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48400000065

第65章 作品评论

作品可圈可点的中学

凌鼎年

哪一年开始与中学有联系的,我记不得了,见面好像是2008年春天,那次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中国小小说50强”作品集首发式。见到了中学我才知道,他是一位敦实的东北汉子,热情而爽朗,朴实而智慧。

多年来,我与中学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并不照面,每封信都“中学、中学”地叫,久而久之,老把他与中学(学校)联系在一起。其实,他叫“中学”,工作并不在中学,中学仅仅是他的笔名,真名是刘忠学。

第一代小小说作家我几乎个个认识,乃至熟识,后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茬又一茬新人,有些读过其作品,却没见过本人,但记住了姓名,记住了作品。中学在新世纪冒升的这批小小说作家中,是比较活跃的一位,也是比较有成绩的一位。有600多篇作品发表,100多万字打底,有多个奖项在身,可以有点资本笑傲江湖了。

文坛其实与江湖一样,也是需要靠实力说话的,你有作品,有好作品,读者就买你账;你光说不练,几年拿不出作品,拿不出像样的作品,那只好被新陈代谢掉,这是很无情的规律。

我很认真地集中读了中学的一组作品,应该讲,中学的创作还是有相当水准的,有不少好作品。

中学的作品粗分有四大系列:

1.亲情、爱情、友情描摹;

2.生命、心理、道德探讨;

3.揭露、讽刺、批判反腐;

4.维权,为弱势群体说话。

譬如像《午夜电话》《洗澡》《我在等着你回来》《汽车路过相思河》《老夫老妻》就属第一类。《午夜电话》,通篇是父女俩的对话,因为涉及了一个要轻生的女孩,也就揪紧了读者的心。中学很懂得读者心理学,就是不让女孩松口,极力营造一种紧张气氛,像一张弓,始终绷得紧紧的,收到了极佳的阅读效果,而结尾又稍稍让读者松了一口气,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成熟作家对题材驾驭的技巧。《我在等着你回来》用散文笔法写一个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写得很真实,到位。望夫归,历来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这在唐诗宋词中有比比皆是的反映,诸如“悔教夫婿觅封侯”“商人重利轻别离”等等,但中学笔下的是新时代的新题材,写的是农民工的夫妻分居问题。在农村,男人往往是家中的顶梁柱,男人不在家,妻子上要孝敬公婆,下要照顾孩子,还要忙家务,忙农活,确实够辛苦的。日盼夜盼,盼男人早点回来,心有所依,情有所属,这种心理很复杂,也很正常。中学描写得细腻,且真实,写出了一种凄美。《汽车路过相思河》也是一篇好作品,中学很准确地拿捏着读者的阅读心理,巧妙地把读者的猜想往另一条路上引,当大伙儿差不多全走岔了,他不动声色地揭开谜底,那个被读者误为不讲信用的王科长,骨子里是个颇有同情心的大好人呢。小丽如果知道了王科长的苦心,一定会感激他的。《洗澡》与《老夫老妻》都是写老年夫妻的晚年生活的,内容各异,主旨同一,都是写夫妻情深。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如何伴?为对方洗澡是一种伴法,为了减少对方的思念,说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一种伴法,爱情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对另一半的爱,这就是幸福吧。

读中学的作品,我发现他对心理学很有研究,这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有反映。如《诱惑》中的组长就是一个深谙心理学的领导,如果不是他用子虚乌有的“两个馒头”鼓励、诱惑手下,我估计他手下的胖子与瘦子不可能走出重重大山,这与沈宏的名篇《走出沙漠》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这样的作品,除了故事情节的欣赏外,还有诸多的生活启迪,甚至引发读者的哲学思考。

严格地讲,《包袱》这篇作品也属心理学范畴。“包袱”是一个名词,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经历过若干政治运动的老同志都明白,“包袱”更是一个政治术语。那年月,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常常会做某些所谓有问题人的思想工作,就是劝其放下思想包袱。而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包袱”,是他自己背上的,而且一背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失去了多次机会,可以说是一个人生悲剧。当他终于有机会为这事说明、道歉时,才知道竟然是自己吓唬自己,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故事的包袱,更确切地说是思想阴影就这样散了,留下的是无穷的遗憾。这故事告诉我们:有些包袱是自己背上的,有些阴影是自己造成的。我们说:有包袱抓紧放下,越快越好;有阴影赶快驱散,也是越快越好。

《确诊》中的薛显峰要比《包袱》中的主人公心理问题更严重,开始是怀疑自己患肝病,到处求医诊断,后来因查不出毛病,竟怀疑医生是白痴,怀疑家人瞒着他,最后难以自拔,自杀了之。比之《包袱》中的“他”,薛显峰就算真正的悲剧人物了。薛显峰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是有的,还不是一个两个,大部分患者的心理障碍应该比薛显峰轻一点,还不至于走极端。中学在处理这题材时,有意把薛显峰的性格夸张,把事情推向极致,以取得让人深思的阅读效果。

“岛国系列”是中学作品中的另类,我不清楚他到底写了多少篇,是否准备写下去,作为读者与评论者,我偏爱这个系列。这个系列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力,显示了作者的虚构能力,显示了作者的讲故事能力,但且慢,作者创作这个岛国系列,显然并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并不是想显摆一下自己编故事的手段,而是借这个系列把自己原本不太好表达的思想融进去了,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成熟之处。

“岛国”,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虚构的,没有真实的地址,没有确切的年代,但岛国上发生的事,岛国上出现的人,让读者有似曾相识之感,可以轻而易举地联想到现实社会,但作者在揭露、抨击时,可以减少若干顾虑,可以减少对他人对号入座的担忧;作者在构思时,还可以把岛国的弊病、岛国的陋习、岛国的不正之风、岛国的司法腐败等等,放心地去夸张、去放大、去讽刺、去鞭挞。读者看了或会心一笑,或直呼解气,不由得对中学竖一竖大拇哥。我觉得,中学的这个系列应该好好经营,写出特色,形成品牌。

《伤害》写农民工的处境,为了讨薪,不惜自残,作者为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鼓与呼,让读者感动;《咪咪是只猴儿》对某些自称为“家”的文人进行了讥讽,辛辣而无情,原来所谓的《上帝只眼》,其实是猴子之作,让人大跌眼镜。类似这样可圈可点的作品还不少,限于篇幅,不一一评点。

中学像大部分微型小说作家一样,并不局限于微型小说创作,他还写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写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路子较宽,他是工程师出身,后来半路出家,当过新闻记者、期刊编辑,也娴熟于网络,如今,他对微型小说创作更是情有独钟。凭中学的经历,凭他的文学底子,他在微型小说创作上还会有长进,还会有发展。

我相信,中学是值得读者期待的。

2010年3月26日于太仓先飞斋

作者简介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文学报·手机小说报》执行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微型小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太仓市作协主席,美国汪曾祺小小说奖评委、香港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总顾问、终审评委。

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中学小小说印象

王培静

中学是刘忠学先生的笔名,这个名字太容易让人记住了,人生路途中谁没有过中学生活的经历呢。

认识中学是从他的文字开始的。记得六七年前,我在《微型小说选刊》上看到一篇署名为“中学”的小小说《午夜电话》,印象很深。这篇作品通篇就是一对父女的对话:女儿玲子重读几年仍高考不中,又被初恋的男友抛弃,玲子经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离家出走,她找了一个有海的地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午夜时分,临跳海前女儿打通了父亲的电话,父亲苦口婆心地想唤回已经走到死亡边缘的女儿;女儿也不舍独自抚养自己长大且有病在身的父亲。浓浓的亲情把父女俩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特别是结尾,并没有最终结果——高明的中学设计的是,玲子的手机没电了:“爸爸!我的手机没电了——你等着,我再找个电话,等着我……”这样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或许女儿只是那样说说,她没有再给父亲打电话,而是纵身跳进了大海。你想,失去女儿的父亲该是何等的悲伤!我们更愿意相信另一种可能:女儿真地找了一个电话,继续和父亲交流,最后回到了父亲身边。

中学的小小说《收麦》像一幅农村生活的风情画,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此作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麦收季节的劳动场景以及夫妻之间的调侃、斗嘴,短短千余字,便把质朴、憨厚,对恩人六嫂子一家知恩图报的老疙瘩夫妻的形象跃然纸上。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是中学小小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篇作品。从中学把她当成获得冰心图书奖的小小说作品集的书名来看,他自己也是相当看重这篇作品的。作品表现了新婚的儿子发现了父亲的秘密——经常出去散步的原因——偷偷地到公园和一个老太太聊天。这篇作品反映的是单身老人情感缺失的社会问题。看过这篇作品,不由地让我想起了赵本山出道不久时的成名小品《相亲》,小品反映的是两个单身老人代子女去相亲,见到的却是自己的初恋情人,原来是两个孩子故意给二位老人安排的“相亲”机会,看后使人倍感温暖。而中学在这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有一句:“他(儿子)怔怔地定在树后,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清啥滋味……”后面的省略号是儿子理解了老子“为啥闹心”,还是儿子认为老子是“老不正经”?这种多义性语言的运用,也是中学小小说作品中的一大特点。这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思考是沉重的:吃得再香,穿得再暖,也难解单身老人情感方面的寂寞,他们需要除儿女亲情外的异性情感关怀和情感交流,需要一个相守相扶共度老年时光的伴侣。《卖楼老人》也是这方面的题材,深刻,感人,使人过目难忘。还有那篇表现老年夫妻感情的《洗澡》,也非常感人。

由于职业的关系,中学的不少小小说还反映了地质队员的生活和校园生活。《信》、《诱惑》、《隐患》、《那张课桌》、《女孩的发型》等都是这方面的作品。除此之外,中学的不少作品还写到了打工、职场、官场、乡土以及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学是个有责任心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语言朴实,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作品在文学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中学在哈尔滨有自己的文学社,业余时间还创办了作文辅导班。“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学校”,由小小说作家中学本人主讲,“学校”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嘛,难怪中学的很多学生都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作品。

中学不但在小小说界有响当当的名声,最近几年还在《长城》、《小说林》、《中国铁路文艺》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不少中、短篇小说,《苦夏》、《刘老疙瘩的爱情》、《首席记者》、《癌变》等中、短篇小说内涵深刻,可圈可点。

希望中学这些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文字像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更醇,更香。

“作者简介”

王培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军旅作家,著名小小说作家,北京小小说沙龙会长,第五届和第七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获得者。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何休

中学是一位有担当的人。这话,一定能得到熟悉他的文友的认同。

我与中学相识缘于一家文学网站。那是在2004年初春,我撞进一家文学论坛,发现一个网名叫“中学”的版主,他打理的板块总是很火,他发的帖子,跟帖的人很多,于是,我“扎”下来了。不久,我在这家网站上遭遇到不愉快,就给版主中学发了一条论坛短消息,不承想,中学很快回信并加了我的QQ,就这样,我与中学成了无事不聊的好友。

后来,中学问我为什么会想到给他发短消息时,我说,你的论坛头像告诉我,你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常去的几家文学网站,都是用“中学”注册,在头像设置上,无一例外用那幅面带憨厚微笑的标准免冠寸照。他似乎在告诉网友:中学在此,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所有言谈,责任自承!

与中学见面是两年后的2006年初夏,在郑州的小小说龙湖笔会上。时任小小说作家网副总版主的中学有着极好的人缘,一见到他那照片式的微笑,不用做介绍,与会的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来。我与中学网上相识两年多,网友加文友,已经是无话不说的朋友了。这会儿,两人站一起,海拔差距很明显:一个是北方大个头儿,一个是南方小矮人儿。于是,笔会期间,中学担当起大哥的责任,呵护我这个来自南方的小老弟。

正因为“有担当”,中学在交友、创作和事业等诸多方面似乎都走得很顺。

他在小小说作家网的论坛做“发表提醒”板块版主时,除了抢先搜集并公布文友在报刊上的发表信息外,曾一度公布他搜集到的各种报刊的投稿邮箱与联系地址,2005年,中学曾尝试写一种叫“城市笔记”的报刊小品文,而且发得很不错。那个时候,只要有文友在黑龙江的报纸上发了文章,他就会将报纸收集起来,不待别人向他开口,便悄悄地寄了过去。另外,写这种小稿,掌握信息最关键,很多人将自己弄到的报刊投稿邮箱藏着掖着,中学却不是这样,他的手头上积攒着不少报纸的投稿邮箱,只要别人一开口,他就毫不保留地奉送。

中学原本学的是地质矿产调查,却涉足了文学圈,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中学为文,有股执著的韧劲。有一段时间,他陶醉在笔记类文体的创作当中,以每天两三篇千字小文的速度在全国各大报刊上频频亮相。陶醉却并未沉迷,他在写笔记体短文的时候,依然坚持小说创作。记得他当时在QQ中对我说,只要在全国各地有影响的报纸上都发过一篇,那我的笔记创作就画上句号。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笔记发遍全国。

2006年,中学果断地停止笔记的创作,转而专攻小小说。他的小小说创作起步很早,至于早到什么时候,我不太清楚。转攻小小说之后,他的作品一篇比一篇出彩,作品一经发表,便在多家报刊转载,并收入各种选本,作品屡有获奖。2009年,他的第一本小小说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名列“全国小小说50强”,并荣获当年的冰心图书奖。

在一次闲聊时,中学说,小小说创作并不是他唯一的追求。至于别的追求是什么,他没有告诉我,我只知道,此后,他在其他领域有了新的斩获:2008年,中篇小说《刘老疙瘩的爱情》在《岁月》发表,短篇小说《明天怎么办》在《章回小说》发表;2009年,中篇小说《苦夏》在《长城》发表,短篇小说《酒事》在《中国铁路文艺》发表,2010年年初,短篇小说《癌变》在《小说林》发表。他还“担当”了《金源》文化双月刊的主编,并“担当”了《小小说大世界》的兼职副主编。

从精短小说创作,到涉猎中短篇小说创作;从一个创作者,到一位办刊人,这就是中学,一位实实在在的人,一位有担当的文人。

以上我谈的是中学其人,接下来,我该谈谈中学其文了。

如果说,把中学带入文坛的是“新华体”(当记者时写的新闻稿件)的话,那锁定他创作成就的则是小说。中学的小说创作始终在关注民生,这体现出作家的良知,也是一种有责任的担当。

中学密切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对弱势群体倾注着他的责任与爱心。如《午夜电话》,写一个高考落榜的女孩到海边欲轻生,午夜给父亲打电话“辞别”,父亲用拳拳爱心感化了自己的女儿。小说一经发表,立即被《微型小说选刊》选载,并配发评论,后被《微型小说选刊》读者投票评为2004年度“我最喜爱的微型小说”,接着被收入《200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感动中学生的100篇青春小说(飞扬的梦想)/读品悟感动系列》、《温暖我一生的冰灯(感动中学生的100个父亲)》以及《给青春写一封情书——感动中学生的100个青春故事/读品悟感动系列》等十多部专集中。

再如“瘸七爷系列”小小说,腿脚不便的单身老汉瘸七爷,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分子,但爱心在他身上时时得到显现。如“劁猪”,鞭挞了张会计的丑恶;如“看青”,同情张寡妇的处境;如“放羊”,保护弱小的生命;如“护树”,坚守自己的岗位;如“扎彩”,不屑封建习俗……这个系列,从不同的层面立体地刻画了小人物的方方面面,人物虽小,大爱无形,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流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如果说《午夜电话》中的父亲与《瘸七爷逸事》中的瘸七爷,对他们爱心的描写还源自于主人公的个性的话,关注的面还只属于典型的个体的话,那么,《伤害》一文则有了质的突破——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爱已经敲到了当下现实生活的本质,不仅写得凝重,并且在关注民生的大氛围下,关注到当下的现实生活,关注到民工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家的一份社会责任。

以对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为题材的小说我见过一些,但见得最多的版本要么是“跳楼秀”,要么就是绑架老板的亲属,等等。这些作品,虽可归为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但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仅仅抓住一个偶然事件,然后进行渲染与加工,以故事来吸引读者,状写的并不是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伤害》中以大楞子与二胖为代表的民工群体,他们的无助状态真实可感,并具有典型性。

可以说,《伤害》的目的是在用文学的手段再现当下民工的生活状态,提高民工自觉维权意识,让读者关心弱势群体,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则是在鞭策相关职能部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在民工上工之前告知他们,一旦权益受侵害该找哪些部门解决问题,“伤害事件”也许不会发生,这无谓的伤害就有可能避免。

中篇小说《苦夏》,在我看来,是作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全面提升的代表作。

李耀祖是报社的首席记者,穆莎莎是重点高中毕业班的教师,平常工作都很忙,故事发生的那个夏天,因穆莎莎的爸爸生病住院,打破了整个家庭昔日的平静,大家忙着到医院去照看病人时,儿子李木子又不知去向……

这是个典型的“4 2 1”(父辈4人,夫妻2人,小孩1人)“十字交叉”型中国式家庭。对站在十字交叉点的李耀祖夫妻来说,唯一企求的是家人安康,任何一处失衡都会令整个家庭苦不堪言。这种苦痛已经不是一个人的苦痛,也不是一个家庭的苦痛,而是整个社会的苦痛。在这里,作者的笔触已经切入到社会结构层面,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中年人的生活压力与老年人的生活际遇,不是一两个家庭的自身难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难题。

据悉,《苦夏》在2007年年初就已成文。三年后的今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保“大政策”,要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当然,《苦夏》与政府的关注没有任何因果联系,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作家的良苦用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学的确是在想政府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一个负责任的作家,担当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突破和创新。令人倍感振奋的是,最近我在《百花园》上读到中学的一组新作,并惊喜地发现,新作在题材和关心角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使我眼前再次一亮。

如《金融危机下的土屋枝子》,讲的是发生在地质队员与日本房东土屋枝子间的生活琐事,作品的创新,在于作家给读者营造了现实中的异国情调(这在中学以前的作品中还未见到过);作品的突破,在于作家将作品放置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危机前后,房东土屋枝子在待人接物上的一些细微变化被作者给捕捉到了,并“放大”成小说。作品真实可信,小文章承载着大事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又如《垮塌》,用分镜头的手法,设想着人类精神家园坍塌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有人说,2009年是科幻年,这源自于《2012》、《阿凡达》科幻大片的热播。《垮塌》一文恰到好处地运用分镜头进行蒙太奇式的组合,就像一部科幻灾难片的脚本,让读者产生呵护人类精神家园的紧迫感。

而《老张炒股》则是中学作品里特别鲜见的反讽文字,他用戏剧性的手法,切合当下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人物的心态。

纵观中学其人其文,我想起一句古话:有一种责任叫担当。遂记之。

作者简介何休:本名何伟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小小说学会会员,江西工业工程学院汉语言文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出版有小小说作品集《谁持彩练当空舞》等。

与现实对话——读小小说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孙伟

通读中学的小小说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以下简称《月亮》)有些日子了,总想写点儿什么,但一直没有动笔。近日欣闻这本小小说专集荣获了“2009年冰心儿童图书奖”,便又有了写些文字的冲动。

近两年,中学的小说创作面不断拓展,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相继登上了《长城》和《中国铁路文艺》等文学期刊的大雅之堂。他的小小说创作仍势头不减,每年的全国“小小说(微型小说)年度选本(精华本)”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坦白地说,读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作品集,大多是前几篇中看,再几篇能看,末几篇难看。初读中学的小小说作品集《月亮》时,害怕遭遇这种阅读的尴尬,读了一半,我就放下了。

前些日子,工程告一段落,我终于得闲,便又捧起《月亮》,看接下来的篇章。让我大吃一惊的是,《月亮》后面的作品,不仅不比前面的作品逊色,还大有“老鼠拖锨板——大头儿在后面”之势呢,某些篇什非常适合我的阅读口味。看着看着,我就被书中精彩的内容吸引住了,竟欲罢不能,于是乎,我一口气把“可口可乐”喝完。

《月亮》集最能打动我的有两点:一是现实主义写作观贯穿始终,二是对小小说创作思想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表现技巧不拘一格。

先说现实主义写作观。

纵观《月亮》集,其中的历史题材、武侠传奇故事和科幻小说等非现实性作品微乎其微,它的基本篇什都是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写作观,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遵循的“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就是说,其作品是直面人生的。所谓直面人生,就是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直接对话。作家爱什么,恨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在作品中成了“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讴歌时代的“真善美”也好,摒弃现实的“假恶丑”也好,读者都会通过作品一览无遗!《月亮》带给读者的都是我们在眼皮子底下可触可感的众生相。

《收麦》中老疙瘩两口子与六嫂子之间的朴素善良的人间真情,《二姐的手表》中细腻的手足情感,《女孩的发型》中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爱美与学业的关系,《包袱》中对自背包袱、自寻烦恼者的善意调侃,《莫碰荨麻叶》中对年轻人不可掉进情感漩涡的警策,《瘸七爷放羊》中对瘸七爷默默奉献精神的礼赞,《砸回来的工钱》中对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同情,《虚惊一场》中所刻画的官场的微妙心理,等等,这些作品,或叙写人间真情,或品味生活芳香,或深入人物心灵,或同情弱势群体,或暴露官场窘态,或探索人生真谛……总给人以启迪和反思之悟,让读者大有“开卷有益”之感。

再说写作方法的多样化。

大家知道,时下的小小说是我国文化生活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写小小说、研究小小说的人越来越多。在灿若群星的对小小说文体的评论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当然,也有不少厚此薄彼的言论。如,人们在提倡小小说创作要多样化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对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的质疑。再比如,人们在提倡小小说写作要注重个性化的同时,又有人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偏离了个性化的要旨。从理论上讲,人们对什么都可以提出质疑,因为事物总是在质疑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但我们在实际写作中,不能受不成熟的理论困扰,不可“拿着红枣当火吹”。其实,经典的写作方法是千锤百炼的,是上升为写作一般准则的理论。每一种方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有人喜欢,我们完全不需要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厚此薄彼。

我读《月亮》集,发现中学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按照小小说的基本要求写的。所以,他的作品更“像”小小说。这些作品或以塑造人物取胜,或以“峰回路转”的情节立足,或以精彩的典型环境描写得分。不拘一格,左右逢源,极尽错综变化之妙。但“不拘一格”绝不等于没有个性。片面地理解个性,必然导致日复一日的重复。读者从《月亮》集中得知,个性与“单一”无缘,与“重复”大异其趣。个性,是指一个作家的排他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格调,它融合于各种表现方法的作品中,而不是某一类或某一种形式的表现技巧。《月亮》一书中还收录一些新作,全部来自当下的现实生活,读来亲切感人……《月亮》带给我们的很多,远不是我这篇小文可以“囊括”的。

篇微纸短,就此打住。

“作者简介”

孙伟:小小说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牡丹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鸿顺热力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荒诞中的真实

曾祥伍

读完中学的小小说《确诊》,我想起了一句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篇作品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生活中,有时击倒你的不是困难和不幸,而恰恰是你自己。

《确诊》的主人公薛显峰本来自己的身体没有病,但在护理身患绝症的舅舅一个月后,由于自身的心理脆弱,从而怀疑自己也像舅舅一样患上了绝症。通过到县医院、市医院、省医院的详细检查,虽然医生都一致得出结论——一切正常,可是他还是不相信自己没病,以至后来他的妻子找了一个熟人说情,又花了一笔钱,把一个“肝脏疑似病变”的诊断证明书拿到手后,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踏实。而事情发展到最后,薛显峰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确诊》故事本身是荒诞的,这样的事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但我们读了小说后,又感觉是真实可信的。这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写作方法,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结果。

这篇小说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写作手法的独到运用。《确诊》从构思的总体格局看是采用了反复铺垫的“斜升式”情节链来表现人物的。作者抓住特定的细节——“看病”反复进行渲染,通过强化,使这一细节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之所以称为“斜升式”,是因为虽然是同一细节,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递进式的,一层比一层重。请看:

第一层:“县医院:采血,化验肝功;肝胆B超。”

第二层:“市医院:采血,化验肝功;肝胆彩色B超;胃透,胸透;心电图,脑电图。”

第三层:“省肿瘤医院:采血,化验肝功;肝胆脾肾彩色B超;胃透,胸透;心电图,脑CT;核磁共振。”

作者这样写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刻画了主人公“郑人买履”那种“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变态心理;另一方面批判了这些年来医院看病的不正之风。不管什么病,只要你进了医院,就由不得你了,就得从头看到脚,从外看到内。其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创收”。作者不愧是高手,这一石二鸟之策略写得含蓄又含蓄。如果不仔细品味,是难以体会出来的。正是这一细节的成功运用,使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曾祥伍:《小小说大世界》编辑,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丹寨县卫生监督局局长。此文曾获“2008全国迎春小小说大赛”评论作品一等奖。

用灵魂触摸心音——解读中学的心理体验小小说

高盛荣

文学既是人学,它就需要展示“人”这个概念的诸多内容,其中人的心理需求就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很多作家虽然在作品中展示了人的心理现象,但常常是在遵从生活逻辑上运笔,目的是为了健全人物的特定内涵,强化人物特征,丰富故事情节,而并非有意识地对人的心理进行关注,更不要说有意识地引导读者进行心理体验。小小说作为独立文体本身具有篇幅短小、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手法上常常是对客体进行直线条描画,这样就使得情节精致,而人物不够丰满,很难展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对人物心理难以作深入探寻,所以,小小说作品更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关照。然而作家中学恰恰在小小说的创作上独辟蹊径,以自己的心理体验为依据,用独特的视角阐释生活,发掘掩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人的心理积垢,展现一定生活状态下人的特定心理状态,以自身对心理需求的理性认识去引领读者进行感性心理体验,促使读者对自己的内心生活进行反思。因此,可以说中学拓展了小小说创作的新路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心理体验小小说的个人风格。

心理体验小小说是心理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指用文学的结构形式,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来阐释人的心理需求,用“故事”引领读者进行心理体验的小小说作品。心理体验小小说的完成,过程上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作者要对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有特定的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通常是大众化的;或者是作者对特定生活环境下人的心理进行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又是人们普遍能够理解的;还有就是作者对生活中局部发生的特定心理障碍的感受与关注。其次,作者形成心理体验之后又将这种体验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即通过一定的情节刻画出特定人物的特别心理感受。最后,作者通过作品所传达出的特定心理感受随着作品情节的展开而直接影响读者的心理感受,即读者在作品的引导下进行特别的心理体验,从而完成对某种心理感受的认识或者由作品而获得特别的心理释放。如此,才可以说作品完成了心理体验小说的特殊使命。因此,可以看出心理体验小小说本质上是作者用自己对生活的心理体验来引导读者去感知他人的内心生活,进行特定的心理体验,获得心理学上的认知或者实现特别意义的心理调适。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了教育人、感化人的功能,更从心理感知的角度对人的心理进行“按摩”,由此也实现了文学的更为深刻的人本精神。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每天过着最简单的日子,面对生活的心理感受基本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中。由于生活内容相近,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也常常是共通的,比如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种层次心理需求,基本是维系一个完整意义的人最基础的心理元素。纵观中学的创作,他的大量作品涉及了人的这些心理需求。同时,中学还对特殊生存状态下人的心理感受给予表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的作品将目光投射到了那些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能出现,又常常不被大家特别注意的内容,即存在于人群中的心理障碍问题。

研究中学的心理体验小小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刻画常态生活中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纵观中学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直观传达常态生活中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的。在《卖楼老人》这篇小小说中,中学写了人对爱以及对群体的回归需求。七十多岁的老汉贴出卖楼广告,招徕一拨又一拨看房的人,可他根本就无意卖房,只不过是为了和这些看房的人唠唠嗑儿。老汉生活在人群中却很孤独,渴望表达和倾诉,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爱和归属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也被“我”和老婆理解并接受,老人实现了心理上对群体的回归,正是马斯洛所表达的第三层次的心理需求。“老人笑着说:‘昨天那个买楼的,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呢。这不,从打我贴了卖楼的‘告示’,天天有人来……’”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老人苍凉的背影,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老人?我们的父母怎么样?一种心理的体验引导我们去理解人生。

《圣诞礼物》也同样很直观地传达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作品写的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小男孩明明对群体归属感的渴求。明明惧怕同学议论他是“没妈的孩子”,他害怕自己在同学中的孤立,于是他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故意放在让同学能看到的地方。他的班主任“我”接受并读懂了这种心理“信号”,给同学读了这封信,并介绍了“明明妈妈的情况”,使明明收获了同学的羡慕,回归到同学中间,得到了心理满足,从而也获得了在群体中的归属感。“第二天,我在班会上读了明明的信……同学们听后,都向明明投去羡慕的目光。”“下课后,明明随我走出教室,在走廊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谢谢刘老师!’”一个孩子内心的需求有时候竟是那么简单,却经常被群体忽略,当我们只为享受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带来的快感时,竟忘记了人的文明有时候也有缺憾。

中学的这些描写都属于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因此也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体验。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由中学的作品我们一下子就可以体验到那种身处人群却孤独无依的心理感受有多么可怕,这就不难理解“卖楼老人”和“明明”有悖常理的做法,其本质也是理解了我们自己,由此我们就会更好地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描摹常态生活中人的“非”常态心理愿望

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心理需求或心理愿望有时候虽然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却与社会道德或生活规律不一致,那么这种心理需求或心理愿望就处于“非常态”,就会被他人或群体施以一定的手段来调整。

比如《午夜电话》就是一篇很典型的人的“非常态”心理写照。自杀绝对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状态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另外的一种心理需求——安全感。当落榜生玲子被同居的男友抛弃后,她失落的心要寻求的是最彻底的安全感——死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她属于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一个人遭受了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或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的意识障碍,对事物判断指向出现意识范围狭窄。但这种反应毕竟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爸爸的苦苦规劝下,玲子的万念俱灰的心态有了转机。

再如《心境》写了一个短时性心理焦虑的人“非常态”的心理过程。一个心里不痛快的人,被朋友相约去公园,在极度心里郁闷的情况下,热闹而惬意的公园景象在他眼里是那么糟糕,而且三人中偏偏他丢掉了仅有的二十块钱,这让他更感觉自己是最倒霉的人。可是当两个朋友分别“丢掉”比自己多十倍甚至二十倍的钱时,他心情竟好起来,看到两个“垂头丧气缄默不语”的“倒霉蛋儿”(朋友),他一下子感觉自己是很幸运的人,并轻轻哼起了小曲,两个朋友则“相视一笑”。在这里,我们看出主人公是个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因为他的焦虑状态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仅被一件小事就解决掉了。可是他的焦虑的消失是基于一种“求同”的心理需求,即在自己不幸的时候,希望别人也与自己有同样的遭遇或感觉,本质上这是一种“变形”的对安全的需要。但是这种心理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所以,他的两个朋友用计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这篇小说很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问问自己,是否在心绪烦乱的时候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人的兴高采烈呢?

中学在描写这些常态生活中人的“非常态”心理时,都强调了他人或群体对这种心理的干预。的确,作为心智健全的人,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这样的心理需求直接对群体或他人的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被规范是一种必然。

展示“非”常态生活中人的心理追求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基本相当,很大程度上人们的心理需求与心理体验的内容也差不多。但是特殊情况下,当人处在“非”常态的生存状态下,人的某一种心理需求就上升为主导地位,特定心理体验就变得格外深刻,这种特别的心理需求就成为人的极致心理追求,这种“变态”的生存状态往往是指极为恶劣生存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比如鲁滨逊生存的荒岛,或者杰克·伦敦笔下的育空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当人处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的时候,生存就是惟一或者说根本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心理需求的支配下,人会对自身处境采取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结局。

《诱惑》一文写了三个地质队员在荒林中迷路事件。断粮断水,在杳无人烟的林海中,什么时候能走出去?是否能够走出去?没有人真正知道结果。此刻,生存是惟一愿望和心理追求。然而这种愿望又需要有一个心理支撑来维持——两个馒头,在组长鼓鼓的地质包里。于是他们的心里有了“底”,走过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座山梁。终究胖子、瘦子抵御不住饥饿的折磨,一次次要打开地质包,又一次次被组长阻止,两个馒头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是继续走下去的精神力量。终于到了公路上,他们走出了生命的谷底,看到了生的光芒,于是打开地质包——两块矿石标本。

在这里我们看到组长显然是一个意志坚强而智慧的人,用“馒头”做心理暗示,引导两位同伴继续走下去。试想一下,假如胖子真的打开了地质包,看到真相,他是否还会有走下去的信心呢?再设想,假如他们真有两个馒头,假如最艰难时刻组长同意分掉馒头,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很难说,也许两个馒头的能量足够支持他们走到最后,但是,在那茫茫林海中谁又知道会走多久呢?没有了“馒头”,他们是否还会有前行的底气呢?

在这里,中学很清晰地为读者阐释了正向“心理暗示”在极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对人的积极意义,当生存的心理需求也在经受考验的时候,这种暗示就成为最终的力量,中学心理体验小小说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读者去思考的内容很深刻。

再现常态生活中人的心理障碍

有一种人处在“常态”的生活中,其心理却是有障碍的,比如《确诊》里的薛显峰完全就是神经征中的疑病症,这种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有的人干脆就确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就像薛显峰这样,反复就医,核心表现就是对自己有一种严重疾病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的存在,也不能打消其疑虑。这种意念随时间推移而日益增强,不管医院的检查结果有多么权威,他对自己的病坚信不移,并且还要不停地去做各种检查,他只重检查不重诊断,因为他需要在各种医学检查中进行心理释放,对这种人如果不进行专业心理干预,这种“变态心理”将愈演愈烈,持续下去,必将形成痛苦的人生。

《包袱》一文的主人公具有社交恐怖症的明显症状,焦虑而且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恐惧被人注视,担心在众人目光下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张口结舌而拒绝当众讲话。由于害怕,他们才会产生回避行为。同时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最突出的特点是猜疑和偏执,这种人的一切客观活动都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模式进行,一旦模式被扰动,他的行为就会失去正常的节奏,从而变得无所适从。小说的主人公二十年前原本是个优秀的大学生,仅仅因为毕业演讲时第一页讲稿落在桌子上而打乱了他在心中安排妥的行为规程,于是他不知所措。虽然他的才华使他非常漂亮地完成了演讲,但是猜疑的特性使他认为台下的掌声是一种嘲讽。这件事成为诱因,此后他就恐惧在众人面前讲话,二十年中,他偏执地一遍遍回忆演讲那一幕,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次次放过了提升的机会。最终“他由一个才华横溢的小伙变成一个为猥琐的中年人”。读到此,我们不由地为这样的人叹息一声。

这部分里,中学的目光直接指向那些具有人格和精神障碍的人,这些内容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具有特别意义。

综上所述,中学的这类作品确实担当起了引导读者进行心理体验的功能,在这个心理问题凸显的时代,他的创作无疑具有特别的色彩。如何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是值得全社会关心的大事,中学的文学创作触角能够深入到这个领域,无疑是对文学功能的一种突破,更是对小小说创作的一种贡献。应当指出的是,文学创作总是将人的思想境界或对社会的认识向正向引导,心理体验也不例外,所以,希望中学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文学的基础功能,在再现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将创作的基点放在心理正向引导方面,比如《诱惑》最终给人的结局就是一种正向心理境界。而《确诊》和《包袱》则具有暗淡的色彩,不利于心理体验型作品完成心理引导的功能。

总之,中学的创作首开心理体验小小说先河,希望中学先生今后创作出更多这方面的好作品,用小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对人实施心理引导,用自己的创作真正实现以作品完善人的心智的文学内涵。

“作者简介”

高盛荣: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比较文学硕士。

同类推荐
  • 卡门

    卡门

    那个口衔金合欢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对人间的伦理规范视若无睹,认为爱情是无法束缚的鸟儿,即使情人夺走她的生命,却夺不走她那颗自由不羁的心。卡门出自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梅莱美笔下,她的倾城魅力举世闻名,洋溢着不自觉的女性解放思想,是西方最具神话色彩的女性角色之一。
  • 迷失地下铁

    迷失地下铁

    一场诡异的车祸后,人们坠入了从未见识过更无从想象的地下世界。几队幸存者带着寻求出口的希望,在诡秘莫测、怪事迭出的地下世界中艰险地探索,与各种怪异的生物以及自己的同类斗智斗勇,比拼耐性。当迷失在一个陌生空间之中,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贪婪、暴戾、自私与正直、善良、坚守,试看人们如何抉择,最后能否回到充满阳光和爱的世界。
  • 幸福保卫战

    幸福保卫战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以尊严和幸福为名,在斗志昂扬中执著守望!青年乔乐生是一名出色律师,正当他自信生活尽在掌握的时候,婚礼前的意外车祸改变了他的一切。于是,他“甩掉”未婚妻杨曼,逃避原有生活,到企业打工、收养孤儿,从头开始,打响了一场幸福保卫战。美女设计师董芳是乔的校友,一直暗恋着乔,这两个欢喜冤家在纠结的磨合中越走越近。朋友间的鼓励,亲人间的温暖,使乔乐生终于克服心理障碍,重建幸福生活,并最终与董芳走在了一起。在奔向幸福的途中,他们都走了不少弯路,错过了许多身边的风景,蓦然回首,才发现幸福就在自己手中。
  • 圣徒

    圣徒

    本书收录了《高人》、《圣徒》、《金手指》、《小虾找地》等小说作品。
  • 小王子

    小王子

    全球发行语言超过100种,销量仅次于《圣经》,数亿人为之感动。这是一部充满诗意而又温馨的美丽童话,讲述了法国飞行员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上遇到了一个古怪奇特而又天真纯洁的小王子,他来自一颗遥远的小星球,游历了分别住着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地理学家的6个星球。作者通过小王子的游历暗讽了成人世界的荒唐和虚伪,情节别致而曲折,行文富于诗情和哲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于爱、人生等重大命题的深刻体会与感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霸天神尊

    霸天神尊

    混沌神珠,久蒙尘埃,今世显现,漫天惊变。黄泉道统,可造轮回,可改天命,与众生为敌。开天神体,欲改天换日,涤清世间污垢。沈锋寒本是一名乡野孤儿,于梦中学得绝世奇功,成就绝世神体,纵横于天地。有兄弟佳人,陪我逍遥于天地,我愿与诸天为敌,霸天为尊。
  • 狂魔痴神

    狂魔痴神

    他看着眼前这两个至亲至敬的人,而他的命运全拜他们所赐……他遭受世人的唾弃,遭受亲朋的背叛,成为人类的仇敌……他呼喊着:堕落吧,萧哲!他是这片大陆最黑暗的存在,唯一的光,是那个全身沐着金光的少女。我的宿命,就是天生成为你的兵器!他说:我宁可这世界毁灭,也不会让你受到半点伤害!
  • 疼痛校园

    疼痛校园

    梦想中的爱情与现实相冲突,而现实却往往能摧残梦想中的美好!或许一开始你还不能明白小说所表达的,请你耐心看下去,我会以幽默的话语来诠释这个残酷的现实,我相信你们会喜欢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四线城市的单身女郎

    四线城市的单身女郎

    二十七岁,是一个不尴不尬的年龄,对于一个生活在四线城市的单身女人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逼婚和工作成为最困扰她的两件人生大事。人们都说生活充满了欺骗,但她觉得不是生活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信任的人欺骗了我们,或者是我们相信了本不该相信的人。且看女主人是如何一点点撕破伪装的生活,如何一点点修补受伤的心灵,如何一点点重建新的人生。是什么促使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放弃自我,不放弃人生?是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
  • 听见蝉鸣

    听见蝉鸣

    全职高手原作基础上的耽美同人,传统意义上的耽美同人小说。CP:于锋X邹远故事开始于一架从G市飞往K市的航班落地的那一瞬间…
  • 登裴秀才迪小台

    登裴秀才迪小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晚风集(卷三)

    晚风集(卷三)

    殷谦散文作品精品合集。其中不乏犀利的批评,怡人的观点,明智的思想。这五部作品从人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或者通过故事,或者通过评论,形式各种,但可见作者独特的心境,让我们受益匪浅。
  • 重生王爷之穿越妃

    重生王爷之穿越妃

    “号外!号外!悬赏黄金百两,商太师千金被劫。”百姓唏嘘:盗匪太猖獗,太师府的千金都被劫,咱们得小心。“号外!号外!太师千金平安归来。”百姓又唏嘘:这小姐命不该绝,是谁发了大财。“号外!号外!皇上一纸婚书,殊王与太师千金择日完婚。”百姓还唏嘘:殊王原来竟然不是龙阳。商不知穿越到闽国快十载,竟然被贩卖到邻国成了某殿下的婢女。千辛万苦回到闽国,皇上一纸婚书成了王妃。面对眼前大名鼎鼎的贤王,她却不知道,在他前世,她本是他的妃。这一世,他要护她一世永安。*******“王爷,请你带我回去吧!”“凭什么?”“凭我前世是你王妃。”“......”
  • 婚来婚往:我在情深处等你

    婚来婚往:我在情深处等你

    何音西怀上二胎时才知道,一向对她情深似海的丈夫跟小三在外面已经生出了儿子。离婚之战中,各种妖魔鬼怪齐上阵,且看何音西如何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