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3400000007

第7章 强盛的本质:孔子与商鞅何谓国家强盛?

十世纪的中国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业发展居于当时世界之最,城市、人口达到最高规模,是否谓之强盛?——不。虽然宋朝经济繁荣,但在东亚区域数百年惨败,遭受外敌欺凌,最后被整体征服,不能称之为强盛。

十三世纪的蒙古汗国,在铁木真、忽必烈的铁蹄下,横扫欧亚大陆,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否谓之强盛?——不。虽然蒙古人武力强大,但缺乏文化底蕴,很快就被其他民族消亡乃至同化,也不能称之强盛。

一个以“仁德”儒学大国闻名于世,一个以“强权”军事强国闻名于世,最终结局却是:一个被彻底征服,一个如昙花一现。

让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儒家的命运

纷乱的春秋时代,鲁国人孔丘带着他的弟子们离开故乡,前往齐国。这位大儒向齐景公推行儒家思想,强调国家需要靠仁德治理。齐景公很欣赏孔子的言论,但春秋时代诸侯国争霸,需要的是武力征伐,所谓仁义道德,不过是空中楼阁,所以齐景公虽对孔子以礼相待,却一直不重用他。

郁郁不得志的孔子只好离开齐国,前往卫国。卫灵公也热情接待了孔子,对他恭敬有加,并问他:“您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六万粟。”卫灵公很快就按鲁国的标准给孔子六万粟俸禄,表示对他的尊敬。但得到厚禄的孔子依然不受重用,没有实职。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主张,求仕心切,说:“只要重用我的话,三年就能使卫国强大起来。”但卫灵公自始至终都未用孔子,只把他当做“花瓶”供奉,卫灵公感兴趣的同样是用兵作战,征伐之术。

孔子深感无奈,最终离开卫国,去往他国。孔子的一生中,奔走于各国间,齐、楚、鲁、晋、郑、陈、蔡等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一次次推行自己的“仁政”,一次次遭到冷遇,最终也未能实现他儒家的理想抱负。

孔子时代,儒家毫无建树,在人们眼里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君王们的态度显得如此暧昧:敬而远之。

第二个:法家的命运

纷争的战国时代,卫国人商鞅只身一人来到了秦国。这位商鞅先生“少好刑名之学”,崇尚以法术治国。此次前来秦国,是因为听说秦孝公要振兴国家,正四处访求人才。

果然,秦孝公热情接见了商鞅,询问其治国之道。商鞅欲擒故纵,竟先滔滔不绝地述说起上古时尧舜仁德的“王道”来,秦孝公索然无味,听着听着竟然打起瞌睡来。过了几天,商鞅又面见秦孝公,这次他讲述法家思想的“霸道”,如何图强、征服。秦孝公顿时来了精神,洗耳恭听,与商鞅连续讨论了数天也不知疲倦。

自此,商鞅被秦孝公委以重任,施行变法,用严酷刑法治理国家。在商鞅的强权改革下,秦国国力迅速强大,行政效率提高,军队士气高昂,击败了强敌魏国,从此一步步向中原扩张,直至吞并六国,一统中华。

崇尚法家思想的秦国以武力征服天下,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可是,盛极而衰,滥用严峻苛法的秦国仅仅维持了十几年,很快被起义军推翻,在轰然间倒塌!秦朝二世而亡,后人称之“暴秦”。

从以上两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纯粹的儒家无人问津,纯粹的法家自取灭亡,两者皆不可取。

何谓之强盛?公元前二世纪的汉帝国、公元七世纪的唐帝国,既在文化思想上超越了其他国家,又在武力上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并能长期保持这种繁荣,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此所谓之强盛是也。

自古以来,中国以“儒”为中心,但凡盛世之时,都是儒家文化繁荣之时。那么今天中国,想要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否在于仅仅恢复了“儒文化”就够了?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没有强权法则的支撑,儒家文化等于是空谈。

儒家文化重视的是“仁”,以德服人,尊卑有序,强调稳定,反对竞争。这种文化思维只能是维持已有的繁荣盛景,但不能激发国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年孔子奔走列国,却终生不受重用。

强权法则,既适用于自然丛林,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落后就要挨打”、“竞争才能成长”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永久的和平是以自身实力的强大为基础,相互的公平也是以你我之间的能力为衡量准绳。

中国历朝历代崛起的王朝,无一不是从血火中荡涤催生出来的,无一不是经过千百次殊死搏斗、战胜强大敌人才生存下来的——哪怕是最“文弱”的宋朝,也同样以武力征服南方各国、铲除北汉政权。“枪杆子里出政权”是绝对的硬道理,只有帝国消除敌人,安定平稳后,才会改用柔和仁政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同样道理,在今天世界强国争霸的局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从一次次被外界压制中崛起。当今世界,军事的重要性虽然让给了经济,但是中国在应对国际贸易闭垒、经济威胁、廉价剥削等一系列挑战时,都应当恢复昔日中华血性,作出正当的反击,适当的时候,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经济主权的前提下,有必要以强硬态度或是军事、经济战争进行解决。

儒学用来“守成”,法家用来“开创”。

这个道理被汉宣帝一语道破,《汉书》中有一个故事:

汉宣帝时期,中国进一步富强,经济繁荣,外敌消除。太子就向皇帝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意思说您法律太过严明了,应该多用柔和的儒学仁政来治国。汉宣帝听了很不高兴,训斥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糅之,奈何纯任德教!”

以霸道和王道杂糅——汉宣帝一语道破国家强盛的本质:硬的一手,软的一手,两者缺一不可,需要“杂糅”才行。儒家与法家相结合,才是正道。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继武帝开疆拓土后更辉煌繁荣的时代,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汉宣帝不仅在内农业丰收,物价平稳,政治更加清明,对外又击灭西羌,袭破车师,迫使匈奴汗王臣服,得以完成汉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有人称这个时代“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堪比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

作为一个盛世统治者,汉宣帝清楚地知道国家必须要“霸王道杂糅之”,不可偏废,两条腿走路才能前进,失去其中一条,都会成瘸子。

那位劝诫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他温文尔雅,熟读经典,喜好歌赋,但是只一味崇尚儒学,不懂法术,整天与儒生在一起(“柔仁好儒”)。汉宣帝见了,叹气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在汉宣帝看来,那些只懂书上道理的儒生们,做起事来总不合时宜,又好借古讽今,长篇大论口若悬河,让人听着头晕目眩,不知所云,这样的人根本不能委以重任(“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果不其然,到汉元帝即位后,大力提拔儒生,弘扬儒学,虽然朝廷上下一片祥和,可这些儒生整天夸夸其谈,又没有做大事的魄力和勇气,关东豪强贵族势力增强,中央执政者优柔寡断,难以压制,导致权力削弱,地方上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乱,宦官与外戚趁机掌权,汉朝逐渐走向衰落。

汉元帝一味尊儒的后果是严重的,元帝之后,成帝、哀帝、平帝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虚弱的西汉王朝被王莽篡权,终告灭亡。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篡权的王莽本人也是一位儒生,熟读儒学经典,政治思想极为天真狂热,凡事都以儒家典籍为准则,毫不顾及实际情况,妄图恢复到孔子描述的上古时代,结果王莽也身败名裂,葬送在他儒家大同理想的虚幻之中。

事实证明,单纯地以儒治国,对国家是一场灾难。在提倡儒家和谐的同时,必须辅以强大的武力做支持,必要的时候用强权说话,这样,儒法结合,才能使国家长久。

西汉末年的悲剧在公元十世纪又再次发生。宋王朝一味崇文,压抑武将,虽然国内歌舞升平,儒学文化浓厚,可是对外连番惨败,大送金钱,割让土地。综观宋朝,出了历史上最多的文化名人、大师学者,宋朝皇帝们也都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宋词的华丽辞藻代表着中国文化最优雅的水准,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李清照、朱熹、辛弃疾、陆九渊这些文化大师们至今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源泉,他们创造了一个文化璀璨的绚烂时代——可是,同样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个国度,武功却一塌糊涂,最后落得亡国灭种的悲剧。每每读到苏东坡、辛弃疾的诗词,不禁荡气回肠,心胸开阔,似有穿越千年历史的灵魂震撼,宋代豪放派文人们无不令人心生向往;每每读到晏殊、李清照的诗词,又感到柔和缠绵,点滴心语,那一颦一笑的微妙感觉,欲说还休,宋代婉约诗人们的文字也让人爱惜不舍。

对两宋文化之鼎盛,真是爱之愈深,痛之欲切。这个以孔孟之仁为唯一准绳的时代,始终是今之世人争议不止的焦点。我们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实行仁政没有错,倡导儒学也没有错,错就错在,为了王道而丢弃霸道,为了达到文治而丢失武功,这就是大错特错!

王与霸、礼与法、德与刑是双双对应的,相辅相成,结为一体。尽管历朝历代统治者一再宣扬“儒学治国”,但真正的执政者都该明白,那只是针对民众、维持伦理秩序的手段之一,在必要时刻,武力和权力才是决定权。

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面对的是盘踞在北方上百年的匈奴汗国。这个匈奴民族骁勇善战,以武力征服草原,作为它的主要对手,中原汉王朝,如果当年汉武帝真的以“儒”的仁义道德为武器的话,那恐怕早就沦丧铁蹄下了。尽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千古话题,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够知道:汉武帝对内使用的是“儒”,强调“大一统”、“君臣之礼”,维护的是国民稳定,汉武帝对外使用的是“法”,是集权制下的军事打击、严密的战争态势;汉武帝表面上对民众宣扬的是“儒”,强调民众单方面“称臣”、“恭顺”,但在政治管理上施行的是“法”术的统治,严峻苛法,集权管制。

儒学只是汉武帝披上的一件华丽外衣,用以稳定人心,而真正使汉朝强大专制、击败强敌的在于法家权术。此所谓“外儒内法,儒表法里”。《史记》中评价汉武帝的最后一句话是:俯观嬴政,几欲齐衡。意思就是说,汉武帝的政策与秦始皇其实差不多,两个皇帝的所作所为不相上下。之所以汉武帝造就了强汉帝国,在于将秦始皇嬴政那套法术思想与孔子那套仁德思想相结合。

从整体来看,国家强盛必须同时具备“硬”、“软”两手:武力是必不可少的后盾,文化是潜移默化的软实力。

汉王朝可以一面宣扬儒家仁爱,也可以一面组建强大的军事集团攻灭外敌;唐王朝也一样,强盛时国富民安,路不拾遗,以仁政治理国民,可对待外敌却毫不手软,攻灭突厥、收服回鹘、征服高句丽、击败吐蕃,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唐军铁骑驰骋东亚大陆,令周边四夷臣服,只有先把你打怕了,才能用文化来驯服你。

作为中国古代帝王巅峰的唐太宗,其人崇尚儒学,通晓经典,以仁义治天下,对大臣和子民都很宽厚,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可这并不代表他拒绝了武力,相反,唐太宗一生都坚持武功,尚武气息浓厚。

太宗年轻时就征战沙场,前线杀敌,当上皇帝后,也依然在显德殿前亲自操练士兵,并且告诫手下说:“自古以来,夷狄之所以侵犯我中国,在于中国的君王们都逸乐忘战,妥协懦弱。我现在训练你们骑马射箭,一旦突厥人进犯,你们就能征战杀敌,这才是安定中国的方法!”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在殿前率领数百人,教他们练习射箭,并亲自进行考核,连昔日的将帅也必须考试,表现优秀的能获得太宗亲自奖赏。群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都纷纷劝阻:“按大唐律例,任何人都是严禁在皇帝面前耍弄刀剑的,违者要受刑处斩。现在您周围这么多真刀实枪的士卒,万一哪个居心叵测,出其不意,则会酿成天下之大不幸啊!”

唐太宗不听,反倒显得很豁达:“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对将士们推心置腹,怎么会有人居心叵测想暗害我呢?”(“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将士们大受感动,都愈加勤奋练习,数年之间,都成为精锐力量。

尚武气息是大唐前进的动力,和文治德政一起,铸造盛世。文治与武功,完美地体现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格上。

又有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宴席上奏《秦王破阵乐》,此乐气势磅礴,描写当年征战沙场之景。手下的大将封德彝就称赞起来:“陛下你当年以武功平定四海,这样的千古大业,岂是那些文治德行所能比拟的?”唐太宗摇摇头:“不能这么说,平定战乱需要强大的武力,维护繁荣则需要文治教化,一文一武,不可独缺,要随情况而变。”(“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唐太宗的“文武各随其时”,汉宣帝的“霸王道杂糅之”,两位盛世帝王都一语道破了国家强盛的本质:武力和文治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观点,有阴阳二极:天为阳,地为阴;火主阳,水主阴;男为阳,女为阴;王道为阳,霸道为阴;儒学为阳学,法家为阴学。

只有阴阳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生相克,随时变幻。

汉唐帝国之所以强盛,在于儒学与法家很好的结合,一阴一阳,文武平衡。

后世的宋王朝,重文轻武,造成国家三百年积弱挨打局面;

后世的蒙古汗国,重武轻文,最终也如昙花一现,坍塌崩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的教训,让我们谨记吧。

同类推荐
  • 一舞春秋

    一舞春秋

    后人赞他,提精兵三万,则中国莫能与之争。他的一生,总结下来就以下几点:来到一个适合他的地方,交到一个帮助他成功的朋友,遇到一个肯用他的君主,训练了一支能打仗的军队,打了一场令无数人赞赏不已的战役,写下一部流芳百世的兵书,得到一个令无数后人向往的结局。他改变了当时几百年来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模式,把战争提高到艺术的层次,直接推动历史的车轮,使中国超越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他帮助原本贫弱的吴国,在群雄争霸的年代夺得霸主地位。他就是一代兵圣——孙武。且看一个游荡在江南地区的贫困士子如何在战乱不止,礼乐蹦坏的纷争时代,逐渐成长为令无数后人敬仰膜拜的兵圣。
  •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

    本书由“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两部分构成,都是梁启超授课讲义。《中国历史研究法》于1921年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于1926年至1927年在清华研究院讲授。两部作品虽然都叫“中国历史研究法”,然内容上并非前后连贯。《中国历史研究法》共六章,第一章论述了史的定义、意义和范围;第二章回顾并评价了中国的旧史学;第三章讲如何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第四、五章专谈史料学;第六章则阐述史实上下左右的联系。《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在“总论”部分论及修史的目的、史家四长,概说五种专史;在“分论”部分则详细论述了各种专史的体例、特点和撰修方法。这两部著作都是梁启超先生在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总结的治史经验,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其指导作用和启迪意义自不待言。
  • 莫秋白

    莫秋白

    暴政党争生生蚕食生父母,出身遭遇种种谜团寒门子。血海深仇如何得报?身世之谜如何得解?一无所有前路又如何起步?等待他的是弱肉强食还是谋能立天?是命还是不公?是事在人为还是天定胜人?扭转命运可为不可为?且看主人公如何已一己之力颠覆整个王朝!乱世将至群雄辈起......
  • 明末忠魂

    明末忠魂

    一个现代人与一群古代人生活在一起,慢慢的性格和品行都会慢慢变化,沐天波驱除鞑虏,重振大明的故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锦衣儒生

    锦衣儒生

    这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这里没有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却有着各式各样的法术,武技和神通!这里没有地球上多如牛毛的神仙,只有高悬天空的帝星,文武曲星和众多繁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修炼的根本就是源于星星的力量。这个世界和地球唯一相同的就只有如古代历史一样的朝廷与门派,这里的朝廷名为明皇朝!高智商反社会型人格的柳仙穿越到高武世界,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锦衣卫。原本是儒生要考科举的他如何用手中的绣春刀干掉一个又一个想取其性命的敌人?新人,新书,求推荐~挥泪求票~书友群:577728719
热门推荐
  • 毗尼日用录

    毗尼日用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身边有鬼

    身边有鬼

    听包车师傅说我们村子被泥石流埋了,我只当是吓唬人的,后来才知道……
  • 后知后觉我爱你

    后知后觉我爱你

    他初次见她,就相信了世上真的有一见钟情;而她,却因为他,而改变了许多。当他们发现对彼此的感情时,却已经越走越远.....但不知是为什么,让两人又走到了一起......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当然了,青春一定是各种后悔,各种无奈吧............不然,怎么叫青春呢
  • 那些拿不出手的暗恋

    那些拿不出手的暗恋

    那些年我们拿不出手的暗恋,你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 万古灵动

    万古灵动

    一个流传万古的神秘预言导致了一场旷世血战,这一切的缘由,竟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永生....弹指千年以过,昔日预言重现万界,是毁灭?是永生?还是一场惊天阴谋?
  • 血煞九天

    血煞九天

    因为家族的没落,急求复仇的他不得不去做一个杀手。在不断杀戮的过程中,被一位面相不凡的老人收养,并拜老人为师。经过了一年的修炼,又重出江湖,会发生什么呢?你自己看吧!
  • 美人策—妾本轻狂

    美人策—妾本轻狂

    一场捉奸居然让她命丧黄泉?!这是命运的玩笑还是另有安排?醒来睁开的第一眼,她居然遇上了传说中的魂穿!?不!不仅如此,她居然还身陷囹圄,进要智斗腹黑皇帝,退要周旋风流王爷,然后大战“老熟人”终极boss国师?那又怎样,河山待整,渣男作乱,她怎能袖手旁观!来来来!她穿越而来,铩羽而归,婀娜整河山,素手虐天下!
  • 市井小侦探

    市井小侦探

    你想知道杀人凶手的故事吗?他们是非同寻常的变态,他们看起来又很普通,他们也许就在你身边,你却全然不知。内衣失窃案、鼠祸、诡画杀人案……脑洞如黑洞,入洞需谨慎。情节紧张,笔触诙谐,欢迎观看。
  • 灵曜苍穹

    灵曜苍穹

    一位腹黑的少年,一个异世的战魂,一条充满荆棘与鲜血的道路,一段流传万载的封神传说。看少年如何踏着鲜血与尸骨迈上顶点以手中长枪,破尽邪魔万千凭心中魂灵,灵曜苍穹万界
  • 神般存在的梦想

    神般存在的梦想

    梦想,一直都住在心中,从没曾离去。直到,那条登天之路上,那个问神之抉择时。牠说:你终于来了。