉张湯为御史大夫。”

[历校]《历表》武帝元狩三年三月朔日乙未,本月无壬辰。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8页):“(武帝元狩二年)御史大夫湯。”《历表》武帝元狩二年三月朔日壬申,壬辰为二十一日。

[订正]元狩三年误,当为元狩二年。

65、《汉书·百官公卿表》(777页):“(武帝元鼎二年)二月辛亥,太子太傅石庆为御史大夫。”

[历校]《历表》武帝元鼎二年二月朔日丁卯,本月无辛亥。

[辨疑]《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1139页):“(武帝元鼎二年)御史大夫庆。”未载月日。

[订正]待考。

66、《汉书·天文志》(1303页):“(景帝)二年七月丙子,火与水晨出东方,因守斗。占曰:‘其国绝祀’,至其十二月,水、火合于斗。”

[历校]《历表》景帝二年七月朔日丁亥,本月无丙子。

[辨疑]先有七月,后有十二月,与以十月为岁首的制度不合。十二月之前只有十一月和十月。此七月显是十月之误。《历表》景帝二年十月朔日辛酉,丙子为十六日。

[订正]七月误,当为十月。

67、《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四年七月癸未,火入东井,行阴,又以九月己未入舆鬼,戊寅出。”

[历校]《历表》景帝四年九月朔日乙亥,本月无已未,亦无己未后之戊寅。

[辨疑]东井三十三度,舆鬼四度。(《淮南子·天文训》)癸未至己未为三十六日,己未至戊寅为十九日。火星三十六日行三十三度,平均约一日行一度,然后又十九日行四度,平均约五日行一度,与天象殊不合。文字必有误。

[订正]待考。

68、《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正月丁亥,金木合于觜觿,为白衣之会。”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正月朔日己酉,本月无丁亥。

[辨疑]原作景帝中三年。校点本《校勘记》(1314页):“王念孙说中三年在下文,则此‘三年’当作‘二年’。据此,改三年为二年。但改为二年后,全年纪日干支均不合《历表》,且使《天文志》所述前后几年之天象亦皆大谬。例如:“(二年)五月甲午,金、木俱在东井。”“四年四月丙申,金、木合于东井”。木星在东井达两年之久,于理不合。但如按原本作三年,木星在东井徘徊一年,实为可能。全年干支与《历表》均合。校点本据王念孙说改三年为二年,实误。《历表》景帝中三年正月朔日癸酉,丁亥为十五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69、《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三月丁酉,彗星夜见西北,色白,长丈,在觜觿,且去益小,十五日不见。”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三月朔日戊申,本月无丁酉。

[辨疑]见68[辨疑]。《历表》景帝中三年三月朔日壬申,丁酉为二十六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70、71、《汉书·五行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五月甲午,金、木俱在东井。戊戌,金去木留,守之二十日。”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五月朔日丁未,本月元甲午,戊戌。

[辨疑]见68[辨疑]。《历表》景帝中三年五月朔日辛未,甲午为二十四日,戊戌为二十八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72、73、74、75、76、《汉书·天文志》(1304)页:“(景帝中二年)六月壬戌,蓬星见西南,在房南,去房可二丈,大如二斗器,色白;癸亥,在心东北,可长丈所;甲子,在尾北,可六丈;丁卯,在箕北,近汉,稍小,且去时,大如桃。壬申去,凡十日。”

[历校]《历表》景帝中二年六月朔日丁丑,本月无壬戌、癸亥、甲子、丁卯、壬申。

[辨疑]见68[辨疑]。《历表》景帝中三年六月朔日辛丑,壬戌为二十二日,癸亥为二十三日,甲子为二十四日,丁卯为二十七日。惟壬申当入七月。《历表》景帝中三年七月朔日庚午,壬申为三日。

[订正]景帝中二年误,当为景帝中三年。

77、《汉书·天文志》(1305页):“(景帝)中三年十一月庚午夕,金、火合于虚,相去一寸。”

[历校]《历表》景帝中三年十一月朔日甲戌,本月无庚午。

[辨疑]《汉书·天文志》无景帝中二年,而有两个景帝中三年。前中三年不误,则此重出之中三年显为中二年之错简。《历表》景帝中二年十一月朔日庚戌,庚午为二十一日。

[订正]景帝中三年误,当为景帝中二年。

78、79、《汉书·五行志》(1330):“惠帝四年十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

[历校]《历表》惠帝四年十月朔日庚寅,本月无乙亥、丙子。

[辨疑]《汉书·惠帝纪》(90页):“(惠帝四年)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历表》惠帝四年七月朔日丙辰,乙亥为二十日,丙子为二十一日。

[订正]十月误,当为七月。

80、《汉书·荆燕吴传》(1909页):“孝景前三年正月甲子,(吴王濞)初起兵于广陵。”

[历校]《历表》景帝三年正月朔日甲申,本月无甲子。

[辨疑]《史记·吴王濞传》(2828页):“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吴王濞)初起兵于广陵。”同误。《汉书·五行志》(1501页):“景帝三年二月壬午晦,日有食之。”二月壬午晦,甲子必在二月。正月不当有甲子。

[订正]待考。

关于《汉书》纪日干支的错误,清人多有考证。其中,王念孙、朱一新、周寿昌等人各有发明。夏燮《读汉书十表》也纠正了其中的若干错误。王先谦《前汉书补注》则大量汇集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是《汉书》研究的一次总结。关于汉初纪日干支问题,王先谦指出某些条目《史》、《汉》记载不同,但因为他不明历校的方法,所以只能存异,而不能正误。

本文对《汉书》中八十项不符合《历表》的纪日干支,分别做了考证。可以证明,凡和《历表》相矛盾的记载,必然有错误。其中部分条目虽然能检核出问题,但如何订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应该指出,校点本《汉书》以王先谦《前汉书补注》本为底本,但有妄改(或误排)《补注》本的地方。例如,《诸侯王表》(412页):“赵敬肃王彭祖,景帝子。(景帝二年)二月甲寅,立为广川王。”此前一条,江都易王非三月甲寅立,此后一条长沙定王发三月甲寅立。三月有甲寅,则二月甲寅必误。据《历表》景帝二年二月朔日己未,本月无甲寅,三月朔日己丑,甲寅为二十六日,参见本文15[辨疑]。故《汉书补注》本原作三月甲寅,不误。校点本改为二月,显系有误。

(此文未刊)

同类推荐
  • 忠义少俠传奇

    忠义少俠传奇

    汉和帝时窦宪专权,衡杀害了一批忠臣,他们的子女出逃,和民间俠士结合,学功学武,在仙道传授下,武功精进。他们抗击贪官强暴,救百姓于水火。后壮大武装,与王室勤王大军结合除奸安邦,巩固了东汉政权。小说集武打和爱情于一体,故亊动人,语言精美,有可读性。
  • 幅员辽阔

    幅员辽阔

    不知为何,来到了全新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身体,但却与原来的世界没有历史联系,身逢战乱,看林凡如何在全新的生活中是升华自己,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 乱世蛟龙

    乱世蛟龙

    如果豪迈的左宗棠和大气的曾国藩作为对手的存在,孰优孰劣?文武双全的石达开在战场上碰到勇猛的李秀成,最后的胜利者会是谁?李诚有幸见证了他们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 锦衣救国

    锦衣救国

    橘子洲头,大江东去。丰臣秀吉修武琵琶逗秋雨,坐拥天下踞雄关。凌烟阁下,紫禁城中。万历皇帝醉舞春风弄美人,铁马扬鞭成霸业。钟鼓都城,雕栏丘墟。一位粗衣陋衫的少年郎看着落日余晖中的日本武士,露出了笑容,拔出了手中的绣春刀……封侯霸业,驱除外虏。中国血战日本,两大帝国弭兵论战,围绕东南亚霸主之争的饕餮盛宴!万历皇帝剑指丰臣父子,蓄谋已久的侵略阴谋!锦衣卫对战日本北辰一刀流忍者,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中华帝国傲视日本安土桃山,一场被日本歪曲掩盖了四百年的惊天真相;大明王朝最后的绝唱!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的扬兵域外!宁予家奴不予外贼的誓死决心!拓万里波涛,将国威布于八荒四海。
  • 三国之我就是我

    三国之我就是我

    猪脚王少宇重生三国,这里有你想知道的,有你知道的,有你不知道的,还有你知不知道都要知道的。
热门推荐
  • The Mahatma and the Hare

    The Mahatma and the Ha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撒旦千金归来

    重生之撒旦千金归来

    一朝重生,我蓝颖雪不再是什么傻白甜;渣男回头,恶心,剁了喂狗;虚伪继妹又在大放白莲花技能,看我如何戳穿她的真实面孔。咦,怎么不知不觉被某位霸道总裁压得翻不过身了......
  • 血灵鬼

    血灵鬼

    一名废柴大学生,一支神秘的血脉,被封印上古邪物被他唤醒,面对前方凶险的道路,他将何去何从?这不是正义对邪恶,而是邪恶对邪恶。注:本小说是一部热血+搞笑+玄幻+腹黑+.....的小说。再注:本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符合客观事实等,我也没招了,不要在意细节啦。
  • 只是因为exo

    只是因为exo

    女主安普美和她的闺蜜林雪莉来到韩国,在一个鬼屋里和当红组合exo相遇,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还有那个在背后操作神秘人,他究竟是谁?(作者第一次写文,行星饭一枚,主逗比风)不喜欢勿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tfboys之永守你

    tfboys之永守你

    这是三个全国首富的千金遇到tfboys,她(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 城里的月光

    城里的月光

    《城里的月光》是从作者许春樵已发表的六十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精选的佳作,《城里的月光》代表了许春樵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基本实力和最高水准。其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叙事特色,艺术上具有独立的个人化意志,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得到评论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认同。被誉为国内“新生代实力派作家”。小说曾获过“上海文学奖”、“安徽文学奖”、“《当代》拉力赛冠军”等。
  • 傲娇总裁霸道妻

    傲娇总裁霸道妻

    博士都读完了,还要她去上学,拧不过你,去就去,还碰上道中敌人,看我不挤兑你,把你往死里挤兑。挤兑挤兑居然挤兑出了爱情的火花,单方面的,敢追姐,那就把小命留下来。
  • 天谕记

    天谕记

    昔日有剑仙,怜世人悲凉,一剑惊天地。西漠有神僧,悯众生疾苦,佛光度世间。普通少年,崛起于市井之中,杀伐于苍穹之巅,一切只因奉天而为。
  • 神魔高校

    神魔高校

    一觉醒来,白昊上大学了。只不过,这座大学和白昊见过的大学有些不一样!语文,数学,英语对不起,这里不教;基础格斗——基础剑术——白木级剑法,黑铁级格斗术——这些才是我们教授的内容,只要你有足够的学分,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里是强者的乐园,这里是神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